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城市化)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地球是什么,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描述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太阳的距离等。
1.2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解释地球的板块构造,以及板块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地球的自转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它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描述地球自转的速度、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
2.2 地球的公转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它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描述地球公转的速度、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换。
第三章:地球的气候系统3.1 气候系统的组成介绍地球气候系统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水体、陆地表面、冰雪和岩石圈解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3.2 气候类型和气候带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等解释气候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第四章: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4.1 地球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解释自然资源的概念,它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列举地球上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4.2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如过度开发、污染、生态破坏等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等。
第五章:地球仪的使用和制作5.1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地球仪是什么,它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特征的球形模型说明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5.2 地球仪的制作和维护介绍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择材料、绘制地图、组装等步骤解释地球仪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以保证其长期使用和展示效果。
第六章:地球的自然灾害6.1 地震解释地震的成因,它是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震动现象描述地震的测量方法,如震级和震中距离的计算探讨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地震的措施。
6.2 火山爆发解释火山爆发的原因,它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导致的喷发现象描述火山的类型和火山喷发的特点探讨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火山爆发的策略。
智慧城市:走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走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背景 (2)1.2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与目标 (4)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5)2.1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6)2.2 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7)三、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要求 (8)3.1 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定义与特征 (10)3.2 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11)3.3 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1)四、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13)4.1 城市规划与建设数字化 (14)4.2 城市管理与服务数字化 (15)4.3 城市经济与产业数字化 (17)4.4 城市治理与安全数字化 (18)五、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20)5.1 组织架构与政策支持 (21)5.2 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 (22)5.3 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23)5.4 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24)六、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展望 (25)6.1 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27)6.2 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28)6.3 全球合作与交流的新机遇 (29)七、结语 (31)7.1 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与影响 (32)7.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3)一、内容概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不仅关注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更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档将围绕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核心技术、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我们也将关注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7.2自上而下的改革
材料三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 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 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 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改革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农民交付的赎金比当时地价高出2—3倍,农民要在 以后的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连本带利偿还给政 府„„对农民厚颜无耻的掠夺。 ——列宁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 那就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 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 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学习思考(P88) 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是资产阶级性质 的,这次改革对封建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使 俄国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例如:农奴变为自由劳动力,地主与农民之间关 系改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也 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因此说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承担各种义务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D、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背景材料] 改革的实际情况 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 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 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 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 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 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 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 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作者:来源:《新财富》2013年第04期城市化其实是一种经验描述,即总人口中城居人口的比例上升,乡居人口的比例下降。
再进一步探究,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为什么一般的发展趋势,是人口从乡村移入城市?我的看法,城市化的内涵是集聚。
首先是人口集聚,也就是很多人“凑”在一个相对小的地理范围内,一旦达到某个密度标准,便被称为“城市”。
问题是,普天之下,为什么人有集聚的倾向?文化与文明方面的理由说不好,经济动力看起来直截了当—城市创造更高的收入。
以东京2010年的数据为例。
大东京的人口聚集程度早就令人印象深刻,在仅占全日本4%面积的空间里聚集了25%的人口。
不过,这个全球第一大城市的经济聚集程度更甚:该年度东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2万美元,高出日本全国平均值的67.4%。
这样算,大东京要占日本总产出的40%。
其他大城市何尝不是如此?据2004年的统计,大阪人口占日本人口的1.6%,但占GDP 的4.1%;伦敦人口占英国人口11.8%,经济占13.3%;纽约市占美国人口2.3%,经济占3.5%;芝加哥人口占0.92%,经济占1.25%;洛杉矶人口占1.3%,经济占1.68%;多伦多人口占13%,经济占14.4%。
发展中国家似乎也如此,墨西哥城的人口占全国19%,但经济占20%。
世界银行前任行长佐立克还提供过一个更为夸张的例子:35.7%的埃及人口聚集在只占全国土地面积0.5%的首都开罗,但GDP却超出了全国的一半。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主题,正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分布的地理不平衡:人口、生产和财富向城市、大城市和发达地带聚集和集中。
读者可不要被“重塑”这类词汇迷住了,似乎人们动不动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新世界来。
相反,差不多一代人以来的研究成果显示,不论有多少人偏好于“更平衡的增长”,全球范围的证据却表明,人的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在流动中聚集,然后再流动、再聚集,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个个面积奇小的地方去。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课件(共41张PPT)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我国,
国 重 要 的 稻 谷 产 区 。
人 的 粮 食 就 有 着 落 了 。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形 以 平 原 为 主
意 思 是 说 , 苏 州 、 湖 州 一 带 如 果 能 得 到 好 丰 收 , 那
“ 苏 湖 熟 , 天 下 足 ” 这 是 宋 朝 时 期 非 常 有 名 的 俗
“鱼米之乡”
01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学导航:阅读课本50页长江三角洲地形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
包括 上海 市; 江苏 省南部; 浙江 省北部。
江 苏
上海 浙 江
01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探究学习:根据地图分析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海 洋
内
内河运输
03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最大的城市群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03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最大的城市群
现代化大都市——上海
03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最大的城市群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区群的核心城 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 都有辐射带动的作用。
常技务国
住创院家
6340.5 2489.43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探究学习: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 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河流沿岸地形平坦
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02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探究学习: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结合视频和图文材料,认识岷 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地理】秋天的人文地理特点与文化传承
【地理】秋天的人文地理特点与文化传承AutumnAutumn秋天是四季中一个特别的季节,不仅意味着天气逐渐凉爽,也承载着丰收的喜悦。
在秋天,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秋天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
1. 丰收的季节秋天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收获他们辛勤种植的作物,享受他们辛苦工作的成果。
这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与土地的紧密联系的体现。
秋天的丰收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
2. 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景色非常迷人,大自然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树叶变成了金黄色、红色和橙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这也成为了很多人喜欢秋天的原因之一。
秋天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情绪。
3.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秋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上的丰收季节,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时候,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节日庆典,以表达他们对自然和土地的感激之情。
这些活动和庆典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1 古老的传统节日秋天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的中秋节和国庆节。
这些节日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保持对历史的记忆,并与家人朋友共享快乐。
3.2 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在秋天,很多地方会举办传统手工艺展览和市集,以展示和售卖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人们的购买和欣赏,这些传统手工艺得以继续发展,并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4. 秋天的美食文化秋天是美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食物。
例如,苹果、葡萄、柿子等水果的丰收是秋天的特点之一,各种传统糕点和烹饪方法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发扬光大。
秋天的美食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新形象工程” 的8个具体表现
一、城市更新1.1 改造老旧市容,提升城市形象1.2 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1.3 建设文明和谐的城市社区二、文化传承2.1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2.2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2.3 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三、环境改善3.1 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3.2 建设绿化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3.3 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排放四、城市规划4.1 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利用效率4.2 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4.3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五、产业升级5.1 发展现代产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5.2 支持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5.3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六、民生改善6.1 优化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6.2 完善城市医疗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6.3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城市社会稳定七、风貌美化7.1 提升城市景观,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7.2 美化城市街道,提升城市亮点和品位7.3 建设标志性建筑,增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八、国际交流8.1 加强城市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8.2 打造对外开放的城市形象,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8.3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吸引外资和外国人才"新形象工程"的8个具体表现,是指城市在进行形象提升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环境改善、城市规划、产业升级、民生改善、风貌美化和国际交流等8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措施。
通过以上8个具体表现,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软实力,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城市更新方面,我们需要改造老旧的市容,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这包括对老旧的建筑、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和改造,以使城市更为现代化、美观和宜居。
城市更新也包括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可能涉及到改善交通、增设休闲娱乐设施、增加公共停车场等方面的措施。
另外,我们也需要建设文明和谐的城市社区,积极营造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共享。
徐匡迪谈城镇化
徐匡迪: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房子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早上好!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我是受了很大的教育,应该说我想讲的他们都已经讲了,所以我只能谈一点自己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一点再思考。
什么叫再思考?因为我们原来做过工程院和清华大学有一个联合的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研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经过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觉得有若干地方要与时俱进,我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这个是表象。
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城镇化率从来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
前一段时期好像各个省,很多地级市都在规划我国每年城镇化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赶上东部发达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因为城镇化必须要有经济为基础,要有就业和产业为基础,刚才几位都讲到了。
所以城镇化不是人为打造的,更不是造城运动、造房子运动、划地运动。
而近30年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12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2.57%,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城镇化率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12%提高到22%。
但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文革十年,城镇化率不但不提高,反而是降低,当时知识青年都去上山下乡了,所以城市里头的人减少。
到第三阶段就是1976年到1994年,就是知识青年返城的阶段,是上升的阶段,接近30%。
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扩大开放,外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很多劳动力进行转移,转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也包括到我们浙江省来打工,使得城镇化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提升,甚至有几年达到1.5%左右。
第七章城市降雨径流
7.5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 降水:降雨和降雪对径流污染物的贡献,尤其是工业区降雨 中硫的含量很可能是雨洪径流的主要部分 --降水污染物背景值 --降水通过大气而引起的湿沉降
✓ 土地表面(地表污染物):雨洪径流污染的主要部分。地表 污染物的含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大气沉降、交通量、土 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季节和风力等
✓ 下水道系统:沉积池中的沉积物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漫溢出的 污水
7.5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
➢ 地表污染物的聚集和去向
✓ 污染物的集聚过程:影响因素-大气沉降、交通量、土地利 用类型、人口密度等
✓ 污染物的冲洗:过程与污染物性质有关;最终随雨洪径流进 入雨水口,通过排水管网向下运动
✓ 污染物的输送:地表污染物被雨滴或径流冲走,带到下水道 系统中,再通过管网排入受纳水体。对于小型排水管网,污 染物的沉降、降解可忽略;对于大型排水管网,计算流域污 染物过程必须与雨洪径流计算结合起来
✓ 渗水池:一种滞水设施,将拦蓄的径流渗入地下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 渗滤
✓ 洼地和渗滤带 ✓ 多孔路面 ✓ 渗滤沟 ✓ 渗水池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 滞洪措施
✓ 扩展功能的滞洪区:在前后两场暴雨之间要完全排空 可使颗粒状污染物沉淀,溶解性污染物排出
✓ 滞洪池:始终蓄有一定的水量 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悬浮性污染物,通过生化作用去除溶解 性污染物
则上可根据工程的造价和运行的费用,以及由于雨洪超标所 引起的损失金额,得出经济上最合理的设计频率 ✓ 设计暴雨必须能适用于推求排水管网各个节点处设计洪峰流 量的要求(设计相应各种历时的设计暴雨量) ✓ 城市设计暴雨一般不考虑雨量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曾经发生过3次工业革命,其中有两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近代社会。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更是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兴起。
在探讨上述命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人口由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大量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步加强,城市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
(3)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
由上述内容可见,工业化对城市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原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
原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心,新的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纽卡斯尔等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人口也迅速增长。
1750年全国人口约700万人,到1870年猛增到275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二分之一。
在美国,19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率先在棉纺织业开始,马萨诸塞、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纽约等地都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型纺纱厂。
1815 年,马萨诸塞有57家工厂,康涅狄格有14家工厂。
19世纪20—40年代,北部进入了工厂制盛行时期,纺织厂数目不断增加,1831年为801个,1840年增加到1 240 个。
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其他一系列轻工业部门的变革。
轻工业的机械化,又推动着重工业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使用“主要地集中于城市,并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使工业城市不断增加,并推动原有城市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其次,随着工厂制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猛增长。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这些人涌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潘芳田爽来源:《前线》2018年第02期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被公认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
纽约距城市群北端的波士顿约350公里,距城市群南端的华盛顿约370公里。
城市群占地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总面积的1.5%。
2015年,城市群总人口达到5345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7%,预计2025年人口将达到5840万,2050年人口达到7080万,这将比2010年增加35.2%。
2016年,城市群GDP达到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亿元),占全美GDP的比例超过20%。
相比而言,京津冀城市群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为1.1亿,2016年GDP为7.5万亿元。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呈金字塔型结构,城市群的增长由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中心城市逐步向外辐射和扩展,出现纽瓦克、卡姆登、安纳波利斯等次级中心城市,各等级城市相互交织构成该城市群的城市网络。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有9个,人口介于50万~100万的城市有29个,这两类城市集聚了区域内65%的人口;人口介于20万~50万的城市有34个,人口小于20万的城市有116个,这类城市的平均规模只有6.4万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随着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有规律的变化。
首先,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在美国城市化前期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化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稍有下降并保持稳定。
1820年,美国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仅有7.2%,但是美国东北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达到11%,5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仅为6%左右。
美国的城市化率在1840~1860年间从10.8%上升至19.8%,同期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从18.5%上升至35.7%,这5个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占比迅速增长。
第7章 城市降雨径流
7.6.6 水量水质控制的多用途滞洪区
多用途滞洪区分级设计出流口, 多用途滞洪区分级设计出流口,使控制水质 的设计水量能很缓慢的从出流口排出; 的设计水量能很缓慢的从出流口排出; 提供所需的蓄水容积和最大出流, 提供所需的蓄水容积和最大出流,达到防冲 刷和防洪目的。 刷和防洪目的。
7.6.7 区域性和就地滞洪设施的比较
其他污染监测分析: 其他污染监测分析: 垃圾取样、大气沉积物取样( 垃圾取样、大气沉积物取样(干、湿)
7.3.4 土地利用情况资料
土地利用特征与流域水污染物的含量有一定关系。 土地利用特征与流域水污染物的含量有一定关系。研 究过程中要及时更新,以便说明流域正在发生的变化。 究过程中要及时更新,以便说明流域正在发生的变化。 内容: 内容: 流域物理性质方面资料、 流域物理性质方面资料、气候因素以及环境状况等
3、污染物的输送 、
计算流域污染物输送过程必须与雨洪径流计算结合, 计算流域污染物输送过程必须与雨洪径流计算结合, 建立统一计算模型或程序。 建立统一计算模型或程序。
§7.6 城市降雨径流的水质控制
7.6.1 城市径流水质控制的基本原则
1、避免污染物的沉积; 、避免污染物的沉积; 2、减少与导水系统直接相连的不透水面积; 、减少与导水系统直接相连的不透水面积; 3、链式处理: 、链式处理: 污染源控制 - 减少直接相连的不透水面积 地块组控制(洼地、下渗池、湿地、 - 地块组控制(洼地、下渗池、湿地、滞洪区 区域控制(滞洪区、滞洪水库) 等)- 区域控制(滞洪区、滞洪水库)
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环保局内容:
1)总排水面积;2)不透水面积;3)有效排 水面积;4)平均流域坡度;5)主要输水设备 的坡度;6)土壤的渗透率;7)有效含水量; 8)土壤水分的pH值;9)土壤透水性能;10) 人口密度;11)街道密度;12)流域内土地利 用情况;13)滞洪库容;14)滞洪水库以上控 制集水面积所占百分数;15)合流式下水道; 16)路边有明沟排水的街道百分数;17)具有 沟槽和洼地排水的街道百分数;18)年平均雨 量;19)十年一遇1h雨强;20)在径流中各种 水质成份的平均年负荷;21)在降雨中各种水 质成份的平均年负荷; 22)在干积物中各种水 质成份的平均年负荷。
7.2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前沿进展参考答案
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前沿进展参考答案1我国做出力争年前实现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
A、2040/2060年B、2030/2060年C、2040/2070年D、2030/2050年考生答案:B2下列哪个国家颁布了气候变化专门法案()。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考生答案:C3下列哪个是我国正在制定的国家级气候变化方案和战略()。
A《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B《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C《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D《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考生答案:C4中国已经加入下列哪些国家框架公约和组织():A世界卫生组织的气候与卫生变革行动联盟(ATACH)B《京都议定书》C《巴黎协定》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考生答案:B,C,D5《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提出在()建立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
A城市B乡村C重点场所D社区考生答案:A,B,C,D6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受高温热浪影响的敏感疾病包括():A精神疾患B脑血管疾病C呼吸系统疾病D心血管疾病考生答案:A,B,C,D7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敏感疾病包括():A呼吸系统疾病B心血管疾病C肾脏系统疾病D脑血管疾病考生答案:A,B,C,D8下列哪些是减缓气候变暖举措A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B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C优化能源结构D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考生答案:A,C,D9极端天气事件已成我国“新常态”,以下哪些群体属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脆弱人群?()A、65岁以上的老年人B、身体健康且在室外长期工作的成年人C、孕妇D、学龄前儿童考生答案:A,B,C,D10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各区域的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干旱、野火等频率和强度增加。
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A11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指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
A正确B错误考生答案:B12气候变化主要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小。
最新人教版(2023年)高中经济教材目录
最新人教版(2023年)高中经济教材目录本文档详细介绍了最新的人教版(2023年)高中经济教材的目录,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篇经济基础知识第一单元经济学基本概念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1.3 经济人的行为及其目标第二单元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2.1 经济体系的类型与作用2.2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2.3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第三单元资源与生产要素3.1 资源的定义与分类3.2 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3.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3.4 资本资源与资本市场第四单元价值与价格4.1 价值理论与价值形态4.2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3 供给与需求第二篇经济运行与政策第五单元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5.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影响因素5.2 经济周期的特征与类型5.3 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调控第六单元价格总水平与宏观经济运行6.1 价格总水平的定义与影响因素6.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6.3 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与限制条件第七单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7.1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7.2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7.3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7.4 工业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第八单元经济运行与经济政策8.1 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与分析8.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8.3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三篇经济与人类生活第九单元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9.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特征9.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9.3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第十单元科技与经济发展10.1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0.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0.3 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崛起第十一单元贫富分化与社会公平11.1 贫富分化的原因与影响11.2 贫困问题与扶贫政策11.3 社会公平的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上是最新人教版(2023年)高中经济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将能够系统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资源与生产要素、价值与价格、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价格总水平与宏观经济运行、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经济运行与经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科技与经济发展、贫富分化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提供支持。
高中政治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选修4《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2024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部编版选修4《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2024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其中,核心思想理念包括( )①讲仁爱、重民本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守诚信、尚和合④扶危济困、见义勇为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观众热议。
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明星,而是一件件历史悠久的国宝。
“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演绎国宝“前世”故事,再由与国宝相关的人物来讲述国宝“今生”的故事,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国家宝藏》的热播( )①让观众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②有利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
灯笼是公认的“中国符号”,装饰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这一设计所体现的道理是(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和根基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③在文化交流与借鉴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传统文化既是厚重的,也是亲切的;既是悠远的,也是身边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个性化的。
岁月的洗礼,把曾经的潮流文化,沉淀为如今的经典传统。
打通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个性化的关系,是“解锁”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
对待传统文化要( )①保持稳定,古为今用②尊重传统,以古非今③辩证对待,革故鼎新④批判继承,推陈出新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主张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外交上主张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文档1.引言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是了解中国城镇化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对全国各省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和各省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概况3.1 北京市北京市位于华北地区,是中国的首都。
截止到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3.2 上海市上海市位于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
截止到年,上海市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3.3 广东省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
截止到年,广东省城镇化率为%,其中城区的城镇化率为%,郊区的城镇化率为%。
4.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区域差异4.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省份。
在华北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主要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
4.2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省份。
在华东地区,城镇化率亦较高,主要受益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4.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等省份。
在华南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主要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5.全国各省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5.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5.2 政策扶持和引导政策扶持和引导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对城镇化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措施都能够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
6.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全国各省城镇化率数据表格和相关统计图表。
7.法律名词及注释7.1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7.2 统计局:各省级行政地区设立的统计调查机构。
思考题与习题
思考题与习题思考题与习题第2章⽔⽂学的⼀般概念与⽔⽂测验2.1 如何量取河长?如何计量某河段的弯曲系数?2.2 简述平原河道平⾯形态特点与⽔流冲淤特性。
2.3 如题2.3表,已知各河段特征点的河底⾼程及其间距,试求各河段的平均⽐降及全河的平均⽐降。
2.4 什么叫流域分⽔线?如何量取流域⾯积?2.5 河川径流⼀般指的是什么?河川径流量可⽤哪⼏个特征值表⽰?2.6 某河某⽔⽂站控制流域⾯积为566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8m3/s,多年平均降⾬量为686.7mm,试求其各径流特征值。
2.7 我国南、北⽅河流的特征时期是什么?2.8 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9 什么叫⽔位?如何测定⽔尺的零点⾼程?2.10 简述如何⽤流速仪测量流速并计算流量。
2.11 含沙量与输沙率有何不同?2.12 已测得13对⽔位—流量关系如题2.12表1所⽰,另有实测的⽔位—⾯积、⽔位—⽔⾯宽度以及⽤流速仪测得的4个⽔位—流量关系如题2.12表2所⽰。
试⽤断⾯特征法将⽔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到最⾼⽔位H=4.0m处。
133/s)第三章⽔⽂统计基本原理与⽅法3.1 ⽔⽂计算为什么要采⽤数理统计法?3.2 频率、概率和累积频率有什么区别?扼要说明累积频率的基本特性。
3.3 什么叫重现期?它和物理学中的周期有何区别? 3.4累积频率与设计频率有何区别?3.5 简述经验适线法的操作步骤。
3.6 试述计算经验频率曲线及理论频率曲线的意义。
3.7 设有系列:1,2,3,4,5,6,20,试求此系列的统计参数。
3.8 有A ,B 两系列,A 系列平均数为A x ,偏态系数C s A ,对应的累积频率为P A ;B 系列平均数为B x ,偏态系数为C s B , B 对应的累积频率为P B 。
若C s A >C s B ,试分析P A 与P B 哪个⼤(扼要说明原因)?3.9 已知统计参数Q =1000m 3/s ,C v =0.5,C s =2C v ,试绘制理论频率曲线,并确定P =1%时的设计流量Q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例1 (2008年四川文综)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 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重点难点突破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20% C.30% D.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重点难点突破
(1)该图显示的是( ) A.城市地表径流利用系统 B.城市污水利用系统 C.城市雨水利用系统 D.城市地下水利用系统 (2)图中右侧的深井,所发挥的作用是( ) A.滴灌 B.渗灌 C.回灌地下水 D.抽取地下水
【解析】 据图可知,该市通过收集雨水,用水泵接入 人工湖,故属于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右侧的深井,主要 是起回灌地下水的作用。 【答案】 (1)C (2)C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
(1)AD
(2)CD
绿色通道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集中和城市内 汽车数量的增加,城市中心地区环境质量逐渐变差。 郊区经济在城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下迅速发展,郊区 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速发展,交通状况改善,出现郊 区城市化。特别是城市近郊,人口的增长更加明显, 这一变化对于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压力, 促进城市和郊区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即景活用 读下图,回答(1)~(2)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 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 发展水平
文化、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 思想、 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 观念 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用 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特点、 出现问题及其他情况,见下表:
重点难点突破
2.城市化的意义
项目 意义
人口 转化
产业 结构 工业 科技
重点难点突破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 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 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 持续推进的动力
(2)以下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城市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B.甲市近郊区人口增长数量高于其他两个城市 C.缓和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压力 D.近郊区和远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使该变化 发生的重要因素 【思路解析】 以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心区人 口减少,近郊区人口增长多,结合城市化不同阶 段的特点进行分析。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 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 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 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 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 养化而变黑发臭 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 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 尤其是工业“三废”,干 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 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 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 态环境 最大的地方
重点难点突破
(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思路解析】 第(1)题,城镇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 口,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该国城镇人口为20000 万,乡村人口为80000万,代入即可得出城镇化水平 为20%。第(2)题,从城镇人口曲线变化可以看出,80 年代及其以前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90年代后期城 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第(3)题,根据目前人口总数可 判断该国为中国,从图中曲线变化可看出乡村人口比 重先增加后下降。城市人口在90年代后期增长迅速。 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中国目前以城市化为主,但还 没有进入到郊区化阶段。 【答案】 (1)B (2)D (3)C
黑色陷阱 本题组第(3)题易错选D题。错因主要是对郊区城市 化出现的阶段和郊区城市化的特点理解不清。郊区城市化一般 出现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且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阶 段。
即景活用 (双选) 读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重点难点突破
(1)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城市化速度趋缓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重点难点突破
)
【解析】 图中反映城市化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城市 人口比重上升,可以推理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丁国 城市化上升主要是70年代末以来,有可能是对外开放 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答案】 (1)AB (2)BC
二、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地形
必修二
第七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
知识数据库
重点难点突破
技能数据库
预测数据库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 ①城镇 ②城镇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④聚落 ⑤早 ⑥高 ⑦后期成熟 ⑧晚 ⑨低 ⑩初期 ⑪中期加速 ⑫郊区 ⑬减少 ⑭大气 ⑮水 ⑯固体垃 圾 ⑰噪声
一、城市化的动力、意义和世界城市化进程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重点难点突破
生态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重点难点突破
典例2 下表是我国几个城市1999~2008年不同地区人 口增长状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双选)
重点难点突破
(1)三个城市近郊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中心地区环境质量较差 B.近郊现代农业的兴起 C.近郊大型工业的飞速发展 D.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突破
4.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 变为城镇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不同阶段 的表现。 (1)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 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 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有4000万的美国人 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 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 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 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 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3)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 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 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 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七个城市的市区内实现 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 容易造成水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失、滑坡、 改造,使其趋向平坦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 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 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 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 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重点难点突破
气候
续表
自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