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1c45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a.png)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一、古代汉语中介词的概述古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的作用,用来表示两个实体之间关系的词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更为灵活和多样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几种常见用法。
二、指示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类中介词被称为指示性中介词,它们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
例如,“於”、“自”、“至”等都属于这一类别。
其中,“於”可以表示方向、到达目标和所处位置;“自”则表达从何处开始或由何处发出;“至”则表示朝着某地点移动或抵达某地点。
这些指示性中介词在句子中起到引导方向或位置并连接实体的作用。
三、描绘性中介词描绘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可以以形容词形式出现的描绘性中介词能够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描述对象的特点或状态。
例如,“以”可以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行动;“因”则表示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某个结果;“若”则用来引导类比和比喻。
描绘性中介词的使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描述对象并加强表达力。
四、关系性中介词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称为关系性中介词的虚词。
这些中介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联及所处位置。
例如,“乃”用于表明某种原因导致了某个结果;“与”表示具有相互关系或依附关系等;“使”表示由一个实体引起了另一个实体的结果。
在句子中使用适当的关系性中介词能够清晰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
五、结构性中介词结构性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类虚词所起到的作用是连接各个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加完整和流畅。
例如,“以”可以帮助衔接并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兼”则可以表示兼及两方面内容等。
结构性中介词在形成句子结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补语中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一类补语中介词。
这些补语中介词主要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或者形容词与主语等,并具有强调事物特点和状态的功能。
例如,“之”常用来连接名词短语,表示想法、行为或结果;“乎”则可以表示疑问或反问;“也”可以表示肯定的态度等。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6afc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0.png)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总结一、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是非常重要和常用的一类词性。
本文旨在对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汉语水平。
二、介词的基本意义和功能介词是表示方位、方式、时间等关系的虚词,它通常放在名词前面,起到连接成分之间关系并表达时空关联含义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常常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和用法。
三、方位介词1. 地点方位:在、于、向、往等。
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庙。
2. 动态方位:过、越、至等。
例:东海之东有神仙岛,传说只有真正强者才能越过那里。
四、时间介词1. 年份:于(某年)、始于(某年)等。
例:太平天国运动始于公元1850年。
2. 月份:当详表达一个月份时,常用“于(某月)”的形式。
例:他于六月结束了自己的实习工作。
五、表示方式和程度的介词1. 方式:以、以至、以及等。
例:他们以歌舞表演庆祝丰收。
2. 程度:各、甚至、如等。
例:这次战争损失了许多人,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表示目的和结果的介词1. 目的:为、以便等。
例:她每天早起跑步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2. 结果:致等。
例:长期缺乏锻炼致使他变得很肥胖。
七、其他用途的介词1. 所属关系:之中、所有者名词+属+名词等。
例:“吾家之犬”是指我家养的狗。
2. 表示从属或身份关系:之下、身分%c%及在+%c-+例:“官员在民众之下”,意思就是指官员位居民众之下。
八、小结与启示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介词用法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介词种类多样,并且灵活运用。
熟练掌握这些介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代汉语水平。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联系实际文本进行学习,并结合语境去理解介词的具体意义。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介词的详细用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中一些相近的词类以及其用法来对比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c1aa9a9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1.png)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bd63edc3186bceb19e8bb1b.png)
二、表示原因、目的的介词
这类介词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表示 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它们是 “以、为、因、由、缘、用”等。 (一)因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
(二)由 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 ②知物由学,学乃知之,不问不识。《论衡· 实知》 ★“繇”与“由”通。即可以作时间介词,也 可以作原因目的介词。如: ①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汉书· 元帝纪》 ②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 孝文本纪》
(二)“由” ①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人。《孟子· 公孙丑 上》 ②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三国志· 蜀国· 诸葛亮传》 (三)“自”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②杞子自郑使告于秦。《左传》 (四)在 ①迎新在此岁。《田家》 ②时权拥军在柴桑。《三国志》
(五)向。介词“向”主要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或方向,还可以表示产生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①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说菀· 贵德》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 (六)为。“为”有时也可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或处所,这时可译作“在”。例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 ②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岂可同哉?《 淮南子》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史记》 ②跖之狗吠【 】尧,尧非不仁,狗固吠【 】 非其主。 ③审之也,故国霸【 】诸侯也。 ④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继承礼义,则 归之【 】庶人。《荀子· 王制》
七、介词“以”的用法及其省略 (一)介词“以”的用法 “以”字本来是动词,相当于“用或认 为”。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以”的动 词意义弱化而变成介词了。常见用法有如 下几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之 意,可把这种用法译为“拿、用、把、凭 、靠”等。例如: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 王制》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5c36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9.png)
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分析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二、位置介词1.在2.之内/之中/之间3.从上/自下/往前三、状态介词1.如/若(同等)2.于(属于)3.乃(是)四、趋向介词1.往/向2.至3.归(返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概述古代汉语的介词是一类核心虚字,用于连接名词或者名状语与其他成分,起到衔接和独立成分之间关系的作用。
相比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介词使用较为灵活,并存在许多特殊用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二、位置介词1. 在:表示处于某个地方或位置。
例如:在人民广场上,人们集聚在一起庆祝胜利。
李白醉卧在床上,却忽然从梦中醒来。
2. 之内/之中/之间:表示存在于某个范围或空间内。
例如:河马栖息在深水之中,整天享受着凉爽的湖水。
这些故事源于民间,传承在家族之间。
3. 从上/自下/往前:表示位置或方向的改变。
例如: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为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
他飞快地从山上跑下来,在追赶兔子。
三、状态介词1. 如/若(同等):表示与某种状态或情况相同。
例如:如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走进了教室,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若无其事地坐着,他对我微笑道谢。
2. 于(属于):表示某事物所属于特定范围或类别。
例如:巴黎是爱情之都,许多浪漫的故事发生在那里。
这本书属于李老师,但是他借给了我。
3. 乃(是):表示某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身份。
例如:他真正爱自由,并且为此不断奋斗。
他乃自由之义士也。
王石身手不俗,乃国家级运动员。
四、趋向介词1. 往/向:表示方向或目的地。
例如:他一路往南走,终于来到了海边。
春天来临,动物们都向北方迁徙。
2. 至:表示抵达特定地点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我乘车一直走到了终点站,感到疲惫却满足。
冬天来临之际,整个城市被白雪所覆盖。
3. 归(返回):表示回到原来的位置或状态。
例如:他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后,终于归国了。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和休整,运动员们精神焕发地归队。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用法及举例多种多样。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689342d941ea76e59fa0440.png)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的介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b9a964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c.png)
古代汉语的介词今天学习介词:介词:是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的虚词。
现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介词再、从、⽐、到、为……古代汉语介词:古代汉语介词于、乎、诸、以、为……⼀、于功能最强⼤,是最重要的介词。
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和范围,⼤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对于、在……⽅⾯,等等例如:于堂上。
《孟⼦.梁惠王上》①王坐于于→在,堂→殿堂。
于→在在殿堂上。
译⽂:梁惠王坐在于是⽇哭,则不歌。
《论语.述尔》②⼦于于→在于→在,是→某,则→就在某⼀天哭泣过,就不会唱歌。
译⽂:孔⼦在于²乔⽊者,未闻下乔⽊⽽⼊于于³幽⾕者。
《孟⼦.滕⽂公上》于¹幽⾕迁于③吾闻出于于³→到→到,乔→⾼⼤,⽊→树,者→的,于闻→听说,于于¹→从,于²→到,到⼭⾕中的。
到⾼⼤的树⽊上的,没听说过有从⾼⼤的树⽊上下来迁到从幽深的⼭⾕中出来迁到译⽂:我听说过有从于⼈。
《论语.卫灵公》④⼰所不欲,勿施于于→到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于→到到别⼈⾝上。
译⽂:⾃⼰不想要的,不要把它施加到⑤不义⽽富且贵,于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于→对……来说。
义→正当,于→对……来说。
来说就像浮云⼀样没有意义。
对于我来说译⽂:不通过正当⼿段获得的富贵,对于于⾔。
《论语.学⽽》于事⽽慎于⑥敏于于→在……⽅⾯,慎→谨慎。
敏→聪明,于→在……⽅⾯,⽅⾯⼩⼼谨慎。
在说话⽅⾯⽅⾯聪明勤快,在在做事⽅⾯译⽂:在☞于:引进⽐较的对象“⽐”。
例如:于虎也。
《礼记.檀⼸》①苛政猛于于→⽐苛→残酷,猛→凶猛,于→⽐⽐⽼虎还要凶猛啊。
译⽂:残酷的政治⽐于弟⼦。
(韩愈《师说》)②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于→⽐。
必→⼀定,贤→优秀,于→⽐。
⽐学⽣贤能。
译⽂:学⽣不⼀定总是不如⽼师,⽼师不⼀定总是⽐☞于:引进动作的施动者。
可以翻译为“被”。
于⽮,流⾎及屦(lu三声)。
《左传.成公两年》①郄(xi四声)克伤于于→被,⽮→箭,及→到,屦→鞋。
古代汉语 介词
![古代汉语 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891ce04fe518964bce847c04.png)
2 介词“以” 介词“
(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 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当于现代汉语的“ 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②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志 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 。( 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宪问》)
1 动词“以”: 动词“ (2)以为 )
格式:单用“ 格式:单用“以”;“以为”或“以……为……” 以为” ……为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 。(《 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张释之列传》 ?(《 ②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张释之列传》)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③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孟子 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2 介词“为”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 作为谁而发,可译为“ 作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 “向”、“对”等。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武驱民者,桀纣也。( 孟子•离娄上》 。(《 武驱民者,桀纣也。(《孟子•离娄上》) ②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许行》)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许行》 。(
甑
2 介词“以” 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
举例说明古汉语介词字的用法
![举例说明古汉语介词字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2809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0.png)
举例说明古汉语介词字的用法古汉语介词字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和表示关系的作用。
它们通常由一个单纯的字或者由两个相关的字组成,其功能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相似。
在以下文章中,我们将举例说明几个古汉语介词字的用法。
一、仗:表示依靠、借助之意在古代汉语中,仗可以作为介词字,表示借助、依靠之意。
例如:1. 仗剑行天下:借助剑来行走世间。
2. 仗义执言:以正义之心来说话。
二、因:表示原因、缘故之意古代汉语中的因作为介词字时,表示某种原因或者缘故。
以下是一些例子:1. 因风而起:由于风吹所产生。
2. 因雨滞留:由于雨水而停留。
三、由:表示出发地或经过地点古代汉语中的由可用作介词字,表示出发地点或经过某地。
例如:1. 由山东而至北京:从山东出发到达北京。
2. 由浙江经过江苏到上海:从浙江经过江苏抵达上海。
四、经:表示通过或周游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经可以作为介词字,表示通过或周游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子:1. 经燕京:经过燕京(北京)。
2. 经山水之间:在山水之间行走。
五、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古代汉语中的于可以作为介词字,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例如:1. 于斯可见:在这里可以看到。
2. 于千载而不变:经过千年而没有改变。
六、自:表示起源或出发点在古代汉语中,自作为介词字时,表示起源或出发点。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自唐明皇时期开始盛行佛教。
2. 自东南亚传入广东。
七、至:表示到达某个地方古代汉语中的至可以用作介词字,表示到达某个地方。
例如:1. 至故宫参观:到达故宫进行参观。
2. 至京都后定居。
八、缘/因缘:表示由于某种缘故古代汉语中的缘或因缘可用作介词字,表示由于某种缘故导致的结果。
下面是一些例子:1. 缘/因缘际会:由于某种缘故而相遇。
2. 缘/因缘聚散:由于某种缘故而分合。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字通常简短明了,但却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文句间的关系和意义。
通过举例说明了一些常见的古汉语介词字的用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befb8d26fff705cc170afd.png)
作业
将《孟子·许行》一文中的一、二、三段中 的介词摘录出来,并说明它们的语法作用。
2. 引进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 例如:
(1)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 废言。(《论语·卫灵公》) (2)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
也?(《左传·成公二3.介引行为的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
例如:
(1)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 骞传》)
“以”作为介词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1. 介引动作的凭借与工具。例如: (1)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韩非子·难势》) (2)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 子·劝学》)
当“以”字后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 “以”字才是动词。例如:
(3)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 力也。(《论语·宪问》)
(8) 利泽施乎万人。(《庄 子·大宗师》)
3.表示比较。
例见页459第二段,“富於周公”——比 周公还富,“贤於仲尼”——比孔夫子还贤 明。“多于邻国”——比邻国还多,“猛於 虎”——(苛政对于老百姓的危害)比老虎 还厉害。
4. 引进施动者。
1.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齐 晋鞌之战》)
“於”的本义是乌,象乌鸦之形。
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郭璞注:“於, 读曰乌。”可见“於”与“乌”为异体 字。
於、于作为介词,其语法意义都相同, 不同的是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诗经》 多用“于”字,《左传》、《论语》、 《孟子》多用“於”字。
“乎”古与“于”同音,都是匣纽、鱼部字,作 为介词,与“于”同。 于(於、乎)作为介词有四种主要的用法: 1. 与名词性词语结合在一起放在动词之後,表 示动作的时间和处所。
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用法不 同
古汉语介词的特点
![古汉语介词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e9602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3.png)
古汉语介词的特点
1.功能较为广泛:古汉语介词不仅能表示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关系,
还可以表示目的、原因、条件、比较、伴随等关系。
2.使用范围有限:古汉语介词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常见的介词有于、於、自、由、因、为、以、而、与、同,不如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种类多。
3.重音、变调:在古汉语中,介词的重音较为重要,能够影响整个句
子的语调和意义。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汉语的介词在句子中往往出现
在重音节上,并且介词本身也是一个重音词。
4.语序灵活:古汉语中,介词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出现在句子的前、中、后三个位置上,甚至可以连续使用多个介词。
5.词义丰富:古汉语的介词往往具有较多的词义,同一个介词可以表
示多种不同的关系,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介词“以”既可以表示目的,又可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总的来说,古汉语介词在功能、使用范围、重音、语序和词义等方面
与现代汉语介词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932cd4ccf18583d0496459fd.png)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
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例如:(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6)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8)君子阳阳,左执簧,右召我由房。
古代汉语-第十五讲介词
![古代汉语-第十五讲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16d40b5602020740bf1e9b48.png)
贱之也,食以草具。
▪ ⑤宫之奇以其族行。
▪ ⑥余船以次俱进。
▪ ⑦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注意:其他的意义一般都是从“凭借”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因此,各用法之间的界限有时就不很明显,例如:
很少用“於”。
▪
“于”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例
如:
▪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构成被动句。
▪ ①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 ③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 “信乎天下”就是“信于天下”,即“被天下信”。在古书中用 “乎”表示被动是比较少见的。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例二《荀子.劝学》: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 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2)二是它的宾语可以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 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
▪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用来……,来……,而…… ▪ ①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 ▪ ②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 ③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3)用来连接因果复句,用在原因分句的句首。 因 为……
▪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②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射也。 (《韩非子·内
储说上》) ▪ ③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汉书·张释之传》 ▪ 3、动词:用做谓语,带宾语。 ▪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②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④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⑤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⑥视其所以。(《论语》)
古代汉语以作介词的用法
![古代汉语以作介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d28bb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d.png)
古代汉语以作介词的用法【原创版】目录一、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概述二、古代汉语介词的种类和功能三、古代汉语介词的典型例子四、总结正文一、古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概述古代汉语介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句子提供了丰富的语义信息,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准确、完整。
二、古代汉语介词的种类和功能古代汉语介词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于”、“以”、“为”、“与”、“用”、“由”、“自”、“从”等。
这些介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包括表示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目的、方式等。
下面我们对这些介词的用法进行详细分析:1.“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等。
例如:“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
”(《城濮之战》)中的“于”表示地点。
2.“以”:表示工具、手段、原因、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等。
例如:“将以衅钟。
”(《诗经·周南·关雎》)中的“以”表示手段。
3.“为”:表示动作的目的、替代、作为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作为”等。
例如:“为天下理财。
”(《史记·平准书》)中的“为”表示目的。
4.“与”:表示动作的对象、范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等。
例如:“将与子同车。
”(《诗经·周南·卷耳》)中的“与”表示对象。
5.“用”:表示动作的方式、工具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等。
例如:“用兵如神。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用”表示方式。
6.“由”:表示动作的起点、来源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由”、“从”等。
例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韩非子·喻老》)中的“由”表示来源。
7.“自”:表示动作的出发点、起点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自”、“从”等。
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
”(《水经注·江水》)中的“自”表示起点。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01abc0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5.png)
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介词会被省略,只留下其他词语。这种用法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 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语境省略
在某些情况下,介词的省略可以通过语境来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这种用法需 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
介词的替代
替代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一个介词可以被另一个 介词所替代,以避免重复或强调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更 加灵活多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都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方式等关系,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
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用法更为丰富多样,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
语义的扩大与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意义可能 更为具体或更为宽泛。
表示比较关系,如“比”、“ 与”、“和”等。
介词的语法功能
引入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
通过使用介词,可以将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 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句子语义更加明确。
表达时间、地点、方向、比 较等关系
介词的使用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时间、地点、方向和 比较等关系,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可以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用 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 或状态的特点和属性。
02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用法
表示时间
介词“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在”、“到”。
“在”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当”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时”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7a032379f5335a8102d2204e.png)
2018/9/5
15
注意:
• “于”除用作介词之外,还可用作动词词头。 这种用法,文言文中只能写作“于”,而不 能写作“於”。
2018/9/5
16
• (五)于是 • 1、“于是”本是介词“于”和代词“是” 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放在谓语之前作状 语,或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根据“于” 的用法的不同,可分别译为“从这”、 “在这”、“在这时候”、“在这种情况 下”等。例如: •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 僖 公三十三年》)
介词
2018/9/5 1
•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
• “以”、“於”、 “为”、“与”、“之” 等等。
2018/9/5 2
一、以
• “以”有一个异体,作㠯,我们见到的影印 的古籍很多都写作“㠯”。 • “芣苢”(fu2 yi3,车前子)中的“苢”, 从㠯得声。
2018/9/5
3
• • • • •
• “于”(“於”)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 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是首先要与 其它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然后再和其 它词发生关系。用“于”字构成的介宾结 构,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作补语。只有在表示时间、表示范围等情 况下,才可以前置作状语。“于”的作用 有四个方面:
2018/9/5 11
2018/9/5
20
•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一般可 译为“向”、“跟”、“对”等。例如: •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 迁《报任安书》)
2018/9/5
21
•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一 般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等。例如: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 天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史记· 货殖列传》)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2c04708979563c1ec4da7146.png)
(2)引入凭借的资格、身份或 地位。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 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 书·张骞传》)
(3)表示率领或依照。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 公五年》)
注意点:
<1>“以” 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 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
《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髪” 。
但在表示时间时,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2>“以”的宾语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 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 策·魏策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岳阳楼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 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 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 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 。 (韩愈《答李翊书》)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
![古代汉语-介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15ff5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7.png)
等,如“人 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
等,如“之 乎者也”
介词的特殊用法和注意事项
介词“于”:用于表示 时间、地点、原因等,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介词“以”:用于表示原 因、目的、方式等,如 “以德报怨”
介词“而”:用于表示并 列、转折、因果等,如 “学而时习之”
介词“之”:用于表示对 象、方向、目的等,如 “之乎者也”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如"以"、 "于"、"为"等 介词与形容词的 搭配,表示状态、 性质、程度等。
介词与代词的搭 配:如"以"、" 于"、"为"等介 词与代词的搭配, 表示人称、数量、 时间等。
06
古代汉语介词与句法结构
章节副标题
介词与句子结构的关系
介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
03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
章节副标题
介词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汉语介词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用于连接名词和动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发展:在秦汉时期逐渐丰富,出现了更多的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广泛,出现了更 多的用法
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变:在唐宋时期,介词的使用更加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体系
04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解析
章节副标题
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以、 于、为、与、之等
现代汉语常用介词:在、 到、从、向、对等
古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现代汉语介词用法:表 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古代汉语介词特点:简 洁、含蓄、形象
现代汉语介词特点:明 确、直接、通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介词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古代汉语介词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
例如:“通过”。
(1)游行队伍通过了天安门。
(2)通过学习文件,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介词能带宾语,但是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它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或主谓结构的前面作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总的来看,介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在古今汉语中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古代汉语介词结构还是有自己的一些语法特点。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
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
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
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
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上)
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
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
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
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
例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
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
例如: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
“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
(见被动表示法一节)
二、以
“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
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
例如: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
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
例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
“无以(亡以)”是一个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也不带宾语。
“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例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三、为
介词“为”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
例如: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史记·西门豹治邺》
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例如: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庄子·秋水》
两句中“为”后的宾语均省略。
四、因
“因”的本义是茵蓆(坐垫),名词。
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
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主要是下列两种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的。
例如: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
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司马迁《报任安书》
2、表示动作作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这种用法大约在秦汉之后才出现。
例如: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史记·蒙恬列传》
五、与
“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给予、帮助、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有三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例如:
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
3、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例如:
受时与治国同,而殃祸与治世异《荀子·天论》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