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比赛参赛作品+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医学精品资源】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医学精品资源】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如此水寒之证,阳气已虚,若再误用发汗之法治疗,必 致阳虚更甚,经脉失却温养,更加水气浸渍,必伤动经 脉之气,而出现身体振颤动摇不能自持之症,是由脾虚 而致肾阳不足,水气泛溢,则非苓桂术甘汤所能治也。 提示本证的治疗当禁用汗法。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方中茯苓养心益脾,能补能渗,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 气,平冲降,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渗利水湿,使饮 邪下排,以折上逆之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 助苓桂治在中焦;促脾运转,培土制水。桂枝甘草相配, 辛甘化阳,以退阴翳,全方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 和之”之旨。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 【原文】 •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 厚樸半斤 生薑四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现代研究】 • 根据本方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功,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
精神分裂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心源性 喘息、神经性心悸、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属脾虚水停者。 • 本方有较好的镇静、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 用等。
•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兩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原文析义】 • 本条论述脾虚水停的证治及治疗禁忌。文中“茯苓桂枝
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 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显为误治。误

课件比赛参赛作品+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课件比赛参赛作品+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12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 湯主之。(66)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 生薑四兩(去皮)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升,日三服。
13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病案选释】 案1:冠心病心肌梗塞 陆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 治两月,病情未减。
症状为:心前区疼痛,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 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乃 用苓桂术甘汤(茯苓15g,桂枝10g,白g,炙甘草 6g),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陈明等.《刘 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试论心悸的证治》.学苑出版 社.1998)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不当发汗而发
之,或发汗过多,往往损阳伤津,随体质阴阳差 异而不同。素体脾虚之人,虽欲发汗,然必预护 中气,若径用汗法,最易损伤脾阳,今发汗后即 见腹胀满,正属此情。脾主运化又主大腹,脾阳 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 腹,壅而作满,而生大腹胀满。本证虽为脾虚所 致气滞湿阻,属虚实挟杂之证,然以方测证,本 证当以气滞腹胀为主,脾虚次之,故宜温运健脾, 消滞除满,消补兼施,而以消法为主,方宜厚朴 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4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如此水寒之证,阳气已虚,若再误用发汗之法治疗,必致 阳虚更甚,经脉失却温养,更加水气浸渍,必伤动经脉之 气,而出现身体振颤动摇不能自持之症,是由脾虚而致肾 阳不足,水气泛溢,则非苓桂术甘汤所能治也。提示本证 的治疗当禁用汗法。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方 中茯苓养心益脾,能补能渗,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 平冲降,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渗利水湿,使饮邪下排, 以折上逆之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助苓桂治 在中焦;促脾运转,培土制水。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阳, 以退阴翳,全方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煎服法:水煎1次,分3次温服。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脾胃病讲座ppt课件

脾胃病讲座ppt课件
5.溃疡宜托剂:
先贤云:“形不足者,调之以甘药”,治用小建 中汤或黄芪,桂枝,当可归编辑,课件白PPT芍,乳香,没药等。 25
6.胃脘嘈杂,灼热:
法宜清热温润,用川连5g,酒干姜3g,蒲公英20g, 加九香虫5g,酌用连翘,百合,芦根等。
7.脘腹隐痛:
宜温通降气,用白术,元胡,当归,没药,蚕砂等。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13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可编辑课件PPT
21
证治分类
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黄芪健中汤: 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
可编辑课件PPT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可编辑课件PPT
2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之 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脏 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可编辑课件PPT
3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脾胃病讲座》课件

《脾胃病讲座》课件
生冷食物
营养均衡:多 吃蔬菜、水果、 粗粮等富含纤
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促 进消化,增强
体质
运动调理
适度运动: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周至 少进行3-5次,每 次30-60分钟
运动强度:以微微 出汗为宜,避免过 度疲劳
运动后注意:及时 补充水分,避免受 凉感冒
Part Five
脾胃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获得支持 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护理
饮食调理:清淡易消化,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 张、焦虑、抑郁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合理膳 食,避免辛辣、油 腻、生冷食物
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
运动调理: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情绪调理:保持心 情愉悦,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抑郁
饮食调理
饮食规律:定 时定量,避免
暴饮暴食
饮食清淡:避 免辛辣、油腻、
脾胃湿热:表现为 口苦、口臭、大便 黏腻、舌苔黄腻等 症状
脾胃虚寒:表现为 胃痛、胃胀、胃寒、 腹泻等症状
脾胃实热:表现为 口干、口苦、大便 干结、舌苔黄厚等 症状
脾胃病的症状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腹胀、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反酸
●口干、口苦、口臭源自●疲劳、乏力、失眠

皮肤干燥、粗糙、暗沉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最新伤寒论的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伤寒论的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有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考为陶弘景传
方证记载(分三部,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 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 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
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 首。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 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 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 为:
⑴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⑵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⑶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⑷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塩,豉。
《伤寒》:去塩,称之为瓜蒂散。 ⑸熨耳以通肾方:戎塩,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
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1、《辅行诀》是有关《伤》形成的考 证文献之一
《伤》保有很多单方方证,说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标准化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的发展 《本经》反映了,古人据症,用对应的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 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 法,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的。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六经病之间相互的联系叫做传经,指一经的邪气传 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新的变化。
《伤寒论》传经规律,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 的邪气可以传到其它任何一经,可以传阳明,可以 传少阳,可以传太阴,也可以传少阴和厥阴。
少阳可以传阳明, 邪入阳明一般不再传其它经, 少阳之邪还可以传太阴, 太阴之邪又可以传少阴, 少阴之邪可以再传厥阴, 是一个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是脾经和脾脏的病, 阴证,涉及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
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又以肾阳虚 衰为主,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是阴证的危重期, 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少阴病,如果不积极 的救治,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 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对于这种寒胜伤阳 的证候,只要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经过积极 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 可以自愈。
过程。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六经病的三种特殊的发病形式:合病,并病,和直 中。
合病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这种情况一般是邪 气太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
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 病有先后之分。
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中只用于三阳经。
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少阴直中比较严重,比如流感爆发的时候,有许 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 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病所说的“脉微细, 但欲寐,四肢厥冷”的这种证候。遇到这种情况 以后,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香园
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了伤寒里虚,心中悸而烦的证治。伤寒二三 日,尚为新病,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未经误治即见心 中动悸、神烦不宁,当据证以辨之,察本证既无无形邪热 扰动胸膈、阳明燥屎内阻、邪郁少阳之征,又无水气凌心 之象等,必是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之人复被邪 扰所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 故宫城不充实者,易为外邪所犯,里虚邪扰,气血不足, 心无所主则悸,邪扰神志不宁则烦。结合第100条,小建 中汤证还当见腹中急痛之证。治此证者不可攻邪,但建中 补虚,益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充盛,则邪气自退,烦悸自 止。故治宜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补气血,安内攘外。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由厚朴、生姜、半夏、 甘草和人参组成。方中厚朴苦温,善消腹胀,燥 湿温运;生姜辛温宣散,走而不守,擅宣阳行阴; 半夏燥湿开结,降气化浊;三药合用,辛开苦降, 宽中除满。人参、甘草健脾益气以复运化之职。 本方为消补兼施,标本同治之剂,方中消滞之厚 朴、生姜、半夏的用量远大于培补之人参、甘草 的用量,实寓治标宜急,治本宜缓之义。 煎服法:水煎1次,分3次温服。
丁香园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光影中医——首届丁香园原创中医多媒体课件大赛 52201参赛作品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 則頭眩①,脈沈緊,發汗則動經②,身爲振振搖 ③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汤证辨析:本方与苓桂甘枣汤在药物组成上仅一味之差, 虽然同为水气致病而设,但在病机及临床表现方面有诸多 不同。本证为饮停中焦,症状亦以中焦为主,心下逆满, 气从心下上冲心胸;苓桂甘枣汤证饮停下焦,症状以下焦 为主,脐下悸动,有冲逆之势。在治疗上虽然皆温阳化气、 利水消饮,然前者侧重治理中焦,以白术健脾。后者侧重 于治理下焦,重用茯苓利尿。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如此水寒之证,阳气已虚,若再误用发汗之法治疗,必致 阳虚更甚,经脉失却温养,更加水气浸渍,必伤动经脉之 气,而出现身体振颤动摇不能自持之症,是由脾虚而致肾 阳不足,水气泛溢,则非苓桂术甘汤所能治也。提示本证 的治疗当禁用汗法。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方 中茯苓养心益脾,能补能渗,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气, 平冲降,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渗利水湿,使饮邪下排, 以折上逆之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助苓桂治 在中焦;促脾运转,培土制水。桂枝甘草相配,辛甘化阳, 以退阴翳,全方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煎服法:水煎1次,分3次温服。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辨治思路:案1 患者虽病因与条文有间,但 主证心前区痛、气窒憋闷,气冲咽喉等, 正与本条仲景所言“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合拍,分析诸证因机,心脾阳虚,水饮内 停,阻碍气机,故见心中憋闷而痛。水气 上逆,故见气上冲胸。饮邪内阻,阳气不 通,则脉弦而结,舌淡苔白。阳虚不固而 见周身冷汗。从而辨为心脾阳虚,水气上 冲之证,投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 降冲而随手取效。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辨治思路:案2因链霉素中毒所致,以眩晕为主症, 为起则头眩之重者,从其所伴恶心呕吐,苔白腻, 脉滑等症可知,此眩晕之起显系脾虚饮停、水气 上逆、干犯清窍所为,故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 平冲降逆,唯其眩晕持续,而非“起则头眩”, 当知水饮较重,故加大剂量泽泻以利水降冲而获 奇效。上二案虽西医病名不同,但从中医而言, 皆为脾虚水停,上逆为患,故均用本方为主治疗 而取良好疗效,说明中医诊治,重在辨证论治, 有是证即用是药。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 湯主之。(66)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 生薑四兩(去皮)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升,日三服。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辨治思路:案2患腹胀已历3年余,西医诊为慢性 萎缩性胃炎性,病程虽久,然腹胀不减,显系气 滞所为,而气滞之因,当辨虚实。从其所伴倦怠 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沉缓等症入手分析, 则脾虚气弱、寒湿中阻之机可明。综合分析,是 证当为脾虚湿滞,虚实夹杂之证,正与厚朴生姜 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主机吻合,故投之迅速取效。 然该证毕竟病程较久,脾虚深痼,若不加强疗效, 恐其复发,故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终获全功。 是案提示,久病初愈,巩固疗效尤为重要。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现代研究】 根据本方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功,现代 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慢 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 心源性喘息、神经性心悸、心源性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美尼尔氏 综合征等属脾虚水停者。 本方有较好的镇静、抗心律失常、抗心 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用等。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病案选释】 案1:冠心病心肌梗塞 陆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 治两月,病情未减。 症状为:心前区疼痛,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 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乃 用苓桂术甘汤(茯苓15g,桂枝10g,白g,炙甘草 6g),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陈明等.《刘 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试论心悸的证治》.学苑出版 社.1998)
丁香园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疑难点击】 尤在泾认为:“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者”,仍属苓桂术甘汤所主的范畴;丹波 元坚认为:此条止脉沉紧,为苓桂术甘汤 证,而身为振振摇者即真武所主也。对本 条病机,多家皆认为系脾阳不足,水气上 逆之证,但张志聪等认为系胃虚肝逆所致。
丁香园
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重用饴糖甘 温补中,配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安奠中州,中气得复 则气血生化有源;倍用芍药配甘草、大枣酸甘化阴,以养 血和营,缓急止痛;桂枝、生姜温通心脾阳气,与甘草相 合,辛甘化阳以温阳养心;诸药协同,共起温中补虚而气 血阴阳双补,具平衡阴阳、协调营卫、缓急止痛等多种作 用。中气建则邪自解,实有安内攘外之功。 煎服法:①水煎1次,分3次温服。②饴糖后入,微火 消解。 调护法:素多呕吐之人,不可服本方。因本方为甘温 之剂,服之则助湿生热,会加重呕吐。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不当发汗而发 之,或发汗过多,往往损阳伤津,随体质阴阳差 异而不同。素体脾虚之人,虽欲发汗,然必预护 中气,若径用汗法,最易损伤脾阳,今发汗后即 见腹胀满,正属此情。脾主运化又主大腹,脾阳 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 腹,壅而作满,而生大腹胀满。本证虽为脾虚所 致气滞湿阻,属虚实挟杂之证,然以方测证,本 证当以气滞腹胀为主,脾虚次之,故宜温运健脾, 消滞除满,消补兼施,而以消法为主,方宜厚朴 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脾虚水停的证治及治疗禁忌。文中“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显为误治。 误施吐下,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生,饮停心 下,阻碍气机,则心下胀满;土虚不能制水,则水饮上冲, 故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饮邪既然冲于胸膺,则胸闷、 气短、心悸等症状皆可能会出现;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 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临床上多见头眩, 起则加重)。《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治篇》“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脉沉主水,脉紧主寒,沉紧之脉,示本证为 寒水为患。综合分析,是证主机乃是脾阳不足,水气上冲 所致,故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以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现代研究】 根据本方温运健脾,消滞除满之功,现常 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胃扩张、消化不良、 肝炎、肾炎、麻痹性肠梗阻、术后胃腹胀 满等属脾虚气滞湿阻者。
丁香园
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3.小建中汤证 【原文】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2)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 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 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 甜故也。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腹胀满,午后为甚,食入增 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 病机: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方用厚朴 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丁香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医案选释】 案1:腹胀 尹某,男。患腹胀症。自述心下胀满,日 夜有不适感,是属虚腹胀症。投厚朴生姜 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12克,生姜9克,半 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4.5克),经复诊 一次未易方而愈。(中医研究院.《岳美中 医案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丁香园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案2:慢性胃炎 李某,女,45岁,1995年8月20日初诊。上腹部胀满不 适3年余,饥饿、饱餐后均不舒服,每年夏秋季加重,晚 上胀满不适更甚,以致晚餐不能食,伴倦怠乏力,胃部隐 隐作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胃镜检查 示:慢性萎缩性胃炎。B超显示:肝胆未见异常。辨证属 脾胃虚寒,气滞不运。治宜温运脾胃,宽中除满。处方: 厚朴15g, 半夏12g,党参12g,怀山药15g,炙甘草6g, 生姜8g。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服6剂后,病人腹胀满明 显减轻,继服10剂,临床症状全消。嘱再服香砂六君子丸 1月。后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大部为橘红色,仅胃窦部尚 有轻度充血,病获临床治愈[李琼.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汤治疗慢性胃炎.河南中医:2000;20(6):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