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https://img.taocdn.com/s3/m/ba55e65033687e21af45a934.png)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f870a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7.png)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da1b6da42b160b4e777fcf2b.png)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13ebf5f61fb7360b4c65d0.png)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c1aa9a9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1.png)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2995b1c550e2524de5187eaf.png)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689342d941ea76e59fa0440.png)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52c6d1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0.png)
古代汉语介词古汉语介词和连词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例词时间、处所和范围于、于、乎、以、在、即、及、自、从、由(繇)、当、方、到、迨、逮、至、比、竟、投、向、临、先、工具和凭借以、因、用、于、于原因以、为、于、因、缘行为对象于、于、乎、为、与、及、从行为施事者于、于、乎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
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古代汉语_连词与介词
![古代汉语_连词与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81815a1fcc7931b764ce1503.png)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 为大,何也?
(孟子· 梁惠王下)
(管晏列传)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 秋水)
有时“以为”或“以 …… 为 …… ” 是“任命……为……”的意思。 例如: ◎周田子方,魏文侯以为师。 (史记· 魏世家)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
(荀子· 成相)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 ,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
以、为、与、用、由、自、从 ”
等。其中“于(於)、以、为、 与”用特别复杂多样。
二、重点介词:
以、于(於)、为、与
(1)动词的“以”
“以”本来是动词。《说文解 字》:“以,用也。” 动词“以”的意思是“用”, 或“认为”、“以为”、“根 据”等。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左传· 庄公10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当“认为”、“以为”讲的 “以”,可以单用“以”, 也可以使用“以为”或 “以 …… 为 …… ”的格式。 如: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 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 “于”(【注意】作姓氏、地名 及“於戏、於菟”等读 wū 的词 的不简化)。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9c68c9315a8102d276a22f15.png)
连词“以”和“而”的用法 连词“
“以”:(二) :(二 愿夫子辅吾志,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 而:(二) :(二 子路率尔而对曰: 子路率尔而对曰:…… 方仲春而东迁。 方仲春而东迁。
以:(三)
而:(三) :(三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有所思》 (《孟子·尽心下》) (《有所思》) 孟子 尽心下》 尽心下
而:(一) :(一 1.表示目的、结果(条件、因果 表示目的、结果(条件、 表示目的 等关系。 )等关系。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仲尼赏 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 故令尹诛 鲁民易降北。 而鲁民易降北。 2.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 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 表示并列关系 3.表示承接关系。轮扁斫轮于堂 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释椎凿而上。 下,释椎凿而上。 4.表示转折关系。今由与求也相 表示转折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 戈于邦内。 戈于邦内。
然則、然而、 然則、然而、雖然
介词“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和连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9ba6a39580216fc700afd3a.png)
2)假设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 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 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 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 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 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 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 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 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 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 “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 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 (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 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 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 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 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 构成的关系意义。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精)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精)](https://img.taocdn.com/s3/m/6d824ecf102de2bd960588df.png)
古代汉语虚词连词定义: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帮助表示所连各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特点:副词、介词、助词分类:可分为联合和偏正两大类。
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偏正关系可细分为转折、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
组成: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
并列连词有:“与、及(暨)、而、以、且、且……且、既……且”等,可译为“和、又、同、并且、边……边、又……又”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是平等的、不分主次的,可以互换位置而句义不变。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蟹六跪而二螯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连接名词和形容词承接连词有:“斯、而、遂、乃、即、因、则、于是、然后”等,可译为“就、便、于是”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表示动作行为是先后(在时间上)相承、连续发生的。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啖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相如因跪请秦王连接动词递进连词有:“而、且、况、犹、何况、而况、况于、尚……况……、非惟……亦……、非独……亦……”等,可译为“并且、何况、不仅……还……、尚且……何况……”等。
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在语势语义上有轻重之别,后一部分都比前一部分语义更进一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接两件事选择连词有:“或、若、如、抑、将、宁、且、非……则……、与其……熟若……、宁……不……”等,可译为“或、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2c04708979563c1ec4da7146.png)
(2)引入凭借的资格、身份或 地位。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 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 书·张骞传》)
(3)表示率领或依照。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 公五年》)
注意点:
<1>“以” 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 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
《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髪” 。
但在表示时间时,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2>“以”的宾语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 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 策·魏策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岳阳楼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 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 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 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 。 (韩愈《答李翊书》)
古代汉语上 )介词连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上 )介词连词语气词](https://img.taocdn.com/s3/m/447c644325c52cc58bd6be29.png)
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 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 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及、而、 况、虽”等。 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如: 蜩(tiao2)与学鸠笑之。《庄子· 逍遥游》 (蝉和学鸠讥笑大鹏。) 畦(qí )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种 一畦芍药和揭车,又间杂着种了杜衡和芳芷。) 屈原《离骚》
为
介词“为”读音是“wèi”,经常与它后面 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 示对象、目的、原因等。主要用法有四种: (1)介绍行为动作所服务的对象,可译为 “替”、“给”等。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 触龙说 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 西门豹治邺》) 这种用法今天现代汉语仍保留,如“为人民服 务”。
而
连词“而”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四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 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 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宋大夫华父 督赞孔父嘉之妻:“美丽而且漂亮。”)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 五 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 逍遥游》)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以
介词“以”与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成 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主要用法有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可 译为“用”、“拿”。例如: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 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五蠹》) 2.介绍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时所凭借的资格、身份 或地位。如: 以(通“与)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 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 张骞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 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 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 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 。 (韩愈《答李翊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 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1、于(於、乎) 、 上古并不同音, “于”和“於” 上古并不同音, 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 作介词用时, 同,只是不同时期的典籍选用不 同。 古时音近,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 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 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 基本相同。 基本相同。 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于(於、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3)引入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 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 学》)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 安君。(《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 《师说》)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即表示被动。如: 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 子·王霸》)
(5)表示时间。如: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 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注意点: <1>“以” 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 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 《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髪” 。 但在表示时间时,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二、连词 即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表示一定 的逻辑关系的虚词。 逻辑关系包括:并列、承接、递进、 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
1.与 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 样,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 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如: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 吾与汝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 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 可译为“跟”、“同”。例如: 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 句践栖会稽》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 记·留侯世家》
(3)引进比较的对象,例如: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 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 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吕氏春秋》 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 “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 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 《史记·陈涉起义》
<2>“以”的宾语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 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3>凝固结构“无以(亡以)” “以”字后面不带宾语,表示“没 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用在动 词谓语前,表示没有实施行为的凭 借、依据、可能,可以译为:没有 办法、没有(什么)用来、不能等。 例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2、以 、 (1)引入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 之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 子死。。(《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 子·五蠹》)
(2)引入凭借的资格、身份或 地位。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 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 书·张骞传》)
(1)表示处所与时间。如: )表示处所与时间。 宋公及楚人战于 。(《左传·僖公二十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 僖公二十二 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句践灭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句践灭吴》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 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 何居乎? 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 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 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 汝知之乎?” (《庄子 齐物论》)
(3)表示率领或依照。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 公五年》)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 策·魏策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岳阳楼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古代汉语常用 介词、 介词、连词
一、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和名词、 介词的作用是和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 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 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 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古汉语的常用介词有: 古汉语的常用介词有:于 (於、 於 乎),以,为,因,由,自,从, , 被等。 向,在,被等。
3、为 、
经常和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动词前面, 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例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 说赵太后》)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 《史 记·西门豹治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④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战国策·赵策四 赵策四》 (《战国策 赵策四》) 舟已行矣, 剑不行,求剑若此,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 ?(《 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察 今》)
思考: 思考: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 谋动干戈于邦内。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 》)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五蠹 五蠹》 (《韩非子 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 逍遥游》 。(《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在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 以不出现,而直接以名词作地点 补语。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秦 军围赵王巨鹿。”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2)引入涉及的对象。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 问也。(《荀子·大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 於公。(《左传·郑伯克段于 鄢》)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 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 (《庄子·大宗师》)
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③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 冶长》)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 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 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 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 而鲁民易降北。 《五蠹》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2.而 而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 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示几种意义: 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示几种意义: 表示并列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 先进》) 论语·先进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先进》)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 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 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 于六卿之门,国之才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 于六卿之门,国之才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 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 襄夫人欲通之, 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 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 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 夫人。(《左传·文公十六年 。(《左传 文公十六年》)。 夫人。(《左传 文公十六年》)。
4 、因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 据或中介,有“凭着……” 、 “通过……”之类的意思的。如: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以利相倾。 《论贵粟疏》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报任安书》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 由,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 出现。例如: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 秦将。 《史记·蒙恬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庄子》)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 可以省略。例如: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 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 为加损。 《庄子·秋水》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 伯。(《史记·西门豹治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