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鲁迅作品的修辞特色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
修辞学发凡的例子多选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修辞学的魅力,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列举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展现他的文学才华。
1. 比喻: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被描绘为一个“酒囊饭袋”的形象,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懒惰和庸俗。
2. 拟人: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这个角色拟人化,赋予他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对偶:在《呐喊》中,鲁迅运用对偶的手法,如“我看见无数的中国人”,“他们的心就跟他们的腰一样软”等,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 排比: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如“我不能忍受了,这不能忍受了!”,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比拟: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比拟的手法,将孔乙己比作“只知道潦倒出名”的小丑,暗示了社会对于底层人物的冷漠和无情。
6. 夸张:在《阿Q正传》中,鲁迅夸张地描绘了阿Q的丑恶和卑劣,使读者对这个角色产生深深的反感和憎恶。
7. 反问:在《白光》中,鲁迅通过反问的手法,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作品更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8. 比照: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比照的手法,将自己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对比,揭示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
9. 抒情:在《故乡》中,鲁迅通过抒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使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感伤。
10. 借景抒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北京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鲁迅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修辞学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才华,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永远都会激励着读者,引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问题。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1.简洁直接:鲁迅的语言简练,直接表达思想,不喜欢冗长的修
辞和华丽的辞藻。
2.锐利批判:鲁迅的语言充满了批判精神,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
丑恶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3.原汁原味: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地道的中国味道,融
入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4.独特的幽默感:鲁迅的作品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插科打诨,
通过幽默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讽刺。
5.反叛精神:鲁迅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对传统观
念和权威进行了挑战,呼吁人们独立思考和解放思想。
6.感人肺腑:鲁迅的语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社会的关切。
鲁迅的写法
鲁迅的写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
以下是一些鲁迅写作的特点:
1.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对封建制度、礼教、国民性等进行深刻的批判,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疾苦。
2. 鲜明的思想性: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3. 犀利的讽刺:鲁迅以其犀利的讽刺而闻名,他善于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性的弱点。
4. 形象生动:鲁迅的描写生动形象,他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他所要表达的内容。
5. 简练的语言:鲁迅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表现力,他善于用简短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涵。
6. 关注人民:鲁迅的作品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他对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呼吁社会的变革。
7. 现实主义: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他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的写作风格多样,不同的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写法特点,具体还需根据作品来分析。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真实感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1)极其深刻的艺术化人物命名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对人物的塑造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等作用,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还有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作品人物“人如其名”,《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如“华大妈”“夏四奶奶”等。
(2)揭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动作形态描写鲁迅喜欢通过描写人物的形态动作,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药》的主人公华老栓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华老栓是一个小茶馆的主人,勤快、朴实、谨慎而又愚昧。
他每天“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人冲茶”。
辛勤劳动积攒了一包洋钱,准备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却寄希望于人X馒头。
当得知人X馒头即将到手时,他半夜里“忽然坐起身”,“一面听着”儿子小栓咳嗽,“一面应着”老伴的问话,“一面扣着”衣服,“伸手”向老伴要钱。
接着作者有一个出色的动作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出门遇上几个人,他又“按了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这里的一“抖”一“按”的两个细微的动作,比较细腻的展示了华老栓的性格特征,一个老实巴交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一方面心疼来之不易的洋钱,一方面又爱子心切的心理跃然纸上。
(3)独特而成功的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讽刺手法
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地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成一群人的成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这就是说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上,以讽刺和嘲讽的手法,或用比喻,或用夸张,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反动的行为,使人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这种手法就是讽刺。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归纳起来,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漫画法: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也采用这种手法,揭露不同社会的光怪陆离现象,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比法: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以冷漠峻峭的笔调描写菲力普夫妇言行、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使读者不难看出夫妇二人的极度虚伪、冷酷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围绕狗的主人是谁的易变、善变,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三〉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听信传言,庄子来代他为相,非常恐惧。
而庄子却给好友讲了一个风趣的故事,把自己比作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样的鸟),好友比作猫头鹰,梁国则比作腐鼠。
极力描写了高尚的志趣,而猫头鹰得一腐鼠便视为致珍美味的神态。
2019精选教育教材研究:浅析鲁迅作品中修辞的润饰功能.doc
教材研究:浅析鲁迅作品中修辞的润饰功能平日我们说话、写文章时,为了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必须得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
那么,运用哪些语言技巧能改善我们说话、作文的语言境况,使之绚丽多彩呢?其中修辞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修辞是一种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富,化粗略为细腻的功效。
鲁迅先生是修辞艺术运用的大家,他的一篇篇脍炙人口、震撼心灵的作品,都是精于雕琢,工于修辞的杰作。
下面结合鲁迅作品中几种修辞的运用,谈谈修辞对文章的润饰功能。
一、“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与(山海经)》——飞白修辞阿长是个女佣,没文化,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部什么样的书,但她却把少爷渴慕书一事默默记在心里,认真地去办,而把“山海经”误叫作“三哼经”。
这里妙用了“飞白”的修辞,明知是读错的,却故意效仿来用,非常诙谐而富有情趣,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了长妈妈的语气、情态,一位用真心和细心来关心爱护孩子的长辈形象跃然纸上。
买书一事,是让鲁迅先生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保存“心爱的宝书”使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变为永久的怀念。
事隔30多年,鲁迅先生怀着深情回忆往事,用饱含浓情的笔墨抒写了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自己对善良、真诚的阿长的衷心祝愿。
“飞白”是作者故意录用错词,但可以摹声传神,以“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语言、情态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的运用,能让文章语言幽默、风趣、细致、深刻。
二、“他,——怎样?……”“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故乡》——跳脱修辞“跳脱”即由于某种特殊的缘由、情境,在描写过程中间断了语句,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某种更深层的含义的修辞手法,它既可以使文章情节起伏跌宕,充满曲折、摇曳的美感,也可以使文章语言含而不露,露而不尽,产生空灵之美。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我”和母亲谈到闰土的境况时,用了“——”“……”等符号,为后文闰土的形象设置了悬念。
识别修辞手法鲁迅小说中的比喻与拟人
识别修辞手法鲁迅小说中的比喻与拟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小说中,比喻和拟人是他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们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和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比喻与拟人,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特定的意义或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比喻常常用于描述人物和环境,以便更好地展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比喻中国社会为“疯人院”,暗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们的迷失。
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社会的状况,又通过与疯人院的对比来突显社会的荒诞和扭曲。
此外,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他用比喻来揭示人物性格和社会境遇。
他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相貌,说他“脸色枯黄,瘦削无比,皱纹织成了一张网”,形象地描绘了孔乙己的病态和憔悴。
这个比喻不仅传达了人物的外貌,更深入揭示了孔乙己所处的贫困和艰难境遇。
除了比喻,拟人也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拟人是将非人物的事物或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以便更好地抒发情感或传达思想。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拟人来描述群众的心理状态。
他描绘了阿Q刚胜利时群众对他的称赞和追随,“悲欢交集的呼声就逼得阿Q太仓皇了”,这个拟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群众对阿Q欢迎的程度,以及阿Q在这种情况下的慌乱和无措。
此外,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拟人被用来抒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愤怒。
他形容社会为“邪恶的魔鬼”,将其拟人化,生动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憎恶和愤怒。
这个拟人形象不仅突显了社会的黑暗一面,更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思。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小说中的比喻与拟人是他用来传达思想和意义的重要手法。
通过比喻,他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而通过拟人,他能够抒发情感和传达思想。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让鲁迅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
修辞手法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思想性和独特的文体风格而闻名。
他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比喻描绘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小时候,我有一个病友,躺在小病床上,咳嗽得很疼。
有一天,他忽然说,他在嗓子眼上摸到了蛔虫。
于是病人痛起来了,要央法看病。
小央法个个不敢收留,于是乎病人就来到新式医院听诊。
”这里,鲁迅通过将中国旧社会比喻为一个充满蛔虫的病人,展示了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二、排比排比也是鲁迅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短句或词语并列使用,来达到强调和加强语气的效果。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写道:“这的确是一件侮辱啊,阿Q自己深为感到非常的一件侮辱,但别人一看见这不但不同情,反而认为他算是讹人的。
naturlament,阿Q说话之间,绝不曲意逢迎,于男女老幼,一概粗话相待。
”这里,鲁迅通过排比短句“于男女老幼,一概粗话相待”,强调了阿Q不畏强暴、傲慢无礼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旧社会的不公和虚伪。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或放大描绘,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了夸张的描绘:“他头上戴一顶新的竹篾帽,穿一件黑布马褂,腰间系一条太阳花的细细腰带,下着一条灰布直裰。
”这里,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穿戴的细节进行夸张描绘,突出了他的贫穷和可怜,同时也凸显了旧社会下底层人物的境遇。
四、反问反问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提出一个反义疑问句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写道:“故乡啊!我还得到你吗?”这里,鲁迅通过反问句“我还得到你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忧愁之情,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鲁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
鲁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魅力。
在写作手法方面,鲁迅先生经常使用以下一些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力:
1. 讽刺: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讽刺手法,以此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狂人”的心理和行为,来讽刺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迷信习俗。
2. 对比: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经常运用对比手法,以此来突出主题和表现人物的性格。
例如在《阿 Q 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阿 Q 的悲惨命运和悲惨遭遇,来对比当时中国社会的贫穷和落后,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3. 描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经常运用描写手法,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来表现他对学术严谨和对中国学生的关心,表现了当时日本学者的高尚品质。
4. 象征: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手法,以此来深化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在《白光》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白光的象征意义,来表现当时中国社会的虚无和迷茫。
5. 比喻: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经常运用比喻手法,以此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将孔乙己比喻为“废物”,来表现他的命运和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和落后。
总之,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散文中的运用
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散文中的运用鲁迅,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无奈,更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而在他的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首先,鲁迅在散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隐喻的方式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在鲁迅的作品中,比喻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猪圈”来比喻当时的社会,暗示了人们被束缚和压迫的境况。
通过这种比喻,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愤怒和无奈,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
其次,鲁迅还善于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在鲁迅的散文中,夸张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扭曲。
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形象进行夸张描写,将其塑造成一个懦弱、自卑、自欺欺人的人物。
这种夸张的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加凸显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此外,鲁迅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突出其中的差异和冲突。
在鲁迅的作品中,对比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矛盾。
比如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对比,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冷漠和歧视。
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酷,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鲁迅还善于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是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暗示答案,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在鲁迅的散文中,反问常常被用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扭曲。
比如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反问“故乡何处?”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乡变迁的痛苦。
这种反问不仅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引发了对故乡和家园的思考和回忆。
总之,鲁迅在他的散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感染力。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摘要】鲁迅的杂文以其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比喻、对比、讽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为他的思想表达增色不少。
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比突显事物的对立,讽刺则揭露社会弊病,而排比则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这些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其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深刻犀利。
鲁迅的修辞艺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通过对鲁迅杂文中修辞艺术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精湛技艺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关键词】鲁迅杂文、修辞艺术、里程碑、丰富多样、比喻、对比、讽刺、排比、思想表达、增色、影响深远、称道。
1. 引言1.1 鲁迅杂文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鲁迅杂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呼吁民众觉醒,振奋精神,为中国文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他的杂文作品既有激扬文字的力量,又有细腻独到的观察力,深刻而直击人心。
鲁迅杂文以其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观察,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以其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情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杂文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正是因为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犀利批判,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和反思,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貌和精神面貌。
1.2 修辞艺术是杂文的重要元素修辞艺术是杂文的重要元素。
在鲁迅的杂文中,修辞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鲁迅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杂文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比喻、对比、讽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层出不穷,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强烈的修辞色彩。
漫画--鲁迅作品的修辞特色
漫画--鲁迅作品的修辞特色
白晓明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9)003
【摘要】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集多种修辞手法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讽刺和夸张特征.鲁迅先生是运用漫画手法的高手,他作品中的人、景、情、议无不带有很强的漫画色彩,正是这些极富特色的漫画色彩,使鲁迅的作品具有了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并拥有了深层次的语用含义.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白晓明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鲁迅作品中的表现主义漫画感 [J], 崔建军;崔云伟
2.写实与表现:论鲁迅作品的漫画感 [J], 崔云伟
3.视觉修辞视野下中国新闻奖漫画作品分析 [J], 包鹏程;程粮君
4.浅谈鲍里斯·维昂式的漫画描写手法——从《岁月的泡沫》中的修辞特色谈起 [J], 李囝
5.鲁迅作品中若干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 [J], 侯广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小说的比喻特色
作者: 古远清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46-49页
主题词: 鲁迅小说;比喻;事物;修辞手法;创造性;狂人日记;作者;语言;白话小说;特色
摘要: <正> 有人说,比喻是艺术中的艺术,这句话很有道理。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最有效的修辞手法。
它的特点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事物,让人们容易理解;用具体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给读者联想的余地;突出人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明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的印象。
精巧生动的比喻,在鲁迅小说里到处可见。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提炼了当时的群众口语,使它的语言具有全新的色彩。
如第六则日记一连用了三个比喻:“狮子似。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高三说明文: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小说和杂文领域的巨大成就至今无与伦比,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翻译成40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鲁迅在《阿Q正传》中表现出来的批判的深刻性,一方面来源于其“忧愤深广”的思想,另一方面来源于他一贯擅长的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下面就结合《阿Q正传》这篇小说,探讨感悟鲁迅的语言艺术。
我们评价鲁迅的文学语言,使用频率的词语是“匕首”、“投枪”,都是形容其语言的深刻和力量。
犀利的语言,充分显示了鲁迅独特的格调,这种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和修辞手段,以及戏谑的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下面列其种种,品味这种语言效果。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
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
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
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鲁迅作品中的议论修辞
鲁迅作品中的议论修辞鲁迅小说文类的扩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向杂文文体的扩张,而作为这种扩张的最明显标志,就是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及这些话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具有杂文语体的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特点及魅力鲁迅小说中的众多议论性的话语及修辞不仅有效地凸显了鲁迅小说话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而且还很有效地凸显了鲁迅小说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特别是杂文式的文体特征。
如下面的议论性话语: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的。
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
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这些议论性的话语,虽然采用的修辞手段各不相同,句式的构造中西合璧、古今并存且曲折多变,词语的使用也丰富多彩,意味多种多样而悠远深长,言内之意显豁,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但其共同点就是:都采用了杂文的话语表述方式,具有杂文语体修辞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语体修辞具有什么特点呢?有学者从鲁迅杂文语言的使用方面认为:鲁迅先生杂文中的语言则不但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非常简练隽永,充满着机智与幽默。
这种观点不仅在之前研究鲁迅杂文语体修辞方面归纳得较为全面,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种观点还不能让人满意,与语体修辞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就是没有更自觉地关注鲁迅杂文这种特殊文体的语体特点以及这种语体特点杂的规定性。
有的学者虽然也涉及了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但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仅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展开,如鲁迅更加注重选词用字,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或但词庄用,或古词新用,或外词中用。
试论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及特点
试论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及特点王叔新(台州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鲁迅作品的矛盾修辞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及求异性,具有意蕴的隐晦曲折性和意象的鲜明生动性。
只有充分理解其作品的矛盾修辞妙用,才能使人更透彻地领会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
关键词:鲁迅;矛盾修辞;特点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08-(2005)01-0046-04 矛盾修辞法是用字面上前后语义矛盾或不协调的词句组合来寄寓深厚意蕴的一种修辞方法。
外语矛盾修辞法的源头在古希腊,希腊语oxy mo 2r on 由相互矛盾的二层含义构成,oxy 意为尖锐的、敏锐的;mor on 意为愚蠢的、鲁钝的,oxy mor on 意为敏锐的愚钝。
后该词被引入英语、德语、法语,成为语言学修辞中的专用语,意为矛盾修辞法。
在汉语中人们对这一修辞方法比较陌生。
我国有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叫“自相矛盾”,这个寓言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自相抵触,要符合逻辑才有说服力。
因此,要正确认识矛盾修辞法,首先得分清寓言“自相矛盾”与“矛盾修辞”的异同,认清矛盾修辞的合理性及其深层逻辑性。
“自相矛盾”与“矛盾修辞”的相同点在结构和语义上,两者都是字面上前后语义矛盾的词句组合。
两者区别是:“自相矛盾”是绝对的,静止的,无条件的,因而是无法解释的。
楚人自称其盾是天下最坚固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刺穿它;自誉其矛是天下最锐利的,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那么,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便无法自圆其说。
矛盾修辞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态的,是可以理解的。
他觉得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乐。
(柳青《创业史》)“受苦”和“享乐”是一对矛盾的感受,把受苦看成享乐是具有崇高思想品质的先进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具有崇高思想品质就是这种矛盾感受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花天酒地,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有的人鞠躬尽瘁,虽死犹生。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其文学创作中运用了许多有效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对鲁迅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
1. 强调法: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中,利用强调法来表达乡愁的情绪,强调故乡的清新:“彩色的风景把故乡围绕,如同一顶绿色的帐篷;一片绿树中穿出一抹蓝天,如同一张蓝色的眼帘.....”这种强调法使故乡的景象栩栩如生,和芸芸众生一起浮现在眼前,这样的特定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
2. 拟人法: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也使用了拟人法,将外界的事物拟人化,使之变得生动而具有人性,将桌子拟人化为“桌子抚摸着自己的胸怀,维护着它的义务”,将粮食拟人化为“以粮食的沉默而痛苦的形象表示了自己的孤独”。
3. 比喻法:在《故乡》中,鲁迅精巧地使用了比喻法,以展现出小镇慢悠悠的春风:“地上是一幅和睦无奈的绿画,轻轻地招呼着渴望把人们叫醒的春风.....”这里用春风比喻人们沉睡的慵懒,而绿画则比喻小镇恬静的状态,表现出鲁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4. 对比法:《赶牛》中,鲁迅利用对比法来表现间接的政治观点,
将流浪的牛比作贫穷的农民:“牛一头流浪,人一家受寒。
”这里的对比,表达出牛受到的伤害与农民的贫穷,对当时政治压迫与社会不公做出了明
确的指责。
5. 直接引语法:《赶牛》中使用了直接引语技巧:““小兄弟,你把
牛打叫死,怎么连头都不给!””这里用小女孩的话语,来强烈地揭露他
人拒绝给牛头的残忍和无情,把颇具讽刺意味的论调融进情节,也是反映
当时混乱和无情的社会现实。
以上就是鲁迅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用这些修辞手法,鲁迅将创作的
内容和功能有机融合,以达到充满张力和节奏感的效果,展现着他的文学
魅力。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他个儿不高,一米六零差不多,瘦瘦的,眼窝深陷,留着一撇小胡子,他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杂文的神童,也没听说他脑后长了什么反骨。
他是个普通人,大家的朋友中的一员,他的大部分特点,普通人也都有。
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时,就是一个全身披挂的“思想神”。
他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体裁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讽刺性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鲁迅先生同样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他作品中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艺术。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地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说到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锤炼的目的,在于其寻求最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运用得独具匠心,他选用词语,既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语言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含蓄深厚,又能体现用词的连贯性,力求配合得当。
整体和谐,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
在《故乡》中,他就这样写到“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在这里,“心情”指心境的感情状态而言,“心绪”则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而言。
这虽然是一组意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近义名词,但不可互相替代。
鲁迅先生这种把近义名词交互使用而又有区别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在词语的锤炼之外,鲁迅小说的小说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方法,这也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第l 9卷 第 3期
20 0 6年 5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人
J U N LO I G O U I E ST ( I E ALA T DTO O R A FN N B N V R IY LB R R SE IIN)
便都 看 着他 笑 , 的叫道 , 孔 乙 己 , 有 “ 你脸 上 又 添上 新 伤 疤 了 !他 不 回答 , 柜 里说 . 温 两碗 ” 对 “ 酒 , 一碟 茴香豆 。 便 排 出九 文 大钱 。他 们 又 故 意 的 高 声嚷 道 , 你 一 定 又 偷 了人 家的 东西 要 ” “ 了!孔 乙己睁 大眼睛说 ,你 怎 么这 样 凭 空污人 清 白… …” 什 么清 白?我 前 天 亲眼见 你 偷 了 ” “ “
一
、
漫 画 的 特 征
漫画是一 种 怎样 的修辞手 法 , 甚至是 不是 能独 立 为一 种修 辞 格 , 今未 看 到权 威 定 论 , 至 但它 是
一
种奇特的修辞现象这是事实。它是夸张, 因为它言过其实, 故作惊人之笔 ; 它是反语 , 因为它的表
述似 真非 真 , 真假假 ; 真 它是婉 约 , 话不 说透 , 让人 反复琢 磨 ; 是违规 , 合 常理 , 它 不 尽走 偏 道 。总之 它非 常特别 。首 先它 是修 辞手法 的综合 运用 , 集多 种 辞格 于一 身 。接 近 夸 张 , 又符 合现 实 ; 它 但 像 反语 , 却又真 实可信 ; 婉约 , 是 言外 之意 又十分 明显 ; 它违 规 , 达形 式 却 能被 读 者 接受 。甚 至 可 说 表
收 稿 日期 :0 6— 3— 8 20 0 0
作者简介 : 白晓明(9 4一) 女 , 15 , 北京人 , 宁波教 育学 院副院长 , 副教授。
维普资讯
1 2
宁波 大 学 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 人
孔 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 身材高大; 白脸 色, 青 皱纹 间时常夹些伤痕 ;
以把它看成 比喻、 借代 、 双关等等 , 总之它具备了很多种辞格 的特点 , 又不等同于某种辞格 , 它是特 别的。其次 , 它的形象性非常明显, 无论绘人 、 绘物 、 绘景 , 乃至议论抒情, 它都似用笔墨在勾勒形 象, 有的是洋洋洒洒 , 用笔甚烦 , 有的也许仅寥寥数笔 , 及其简单 。但不管怎样 , 凡形象都栩栩如生 , 凡景物都仿佛身临其境 , 凡抒情都让人为之动情 。再次, 它的再创造的成分相 当多。作者在漫画 的过程中掺人 了很多个人的情感 , 这种个人的情感因素放大了漫画的作用 , 使读者产生出情感上的 回应 的冲动 , 每个人都根据 自己的理解与感觉, 对漫画的画面进行 了新 的勾勒 , 对作者初 始的东西 进行了再创造 , 再创造所产生出来的意义效果很难有其他辞格能与之比肩。根据这些特征 , 我们就 可以把漫画看成是一种特别的修辞。它是修辞 , 它更是修辞现象。
二、 鲁迅作 品பைடு நூலகம்的漫 画成分
说到 鲁迅作 品 中漫 画手 法 的运用 , 以用信手 拈 来来 形 容 。鲁 迅驾 驭 漫 画手 法 的 能 力无 人 可 可 及 。他语 言 中的犀利 、 诙谐 、 睿智都 充分 显示 了漫 画 的天 才 。 以人物 塑 造 为例 , 者讽 刺 和嘲 笑 的 作
一
部 乱蓬 蓬 的花 白的胡 子 。 穿的 虽然是 长 衫 , 可是 又脏 又破 , 乎 十 多年 没 有补 , 似 也没 有 洗 。
他 对人说 话 , 总是 满 口之 乎 者也 , 人 半 懂 不 懂 的。 因 为他 姓 孔 , 教 别人 则从 描 红 纸 上 的 “ 大 上
人 孔 乙 己” 半懂 不懂 的话里 替他取 下 一个绰 号 , 这 叫作 孔 乙 己。孔 乙 己一 到 店 , 有 喝酒 的人 所
关键词 : 画手法 ; 漫 鲁迅 作 品 ; 辞 ; 色 修 特 中 图分 类 号 : 1 . I 03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2 (0 6 0 O 1 — 4 1 1— 14 2 0 )3一 O 1 0 0
鲁 迅 的作 品无论是 人物 刻 画还是语 言表 述都极 具个 性 , 他喜欢 用反 常规 的语 言形式 、 辞手段 修 来 描绘 他笔下 可歌 可泣 、 叹可厌 的各 色人 物 , 可 并通 过这些 怪异 的人物 形 象及奇 特 的语言 方式展 现 出他 似 匕首 、 投枪 的文 章风格 。漫 画 , 是他 的文 章 中特有 的修 辞手 法 。这种 修辞手 法未 必是 鲁 似 就 迅先生 首创 , 但是 他使 用 的最 频繁 、 最捻 熟 。人们喜 欢 他的文 章往往 就是 从漫 画这 种修 辞手 法开 始 的 。他 创造性 地运 用漫 画 的手 法 , 以至 达到炉 火纯 青 的地 步 , 的作 品 以特有 的风格成 为 不可 替代 他 的传 世 佳作 。
V0. 9 No 3 】 . J Ma 2 0 y 06
漫 画
鲁 迅 作 品 的修 辞 特 色
白晓 明
( 宁波教 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5 1 ) 100
摘要 : 漫画是 一种特殊的修 辞手法 , 它集 多种修辞手 法于一 身, 具有很 强 的讽 刺和夸 张特征 。鲁迅先 生 是运 用漫 画手法的 高手 , 他作 品 中的人 、 情 、 无不带有很 强的 漫画 色彩 , 景、 议 正是 这些极 富特 色的漫画 色彩 , 使鲁迅 的作品具有 了个性化的语言特征 , 并拥有 了深层 次的语 用含 义。
人物 : Q 、 阿 高老夫子、 赵七爷、 清朝留 日 学生 , 带有 同情和叹息的人物 : 九斤老太 、 祥林嫂 、 闰土 、 魏 连 殳 、 乙 己 , 至 是有一 定尊敬 和怜 悯 的人物 : 孔 甚 藤野先 生 、 、 君等 等 , 不是 漫 画式 的。如小 说 涓 子 无 《 孔乙己》 中的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