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ff5fc62d6c175f0e7dd1370b.png)
等。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有的
既可以连接词、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如:则、而),
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
2.与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连词
连词的概念 与 而 以 则、然则 虽、虽然 然、然而 之
1.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语言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并列、承接、选择、进层、转折、假设、因
果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连词较多,常用的有:与、及、而、则、
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 可以调换位置,意思是基本不变,介词“与” 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宾语不能和前面 的成分调换位置,否则意思大变,如“汉王与 义帝发丧”变换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完 全不能成立。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 “之”,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 代词“之”。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 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fbae3b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e.png)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0a6a3b335a8102d276a22f09.png)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
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并列或选择关系。
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与”也经常作介词用,常和它的宾语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引入行为动作伴随的对象,这时“与”前后的成分不并列;而连词“与”不充当句法成分。
其次,介词“与”前后的成分不可调换,连词“与”前后的成分可以调换。
再者,介词前面可以有副词修饰,连词则不能。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夸父追日》)君安与项王有故?(《史记•鸿门宴》)2、而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两件事情的联系。
既可以使顺接,也可以是逆接。
如:美而艳。
(《左传•桓公元年》)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2)用在偏正结构中,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往往是顺接。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吾恂恂而起。
(柳宗元《捕蛇者说》)(3)用在主谓结构中,即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逆接或假设。
如: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战国策•赵策三》)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说苑•奉使》)3、则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
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晁错《论贵粟疏》)(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
用于平行的两句中形成对比。
如:民贫则奸邪生。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14古汉语通论13
![14古汉语通论13](https://img.taocdn.com/s3/m/3eba4bc29ec3d5bbfd0a74c1.png)
14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8e4c856168884868662d628.png)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2(1。
(2(33(1,被连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无法补上“之”,是连词)3、“以”41、连词23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
(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
)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7edd639f0912a2161579295f.png)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史记·范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古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三十四)
![古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三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6042542758fb770bf78a5515.png)
对比“夫”作代词的用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区别的办法。大致如下: 首先,作代词的“夫”主要充当定语,因此它的后 面一般应该是受定语修饰的名词性词语。④⑤⑥三 句都是这样。而语气词“夫”后面未必是名词性词 语。如①句“夫”后面就不是名词性词语。 其次, 语气词“夫”一定位于句首,如①②③都是。而代 词“夫”不一定要位于句首。如⑥的“夫”就位于 句中 。
(六)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 “在”。例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彊壮出,及还,须发尽 白。‛——“以‛表示时间。‚以彊壮出‛即在壮 年时出使。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都表示动作行 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 有时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辨别。尤其是介词 “以”经常可以省略宾语,这样“以”就直接出现 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就同连词“以”更为相象。 对于“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的辨析,主要应 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 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 可以补上宾语的。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羹)遗之。‛——“以‛后面省略宾语 ‚羹‛,在理解时要补上(请允许我把羹送给她 吃)。如果不补上的话,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会感到句子成分的残缺。
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 的后面也可以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 其实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补上所谓的宾 语,反而会觉得累赘。 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 撞,卫士仆地。‛——“以撞‛似乎可以补成 ‚以之撞‛,即用盾来撞。但是补上的内容 ‚盾‛在‚以‛的前面刚刚出现,因此这里的 ‚以‛其实是连词,也不需要补什么‚宾语‛。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2995b1c550e2524de5187eaf.png)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2c04708979563c1ec4da7146.png)
在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 以不出现,而直接以名词作地点 补语。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秦 军围赵王巨鹿。”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2)引入涉及的对象。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 问也。(《荀子·大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 於公。(《左传·郑伯克段于 鄢》)
古代汉语常用 介词、连词
一、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和名词、代词或名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 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 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古汉语的常用介词有:于 (於、 乎),以,为,因,由,自,从, 向,在,被等。
1、于(於、乎)
“于”和“於” 上古并不同音, 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 同,只是不同时期的典籍选用不 同。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 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 于六卿之门,国之才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 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 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 夫人。(《左传·文公十六年》)。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 而》)
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 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 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 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 。 (韩愈《答李翊书》)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9641d07b27284b73f242506a.png)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汉语通论总结
![古汉语通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f53e647e21af45b307a8bb.png)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三节连词,介词1.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
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介词的定义:介词介绍它的宾语给谓语。
“介·宾”位于谓语前或后,对谓语起修饰补充作用。
3.介词的特征(1)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或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
“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
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2)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
(3)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
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
因为有些动词也可带宾语4.连词和介词的区别:(1)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而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附加成分。
举例:A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B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战国策·秦策二》)C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D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E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2)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序一般可以对换而原意不变;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
举例: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古之人与民偕乐→民与古之人偕乐(X)(3)并列连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中的一个成分,而介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同作句中的状语或补语。
举例: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古之人||[与民][偕]乐5.常用的连词与介词。
(1)而—连词:“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
A.表并列“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9c68c9315a8102d276a22f15.png)
连词“以”和“而”的用法 连词“
“以”:(二) :(二 愿夫子辅吾志,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 我。 而:(二) :(二 子路率尔而对曰: 子路率尔而对曰:…… 方仲春而东迁。 方仲春而东迁。
以:(三)
而:(三) :(三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有所思》 (《孟子·尽心下》) (《有所思》) 孟子 尽心下》 尽心下
而:(一) :(一 1.表示目的、结果(条件、因果 表示目的、结果(条件、 表示目的 等关系。 )等关系。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仲尼赏 故令尹诛而楚姦不上闻, 故令尹诛 鲁民易降北。 而鲁民易降北。 2.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 表示并列关系。任重而道远。 表示并列关系 3.表示承接关系。轮扁斫轮于堂 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释椎凿而上。 下,释椎凿而上。 4.表示转折关系。今由与求也相 表示转折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 戈于邦内。 戈于邦内。
然則、然而、 然則、然而、雖然
介词“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和连词“
古代汉语 通论 连词
![古代汉语 通论 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8c5cd00fdd3383c4bb4cd2da.png)
连词一、连词的作用及分类1、定义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称为连字——我们国家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2、连词所连接部分的关系种类(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①生庄公及公叔段。
——“及”表并列。
②屦(jù)大小同,则贾相若。
——表承接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表示递进,更何况。
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表转折,但是。
杀人以梃【棍棒】与刃,有以异乎。
——“与”表示选择(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①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表示让步关系,纵然。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表示假设,如果。
③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则”连接条件复句,相当于“那么”。
④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是故”,等于说“故”,表示因果。
“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也是因果关系,可理解为“因此”。
【质,四寸的箭靶。
泛指箭靶。
《周礼·天官·司裘》“皆設其鵠”汉郑玄注:“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鵠,二尺曰正,四寸曰質。
”的,箭靶的中心。
】二、连词“与”1、“与”的用法(1)一般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①蜩与学鸠笑之。
——并列关系,“和”。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并列关系,“和”。
③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这句意思是,杀人用木棒或是用刀,其性质有什么办法区别吗?(2)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这种情况下通常需同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宁可(不如)”。
通论13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通论13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e77cbe88b84ae45c3a358c57.png)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示“在此时” ,可译为“当时”、“从此”。如:
◎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遂(衣)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蹇 叔哭师)
◎(苏秦)於是乃摩燕乌集阙。(战国策)摩, 迫近。燕乌集阙,燕国地名。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在 ……方面”等,如:
◎周田子方,魏文侯以为师。 (史记·魏世家)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介词“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衍化而来。介 词“以”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把”等
。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许行) ◎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韩非子)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庄子)
◎此二子(比干、伍子胥)者,世谓忠臣也, 然卒[为天下]笑。(庄子·盗跖)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擒)?”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所 以[为陛下]禽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意】 (1)“为(介)之”与“为(动)之(是)”的区
别
【为原是动词,读wéi,虚化为介词,多读wèi ,表被动时还读wéi】
4.与
【“与”原是动词,参与,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
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跟”、“和” 、“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 上属顺接,“而”可译为“着、地”,或不译出。 如: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21bc4ffe4733687e21aa3b.png)
古代汉语通论连词介词一、连词(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一)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1)换位法。
吾与女弗如也。
汉王与义帝发丧。
(2)插入法。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蜩与学鸠笑之。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连词“以”则不需要宾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古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https://img.taocdn.com/s3/m/2e7b180a16fc700abb68fc4f.png)
3.表逆接(反接)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 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 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 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逍遥遊》)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 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 不格外恼丧。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 子· 养生主》)
诚如教材所说,“而”字不连接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 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 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 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 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 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 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 只螯”。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 高祖本纪》)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 赵策三》)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 触龙 说赵太后》)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 五蠹》)
4.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 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例如: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 齐策》)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 逍遥遊》)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https://img.taocdn.com/s3/m/49bb4ff1f90f76c661371a74.png)
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③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 冶长》)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 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 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 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 而鲁民易降北。 《五蠹》
思考 《墨子·公输》:“ 子墨子起,再拜, 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 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 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 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 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 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晁错《论贵粟疏》:“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庄子》)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 可以省略。例如: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 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 为加损。 《庄子·秋水》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 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 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古代汉语通论 语法下
![古代汉语通论 语法下](https://img.taocdn.com/s3/m/8442ea36a2161479171128a4.png)
语 法(下)
(三)介词
介词引进动作有关内容。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宾语(含隐性宾语)结合才能成为 句子成分,主要充当状语、补语,偶或定语。 以德报怨——以德,状语 始于足下——于足下,补语 王因收吏玺自三百石以上。(韩· 外储说右下)——自三百石以上,定 语,后置 介词、动词都能带宾语,区别在于:“介+宾”作修饰语,“动+宾”主要作谓 语。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论· 卫灵公) 在陈绝粮,从者病。(论· 卫灵公) 介词引进的动作有关内容有: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 行为主体等,据此进行介词分类。
“与、于”有时意义抽象,不是“面对、朝向”,而是“对于”: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 公冶长) 吾甚惭於孟子。(孟· 公孙丑下) 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史· 越世家) 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语· 吴) 宋元以后,引进面对对象的介词还有“朝、问”,如“朝他狂叫”、“问人借 钱”。
第四,“于、於、乎”的区别。
本义不同。《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乌,孝鸟也……於,象 古文乌省”、“乎,语之馀也,象声上越扬之形”。介词皆其假借义。 借作介词有先后。甲骨文有“于”无“於”,传世文献较古的,如《尚书》、 《诗经》多用“于”,较晚的多用“於”,故段玉裁谓之“古今字”。 “乎”使 用频率较低,且另有它义。 结构位置有异。“乎+宾语”必须置于动词后,“于、於+宾语”前后皆可。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 先进)——不能说“乎大国之间摄”
第三,引进动作所在。主要有“于、於、乎、在、以、著、当”等。
汝何生在上?(书· 盘庚下) 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左· 宣二) 是仁义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韩· 五蠹)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 襄二六) 辱我以人中,死罪一也。(韩诗外传卷十) 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著空仓中封之,令(赵)达算之,达处如数,云“有名 无 实”。(吴志· 赵达)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史· 项羽本纪) 当流星所坠处,斩(公孙)渊父子。(魏志· 公孙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 国策·赵策四》)
▪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 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 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 也可不译。例如:
▪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 子·德充符》)
▪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 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 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 选》注:“瞑,古‘眠’字。”
▪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大宗师》)
▪ (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一、连词
▪ 1.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 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2.连词分类 ▪ ①并列连词 ▪ ③选择连词 ▪ ⑤目的连词 ▪ ⑦转折连词 ▪ ⑨让步连词
②递进连词 ④承接连词 ⑥因果连词 ⑧假设连词
▪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 (3)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 而远。(韩愈《送孟东野序》)
▪ 2.表顺接
▪ “而”表顺接所连接的两个部分 要么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要么 在事理上前后相因,两个部分的 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大致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就”、“来”、 “便”、“那么”、“于是”等 意思。
▪ (7)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 枯。(《荀子·劝学》)
▪ (8)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9)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 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 3.表逆接(反接)
▪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 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 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 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一、而
▪ (一)连词“而”
▪ 《说文》:“而,须也。象毛之形。《周礼》曰: ‘作其鳞之而。’”
▪ ——而,胡须。象毛的样子。《周礼》说:“振 作起它的鳞和胡须。”
▪ 可见,“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 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 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人称代词 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 作连词的“而”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 (12)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二、以
▪ 《说文》:“以,用也。”可见, “以”的本义是“用”,本来是一个 动词。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用兵车武 力,都是管仲的功劳。)“以”字还 可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 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 长安君计短也。”
▪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 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例如:
▪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齐策》)
▪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逍遥遊》)
▪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1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 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 它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而且 又最灵活的连词。它的基本作用 是连接动词或者形容词、连接谓 词性词组或者分句,表示两种性 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 1.表并列
▪ “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 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 颠倒。“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并且”、“而且”、“又”。
▪ (1)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 而送之,曰:“美而艳。”(《左 传·桓公元年》)
▪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 语·为政》)
▪ (24)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 语·宪问》)
▪ 诚如教材所说,“而பைடு நூலகம்字不连接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 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 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 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 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 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 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 只螯”。
▪ (21)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孟子·万章上》)
▪ ——(舜)想常常看到象,象也不断地来 和舜相见。
▪ 以上三例的修饰语为叠字或带词尾的形容 词作状语。
▪ 5.表假设
▪ 有时侯,“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 如:
▪ (22)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 公三十年》)
▪ (7)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 (《论语·颜渊》)
▪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 (11)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 策·楚策一》)
▪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 说赵太后》)
▪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五蠹》)
▪ (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 而》)
▪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荀子·劝学》)
▪ (6)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 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 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 子·劝学》)
▪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遊》)
▪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 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 不格外恼丧。
▪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 子·养生主》)
▪ 4.表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