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0年代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裁:短篇、长篇创作突出,中篇成绩有限
A.“短篇小说家”是50、60年代独有概念 代表作家: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
王愿坚、茹志娟、林斤澜、陆文夫、唐克新
B.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比较繁盛
四、类型单一化趋势 A.创作内容 B.人物处理 C.风格(心理描写)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2.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三里湾》、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 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 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 的 、曲波的 、吴强的 、冯德英

、梁斌的
、欧阳山
的等。
的以及稍后出
50——70年代小说创作
主讲人:李艳葳
第六章 小说的体裁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遇
1.疏离:茅盾、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废名
2.转向:巴金、艾芜、沙汀 3.受挫:丁玲、萧军、路翎 4.新生: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赵树理、柳 青、吴强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概念:
2.左翼作家眼中的“题材”=文学的“性质”
1.第一次文代会: 2.50-60年代主要的文学批评有哪几次? 3.请列举6位山西派作家。 4.请列举6部赵树理的作品。
5.“革命历史小说”概念;并列举6部此类长篇小
说及作者。
Eg:知识分子、工农兵 3.1949.8.1,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可不可以写小 资产阶级”的争论 Eg:胡风、茹志娟、周扬
4.题材等级划分: A.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带有群体性特征 B.不同题材是具有不同等级的 强调政治生活性质,因此“农村题材”≠“乡土小 说”
5.题材分类、分级的影响:P92
三、当代的小说样式
现的罗广斌、杨益言
4.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
主要有关于电影
的批判,对
的批判,对
文艺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研究
5.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 6.
中的主要人物。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7.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 说是( )。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
8.1953年,青年作家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1.40年代周扬评价及“赵树理方向” 2.50年代的犹豫、60年代的翻案、文革批判、90年代现 代性批判
四、柳青的《创业史》 1.《创业史》的成就
2.60年代关于《创业史》的评价 关于《创业史》的论证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A.概念: B.作品: 2.革命历史小说写作的目的:P117 二、“史诗性”的追求 1.“史诗性”特征 2.《保卫延安》(杜鹏程) 缺点: 3.《红日》(吴强) 较比《保卫延安》,《红日》的进步性表现:p120 4.《红旗谱》(梁斌)、《三家巷》(欧阳山)等 A.“忆苦思甜”的原型 B.《红旗谱》中朱老忠的“成长” C.民间叙事
三、“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1.“新感觉派”小说的当代境遇
2.50年代被批评的原因
A.价值观
B.“腐蚀性”特征
3.工业题材小说
A.被强调但佳作不多
解读《五月的矿山》(萧军)
B.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4.《三家巷》及其评价
1.1949年, 开始,一般称为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 文学。 的
、曲
等等。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
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14.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人物。 15. 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 ”的“双百方针”。 中的
1.新中国;当代 2.赵树理;柳青 3.《青春之歌 》;《林海雪原》;《 红日》;《苦菜花》 《 红旗谱》;《 三家巷 》;《红日》 4.《武训传》;俞平伯;胡风 5.《红旗谱》 6.第一次文代会 7.《保卫延安》 8.李准 9.茹志娟 10.赵树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11.《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12.《 红旗谱》;《林海雪原》;吴强;《保卫延安》 13.《青春之歌》 14.《红旗谱》 15.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 的概念。
9.女作家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
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 代表作。 10.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的
长篇小说。
11.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
“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
12.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 波的 13.杨沫的 、 的《红日》、杜鹏程的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1.《红岩》的传播 2.成书过程 3.叙事影响
四、革命的“另类”记忆
1.回忆“幸福的路”:峻青、王愿坚 2.抒情性讲述:孙犁、茹志娟、刘真等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被压抑的小说
1.对通俗小说家的态度 2.通俗小说家的选择 3.大陆、香港通俗小说状态 二、寻求新的代替 1.旧瓶装新酒/新瓶装陈酒 2.“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A.《林海雪原》(曲波)及其独创性:P143 B.《林海雪原》的批评
1.表现农村题材
A.现实斗争事件、运动
B.与农民一致的立场、观点、情感
2.革命历史地理:北方(晋、陕、冀、鲁)
3.创作体:
A.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西作家 B.柳青、王汶石陕西作家 C.李准、周立波、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1.共同性:P104-105
2.山西派及主要成员: 3.赵树理60年代前后创作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