长虹集团坏账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
在这个案例中,长虹公司通过虚构收入、操纵成本和资产负债表等手段,对外界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包括造假手段、造假原因、造假后果以及如何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造假手段1.1 虚构收入: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虚构收款等手段,增加了公司的营收。
这种方式通常会通过与供应商勾结,虚构销售订单和收款凭证来实现。
1.2 操纵成本:为了掩盖虚构收入所带来的问题,长虹公司采取了操纵成本的手段。
他们可能会夸大采购成本、减少资产折旧等方式,以降低利润率,以此来掩盖虚构收入的问题。
1.3 资产负债表操纵:为了掩盖虚构收入和操纵成本所带来的问题,长虹公司还可能会操纵资产负债表。
他们可能会虚增资产,如虚构库存、虚构应收账款等,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二、造假原因2.1 过度追求业绩:长虹公司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虚增财务数据。
这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内部控制不严:长虹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一些员工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来进行财务造假。
这也是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监管不力:长虹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也暴露了监管部门的不力。
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导致造假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三、造假后果3.1 信任危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曝光,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
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数据产生怀疑,导致股价暴跌,公司形象受损。
3.2 法律风险:财务造假行为涉及到虚假陈述、欺诈等法律问题,长虹公司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包括民事赔偿、刑事责任等。
3.3 经济损失:财务造假行为不仅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损失,还会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包括股东的损失、员工的失业等。
四、预防措施4.1 加强内部控制:长虹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
长虹案例分析
思考题长虹遭到APEX(美国经销商Apex Digital Inc)公司欠款4.675亿美元无法收回,这对于一向形象健康、颇具美誉的长虹造成几乎致命的打击。
2004年末,四川长虹(600839)决定为这笔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最多约26亿元人民币,并发布2004年的预亏公告,使得投资者纷纷动摇信心,选择用脚投票。
请查找这件案例的详细资料,分析长虹公司巨额应收账款产生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方案。
长虹公司坏账案例分析一、企业基本情况长虹创始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从军工立业、彩电兴业,到信息电子的多元拓展,产业拓展至黑电、白电、IT/通讯、服务、零部件、军工等多种门类,已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并正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家电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挺进。
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械厂,1988年6月进行股份制改组,始将原厂净资产折为国家股12039.40万股,经同年10月至1990年3月三次公开发行及1992年12月向个人股东配售,上市时总股份19818.25万股。
近年来,长虹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技术创新,夯实内部管理,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变频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等核心技术能力,构建消费类电子技术创新平台,并大力实施智能化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销售状况2004年度长虹公司出口收入2,871,149,121.30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24.88%。
上年度出口收入5,038,262,812.02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35.65%。
2004年度长虹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的总额为890,400,067.82,占全部销售收入的6.60%。
三、应收账款情况2004年度应收账款年末余额及账龄四川长虹(600839)2004年12月28日发布公告,公司拟对APEX公司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预计最大计提金额在3.1亿美元左右;对南方证券委托国债投资余额1.828亿元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以及对存货、短期投资等事项计提减值准备等,公司预计2004年度将会出现大的亏损。
演示文稿4 关于长虹集团的案例分析
1. 长虹的营业额占四川省及绵阳 市的GDP太大。 2. 长虹股权是典型的国有资产, 且盘子比TCL要大。 3. 长虹是个大型国企,还涉及军 工领域。 4. 政府在干预企业时,方针的不 确定性。
三、长虹集团集权问题
•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企业的CEO行使40%以 上的董事会职能。而今天的倪润峰身兼四职, 既是集团公司又是股份公司的董事长,还是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在这三个头衔的基础上 荣任CEO,其地位只能用丛林中的狮王来作 比喻了。
• 战略上的失误。彩管是彩电的核心,占彩
电成本的70%。长虹集团的执行董事长倪润 峰期望通过垄断彩管这一措施来达到垄断中 国彩电行业的目的。然而,彩电行业是寡头 垄断而不是独家垄断,许多彩电生产企业通 过使原先广东存在的大量走私彩管合法化或 通过关系偷偷购买八大彩管厂仓库中原本已 属于长虹的彩管解除了长虹的围困。结果是 长虹囤积彩管,存货急剧上升,反受其害。
• 盲目投资。全国彩电行业的平均ROA(总
资产回报率)是2.46%,空调行业的平均 ROA是3.30% ,然而在长虹3C方面不是很 成功的情况下,长虹还是下定决心进行新投 资。同时长虹投资60亿元的等离子项目世纪 双虹已经启动,并且涉足房地产开发经营, 开发商铺。但长虹多元化经营整合后ROA为 0.68%。这样看来,长虹还是以电视空调为 主,多元化经营并未取得成功。
• 二、长虹民营化问题
2000年5月,因长虹利润下滑, 四川省、绵阳市两级政府出面,安排 倪润峰从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由赵 勇接任股份公司总经理;2001年2月, 同样又是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操持下,倪润峰以CEO的名义重返 一线。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长虹 发生了两次巨大的组织变更。
1. 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的干预, 使很多人不愿意和国有企业打 交道。因为其太不稳定,多变。 2. 重大决策时间太长,无法进行 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3. 民营化能够使员工和企业关系 升华到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 体,客观上也可以促进长虹在 产权体制,激励体制的完善。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该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对企业和投资者带来的巨大风险,也提醒我们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管和审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包括:财务数据篡改、虚假销售收入、资产减值风险、内部控制缺失和监管不力。
一、财务数据篡改1.1 利润控制:长虹公司通过虚增收入、减少费用等手段,人为地提高了公司的利润水平,以达到虚假繁荣的目的。
1.2 资产估值失真:长虹公司可能对资产进行虚高估计,使得公司的净资产和资产负债表数据失真,给投资者带来误导。
1.3 负债隐瞒:长虹公司可能隐瞒了一部份负债,以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给投资者造成为了不必要的风险。
二、虚假销售收入2.1 虚构销售定单:长虹公司可能通过虚构销售定单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2.2 销售回款问题:长虹公司可能存在销售回款的问题,即虚构销售收入后,未能及时收回款项,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
2.3 销售返利违规:长虹公司可能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违规提供销售返利,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误导投资者。
三、资产减值风险3.1 固定资产减值:长虹公司可能存在固定资产减值的问题,即虚高资产价值,使得公司的净资产被高估。
3.2 存货减值:长虹公司可能存在存货减值的问题,即虚高存货价值,使得公司的负债与净资产之间的比例失衡。
3.3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长虹公司可能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问题,即虚高股权价值,使得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被夸大。
四、内部控制缺失4.1 财务管理不规范:长虹公司可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包括财务人员失职、内部审计不到位等,导致财务造假的发生。
4.2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长虹公司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监管不力的影响,监管机构对公司的财务信息审核不严格,导致财务造假得以长期存在。
4.3 内部控制流程薄弱:长虹公司可能存在内部控制流程薄弱的问题,包括财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内部审批制度不完善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电子产品创造商,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重庆市。
该公司主要经营液晶电视、家电、智能设备等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近期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二、案例分析1. 造假手段据调查,长虹公司财务造假主要采用以下手段:(1) 虚增收入:长虹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合谋,虚构销售合同和定单,将不存在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收入。
(2) 虚增利润:长虹公司通过虚构费用、降低成本等手段,将实际利润进行调整,使其看起来更加良好。
(3) 虚增资产:长虹公司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增值等手段,将公司资产的价值进行虚增,提高财务指标。
2. 造假动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掩盖公司真正的财务状况,以追求更高的股价和市值。
通过虚增收入、利润和资产,长虹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和市场传递一个假象,使其认为公司业绩良好,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3. 造假影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公司信誉受损:财务造假使长虹公司的信誉受到严重伤害,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低,可能导致投资者撤资或者不愿再次投资。
(2) 股价下跌: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下降,股价往往会浮现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3) 法律风险增加:财务造假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公司及相关人员将面临法律追责和罚款等风险。
三、案例启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1. 重视内部控制: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防范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公司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核实。
2. 提高透明度:公司应及时公开财务信息,保持与投资者的沟通和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导投资者。
3. 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财务造假行为。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引言概述:长虹公司是中国知名的家电创造企业,但近年来却因为财务造假案例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暗地里的原因和教训,以期引起更多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和警惕。
一、公司财务数据异常:1.1 财务数据异常波动:长虹公司财务数据浮现异常波动,如盈利额忽高忽低,资产负债表数据不合理等。
1.2 利润数据不实:长虹公司的净利润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存在利润虚增的情况。
1.3 资产评估不实:公司资产评估存在夸大其价值的情况,导致财务数据失真。
二、内部控制不严:2.1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长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监督和审计不到位。
2.2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公司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容易受到外部诱惑。
2.3 财务审计制度不完善:公司财务审计制度不完善,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三、公司管理结构问题:3.1 董事会监督不力:长虹公司董事会对公司财务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蔓延。
3.2 高管层失责:公司高管层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缺乏重视,导致财务造假行为得以持续。
3.3 股东权益受损:公司财务造假导致股东权益受到伤害,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4.1 投资者信任受损: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暴光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股价受到重创。
4.2 公司形象受损:长虹公司因财务造假案例而声誉受损,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形象。
4.3 法律责任追究: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构成违法行为,将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五、应对措施和教训:5.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长虹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5.2 强化公司管理结构:公司应加强董事会监督和高管层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的公司管理结构,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5.3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公司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诚信意识,防范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案例分析(第五章长虹案例分析
从长虹的公告来看,所有的危机都来自于一家 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所拖欠的货款。美国APEX公 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所拖欠的货款。美国APEX公 司由于涉及专利费、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及该公 司经营不善等因素而出现较大亏损,长虹的巨额海 外应收帐款暂时无法收回。 据悉,截至2004年12月,长虹应收APEX账款 据悉,截至2004年12月,长虹应收APEX账款 46750万美元,而根据长虹对APEX公司资产的估算, 46750万美元,而根据长虹对APEX公司资产的估算, 可能收回的资金只有1.5亿美元左右。 可能收回的资金只有1.5亿美元左右。 APEX公司成立于1997年,自从该公司成立以 APEX公司成立于1997年,自从该公司成立以 来,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累积拖欠四川长虹4.67 来,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累积拖欠四川长虹4.67 亿美元货款。4.67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不能仅仅看 亿美元货款。4.67亿美元是什么概念?不能仅仅看 数字,我可以告诉你:4.67亿美元相当于39亿人民 数字,我可以告诉你:4.67亿美元相当于39亿人民 币,而四川长虹1998年到2003年所创造的所有利 币,而四川长虹1998年到2003年所创造的所有利 润也只有33亿人民币。 润也只有33亿人民币。
案例分析
四川长虹40亿应收账款引发的思考 四川长虹40亿应收账款引发的思考
有人把长虹的历史誉为一部企业版的 “红楼梦”,因为作为中国彩电业的老大, 红楼梦” 它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却也创 它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却也创 下了巨损36.81亿元的股市纪录。长虹,不 下了巨损36.81亿元的股市纪录。长虹,不 仅仅是一家企业,它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和 期待。 曾经在股市和商场中都创造出无数神话 的四川长虹,在2004年即将结束之际终于 的四川长虹,在2004年即将结束之际终于 暴发了企业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根据长 虹年报,尽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5亿元, 虹年报,尽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5亿元, 仅比2003年下降18.36%,但因为大幅度 仅比2003年下降18.36%,但因为大幅度 计提,2004年度公司全面亏损超过36亿。 计提,2004年度公司全面亏损超过36亿。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长虹公司是中国知名的电子产品创造商,拥有多个子公司和业务部门。
然而,近期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暗地里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1. 造假手段长虹公司财务造假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1) 收入虚增:通过虚构销售收入、虚报合同金额等方式,使公司的营业收入看起来更高。
(2) 费用减少:通过虚构费用支出、滥用资本开支等手段,减少公司的费用支出,从而增加利润。
(3) 资产估值虚高:通过夸大资产价值、虚增应收账款等方式,使公司的资产看起来更有价值。
(4) 资金往来隐瞒:通过虚构关联交易、隐瞒资金往来等手段,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2. 造假动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压力: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长虹公司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和股价稳定,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真正的经营状况。
(2) 绩效考核: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公司的财务表现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高的奖金和福利待遇,他们可能会利用财务造假手段来提高公司的财务指标。
(3) 资金需求:长虹公司可能面临资金需求的压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好的融资条件,他们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3. 造假影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相关利益相关者产生了严重影响:(1) 公司声誉受损:财务造假行为使得长虹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伤害,影响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2) 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低,股价下跌,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
(3) 经济损失: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可能导致公司经济损失,包括罚款、赔偿和其他法律责任等。
(4) 监管机构处罚:财务造假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可能对长虹公司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三、案例启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1. 诚信经营:企业应坚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投资者和市场的信任。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及概述长虹公司是中国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然而,在最近的财务报告中,长虹公司被指控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案件背景、造假手段、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二、案件背景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始于20XX年,当时有媒体爆料称公司存在虚增销售额、隐瞒负债等财务违规行为。
这一消息引起了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随后,相关部门展开了调查。
三、造假手段1. 虚增销售额:长虹公司通过虚构交易、做假发票等手段,将实际销售额进行人为增加,以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
2. 隐瞒负债:为了掩盖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长虹公司通过将一部分负债进行隐瞒,以使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更好的财务状况。
3. 虚增利润:长虹公司通过将一部分费用进行虚增,以减少公司的成本支出,从而虚增公司的利润。
四、案件影响1. 经济损失: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失真,投资者受到了经济损失,股价大幅下跌。
2. 市场信心受挫:长虹公司作为知名企业,其财务造假案例对整个市场信心造成了严重冲击,投资者对其他企业的财务报告也产生了质疑。
3. 法律风险:长虹公司可能面临来自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以及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法律风险。
五、应对措施1. 深入调查:长虹公司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工作,全面梳理财务数据,查清造假手段和责任人。
2. 修正财务报表:长虹公司应立即修正财务报表,将财务数据调整为真实准确的状态,以恢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3. 加强内部控制:长虹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防止类似财务造假案件再次发生。
4. 公开透明:长虹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公布财务信息,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
5. 合作整改:长虹公司应积极与监管部门合作,整改财务造假问题,接受监管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可信。
长虹公司财务坏账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坏账案例分析一、四川长虹基本情况长虹始创于1958年,公司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历经多年的发展,长虹完成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结合的战略转变,成为集电视、空调、冰箱、IT、通讯、网络、数码、芯片、能源、商用电子、电子部品、生活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逐步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3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2005年,长虹跨入世界品牌500强。
2007年,长虹品牌价值达到583.25亿元。
四川长虹,作为中国彩电业的老大,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也创下了巨亏37亿元的股市纪录。
长虹的衰败始自1998年产品大量积压,与APEX家电进口公司的合作和巨额应收账款的产生。
截至2004年12月,长虹应收APEX账款4.675亿美元,而根据长虹对APEX 公司资产的估算,可能收回的资金只有1.5亿美元左右。
自1996年以来,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应收账款从1995年的1900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近50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从1995年的0.3%上升到2003年的23.3%。
2004年,四川长虹计提坏账准备3.1亿美元,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为27.75亿元,占资产总额的18.6%。
二、四川长虹和APEX的业务往来2001年,四川长虹开始与APEX发生业务往来,当年只有赊帐没有回款,年末形成应收账款418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47亿元;2002年,是双方业务高峰,四川长虹销售给APEX公司6.1亿美元,但回款仅1.9亿美元,形成了4.62亿美元的应收账款,折合人民币38.29亿元。
这年,四川长虹跟APEX公司的交易占全年彩电销售的54%,占当年海外销售的91.41%;2003年,销售略降回款增加,当年,四川长虹又销售给APEX4.24亿美元的货物,回款3.49亿美元,但应收账款余额已增至5.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4.51亿元。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概述长虹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多年来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然而,最近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多年来,长虹公司一直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近期,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开始浮出水面。
据报道,长虹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中存在多处不实信息,包括虚增收入、夸大利润等。
这些指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并对长虹公司的声誉和股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造假手段分析1. 虚增收入: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收入,将实际未实现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
这种手段可以夸大公司的业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
2. 夸大利润:长虹公司可能通过调整成本和费用的计提方式,将实际支出减少,从而夸大利润。
这种手段可以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股价。
3. 虚构资产:长虹公司可能虚构资产,包括虚增存货、固定资产等。
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净资产规模,改善财务指标。
四、造假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长虹公司可能出于追求更高的利润和股价,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
公司高层可能受到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影响,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
2. 市场竞争压力:中国家电市场竞争激烈,长虹公司可能感到市场份额的压力,为了保持竞争力,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来掩盖真实的业绩。
3. 监管不力:长虹公司可能利用监管机构的监管漏洞,以及审计机构的疏忽,从而得以实施财务造假。
监管部门对于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力度不够,也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五、造假影响分析1. 投资者信任受损: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曝光,将使投资者对公司的诚信度产生怀疑,投资者信任受到严重损害。
投资者可能会撤离公司,导致股价暴跌。
2. 市场竞争力下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影响将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是中国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重庆市。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可观的业绩增长,但近期却爆发了财务造假的丑闻。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1. 财务造假手段长虹公司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以掩盖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其中包括:- 销售收入虚增: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订单和销售合同,夸大了其销售收入。
实际上,一部分销售订单是虚假的,或者是与关联方进行的内部交易。
- 利润操纵:为了提高利润水平,长虹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如虚构收入、减少费用支出等。
这些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较好的财务状况,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 资产估值夸大:长虹公司将其资产价值进行夸大,以提高公司的净资产和总资产规模。
这样一来,公司看起来更加强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2. 造假原因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利益驱动:长虹公司希望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吸引投资者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以支持其业务扩张和增长计划。
- 监管不力:长虹公司在财务造假过程中受益于监管部门的缺乏有效监管和审计机构的不严谨。
这使得公司有机可乘,得以持续进行财务造假活动。
- 内部控制薄弱:长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使得财务造假行为得以进行。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了公司内部人员的不端行为。
3. 造假影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公司声誉受损:财务造假案例曝光后,长虹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 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他们在公司股票和债券上的投资可能遭受损失,甚至可能面临破产风险。
- 法律风险增加:长虹公司可能会面临来自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法律诉讼和罚款。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和个人声誉的损害。
三、案例教训与启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教训和启示:1. 强化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财务报表的审查和核实工作,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电子产品创造商,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重庆市。
该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向来保持着良好的财务表现,然而最近,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开始浮出水面。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1. 财务造假手段据调查,长虹公司采用了多种手段来进行财务造假,包括:- 销售收入虚增: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提前确认收入的方式,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计入财务报表,从而虚增了公司的销售收入。
- 资产减值准备不足:长虹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存在不足的情况,将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减少,以减少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 虚假披露:长虹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故意隐瞒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未披露相关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向,以掩盖其财务问题。
2. 造假原因分析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压力:长虹公司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为了维持公司的形象和股价,可能会选择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虚增财务指标,以满足市场的期望。
- 管理层失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失职行为,未能有效监督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利益驱动:个别公司员工可能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通过财务造假获取不当利益,如奖金激励等。
3. 影响分析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相关利益相关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包括:- 公司声誉受损:财务造假行为使得长虹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伤害,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造成为了负面影响。
- 投资者损失:投资者可能因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误判而遭受经济损失,特殊是那些在公司财务造假期间购买公司股票的投资者。
- 法律风险:财务造假行为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旦被发现,公司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等风险。
三、防范措施为了避免类似的财务造假案例再次发生,长虹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包括加强财务审核、审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背景介绍:长虹公司是中国知名的家电创造企业,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重庆市。
长虹公司在家电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市场份额。
然而,近期有关长虹公司财务造假的指控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销售收入的夸大: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提前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夸大了公司的销售额。
公司在报告期末前提前确认了尚未发生的销售收入,以提高财务业绩。
这种行为违反了财务准则,误导了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的认识。
2. 利润的控制:长虹公司通过虚增费用和隐瞒损失的方式,控制了公司的利润。
公司将本应计入当前期的费用延后计入下一期,或者将实际发生的损失转移至其他账户,以减少当期的损失。
这种做法使得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加稳定,但实际上掩盖了真正的经营状况。
3. 资产价值的夸大:长虹公司通过夸大资产价值的方式,提高了公司的净资产和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
公司将已经过期或者损坏的资产估值过高,或者将无法回收的应收账款计入资产中,以增加公司的净资产。
这种行为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资产负债状况的判断。
影响分析: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对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 公司信誉受损: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暴光后,公司的信誉受到了严重伤害。
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市场价值造成为了负面影响。
2. 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行为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判断,导致他们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
一旦财务造假暴光,投资者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损失,股票价格可能会大幅下跌。
3. 法律风险增加:长虹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涉及虚假陈述和欺诈,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可能面临巨额的罚款和法律诉讼风险,甚至高管可能面临刑事指控。
应对措施:长虹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财务造假案例的影响:1. 彻底调查和整改:公司应成立独立的调查小组,对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全面调查,查明责任人和具体操作细节。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四川长虹始创于1958年,其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 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然而从数年前开始,长虹就陆续爆出财务丑闻。
2003年3月5日《深圳商报》披露了长虹在美国遭遇巨额诈骗的消息:长虹2002年出口彩电近400万台,其中有300多万台是由美国APEX公司代理出口的,这家公司拖欠了长虹的货款,使长虹彩电数亿美元可能无法追回。
四川长虹立即给予否认,称“传长虹在美国遭巨额诈骗”纯属捏造,当时有人质疑长虹外销急剧增长和应收账款急剧增长的背后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可能。
2003年3月25日,四川长虹公布2002年报显示,长虹实现收入125.9亿元,实现净利1.76亿元,但经营性现金流为—29.7亿元,这是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来(1998年),长虹经营性现金流首次出现负数。
长虹的这份年报披露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截止2002年底,长虹应收账款仍高达42.2亿元,其中APEX公司欠38.3亿元(4.6亿美元)。
事实上,审计意见及会计报表附注都没有完全揭示APEX风险,长虹巨亏预告后,股价几度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长虹2008年年报披露存在漏洞,披露的成本、费用存在差异约155 亿元,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律师提供的一份材料中指出,长虹2008年年报(合并)中披露的营业成本(2304652.63万元)、销售费用(298553.91万元)、管理费用(114800.62万元),计算得出三项合计为2718007.16万元,但通过年报披露的采购金额等信息分析计算,上述三项费用合计金额约为1166326.47万元,中间存在大约155亿元的差距。
两位律师指出,这一是可能长虹2008年隐瞒约155亿元的利润,但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可能则是四川长虹2008年可能存在同时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上百亿元。
2010年2月25日,媒体刊出《被指虚增销售收入50亿四川长虹10年财务迷踪》一文,所谓的长虹“财务门”事件由此开始闹得沸沸扬扬。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长虹公司是中国率先的家电创造商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
然而,最近,长虹公司涉嫌财务造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质疑。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揭示其造假手法和影响。
2. 造假手法据调查,长虹公司使用了多种手段来进行财务造假,以掩盖其真正的财务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造假手法:2.1 销售收入的虚增长虹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销售收入来夸大其业绩。
他们可能与供应商合谋,通过虚构销售定单和收入,使公司的销售额看起来更高。
这种手法可以通过在财务报表中虚增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来实现。
2.2 资产减值的掩盖长虹公司可能会故意掩盖资产减值的情况,以保持其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好。
他们可能会延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或者在财务报表中低估资产减值准备。
2.3 虚增利润为了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高,长虹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虚增利润。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虚构费用或者推迟确认费用来减少成本,以增加利润。
3. 影响长虹公司的财务造假对公司和股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3.1 信任危机财务造假严重伤害了长虹公司的声誉和信任度。
投资者和股东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怀疑,从而导致投资者的撤资和股价的下跌。
3.2 法律风险长虹公司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和调查,因为财务造假属于违法行为。
公司可能需要支付巨额罚款,并承担法律责任。
3.3 经济损失财务造假可能导致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与公开披露的财务状况不符,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公司可能会面临资金紧张、信用受损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破产。
4. 防范措施为了避免类似的财务造假案例再次发生,长虹公司和其他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加强内部控制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财务报告、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
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2 提高透明度长虹公司应加强对财务报表的披露,提高透明度,向投资者和股东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概述:长虹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总部位于中国。
然而,最近,该公司被曝光存在财务造假的问题。
这一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案件背景、造假手法、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案件背景:长虹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产品涵盖电视、冰箱、空调等多个领域。
长虹公司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一度被视为中国经济的象征之一。
然而,在2019年,一份匿名举报信揭示了长虹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造假手法:长虹公司财务造假主要通过虚增收入和减少成本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长虹公司通过与供应商进行虚假合作,虚增收入。
例如,公司与供应商签订虚假合同,虚构销售额度,以增加公司的收入。
其次,长虹公司通过低估库存和资产价值,以及高估应收账款等方式减少成本。
这些手法使得公司的利润和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健康,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
影响:长虹公司财务造假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公司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低,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撤资和股价的下跌。
其次,公司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的风险,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此外,员工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员工流失和工作效率下降。
应对措施:面对财务造假的指责,长虹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恢复市场信心和修复公司形象。
首先,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内部调查组,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全面调查,并公开透明地向股东和投资者通报调查结果。
其次,公司加强了内部财务管控,增加了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力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此外,公司与监管机构和审计公司合作,加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督和审计,以确保公司的合规性和透明度。
结论:长虹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对企业的严重影响,包括声誉损害、法律风险和投资者信任问题。
然而,通过公司的积极应对和改进,长虹公司有望恢复市场信心,修复公司形象,并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虹集团坏账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长虹集团2001至2004年间与美国公司APEX进行交易而引起坏账的分析,分别从“集团外部”和“集团内部”两个方面具体揭示其原因,并针对公众质疑声音强烈的总裁倪润峰MBO这一说法,提出笔者的看法。
所有观点纯属个人猜测,如有不足或失之偏颇之处,恳请指正!一、企业背景长虹是“十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净资产从3950万元迅猛扩张到133亿元,是“中国彩电大王”。
它的股价曾达到66元,是上海A股市场的龙头。
就是这样一家我国彩电行业公认的龙头企业、全球第三大彩电生产基地,并且其主导产品享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的企业,却在2004年,股票连续一段时间暴跌,损失13.3亿。
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的经销商——APEX公司的巨额欠债,为2004年家电业最大的债务事件。
至此,四川长虹悬疑两年的应收账款脓包告破,对APEX公司应收账款计提25.97亿元人民币。
也就是在这一年,四川长虹宣告出现上市十年来的首次亏损。
同时,36.81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也创下沪深两市历史之最。
二、APEX巨额应收账款缘何而起?(一)外部原因1. 多方原因促使长虹集团开拓海外市场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WTO,众多中国企业将此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契机,对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国际市场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跃跃欲试的动力。
同时,作为国内家电行业龙头的长虹集团,在2001到2004年间,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及主要部委负责人的鼓励和赞赏,希望长虹集团能够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此外,2000年,完全由长虹设计、制造、安装的PDP彩电(等离子壁挂彩电)生产线正式投产,结束了国内还没有PDP生产线的历史。
2001年,全球首家采用逐行扫描技术的中国第一台“精显”彩电在长虹隆重下线。
2002年,长虹液晶电视批量下线,预示着中国液晶电视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全球首创38英寸数字高清背投隆重上市,从而长虹成为世界背投影电视大王。
诸多技术上的领先,也为长虹拓展国外市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正是在以上各方面因素的联合推动之下,长虹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而这也成为了最终造成巨额海外亏损的起步因素。
2. 美国APEX集团早已声名狼藉APEX在国外虽然市场份额较大,但信誉不佳,劣迹斑斑。
该公司主要通过小额交易建立信誉,然后采用赊账的方式进行大额贸易,之后就大量拖欠货款。
据统计,APEX公司拖欠宏图高科DVD货款2.15亿人民币,拖欠天大天财DVD货款3562万元,拖欠中国五矿货款2200万美元。
与这样有不良信誉的公司合作,自然使长虹集团承担了巨额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风险。
这便是导致长虹集团坏账的最直接原因。
3.走出国门的长虹骑虎难下首先,由于长虹集团已在2001年至2003年分别与联合国采购官员以及俄罗斯、日本、韩国、伊拉克及欧洲多个国家进行磋商洽谈,不断深化合作,所以即使意识到国际市场风险较大,也无法断然停止与各国的贸易往来。
其次,长虹集团管理层在2003年就发现APEX公司的回款信誉问题,所以当年向APEX供货35.18亿元,追回货款29亿元,2004年大幅度降低对APEX的供货量,仅销售2.95亿元,同时追回货款9.04亿元。
由此可见,长虹集团自从意识到APEX的应收账款风险后,便一方面减少供货,一方面加大力度追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无奈2002年一年的销售便造成了38.29亿元的应收账款,只能通过持续的小量合作逐渐追回前期货款。
这也是长虹2003年发现坏账风险后,没有立刻停止合作的原因。
(二)内部原因1.作为“拓荒牛”经验不足长虹集团是我国首批走出国门的大型国有企业。
当时在我国刚加入WTO,各方面经验十分缺乏的前提下,长虹集团未经过系统的海外市场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人才配置,更没有透彻了解国外“保理公司”的具体工作流程,便与国外公司频繁合作。
这给之后长虹遭受的挫败埋下了隐患。
而当遭遇信誉不良的APEX公司后,更是由于管理层没有国际化管理的经验,不知该如何以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病急乱投医,盲目行动,不但严重影响效率,错过了诉讼和理赔的最佳时机,造成日后的损失很难弥补,更花费了高额的代理费、律师费等,使长虹公司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2.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应收账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应收账款占用规模的大小和持有时间的长短对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虹集团作为大型企业,公司内部没有一套成熟的信用管理体系,贸然选择APEX公司,致使其陷入应收账款的巨额黑洞中。
3.国企及国资委内部监督控制力度不够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国家对长虹集团控股达到53%以上,无疑是长虹集团的最大股东。
然而这位特殊的最大股东并没有对长虹集团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年末提交的财务分析报告并没有做到应有的监督和审核,任由公司内部出现如此严重的坏账风险,并基本已到达不可挽回的地步。
正是管理层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善,加上股东的疏于监督,才造成了长虹集团的巨额亏损。
三、祸起MBO?(一)外界猜测长虹集团从1994年开始上市直至2003年,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业绩,也曾创下1997年度净利润25.95亿元的辉煌成绩。
但2004年集团对外公布的年报中却显示,本年度长虹集团亏损36.81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对APEX公司坏账造成的损失。
这让公众不得不怀疑,究竟是长虹集团在发展中的决策失误,还是总裁倪润峰的私心作祟,想要对公司进行管理层收购。
对于总裁倪润峰要搞管理层收购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而这种猜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1.长虹集团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几年来贮备了大量的可计提资产,从而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一起计提,虚增企业成本,造成当年亏损的假象,进而打压股价,使企业净资产下降,以便于倪润峰进行低价收购。
2.倪润峰与美国APEX公司颇有渊源,签约前曾到美国访问,并安排自己的女儿倪銊在APEX公司担任董事。
而后,与APEX公司之间数额庞大的交易以及最后造成的巨额坏账损失,都不免让外界猜测,这不是一般的决策失误,而是在“失误”这张面具之下隐藏的资金转移,即最终实现用国有资产和中小股民的资金,来进行对长虹集团的MBO。
(二)个人观点笔者认为,倪润峰在2004年离开长虹之时,并没有进行对长虹集团的MBO。
至于他究竟是否想要搞MBO,恐怕只有他本人才能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一切外界的猜测和质疑,都只能是对于表面现象的分析,几乎没有人可以断定,这些现象就一定存在着与其相对应的本质。
一、严重亏损 = 打压股价进行BMO?企业连年盈利,而突然某一项目严重亏损,放利空消息放出之后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这一现象是否可以直接推测出这是企业管理层要搞MBO呢?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案例,即2010年10月25日,中国铁建对外发布公告称,由于承包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出现实际工程数量比预计工程量大幅增加等原因,预计将发生人民币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
而最终,这笔巨额亏损也确实发生,并由其股东——国家来“埋单”。
这说明,中国铁建在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巨额亏损。
诸如此类,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遭遇障碍并造成巨额亏损的案例还有很多,那是否可以一概而论,把所有这些企业的管理层都贴上“要搞MBO”的标签,并接受公众的斥责?这一做法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海外投资环境对于国内的管理层来说陌生而复杂,即使是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投资失败,导致亏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更何况是在2001年前后,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海外市场仍鲜有涉足的年代呢?对于国际市场的投资和贸易,管理层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是事先的风险评估预测,事中的积极有效管理,以及事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也许在长虹集团案例中,这三点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可以看到管理层在意识到坏账风险之后,便逐步减小供货数额,加强追款力度,及时止亏和减亏。
这便是教训总结和挽回损失的实际体现。
所以,仅根据坏账带来的巨额损失就断定管理层是私心作祟,笔者认为对于那位“把青春献给长虹集团”的总裁倪润峰来说,也许是不够客观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海外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倪润峰以及长虹集团的其他高管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应予以改善。
二、未足额计提跌价准备 = 私心作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分别选择采用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同时,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根据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数额不断增大时,是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要求,评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应收账款的减值迹象,从而进行相应的计提。
而长虹集团对该两项的评估一直偏向于乐观,而违背了“谨慎性原则”,这一方面可能是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失误。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连续三年存在存货和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财务报告,竟没有受到其最大股东国资委以及审计单位的质疑,这是否也体现了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即在2001至2003年,长虹集团的主要存货“电视机彩管”的属性较为特殊,随企业囤积的彩管数量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偏向垄断,而使彩管的可变现净值也逐渐升高,所以不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是国家默许的。
又或者同样在这三年中,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国家,都仍然竭尽所能的追回美国APEX公司所欠的货款,并可能不断被对方公司以谎言蒙蔽,导致对这笔应收账款的未来估计过于乐观。
不管怎样,这两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不足,不应由倪润峰一人承担全部过失,它的造成,至少是企业管理层和企业股东——国家,双方面共同的责任。
而这两方恰恰是MBO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强劲对手。
如果想让以上这一切都合乎逻辑的正确,那只能说明,未足额计提跌价准备确实在当时是符合股东和管理层对未来的估计和认知的,与倪润峰个人的私心作祟无关。
三、与“熟人”交易 = 资金转移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倪润峰在退隐期间曾到美国访问,复出后就与APEX签下合作协议,安排自己的女儿倪銊在APEX公司担任董事。
而当年倪润峰和季龙粉认识,就是倪銊搭的桥。
这一消息的爆料,立即引发了公众对倪润峰与APEX公司的合作意图的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倪润峰在通过“熟人”进行资金转移,以备将来MBO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