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导学案_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B
2.C
3.A
4.A
5.C
巩固训练:
1.B
2.C
3.D
实践探究:
(1)材料一反映的是行政违法行为,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事违法行为。

两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是: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情节较轻,都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3、总观上表,归纳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阅读“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这一目,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在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如何遵章守法?自我检测:1、因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少人都有过被传销、诈骗电话骚扰的经历。

为此,新刑法修正案增加了违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刑7年的内容。

这体现了()A.公民享有知识产权B.我国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C.公民享有政治权利D.国家对保护公民隐私负有全责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3、小郑到某县法院工作,第一天接受了以下几个案件,哪一组属于涉嫌犯罪呢?()①周叔叔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把对方打成重伤②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骑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冲突③高三学生小王厌学,经常逃课上网;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④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⑤小米拾到同学的遗失物拒绝归还⑥某培训机构将当地高考状元的照片用作宣传,高考状元找来后,还拒不撤除。

⑦程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说当地有空不袭击⑧“空怒族”,旅客越来越觉得“不闹不赔”,于是出现乘客殴打机组人员和地勤人员、拦飞机、砸机场等行为。

A①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④D①③④⑦⑧巩固训练:1、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B、应被逮捕判刑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C、只有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D、只要有了违法的思想就是违法行为2、按照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以分为()①民事违法行为②一般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行政违法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③④3、初中生程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他人财物,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学设计_1

第四单元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目标】1、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增强自我的防范意识。

2、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重点:知法守法用法;难点:未成年人保护的分类;考点: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易错点:未成年人保护。

【学习过程】(一)知识点回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法律的含义、基本特征、作用、态度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3.刑法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4.犯罪的概念、特征5.刑罚的概念及分类?p946.主刑和附加刑包括哪些?怎样适用?7.中学生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防止违法犯罪?P988.为什么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p100(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9.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p101-10310. 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p107-10811.诉讼的类型及其含义12.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p109(二)重点知识记忆及检查(三)巩固练习(甘肃.庆阳)2017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把保障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将校园打造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据此回答6﹣7题。

6.将校园打造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这样做()A.是因为未成年人毫无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B.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C.安全杜绝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D.体现了国家重视未成年人的肖像权7.面对校园欺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讲究智斗,巧妙周旋②及时报警,寻求保护③告知父母,寻求帮助④忍受欺凌,忍气吞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湖北)1.王某在专卖店买的手机不到一周就出现故障,他向工商行政部门投诉,但未得到合理解决,于是将该专卖店告上法庭。

王某的维权手段依次是()A.行政诉讼、民事诉讼 B.非诉讼手段、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刑事诉讼D.非诉讼手段、行政诉讼2.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法律的特征和犯罪的法律标志的是()①严重危害性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③刑事违法性④法律靠国家立法机关保证实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公开课教案_0
4.我们身边除了行政违法行为,还经常接触到哪些民事违法行为呢?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
四、实战演练,你来当法官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是行为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
200元罚款。行为
3、照相馆没有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他人同意将陈某艺术照展出。行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二)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重在疏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约束自己,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 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填写有关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

四、随堂演练1.违法行为是指( )A.被逮捕判刑的 B.违反刑法的行为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B.专时专用法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D.请人监督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答案】二、自主预习1.最刚性2.违法行为3.民事行政刑事4.民法三、合作探究四、随堂演练1.C2.A3.C4.B5.C6.C。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

部编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案及解析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思品课型:新课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刻: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能力目标: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能够判定辨别周围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知识目标:明白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能区分三大违法行为,明白一样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二、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爱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内探究]探究一: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处理,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

”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1.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用答帚打成重伤。

2.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打威逼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3.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探究二:材料一19岁的肖某因在歌舞厅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罚款500元。

材料二中学生刘某发觉照相馆未经自己同意擅自将自己的艺术照放大后,放在橱窗展览,以招揽顾客。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回答: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违法行为分别是何种违法行为?有何共同特点?2.面对类似违法行为,我们青青年应如何做?[课后拓展]我国刑法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儿童犯罪,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 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罪、有意损害罪等危害性比较严峻的罪行,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是刑法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

法不可违一、预习导航: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的规定,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和。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称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无论是—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二、达标检测:1.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 )A.法律B.班规C.道德D.合同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

以上规定表明( )A.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B.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有保护作用C.我们要维护法律的尊严D.我们应尽到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职责3.2017年3月18日,一名旅客在从宁波飞往昆明的航班上谎称其同伴携带了炸弹。

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后,这名旅客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机场公安治安拘留15日。

旅客的行为是( )A.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严重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4.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有(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④小张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丽江最近不太平静。

先是春节前曝出有女性游客被恶意毁容,春节期间又有游客在某餐厅遭遇殴打。

根据当地警方的通报,前起案件中的施暴者已被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而后起事件中的打人者也已被行政拘留并处以罚款。

两起案件的作案者的行为分别属于( )A.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B.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人教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违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才干:
知道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立功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进程与方法:
提高区分才干,警觉违法和立功;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法律看法;警觉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犯行为的异同。

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照的基本原那么
和民事违法行为,看法到要遵章违法,并为法治国度的树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效果:图片中〝报假案〞能否是违法行为?属于那类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公开课教学设计_0

解决问题
1、蒋亮亮的行为违法吗?如果违法,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
2、如果你是苏某,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情景三:一周前,蒋亮亮与同学马伟发生口角,竟然拿椅子砸向马伟,结果造成马伟受重伤,右耳失聪,蒋亮亮因此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是未成年人,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解决问题:蒋亮亮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后果?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蒋亮亮从一般违法走向犯罪的道路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如何遵章守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上期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导学案(一)第1框法不可违设计:余艳审核:八年级备课组执教: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分清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4、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自觉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教材第46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图片和材料)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第一部分学习探究主问题:(1)法律的作用有哪些?(2)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3)什么是违法行为?(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5)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6)如何认识民事违法行为?(7)如何做到遵章守法?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理解第46—51页的内容。

自学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本题的结果。

第二步:互学探究——请小组间利用5分钟时间进行交流。

合作要求:请同学们小组进行交流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第三步:展学探究——小组交流结果后,小组全班展示。

展评要求:回答的结果,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

第二部分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对以上案例违法行为的类别及所违反的法律判断正确的是()A、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B、行政违法行为《民法总则》C、犯罪行为《刑法》D、民事违法行为《民法总则》2、子航骑自行车去参加中考,经过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

他觉得中考事关重大,耽误不得,于是继续前进。

对子航的行为,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子航骑自行车闯红灯,违反了交通法规B、子航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属于一般违法行为C、子航的法律意识淡薄D、子航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违法行为3、在社会生活看,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案_0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违法行为;2、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3、懂得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视频展示受制栽案例。

问:陈文辉等诈骗分子受到法律制裁说明了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出结论,导入新课学生看视频讨论并回答问题。

从新闻视频案例入手,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课学习。

新知探究活动1: 1、播放小勤事例,思考以下三个阅读案例,第一二两个问题学生自通过对事例的逐步深入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归中学思品优质课评选活动教案问题:(1)、小勤为什么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3)、视频中的诈骗分子和小勤都受到法律制裁,告诉我们哪两个道理?主思考并回答,知道违法无小事,学法守法就可以避免小勤这样的违法行为;第三个问题老师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

纳的能力。

同时采用课内外事例结合,有利于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警惕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违法行为。

活动2:媒体展示问题:(1)违法行为的含义。

(2)违法行为的分类。

要求:利用表格所学内容完成P47探究与分享(3)媒体展示问题: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区别与联系?师:总结归纳引出第二目问题1、阅读课本P48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完成媒体展示的(1)(2)两个问题。

2、对表格中“违反的法律、受到的处罚、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三个方面总结归纳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3::媒体展示图片,并分析面对一般违法行为实施以后两种不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案_1
重点
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令计划案公诉》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听看视频思考
引入新课“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小勤的故事。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学目标一:违法无小事
违法——行政违法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合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违法——刑事违法行为(犯罪)。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活动:读书填表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问题:什么是违法行为?
小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活动——探究与分享,下列行为是否违法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取其归还手表。
违法——民事违法行为。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罚。
播放视频《身边这些常见行为做了你就违法了》思考:视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小结: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导入教学目标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播放视频《网络散布谣言违法行为人被行政拘留》思考: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善用法律》优质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善用法律》优质课导学案_1

八上道法5.3《善用法律》教学设计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启发式、讲授法【课前准备】: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1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每年有近2万15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50万儿童受到他杀、自杀、拐卖、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

引出课题《善用法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一)依法维权活动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刘丽丽,今年14岁。

父母离婚后,被判给爸爸,爸爸嫌弃丽丽是女孩。

从不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还经常赌博,喝酒,还常打骂她。

一次爸爸喝醉酒把丽丽打成重伤,还说女娃读书没用,要她去工厂上班。

年幼的丽丽流下了无助的泪水……丽丽多次求着爸爸让他继续上学,但爸爸却以没钱为由不让丽丽继续上学。

丽丽该怎么办?1.思考:丽丽该怎么办?2.丽丽应该用什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讲述: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展示视频)教师总结:我们应学会依法维权。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一)维权热线丽丽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我们给她帮助,请你帮助丽丽:请帮帮刘丽丽,告诉她:思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有哪些?教师讲述:1.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律师的职责、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能,寻求国家救济的做法。

2.王某可以与李某协商,要求对方承担相关责任,或者向派出所报案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丽丽出于亲情考虑未走法律途径,而是找到亲朋好友为其讲解法律知识和耐心劝说,最终爸爸答应让她上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课导学案_1《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由"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课组成,分别介绍有关法律、犯罪、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的“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授课内容。

在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规范,二者密切相关。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于法律、犯罪等基础知识已经不陌生,但对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容易混淆。

五、复习目标:1、结合实例,区分法律三个特征的不同;2、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说出违法行为的分类;3、能够叙述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保护未成年人的两种手段。

4、熟练掌握所学法律常识,并能有效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与生活,依法维权。

六、复习重点、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显著特征;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三种类型的区别;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认清犯罪危害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明确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运用到生活中依法维权。

难点:区分易混淆的知识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复习方法:讲练结合、归纳法八、教学课时:一课时九、复习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结合实例,区分法律三个特征的不同;判断是否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说出违法行为的分类;能够叙述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保护未成年人的两种手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学设计_0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教学依据:1.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道德与法治》教材4. 八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情景,引起思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勤,到附近工地捡废品,本送到派出所,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自由发言)。

副板书捡废品,工地——法律意识淡薄,触犯法律据为己有——可以吗?——违法行为板书:1 道德——较高境界不违法——行为底线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1. 违法行为的含义:2. 违法行为的类型(你还能对这三种行为再进行分类吗?)案例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案例二:王同学与张同学因为一些误会在校外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被派出所拘留。

案例三: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问:以上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一)分析三种违法行为1.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停止侵害等)2.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吊销执照等)3.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刑罚:(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二)探究平台: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三者共同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1 案例分析2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的东西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2
3.无意中违法,就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吗?
布置学习任务。
4.我们应如何避免违法。
思考并回答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呈现学习任务。
知道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逐步增强法治观念。
课后作业
整理笔记,画出知识结构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探究问题:
1.镜头中朱某\李某\赵某的行为对谁、有何危害?
2.他承担了什么法律责任?
3.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4.如果你是他,你应该如何做?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呈现问题。
明确违法行为的危害,理解违法无小事,感受法律的尊严。



展示生活中违法的例子。
提问:
1.你自己或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2.他们做出这种行为,说明他们缺乏什么意识?
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单元的前两课已经分别介绍了社会规则及社会规则中的道德,第五课围绕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律展开。第一框的主要内容包括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第一目从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出发,引出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接着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法律责任。第二目由对违法行为的总体介绍到聚焦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最后落脚到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
第2部分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2)能力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3)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3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材、教参;
3、多媒体投影
教学重点
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2、知道违法无小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学难点
1、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归纳法、启发法、例证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老师遇到工作中的难题向学生求助
讲述遇到的工作难题
大胆的谈自己这节课得到的收获或感受。
让学生自觉懂得遵章守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努力做守法公民。
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我们每个人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板书设计
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内容标准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尊严,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
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
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什么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