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改革的重大失误-3

合集下载

晚清改革为何失败

晚清改革为何失败

晚清改革为何失败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晚清的50年,我总结为“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

不改革等死,其实就是改革的动力所在。

发端于1861年的第一轮改革,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西方媒体和外交机构都在思考着中国崩溃后怎么办的问题。

在那样的历史关头,中国体制内外的精英分子们开始了改革。

乱改革找死,则是改革本身是一项长期工程,对“技术”的要求颇高,不能急躁,不能跃进,不能盲动,否则就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就走上了大跃进的道路,总想找捷径、搭快车,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一个“主义”,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放弃了在更为根本、更为琐碎、也更需要耐心的“技术”层面上的艰巨努力。

精英阶层都指望着通过“顶层设计”,一夜之间改天换地,结果不断地葬送改革,也令中国在不断革命的道路上几乎耗尽了元气和各种机会。

晚清的50年改革,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洋务运动”,从1861年到1894年。

出于对“不改革等死”的恐惧,开始了改革,并且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实现了同光中兴这样的政治奇迹。

对于这个33年的改革,我们最大的批判是说它只改经济不改政治。

这个批判本身并没有错,但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时,连最为基本的经济改革,每一步都十分艰难,遑论政治改革。

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十年动乱,从1894年到1905年。

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中国的精英们普遍有了焦虑和大跃进心态,急切地寻找救亡捷径,并因此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极右盲动,其遭遇反弹的结果,就是极左的义和团运动,最终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签订了辛丑条约。

在极右、极左、外敌来回折腾后的废墟上,恢复了洋务运动,直到1905年计划开始政治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晚清新政,从1905年到1911年,这是“乱改革找死”的阶段。

绊脚石之一:既得利益集团导致晚清改革失败的第一大绊脚石,是既得利益集团的缠斗。

晚清时有新旧两个既得利益集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论文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论文

浅议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摘要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

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

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

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清末新政失败原因19世纪末,国外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内民变此起彼伏,革命日益逼近。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的高级官员认识到要想维护王朝的统治,就必须实行改革。

所以,京城和地方的高级官员以及清朝部分驻外大使在 1900 年底纷纷上书,要求改革;同时,作为当时清朝的当家人慈禧太后在西逃过程中也深深感觉到要使皇位永固,就必须改革。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推行一系列的“新政”,新政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失败原因,以期对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些许启示。

一、固守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在内外压力的交织下,清政府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新政”。

但由于晚清的统治阶层,无论是没落的满清皇亲国戚,还是腐败的官僚利益集团均是专制政体的既得利益者。

这些既得利益者在不得已推行的清末新政中,不惜违背当时历史发展潮流,始终固守为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

他们进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国强兵”,而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为了保住甚至扩大皇族和封建官僚集团的权势。

这一点我们从五名出国考政大臣回国后陈述实行宪政的理由中可以看出。

他们指出,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

二曰外患渐轻。

三曰内乱可弭。

正因如此,清末新政从启动的那一天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使得很多好的改革举措无法实施。

比如,清政府为了立宪而设立的资政院和咨议局。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中国清朝晚期的新政是一次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尝试。

然而,尽管新政的初衷良好,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这篇文章将探讨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些原因。

一、朝廷内部分裂在清朝晚期,朝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裂。

由于长期的封建时代的束缚,中国皇帝很难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这使得他们难以推动新政的改革。

此外,政治上的强势派别也对新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清廷内部存在着许多强硬的派别,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各自的政治利益。

这些派别之间的争斗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缺乏决策的权威,也无法在执行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经济结构落后另一个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落后。

清朝晚期,中国经济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的封建制度,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的接触。

这使得中国很难拥有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工业和农业上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这都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困境,使得新政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社会体制僵化此外,社会体制的僵化也是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非常僵化,很难对新的改革做出持续的响应。

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农民、地主、商人和政治精英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这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四、民族危机最后,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民族危机。

在清朝晚期,中国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无力抵抗外部压力。

据估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间,共有超过300万中国人因战争和饥荒而死亡。

这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并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失去了部分领土。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难以利用资源来推行社会经济的改革。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但仍然失败了。

新政的失败原因包括朝廷内部的分裂、中国经济结构的落后、社会体制的僵化和民族危机。

这些因素使得新政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试图以改革来挽救滑坡的中国帝国。

这一次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给中国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

各种学者对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新探,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为我们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一些新思路。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清朝末年的走向是从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这需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却面临了来自内外部力量的巨大阻力。

在国内,地方派系的势力庞大,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改革举措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受到威胁。

清政府自身的官僚体系也是对改革的巨大阻力,因为这些官僚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有的人还参与了挑拨离间的活动。

在国外,列强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中国的强大利益忌惮万分,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因此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阻碍中国的改革进程。

在这种外部和内部的巨大阻力下,清政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总是束手束脚,无法迅速出台有效的改革措施,更遑论实施了。

我们政治制度的阻力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清末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非常落后,这给改革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

特别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极低,这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贫穷的状态。

而传统的统治者们往往对此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他们担心改革会打破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于改革也是反感的。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困难给改革增添了非常大的难度,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清末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非常顽固守旧,这给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命为主,人事为辅”的传统观念,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于改革的抵触情绪。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和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统治危局的革新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身局限,改革终告失败,清政府最终走向覆亡。

关键字:清政府、不得不、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宪政、辛亥革命1.改革背景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尽管有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的英勇抗敌,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了。

首都北京成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天堂,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屈辱和深重灾难。

侵略者是无情的,在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下,她们奉行了一套侵略逻辑:我打了你一棍,震痛了我的手,所以你必须付出代价。

向侵略者祈求或投降是无用的,反而会遭嘲笑、鄙视和变本加厉的侵略。

全民族奋起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越来越多的指向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展开了垂死的挣扎。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背负上巨额外债;另外,由于清政府的岁收入不足以支付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这样清政府就不得不每年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借款利息,而财力匮乏的清廷不得不将此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

一方面,老百姓不得不支付清廷的沉重赋税;另一方面,各级管理更借收税之名巧立名目,对广大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敲诈。

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奋起反抗,深刻震撼了清朝统治。

再者,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清政府治理国家的自主权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这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失望是革命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清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面对摇摇欲坠的统治,最高统治者慈禧老太后坐不住了,不得不改弦更张,抓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大旗。

2.对改革措施的评价早在慈禧逃难西安的时候,就发布了改革上諭,痛下决心改革图强。

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里开始的,不能不说清廷的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推进经济近代化。

首先,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同外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笼络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统治秩序;其次,这种经济改革也有利与人们思想的解放,是清政府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创新。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朝末年,由于长期的压迫统治和腐败治理,国家衰败不堪,社会矛盾激化,民主革命的声浪越来越高。

清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局势。

这些新政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失败。

那么,这些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部因素1.列强的干涉:清朝末年,列强们谋求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要求。

面对列强的干涉,清政府没有足够的国力和技术实力来抵抗,只能通过妥协和割地来保住统治地位。

这些割地让清政府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清政府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2.社会动荡: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民众抗议不断。

由于长期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们生活贫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新政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并没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仍然延续了旧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使得农民们的不满情绪继续蔓延。

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如“国以民为本”、“平肆商圳”等,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3.经济困境:清政府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无法为新政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经济自主性不足,中国的产业和商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和资源枯竭。

这使得新政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涉及到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官僚贵族、地主阶级等,他们在旧体制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利益,不愿意接受改革的挑战,因此对于新政持有抵制态度,并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挠改革的进行。

2.新政的不彻底性: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往往是一些表面性的改革,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和主要性问题。

在改革教育方面,清政府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科举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使得改革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3.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清政府在长时间的统治下,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盛行,腐败现象严重。

清政府官员对新政的执行缺乏决心和能力,不愿意付出实际的努力来推动改革。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狭隘束缚下为抢救国
家危亡而展开的一场大规模改革运动,其视野较国民党的白衣改革浅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模式,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圆满完成,失败了。

(一)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经济原因。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落后,改革以及社会改变的费用很高,政府内部财政紧张,洋务运动无法有效的得到资金支持。

2、政治原因。

晚清政府实力脆弱,无法克服内部矛盾,不能够统一行动,给洋务运动的实施带来了影响。

3、思想文化上的原因。

洋务运动认为旧文化旧思想是中国反抗现代文明的主要障碍,但这种“洋化”思想仍然没有在中国深入流传,对洋务运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1、传统文化的改革必须温和,这样可以让国民更加容易接受,不会引起恐慌和阻碍改革的进程。

2、政治上必须团结一致,思想上也要保持一致,避免内部矛盾,以促使改革顺利进行。

3、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改革的环境不是特别好时,最好先等待改善才开始改革。

通过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们可以总结到:需要恰当的时机,改革方
向明确;政治动员力量强;资金投入有力,社会文化必须有机融合,这样的条件才能促进改革的持久稳定和进程的成功完成。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目标是进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清末新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帝国的终结。

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外部压力与内部抵制清末新政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各种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权,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政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国内的改革,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清朝皇帝对改革持保守态度,特别是慈禧太后在朝鲜战争失败后加强了对政局的掌控,限制了改革的动力和空间。

慈禧太后因身后未有合适皇子继任帝位,她唯恐社会变革会动摇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她对清朝新政持谨慎和顽固的态度,不愿意在自己的统治下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满清政府内部的官员贵族对新政改革亦持异议,他们担心改革将削弱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因而积极地阻挠和抵制新政的推行。

在这样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下,新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二、改革方案的缺陷清末新政的失败还与其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有关。

在政治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设置各种新的官署和部门来改革现有的官制,推行分权制度,但实际上这些新官署的权力仍受到皇权的限制,缺乏真正的自治权,因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政试图推行的选举制度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得政治改革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

在经济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洋务运动、修筑铁路和发行银元等手段来改革国家的经济结构,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技术力量、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原因遭遇困难与挑战,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致使改革陷入了停滞状态。

在教育和文化上,清朝政府也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改变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模式,导致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历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和学者的研究,对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进行新的探讨。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外压力。

在清朝末期,中国面临着多重内外压力。

外部压力主要包括列强的侵略和割地,例如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等岛屿,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内部压力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清末新政试图改革教育、军事和政治体制,但由于受到列强的干扰和反对,改革进程受到了很大影响,最终导致了失败。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二是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抵触。

清朝的官僚体系一直以来就存在腐败现象,官员贪污腐化、官商勾结、官场黑暗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清朝政治的稳定。

清朝的官僚体系对于改革是保守的,不愿意接受变革,甚至主动反对改革。

这种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抵触,成为了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三是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

清末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民族运动不断,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清末国内经济落后,在农村地区农民生活十分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清末新政试图改革社会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成效不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失败。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之四是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清末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和官僚文化一直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思想观念的变革需要长期的时间和艰辛的斗争,清末新政试图改革传统思想观念和官僚文化,但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阻力,改革进程受到了阻碍,最终失败。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清末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清末新政的失败值得我们深思,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以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为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积累宝贵的经验。

浅谈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原因

浅谈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原因

浅谈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原因安徽农业大学13生物技术1班黄涵摘要:从晚清政府结束闭关锁国,认清国家在世界水平中的位置起,新的思想涌入,清政府也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改革可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又是什么原因使改革也不能拯救晚清政府,最终还是被走上革命道路的革命党人打败呢?本文旨在从多个方面分析晚清政府改革失败的原因,使读者明白改革的重要性与适应性.关键词:晚清政府洋务运动改革维新从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到1912年宣统帝被逼退位,结束帝制统治,由于先进思想不断的涌入,我国先进分子对于改革的认知和实行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最终结果来看,持续的改革并没有改变晚清政府被推翻的命运,但是同中外历史上其他的改革来比较,为什么晚清政府的改革并没有成功呢?一,改革的进行深度.相对于中国历史上数次成功的改革案例来看,改革者都获得了统治者的倾力支持(或就是统治者自身),改革者被赋予很高的权力,能够在政治、经济、思想甚至习俗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比如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彻底改换了管理制度,相较于以前的分封制使得皇权大为加强,这种制度也被沿用了数百年.而晚清改革的权力缺几乎都在皇室少数几人手中,真正有远见和才干的改革者不能放手去做,比如地方军队改革虽然改善了武器装备,却没有制度的改善,直到袁世凯学习西方国家训练制度创立新军才有所改善.这种”半调子”的改革收效甚微,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改革的覆盖面.从情况类似的日本明治维新来看,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交通各个方面都有有效的改革.而通过此次课程了解到,在袁世凯等人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实行以前,晚清改革仅仅局限于很小的部分,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洋务运动提高了生产力、给军队配与较为新式的武器等.在守旧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人并不敢去在各个方面实行.三,改革的性质.改革大多是由统治阶级发起的,所以都以维护改革者的利益为优先,侵犯了部分阶级的利益是为反改革者.而晚清改革的发起者主要是一些有先进思想的能臣,统治者担心过度的改革会侵害统治阶级权贵们的利益所以屡遭失败.从根本上看,晚清改革并没有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被统治者自身阻碍了其成功.而在我国这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改革开放这样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改革自然收效甚广,倍受赞誉.总的来说,晚清改革只是先进分子配合晚清统治者妄想”亡羊补牢”的形式上改革而已,这个”补牢”并不牢.这次改革在根本上就存在矛盾,在推行中又处处不达标,所以即使改革了,也拯救不了晚清政府被推翻的命运.参考文献:1.梁木生,《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悖论-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为例》[A] 政治学研究2014.7.12-42.蔡文勤,《论历史课中改革与变法的共同特征》[J] 试题与研究2014(23)3.高明强,《略论历史上的反改革问题》[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朝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和各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系列“新政”被推出,旨在挽救危局、拯救国家。

然而,这些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受了许多批评和质疑,并最
终宣告失败。

那么,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缺乏经济基础
清朝晚期的经济相当落后,重农轻商的政策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

而新政并
没有真正改变这一现实,清政府虽然提倡实业兴国、支持工商业发展,但没有为其提供足
够的资金和技术,并在政策执行层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新政没有在经济上得到有效
实施,也未能迅速改善百姓生活。

二、官僚主义严重
新军、新学与变法运动的出现,都是清政府为了振兴国家而推出的改革措施。

但在这
些改革中,官僚主义的问题凸显。

一些官员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和新制度的训练,并且不愿
意改变旧有的行政作风。

同时,新政实行的新制度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而清政府对这些
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信仰建制不坚
四、叛乱和反对活动的威胁
以上几点或多或少地困扰着清朝的新政,并最终宣告了失败。

虽然后来的辛亥革命催
化了它的衰落,而衰落的原因正是这些直接或间接的问题。

最终,它以民众反抗和官员分
化为前景,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1、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逐步推出了各项新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制度改革。

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1901年7月,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

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

巡警部是随着军事改革设立的。

在军事改革中,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兵制,将军制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保安三种,把维持治安的军队分立出来,专门负责地方治安。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清政府还采取措施整顿吏治,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

(2)经济改革。

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

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

商部在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

商部成立后,即着手建立联系官商的机构,以沟通商情,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商部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法令,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业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

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

1902年底,清廷在北京设立练兵处,派奕劻总理其事,袁世凯充会办练兵大臣。

1902年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

张之洞也练成湖北常备军两翼,约7000人。

袁世凯在1905年编成北洋新军6镇。

直到清朝灭亡,总共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约17万人,称为新军。

袁世凯通过其势力控制着北洋新军的实权。

(4)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废武举,1905 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试论晚清地主阶级变革失败的历史原因

试论晚清地主阶级变革失败的历史原因
的变法“ 谕 ” 上 明确规定 了清 末新政 “ 易者 ” “ 不 与 可
如对 清政府 而言 , 正是 由于洋务运 动的次第举行 , 才 取得 了收复新疆 的重大胜 利 ,在 中法战争 中改变 了 以往屡 战屡败 的结局 ,更 重要 的是 重建 了封建统 治 秩序 , 清王朝又 苟延残 喘数十年之 久。 国家 民族 使 对
— .
49. .
维普资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 0 7年第 4 期
“ 中学 ” 的核心 内容— — 以儒学 为 中心 的封 建纲常名 教 始终保 留 ; 为用 ” “ “ 的 西学 ” 断扩 大 , 断 吸取 不 不 “ 学” 西 中积极 、 进步 、 合理 的部 分 , 西 艺 ” 展到 由“ 扩 “ 西政 ” “ 、西制” 但 “ , 西学” 的核 心内容—— 资产 阶级 的 自由民主等学 说 , 未涉及 。单就 晚清 变革 程度 并


晚清地主阶级变革的特点
14 的鸦片 战争轰 开 了古 老 中国 的国 门 , 80年 中 国开始 沦为 西方 强 国的半殖 民地 , 为这 个古 老 帝 作 国的统 治 阶级—— 封 建地 主阶 级 , 了维 护其 摇 摇 为 欲 坠的统 治 地位 , 也被 迫 踏 上 了 “ 变革 自救 ” 或 自 ( 强) 的道路 。 这一过 程从 14 80年前后 开始直 到 11 9 1 年清王 朝灭亡 为止 , 潮起 潮 落 , 穿整 个 晚清 历史 , 贯 并 与晚清地 主阶级 的命 运相始终 。 在近代 中国 的新 陈代 谢 中 , 危亡 与变 革常 常互 为 因果 , 自道咸 至 同光 , 积两 次鸦 片 战争之 痛 , 而后
二、 晚清地主阶级变革失败的历史原 因

晚清宪政失败原因

晚清宪政失败原因

晚清宪政失败原因:精英要权力平民只是旁观者行政系统的低能。

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宪政不但需要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也需要地方官僚的配合和切实执行。

清末时期的政府信誉众所周知,从最高层的慈禧太后以至最基层的普通公务人员,无不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中央发布的改革政令到了地方基层政府往往变成收取苛捐杂税的新借口,或者变成官与民争利的行为,比如著名的路矿权之争。

官府首先将路矿权出让给外国资本,国人出于爱国心,通过集资从外国资本手里赎回以后,正准备自己营运的时候,政府又想把路矿权无偿的“收归国有”,引发各地广泛而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和保矿运动。

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后,为了防止汉族文化对满族的同化和汉族官僚掌握权力,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政治上对汉族官僚怀有戒心,在地方制度设计上严格限制汉族官僚的权力。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洲贵族依靠自己的实力无法镇压,只好选用汉族官僚,同时由于战时需要,把很多原本属于中央的权利下放到地方督抚手中。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后,地方督抚中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汉族官僚,他们所拥有的权力也比以前的督抚们大得多,经济和政治上皆然,军政上更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只要看看1860年代后中国政府的军队称号就可以了——先是湘军,后是淮军,再后来又是袁世凯的新军。

中央用自己的钱其实养了一支私人军队。

他们首先是效忠于自己的首脑,然后才是朝廷。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亲信就逼迫朝廷退位,帮助袁世凯登上最高权力宝座。

1898年,中央主导进行戊戌维新,但中央发布的政令在地方上就只有湖南等少数地方才有回应,大多数地方则置若罔闻。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的政治存在受到威胁,中央下令全国各地督抚“勤王”,但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却擅自与敌国签订条约,约定“东南互保”,置清廷生死于不顾。

很多官僚在自己的辖区内任用私人,安排亲信,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把治下之地偷偷地变成一个个“诸侯”国,然后,又与地方士绅结成利益共同体。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满清统治,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这些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

新政在政治上的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晚清政府在启动新政之前,内外有诸多问题未能解决。

外部来自列强的压力,使得中国陷入了殖民地的困境,失去了国家主权。

再加上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新政,使得新政开展起来就面临巨大困难。

新政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清政府在制定新政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晚清政府内部缺乏统一的领导,各级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新政在经济上的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晚清政府对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大。

尽管推行了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铁路建设、邮政改革等,但整体来说改革的力度不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晚清政府在资本主义和封建经济的矛盾上处理得不当。

一方面,晚清政府在拥护封建经济的也试图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导致了政策的混乱和冲突。

晚清政府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生产方式上坚持了传统的封建观念,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晚清政府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处理不当。

新政推行初期,财政上比较宽裕,但随着改革的深化,清政府开始面临财政困难,无法解决经济发展的需求。

新政在社会上的失败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晚清政府在各种社会问题上的应对能力较差。

清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一直缺乏明确的方案和措施,往往只采取暂时的应付之策。

这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严重积累,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日益暴发出来。

晚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上的效果不佳。

尽管推行了新的学制和教育体制,但由于政府的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教育改革的效果较差,未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晚清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改革力度不够。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详解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详解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

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

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

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

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

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

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

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

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要标志,晚清军事改革在海军建设方面达到了顶峰。

晚清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育多兵种军事人才,并聘请了英法专家担任军事智囊。

在开明督抚大臣的努力下,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学堂逐步建立起来。

同时,清政府还先后派出数批90余人到西方国家学习军事。

北洋海军主力舰只的管带均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其中部分还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崭新的近代海军军种制度,并对陆军兵种制度进行了局部改革。

1888年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兼采英德等国海军制度优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军种制度确立的里程碑,代表了甲午战争前晚清军事制度改革的最高成就。

“只变事不变法”流于表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军事传统和保守战略思维的大国里,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情况下,洋务派能取得这些成就实属不易。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作者:迟云飞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5期经过庚子事变的打击,1901年以后清政府决心推行新政。

这一次改革的力度、范围、深度,远超洋务运动,也超过了戊戌变法。

新政虽取得了相当成效,但改革的好时机已经错过。

自19世纪60年代起,晚清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三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若以富国强兵的目标衡量,可以说都以失败告终,也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已有多人论述,笔者近几年思考晚清改革,主要是从改革者主观得失的角度,还是有一些心得,愿得指教。

洋务运动:片面改革需要指出的是,清廷本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仿效西方的改革。

而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也即第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才开始,改革已丧失了最佳时机。

20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曾是史学界讨论的热门,当时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赞许者,多认为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行政治改革。

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可以理性、冷静地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要求李鸿章等改革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无异要求工业时代以前的人造出航天飞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政府机构和人事的改革也困难重重。

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做出超出他们时代的事情。

另外,在洋务运动刚开始就进行政治改革,会引起混乱,无异拔苗助长,而那个时代,中国也不具备实行所谓君主立宪制的条件。

既然问题不在于没有进行政治改革,那么,洋务运动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当然不是,洋务运动还是片面改革。

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

第一,军事改革偏重武器。

军事改革是李鸿章等人首先做的也是一直努力做的,他们觉得西洋人之所以能打败我们,就在于他们的洋枪洋炮,以为只要我们有了同样的武器就可以战胜或至少有能力抵抗侵略者。

但是,其基本缺点是重武器装备,轻人、轻制度体制。

运用新式武器的同时,应该有新的战略战术,有新的军队体制,有熟悉新的战略战术的军官和士兵。

新式枪炮的作战方法,与冷兵器时代有很大区别,相应的体制也要有变化,军官士兵素质的变化,尤其懂得近代战争的军官更为关键。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的失败及启示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和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统治危局的革新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身局限,改革终告失败,清政府最终走向覆亡。

关键字:清政府、不得不、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宪政、辛亥革命1.改革背景那是一个值得全中华儿女永远铭记的时期。

八国联军侵华,尽管有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的英勇抗敌,但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了。

首都北京成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天堂,中华民族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屈辱和深重灾难。

侵略者是无情的,在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下,她们奉行了一套侵略逻辑:我打了你一棍,震痛了我的手,所以你必须付出代价。

向侵略者祈求或投降是无用的,反而会遭嘲笑、鄙视和变本加厉的侵略。

全民族奋起抗争,并把斗争的矛头越来越多的指向了腐败的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展开了垂死的挣扎。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背负上巨额外债;另外,由于清政府的岁收入不足以支付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这样清政府就不得不每年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借款利息,而财力匮乏的清廷不得不将此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

一方面,老百姓不得不支付清廷的沉重赋税;另一方面,各级管理更借收税之名巧立名目,对广大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敲诈。

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奋起反抗,深刻震撼了清朝统治。

再者,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清政府治理国家的自主权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这更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人民群众对清政府的失望是革命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清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面对摇摇欲坠的统治,最高统治者慈禧老太后坐不住了,不得不改弦更张,抓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大旗。

2.对改革措施的评价早在慈禧逃难西安的时候,就发布了改革上諭,痛下决心改革图强。

改革是从经济领域里开始的,不能不说清廷的的经济改革是一场推进经济近代化。

首先,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不仅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同外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重要的是笼络了资产阶级上层人士,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统治秩序;其次,这种经济改革也有利与人们思想的解放,是清政府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创新。

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

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

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作者:风雨如文章提要:一、清末改良主义运动之前的中国二、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主要经过三、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四、清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五、清末改良主义运动领袖的命运六、清末改良主义运动的几点启示绪言在距今100多年以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良主义运动。

因为这场运动发生的1898年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史称“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充分展示了中国资产阶级初生时期的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救亡图强的坚定信念,充分展示了中国各界爱国人士追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望。

但是,运动却失败了,却以一出颇为苍凉的悲剧而谢幕了。

变法运动的领袖和骨干们,或者被杀,或者被禁,或者被流放,或者被革职……今天,回首这桩往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呀!一、清末改良主义运动之前的中国“清末改良主义运动”这里是指“戊戌变法运动”,“之前”这里泛指戊戌变法运动发生前的一段时间。

胡绳在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书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只过了短短几年,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年中,中国沿海重要港湾——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许多重要的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攫夺;中国的几乎全部国土被分划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

所谓‘租借地’、‘租界’、‘租借港口’实际上已经成了殖民地,它们和所谓‘通商口岸’都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根据地,所谓‘势力范围’实际上是走向独占的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中国面临着从半独立国——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下册,第460-461页。

)——这一段揭示了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搜括是在血腥的刺刀下进行的,残酷的经济剥削伴随着野蛮的政治迫害。

除了各地监狱外,从宫廷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府衙门,以至豪绅府宅,都有变相的牢房,还有遍布各地的所谓‘待质公所’一类的拘留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晚清改革的重大失误(三)[ 时间: 2011-10-19 13:20:23 人气:8 发表在: 未分类]四、清廷垮台的直接原因关于这个问题,袁伟时先生已有论述,他认为大清是让三大错误打倒的:政改当断不断,无力制止贪污以及重蹈国有经济死胡同。

这三条我认为除了第一条外(即使是这一条袁先生也似乎没有说在点子上),其他两条都未必致命。

例如贪污问题,要论深度与广度,有哪个朝代赶得上今日?只要贪污不至于让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它根本就不会引起动乱。

中国人早就习惯了两千年了。

论国有经济,大清也岂能与今日同年而语?“保路运动”确实是铁路国有化触发的,成了武昌“起义”先声,然而那不过是个导火线而已,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改革引起的思想混乱,人心浮动。

窃以为,导致清廷垮台的第一个重大原因,是它没有实行中央集权。

如上节所述,清廷的重大失误在于,某些最重大的措施要么始终没有出台,要么出台太晚,其中最重要的乃是官制改革,亦即将原始的政府机器迅速改为西式,以胜任现代国家的管理要求,统一规划实施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改革,并加强中央集权,将军权、财权、人事权迅速收归中央,确保朝廷在遇到危机时刻能倾全国之力应对,并防止地方坐大而引起国家分裂。

可惜这最重大的机构改革迟到1903年才开始,直到1906年年底才基本上搭起了现代国家的框架。

它虽然以“大权统一于朝廷”为目的,可在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尤以军权为然。

此前朝廷把军队编练推给了地方甚至某个大员(诸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使得军队从来不是国军而具有浓厚的私人武装性质。

待到陆军部成立后,这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不仅地方督抚仍可兼任军事统帅,而且军队的效忠对象也并非国家而是私人。

这国家结构上的重大弊病,不但使得政权失去了可靠支持,而且为后来的军阀混战做足了铺垫。

直到1949年,中国军队都始终保持了私人武装特色,只是淡化了而已。

如果说没有及时改造国家机器,强化中央集权还只是消极的错误,那么,成立各省谘议局(即省议会)、试行地方自治则是积极的错误。

当时的人不知道宪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为凡实行宪政就必须实行地方自治。

这结果就是在各省建立了立法机构,促进了本来就已现端倪的离心倾向。

后来各省独立便利用谘议局获得“合法性”,最后它更变成了军阀割据的橡皮图章,实为千古之误。

导致清廷灭亡的第二个原因,是摄政王载沣在宣统即位后采取的“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满清以几万少数民族(入关时八旗兵力约15万,清末23万,满人约占1/3)统治几亿汉族,人数对比如此悬殊,一直在提心吊胆。

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吓得清廷深重的不安全感发作,生怕军权落入汉人之手,皇族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不但罢黜了袁世凯,炮制了个“皇族内阁”,而且忙着“抓军权”:由摄政王自任代理海陆军大元帅,载涛、毓朗担任训练大臣兼军谘大臣,载洵当筹办海军大臣,荫昌任陆军部尚书兼近畿陆军六镇训练大臣。

摄政王蠢到看不见,这些措施非但不能增加皇室的安全,反倒得罪了所有的人。

士绅集团从来代表传统社会的民意。

大多数士绅本来并未受革命党的排满宣传蛊惑,他们多是立宪派,对立宪抱有很高的期待值。

皇族内阁的出台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觉得清朝没有诚意改革,还想把持政权,搞的是假立宪(这种看法在今日仍有广大市场,盖汉人不会换位思考,理解满人心思)。

就连梁启超那海外孤臣都大失所望,认定立宪失去了人心,必然失败。

对老袁的罢斥更埋下了祸根。

老袁本为慈禧倚为干城,乃是新政的主要设计师与工程师,于国家功勋卓著。

摄政王上去后却因缺乏自信引起的恐惧,毫无理由就猜忌国家重臣,甚至一度动念杀袁,吓得袁逃到天津去,只是因为张之洞的劝告才改为勒令袁回家“养足疾”。

有谁在遭到这种不公平待遇后还能心平气和?在辛亥乱起后还指望老袁出来与朝廷同舟共济,宁非痴人说梦?那么,摄政王安排的“将领”们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表现又如何?看看恭亲王溥伟记录下来的载涛(摄政王之弟)在御前会议上的发言就够了:臣伟(溥伟)碰头奏曰:“库帑空虚,焉敢迫求?惟军饷紧要,饷足,则兵气坚,否则气馁兵溃,贻患甚大。

从前日俄之战,日本帝后解簪饰以赏军,现在人心浮动,必须振作。

既是冯国璋肯报效出力,请太后将宫中金银器皿,赏出几件,暂充战费,虽不足数,然而军人感激,必能效死,如获一胜仗,则人心大定。

恩以御众,胜则主威。

请太后圣明三思。

”善耆奏曰:“恭亲王所说甚是,求太后圣断立行。

”(太后)谕:“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臣伟奏曰:“优待条件是欺人之谈,不过与迎闯贼不纳粮的话一样。

彼是欺民,此是欺君。

就请用贤斩佞,激励兵心,足可转危为安。

若一议和,则兵心散乱,财用又空,奸邪得志,后事真不堪言。

况大权既去,逆臣乱民倘有篡逆之举,又有何法制之?彼时向谁索优待条件?”又泥首奏曰:“即使优待条件可恃,夫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优待,岂不贻笑列邦,贻笑千古?太后、皇上,欲求今日之尊崇,不可得也。

臣忝列宗支,实不忍见此等事!”(太后)谕:“就是打仗,也只冯国璋一人,焉能有功?”善耆奏曰:“除去乱党几人,中外诸臣,不无忠勇之士,太后不必忧虑!”臣伟奏曰:“臣大胆,敢请太后、皇上赏兵,情愿杀贼报国!”(太后)顾载涛曰:“载涛你管陆军,知道我们的兵力怎么样?”载涛对曰:“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

”太后默然,良久曰:“你们先下去罢。

”善耆奏曰:“少时国务大臣进见,请太后慎重降旨。

”太后叹曰:“我怕见他们。

”乃顾臣伟曰:“少刻他们又是主和,我应说什么?”(溥伟)对曰:“请太后仍是主持前次谕旨,着他们要国会解决。

若设临时政府,或迁就革命党,断不可行。

如彼等有意外要求,请太后断不可行。

”太后曰:“我知道了。

”这段对话由溥伟记录在其日记中,其中隆裕太后那无知家妇的凄惶胆怯、患得患失状以及载涛的白痴状跃然纸上,可信度很高(他断不敢讪谤太后以及叔父载涛)。

老袁拿捏哄弄孤儿寡妇,实在丧德,而溥伟颇有其远祖遗风,一眼便洞察“优待条件”的骗局,准确预见到后来冯玉祥的逼宫:“大权既去,逆臣乱民倘有篡逆之举,又有何法制之?彼时向谁索优待条件?”所以,若慈禧挑溥伟作皇帝,则历史如何发展正未可知。

其实也用不着在战场上决胜负,朝廷只需坚持下去,则本来就四分五裂的革命军必因缺饷而哗变。

近代战争比不得洪杨造反,庞大的战费根本就不是南京政府可以维持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清廷柔懦,镇压革命乱党不力,没有立法严禁恐怖活动以及煽动仇恨、暴乱,一误再误,致使改革失去了和平环境,终被颠覆。

1906年冬,黑社会组织哥老会(改名“洪江会”)在湖南萍乡、浏阳、醴陵等地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胡瑛、朱子龙等人被孙中山派到武汉,勾结“日知会”刘静庵等人,蓄谋在武昌发动叛乱响应,事泄后被张之洞逮捕,仅判了十年监禁。

1910年3月,汪精卫和黄复生谋刺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仅判终身监禁。

辛亥乱起后便获大赦,一共只蹲了一年多的监狱。

1911年7月,武汉《大江报》连续发表何海鸣、黄侃煽动暴乱的文章,诸如《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湖广总督瑞澄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逮捕了该报总编辑詹大悲、何海鸣,却仅罚款800元,后因二人无钱缴纳,才改判徒刑18个月。

这些罪犯即使在现代民主国家也会受到法律惩罚,然而清廷却柔弱轻纵,姑息养奸,越到后期便越甚,到辛亥乱起后更是任意宽容谋反行为。

例如驻石家庄的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武昌起义发生后,竟然截留南运军需,并电奏清廷“大赦革军而息战事”。

清廷竟不以军法从事,反而授他署理山西巡抚以示嘉许!这么做,等于是公开鼓励大众反抗朝廷。

反过来,革命党人可就绝不会这么温良恭俭让了。

就是那个《大江报》,在民国建立后由何海鸣接任主笔。

何发表了《恶政府之现状》一文抨击湖北政府。

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派兵带着令箭,上面写明“将何海鸣就地正法”,前去查封大江报社。

何海鸣幸亏不在社内,闻讯逃往上海。

次日黎元洪通电全国,通缉《大江报》主笔何海鸣与凌大同,要求各地“应请一体严缉,就地正法”。

何虽没被抓到,凌大同却被捕遇害。

此后“黎菩萨”在武汉大开杀戒,铁腕镇压了“群英会”暴乱、南湖马队暴乱、“同志乞丐团”、“改进团”、“公民讨贼团”等骚乱,使武汉三镇浴于血雨腥风之中,连战俘都被无情杀害。

他当年的革命同志(例如“首义元勋”文学社的骨干分子)基本上被他斩尽杀绝,不是被“就地正法”,抓到后就当场斩首并暴尸街头,就是被抓进都督府处死,尸体被塞入麻袋抛入江中。

许多人只是被人举发为乱党就给抓起来,常常连口供都不问就被当场斩杀。

民初军阀第一人李烈钧任江西都督也一样心狠手辣。

1912年12月,南昌城内发生兵变,迅即为他率军镇压,抓到的百余人当即被他枪毙,丝毫不讲什么法律程序。

然而中国人似乎就吃这一套,正是“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软,你软他就强”。

清廷沽名钓誉行“仁政”,连谋刺国家元首的重罪犯都轻饶,最后是遍地烽火狼烟,最终只能垮台。

革命党人则实施革命恐怖,毫不留情地诛杀一切胆敢起来反抗他们的人,反而能维持统治。

例如黎元洪当上湖北都督后,历经多次暴乱和谋刺。

换任何一个满清官员去,早就给人杀了十来次,政权也早就垮台了。

然而他不但平平安安活了下来,而且在湖北的统治始终不曾动摇。

说这些,当然不是主张“屠民治国论”,而是想指出,自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清先是耽误了60年的光阴,迟迟不作改革,直到在拳乱后失去了民心,民间呼声高涨,才被迫全面启动改革。

在改革发动后又未预见到改革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不知道该首先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改革不被颠覆,便贸然推动急剧改革。

在革命党的排满煽动引起了民众思想混乱之后,朝廷还不知道对症下药,立法禁止煽动种族仇恨,铁腕镇压恐怖活动以及武装暴乱,并营造满汉亲善气氛,放手使用汉员,尽量避免刺激民族间的隔阂猜疑,却因为恐惧弄巧成拙,以百无一用的废物组成“皇族内阁”并“统率”全国武装力量,以此去为革命乱党火上加油,犯下了一系列错误,使得改革终于夭折。

犯下这么多错误,其中有可以原谅的,也有不可原谅的。

可原谅者,乃是当时朝野实在无人明白,传统国家结构极度古老原始,根本不配领导现代化运动,因此最先需要改革的就是官制。

就算不懂现代国家的结构,起码要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领导。

本来同光中兴名臣辈出,要组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并非难事。

不难想象,如果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集中在中央,统一策划领导洋务运动,则成效一定会大得多。

可这些人却都全给外放去作督抚大员了,于是洋务运动便成了一种布朗运动。

另外一个可以原谅的历史原因是,当时朝野无任何人明白,改革的前提是社会秩序不能反被改革颠覆,而中国不西化则已,否则最先需要西化的就是中央控制地方、政府控制人民的能力。

西化前,中国主要靠三纲五常来维持社会秩序,而这一套在现代社会中根本就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