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2. 适用年级:八年级3. 学科领域:语文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了解塞外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至塞上》的全文背诵与理解。
文中关键句子的解读和赏析。
2. 难点: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对塞外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塞外的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塞上的兴趣。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塞外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6. 课堂小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塞外风光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反思方式: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意见。
同行评价,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后反馈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2. 评价标准:课堂表现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表达清晰。
古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古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以下是对其教学的一些反思:
整体感知环节设计: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以及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使至塞上》的整体感知。
背景介绍:由于《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对唐代边疆防线的描写,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语言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读诗歌中使用的语言,包括修辞手法、诗歌结构等。
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可以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使至塞上》表达的情感,促使他们与诗歌中的人物和场景建立情感共鸣。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至塞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可以更生动地呈现《使至塞上》的诗意,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反思,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使至塞上》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把握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同时也避免了拖延或过于紧凑的情 况发生。
学生参与度
学生参与的引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 发言和交流,促进课堂互动。
学生反馈的收集
在课程结束后,我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 们对课堂的感受和收获,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过程反思 • 教学效果反思 • 改进措施与建议
01
教学目标反思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的基本常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发 展、分类等。
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王维的 生平事迹。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和用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美和人文美。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和赏析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探究和实践掌握诗歌鉴赏的方 法和技巧。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作者 情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
04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使至塞上》 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文学背景的了解
学生能够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包括王维的生平和 时代背景,以及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能力提升情况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通过分析《使至塞上》的主题、意境 和艺术手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 到了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 他古诗词。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1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一首著名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古文诗歌,教学这首诗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下是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1. 预习活动不足:在教学之前,学生对《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了解很有限。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设置更多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和思考诗歌的内容。
2. 文化背景的引入不够充分:《使至塞上》描绘了边塞戍卫官兵的辛苦和忧虑,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然而,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这可能导致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欠缺。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在教学前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情感表达的引导不够深入:《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戍卫官兵的敬佩和怜悯之情。
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使得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具体的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诗歌中的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4.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使至塞上》是一首古文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诗歌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我没有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有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古文,我将在教学中增加相关的阅读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教学《使至塞上》这首古文诗歌的反思,我将加强预习活动,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加强情感表达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教学效果。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塞上的风光。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塞上的风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讲解诗文(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诗文,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诗文内容。
4. 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
5. 欣赏与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其他有关塞上的诗文,让学生欣赏和拓展视野。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倾听、合作等方面。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essay,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
3. 查阅资料,了解塞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过程(续)7.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进行绘画、写作等实践活动,表达对塞上风光的感受。
8. 分享与展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七、教学评价(续)1.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创意、表现力等方面。
2.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作品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学生感悟诗文的帮助程度。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3. 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决诗文中的生僻词语。
(2)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情况和对诗文的感悟表达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诗歌,了解其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壮美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
(2)诗歌的意境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
1.3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地理知识的把握。
(2)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韵。
2.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2)教师检查并讲解生字词。
2.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
2.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讲解。
2.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边塞诗。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3)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和认识。
3.2 存在问题(1)学生在理解诗歌意境时,是否存在困难。
(2)在讲解生字词时,是否讲解清晰。
(3)课堂拓展环节,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边塞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改进措施(1)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可以增加相关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
(2)在讲解生字词时,可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
(3)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了解边塞诗,提高分享的质量。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3)了解两位边塞诗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3)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4)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内容6.1 课程回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篇一」【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1、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7篇)-word文档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7篇)第一篇: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
效果还好。
范例2《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
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
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范例3《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
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
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
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 王维诗意的分析和欣赏;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2. 王维诗意的深入分析和欣赏;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塞上的景色和氛围,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
2. 诗句理解:让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3. 诗意欣赏:引导学生分析王维的诗意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塞上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4. 文学鉴赏: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诗歌,如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思想感情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塞上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考虑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调整。
4.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是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反馈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也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和调整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分析王维的诗意和意境,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3. 选择一首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写一篇鉴赏文章。
《使至塞上》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的反思与完善
前言《使至塞上》是一篇经典的古文名篇,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使至塞上》教案进行反思与完善。
一、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该是:读通文本,识别生僻字和古文词汇,领会文中意义;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掌握分析、理解古文的方法。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尽量避免纯粹的讲解和被动的接收。
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猜测法”、“举一反三”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和古代人物的思想。
3.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口头测验、课堂练习和阅读测试等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
二、教案反思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教案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的教学目标只是简单地阐述了阅读文本和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对课堂教学缺乏重点和明确,这样会导致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当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文本知识为主,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文本内容,缺乏案例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
3.评价方式单一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口头测验和课堂练习为主,形式过于单一。
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也无法评价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案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使至塞上》这篇古文名篇提高小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案的完善。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关注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能力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理解文本内容,识别生僻字和古文词汇,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可行、可衡量,以便教师根据目标策划教学路线。
2.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维,字摩洁,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
对于古诗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朗读,在朗读中识字、理解、品味、积累、运用,并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再读要理解诗歌的大意;三读要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在学习时还要注意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相结合。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注重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读是第一要素,诗歌的教学也不例外。
在导入新课后我采用了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意,体味感情。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欣赏诗的美。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只有对关键词句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加以解释,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注重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课堂的主旋律。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默写诗歌、翻译诗歌、思考问题等;合作学习如:小组探究问题、小组分工朗读等;活动学习如: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
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古诗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诗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朗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本首诗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诗人的介绍还不够全面;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时对个别词句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意境美时还不够到位等。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使至塞上》的诗意和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和文学价值。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使至塞上》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使至塞上》。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使至塞上》全文。
3. 相关参考资料。
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
2. 提问:《使至塞上》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步骤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指导。
步骤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艺术特色和作者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使至塞上》。
步骤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使至塞上》的文学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步骤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使至塞上》的文学价值和鉴赏方法。
三、课后作业1. 熟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意。
2. 结合课后注释,解读《使至塞上》的深层含义。
3.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学生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巩固提高。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地背诵《使至塞上》,理解诗意,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边塞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6篇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教学反思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使至塞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1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
效果还好。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3《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
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2篇)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日积月累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
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新教材中,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___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唐代诗人。
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他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积月累中,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
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
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
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您不妨一试!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不足,或许是因为学生的情况,或者是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什么原因,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我可以发现问题的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反思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
有待改进之处
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 不能“赏”出亮点, “赏”
出水平, 导致气氛不够活跃,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诗句领悟
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 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 然后解疑, 相信
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其他
1
诗
教学反思
教学主题
《使至塞上》
教学实施效果评述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 我是按照“读
——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首诗进行较为顺利, 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 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 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
效果还好。
范例2《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
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
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范例3《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
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
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
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
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范例4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
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范例5《使至塞上》教学反思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
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
重点。
范例6《使至塞上》教学反思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
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
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他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
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
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
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
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范例7《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
并且容量丰
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