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重点笔记复习课程
大二无机化学知识点汇总
大二无机化学知识点汇总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非生命物质的化学性质、结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其在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作为大二化学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大二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酸碱性质等内容。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三种基本粒子构成。
2. 电子结构:电子在原子中按照一定的能级分布,满足电子云模型。
3. 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周期表中的主要分区和元素分类。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性表格的横向和纵向排列规律,周期和族的概念。
2. 周期性趋势: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提供了元素的基本信息,广泛应用于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
三、离子化合物1. 离子和化合物的分类:根据离子的正负电荷和数量,离子化合物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以及单价、多价离子。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一价、多价离子化合物以及酸碱性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熔点、溶解度和导电性等性质。
四、配位化合物1.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键的构成、方向性和复合物的形成原理。
2. 配位体及其命名:了解常见配位体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3.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介绍不同配位数、配位体和中心原子的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五、酸碱性质1. 酸碱理论:布朗酸碱理论和刘易斯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2. 酸碱溶液的性质:酸碱溶液的导电性、PH值和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3. 盐和酸碱中和反应:盐的命名、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以及相关的计算问题。
综上所述,大二无机化学的知识点汇总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和酸碱性质等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大一无机化学必背知识点
大一无机化学必背知识点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有机化学相对应,主要研究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反应与变化。
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无机化学是必修课程之一。
以下是一些大一无机化学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基本概念1. 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区,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周期、族等概念,对元素周期表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2. 元素的周期性特征: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趋势,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以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熟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原子序数影响元素性质的变化。
4. 键的种类与性质:掌握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了解键的性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无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方程式1. 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命名。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包括反应物、生成物的表示和反应条件的标记,能够正确平衡化学方程式。
三、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与性质:熟悉酸碱的定义与性质,了解酸碱标度的概念,如pH值等。
2. 酸碱中和反应与盐的生成: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3. 酸碱滴定:了解酸碱滴定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掌握酸碱滴定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与特征,熟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2. 氧化数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掌握氧化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原理与方法。
3.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熟悉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如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反应等。
五、常见无机化合物的特性1. 水的性质与重要性:了解水的性质,包括密度、溶解度和沸点等,以及水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氧化物与酸酐:认识不同氧化物的性质,掌握酸酐的特点和应用。
3. 非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酸:了解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掌握非金属酸的名称和化学方程式。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基础概念1. 元素: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一个原子或几个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氢、氧、氮、碳等。
2.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常见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等。
3. 显性价和隐性价:化合物中的元素可以具有多个化合价,其中显性价是通过化学键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合价,而隐性价是元素在一些离子中的化合价。
4. 价电子:位于最外层能级的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元素间的化学反应。
原子结构1. 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2. 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质子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两者相等。
3. 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较。
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组和周期:元素周期表按照化学性质将元素分为若干组和周期,周期表中从左上到右下的方向,原子序数逐渐增加。
2. 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2A和3A 到8A族,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3B到8B族。
3. 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变化。
化学键和化合物1. 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和离子键是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
2. 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由原子间的共价键连接而成,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连接而成。
3. 电负性:原子吸引和保留电子的能力,电负性差异决定了化合物的键类型,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间形成离子键。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1. 氢氧化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氢氧化物有水和氢氧化钠等。
2.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氧化物有氧化铁和氧化钙等。
3. 酸和碱: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笔记(第二章)
§2.1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2.1系统和环境1.被研究的物质和它们所占有的空间称为系统。
2.系统以外的,与系统密切相关、有相互作用的部分称为环境。
3.系统和环境之间可以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1)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通过边界只有能量的传递,没有物质的传递。
因此系统的质量是守恒的。
(2)敞开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通过边界既有物质的传递,也可以以热和功的形式传递能量。
(3)隔离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相互作用,既没有物质通过边界,也没有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
2.1.2状态和状态函数1.状态:热力学平衡态,系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综合表现。
2.状态函数:用来说明、确定系统所处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如 n 、 T、 V、p……,是与系统的状态相联系的物理量。
3.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过程无关P、V、T、n4.状态函数的特性:①定值性——状态确定,状态函数确定。
系统的变化,用状态函数的改变来描述。
②状态函数的改变,只与过程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在计算有关状态函数变化的问题时,只需明确系统的始态和终态即可,而不需考虑具体的变化途径。
③同一体系,状态函数之间相关。
2.1.3 过程与途径1. 状态变化的经过称为过程 (恒温、恒压、恒容、绝热过程)2. 系统由始态到终态所经历的过程叫途径3. 状态1 → 状态2 :途径不同,状态函数改变量相同;4. 状态一定时,状态函数有一个相应的确定值。
始终态一定时,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就只有一个唯一数值。
5. 等压过程:压力恒定不变ΔP = 0;等容过程:ΔV = 0;等温过程:ΔT = 02.1.4 相(phase)1.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任何均匀部分叫作一个相。
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
2.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
只含有一个相的系统叫做均相系统或单相系统。
系统内可能有两个或多个相,相与相之间有界面分开,这种系统叫做非均相系统或多相系统。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笔记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笔记一、离子与化学键1. 原子与离子a.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c. 阳离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正离子。
d. 阴离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负离子。
2. 化学键a.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相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b. 共价键:由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二、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组成a.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部分,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 副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2. 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从左至右的水平行。
b. 主族:从上至下的垂直列。
三、离子化合物1.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组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 一价阳离子:元素名称 + "ion"。
b. 一价阴离子:原子名称末尾去掉字母 "ine" + "ide"。
c. 多价离子:写出多价离子的带电荷形式。
四、配位化合物1. 配位键: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的配位体形成的化学键。
2. 配位数:周围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
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 配位体名称:以 "o" 结尾 + "ide"。
b. 配位化合物:中心金属离子名称 + 配位体名称。
五、酸碱中和反应1. 酸:产生H+离子的物质。
2. 碱:产生OH-离子的物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六、化学平衡1. 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 平衡常数: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a. 温度:升高温度可促进反应向正向或逆向方向进行。
b. 压力:增加压力可促使反应向具有较少分子数的方向进行。
c.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促进反应向正向方向进行。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无机化学重点篇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无机化学重点篇无机化学重点篇在化学学科中,无机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考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无机化学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无机化学复习中的重点知识。
一、无机化学基本概念无机化学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应用,是化学学科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
其中,无机物质是指不含碳氢键的化合物,也就是由其他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
二、无机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不仅直观地反映出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同时也是无机化学的基础。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自然分布、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元素的电子结构及对其它元素的反应等重要知识。
三、无机化学反应无机化学反应是无机化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中,一些重要的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此外,无机化学中的反应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氷点反应、热力学反应和化学动力学反应。
在复习时,我们应该重点掌握无机化学中的各种反应类型,以及这些反应的反应条件、特点与变化规律。
四、无机化学单质无机化学中的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氧气、氮气、石墨等。
在复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单质的基本性质以及制备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五、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合物。
在学习无机化学中,我们需要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种类、结构、性质和特点等基本知识,同时需要学会分析和预测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六、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无机化学中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习无机化学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化学计量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计量单位、质量关系及其应用,特别是需要熟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应用,同时需要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用途。
以上是关于无机化学的重点知识的简单介绍。
在复习无机化学时,我们需要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同时需要加强对各种化合物的实际应用和预测能力,学好化学计量等内容。
无机化学专科大一知识点笔记
无机化学专科大一知识点笔记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和应用的科学。
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无机化学不仅是理论学科,也是实验科学和应用科学。
本文将对无机化学专科大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简要概述,以帮助读者对无机化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元素和原子结构无机化学的基础是对元素和原子结构的研究。
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则以不同的能级和轨道分布在原子核外。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基础工具之一。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并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而位于中间的则是过渡金属元素。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用于连接原子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其中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力相互结合。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其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使得它们之间的能量最低化。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之间的结合力,其中金属原子通过电子云相互结合。
4. 配合化学配合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配位化合物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一个或多个配体(通常是有机分子或无机分子)组成。
配体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并形成一个稳定的络合物。
配位化合物在催化、药物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5. 酸碱和配位反应酸碱反应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
酸是指能够释放质子(氢离子)的化合物,而碱是指能够接受质子的化合物。
酸碱反应实质上是质子的转移过程。
配位反应是指由于配体的取代或配位位点的变化而导致产物的结构或性质发生变化的反应。
配位反应在无机合成和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6.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变化量。
无机化学 笔记
复试重要总结内容如下第一章 气体本章节包括5个知识点,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分压定律、真实气体的概念、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3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分压定律。
基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
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第一章是比较简单的,是基础内容,大家可以通过熟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例题、查阅本学科讲义等方法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注意易错点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知识点1】理想气体的概念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可以忽略。
【知识点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气体的最基本特征:具有可压缩性和扩散性。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可以忽略。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在STP 下,p =101.325kPa, T =273.15Kn =1.0 mol 时, V m = 22.414L=22.414×10-3m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1.计算p ,V ,T ,n 中的任意物理量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2. 确定气体的摩尔质量3. 确定气体的密度 ρ = m / V【例题1】 1、一个280k 的敞开广口瓶里的气体需要加热到什么温度才能使31的气体逸出瓶外? 解: pV =nRT因为 p 、V 一定,所以T 1n 1=T 2n 2 T 2 =23280)3n n (n 280n n T 111211⨯=-⨯==420k 2、在10000C 和97kPa 下测得硫蒸气的密度为0.5977g.dm -3,求硫蒸气的摩尔质量nT pV R =K15.2731.0m ol m 1022.414Pa 10132533⨯⨯⨯=-11K m ol J 314.8--⋅⋅=nRTpV =M m n =RT M m pV =pV mRT M =pV mRTM =pRT M ρ=nRT pV =解P RT P RT V m M ρ=⋅==31097)2731000(314.85977.0⨯+⨯⨯ =0.065kg.mol -1=65g.mol -1 【知识点3】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无机化学知识点学习笔记(1)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一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1.初步了解体系与环境、状态函数、热、功、热力学能的概念和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恒压反应热、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的含义。
2.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赫斯定律的应用。
3.会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知识点:1.化学计量数化学反应方程式:cC+dD=yY+zZ,令:-c=νc,-d=νd,y=νy, z=νz,得:0=νc C+νd D+νy Y+νz Z,称为化学计量方程式。
νc,νd,νy,νz分别为物质C,D,Y,Z的化学计量数。
2.反应进度对于化学计量方程式:0=νc C+νd D+νy Y+νz Z,dξ=d n B/νB,ξ为反应进度。
3.体系和环境体系--为了研究方便,把要研究的那部分物质和空间与其它物质或空间人为地分开。
被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体系。
环境--体系之外,并与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物质或空间称为环境。
4.体系与环境的关系按照体系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情况,可将体系分为以下3类:敞开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和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交换,又没有能量交换。
5.状态函数描述体系状态的一系列宏观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6.状态函数的特点(1)体系的状态一确定,各状态函数均有确定值。
(2)当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与体系的起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具体途径无关。
(3)体系的各状态函数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
因此,通常只需确定体系的某几个状态函数,其它的状态函数也随之而定7.功和热热和功是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或传递能量的两种不同形式。
体系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因温度不同而发生能量交换的形式称为热。
在热力学中常用Q表示,定义体系从环境吸热时Q为正值,体系放热给环境时Q为负值。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
一、酸性氧化剂
1. 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是氧化剂中浓度最高,它可以把碳氢键,碳碳键以及羧基氧化,也就可以氧化碳氢化合物,醛,酮,脂肪等,从而形成水和其他产物。
由于过氧化氢的溶解度极低,因此不容易直接用于反应,而一般采用其衍生物——过氧化钠。
2. 氢氧化钠:氢氧化钠(NaOH)是家喻户晓的氧化剂,是众多酸性氧化剂中强度最高的一种,用来氧化烃类或芳香族化合物,羧基烃、环芳香酮、酰胺等,都有良好的氧化性效果,常用氟碱作为缓冲剂和表面活性剂添加,可以抑制过氧化反应和热氧化反应。
二、过电子载体法
1. 钯盐过电子载体:钯盐过电子载体法是氧化的常用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钯(II)盐氧化有机物,然后由钯(III)游离异构体被氧化到钯(IV)盐,可以氧化各种有机物,如烯烃、烃酸、醛、酮等有机物。
2. 二甲酸酯过电子载体法:以有机酸的过电子载体法为主要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有机酸的酯根及其氧化性,反应产物主要是原有准分子或其衍生物,这种方法可用于各种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如羧基化、脱氢、硝基化等。
三、其他方法
1. 铜氧化法:利用铜金属氧化有机物,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氧化剂,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铜(II)和氧结合形成铜(III),使有机物分子被氧
化,由于此法用量少,氧化效率高,而且可以用催化剂加速氧化,广
泛用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氧化反应。
2.过硼氢化合物:又称“硼烷法”,是一种新型有机氧化方法,主要原理
是把有机物氧化成硼烷,也就是由烷烃和硼烷共同参与合成反应,过
硼氢化合物可用于各种有机反应,如羧基化、烷基化以及烯基化反应,且反应比较快,重要价值是能够保护各种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减少
把有机反应物氧化的机会,从而有效控制反应方向。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 :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Δc(A)υ=Δt2( 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 aA + Bb Yy + Zzabυ = k c (A) c (B)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 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 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无机化学知识点学习笔记 (4)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四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1.了解氧化数的概念,初步会用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
2.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表示方法。
熟悉氧化还原平衡和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通过计算说明分压、浓度(含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会用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会用∆r G m、E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4.熟悉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的应用。
知识点:1.氧化还原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之间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一门科学,这些转换也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的。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2.氧化数1970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元素的氧化数是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形式荷电数,这个荷电数可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氧化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零。
3.氧化还原的概念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两个过程)。
氧化数升高的过程叫氧化,氧化数降低的过程叫还原。
氧化数升高的物质被氧化,氧化数降低的物质被还原。
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叫还原剂,氧化数降低的物质叫氧化剂。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总是同时发生,4.氧化还原电对同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数的两种物质均可构成一个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
电对的写法:高氧化数(态)物质在前,低氧化数(态)物质在后,中间划一左斜线。
如:Cu2+/Cu,Cr2O72-/Cr3+,Fe3+/Fe2+,Fe2+/Fe。
高氧化数(态)物质叫氧化型物质,低氧化数(态)物质叫还原型物质。
5.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用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6.原电池一种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7.原电池符号用原电池符号表示原电池。
原电池符号写法的一些规定: 1.负极写在左边,并注明(-);正极写在右边,并注明(+);盐桥在中间,用“||”表示;用“|”表示相与相之间的界面。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概述:原子的组成、原子核和电子的性质。
2.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组成、周期和族的特点。
二、化学键和化合价
1.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
2. 化合价:原子的单、双、三、四价以及过渡元素的化合价。
三、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
1. 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
2. 晶格常数:晶体的晶胞、晶格常数和晶面的表示方法。
四、溶液与溶解度
1.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 溶解度: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的关系。
五、配位化合物
1. 配位数和配位键的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六、酸碱理论
1. 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
2. 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七、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1.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八、电化学
1. 电解和电解质的概念。
2. 电池的构成和电动势的计算。
以上是大学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或课程资料。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笔记无机化学是化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无机物质及其性质、结构、制备和应用。
在大一学习无机化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份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的总结笔记。
1. 原子和元素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无法用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的纯物质。
常见元素有氧、氢、氮、碳等。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以根据周期表上的位置来推测元素的一些性质。
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数表示元素的能级,而族数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和分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当两个或多个原子共用电子时,就形成了化学键,形成的结果是分子。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涉及到电子的转移。
氧化是指元素失去电子,还原是指元素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5.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具有质子(H+)的特性,而碱具有氢氧根离子(OH-)的特性。
当酸和碱混合时,质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并形成盐。
6.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具有规则排列方式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固体。
常见的晶体结构有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
晶体的结构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7.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质转化为产物的速度,可以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浓度和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停止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8.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研究中心原子或离子周围的配体与中心原子之间的配位键。
常见的配位物有水、氨和氯离子等。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取决于配体和中心原子的性质。
9. 氧化态与配位数元素的氧化态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可以用来描述元素的还原和氧化能力。
无机化学知识点学习笔记 (6)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六第六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1.能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
2.熟悉杂化轨道理论,掌握分子几何构型与杂化轨道类型的对应关系。
3.了解键参数、离子键及键型过渡的概念。
4.初步熟悉分子轨道理论及应用。
5.熟悉分子间力、氢键、分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知识点:1.键长:分子内成键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2.键角:在分子中两个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
3.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要点:两原子靠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价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最大重叠原理。
4.共价键特征:饱和性: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的价电子,一般只能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
方向性:为满足最大重叠原理,成键时原子轨道只能沿着轨道伸展的方向重叠。
5.原子轨道重叠的对称性原则:只有当原子轨道对称性相同的部分重叠,原子间的概率密度才会增大,形成化学键。
6.配位共价键: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所形成的共价键。
形成条件:一个原子价层有孤电子对(电子给予体);另一个原子价层有空轨道(电子接受体)。
7.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1)原子成键时,参与成键的若干个能级相近的原子轨道相互“混杂”,组成一组新轨道(杂化轨道),这一过程叫原子轨道的“杂化”。
(2)有几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就形成几个杂化轨道。
(3)杂化轨道比原来未杂化的轨道成键能力强,形成化学键的键能大,生成的分子稳定。
(4)原子轨道杂化时,一般使成对电子激发到空轨道而成单个电子,其所需的能量完全由成键时放出的能量予以补偿。
(5)孤立原子轨道本身并不杂化,只有当原子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需发生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才会使原子内原来的轨道发生杂化以发挥更强的成键能力。
8.分子轨道的基本概念:(1)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电子在整个分子中运动。
分子中的每个电子都处在一定的分子轨道上,具有一定的能量。
无机化学大一必考知识点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必考知识点笔记1. 元素和化合物1.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氢、铁等。
1.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包含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的模型。
2.2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数表示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能级数,族数表示原子核外层电子的最外层主量子数。
3. 化学键和分子构型3.1 化学键: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3.2 分子构型:分子中原子的相对位置、排列方式和空间结构。
4. 配位化合物和离子反应4.1 配位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配位体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的化合物。
4.2 离子反应:带电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和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5.2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原子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变化。
6. 酸碱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6.1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6.2 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碱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氢氧根离子浓度,中性溶液二者浓度相等。
7. 配平化学方程式和计算化学量7.1 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符合特定的比例关系。
7.2 计算化学量:根据已知物质的量计算其他未知物质的量。
8. 晶体和杂化轨道理论8.1 晶体: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有序排列而成的固体。
8.2 杂化轨道理论:描述原子轨道重排形成杂化轨道的理论。
9.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9.1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
9.2 化学平衡:当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恒定时,称为化学平衡。
10. 酸碱指示剂和溶液的浓度计算10.1 酸碱指示剂:根据溶液酸碱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
10.2 溶液的浓度计算: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关系计算。
大一无机化学笔记整理
大一无机化学笔记整理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下面是我对大一无机化学的笔记整理:一、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层,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进行排列。
2. 化学键和价态,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价态是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的排布方式。
3.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通过电荷吸引力结合而成,共价化合物由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
4.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键,配位化合物中有一个中心离子和多个配位体,配位键是配位体与中心离子之间的化学键。
二、主要无机化合物:1. 水和水的性质,水是无机化合物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性质,如溶解性、电离性和酸碱性。
2. 酸和碱,酸是能够释放H+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能够释放OH-离子的化合物。
3. 盐和氧化物,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由金属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三、无机反应和反应速率: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定义和判断。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需要根据酸碱的摩尔比例进行计算。
3. 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晶体是由离子、原子或分子有序排列而成的固体,晶体缺陷是指晶体中的缺陷点、缺陷线和缺陷面。
四、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1. 合成方法,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溶液法、固相法、气相法等,具体方法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和需求进行选择。
2. 应用领域,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医药领域、环境保护等,如金属材料、药物、催化剂等。
以上是我对大一无机化学的笔记整理,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化合物、反应和合成方法等方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机化学 笔记
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气体、液体属于流态,液体、固体属于凝聚态。
气、液、固三态还可以共存,如:0.01℃、611.6Pa下,水、冰、水蒸气可以共存。
等离子态:高电离的气态粒子,正电荷量和负电荷量相等。
只要急剧加热到2万摄氏度左右,所有物质都呈现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的温度取决于其中重粒子的温度。
因为重粒子的热容量比电子的大。
热(或高温)等离子体:重粒子和电子的温度都很高,而且几乎相等。
冷(或低温)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很高,但重粒子温度不高。
如:灯管。
冷等离子体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高能量的电子可使反应物分子、原子电离激活为活性粒子而利于反应,而且反应又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物质的层次:宇观、宏观、介观、微观。
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核心。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等而中子数不等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自然界中,单同位素元素少,多同位素元素多。
相对原子质量Ar: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又叫“原子量”。
道尔顿是第一个测定原子量的人。
相对分子质量Mr: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C原子的1/12之比。
又叫“分子量”。
物质的量n,单位: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0.012kg 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6.022*10 。
在使用摩尔时,一定要指明基本单位。
摩尔质量:M 某物质的质量m除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n。
在混合物中,B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称为B的物质的量分数X ,又称B的摩尔分数。
摩尔体积Vm:某气体物质的体积V除以该气体物质的量n。
物质的量浓度CB:混合物中某物质B的物质的量CB除以混合物的体积V。
理想气体:压力不太大,温度不太低情况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大,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是近似值,误差在2%内。
理想气体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经验规律,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理想气体: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 )、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Pa·m3·mol-1·K-1 = 8.314 kPa·L·mol-1·K-1 = 8.314J·mol-1·K-1(Pa·m3=N·m-2·m3=N·m = J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分体积定律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气体总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
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或式中u A 、u 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扩散速度,ρA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对n = 1 mol 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 (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i iRT RTp p n n V V=∑=∑=i i i i ip n np p x p p n n=== 或1212= = +++i i i i n RTn RT n RT nRTV V V V p p p p =⋅⋅⋅=+⋅⋅⋅=∑∑i u A B u u AB u u 22()()an p V nb nRTV +-=2()()m map V b RTV +-=(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4)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的结果;(5)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气体的温度成正比。
通常把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的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的物质。
对同一液体来说,若温度高,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多,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多些,蒸气压就高;若温度低,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少,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少些,蒸气压就低。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nsius-Clapeyron )方程沸点是指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
在此温度下,气化在整个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在低于该温度时气化仅在液体的表面上进行),称之为液体的沸腾。
三氯甲烷、乙醇、水和醋酸的正常沸点依次分别为61.3℃, 78.4℃, 100℃和118.5℃。
减压蒸馏的方法正是利用减压时液体沸点会降低的这一特征去实现分离和提纯物质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离提纯沸点较高的物质以及那些在正常沸点易分解或易被空气氧化的物质。
如果温度高于某一数值,则无论加多大的压力也不能使气体液化。
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用符号T c 表示。
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用p c 表示;而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用V c 表示。
T c 、p c 和V c 统称为临界常数。
晶体和非晶体特性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晶体和非晶体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均很差。
(2)完整晶体具有固定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则没有。
(3)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软化,流动性增加,直至最后变成液体。
从软化到完全熔化,要经历一段较宽的温度范围。
(4)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许多物理性质,如光学、导热性、导电性和溶解作用等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测定时,是各不相同的。
如石墨晶体易沿着层状结构方向断裂,石墨的层向导电能力远远高于竖向导电能力。
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其内部粒子有规律排列的反映。
非晶体则表现出各向同性。
等离子体实际是部分电离状态的气体,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电离是指中性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成离子和自由电子。
水的三相点所对应的温度(0.01 ℃)和压力(0.611 kPa )下,固、液和气三态可以共存,即三态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章 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两部分组成。
溶液中,分散质一般称为溶质,分散剂一般称为溶剂。
表2-1 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类的液态分散系 211211lg ()2.303p H p R T T ∆=-溶液的浓度表示1、质量分数2、物质的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4、摩尔分数 溶液的性质有两类:第一类:如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由溶质的本性决定。
第二类: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则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自由粒子(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等微粒)数目,即浓度。
后一类性质常称为溶液的依数性,也称为溶液的通性。
在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中,这些性质就表现得更有规律。
拉乌尔( F. M. Raoult )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稀溶液): 溶液蒸气压下降:Δp = K p ·b B 溶液沸点升高:△T b = K b · b B 凝固点下降:△T f = K f · b B 溶液的渗透压:Π = c B RT 一些常见溶剂的沸点和K b 值 B B m w m =B B n c V =BB An b m =B Bn x n=A *A p p x =渗透性是指分子或离子透过半透膜的性质。
具有这种性质的膜有猪的膀胱、肠衣、植物的细胞壁以及人工制造的无机陶瓷膜等。
如果半透膜两边溶液浓度相等,渗透压相等,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根据其水溶液中导电能力的强弱又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解离度是指溶液中已解离的电解质的物质的量占溶液中初始电解质物质的量的百分数,用α表示。
离子活度是离子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a = f ·c 离子强度(定量表征电解质浓度和离子电荷数对活度系数的影响): z B是离子B 的电荷,I 越大,f 就越小。
对于稀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作近似计算时f 值非常接近1,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胶体分散系是由颗粒大小在1~100 nm 的分散质组成的体系。
它可分为两类:① 胶体溶液,又称溶胶。
它是由小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的多相体系。
如Fe(OH)3溶胶和As2S3溶胶等。
② 高分子溶液,它是由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溶液。
如胶水。
分散体系的分散度常用比表面来衡量:S0= 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就越高,系统就越不稳定,因此液体和固体都有自动减少表面能的能力。
凝聚和表面吸附是降低表面能的两种途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分为两类:分子吸附(非极性的吸附剂较易吸附非极性的物质)和离子吸附(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交换能力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价数有关,浓度越大,离子价数越高,水化离子半径越小(水化离子半径:Li +>Na +>K +>Rb +>Cs +),交换能力越强。
溶胶制备常用方法是分散法(研磨法、超声波法、电弧法、胶溶法)和物理、化学凝聚法。
溶胶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电学性质:电泳:溶胶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在外电场下,使溶胶粒子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溶胶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吸附带电、解离带电 胶团的结构 [(AgI)m .n I -.(n-x )K +]x -.x K +溶胶的稳定性 :布朗运动、胶粒带电、溶剂化作用。
聚沉值:能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 mmol·L-1。
相反电荷价数愈高(价态的影响远大于浓度),水化半径越小,聚沉能力愈大。
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能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基团和憎水的非极性基团两大部分构成。
极性部分通常-OH 、-NH2、-COOH 和-NH3+等基团,而非极性部分主要是由碳氢组成的长链(-R )或芳香基团(-Ar )等。
2B B 1=()2I c zAV乳浊液是分散质和分散剂均为液体的粗分散系。
乳浊液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油”(通常指有机相)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系统,以油/水型(或O/W )表示,如牛奶、豆浆、各种农药乳化剂等;另一类是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水/油型(或W/O )乳浊液,例如原油,人造黄油等。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可分为三类: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描述体系的一系列物理量(如气体的压力、温度、体积和组分的摩尔数等)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性质:(1)一些状态函数具有加和性,如n 、V 等(容量性质) (2)一些状态函数没有加和性,如T 、P 等(强度性质) 状态函数的特征:(1)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一定。
(2)状态函数变化量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体系的某一物理量如果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则必是体系的一个状态函数。
过程主要有:定温过程; 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绝热过程;循环过程。
当体系与环境间存在温差时,体系与环境间传递的能量叫做热,以Q 表示。
除了热的形式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都叫功,以W 表示。
功分为体积功和非体积功(也称有用功)。
功的取值:体系对环境做功,取负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取正值。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注意状态函数两个特征)。
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称为热力学能(内能),用符号U 表示,单位为J 或kJ 。
体系的状态确定时,体系内部的能量也随之确定,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U 2 = U 1 + (Q + W ) , U 2 -U 1 = ∆ U = Q + W 规定:(1)体系吸收热量为“ + ”值,放出热量为“ - ”值。
(2)体系对环境作功(如膨胀)为“ - ”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如压缩)为“ + ”值。
当生成物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温度相同,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只反抗外压做膨胀功(W 有 = 0时),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叫做这个反应的反应热或热效应。
恒容条件:恒容反应热∆U = Q V恒压条件:恒压反应热 定义:H (焓)= U + pV (∆ H = ∆U + ∆ nRT )则 Q p = H 2-H 1 = ∆H (焓变)反应进度(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 ξ的单位是mol热化学方程式:H 2(g )+ 1/2O 2(g )= H 2O (l ) =-285.83kJ·mol -1 符号△r H m θ的左下标“r”表示化学反应,右下标“m”表示反应进度变化量ξ =1mol ,即△r H m表示化学反应进度为1mol 时的反应焓变,因此也称为摩尔焓变,习惯上常用kJ·mol -1为单BB B B B )0()(νξνξn n n -=∆=r mH Θ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