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连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 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为 1.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5.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 7.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1.2.3.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表联合。 5.表转折。 6.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7. 代词,你。
都是介词 1. 表处所。 2. 于①表对象;于②③表比较。 3. 于①表对象;于②引进行为主动者。 4. 表对象。 5. 表处所。 ⑵诸
1.wenku.baidu.com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⑶以
1. 连词,表原因。 2. 连词,表关联。 3. 以①介词,表示原因;以②动词,任用。 4. 介词,表凭借。 5. 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6. 介词,表身份。 7. 介词,表凭借。 8. 动词,认为。 9. 介词,表时间。 10. 介词,表原因。 11. 连词,表时间。 12. 介词,表原因。 13. 动词,认为。 ⑷为 1. 动词,作为。 2. 介词,表被动。 3. 介词,表对象。 4. 介词,表原因。 5. 动词,作;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作主语。 6. 动词,制作。 7. 动词,成为。 8. 为①动词;为②动词,句中有“达到”的意思。 ⑸而
8. 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5)而 1.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3.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4.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5.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参考答案: 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古代汉语介词的主要特点是 : 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⑵ 介词常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使用。 ⑶ 介宾词组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⑷ 介宾词组多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意义。 2.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在用法上有五点不同 : ⑴ 介宾词组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补语及状语,不作定语。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状语及补语,有时作定语。 ⑵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位于宾语前,也可位于宾语后。在现代汉语中只能位于宾语前。 ⑶ 介词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⑷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也可以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⑸ 翻译时,古代汉语中的一个介词,往往可以用几个或十几个现代汉语的介词对译,但这并不说明古代汉 语的介词意义相当丰富,因为介词的意义是受上下文制约的,语译时需灵活掌握。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 1. 介词是“以”;宾语是“何”。 2. 介词是“自”、“于”、“从”;宾语是“舟中”、“水”。 3. 介词是“与”;宾语省略。 4. 介词是“于”、“为”(后三个);“于”的宾语是“族”;“为”后省略宾语。 5. 介词是“以”;宾语是“方城”、“汉水”。 6. 介词是“于”;宾语是“邻国”。 7. 介词是“为”、“于”;宾语是“世”、“时”。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 ⑴于
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 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3. 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 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 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 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2.3.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表联合。 5.表转折。 6.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7. 代词,你。
都是介词 1. 表处所。 2. 于①表对象;于②③表比较。 3. 于①表对象;于②引进行为主动者。 4. 表对象。 5. 表处所。 ⑵诸
1.wenku.baidu.com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⑶以
1. 连词,表原因。 2. 连词,表关联。 3. 以①介词,表示原因;以②动词,任用。 4. 介词,表凭借。 5. 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6. 介词,表身份。 7. 介词,表凭借。 8. 动词,认为。 9. 介词,表时间。 10. 介词,表原因。 11. 连词,表时间。 12. 介词,表原因。 13. 动词,认为。 ⑷为 1. 动词,作为。 2. 介词,表被动。 3. 介词,表对象。 4. 介词,表原因。 5. 动词,作;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作主语。 6. 动词,制作。 7. 动词,成为。 8. 为①动词;为②动词,句中有“达到”的意思。 ⑸而
8. 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5)而 1.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3.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4.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5.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参考答案: 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古代汉语介词的主要特点是 : 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⑵ 介词常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使用。 ⑶ 介宾词组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 ⑷ 介宾词组多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意义。 2.古代汉语介词同现代汉语介词在用法上有五点不同 : ⑴ 介宾词组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补语及状语,不作定语。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状语及补语,有时作定语。 ⑵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位于宾语前,也可位于宾语后。在现代汉语中只能位于宾语前。 ⑶ 介词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⑷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也可以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 ⑸ 翻译时,古代汉语中的一个介词,往往可以用几个或十几个现代汉语的介词对译,但这并不说明古代汉 语的介词意义相当丰富,因为介词的意义是受上下文制约的,语译时需灵活掌握。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 1. 介词是“以”;宾语是“何”。 2. 介词是“自”、“于”、“从”;宾语是“舟中”、“水”。 3. 介词是“与”;宾语省略。 4. 介词是“于”、“为”(后三个);“于”的宾语是“族”;“为”后省略宾语。 5. 介词是“以”;宾语是“方城”、“汉水”。 6. 介词是“于”;宾语是“邻国”。 7. 介词是“为”、“于”;宾语是“世”、“时”。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 ⑴于
介词?连词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 2. 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 1.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 2.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3. 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4.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5.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 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 (1)于 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 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2)诸 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3)以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 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 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