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动作名称
螳螂拳基本功八式
1预备式
动作: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百汇上顶,全身放松,目视正前方
2双手抱拳
动作:双手内旋15度,两肘向后顿肘,两手握拳,拳心向上置于腰间两侧,转头两眼左侧平视
要求:两拳面不可突出腹前,两肘在体后相合,两小臂平行
技击:无论彼方单手或双手抓我单手或双手时,此法可破解彼方抓握,并使对方失去重心,我可利用此时用其他招法攻击之。
如:提膝顶打,锁颈别摔,双峰贯耳,双捶前顶等1)提膝顶打:彼方双手抓我两腕,我突然旋臂握拳向后顿肘,同时提膝上顶
2)锁颈别摔:彼方抓我双腕,我旋臂握拳向后顿肘,左脚向彼左侧出脚,同时我左手臂直接搂住彼颈部向右下方压下,右式相反。
3)双峰贯耳:彼方抓我双腕,我旋臂握拳向后顿肘,破解彼方抓握后我以两手直接攻击彼方颈部两侧或双耳。
4)双捶前顶:彼方抓我双腕,我旋臂握拳向后顿肘,破解彼方抓握后我以双拳相合,快速向前上方顶击彼方下颚
5)上步顶肘:彼方用右手抓我左腕,我向后退左脚,同时旋左臂握拳向后顿肘,右臂以肘部向前上方击打对方胸部及下颚,右式相反。
3吞式螳螂双封手。
六合螳螂拳实用技法:采手、钩手
六合螳螂拳实用技法:采手、钩手3、采手:采手较之刁手、搂手用处更为广泛,除里外门皆可用以外,处处是采,只要我手接触到对方某一部位时,皆可用采。
由其它手法进入到采手时居多,如展手后变采手,抓手后变采手,挂手后变采手,刁手后变采手,搂手后变采手等等。
亦有直接用采手者。
采手有单采手,双采手。
采住后要往斜下采,或旁牵采等,可度势使用。
螳螂拳对于采手有一个要求,叫作“采衣入扣”,即采上以后就如同衣服纽扣,扣入钮扣眼之中。
虽然有这样的要求,但不完全如此。
4、钩手:有单钩,有双钩。
单钩是一只手用钩,双钩是两只手用钩。
一手用钩时居多,而两手同时用钩时较少。
单钩有里钩、外钩(即右手钩尖向左为里钩,向右为外钩,左手与此相反)、上钩、下钩(即钩尖向上为上钩,钩尖向下为下钩,即阳钩、阴钩,也就是仰钩、俯钩)。
双钩大部分用于下钩。
钩的用法概括分为三种:①、用掌心小指一侧根部的力或里、外钩,或上、下钩。
这种钩手大都适合用于对方直冲拳,有时用于封,或缠而后封,或展而后封等。
但钩时必须配合必要的身法。
单手钩用法:例如对方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右手由右外门单手向外侧下钩对方右手腕部外侧。
为单手外门下钩,必须向左闪身,或含胸提步(即前足往回稍收,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图5)。
若由里门(即中门,以下皆同)钩时,为单手里门下钩,须含胸提步。
双手钩用法: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用双手由右外门双手下钩对方小臂和腕部(图6)。
若由里门用双手钩时为里门双手钩。
这是同时用双手钩,有时双钩分先后连用。
要领:要借力顺势,不可用顶迎之力,要感觉灵敏而轻松,不必钩之不放。
劲法:明柔劲、顺劲.②、用钩顶腕部之上端,即小臂之最前端处击打或用于挂。
可俯钩(提钩往上打或往上挂),可仰钩(往下打或往前打),里外钩(往左右侧横打)。
例如对方用右直拳击我胸部时,我用连环手劈掌击其面部,对方若以左手接我击其面部之右手时,我左手由我右肘下前伸用展手,刁住对方左手腕部,我右手漏下,用外横钩击其头部左侧。
六合螳螂的技击特点
六合螳螂的技击特点六合螳螂拳以“内外三合”为精髓,以螳螂拳及诸家拳中克敌制胜之佳手为基本动作,以缠丝旋转为灵魂。
其拳理、功法、练法、用法非经明师示范、指点、批解和长期刻苦演练、潜心体悟,难得其真谛,仅靠笔墨更是难以书明点透其全部奥妙。
本文的目的只是力图揭示出六合螳螂拳的内在的基本规律,为学练和研究六合螳螂拳者提供一些理性的东西,即六合螳螂击技之基本原理。
中华拳术,门派繁多,而其击技基本原理却大致相通,即要达到有效的攻防目的,就必须讲究技击动作的速度、劲力和技巧。
六合螳螂在速度、劲力和技击三个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1.速度:快如闪电,以快制快;彼快我更快六合螳螂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招代打,以打代招,后发先至。
为何后发而能先至?除了技法、手法、身法、步法等科学合理外,其主要因素便是技击动作奇快无比。
在激烈的对搏实战中,要使有意识的攻防动作快如闪电,必须同时做到“三快”,即判断反应快、积蓄能量快、和偕爆发快。
而六合螳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眼与手合,手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六合”功法,则是这“三快”的物质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具有一百多亿神经细胞的大脑,在刹那间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综合、加工、下达指令,实现对人体的自动控制,使连续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形体运动,在一瞬间同步完成。
故以六合螳螂拳与人交手,不待思索,可辨虚实,以静待动,以招代打,连打带招,手脚齐出,凌厉果断,势若霹雳,后发先至,常常制对手于千钧一发之际。
2.劲力:多为缠丝动作,以柔见长。
柔中寓刚,极度发挥沾、粘、连、随之威力所谓缠丝,就是作技击动作的肢体,以动作的起点和终点间的直线为轴,或者以动作的肢体本身为轴,做快速的旋转运动,或出或入,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且一招旋转动作结束,即为另一旋转动作的开始,如蚕吐丝,招招相连。
六合螳螂的缠丝动作从旋转部位和旋转方向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全身缠丝:是腰与四肢同时转动。
部分缠丝:是一手缠一手打,或左缠右打,或右缠左打,或腰身缠而手足打。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螳螂拳是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
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武术螳螂拳。
欢迎阅读!中国武术螳螂拳简介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中国武术螳螂拳主要流派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中国武术螳螂拳
中国武术螳螂拳中国武术螳螂拳简介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
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
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
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
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
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
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
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
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中国武术螳螂拳主要流派梅花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
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
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
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
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
暴发力及寸劲最多。
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
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
扣心脚等。
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
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六合螳螂拳是晚清山东拳术。
螳螂拳一支,由魏三开始。
魏三传于林世春。
一种快速凌厉,打法多变,实用价值高,技击性极强的汉族拳术。
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六合螳螂拳的简介。
六合螳螂拳的简介六合螳螂拳是在螳螂拳发展传承中,汲取中国民间武术家众多拳法之长,以六合(内外三合)为精髓、以缠丝旋转为灵魂、以鸡步坐山和大猿式为根基、以斧刃和展拍为主要腿法、以勾搂(螳螂勾搂连环手)磨盘(磨盘手)为母手、以三捶为母捶、而派生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螳螂拳法。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三百多年来,历经历代宗师、拳师发展完善,已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流派。
六合螳螂拳之“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
与其他螳螂拳流派相比,六合螳螂拳自创始以来流传并不十分广泛,主要因其习练者素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
六合螳螂拳现今主要流传于招远、龙口等地民间,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为数不多的习练者,但惟招远一脉拳法和器械最为全面(拳法包括全部“金不换”绝技十套,器械涵盖刀、枪、棍),技法也更为实战,而实战则是六合螳螂的核心和精髓。
六合螳螂拳的内容六合螳螂拳其桩法以练弓马步、前提后拖步为基础,以练三捶基本功为入门拳。
六合螳螂拳的主要套路1、左右圈2、接手圈3、撩阴掌4、铁叉手(铁刺)5、插花手6、镜里藏花7、照面灯8、闪手奔9、双封 10、短捶六合螳螂拳的对练螳螂对三捶、磨盘手对三捶六合螳螂拳的器械六合大枪、六合刀、六合棍六合螳螂拳技要六合螳螂拳的技法总起来讲十二个字:勾、挂、锯、挫、弹、刨、蹬、跷、肘、角、顶、横。
六合螳螂门器械六合大枪以勾、扎、崩、拦为主;六合单刀以劈、撩、抡、扎为主;六合棍(五虎擒羊棍)以点、扫、劈、撩、崩、带为主六合螳螂拳拳理六合螳螂拳除技术内容和其他拳种不同外,在风格上也更有特色:拳势稳健扎实、迅猛凌厉、劲力精巧合一,具有闪、展、腾、挪之妙处。
【武术博览】螳螂拳小传
【武术博览】螳螂拳小传
螳螂拳始于明末清初,由反清志士王郎(王文成)所创,螳螂拳之流派有三:一是“七星螳螂拳”,二是“六合螳螂拳”,三是“梅花太极螳螂拳”,也称“梅花螳螂拳”。
其技术理论与技击手法具有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双重特点,内用太极混元一贯之气,外走太极圆形;不动如泰山,动如惊雷;快似闪电,声、气、力三者合而为一,动作起来则急、迭、连、密,乘机而入,进机为之一振,必有勇往直前之心态,故有浑打浑在之说。
常见“梅花螳螂拳”演练起来,几个动作如暴风骤雨、霹雳闪电,一力齐发,连贯紧凑,无懈可击,实在是四面八方皆是拳。
“七星螳螂拳”为螳螂拳派中最古老之拳种,七星者,肩、肘、腕、手、胯、膝、足等部位而言,刚多于柔,长驱大进,以十字步、跳步法为多,是一种迅猛而又大封大进之拳种。
“六合螳螂拳”简而言之,即上下、左右、前后几个方面,螳螂拳主张“八刚十二柔”,而“六合螳螂拳”则偏于十二柔,暗刚多于明刚,沾、粘、滚、卷之劲多于直冲之劲,而其劲如螺旋,其状虽刚而近于末梢,寸劲一点,则触手而伤。
后来经过许多名拳师,在长期的揣摩实践中,从原始拳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这两派的精华合而为一,并使其在技术理论和技击手法上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与老派区别而定现名“梅花太极螳螂拳”。
“梅花太极螳螂拳”郝氏第三代传人曹德坤,于1915年创立了“哈尔滨德坤国术馆”,曹老师开馆40余载,教弟子数千,继承曹老师之衣钵者为杜锡宝(开门大弟子)、张炳煦、刘长功等。
后来,在黑龙江省体育局、黑龙江省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04年3月30日成立了黑龙江武术协会螳螂拳委员会,刘长功任该会会长。
随岁月流逝,螳螂拳也在不断地成长、发展和壮大,必将为更多的人带来更大的身心收益。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
失传百年中华武术传统武术《螳螂拳》完整拳谱《螳螂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门传统拳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螳螂捕食时的动作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理论和武术技巧,被誉为中国国粹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门武术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失传的境地。
本文将详细介绍《螳螂拳》的完整拳谱,让读者了解这门传统武术的起源、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螳螂是一种独特的昆虫,其捕食的方式鬼斧神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早在中国古代,有人观察螳螂的捕食方式,并将其技巧运用到武术中,形成了螳螂拳。
螳螂捕食时凭借敏捷的身手、灵活的脚法和精准的攻击,击败比它大的猎物。
拳谱中所记录的动作技巧,皆源自螳螂的捕食行为。
《螳螂拳》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体的力量和技巧,以达到最高的战斗效果。
它的拳法主要分为四大类:进步、静步、横步和侧步。
进步是指以攻击为主,利用手部动作向前进攻,在进攻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静步是指以防守为主,保持身体的平稳,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准确的拳技,将对方的攻势化解。
横步是指以旋转为主,利用身体的旋转力量来增强拳法的威力。
侧步是指以躲避为主,通过迅速的侧移动作来躲避对方的攻击。
螳螂拳的拳谱共分为十二个招式,每个招式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用法。
首先是“抱头捉鹅”,这个动作模拟螳螂抓住猎物的瞬间,通过双手的抓取和收缩,形成强大的攻击力量。
接下来是“横蹿进击”,这个动作以迅猛的进攻为主,通过身体的旋转和顺势力,将力量集中到拳头上,形成横向的强力打击。
然后是“反击点桥”,这个动作以对方的攻击为基础,利用身体的敏捷度和高速反应,将对方的攻势转化为自己的攻击。
除了以上三个招式,螳螂拳的拳谱还包括“虎头撞门”、“叩齿吐舌”、“拦雀尾”、“推山倒海”、“怀中抱月”、“挡苍龙”、“龙戏珠”、“跪地摇头”和“翻身撞”等动作。
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灵活运用这些动作可以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战斗情境。
《螳螂拳》的完整拳谱需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掌握。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六合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的招远、龙口等地民间,域外的日本、美国、俄罗斯、西班牙、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习练者。
因其武功多在民间,其习练者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且多以务农为主,文化水平不高,旧时习武“师父言传身教,徒弟洗耳恭听”,非有德、智、仁、孝、义者难学此艺,为师者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轻易“倒货底”的,故习练者日寡,虽近些年有所改观,但也不容乐观,能得六合拳真谛者依然稀少。
“六合螳螂拳”命名最早由黄县(今龙口)传人所为,六合螳螂拳传诵已久、已基本由武林界公认了,而发源地招远川林家、招城一带,赵同书一脉所传的拳法,至今仍叫“陆合拳”,少有称“六合螳螂拳”的。
赵春合老师家中原有林世春师祖所传的拳谱,那时就叫“陆合拳”,可惜拳谱战争年间丢失。
赵老师生前曾多次对徒弟们说:“如有人问你们学的什么拳,就说‘陆合门、沧州陆合拳’”。
至赵老师八十大寿,众弟子为其摄影留念时,也写有“六合螳螂”字样时赵师起初不悦,而后也默认了。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招远才顺应了武林界“六合螳螂”的定名。
追根溯源,六合螳螂拳的传承,风风雨雨走过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今讲述如下,以饷读者。
六合螳螂拳的创始人魏德林(1780—1873年),山东莱阳城西魏家沟人。
因其先天一只手五指相连,故又称“鸭子巴掌魏三”。
少年时期学艺于河北沧州,据说拜在金、龙二位六合大师门下为徒,因其资质聪颖、悟性极好并勤学苦练而深得老师厚爱,练就一身绝艺,对拳脚、器械样样精通,尤以轻功最为卓绝,他飞檐走壁,翻墙越沟,有“飞毛腿”称号,传其晚年尚能日行八百里。
受教数年后便代师授艺。
24岁出师回乡途中,为增长技艺,到处访友。
曾闯过七十二处“功夫屋子”,未遇对手。
回到莱阳后与当地名师李某(绰号李二巴狗子,据传为王郎三代正传)相遇,二人多次交手,未分胜负,后二人结为好友。
螳螂拳—拳谱现用图解
步骤/方法1. 1预备式动作分解:双脚并拢,脚尖朝前,直腿站立。
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成掌,掌指朝下,掌心朝里。
目视前方。
〔图168〕2. 2第一式动作分解〔1〕接前式,左脚向前进一步,腿变左踏基步。
吐胸,向前探身,右掌内螺旋,随着探身直臂向前上方摆动变钩,钩尖朝下,高与头平;同时,左掌屈肘向上摆动到右肘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下。
目视右钩顶。
〔图169〕〔2〕探身吞胸,腰向下沉。
右钩变掌,随着吞胸沉腰,直臂向前下方摆动,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鼻平。
目视右掌〔图170〕〔3〕向左转腰调膀,身向左侧。
右掌内旋转,随着转腰直臂向左上方摆动变钩,位于身的前左侧,钩尖朝右,高与耳平。
目视右钩顶。
〔图171〕〔4〕向右转腰调膀。
右钩变掌,随着转腰直臂向右前方摆动,位于身的前右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前左方,掌心朝下,高与耳平。
目视右掌。
〔图172〕〔5〕腰向右转。
右掌由外旋转变为内旋转,随着转腰屈肘向左——后——上方划弧,摆动到头上后方变钩,钩尖朝前,肘尖朝右后方:同时,左掌向前上方推出,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与眉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
目视右掌。
〔图173〕〔6〕向左转腰拧胯调膀,向前探身。
右钩变掌,外旋转,随着探身向前下方劈出,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鼻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同时,左掌屈肘向下后方摆动,位于右小臂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
目视右掌。
〔图174〕用法:用右手挑打敌方的下颏。
如敌方仰头闪过,我顺势用原手打他前胸,如他又闪过,我顺势用原手打他左耳门。
如他再闪过,我反手再打他右耳门。
此时他如抬手招架,我顺势将他招架之手刁开,用左掌打他面门。
如他再招架或闪躲,我用右手劈他中门。
力点:打敌方的下颏和左耳门时,力点在右钩顶。
打敌方的右耳门和劈敌方的中门时,力点在右掌根。
打敌方的面门时,力点在左掌外沿小指一边。
龙形螳螂拳的“合手式、垫手式、铩骨手、十字手”
龙形螳螂拳的“合手式、垫手式、铩骨手、十字手”民间武术,至为简朴。
所谓龙形螳螂拳,源于七星螳螂举,我自幼深爱之。
至今传统之风日下,感慨万千,觉得深有挖掘整理的必要。
现代搏击多崇尚打击,少研究控制,我们想要探讨的正是对敌之际,如何控制对手的四种技法。
为什么要研究控制对手呢?现代搏击多戴拳套,束缚住两手,自然难以发挥徒手搏斗封堵採勾等优越性。
而合手式重在蓄之为开发之为合,把握时机,两手配合进击封缠;垫手式重在前后手速度的突然变化,前后、上下、左右,随时应变;铩骨手重在功力深厚,擅长竖劲破直劲如劈拳破直拳等类似,尤其注重发力的爆炸性;十字手又称十字绞,该手法重在一个“绞”字,表现在两手十字交叉迎敌,势势连绵不断。
因此控制性手法,很有深究的价值。
合手式该手法强调一个字——缠。
具体表现在两小臂弯曲上下滚压形成拧裹合力,再配合左右封架挫滚合力,顺势金丝缠腕,缠住敌进击之手。
例如:设若对方用右直拳或掌向我打来,我前(左)手抬高,以小臂向下滚压对方右手肘弯,同时后(右)手向上拧裹,封接对方右手腕,如此形成左下右上冷脆劲击打,身法步法与之随动。
其战术思想是,以左小臂向下滚压为主,意在控制敌右肘关节,同时我右手腕向上缠扭,使对方手腕向内旋收,利用腰力缩身而下,沉胯、屈膝、旋腰,形成二把对一把态势。
如果对方力大,我应该先紧后随,令对方进击之力落空,顺势向下旋压对方右臂,像摔东西一样向地下扔,使对方腕肘肩膀根节抽筋麻痛,门户大开。
也可以借对方反抽之力,我形成整体前催向上弹抖,或肩撞、肘切、手砍扫眉,适时而定(图1、2、3、4、5)。
把握合手式的进攻时机,应在对方真实打击的前提下,若逢虚招则不予理会。
其攻防特点是组合式击打,缠敌腕肘,控制右肩膀根节,使对方感到一股松沉向下力量,若对方本能向相反方向抽缩,可借力打力,力量变向,突然快捷。
垫手式该技法又名偷手。
意思是前(右)手向对方脸部做明手诱敌,俗称要手;引起对方伸手格挡,突然左手从胸前经过,自右手下面迅疾抖出,是为暗手,攥拿对方手腕,前后手虚实互变,令敌猝不及防。
传统武术不能打?让你见识螳螂拳的厉害,瞬间秒杀
传统武术不能打?让你见识螳螂拳的厉害,瞬间秒杀一只小小的螳螂,却让一个屡战屡败的年轻人变成了纵横江湖的武林高手;一套看似简单的拳术,却被无数的后人加以推敲实战,演变形成了诸多流派。
它是一种糅合了十八种拳术中最厉害杀技的拳术,更兼济刚柔,出手时刚猛霸道中却又带着小巧的太极劲法;它是在中国拳种中流派最多的拳法之一,衍生出了太极、六合、七星、梅花、通背、摔手、光板、八步等流派,这就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的螳螂拳。
实战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重意不重形。
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身快。
演练要式快招连、一招三变,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长短互用,勇猛泼辣,机智灵活,变化多端的风格。
各种流派融会贯通。
螳螂拳中融合了十八家拳术中的“杀招”,其中有一个招式为“乱接”,截住敌人的进攻,走的是小巧玲珑一路,以擒拿手居多,来克制敌人。
除了以上的招数之外还有其他招数,如:摘要、崩补和八肘。
摘要更是将螳螂拳所有致命的招数拿出来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高级的套路。
门派众多,特点鲜明。
螳螂拳主要分为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每个门派都有鲜明的特点。
和而不同,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
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
秘门螳螂拳招式动作一:肘法肘之为用,与指法相反。
指者,极尽其长之能事;肘者,则为短打之妙。
本门系有八肘之法,其法不离五形。
螳螂八短之中,以肘法为主。
秘门螳螂拳招式动作二:肩法肩部不常用,习练之拳套中亦少见,必单独专练之乃可。
譬如dui 方之腕臂已为我所紧捉。
彼必谋挣脱,但我亦以千载一时之机,决不可失,予是互相争持,我可即闪身疾人,以肩部向其肘托去,如负重物之状。
秘门螳螂拳招式动作三:指法指功之发劲用力,不及拳掌,但其轻巧敏捷,与出手辄取对方面部重要位置,则又迨非拳掌之所及。
螳螂拳三步功
螳螂拳三步功螳螂拳三步功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
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
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
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
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
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
传统螳螂拳练法一般分三个阶段:顺劲增力,习打积功,排靠运气。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店铺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给大家参考,觉得有用的话就快快收藏吧。
一、顺劲增力顺劲增力即基本功练习,其中包括柔和功、运行功、桩步功三种。
(一)柔和功柔和功主要是针对腕、肘、肩、腰、胯、膝、踝等主要关节和腿部进行的柔韧性、灵活性的练习。
腕部:有转腕、甩腕、抓腕、翻腕、压腕、扳腕、叼腕、拧腕、采腕等方法。
练习时可空手,也可用棍棒。
肩部:有压肩、拉肩、吊肩、绕肩、耸肩、转肩、甩肩等方法。
腰部:有俯腰、翻腰、转腰、甩腰、下腰、挖腰、涮腰、弹腰等方法。
胯部:有压胯、劈胯、揉胯、吊胯、摆胯、转胯等方法。
肘部:有转肘、甩肘、拉肘等方法。
膝部:有压膝、伸膝、转膝、扳膝、抱膝等方法。
踝部:有转踝、扳踝、压踝等方法。
腿部:有压腿、扳腿、控腿、劈腿、踢腿等方法。
这些关节练习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并动静结合、方法交替、方向多变。
(二)运行功运行功是螳螂拳基本拳法、掌法、勾法、肘法、腿法、步法、身法的练习。
手法包括拳法、掌法、勾法及肘法。
拳有冲、劈、挑、崩、圈、栽等法,掌有推、穿、抖、削、搂等法,勾有顶、啄、叼等法,肘有顶、掩、叠、架、挑、滚、推、格等法。
每种手法都有各自的运行路线、着力部位和击打技巧,技术要求不同,用力劲路各有特色。
练习时要分清悟明,区别掌握。
步法有上步、撤步、进步、退步、跟步、震步、盖步、插步、行步、跃步、击步等。
步法练习耍做到干净利落,移动迅速。
螳螂拳三步功(2)
螳螂拳三步功(2)积成功中还有踢打沙袋、铁砂掌、擒拿、摔贯等内容,也须习练者用心苦练,以熟练技法、增强击打硬度。
(三)习打功习打功是指进行拳术、器械、对练等拳架和散打的学习和训练,它被认为是螳螂拳训练的`最高形式。
前面所习的基本动作与功法,最后要以拳架和散打的形势展示出来。
螳螂拳内容浩繁而丰富。
拳架练习要由基础性拳架到过渡性拳架,再到初级拳架,最后到高级拳架。
螳螂拳练习应由徒手到器械,由对练到散打,逐渐提高加深。
拳架练习要遵循象形取意、朴实明快、结构严谨、灵巧多变、七长八短,组合连发的运动特点。
散打练习则应遵循固守待进、以静制动、长短结合、短中寓长、迎正侧击、虚实转换、刚柔兼使、以刚克敌、靠身短打、连环组发等技击法则。
习打功是练习螳螂拳的重要阶段,要严格按照步骤、方法认真操作,切不可求多、求快。
三、排靠运气排靠运气又称专项素质训练,包括排体功、靠体功、运气功三种。
(一)排体功排体功又谓排打功、扎腰功,是通过打、按、擦、揉身体各个部位的方法,加强内脏器官的功能,达到强筋壮骨和提高功力之目的。
排打主要是利用训练器具,如木棒、木板、砖、铁棍和一些现代器械,对身体有关部位进行排打,包括排打腹部、胸部、肋部、臀部等。
排打时一定要由轻到重,在不损伤身体的前提下练习。
(二)靠体功靠体功是一种靠击身体的练习方法,包括死靠和活靠两种形式。
螳螂拳有“七长之妙,八短之强”一说,八短指头、肩、肘、肋、背、臀、胯、膝部位,要求这八短要坚硬、有力,并有技击法。
靠体功指的就是这八个部位的练习。
死靠,是以固定的物体,如树杆、木桩、沙袋为技击目标,做头撞、肩靠、肘击、背打、肋撞、臀靠、胯打、膝击等方法练习。
死靠练习除增强功力外,着重训练近身发劲的方法,因此练习时距离固定物不能太远。
活靠,是两人以套路对练的形式对身体各部位进行训练,主要目的是增强身体实力和灵活性。
套路共分八段,包括肘靠、胸靠、肩靠、肋靠、胯靠、背靠、臀靠和肋背靠。
马汉清先生弟子高建演练六合螳螂拳之双封
马汉清先生弟子高建演练六合螳螂拳之双封六合螳螂拳,亦称陆合螳螂拳,是清朝中晚期发源于山东招远的以实战为主要特点的拳种,六合螳螂拳以三捶为入门拳,拳法包括全部“金不换”绝技十套,器械涵盖了刀,枪,棍等一应俱全,六合螳螂拳从清朝开始就被称为“江湖黑拳”,就是因为它快似闪电,招招狠毒的实战特点。
六合螳螂拳创始人是乾隆嘉庆年间的魏德林,魏德林游侠一生,最终选择在招远川里林家安度晚年,并将六合螳螂拳绝技传授给了林世春,经二代祖师林世春系统整理后,六合螳螂拳拳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当今六合螳螂的传人具出自二代师祖林世春门下。
丁子成(1880~1956)名尔忠,字子成,六合螳螂拳第五代传人。
原籍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城关镇西北隅村。
幼年拜河北沧州著名罗汉拳师崔禹先生研习长拳、罗汉拳乃至十八般武艺。
数年艺成后,威振大江南北,并设场授徒。
后拜内家六合螳螂拳一代宗师林世春先生,专习六合螳螂拳。
于1926年在黄县成立“黄县国术研究社”自任社长。
1938年日本人入侵县境,国术馆停办,1944年,在城关圣人殿复办国术馆。
崇武尚德,交游广泛,与当时烟台籍著名八卦掌名家宫宝田先生、招远县著名罗汉拳师傅通先生、沧州八极门五世掌门人神枪李书文先生、莱阳通背名名家吕孟超先生、著名螳螂拳第五世掌门人姜化龙先生及其弟子曹作厚先生皆成莫逆,互传拳艺。
一生为人正直,急公好义,武德高尚。
单香陵(1905~1984)名丕勋,号香陵。
六合螳螂拳第六代传人。
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
1912年从赵景清学习长拳,后从吕孟超学习通臂沾粘拳法及六合大杆子。
1920年从丁子成学习六合螳螂拳,精于散手拳法,擅“九十三手”。
1938年,在北平(现北京市)举行的北方国术擂台大赛上,曾以精湛的螳螂拳技法与刘二彪同获冠军,使六合螳螂拳闻名京师。
后被聘为富连城戏社武术教师,被梅兰芳称为“客师”。
1952年在山东莱阳专区武术运动大会上表演六合螳螂拳的短捶、双封,曾被许世友赞为“好拳法,正宗正派”。
螳螂门内功
螳螂门内功螳螂門三回九轉羅漢功第一式吞肩縮骨(1)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手十指微合,分別貼於大腿外側,兩腿併攏,兩腳靠緊。
當兩個腳跟抬起的同時,兩手下墜。
氣沉丹田(圖1)。
(2)練習者可在同伴或老師幫助下用手從上(胸前、兩肋)向下至丹田捋動皮膚,幫助練習者梳理內氣。
隨後,用棒槌(見圖及說明)從上向下拍打練習者的前胸和兩肋。
再用棒槌從肩膀開始向下至手腕部為止,拍打練習者的兩臂。
按順序拍打完畢後,從腿部的陽關穴開始向下至腳面為止。
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抓握練習者的腿部。
抓握完畢後,練習者的兩個腳跟落地。
(3)練習者的兩個腳跟抬起。
同時,兩肩也微微上抬,兩臂帶動手掌隨肩向上微動。
當兩腳跟落地後,兩肩用勁使手掌下墜,氣沉丹田。
上述動作,練習者連續做三次。
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式抱肘排丹田(1)接上式。
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腿併攏,兩腳靠緊。
兩手握拳,兩臂屈肘,兩拳抬起與丹田同高,拳心向上,氣沉丹田(圖2)。
(2)讓同伴或老師先用手指觸點練習者的丹田(小腹)一下,然後,再用棒槌拍打其丹田三下。
此式練習完畢。
第三式抱肘排巨闕(1)接上式。
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腿併攏,兩腳靠緊。
兩手握拳,兩臂屈肘,兩拳抬起與丹田同高,拳心向上,將氣提至巨闕穴處(圖3)。
(2)讓同伴或老師先用手指點練習者的巨闕穴一下,再用棒槌拍打其巨闕穴三下。
隨後,練習者再氣沉丹田。
此式練習完畢。
第四式挺胸排縮口(1)接上式。
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腿併攏,兩腳靠緊。
兩手握拳,拳心向上,同時,迅速上提至乳旁,挺胸收腹,將氣提至縮口(即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處(圖4)。
(2)讓同伴或老師用棒槌在練習者雙乳上至脖頸下拍打,隨後,用手指點其華蓋穴一下,再用手掌拍打三下。
練習者氣沉丹田。
此式練習完畢。
第五式彎腰排肺腧(1)接上式。
練習者兩臂向胸前伸出,兩拳拳心向下再向外。
同時,練習者向前伸腰,上身伸展成水準狀(圖5)。
(2)讓同伴或老師在練習者的背部用手從身柱穴開始捋至命門穴,幫其梳理內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合螳螂拳动作名称
一.截手圈
第一段:
1. 起势
2. 外磨盘
3. 撑抹掌
4. 斧刃脚
5.
左右拦砍采 6. 截手圈7. 十字锤8. 左右扫边
手9. 勾搂锤
第二段:
1. 回身返撩撑抹
2. 斧刃脚
3. 左右拦砍采
4. 截手圈
5. 十字锤
6. 左右扫边手
7. 勾
搂锤
第三段:
1. 转身拗顺十字锤
2. 单封手
3. 大封手
4.
拧身绞叉綑封手 5. 闭手二蹬踩 6. 圈锤帮手7.
勾手避贴单劈掌8. 撕棉掌9. 连环搂手10.
螳螂点睛11. 螳螂双封12. 收势
二. 贴刺
第一段:
1. 起势
2. 翻粘搂穿锤
3. 勾搂倒打
4. 带进避贴手
5. 拗步里藏花
6. 拨机手
7.左右螳螂勾砍
8. 勾腾挂穿
锤
第二段:
1. 左右连环手
2. 左右大封手
3. 带进避贴手
4. 拗步里藏
花 5. 拨机手 6. 左右螳螂勾砍7. 勾腾挂穿锤
第三段:
1. 左右单封连环手
2. 大封手
3. 綑封手
4. 闭手二蹬踩
5. 圈锤帮手
6. 勾手避贴单劈掌
7. 撕棉掌
8. 采封手
9.
螳螂点睛10. 螳螂双封11. 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