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与多重主题--鲁迅小说《祝福》的修辞学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述者。这种悖论式的结构使文本存在着多重悖论命题, 形
成文本的内在张力 :我 回归故乡, 却发现在价值观上与故乡
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也是不同的, 隐含作者介于公开叙述者与真实作者之间。 在公开叙述者背
后之所以可以看到隐含作者的存在, 是因为文本的鲜明倾 向 与公开叙述者的暖昧态度发生 了明显冲突。 隐含作者的设置
第 1 版 , 136 页。 第
故乡在某种意义上是萧红祖父的“ 后花园‘或者是许钦文的 , , “ 父亲的花园”那里寄托着儿时的梦想。“ 要寻找的真正 , 我”
精神家园在乡土中国并不存在
④ 尹惫泯:《 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一 西方督迅研究
述评M 督迅研究月刊》1991 年第 12 期. ,
隐含作者的设置使文本存在着多重“ 与“ 看” 被看” 的关 系:真实作者/ 隐含作者/ 读者/ 叙述者/ 看客/ 祥林嫂, 其中祥
格格不人;我逃离故乡, 却又与故乡在精神上一脉相承。 祥林 嫂对我寄予生存希望, 我的回答却加速了她的死亡 , , 二
多重叙事结构及叙事声音的变化等小说修辞手法对作
使“ 的心理自省、 我” 道德评价不可避免地进人读者的视野, 读者看清了“ 的虚伪及不可信赖性, 我” 隐含作者把这个可怜 的下层妇女放在万难生存的境地里, 剥离她寄予生存希望的 一切可能性.拷问出隐藏在看客、 鲁四老爷及公开叙述者皮 下的真正罪恶 “ 似乎在价值体系上与故乡成对立关系, 我” 实际上传统文化就像剪不断的脐带, 使我与故乡这个母体在 血脉上一脉相承, 有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我虽然用“ 说不 清” 竭力为自己辩解, 并且准备用逃离现场的行为为自己开
读者阅读期待及审美心理。 如果考虑到文本的修辞方法及叙 事结构。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的关系、 人类灵魂的罪与罚及 女性言说权的间题也是本文的重要主题。 文本是一个等待对 话的召唤结构, 《 又 祝福》 寸 的解读将是没有穷尽的……
注:
①③ 罗钢:《 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5 月第 1 版.
性叙述者幻想和体验的载体, 他创造了她的故事, 在对她命 运的反思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人格确立。 祥林嫂并不是一个 思想和行动的自由主体, 她被动的存在不仅体现了父权夫权
对她的压制, 而且体现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制. 另外,我” “ 的讲述使叙事结构复杂化:“ 的还乡构成 我” 文本的外叙述层 , 祥林嫂的故事是文本的内叙事层, 故事内 容是由“ 来讲述的, 我” 我” 而“ 是个无反思能力的不可信赖的
人称叙述者置干故事之中, 又把她置于读者反复考察的地 位‘的叙事方法, 使故事中的人物、 事件、 叙述者、 叙述行为
产生了复杂的关联, 一同受到读者与作者的审判。故事的公 开叙述者“ , 唯一能在价值上对故乡的伦理体系给予批 我’ 是“
的故事’ , 是她思念亲人、 不断迫悔的最好方式, 但是人们的态 度却由“ 满足” 烦厌”最后只剩下“ 到“ , 又冷又尖” 的笑, 于是 她觉得“ 自己再也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言说, 是生命存在的 方式, 言说权, 是生命的基本权利, 祥林嫂在他人的帮助下,
念打乱 了故事时序, 把故事时间的终点作为叙事时间的起 点。 作者首先从祥林嫂的死讲起, 把故事的高潮放在开篇, 虽
祥林嫂 曾经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去捐门槛, 得到谅 乞求
解, 然而在块少 宗教关怀 的社会 , 没有宽厚仁慈的“ 抚慰 主” 那颖悲凉的灵魂 。这个“ 惩罚寻求罪过” 的世界 , 顺应 了祥林
然“ 事先揭破故事的结果, 使读者最后的惊奇化为乌有’ , ,但 ①
是能够引起读者对事 件的观察 、 思考 , 激发起 强烈的阅读期
待, 增加文本的悬念, 收到触 目 惊心的阅读效果。 另外,旧历 “ 的年底” 也是“ 的还乡时间, 我” 这两个在时间上具有交叉性 的事件互为因果,我’ “ , 的还乡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不堪一击 的祥林嫂的死亡, 祥林嫂之死又使“ 在大年夜回忆起她一 我”
的能量与希望, 她一连串的发问是一种类乎, ’ 末日审判” 似的
洁问, 法官在她的逼问之下成了犯人,我” “ 背上如“ 遭了芒刺 一般”变得“ , 惶急’踌躇”吃惊’支吾’胆怯,吞吞吐吐气 ’ , “ ’ , 川 u ,
嫂是无言的、 也是无名的、名” “ 是个人身份的象征, 是独立个
体存在于世的基本标志, 而祥林嫂之名只能证明她是一个附
婶、我” “ 共同主谋, 把她一步步送入死亡。 这使我想起了卡夫 卡《 审判》 中的一句话:你等着, 我们迟早会为你定罪.
“ 作为祥林嫂的代言人, 我” 一个曾在她死前被寄予很大 希望的新党, 在故事中充当了法官的角色。祥林嫂去世前的 反复追问是犯人把一生的罪与罚都交给法官来裁决:罪名是
合。 最为重要的是 只有让“ 这个远离故乡的新党成为 ” ② 我”
(责任编辑
杨学民)
完成 了对“ 言说权” 自我剥夺 , 的 彻底变成 了一个“ 活物 ” 。由
判性理解的人物”“ 自认为在精神上已经远离了故乡. 与 ,我”
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法关系格格不人 , 无论祥林嫂还是
人到“ 活物” 的蜕变表明了生命权利的彻底丧失口 于是, 样林嫂的故事只能由“ 来讲述。“ 既是旁观 我” 我”
脱, 但是隐含作者却告诉读者 :我无从逃避, 只能等待双重的
品主题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去掉故事的外叙述层, 单从内叙述层的人物、 情节方面考虑,祝福》 《 的主题是反抗
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栽害. 在《 祝福》 的文本接受史上, 尤 其是在电影《 祥林嫂 》 的改编中,祝福》 《 正是从这个角度接受 了大家的解读, 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反映了受时代影响的
生的片段 。 小说用两个扭结在一起 的时间过程所作 的叙事 , “ 实 际 上是 通 过 时 间的 分 割 , 完成 了小 说情 节 的结 构 性 组
嫂“ 罪过寻求惩罚’ t的心理, 当真正的“ 者被蒙上“ 的罪 善” 恶” 名, 便作为“ 的代表出现在众人面前, “ 恶” 善” 看客、 柳妈、 四
读者都对这个新党寄予希望。然而在对待样林嫂的态度上, “ 由“ 我” 不安” 合 到气 地渐渐轻松 不过偶然之间 还似乎有些 负疚, 渐渐舒畅起来”文章最后 , 到“ , 我则“ 徽散而且舒适” , 连“ 疑虑” 也给“ 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 叙述者无动干衷的态 。
者、 又是亲历者, 是祥林嫂信赖的“ 识字的’出门人”最为重 州 , 要的是“ 是男性, 我” 在女性无法表述自己的年代,我” “ 可以
指出反讽是“ 语境对于陈述语的歪曲” 当然《 。 祝福》 的反讽意 义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 更是主题意蕴层面的反讽, 其主旨
不是重在表达对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同情 。 而是传达多重复杂
情感及人生感悟, 从而形成了文本的多重思想主题, 这种主 题的多义性是由小说修辞手法的多样性直接决定的. 首先, 叙事时间的灵活使用给文本叙事提供了自由生长
男人锯成两半将成为她不得不承担的永远的“ 。 罚”
的空间.使“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成为可能。 旧历的年底毕 我” “
竟最像年底” 文章开篇这个无时态变化的句子, 模仿西方“ 开
局突兀” 的叙事时间 , 体现 了汉语能够超越时空 的魔力 , 它既 是虚指 的、 泛指 的, 又是实指 的、 特指 的, 这种灵 活的时间概
“ 祝福” 作为小说标题, 是能够传达文章题旨的中心概
念, 也是作者提供的叙事时间及隐喻性的叙事场景, 文本始
于“ 祝福”终于“ 祝福” 在“ , 祝福” 的氛 围中我们 同作者一起
目睹了一个劳动妇女悲惨的一生。 最终我们发现作者所言非 所指, 祥林嫂的故事发生的语境使祝福的内涵发生转化, 与 字面意义相互矛盾、 相互冲突,祝福. 成为与所指悖离的能 “ 指符号, 如一声空洞的冷笑, 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布鲁克斯
属物, 一个客体, 她终生依附的对象作为一种缺席的存在, 带
给她的只有无尽的屈辱 、 永远的痛苦, 赎不尽的罪孽。
很显然,我” “ 这个知识分子没有能力回答祥林嫂的问题, 承
担不了法官这个角色, 甚至没有做犯人的勇气。
从此 我们体会 到了作者叙事手段 的高明: 这种“ 把第一
样林嫂最初并不是无言的,和大家讲她 自己 日 “ 夜不忘
人踏, 万人跨, 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她“ 一世的罪名’ , 便是嫁
过两个男人 , 为此她拼命地劳作便可看作一种赎罪行为, 她 承受不了心灵的重压, 为求得灵魂的安宁, 自 决定 我惩罚, 这 是“ 罪过寻求惩罚” 的心理过程。 她犯罪般的恐惧至死都没有 解脱, 临死前她一再追问魂灵以及地狱的有无, 是因为她认 定 自己的“ , 罪’ 没有得到饶恕。死后被打人地狱、 肉体被两个
第 141, 172 页.
审判。 双重的幻灭。 知识分子能够远离有形的故乡, 却不能脱 离无形的家园,我” “ 的离去— 归来— 再离去是毫无意义 的, 因为“ 在根本上不曾离去, 我” 也无从离去。 我’ “ , 的还乡行
为是一次无望的寻找,我’ “ , 与故乡的关系只是感情的寄托,
②王 握辉 ‘ 文学文本 解读》 师范大 版社 1999 年7月 , 华中 学出
收稿 日期
1 f3
2001一01一10
张爱军 修辞手法与多重主题 否成立、 惩罚是否应当、 活着是否值得、 尘世与地狱到底哪种 惩罚更容易承受? 祥林嫂那“ 忽然发光” 的眼睛里积聚了最后 林嫂处于“ 被看’ , 或者说“ 被凝视” 的中心 ‘ 1 凝视” 是一种权力 控制, 一种他者话语 , 一种审判心态。 处于“ 凝视” 中心的祥林
而且必须做她们的代言人。 事实上, 祥林嫂作为女性, 只是男
度, 冷淇无情的叙述, 使读者逐渐对这个新党产生怀疑, 对祥 林嫂寄予深深的同情 生活对于祥林嫂如一个预谋的圈套或
陷阱, 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对她的谋杀。然而谋杀者却 以法官的身份, 作为“ 进步” 的代表出现在众人面前 其次, 对这一切进行层层剥笋似地拷间及审判的并非叙 述者。 而是隐含作者 罗钢认为: 隐含作者是文本中虚拟的作 者形象, 他通过各种叙事策略 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
性是 由修辞 手法的 多样 性决定的
关键词
扛 八
祥林嫂事件的目 击者、 亲历者、 参与者, 与她发生精神上的必 然联系,我” “ 才能成为故事的公开叙述者, 使得“ 第一人称叙 事所表现的一切都与叙述者有一种生命本体上的联系. ; p 样
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都喝得醉酩醉的大年夜, 我” 使“ 陷于一种 难逃干系的罪感之中。 问题是祥林嫂没有能力、 也没有权利表述 自己。在以男 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里, 妇女从灵魂到肉体都处于从属地 位。祥林嫂一生归属于两个男人, 贺老六及卫家山死去的丈 夫。他们虽然早逝, 却阴魂不散, 成为文中“ 缺席的在场者” , 控制着样林嫂的生前及死后, 使她一生充满犯罪般的恐惧 。 祥林嫂最大的愿望便是“ 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 ,给千
胜利油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engli Oilfield Teachers College
M ar . 200 2 V ol . 16 N o . 1
修 辞 手法 与 多重 主题
一 鲁迅小说《 祝福》 的修辞学解读
张爱军
(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山东省曲阜市 273165)
摘
要
反讽是语境对于陈述语的歪曲。《 祝福》 的反议意义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 更是主题层面的反讽, 主题的多义 小说 修辞手法 多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