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上《红军长征》word教案1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线路、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用意,培育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通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动身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育学生酷爱中共、酷爱人民军队、酷爱祖国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体会毛泽东诗词,体会一代巨人文韬武略的风度。
一、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线路。
二、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师生搜集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准备长征故事。
2.学生预习新课,成立知识结构。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活动法等。
电脑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剧《长征》视频之《遵义会议》部份、《十送红军》歌曲。
导入新课:欣赏《十送红军》。
问:这是哪首歌曲?反映了什么情景?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如此远的征程活着界军事史上也是十分罕有。
今天,就让咱们一路重温昔时革命先辈的事迹,感受昔时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的开始一、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进行“围剿”的原因?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采取了什么战术与作战方式?(提问)第四次反“围剿”是如何取告捷利的?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五次反“围剿”情况表》,分析,说明红军的领导人,奉行的方针及结果。
)中央红军为何要进行战略转移?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线路,从而致使了不同的结果。
3、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瑞金等地动身,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
介绍长征初期的窘境及决策。
红军很快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
在此,中共召开了举世著名的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红军四次“围剿”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长征的开始。
掌握遵义会议的的召开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过程及意义。
通过教师对长征是我们的失利、敌人的暂时胜利开始,变成我们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个过程的引导,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水平。
①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因为执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准确的作战方针的结果;王明“左”倾错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行了长征的原因。
②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准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的感情。
学习人民军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方法:分组导学分组:依据学生的性格、性别、水平、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精心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由学生做复习小导师,复习:(1)南昌起义的时间及主要人物和历史意义;(2)“八七”会议的时间和历史意义;(3)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5)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6)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2.由学生讲述相关长征的故事,如:《四度赤水》,《红军鞋》《老山界》《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实行长征?启发学生理解:在红军和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长征。
3.由学生设计表格,概括遵义会议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4.由学生讲解长征胜利这个幕,结合地图,明确红军经过的十一个省份:赣,湘,闽,粤,桂,黔,滇,川,康,甘,陕。
5.由学生讨论长征的意义,教师归纳。
6. 复习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抢答完成。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学内容: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背景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
(配上音乐,营造气氛)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
八上历史 红军长征 教案 1
八上历史红军长征教案 1八上历史红军长征教案1八上历史_红军长征_教案[1]朱衣中学唐锐一、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本课就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三自学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蓬勃发展的最后一课。
本课了解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引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涵盖了长征的已经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崭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科学知识的建议、彰显素质教育,提升自学方式,开拓教材空间,制订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能力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新课程强调,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也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路线2、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拓展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拟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讲解、设疑、激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工作:课件的设计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丰富的课件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影片的链接适合初二学生的天性,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教学设计:八、教学反思:。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教学目的: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讲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一、导入教: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朗诵。
(播放视频)教: 一、播放配乐诗朗诵《七律长征》导入师:这一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那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吗?学:红军长征教:没错。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长征》,齐读,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出示问题。
强调历史事件的学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三走长征1、请同学翻开课本27页,默读一、二段,试着自己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如果老师的这条线段就是长征之路,那这条长征之路有多长?(两万五千里)如果这是长征的起点,那么时间是(1934年10月)如果这是长征结束的地方,那么时间是(1936年10月)参加长征的都有谁?(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2、一走长征出示长征路线图艰苦卓绝的长征,成为人间奇迹。
它跨越了中国的11个省份,它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终年积雪。
它跨过了24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险峻汹涌的峡谷大江,它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这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国土面积相等。
在这次远征中,红军共进行战役战斗380余次,官兵日行军50公里以上。
一开始参加长征的红军有近30万人,长征结束时只剩下3万人。
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人牺牲,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
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重走长征之路。
师生用手指图,带着同学们一走长征。
3、二走长征动手摆一摆路线图4、三走长征(1)血战湘江教: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向西的战略转移。
川教初中历史八上《第12课红军长征》word教案 (12)
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红军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2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说重点、难点1、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优秀的品质、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起“长征精神”。
因此重点讲解。
2、重点二:遵义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要让学生明白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
因此把它定为重点讲解。
3、难点:遵义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说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1)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去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教育学生认识到: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
川教版历史八上红军长征word说课教案
红军长征说课稿说课人:周东山尊重的列位领导、老师:大伙儿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假想,从说教材、说教学进程、说教学理念、说方式四个方面向大伙儿作一个介绍。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不管在本章仍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教材内容:要紧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致使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形,要紧包括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要紧子目的内容,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依照上述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识记和明白得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刻把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刻和要紧内容熟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明白得: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缘故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2)能力和方式通过度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育学生的归纳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进展的艰巨历程,激发学生酷爱中国共产党、酷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熟悉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线路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阻碍。
三、说教学进程及其设计理念:(一) 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主题曲《十里送红军》,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引出本课的课题,而且切入了第一个学习内容:长征如此艰辛,红军什么缘故要长征?(二) 长征缘故A学生带着问题阅念书本p122第一段,进行归纳:由于王明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能不长征。
川教初中历史八上《第12课红军长征》word教案 (5)
第12课红军长征【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2——6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红军长征》说课稿子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
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1、确定三维目标识记与理解(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川教版八上《红军长征》word教案1
川教版八上《红军长征》word教案1【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巨曲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缘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困难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奉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巨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二、难点:遵义会议【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刻】1课时。
【教学预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收集长征有关诗歌和制作长征路线示意图;学生收集感爱好的长征有关的诗歌、故事等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长征路线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播放学生或老师收集的有关长征的歌曲,或朗诵长征有关的诗歌,从而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但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
老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或诗歌想到了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和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一、长征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指导学生观看农村革命依照地分布图,启发学生摸索红军长征的缘故?(由于依照地的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慌,妄图消灭革命依照地)。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国民党进攻的时刻、次数、结果?并由学生回答。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课 红军长征教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和难点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 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
(全体学生)二、学生准备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放《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导入。
学习新课:一、检查预习目标。
(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1、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重要会议、大致路线、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意义)。
2、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二、小组合作讨论:1、讨论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长征精神包括哪些?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关于长征精神可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语文课文。
如:《七根火柴》等。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1、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红军长征》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红军长征》
三里中学高松
一、教案背景及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川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
本课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改善学习方式,拓展教材空间,制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能力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也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路线
2、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拓展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拟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讲解、设疑、激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设计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丰富的课件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影片的链接适合初二学生的天性,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七、教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周五毛一、教学设计思路体现课标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理解内容,升华情感,落实“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设计㈠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并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㈡、过程与方法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方法:(1)、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本课拟依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的设计理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讲解、设疑、激趣、真正起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2)、学法采用分组导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观看、探究、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历史的愿望。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强调,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也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红军的长征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宜,同时也能够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体会“新长征”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㈠、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路线㈡、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理解与拓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设计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丰富的课件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影片的链接适合初二学生的天性,也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红军长征教案1 川教版
红军长征教学目标记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和方法1.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险恶形势,遵义会议内容及会后革命形势的发展,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2.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将学生的视线导向大屏幕):问:知道这段视频描写的是哪段历史吗?引入: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二、教学新课板书:第12课《红军长征》师:“苦不苦,问问红军长征二万五”。
长征是伟大的,也是悲壮的,是被逼的。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一)、红军长征的原因要问红军为何长征?这还得从红军的发展说起。
到1930年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在全国建立了15个革命根据地,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极大的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到1933年,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情况怎么样呢?出示:PPT: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从这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看,有何共同特点呢?(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同样是以弱对强,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长征》说课稿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本课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于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理解目标:能够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能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比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②指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通过合作探究排列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④通过让学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⑤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长征精神,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方法目标:①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历史材料、想象历史场景等手段加深学生对长征的印象。
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法,灵活运用。
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想象历史情景,构建心中的“红军长征”,达到学有所获。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解决前三个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突出教学重点,应该要求学生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进行当堂记忆,并及时抽查。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主要安排学生观看影片并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再进行补让学生讲述过雪山草地的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想象历史场景等手段加深学生对长因为这一环节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红军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考验,给后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动长征的胜利,宣扬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课后作业:写一篇历史小作文《我的长征感言》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课的四个知识大点,清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整理出清晰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采取了提纲式陈列:前进中的罗湖中学2010.12。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学习主题 第4课 红军长征教案1 川教版
第4课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红军长征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
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
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和
情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难点:遵义会议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i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收集长征有关诗歌和制作长征路线示意图;学生收集
感兴趣的长征有关的诗歌、故事等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长征路线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学生或老师收集的有关长征的歌曲,或朗诵长征有关的
诗歌,从而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但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
曲或诗歌想到了什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和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
一、长征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导学生观察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启发学生思
考红军长征的原因?(由于根据地的壮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慌,妄图消灭革命根据地)。
引
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国民党进攻的时间、次数、结果?并由学生回答。
然后老师出示力量
对比表,引导学生通过力量大小来思考胜败的原因?从而得出长征的原因。
同时对左倾简单
说明。
周恩来
第五次100万8万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
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红军失败
那下面我们大家就一起来重温长征路,一起来体验红军长征时面临的艰难险阻。
下面
就请同学们看书,然后找出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地点和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看完书后,
请同学试着给大家勾画出红军长征的路线,不完整的请同学继续来补充。
经过:1934.10离
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一一突破四道封锁线(生死关头)一一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一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一爬雪山,过草地—1936.10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 (转折点)——四渡赤水1935.10会师陕北一
宁
/
肃
o腊子口
西
I
JI
康
南
湖
酋
O贵阳
建南福
I H 丿/
西C
西々發宁
泸定播
地图中相应位置
①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
②遵义会议为什么是转折点?(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结果方面来引导)。
③同学讲收集的资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中发生的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红军
不怕困难险阻,积极进取的精神)
④引导学生注意长征结束不是1935年,而是1936.10 ?
⑤学生齐读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写的《长征》诗,指导学生诗歌中提到的历史事件,
领会长征中红军战士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总结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探究长征
师: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资料以及自己以前所知道的长征想想红军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
哪些困难,为克服困难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学生小组热烈讨论并回答)师:这些品质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其实就是我们的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团结奋进)。
师:(教师总结)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它光辉依旧,精神永存!“长征精神”
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毅力和智慧。
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新长征”精神激励我们今天的学习,能帮助你今后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我们的红军,想起当年的长征,有足够的勇气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再坚持。
”相信:风
雨过后一定会见到彩虹!
师:由于时间关系,不允许所有同学都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同学们可以在
课后请身边的老红军,长辈讲述有关长征的故事,然后利用“心得与疑问”这个平台,把你们的心得写下来与
老师同学继续交流,好吗?课外探究同学们课后自己完成。
课堂小节(略)
板书(略)
第五次反“围剿S
的失阮
国民党的五次:围剿----------- *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心
"左倾“错误・
的指导a
遵义会议召开长征卜历经艰险长征胜利---------------------- 初期失利心
转折心
【练习巩固】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假如我们有机会参与重走长征路,你会做哪些准备?途中你会重点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