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 (《论语·颜渊》)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 (11)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 策·楚策一》)
▪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 国策·赵策四》)
▪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 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 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 也可不译。例如:
▪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遊》)
▪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 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 不格外恼丧。
▪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 子·养生主》)
▪ 4.表修饰
▪ (12)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二、以
▪ 《说文》:“以,用也。”可见, “以”的本义是“用”,本来是一个 动词。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用兵车武 力,都是管仲的功劳。)“以”字还 可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 长安君计短也。”
▪ (7)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 枯。(《荀子·劝学》)
▪ (8)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9)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 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 3.表逆接(反接)
▪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 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 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 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百度文库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 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例如:
▪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齐策》)
▪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逍遥遊》)
▪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1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 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 (3)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 而远。(韩愈《送孟东野序》)
▪ 2.表顺接
▪ “而”表顺接所连接的两个部分 要么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要么 在事理上前后相因,两个部分的 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大致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就”、“来”、 “便”、“那么”、“于是”等 意思。
▪ 它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而且 又最灵活的连词。它的基本作用 是连接动词或者形容词、连接谓 词性词组或者分句,表示两种性 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 1.表并列
▪ “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 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 颠倒。“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并且”、“而且”、“又”。
▪ (1)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 而送之,曰:“美而艳。”(《左 传·桓公元年》)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一、连词
▪ 1.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 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2.连词分类 ▪ ①并列连词 ▪ ③选择连词 ▪ ⑤目的连词 ▪ ⑦转折连词 ▪ ⑨让步连词
②递进连词 ④承接连词 ⑥因果连词 ⑧假设连词
▪ (21)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孟子·万章上》)
▪ ——(舜)想常常看到象,象也不断地来 和舜相见。
▪ 以上三例的修饰语为叠字或带词尾的形容 词作状语。
▪ 5.表假设
▪ 有时侯,“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 如:
▪ (22)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 公三十年》)
▪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 子·德充符》)
▪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 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 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 选》注:“瞑,古‘眠’字。”
▪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大宗师》)
▪ (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 语·为政》)
▪ (24)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 语·宪问》)
▪ 诚如教材所说,“而”字不连接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 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 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 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 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 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 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 只螯”。
一、而
▪ (一)连词“而”
▪ 《说文》:“而,须也。象毛之形。《周礼》曰: ‘作其鳞之而。’”
▪ ——而,胡须。象毛的样子。《周礼》说:“振 作起它的鳞和胡须。”
▪ 可见,“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 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 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人称代词 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 作连词的“而”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 说赵太后》)
▪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五蠹》)
▪ (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 而》)
▪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荀子·劝学》)
▪ (6)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 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 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 子·劝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