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连词(精)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450740316c175f0e7cd137ae.png)
(一)连词的分类
• • • • • • • • • • • • • • 1、并列关系连词 与、及、暨、并、而(译为:和、跟) 2、承接关系连词 乃、则、而、斯、即(译为:就、便、这就) 3、选择关系连词 且、若、将、如、抑、其(译为:或者、是……还是) 4、递进关系连词 且、而、尚、犹、况、而况、况乎(译为:并且、况且) 5、转折关系连词 而、然、则、抑、顾(译为:可是、只不过) 6、因果关系连词 而、因、以、故、是以、是故(译为:因此、所以、因而) 7、假设关系连词 而、若、倘、令、苟、即、诚、必、则、设、向(译为:如 果、假如)
(二)句中语气词
• 句中语气词“也”常用在主语或状语之后, 表示顿宕,即句子在此稍作停顿,以舒缓 语气。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 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三)句末语气词
• 1、也 • “也”表示确认语气,用在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末尾, 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末尾。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人尽夫也,父一而矣,胡可比也? • 2、矣 • “矣”表示报道性的陈述语气,即把事情发展的最新阶段 作为新情况告诉他人。 •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子来几日矣? • 诺,先生休矣。 • 甚矣,汝之不惠! • “也”表示静态,是对静态事情是判断;“矣”表示动态, 是把事情的变化告诉别人。
五、语气词
• 语气词是用在句子中表示某种语气的词。 •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分布,我们把古代汉语 的语气词分为三类:句首语气词、句中语 气词、句末语气词。 •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子 中常常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学习时需要 注意。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6a7cb2458e9951e79b892747.png)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1bb371fef705cc1755270966.png)
古汉语虚词介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
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可译为:在、从、到等。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
例如:利泽施乎万世。
(《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d50e7b444028915f804dc2be.png)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
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
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
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一、与“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
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例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夸父逐日》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史记·陈涉起义》“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2463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8.png)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5766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4.png)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 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 淹《岳阳楼记》)“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 “虽”是连词, “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 虽然如此”。例如: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 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 ”(左 传成公三年)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 个连词,表示让步。19
14
14
• 第三、 “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 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 子•告子下)在这种情况下, “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 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 非子•五蠹)(五)然而、然则、虽然“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 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 、 “既然如此, 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对曰: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15
• 三、固定格式问题•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 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 “无以”是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有以”则与之相反。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左传僖公四年)•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 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 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 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 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 “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 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a490091a37f111f0855b7d.png)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Y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 继续了)I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I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Y 云梯之械(这样的)。
I l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弋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I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C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W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1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J 者「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I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所C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I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都是不定代词〔 或J 或曰 (有人说 )w I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一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 f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 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L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焉 L都是合音词 诸丿于疋 语气词用法:“ —亠 ” a 于之 ,“之乎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_高小方_通论(20):虚词
![古代汉语_高小方_通论(20):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536b8eef81c758f5f61f67c1.png)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7)
4.反身代词──即表己身的代词。(参阅:周秉钧《古汉语纲要》第361页)
自 己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人称代词本是单复同形;也有加“侪、属、曹、等、辈”等字来表示复数的,但这些字还不是复数 形尾,而是带有“一班人”的意思。 真正的复数形尾是“们”字。 《史通》卷十七“北齐书”条云:“渠们底箇(gè),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 吕叔湘先生颇疑《史通》“们”字为“伊”字传写之讹。然诸家校本,均无异文,吕先生也只是猜测而 已。 唐代的文献里,有“弭”和“伟”这两个字,都当“们”字用。 宋代的文献里,“们”字有“懑、瞒、门(们)”等写法。 元代文献里少量作“们”,大多数作“每”;直至明初。 到明朝中叶以后“们”字才又多起来。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人称代词(4)
讨论:关于“尔汝”的修辞色彩 古时候,对长辈、平辈均不可称“尔、汝”,只有尊对卑可称“尔、汝”。如:子曰: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同辈之间如果以“尔汝”相称,就可能产生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辞意义: 一种是对对方表示很不尊重,使被称的一方受了轻贱,如《魏书·陈奇传》:“游雅尝众 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 义也。”(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乎义了。) 另一种则是表示特别亲昵(关系亲密就往往显得随便),如杜甫《赠郑虔醉时歌》: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亲热到不拘形迹的地步。) 《颜氏家训》中曾讲北方人重内不重外,“倡和之礼,或尔汝之”。夫妇之间称“尔 汝”,是不尊重呢,还是表示特别亲昵?当是后者。
通论(20):虚词 — 代词 虚词
古代汉语PPT课件:第十七讲 连词
![古代汉语PPT课件:第十七讲 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a666ee5e79563c1ec4da7134.png)
• ②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 (2)在古代汉语里,“虽”字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 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即使”相同。例如:
•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古代的“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
• 第十七讲 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
“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故、苟、倘、令、
第令、藉使、之”等等。如: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例如:
• ①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 ③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 例中的“虽然”,都是“虽然如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代
汉语的连词“虽然”,在书面上它后面都必须用逗号隔开。
• 5.然,然而 • (1)“然”字作为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
•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例如:
• 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 之手。
•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这种“之”字一般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的”字,但是二者 词类不同。“的”字在现代汉语是结构助词,它和前边的词或词 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例如“我的”、“红的”、“写的”、 “人民的”、“群众拥护的”),可以作句中的各种成分用,并 不限于定语。
虚词全解析,包含古汉语常用18个虚词
![虚词全解析,包含古汉语常用18个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61ac0dc0d5bbfd0a7956736b.png)
虚词全解析(含古今常见虚词例析)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1虚词的共同特点读音1释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18个文言文虚词11、而12、何13、乎14、乃15、其16、且17、若18、所19、为110、焉111、也112、以113、因114、于115、与116、则117、者118、之虚词的共同特点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
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音义读音xūcí释义基本解释1. [function word,empty word;form word]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2. [boastful words]∶虚夸不实的言辞这都是狗儿一片虚词,老爷千万莫信。
——《三侠五义》详细解释1. 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参见“虚字”。
“副词,这一术语译自英语的adverb,即附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的词类。
马建忠仿效西洋语法所写的《马氏文通》,立‘状字’一类,‘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相当于英语的adverb。
《马氏文通》以后的语法著作里,改状字为副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张静《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范围》商务1983,第10页) 词在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副词的运用。
2. 空话;假话。
《商君书·慎法》:“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於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
”唐蒋防《霍小玉传》:“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
虚词诡说,日日不同。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因拖欠了贾府银两,妄捏虚词,诬赖良人。
”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历史最正直公平,不需要虚词,更厌弃伪词。
古代汉语-第二讲 虚词之介词、连词、副词
![古代汉语-第二讲 虚词之介词、连词、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dfb95546195f312b3069a533.png)
• 古汉语虚词绝对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作用大。
• 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其中副364个,介 77个,连85个,代58个,助70个,叹23个,助动23个,不 定数3个
• 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 (项梁就率领八千将士渡江向西行进。) 《史 记·项羽本纪》
• 余船以次俱进。(黄盖率领十只船在前,其余的 船依照次序一起前进。)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4)表原因:译“因为”、“由于”。
• 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韩魏均灭亡了,可是安陵凭着区区五十
介词
介词
• 介词的作用是把它的宾语介绍给谓语。其宾语主要由名词,也可以由 形容词、动词、代词、主谓结构、“主·之·谓”结构等充当。
•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 词性质的痕迹。
•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 介词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語不同之处): • 一、在语法功能上,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古代汉语由
个标准,副词为虚词。
• 2)从语法功能看,能充当某个句子成分的为实词, 否则是虚词。按照这个标准,副词为实词。
• 3)按照传统的标准来分,看该词是不是封闭性的, 是否可一一列举的。 (历代文字学家的习惯分 法)是封闭性的为虚词,否则就是实词。
• 副词、代词 •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2e7963225c52cc58bd6bef0.png)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宾
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云朵响应(像云一样)
其后楚日以消(一天天的)
(2)动词的特殊意义
①被动有标志(“于、见、为、被”是标志):伤于矢(被箭射伤)
如姬父为人所杀(被人杀了)
无标志:如姬最幸(最被宠幸)
自子厚之斥(自从刘子厚被贬斥)
窃钩者诛(被杀),窃国者侯(被封侯),
②使动求也退,故进之(求很谦让,所以使他进)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
三、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六书”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日,月,羊,牛,草
(汉字的造字法)指事:朱,亦,高
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
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古代汉语(上)18连词
![古代汉语(上)18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0ff49dff1eb91a37f0115c4f.png)
• 从语义关系看,“而”字所连接的前后两成分, 有时是顺接,即意思上是并列或相承的,“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有时是逆接,即意 思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含转折义,“而”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但”“可是”。如:
2.与
•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 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 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若网在手,有条而不紊。(尚书·盘庚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庄子·盗跖) 前二例“而”字顺接,后二例"而"字逆接。
2)用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 动词,前后成分语义相承,是一种顺承。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 传·庄公十年)
• “而”字有时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山海经•海 内东经) 余狐裘而羔袖。(左传•襄公十四年)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
4.以
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 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 关系。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之”, 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代词 “之”。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连词"与" 后面的成分不能省略。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9c68c9315a8102d276a22f15.png)
连词“以”和 连词“ “而”的用法
以:(一) :(一 1.表目的、结果。命 表目的、结果。 表目的 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2.表示原因。吾不徒 表示原因。 表示原因 行以为之椁, 行以为之椁,以吾从 大夫之后, 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 3.表并列关系。主严 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 以明,将知以武。 以明,将知以武。
注意区分介词、 注意区分介词、连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 夫夷以 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王 。( 安石《游褒禅山记》 安石《游褒禅山记》)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 。(韩愈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 厚墓志铭》 厚墓志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皮, 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魏风·相鼠) 魏风 相鼠) 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 。(莊子 逍遙遊)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 逍遙遊) 學鳩笑之曰……。 蜩與學鳩笑之曰 。
然則、然而、 然則、然而、雖然
介词“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和连词“
介词所联系的双方, 介词所联系的双方,分别是介词所介引的名词和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 (1)以+名词(或词组)+谓述词 ) 名词(或词组)+谓述词 )+ 名词(或词组) (2)谓述词+以+名词(或词组) )谓述词+ 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 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两部分大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方仲春而东迁。 方仲春而东迁。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9ba6a39580216fc700afd3a.png)
2)假设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 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 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 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 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 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 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 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 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 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 “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 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 (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 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 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 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 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 构成的关系意义。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精)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精)](https://img.taocdn.com/s3/m/6d824ecf102de2bd960588df.png)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定义: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帮助表示所连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特点:副词、介词、助词分类:可分为联合和偏正两大类。
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偏正关系可细分为转折、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
组成: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
并列连词有:“与、及(暨)、而、以、且、且……且、既……且”等,可译为“和、又、同、并且、边……边、又……又”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的,可以互换位置而句义不变。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蟹六跪而二螯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连接名词和形容词承接连词有:“斯、而、遂、乃、即、因、则、于是、然后”等,可译为“就、便、于是”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表示动作行为是先后(在时间上)相承、连续发生的。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啖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相如因跪请秦王连接动词递进连词有:“而、且、况、犹、何况、而况、况于、尚……况……、非惟……亦……、非独……亦……”等,可译为“并且、何况、不仅……还……、尚且……何况……”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语势语义上有轻重之别,后一部分都比前一部分语义更进一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接两件事选择连词有:“或、若、如、抑、将、宁、且、非……则……、与其……熟若……、宁……不……”等,可译为“或、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38c75c0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2.png)
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的主 要用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 件或身份,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 等。 例如: ①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 ③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 ④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於現代 漢語的“用”或“把”。例如: ①伯楚以呂郗之謀告公。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介詞“為”
3、引介原因 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②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③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 子不為小人之洶洶(氣勢兇猛)也輟行。 4、引介主動者(陽平) ①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 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②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並、且、而、則、況、矧 連詞“與”、“且”、“以”、 (shen3)、抑、雖、然、 “而”、“則”、“然”、雖” 即令、、使藉、 、設如、、故若”、等苟。、倘、和特殊的連詞“之”加以介紹。
連詞“之”
連詞“之”有的語法著作中稱為助詞或介詞。但介詞 限於帶賓語者,故把“之”處理成連詞。連詞“之”的 主要作用有兩種,一種是加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使前 後兩項之間形成偏正關係;另一種用法是加在主語和謂 語之間使前後兩項之間形成主謂關係。 一、偏正結構 用“之”來連接的偏正結構,細分起來,“偏”和“正” 兩部分之間實際上有三種關係,即領有關係,同一關係、 修飾關係。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例如: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鞍之戰》 ②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史記·魯周公世家》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出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 “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後。例如: ①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師少於我,鬥士倍我。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edce66581b6bd97f19ea72.png)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
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
与人耕佣(介词,被)
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
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d0ac0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4.png)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定义: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帮助表示所连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特点:副词、介词、助词分类:可分为联合和偏正两大类。
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偏正关系可细分为转折、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
组成: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
并列连词有:“与、及(暨)、而、以、且、且……且、既……且”等,可译为“和、又、同、并且、边……边、又……又”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的,可以互换位置而句义不变。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蟹六跪而二螯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连接名词和形容词承接连词有:“斯、而、遂、乃、即、因、则、于是、然后”等,可译为“就、便、于是”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表示动作行为是先后(在时间上)相承、连续发生的。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啖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相如因跪请秦王连接动词递进连词有:“而、且、况、犹、何况、而况、况于、尚……况……、非惟……亦……、非独……亦……”等,可译为“并且、何况、不仅……还……、尚且……何况……”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语势语义上有轻重之别,后一部分都比前一部分语义更进一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接两件事选择连词有:“或、若、如、抑、将、宁、且、非……则……、与其……熟若……、宁……不……”等,可译为“或、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所表示的事物是不能共存的,只能从中选择一个。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之极也?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黄帝人也,抑非也?(《礼记·五帝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连接两件事因果连词有:“而、以、为、由、故、以故、是故、是以、是用”等,其中“以故、是故、是以、是用”是由介宾结构凝固而成,可译为“因为、因此、所以”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一个表示原因,另一个表示产生的结果。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史记·高祖本纪》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前因后果假设连词有:“而、则、且、如、若、向、苟、倘、诚、令、设、使”等,复合连词:如使、如令、向使、向令、若使、若令、设使、设若、第令、藉使。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一个表示假设的条件,另一个表示推断的结果。
可译为“假如、如果”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百万,与刘豫州协力同心……(赵太后曰)苟无岁,何以有民?(《战国策·赵策》)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柳宗元《黔之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让步连词有:“虽、虽然、纵、即”等,可译为“虽然、纵然、即使”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前者表示姑且承认的事实,后者表示在前者所表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虽与之具学,弗若之也。
(《孟子·告子上》)(虽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虽然,吾尝闻之矣。
(《孟子·滕文公上》)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转折连词有:“而、则、然而、然则”等,可译为“可是、但是、却”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前者说一个意思,后者再说一个与前者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百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主次分别,转折后面的内容是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偏正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目的连词,连接的前者表示手段或方法,后者表示要达到的目的。
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一、与第一、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第二、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
“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第三、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夸父逐日》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史记·陈涉起义》“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往往是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
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
例如:先生独未见夫僕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战国策·趙策》“而”是古代汉语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广泛地沿用着。
三、“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
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且”的具体用法:第一、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
河水清且涟漪第二、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第三、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
“且”可译作“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第四、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则,然四、则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
例如:战则请从。
《左传·庄公十年》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二,表示因果联系。
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民贫则奸邪生。
晁错《论贵粟疏》第三,表示假设,有“如果”“假如”的意思。
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史记·项羽本纪》第四,表示发现。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论语·子路从而后》“则”和“而”的区别:(1 )“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
(2 )“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
(3 )“而”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五、虽,虽然连词“虽”一般表示事实让步,译为“虽然”。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
《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译为“纵”“纵然”“即使”。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騒》六、然、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