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虚词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识记口诀

18个文言虚词识记口诀

与(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18 个文言虚词识记口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 “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词汇,也是文言文中的难点之一。

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是阅读、翻译和写作文言文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言虚词的重要观点:
1. 虚词的定义
虚词是没有实际含义,只起到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语。

文言虚词包括:的、之、乎、呢、者、耳、而、所、也、矣、兮、焉、哉等。

2. 虚词的分类
文言虚词按语法功能可分为助词、连词、感叹词、语气词。


中助词有:之、的、乎、也;连词有:而、兮、故、以、则、若等;感叹词有:噫、咦、惟、吁、欸、哎、嗟等;语气词有:耳、啊、且、罢、了、矣等。

3. 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常用于表示连接、助词、语气和文体等方面的功能。

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

4. 虚词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文言虚词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虚词不能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实义词汇;
(2) 不同的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3) 当前文言体现代汉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并不一定是古代文言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

总之,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对于读懂文言文和用好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和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运用文言文进行翻译和写作。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文言虚词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语言成分和表达情感、语气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1. 多读经典文本:研究文言虚词的最好方法是多读经典文本。

经典文本中的句子和篇章往往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虚词。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本,可以帮助您熟悉不同虚词的使用方式,把握其语义和语用特点。

2. 注意上下文:文言虚词的意义常常与上下文相关。

在研究文言虚词时,需要注意其所处的语境和句子结构。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对比现代汉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运用方式有所不同。

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相似与差异,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避免使用错误。

4. 制作词汇表:将研究到的文言虚词整理成一个词汇表,包括
虚词的释义、用法和例句。

通过反复查阅和运用这个词汇表,可以
逐渐记忆和掌握这些虚词。

5. 练写作:通过练写作古文,可以锻炼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材,尝试用文言虚词表达思想和情感,逐渐
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研究文言虚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

希望以上方法和技
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研究和运用文言虚词,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和欣赏能力。

祝愿您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好成果!。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基本概念1、虚词的定义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语法现象,它具有虚化、削弱的特点,常常不带实际的语义,只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2、虚词的种类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种类繁多,包括句末助词、语气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二、句末助词类虚词1、句末助词的功能句末助词常用于句末,起到了限定、体现语气、加强语气、表示情态等作用。

常见的句末助词包括“也”、“乎”、“哉”、“罢”、“耶”等。

2、句末助词的用法句末助词的用法多种多样,通常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确定其具体的语法作用。

在古文阅读中,理解句末助词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常用的虚词,它具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功能。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可”、“兮”、“矣”、“也”、“夫”等。

2、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古文中常常用于表示感叹、否定、肯定、疑问等语气,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准确、生动。

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气词的用法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四、连词类虚词1、连词的作用连词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虚词,它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衔接逻辑关系,起到了“并列”、“承接”、“转折”、“因果”等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则”、“故”、“因”等。

2、连词的使用在古文中,连词的使用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进行理解和确定。

掌握这些连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五、副词类虚词1、副词的功能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它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常见的副词包括“已”、“复”、“竟”、“皆”、“一”等。

2、副词的使用在古文中,副词的使用要注意上下文和句意,理解其具体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掌握这些副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翻译至关重要。

六、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语气和情感修辞手法,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语气等。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诚”、“敢”、“甚”、“蒽”、“诚然”等。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引言
文言虚词是文言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的作用。

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语言。

本文将介绍一些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
和技巧。

1.注重词义的研究和记忆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因此注重词义的
研究和记忆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
文言文等方式来了解虚词的多种含义,并进行记忆。

2.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担当着特定的语法功能,例如连接两个句子、标明修饰关系等。

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在
句子中的作用,并运用于实际的文学创作或翻译中。

3.频繁阅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是研究文言虚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对文言虚词的使用经验,提高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能力。


以选择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如《红楼梦》、《论语》等。

4.制定研究计划和练
制定研究计划和练也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步骤。

可以根据自
己的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制定每日或每周的研究计划,并结合相
关的练来巩固所学知识。

5.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例如与老师或同
学共同讨论研究中的问题。

这有助于解决困惑,提高研究效果。

结论
学习文言虚词需要注重词义的学习,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频
繁阅读文言文,制定学习计划和练习,并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提高
文言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古文运动.虚词的用法

古文运动.虚词的用法

一、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文学史上讲的古文,指的是由韩愈提出的一个跟“骈文”相对立的概念。

它的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骈文讲究对偶、排比、音韵和典故,内容上提倡反映社会现实,发扬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这在文体上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风格,所以叫做“古文”。

古文质朴无华,言之有物,但自六朝以来,骈文不仅逐渐统治了文坛,而且深入到社会,连日常的应用文也用骈体来写。

这种外表华美,而内容大都空洞无聊的文体,很不适合表达思想。

因此,从西魏到唐初,不断有人起来反对这种浮华空泛的文风。

到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在先驱者的基础上,以“复古”为号召,团结一大批作家大力从事古文的宣传和写作,终于使古文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这就是所谓“古文运动”。

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特别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即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要求建立一种内容充实丰富、语言新颖独创、文气通畅流转的散体“古文”来宣传儒家思想。

这说明古文运动不仅是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力图恢复衰落的儒家学说,反对当时声势极盛的佛道两教。

古文运动基本上摧垮了骈文的统治,开创了一代文风,对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韩、柳之后,古文运动走向衰败,骈文死灰复燃,重新占据了晚唐五代和宋初的文坛。

因此,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再次掀起了古文运动。

这次古文运动的规模和成就比唐代更大,产生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等作家。

他们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最终战胜了骈文,使韩柳古文从此成为新的传统。

由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个作家在唐宋古文运动中成就卓著,因而他们受到后人的推重。

明初的朱右选他们的文章编为《八先生文集》,从此有了八家之名。

明代中叶唐顺之的《文编》,唐宋文也只取八家。

稍后的茅坤根据朱右、唐顺之的看法,选辑成《八大家文钞》,作为人们学习唐宋古文的范本,这样,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便流传开来二、了解几种常见的古代文学体裁1.赋。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文虚词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文虚词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单位:黔南民族师院附中姓名:余庆云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

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

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

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

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

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

”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

《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

”用词正是本字本义。

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

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

又如:“其”字,全文写作,本义是“簸箕”,是实词。

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它们往往用来表示语句的关系、语气、修饰等,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非常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几个虚词的用法,来加深对古代汉语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1. 之、乎、者之、乎、者是古代汉语中三个常用的虚词,它们一般用来表示关系或语气,但它们的具体用法是不同的。

之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的所有格或连词,作为修饰关系的符号,如“天之骄子”、“日月之行”。

另外,之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关系,如“大江之南”、“故乡之山”。

乎用来表示疑问、呼唤、感叹等语气,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来表示疑问或确认,如“君乎知之乎?”、“天地乎大!”此外,乎还可以表示修饰关系,如“乎乎不休”。

者一般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的代替或转化,还可以表示补充说明或强调意义,如“人者,万物之灵也”、“蓝田种树,未见松柏者”。

者在上文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再进一步说明,它有时还可以用来表示“有的”、“一些”的意思,如“士者,有其志也”。

此外,还可以与“不”、“多”等副词搭配使用,如“不徒然进退者也”。

与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来表示并列关系,如“先天与后天”、“五行与六气”。

此外,与还可以表示协同、共同的意思,如“与我是夫妻,共生死”。

及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补充说明的意思,如“芝兰生于深山,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及之”。

乃在古代汉语中一般用来表示转折关系或推论、肯定等意思,如“他乡遇故知,乃在此地栖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乎哉?”。

为在古代汉语中一般用来表示目的、动因等意思,如“为人民服务”、“为学止境,不得已而适娱乐”。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1. 哎呀,“之”字那用法可多啦!比如说“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呀。

它可以作代词、助词,还能当动词呢,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嘿,“而”字也不简单哟!像“敏而好学”,这儿的“而”就表示递进关系。

它还能表示并列、转折等好多关系呢,这就像人生的路一样,变化多端呀!
3. 哇塞,“以”字的作用也很重要呢!“以其境过清”,这里的“以”表示因为的意思。

它可以表示凭借、用、因为等,就如同一个多面手!
4. 呀,“于”字也有很多门道啊!“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个“于”就是在的意思。

在不同的句子里,它可有不同的含义哟,是不是很有趣?
5. 哼,“其”字可得好好琢磨!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就是那些的意思。

它的用法复杂多样,需要我们仔细去体会呢。

6. 哈哈,“为”字也不甘示弱呀!“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为”表示对、向。

它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介词,真的很特别呀!
7. 哎哟喂,“乃”字也有它的精彩呢!“乃不知有汉”,这里的“乃”竟然是竟然的意思呢。

它的用法虽然不多,但是很关键呀!
总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和归纳呀!。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桃花源记》陶渊明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迴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钴鉧潭西小丘记》)——从小丘中向外望去,那么山峰高耸,云彩飘浮,溪水流动,鸟兽遨游,(它们)都快乐地呈现出巧妙的姿态呈献出高超的技艺,在这座小丘之下表演着。举:范围副词,都。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迴巧:指山峦回环,云水缭绕。献技:指鸟兽呈献出各种技艺。效:呈。兹:指示代词,这。
在常用虚词的学习中,重点要抓常用的意义。例如“于”的非介词用法不常见,《文言虚词浅释》中连这几种用法都没有收。又如“之”可以作代词、连词。作代词的有三种用法:
(一)指示代词,作定语。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这两只小鸟儿又知道什么?
(二)代人或事物,在句中作宾语。
不算是作为动词的“于”还有二十一个义项,乍一看,确实令人目眩。但这都是后人研究时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分析出来的,有许多意义不过是上下文意义在虚词上的“反光”。如果只盯住这二十一个“反光点”,就看不到“于”的本来面目,只能感到烦琐复杂,难以掌握。但如果分析归纳一下,“于”只是三个词:①介词;②助词(现在一般叫语气词);③叹词。其中最主要是介词,义项有十七项之多。这十七个义项之间又有共同点。“于”后边都是名词,这些名词的意义有三类:①人事;②时间;③地点。例如(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都与人事有关;例(十一)与时间有关;例(五)与地点有关。概括起来,介词“于”的作用主要有两条:①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②介绍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至于种种意义,如“在”、“在……之中”等那多是翻译的结果,是由上下文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决定的,不必一一死记,而且,由于语言习惯的改变,有的也可以有几种解释。如例(四)“逢蒙学射于羿”,可译为“从”,但现在“从××学习……”已不常见,而常说“向××学习……”,所以也可以解释为“向”;例(十)可解释为“在”,也可解释为“对”,因为现代习惯说成“在(或对)……来说”。但不论怎样解释,都不能改变其介词的性质。
(十八)语首助词,无义。“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众民由于尧的教化也都变得和睦了。黎:众。时:这,这样。雍:和睦。
(十九)句中助词,无义,倒装时使用。“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撼。”(《左传?昭公十年》)——王贪心又不讲信用,对蔡国是非常遗憾的事。
(二十)叹词,读与“乌”同。“佥曰:‘于!鲧哉!’”(《尚书?尧典》)——都说:“哦,(让)鲧(来治理洪水)吧!”
(一)内动词,在也。“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韩非子?存韩》)——边疆残破,国都固守,战争的鼓铎之声响在耳边,这时才用大臣李斯的计策,晚了!
(二)介词,表动作之对象。“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脩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大王您如果对老百姓实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老百姓〕深耕细作,早除秽草,年轻的人在闲的时候讲求孝顺、敬顺、忠诚、守信的道德,在家用这些道德侍奉父兄,在外用这些道德侍奉上司,这样就是让他们手持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楚国有坚实铠甲、锐利刀枪的军队了。
(十一)介词,表时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孔子在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
(十二)介词,表被动文中原主动之作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劳心的统治人,劳力的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养活别人,统治人的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三)介词,表动作之关系。“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四)介词,表动作之所以,可译为“从”。“逢蒙学射于羿。”(《孟子?离娄下》)——逢蒙向羿学习射箭。
(五)介词,表动作之所在,可译为“在”。“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就斋戒了五日,让我捧着玉璧,到您的朝廷上递送国书。
(十三)介词,表形容词之对象。“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我对孟子感到非常惭愧。
(十四)介词,表形容词之比较级。“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苛政比老虎还凶残。
(十五)介词,与“以”同义。“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汉书?晁错传》)——在家就让百姓练习射箭,出外就让百姓练习应敌。
在上述各种用法中,需要注意掌握的是代词(一)(三)和连词(二)的用法。
介词、连词等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掌握各种我们比较生疏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法。对于副词,则还要注意其常见并且古今不同的意义。例如“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转折连词,但在先秦,只用作范围副词,意思是“只”、“仅”。
古今汉语的差异,最明显地表现在虚词的使用上。古代汉语虚字不但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使用频繁,作用多样,意义复杂,常使初学者望而生畏,是初学古汉语的难点之一。因此,初学阶段,应把虚词的学习作为重点,下功夫突破这一关。
一、注意掌握各类虚词的语法作用
刚开始接触古汉语虚词时,首先感到困难的是一个虚词的作用或意义较多,抓不到头绪。其实,多数虚词本身并没有什么词汇意义(只有副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一般又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所以有人认为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只有一些语法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织句子。而一个虚词的语法作用并不是繁杂无章的,因此学习虚词,首先要抓它的语法作用,这样,就抓住了虚词各种语法意义的纲。例如“于”在《词诠》中列有二十个义项,摘列如下(注译为笔者所加,句中“於”均用“于”):
②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愿您把我不敢违背(项王)恩德的情况都告诉项王。倍:背。
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当初我分解牛的时候,看见的没有一只不是整牛的。
④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五蠹》)——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茅茨盖的屋顶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不加砍削。
臣尝至政事堂,发词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戊午上高宗封事》)——我曾到政事堂,多次提问可是孙近却不回答,只是说:“已经让台谏侍从讨论了。”
这仅是写作繁体的“於”的意义,如果加上简体的“于”又多出两种:
(一)(见于“于”的第六项)语中助词,倒装用,与“是”同。“四国于蕃,四方与室。(《诗经?大雅?崧高》)
(二)(见于第八项)语末助词,表疑词,用同“乎”。“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可是先生聪明吗?
(九)介词,表“在……中”之意。“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在姬姓之中只有燕国最后灭亡。
(十)介词,表所在之地位,可译为“在”,惟此地位乃抽象之地位,与第五条实指地方者不同,故别出之。“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史记?信陵君列传》)——况且假托的命令夺晋鄙的部队来救赵国,对赵国是有功了,对魏国就不算是忠臣。△“广川惠王于朕为兄。”(《汉书?广川惠王传》)——广川惠对我来说是兄长。
英雄无用武之地。(《赤壁之战》)
动宾词组“用武”修饰“地”。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论说天下的形势,表示深厚而恳切的希望。
形容词“殷勤”修饰“意”。
“之”前边连接数量词时,有时表示范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按照)先王的制度,大都市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十六)介词,表人之意旨,亦可译为“在”。“今吴楚反,于公何如?”对曰:“不足忧此。”(《史记?吴王濞传》)——“现在吴楚反畔,在你看怎么样?”回答说:“不值得忧虑。”
(十七)介词,表两方之关系。“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泰山对于土堆,河海对于小溪,都是同类,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
“叁国”的“叁”用作动词,意思是把首都的城墙分成“三份”。“五”、“九”后边均省“国”。“国”指“首都”。
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名词表比喻时,表修饰关系。例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
(二)“之”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构成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或外位语。例如:
⑤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从而后》)——道不能实行,我已经知道了。
例①“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均作主语。
例②“臣之不敢倍德”作宾语;例③“臣之解牛”作定语。
例④“尧之王天下”作状语,一般后边均加“也”,表时间。
例⑤“道之不行”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的外位语。
二、抓常用虚词,尤其要注意古代汉语中常见,现代汉语少见,我们比较生疏的作用或意义。
古代汉语虚词的数量较多,但常用而且我们比较生疏的并不太多,因此学习时重点要抓常用虚词。如人称代词中的“之”、“其”、“彼”;疑问代词中的“孰”、“何”、“胡”、“奚”、“安”、“焉”、“恶”;指示代词中的“是”、“斯”、“夫”、“彼”、“兹”、“之”、“其”、“焉”、“若”、“尔”、“然”;无定代词“或”、“莫”;辅助性代词“者”、“所”;程度副词“少”、“颇”;范围副词“仅”;时间副词“尝”、“稍”、“再”、“复”、“仍”;情态副词“且”、“固”、“盖”;否定副词“不”、“弗”、“勿”、“无”、“亡”;介词“于”、“乎”、“以”、“为”、“与”;连词“与”、“而”、“则”、“之”;句尾语气词“也”、“矣”、“哉”、“夫”、“乎”、“与”、“邪(耶)”;句首(或句中)语气词“夫”、“其”、“惟(维、唯)”、“也”等。这些在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中一般都有介绍,应该注意掌握。
①匈奴遣兵击之。(《张骞传》)——匈奴派兵攻打昆莫。“之”代“昆莫。
②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正担任管理颍谷一带边界事物的官,听到此事以后,便借贡献礼物的机会来见庄公。“之”代庄公后悔与母亲绝交这件事情。“封人”是掌管边界事物的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