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连词与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二子 (比干、伍子胥) 者,世谓忠臣 也,然卒[为天下]笑。 (庄子· 盗跖)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擒)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注意】
(1)“为(介词)之”与“为(动词) 之(是)”的区别 【为原是动词,读wé i,虚化为介词】 A.介词:[为+名词(代词)]+动词 状中。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 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公[为是]省于刑。 (晏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许行)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许行)
【注意】 (1)介词“于”,在古 籍中又写作“乎”,这 是由于“于”和“乎” 音近而借用。“乎”字 用法和“于”字基本相 一致。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 先进)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论语· 先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 为池。(左传· 僖公4年)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皜皜乎不可尚已。(许行)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 [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
(新序· 杂事)
◎[武以]平乱,[文以]经务。
(十六国春秋· 北燕录 )
此外,“是以”、“何 以”、“奚以”中的代词 “是、何、奚”作“以” 的宾语,通常也都置于 “以”之前。如: ◎是以不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以战?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宋· 朱服《渔家傲》)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 啼鴂> 。(宋· 姜夔《八归· 湘中送胡德
华》)
【注意】
介词“与”的宾语也常常省略。如:
◎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论语) ◎项伯见沛公。沛公与( )饮为寿,结 宾婚。(史记· 留侯世家) ◎竖子不足与( )谋。(史记) ◎即墨大夫出与( )战,败死 。
(2)介词“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 衍化而来。介词“以”的 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 具或凭借的条件,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 “用”、“拿”、 “凭”、“把”等。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许行) ◎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 乎?(韩非子)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庄子)
——齐景公因为这事对酷刑作了减省。
B.动词:为+之(+名词) 动宾(双宾),如:
◎不如早为之所。 ◎为之驾,比门下之客。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注意】
(2)“为”在句末是语气助词( wéi ), 一般表反问语气。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 为大,何也?
(孟子· 梁惠王下)
(管晏列传)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 秋水)
有时“以为”或“以……为……” 是“任命……为……”的意思。 例如: ◎周田子方,魏文侯以为师。 (史记· 魏世家)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
(庄子)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孟子· 公孙丑上)
(2)“诸”在动宾之间是 “之于”的合音字。如: ◎请更诸爽垲者。(晏子) ◎推而放 诸东海 而准,推 而放诸西海而准 。(大戴礼记)
介词“为”的作用主要有三种 (二个读音) 。 1)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 替谁(什么事物)而发,可译为“给”、 “替”、“向”、“对”等。如: ◎[为之]请制。(左传)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孟子)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吕氏春秋· 察传)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 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 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属于逆接,可看成假设或转折。 译为“如果”、“却”。如:
古汉语常见虚词工具书

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收词160) 清· 吴昌莹《经词衍释》(收词183) 清· 《助词辨略》 (收词476) 刘淇 杨树达《词诠》(收词469)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收词290) 吕叔湘《文言虚字》(收词27) 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虚词词典》 (中华书局,2004)
(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 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 接,“而”可译为“着、 地”,或不译出。如: ◎ [晨] 而求见。 ◎吾尝[终日]而思。 ◎[坐]而待毙。(大学衍义补) ◎其子[泣]而触地曰……
(3)逆接:连接谓词性 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 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 构成了转折的关系。可 译为“却、但、可是” 等。如:
◎君子 <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
3)引进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 “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 如: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 侯>。(管晏列传)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 也。(寡人之於国也) ◎苛政猛<于虎>。(礼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可 译为“被”。如: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
以、为、与、用、由、自、从 ”
等。其中“于(於)、以、为、 与”用特别复杂多样,应作为 重点。
二、重点介词:
以、于(於)、为、与
(1)动词的“以”
“以”本来是动词。《说文解 字》:“以,用也。” 动词“以”的意思是“用”, 或“认为”、“以为”、“根 据”等。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左传· 庄公10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当“认为”、“以为”讲的 “以”,可以单用“以”, 也可以使用“以为”或 “以……为……”的格式。 如: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 “於”》(《〈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 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 “于”(【注意】作姓氏、地名 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 的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 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可译为“在、从、到”等。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青,取之<于蓝> 而胜<于蓝> 。 (后一“于”字表比较,详下面)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 而是表示“在此时”,可译为 “当时”、“从此”。如: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 踵武。(离骚)
——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 明王的足迹。
(3)“以”的宾语位置 和“以+宾”结构的位 置
1)介词“以”的宾语位置, 可前置,也可后置(现代 继承后置式)。 例如:
A.后置:以+名(宾语)。如: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
B. 前置:名(宾语)+以。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三、重点连词(而、以、则)
1.而 (1)顺接:连接 谓词性 词语 (所 以 遇名则动)或分句,两项之间的 意义是并列、递进、承接关系。 “而”可译为“又、和、就、并 且、又……又”等,有的不译。 如: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 安。(论语) ◎美而艳。(左传) ◎任重而道远。(论语) ◎人而鬼也则苦,鬼而仙也 则乐。(聊斋志异) ◎踊贵而屦贱。(晏子)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 原因 或 目的 。可译为“因为”、“由 于”。或“为了”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荀子· 天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汉书· 司马迁传)
3)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为” 可译为“被”(wéi)。如: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 相当于现代的“因”、“因 为”、“由于”。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战国策)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 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孟子)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略等于“于”。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 孟尝君列传)
——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
(史记· 田单列传)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 ( ) 图大事。(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
第二节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以帮助 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 或逻辑关系的的一类虚词。
一、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1)联合类。
(2)偏正类。
(1)联合:并列、递进、选择、
承接 (2)偏正:转折、让步、假设、 因果、主从(状中) 二、举例 1.并列:与、及、而、以、曁、以及 2.递进:并、且、以、况、矧、并且、 而且、尚且
—(她)送给我木桃,(我)回报她 琼瑶。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 饥; 授之<以渔>,足食终 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 睦。(汉书•礼乐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 已出现过的事物,这个宾语常常 省略。如: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 之羹。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战国策)
(1)“于”和“於”的关系 “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 来是两个字。“於”和“于”的 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 音不全相同。 ◎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 “於”;
◎《尚书》、《诗经》中用“于”字 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地方用 “於”; ◎《左传》中“于”、“於”的使用 频率大致相等; ◎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 子》、《荀子》等诸子著作中, “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

本校图书馆古汉语虚词工具书
Ⅰ.华南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虚词》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80页 Ⅱ.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1999,909页) Ⅲ.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语文出版社,2006,668页)
第一节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介词
一、介词是虚词, 不能单独使用,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介词的作 用是把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 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 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 ¤ 介词及其“介绍”的成分组成“介 宾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 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
◎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 以黑衣服为丧服。
◎於是乃摩燕乌集阙。(战国策)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向、对、在……方面”等,如: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 ——陈:同阵,军队布列的阵势。
◎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
(荀子· 成相)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 ,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以+宾】”结构的位置, 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
A.在动词前作状语:[介+宾]+动,如:
◎[以责]赐诸民。(战国策) ◎否,[以粟]易之。(许行)
这种“介宾状语+动词中心语”形 式为现代汉语所继承。
B. 在动词后作补语:动+<介+宾>, 如:
◎食<以草具>。(战国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 琼瑶 > 。(诗· 木瓜) 魏风·
3.选择:如、若、抑、抑或、 宁……将、与其……孰若(不 如)、孰与 4.承接:而、则、即、乃、遂、 于是、且夫、而后、然后 5.转折:然、而、则、顾、第、 但、然而、然则 6.让步:虽、纵、惟、即、即令、 纵使、只使、正使
7.假设 :如、若、苟、而、
今、向、使、令、倘、倘若、 设、假令、第令、设使 8.因果 :以、由、为、故、 盖、以故、是故、是以、由 是 9.主从 (状中):而、以、 已、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