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与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
羌族民宿改造设计方案
羌族民宿改造设计方案羌族民宿改造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羌族是中国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等地。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羌族地区游览观光,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必要进行羌族民宿的改造设计,打造符合羌族文化特色的民宿。
二、设计原则1. 尊重羌族文化:在改造设计中要尊重并展示羌族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2. 提供便利设施: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增加一些现代化的便利设施,提升客户的入住体验。
3. 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材料选择和建造过程中注重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考虑到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设计方案1.外观设计:保留传统羌族建筑的基本特点,采用羌族建筑的独特屋顶形式,窗户采用羌绣花纹装饰。
同时,增加现代化的外墙材料,使整体外观更加美观大方。
2.室内设计:将羌族传统装饰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中,例如以羌绣花纹为图案的装饰画、地毯等。
另外,在客房内增加一些基本的设施,如空调、电视、独立卫生间等,提高客户的入住舒适度。
3.公共区域设计:公共区域应设置接待台、休息区、餐厅等功能区,以及展示羌族文化的展示区,如羌族服饰、工艺品等展示。
同时,提供免费的Wi-Fi、图书阅读区等,增加客户的便利度和休闲娱乐设施。
4.绿化景观设计:在民宿周边增加一些绿化植物,如花草树木,营造出浓郁的自然氛围。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休闲座椅,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四、改造实施1.选址:选择在羌族人居住的地区进行改造,以便更好地展示羌族文化。
2.合作:与当地羌族文化保护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料和参与设计讨论,以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羌族文化特点。
3.材料选择:选择环保材料进行改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设计施工:请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进行改造设计,并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工期。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的改造,羌族民宿将能更好地展示羌族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羌族地区游览,并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浅谈灾后重建中的羌文化保护
有益探索和实践。例如羌 区各地结合《 羌文 化生态保护 实验 区规划纲要》 对 自身在文化生态 保护实验区 内的 , 地位和优势进行 了分析 , 因地制宜地 编制了相应 的《 总 体规划实施办法》 规划》 积极开展 民族民间文化资 或《 ; 源 的抢救性 挖掘和普查工作 ; 办《 风》 《 举 羌 、 大北川》 、
【 关键词 】灾后 重建 ; 羌族 ; 文化保护 【 中图分类 号】 2 G17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0 - 12 2 1 )4 0 0 - 0 0 8 4 4 (0 10 - 0 4 0 3
“ ・2 汶川 大 地震 距 今 已 3年 , 间 , 者 多 次赴 51” 期 笔
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中央高度重视羌族文化 的保护 , 党 为相 关政 策 的出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 , 温家宝 、 贾庆林 、 李
长 春 、 克 强 、 良玉 和 刘 延 东 等 中 央 领 导 同 志 , 就 李 回 均
建成 了一批抗震设 防标准高 、 设计理念新 、 配套设施 全 的新学校 、 新医院。实施 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 护实验 区 规划 ,羌族博物馆等文化体育 、广播 影视项 目开工建 设, 一批 安全 、 牢固、 I的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 放 , L
【 收稿 日期 】 0 1 8 O 2 1一O—2
验 区轮值联席会议制度 .为羌族文化 生态保护 的整体 联动 、 资源共 享、 形成合力 打下基 础 ; 引进文化 企业或
与一些文化机构联手 , 生产性保护文化 . 与市场相结 走
合 的 道 路 。对 于 建 立 有 自我 发 展 机 制 的 保 护 体 系具 有
羌族传统民居更新策略及适宜性建造技术浅析
陈 洁, 张 伟 , 李柔峰
(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 四川成都 6 1 0 0 4 8 )
【 摘 要】 羌族传统 民居 以其 丰富的建筑形 态, 独特的地域及 民族特征 闻名于世 , 是我 国民居建筑 中的
瑰 宝 。“ 5・ 1 2 ” 大地 震 后 , 羌族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进入 到全新 的时期 , 传 统 的 羌 族 民居 已不 再 能 满 足 羌 族 人 民 日益 现 代 化 的住 居 需 求 。 此 文 试 图从 保 护 羌 族 传 统 民 居 地 域 特 征 及 建 造 方 式 的 基 础 上 , 针 对 当前 羌 族 民
有些新建 民居完 全将 藏羌 民居 的各种 特征混 合借用 。 由于 新建 民居与传统 民居在 结构 形式 , 建筑 材料使用等方 面有本
质的 区别 , 单 纯的从外在形式上模仿传 统民居反 而模 糊 了当
地民居 的地域特征 , 使本地 的民族文化 特征处于一种 被修改
和 混 乱 的状 态 。
方面。
文化 内涵 , 在 尊重其既有的文化传统与 民族习惯 的基础 上对
传 统 民居 进 行 适 宜 性 技 术 的 更 新 与 发 展 才 能 满 足 羌 族 人 民
2 . 1 重建 民居平 面功 能设计脱 离农村 实际需要 由国家统建和帮建 的一些 民居 , 由于援 建单位 均来 自外 地, 对灾 区地域 文化特征陌生 , 再加上 时间 紧迫 等客观 原因 , 新建 民居的平面功能设计脱离 了农村 居住 的实际生活 需要 , 甚 至直接 套用城市商品住宅 的平面 图 , 使得 建成后 的 民居难 以满 足或适应当地老百姓 的实际需要 。例如 : 在外部 庭 院的
灾后重建实践报告
如今的北川物电2011级2班姓名:何潇学号:1109030227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已过去五年多了。
五年多来,无论是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还是只争朝夕的灾后重建,这片土地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伤痛,感受着力量,见证着速度。
昭示着奇迹。
回望逝去的日日夜夜,痛与坚强伴随着我们,爱与希望激励着我们。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从恐惧到远离恐惧,从惊慌失措到镇定面对,以一个古老民族的韧性,含泪弥合创伤,倔强开始新生。
灾难既然无法避免,故土岂能轻易抛却!余震声里,废墟之上传来的最强之音,无疑就是迎着苦难,快马加鞭,加快建设,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对未来的灾后美好新家园!这是灾区人民给自己的决心和承诺,更是向世人展示的重拾这片废墟,以及破碎山河的不屈气概。
灾后重建我们需要感谢的太多,感谢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挺进灾区救援;感谢勇敢无畏的人民解放军,总是你们出现在第一救援线;感谢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此刻我们流着同一滴血。
太多的感谢,让它化作灾后重建的动力和决心。
我相信灾区美好的明天和灾区人民重新绽放的笑容才是对十万逝去亡灵的最好告慰,才是对所有关心灾后重建的人的最好答复。
老北川地震遗址依然只能用废墟来形容。
虽然时过五年,除了道路,整个北川县城所遭受的巨大破坏,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一幕,在这一刻,真实、震撼、栩栩如生……到处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无尽的悲伤不由得涌上心头。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五年了,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生命仍然被掩埋在废墟中,就这样再也见不到阳光,永远是黑暗,泪水一下子盈满了眼眶。
上图为北川震后遗址。
“深切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地震之后,北川中学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北川的符号。
老北川中学校址的绝大部分,已经掩埋在巨石和泥土之下。
山体滑坡几乎与地震同时发生。
听说,当时除了正在上体育课的数十名师生侥幸得以生还之外,其余数百名师生员工都埋在废墟之下。
奔泻而至的巨石层层堆涌着,像是万马奔腾的场面戛然而止。
灾后重建中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的缺失与重构
部羌 民族 的苦难 史 、 奋斗 史 。
逐渐 由“ 水草 而居 ” 逐 的游牧 生 活转 变 为定 居 的半农
但是 , 经济 浪潮 的冲击 下 , 多元 文化 的渗 透 半牧 的生 活 。 活方 式 的改 变 导致居 住 形 态 的转 变 , 在 在 生 下 ,羌族 建筑 正 逐渐 失去 其 本真 的美 学 价值 及 文化 古 羌人 不再 居住 在羊 毛 帐幕 中 , 而是 “ 垒石 为室 ”居 ,
更新建筑观念,兴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 的
羌 族建 筑 ,发 展独 具 : )l 色 的羌族 特 色 文化 旅 游 ll l 特  ̄
产业 成 为: JI 族 建 筑 带动 旅 游产 业 发展 的最 佳 ll L 以羌
选择 。
族建筑从山地到平原 的演变进程。
由于地 理 环境 的变 化 , 原 地 区地 势 开 阔 , 省 平 节 耕 地 的建筑 需 求不 再 紧 迫 , 随着 生 存 环境 的变 化 , 而
应 应加 强 对羌 族 建筑 体 本 身 水泥 森林 , 么 羌族 的性 格 、 筑 的文 化 内涵 都 将不 品 。 对经 济 浪潮 的冲击 , 那 建
切 旅 复存 在 。 去 了羌族 文 化 的 风 骨 , 就 没 有 血 肉 , 失 也 丢 及其 文 化 内涵 的保 护 , 实 防 范房 产业 、 游 业 等 经
内涵 。 一 方 面 ,5 1 ” JI 另 “ ・2 汶 i 大地 震 后 , 族 建 筑 或 住 于 石砌 住 宅 中 , 族 史 诗 《 戈 大 战 》 载 了 古代 羌 羌 羌 记
破 损 , 坍 塌 , 损 极 其严 重 。 或 毁 随着 北 川 新 县城 重 建 羌 人这 段 民族 大迁 徙 的史 实 。 步伐 的加 快 ,一 座崭 新 的北 川羌 族 自治 县 已初具 规
文化重建·走进北川——涅盘重生——来自北川新县城文化重建的报告
20 0 9年 6月 8日, 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的项 目全面开工建设 。 福美好的明天 。自然纯 真儿童的形象 , 表灾后新生一代 , 代 他好 奇的 2 0年 9月 2 01 5日, 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项 目和委托山东承建项 目 全面竣 工 , 并整体移交 。 目光和执着 向前 的脚步象征着灾 区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 无限憧憬 与美好向往 。
20 0 9年 7月 中旬 , 由中国建筑 学会 、 国城 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中
牵头 , 办了北川 新县城城 镇风貌 和建筑 风格研讨 会 , 举 经过研 讨 , 会
议形 成了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指导・ 眭意见 。 0 9 1 月下旬 , 20 年 O 由住 房和城 乡建设部 、 四川省人 民政府主办 了北川 新县城规 划建设推 进 协调会 , 就规划设计工作再次征求全 国知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两院
学文 、 羌族舞蹈传承人李红果为代 表的 5 0多 位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 目
代表 l 生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或失踪 。 北川文化旅游 局副局长唐红梅 ” 接受记者采访 时说 。
符号隐喻羌 族传统标志性 建筑——碉楼 , 它被誉 为羌民族的脊梁 , 也 象征着羌民族生生不息 、 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 主碑背面刻着的碑文 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句话 : 任何 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 民! “ ” 主碑 的右前方是 一组妇 女和儿童 的圆雕 , 妇女 身着北川 羌族特
北川县地 震中被损毁殆尽 的公共 文化基 础设施, 过近 3 经
院士吴 良镛 、 周干峙 、 中国工程 院院士 张锦秋 、 邹德慈 、 兆桢 、 亿、 孟 江 张杰等规划设计专家参与了研究讨论 。 精 巧的风雨廊桥 、 具有浓郁 民族特 色的羌族商业一条街 、 风景秀 丽的城 市景 观带 、 四通/ 达的大街小 巷……震后 3年 , 一座 民族特 色 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 。
灾后重建规划中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以四川茂县为例
C i n in C t l A nv r r f i oia a d ut a Ct hn A c t i a e y n ies yo s r 1 n l rl i a H t c C u y
避 免 建 设 性 的破 坏 ,恢 复 和 弘扬 羌 文 化 特 色 ,是 灾后 重 建
过程 中的一 个重大 问题 。茂县 灾后 重建规 划 坚持 了 “ 保护 遗存 、挖掘特 色、搭建 舞 台、传 承文化 ”的思路 ,强调物
质 文 化 保 护 与 非 物 质 文 化 传 承 并 重 、 互相 促 进 ,深 入 挖 掘
P ot c i n r e to
灾后重 建规划 中的文化保 护 与文 化传承
以 四 川 茂 县 为要 :汶 川 地 震 对 羌 族 地 区造 成 了 巨 大破 坏 ,如 何
城 市 ,是 人 类 文化 聚 集地 。 文 化 ,是 城 市 的深 层 本质 。美 国社 会 学家 、建筑 学家 芒福 德 曾说 : “ 市是 城 文 化 的容器 ”。进 入 二十 一 世纪 ,随着城 市 竞争 日益激 烈 ,文化 已经成 为提 升城 市 形象 、 塑造城 市 个性 和 促进
da a e t t oc l oo s durng he r on tuci oc s. m g O isl a r t i t ec sr ton pr e s The r c e ons r ton l n a C ount i it tuc i p a of M o y nsss on ” ei s r lc
sr t r nd a c tc u a o m s hih e e tvey m pr e t tuc u e a rhie t r lf r ,w c f ci l i ov he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作者:郭依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融入了许多“典型”的羌族式景观,如对禹的崇拜及羌族民族服装的展示,他们经过被选择和建构在北川新县城中作为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向外界展示,这种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这个不断构建其形态的过程则不断的为其意义呈现提供动态说明。
关键词:北川羌族;景观展示;建构传统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2008年的地震之后,北川被异地重建于距离原址20余公里处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
新的北川县城在建造中突出了很多景观,如“巴拿恰”商业街、羌居式的建筑、禹王桥等。
有人说新的北川是“羌味十足,一羌到底”,认为北川俨然已成为一个代表羌族文化、展示羌族传统的场域。
一切都像人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征和悠远流传的传统的民族——羌族。
而在现在北川新县城中所突出的景观中,有一些是从别处将文化符号移植过来或是吸收各种元素整合而成的新的景观。
在本文意在探讨北川新县城中是为何选择以及如何建构景观以突出其羌族特色的。
一.大禹崇拜的景观展示在新建的北川县城内有着禹王桥和禹王广场等标志性的建筑,他们都将大禹作为符号来加强“禹是羌人的始祖,大禹精神是羌族的精神”这样的观念,同时以此来证明北川县与大禹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地方,是大禹出身地的正宗。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新的北川县城是异地重建于板凳桥,这个地方原来是否与大禹有关尚不可考,而据现有资料表明,真正与大禹的传说相关的另有其地。
在北川自治县虾辖有一个叫做禹里的地方,这里是原来的北川县城所在之处,在这里原修有大禹纪念馆和塑像,据当地人讲述,此乃大禹出生的地方,有关此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孟子》中的“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这就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官方的文本资料。
北川境内也确有石纽山,说北川是大禹的降生之地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北川羌人自称是禹的后代,但对于大禹的祭祀,他们却并不是最先便有体现的。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北川震后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作者:王莹邹洪伟谭颖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聚居地遭受到沉重打击。
如何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恢复居民正常生活,发展北川经济,就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一。
北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把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展现羌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民居酒店和乡村旅游做一简要阐述,同时分析了把羌族民居这一羌族文化重要载体开发成民居酒店的可行性。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羌族文化;民居酒店;可行性“5•12”汶川大地震给震区旅游业带来重大损失。
羌族聚居地博物馆倒塌、大量文物被毁,碉楼、吊脚楼倾覆,“释比”身亡或失踪,古村落遍布瓦砾,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更是满目疮痰.传统民居建筑普遍倒塌。
北川县刚出台的灾后重建规划把传承和开发羌文化列为重点,把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作为展现羌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而羌族民居,作为重要的羌族文化代表之一,其合理的开发与使用也成为人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和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理解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及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众多的城市居民往往选择以乡村农户为主体投资经营的乡村民居酒店作为休整之所。
民居酒店是指居民将自己家庭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的一种旅馆经营方式。
民居酒店的开设,不仅可以缓解旅游旺季时当地住宿接待设施的压力,为开办酒店的居民提供了一条经济来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调和了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灾后北川羌民居开发特色客栈(民居酒店)的可行性分析与国外或者是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北川的乡村旅游乃至民居酒店仍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尤其一些特色古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失较大,不少旅游资源被破坏。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方案
CAUPD
完善功能
产业园区稳步运转,旅游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 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形成人气。
彰显特色
风貌街区形成规模,滨河城市功能进一步开发。
二、新县城分阶段建设目标
2、新县城近期建设配套政策建议
(1)加快开发与投资政策
又好又快的推进重建,优先落实重点项目 明确各阶段建设要求,分期分步推进建设 合理分配各方投资重点,促进市场化运作 适当调整乡镇建设规模,集中建设新县城
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别和规模,以及服务人群,将城镇配置的公
共服务设施标准分为4个等级
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CAUPD
七、交通体系规划 1、县域交通受损分析
CAUPD
北松路
S302
S105
震损严重的公路包括S302(万阿公路)、S105(成青公路)、北松路等。
七、交通体系规划
CAUPD
2、周围地区交通规划
安全、宜居、繁荣、特色、文明、和谐
科学选址 地质安全,远离发震断裂带
场地安全,地勘详查全覆盖 设施安全,保障生命线工程
CAUPD
安全
科学选地 基础设施
综合防灾
公共安全,预警及应急响应
居者有屋
住房优先,确保群众安置 同步配套,方便日常生活 环境美化,构建社区氛围
宜居
设施保障 环境怡人
一、新县城发展定位与目标
4、分区发展政策调整
在于对北川县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整,不再强调山区的产业和人口集聚 功能,降低山区人口密度,将人口、产业的集聚重心放到新县城;保留山区乡 镇旅游、农贸和区域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乡镇以点状结合旅游区和农业产业区, 线状结合主要交通道路进行布局。
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在灾后重建进程中的重构
“ 水 草 而 居 ” 游 牧 生 活 转 变 为 定 居 的 半 农 半 牧 的 生 逐 的
活 。生 活 方式 的改 变 导 致 居 住 形 态 的 转变 , 羌 人 不 再 古 居住 在 羊 毛 帐 幕 中 . 是 “ 石 为 室 ” 居 住 于 石 砌 住 宅 而 垒 。
中 , 族 史 诗 《 戈 大 战 》 载 了古 代 羌 人 这 段 民 族 大 羌 羌 记
鲁 炜 中 . 王 静
( 南 科 技 大 学 科 技 处 ,四 川 绵 阳 6 1 1 ) 西 2 0 0
【 摘 要 】北川羌族建筑 重建的过程 中, 对继续葆有 羌族传统建筑 美学价值和 文化 内涵仍 显不足。本文 以美学的视 角审视 羌族传 统建
筑 和 灾后 重 建 建 筑 的 差 异 , 羌 族 建 筑 进 行 美 学 重 构 , 对 灾 后 重 建 过 程 中保 护 羌 族 传 统 建 筑 原 生 态 审 美 风 格 提 出 合 理 化 建 议 。 对 并
【 稿 日期 】2 l—0 — 5 收 0 1 2 2
由于 地 理 环 境 的变 化 , 原 地 区地 势 开 阔 , 省 耕 平 节
地 的建筑需求 不再紧迫 , 同时 , 着 生 存 环 境 的 变 化 , 随
北 川 羌 族 人 民不 再 有 战争 防 御 的来自顾 虑 .因 而 建 造 传 统
碉 楼 和 石 砌 房 的 缘 由 已不 复 存 在 。另 外 , 由于 :,u 1 l 羌族 1 "f 汉 化 程 度 较 深 ,北 川 小 寨 子 沟 出 现 木 结 构 的 吊脚 楼 这
一
建筑形式 . 就是 受 到川 东 民居 影 响 的例 证 。不 少 羌 寨
羌 族 传 统 建 筑 的风 貌 和 内 涵 。从 游 牧 生 活 的 帐 幕 式 建 筑 到 农 耕 社 会 的石 砌 建 筑 , 独 有 的 羌 风 到 羌 汉 融 合 , 从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与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摘要】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羌族民居文化传承,及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风貌,到建筑组群布局。
作为唯一羌族聚居地,北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破环严重,如何保护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传承建筑文化,使得羌族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本文进行了探索式的阐释。
【关键字】羌族民居,文化,风貌,北川,布局1 羌族民居分布1.1 羌族民居概况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汉羌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部分居住在汉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目前现存的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在“5.12”大地震中,羌族传统民居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本次地震释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传统民居不能承受经如此大的冲击破坏。
羌族传统民居地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穿越该地区,很多珍贵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2.1 羌族聚落历史文化羌人在石器时代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
秦汉时期的政治迁徙,导致部分羌人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
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原始羌民族传统。
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风貌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建造石砌房屋,特别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这种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由于缺乏规范的集权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着原始、纯正的古朴面貌和随意性,成为研究汉族、藏族和其他众多与其有关的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羌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羌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羌族民俗文化概述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羌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建筑、节庆、歌舞、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例如,羌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著称,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羌族的节庆活动如“祭山会”、“火把节”等,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情。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羌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保护现状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羌族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另一方面,羌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人才,使得文化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羌族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节庆活动被商业化利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三、保护措施与实施路径针对羌族民俗文化面临的保护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实施路径。
首先,加强对羌族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建立健全文化保护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文化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加大对羌族聚居地区的资金投入,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
此外,推动羌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需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地震灾后四川羌族建筑与村寨的保护和复原研究
地震灾后四川羌族建筑与村寨的保护和复原研究引言: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直到今日当时的种种还历历在目,这场空前巨大、令人震惊的八级大地震,在仅仅三分钟的时间里面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同时也让许许多多存活下来的同胞失去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园。
而作为地震的重灾区,羌族所特有的碉房和碉楼建筑是在建筑史上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与此同时,它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这场大地震的破坏下,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以及羌族特有的村寨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灾后,我国一定要致力于对羌族剩余碉房和碉楼建筑进行保护,以及对已受灾害的碉房、村寨进行复原。
一、羌族建筑的特色与概况羌族的主要传统建筑大多是石砌碉房和碉楼,这些碉房和碉楼是羌族最主要的以及最具有羌族文化传统的建筑形式[1]。
然而由于羌族大部分坐落于四川的山区地区,因此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羌族碉房建筑大多还是为一层半的建筑,然而,在现当代羌族的碉房碉楼建筑已逐渐发展为两层半或者三层半的建筑,门窗设计上也将传统为抵御风寒的斗式窗改为采用现当代的双开木窗或板窗,羌族的碉房建筑在布局上大多呈长方形或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局布局,这是由于受到了山区地势影响而呈现的不规则的布局。
也是由于羌族的主要聚集区是在四川山区,因此,这也形成了拥有独特的村寨建筑群,这些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从视觉上形成了层叠而上,遍布满山的壮景奇观。
二、地震后的羌族建筑受灾情况地震震源是在四川汶川地区,然而羌族的主要聚集区就是在四川汶川、理县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地震的灾害,但令人震惊的是四川的城市地区破坏较为严重,但在深山地区的羌族的碉楼建筑却极少发生整体性的坍塌,大部分都是只有碉楼上部侧向坍塌。
经调查发现,这大多都是由于地震所造成的左右摆动导致的,在这些碉楼建筑当中受损最为严重的主要是民居建筑,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由土木和石砌所构成的碉房,以木质梁架和石砌墙体构成的建筑受损更为严重,而以木制结构所构成的建筑受损相对较轻[2]。
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上)
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分析(上)作者:龚珍旭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期龚珍旭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地处中国科学城绵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羌族文化优势。
羌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人数相对较少却又是一个拥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为脆弱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毁损,灾后“羌族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的兴建将使其从传统资源保护嬗变为全新的诉求、从分散性保护上升为系统性保护、从区域性保护跃升为国家甚至是全球性保护。
羌族文化、特别是非遗品牌建设必将成为北川“文化强县”的强大助推力。
基于对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认识和基本分析,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内在的运行机理,从其保护主体、保护客体及其保护路径,探究构建北川羌族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维模式将十分有益。
本文重点从机制法制保障、宣传教育保护、研究创作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不同维度提出了对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以期为其灾后重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5.12地震对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使隶属于四川省的羌族文化核心区,周边文化区遭受人员、财物的重大损失,并已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一)现代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重大人员伤亡。
据初步统计,羌族同胞有3万多人死亡,占羌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仅在北川就有约2万人遇难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量遇难。
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研究所的民间老艺人80%都不幸遇难,其中包括民族舞蹈家、音乐家、民俗研究专家等。
(二)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文物的损失。
地震使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羌文化损失甚是惨重,地震导致房屋倒塌,大量代表羌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器物被埋或遭严重毁损,如端公的法器,羌族服饰、乐器等,“羌族山歌”、“大禹的传说”等珍贵的禹羌文化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
(三)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精神损失。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以震后的羌历年实践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程中的羌族文化重构”(项目编号:09XMZ025)阶段性成果之一;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羌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灾后异地重建中羌族民俗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11QXY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萍(1980-),女,汉族,四川彭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
四川成都610041羌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是最先进行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
大地震使羌族的文化空间①、文化生态②遭到严重破坏,羌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羌族重要民俗信仰的羌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冲击与影响。
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原址重修家园,而有的村寨则不得不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政府、学界、商界、新闻界以及社团组织都积极介入,各自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不乏批评之声。
本文试图以笔者先后参与观察的邛崃油榨乡直台村、理县桃坪、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三地“羌年”的节日实践过程为例,在纵向与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说明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是否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重大影响。
一、羌年的概况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作为一种节日民俗,负载着羌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通过庆祝新年使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
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点,颇有代表性。
理县桃坪羌寨,是灾后原址重建重点村寨,在政府主导下举办羌年;汶川县阿尔村白家夺寨,羌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是自主主办羌年;邛崃市直台村,则属于灾后异地重建村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羌年实践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
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以黑虎寨王乙宅为例
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再生设计——以黑虎寨王乙宅为例
陈依婷;李瑞君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羌族古民居建筑是华夏民族千年历史的古老印证,研究其再生设计对于羌族古民居建筑的延续与羌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羌族古民居建筑面临的生存环境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旨在发掘羌族古民居存在缺陷与重生的优势条件,并通过黑虎寨王乙宅再生设计这一实例,探索更新羌族古民居建筑再生设计的可行性,为现今生活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大部分羌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总页数】2页(P148-149)
【作者】陈依婷;李瑞君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服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灾后羌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研究r——以理县桃坪羌寨和茂县黑虎羌寨为例 [J], 文安安;许媛
2.羌族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茂县黑虎寨民歌《逮鸟》赏析 [J], 黄志权
3.茂县羌族村寨聚落景观空间特征研究——以黑虎羌寨为例 [J], 晏安
4.2009中国羌族第一寨——萝卜寨羌族(释比)文化作品征集公益活动:挽救失
落的文明 [J],
5.2009中国羌族第一寨——萝卜寨羌族(释比)文化作品征集公益活动挽救失落的文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震后羌族文化的保护以及相关政策分析.doc
震后羌族文化的保护以及相关政策分析震后羌族文化的保护以及相关政策分析羌族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羌族人口总数了30.6万,98.2%分布在四川省,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等地,其余散居在甘肃、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羌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影响了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威胁到了传统羌族文化的传承。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对保护羌族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政策通常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我们需要透过这些现象,从文化的视角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地震对羌族文化的影响地震后的羌族人口锐减,受灾最严重的汶川、茂县、北川三县大约有 1.6万羌族同胞遇难,再加上理县、都江堰等地,估计至少有2万左右的羌族同胞在地震中遇难。
①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大量的人口损失有可能造成羌族文化断裂,许多通晓羌族语言、历史的羌族人在地震中不幸罹难,特别是羌族的民族乐器羌笛,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而大量的青少年的遇难也影响到了羌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将羌族地区的大量建筑夷为平地,许多羌寨损毁严重,理县的桃坪羌寨,汶川的萝卜羌寨,北川的小寨子沟等羌寨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大都不适合居住,大量羌族居民被迫离开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山,迁到政府设定的移民安置点。
与羌族历史、生活紧密相关的碉楼、水利系统、古墓葬群等文化遗产也遭受严重的破坏,茂县撮箕山石棺墓葬群部分山体滑坡,黑虎乡的碉楼有部分坍塌,北川永平堡石砌古城多处垮塌,城门开裂、变形。
历史遗迹中大禹的北川古迹,秦汉以来的古羌部落遗迹的恢复,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由于羌族文化依托的是山地自然环境,当传统的羌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羌族文化将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决策者深思的问题。
在移民安置工作中若不能充分保障羌族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语境方面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控制权,培育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羌族文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持续发展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与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摘要】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羌族民居文化传承,及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风貌,到建筑组群布局。
作为唯一羌族聚居地,北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破环严重,如何保护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传承建筑文化,使得羌族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本文进行了探索式的阐释。
【关键字】羌族民居,文化,风貌,北川,布局1 羌族民居分布1.1 羌族民居概况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汉羌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部分居住在汉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目前现存的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在“5.12”大地震中,羌族传统民居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本次地震释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传统民居不能承受经如此大的冲击破坏。
羌族传统民居地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穿越该地区,很多珍贵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2.1 羌族聚落历史文化羌人在石器时代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
秦汉时期的政治迁徙,导致部分羌人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
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原始羌民族传统。
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风貌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建造石砌房屋,特别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这种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由于缺乏规范的集权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着原始、纯正的古朴面貌和随意性,成为研究汉族、藏族和其他众多与其有关的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
历史上汉族和藏族的强大军事压力及本民族械斗的影响,使得羌族村寨和建筑极富防御性,而其自古流传的独特形式和高超工艺,更使羌族建筑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3 羌族民居的空间形态解析3.1 羌族民居空间布局羌民族一般是依山傍水,聚群、据险而居。
羌寨不仅是羌民族居住的处所,也是他们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有形的资产。
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技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筑的总体布局,因势造屋,饮水、消防、战争等的综合利用价值,深入地研究羌族民居建筑群,可以为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羌寨中每幢房的楼层不等,三层、四层、五层皆有,又因高低不平的地势,工匠因势造屋,从每个村寨后面的石碉或山顶俯视下去,整个建筑群整体方正,其间高低错落,凸凹有致,犹如一张深邃而巨大的网。
每幢房屋的二楼必辟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至屋顶,四面皆石墙,形成天井,这里是邻里聊天的场所。
阳台一侧,设有进入二楼内室内的门,二楼至三楼的楼梯则置于室内。
公用甬道回环曲折,神秘莫测,战争年代,任何拐弯抹角处都可伏击来犯之敌。
每个寨子山后冰雪融就的清泉,由人工挖掘的水渠引入寨内民居之下,形成了给排水的自然系统。
水网之水流经村寨的每家每户,人人平等,无贵贱之分,原始遗风可见一斑。
这地下水网,战争年代可以避免被敌方断水之虞。
很多羌寨一反传统城堡设东西南北出口的建筑模式,而筑成了以雕楼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多个出口。
这些出口又与所有甬道组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却如入迷宫。
水网、路网和房顶,构成了羌寨地下、地上、空中立体交叉的通行网络。
这种神秘的防御系统,能有效地打击来犯之敌,又能保卫村寨。
不愧为中华民族及世界建筑史上的瑰丽奇葩。
3.2 羌族聚落景观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族村寨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以及建筑艺术丰富多样, 形成了既有个性、形式多样又灵活多变、高度自由的村寨风貌。
1. 碉楼—村寨的心脏碉楼是在古时为防外族人侵而修建的, 主要功用是了望与防守。
因此, 碉楼大都处于地势险、视线好的地方。
它的防御功能再加上它高耸威严的特殊造型, 使羌人对它产生了精神上的依托感。
背靠大山, 民居环碉楼左右、背后而建, 并层层向后随坡地拔高, 形成了非常壮观的空间气势与层次。
村寨内部亦有道路、水渠、磨房、过街楼等的交叉点形成的若干“节点空间”,烘托了以碉楼为中心的空间格局。
而背后山脉的蜿蜒、前面宽阔河谷的气势, 则更加强了村寨民居组团以碉楼为中心的凝聚性(图2)。
图2碉楼2. 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
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
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
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
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
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
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
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风格手法:原始生态图2碉楼2. 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
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
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
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
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
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
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
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风格手法:原始生态图2碉楼2. 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层, 每层高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伸出墙外成屋檐。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 以便往来。
房屋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砌得平直整齐,外观很美。
其就地取材的土石墙面, 与本色的木质材料相配合,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
3. 索桥、栈道羌族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是栈道和索桥。
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
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无阻坦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示了羌族人的睿智和创造力。
4 北川重建规划4.1 汶川地震对羌族民居的破坏情况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羌族居住的主要四个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次地震对羌族传统民居也造成了大面积破坏。
80%以上的羌族传统民居均严重损毁或倒塌。
汶川地震,华夏之殇。
4.2 总体布局北川东南部中山深谷地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本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导致北川县整体经济陷于瘫痪,部分城乡居民点布局必须新型调整。
通过对地质、区位、用地、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做综合的优劣评价,确定安昌镇东南为北川新县城选址的推荐方案。
为了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城市风貌,规划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从空间类型上分为街、区两类,从风格手法上分为原汁原味、精华传承与现代演绎三种,从风貌类型上分为羌族风貌、汗羌风貌两型,兼顾地域与民族双重特色,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力求准确传达和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1. 传统羌族风貌片区预期特色:民族记忆,地域民族传统聚落的主题展示典范风格手法:原始生态设计要点: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传统施工方法和建筑材料建造传统羌式建筑聚落,再现传统羌寨的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植入传统的民族风俗活动,结合开放空间细节设计,丰富片区活动的空间体验;建筑形式、材料、细部要求准确反映羌族传统建筑原貌,打造羌族建筑历史博物园。
2. 现代羌族风貌片区预期特色:成园相依,水绿交融,新式羌族风貌的主体展示区域;风格手法:精华传承;图4精华传承设计要点:以旗舰项目建立民族建筑风格的焦点示范作用,树立全城建设设计模范标杆;以新古典主义设计手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背景建筑片区;城市街区居住建筑布局建议采取组团围合式,以获得具有围合感的庭院空间与最大化的地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