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二课,是第一课《认识固体》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而本课则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情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小石子在水中沉,而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元硬币、汤勺、铅笔、玻璃球、土豆、泡沫、曲别针、塑料瓶盖、干木块、树叶、盛水的水槽、干抹布。
教师材料:白板课件、蜡烛(一根和一段)、两块橡皮泥。
三年级科学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江南联赛”一等奖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固体的沉和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和发现物体沉浮与各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验现象和已有的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猜测,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探求导致物体沉或浮的几个因素。
材料准备:铁盖、水槽、铅笔、泡沫塑料、小石头、乒乓球、汤匙、树叶、一支蜡烛、一小截蜡烛、一个苹果、一小块苹果。
教学过程:一、用动画《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引入把铁钉放在水里,铁钉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像刚才我们在动画里看到的船从中间断了,就下沉了。
由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初步感知沉浮(师演示实验)1、出示铁盖把铁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2、教师演示两种方法,观察是沉还是浮①把铁盖放在水面。
(浮)②把铁盖放入水底。
(沉)为什么同一个铁盖放在水中会出现沉和浮两种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
3、选择方法你认为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哪种方法比较好(用铁盖引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
学生猜测铁盖在水中是沉的,教师先演示是浮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演示是沉的,让学生引起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与原先的判断铁盖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出现了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同时,需要选择一种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从而为本课的后续活动作好铺垫。
)三、探究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认识各种材料并猜测沉浮请你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根据学生的猜测把物体分为三类:①沉的②浮的③推测结果有争议的2、验证师生共同实验,你的推测结果正确吗3、交流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的4、猜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四、探究活动二(探究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1、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测把物体沉浮可能的因素分为两类:①可能与大小有关②可能与形状有关2、比较:泡沫塑料与铁钉你们认为物体沉浮可能与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沉,小的物体容易浮,那为什么泡沫塑料大,反而浮,铁钉小反而沉这是为什么你觉得它们之间可以比较吗为什么3、讨论:你认为怎么样的物体才可以比较师生共同实验:用一个苹果和一小块苹果,一支蜡烛和一小截蜡烛,观察它们的沉浮。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溶解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固体物质(如盐、糖、面粉等)、水、容器、搅拌棒。
2. 教学工具:PPT、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性质、用途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固体物质和水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0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溶解的速度、溶解的程度等。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四、思考与讨论(5分钟)1.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不同?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溶解的因素。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吗?3.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细节,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六、探索溶解的影响因素(10分钟)1. 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优秀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优秀教案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高艳华【教学背景】三年级学生对于固体并不陌生,对于沉浮,溶解等现象也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为什么硬币在水中沉,而金属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教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科学知识: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学习目标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教材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课是在第一课学生了解了固体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探究把固体放入水中呈现出来的其它性质:沉浮现象和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我把本课内容分作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是认识固体的沉浮和溶解现象,而将固体和水的混合、分离以及结晶分离放入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具体教学法及模式:a、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努力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b、“做中学”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把固体放进水里 教学案例
《把固体放进水里》教学案例府东街小学那瑾师:下面请同学们将木块、塑料块、海绵、铝块、铁块等放入水槽,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生1:放在水里的东西有的沉了,有的浮着。
生2:木块、塑料块、海绵在水里是浮着的,铝块和铁块在水里是沉的。
师:有哪个同学来猜测一下,为什么这些东西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呢?生1:因为塑料块太小,所以它浮着。
生2:因为木块是木头,而木头都是浮的。
生3:因为铝块和铁块是金属,所以它们沉了。
生4:因为木块、塑料块、海绵太轻了,所以浮着,而铝块和铁块太重了,所以沉了。
[按照我以往简单式的教学,我已经不耐烦这种“无聊”的猜测了,在我想来,这样的猜测是得不出我所要的结论的。
谁知,我正要以“传授者”的身份讲解结论时,突然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发现木块、塑料块、海绵沉在水里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向那个学生望去,原来,他把铁块压在木块、塑料块和海绵上面了!课堂已经“闹”翻了,我知道我已经无法让他们真正安静下来了,我也突然意识到:我不可以武断的压抑学生的这种兴奋和动手实验的欲望!而我同样也不能放弃这样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机会!我很兴奋!]师:那,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想自己试一试呢?生齐:想!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将这些材料放入水槽,用你能想到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实验,气氛分外活跃)师:我们还可以在实验材料中再加入回形针、圆珠笔和钢笔套,观察铁和铝在水中的沉浮。
生1:我也把木块、塑料块、海绵沉在水里了!生2:我发现,我可以把铁块浮在水面上了!(他指着两把塑料尺上的铁块一脸骄傲)生3:我也可以将铝块浮在水面上!(另一个同学积极表现着)生4:我可以将木块和回形针浮在水的中间!(他更像发现新大陆,指着绑着好几枚回形针的木块得意地说)(师借机纠正:悬浮)师:现在我们同学是不是认为木块、塑料块、海绵在水中都是浮的呢?生齐:不是!师:是不是铝块、铁块和其他金属在水中都是沉的呢?生齐:不是!师:那什么才是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呢?(学生热烈讨论后汇报)生1:原来木块是浮的,现在用铁块压在上面“变”重了。
苏教版科学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把固体放到水里》案例设计【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材简析】本课是继《熟悉固体》一课后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通过吧固体放到水里的方式,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
本课教学内容有三部份:第一部份、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讨进程,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第二部份、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第三部份、从溶解与不溶解中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分离。
结合学生实际,本课重点难点应放在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学情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并非陌生,可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熟悉,例如:会以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硬币在水中沉,而金属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熟悉,,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尚未形成比较清楚、科学的熟悉,所以本课超级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知识技术: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彼此作用,可以熟悉物体更多的性质。
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式。
●进程与方式:知道在科学探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搜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搜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方式搜集证据。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物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设计思想】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并非陌生,可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熟悉,例如:会以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教案第二学期《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一、
谈话导入
二、
探索研究
三、
知识拓展
谈话介绍材料,复习固体的共同特征,引出课题。
1、进行实验前的猜测。
2、让学生进一步说明猜测理由,了解学生前概念。
3、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组织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出现在课堂。
4、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2017——2018第二学期
课题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者
第1课时
教具
若干固体
教学
目标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2.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沉浮溶解的概念。
难点
理解溶解概念
教学流程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沉浮与轻重没有关系。
6、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无论大小都会浮,而土豆不论大小都会沉,发现物体沉浮与材料有关。
7、课件出示硬币与轮船的对比图。
8、明确指出科学家把像盐这样放到水里“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把“化了”改为溶解。
9、组织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探索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提出问题:盐撒到米里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分开?
2、课件出示三种分离方法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3、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并于生活中的运用联系起来。
4、回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法。
猜测环节,体现“做中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必要铺垫。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些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与原有认知的冲突。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2)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固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正确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景象。
2、知道固体的沉浮和它的材料及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有关。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会“预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探求过程。
2、会用符号、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景象。
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活动和探求带来的乐趣,情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本人的看法和意见。
2、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经过实验观察获得现实,根据现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景象。
2、知道固体的沉浮和它的材料有关。
3、知道分量相反的情况下,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大小相反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景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景象的差别。
教具预备:水槽、烧杯、玻璃棒、橡皮泥、两组固体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1、说话: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一个袋子,看看袋子里面有甚么?有无你们不认识的?2、发问:说说有无你们不认识的?指点先生正确认识这些物体。
2、说话: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他们都有固定的外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固体,板书“固体”。
3、发问:想一想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有甚么景象呢?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自主探求(一)知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1、发问: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有甚么景象?你的理由是甚么?引导先生说出本人的想法。
2、指点先生填写猜测表:下方我们要把猜测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投影出示表格,谁来说说该当怎样填?如果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怎样办?3、小组填写表格,教师巡查指点。
4、小组派代表汇报猜测结果,组织全班先生讨论,教师再次讯问先生猜测的理由。
5、小结:同学们的观点就是:把固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6、发问: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在实验中该当留意哪些成绩呢?教师引导先生了解以下留意事项:1)要一个一个的要轻轻的放。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把固体放在水里》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
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指导教学法。科学课以动手为主,
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 教学策略选
的奥妙,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验探究为 择与设计
主,教师辅助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其基本过程是:提
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作预测,通过具体操作验证自己
的猜想,然后得出结论。
(一)认识固体的沉浮现象
首先清点器材。
目的是:1、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的固体
2、让学生养成细致地有条理地活动习惯。
清点器材之后,提出本课需要研究的问题:把固体
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并要求学生填写一份表 教学过程
格进行预测。
操作之前让学生做一个预测,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概
念发展水平,又可以起到聚拢学生思维的效果,提高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关键就是通过动手做让学生体 会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究型的活动建立起沉浮 和溶解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 惯。本课的难点在于溶解概念的建立,沉浮现象学生可 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现象, 课例研究综 并不能直观地理解,因而必须通过细致而有严谨的观察 述 来完成这个概念的建立,高锰酸钾无疑是一个非常完美 的材料。土壤实验的操作,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土壤中的 物质既有沉浮现象,又有溶解和不溶解现象,还可以为 下一节课研究固体和水的混合分离作一个前期教学准 备。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把固体放水里》
称
这是《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
和液体”单元的第 2 课,《固体和液体》单元是根据内
把固体放到水里案例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沈阳市铁西区应昌小学李微《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本课是学生在学完《认识固体》一课,了解了固体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研究把固体放入水中呈现出来的其它性质:沉浮现象和溶解与分离,同时为以后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固体并不陌生,对于沉浮,溶解等现象也不陌生,但没有对相关内容作过专门研究,了解的比较片面,如重的物体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等。
本课教材把沉浮和溶解作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知识来探究,其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把本课教材做了处理,突出表现在选取有结构的材料把认识固体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收取材料的过程中就意识到了固体与液体分离认知,把结晶分离放入课后完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2. 知道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的。
3.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 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合作探究能够获得充分的科学体验,尽可能地最大效率地获得来自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在对其加工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建构起自己认识发展水平之上的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2. 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浮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教学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是自主实验探究为主学习方式,教师辅助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
【教学准备】玻璃小瓶、方糖、苹果、铅笔、橡皮泥、硬币、泡沫、绿豆、盛水的水槽6个,活动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小学科学《把固体放到水里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了解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三种方法。
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水槽、各种固体,分样筛、玻璃棒、烧杯、、橡皮泥、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活动记录表、水槽,橡皮、冰糖、玻璃球、泡沫、小石子、木块、瓶盖、铁钉、土豆、苹果、蜡烛、水果刀、三个烧杯、面粉、盐、大米、搅拌棒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小猴子、小兔子、小熊在树林里踢球,它们玩的很兴奋,突然一不小心就把球踢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大家想想看它们用什么办法把球拿上来呢?生:…….师:果然,它们提来了水倒入坑里,皮球就浮上来了,它们又能高兴地踢球了。
其他固体放在水里是不是也会浮上来呢?有的会下沉。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师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沉浮现象1.不同固体的沉浮现象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固体,大家先猜猜把它们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老师一一出示让学生猜测。
橡皮、冰糖、玻璃球、泡沫、小石子、木块、瓶盖、铁钉、土豆。
师:怎么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先想一想,把固体放入水中后,怎样算是上浮?怎样算是下沉呢?强调沉浮概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中》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中》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科学知识: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它轻重决定。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水槽、一个苹果、半个苹果、一支蜡烛、半支蜡烛、大米、过滤网、活动记录表、彩色树枝、(盐、面粉:试验时由组长领)等。
2.学生材料:橡皮、乒乓球、曲别针、泡沫、玻璃球、橡胶塞、铅笔、石子、蜡烛、塑料瓶盖、、烧杯、搅拌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固体(板书“固体”),同学们知道固体有哪些特性?(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这节课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继续认识固体的更多性质。
(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入水中”)2.就课题提问:那么,把固体放到水里可能出现哪些现象?(有的沉、有的浮)让我们来试验下吧(板书课题“沉”“浮”)。
二、验证假设,认识固体的沉与浮u 研究固体的沉和浮(分组实验)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袋子,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苹果、铁钉、小石头、橡皮擦、土豆、螺丝、蜡烛、木棒),请同学们打开看一下,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这些固体你都认识吗?谁来介绍一下都有什么?→学生回答2、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把你预测的结果填到记录表上“我们的预测结果”一栏里。
→学生讨论并填写3、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组的预测结果师: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说一说(做实验)师:那么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师生共同说一说1) 把固体放入水中时,一个一个的,轻轻的放。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昔阳县东关小学盟区教学设计备课表科目科学年级三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单位授课教师耿志燕单位东固壁小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课时1课时评论或修改教学目标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2.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沉浮溶解的概念。
2.难点:理解溶解概念。
教具学具1.沉浮实验:苹果、铅笔、黄豆、海绵、石块、玻璃球、瓶盖、泡沫、土豆、鸡蛋、抹布等。
2.溶解实验:高锰酸钾、烧杯、玻璃棒教学程序师生活动评论或修改一、示标谈话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师:同学们,今天,我有礼物要送给大家,请各小组的组长前来领礼物。
请同学们打开看一下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组织学生认识材料。
二、探究 1.组织学生预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用你喜欢的符号把预测的情况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各小组发表。
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2.各小组的代表汇报预测结果。
3.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把这些固体放到水槽中来验证我们的预测。
实验提示:按表格中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放到水中,注意轻拿轻放。
及时做好记录。
教师巡回观察。
4.再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
板书:上浮下沉5.出示一个土豆和一小块土豆,一个苹果和一小块苹果,比较轻重、大小,再做实验,得出结论:固体再水中的沉浮不是由它的轻重、大小决定的。
二、引导同学们做溶解实验1.分组实验: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要求: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先静静地观察2分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过一会儿用玻璃棒搅拌一下,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
讲解:像盐、高锰酸钾等放入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3.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固体会溶解?三、展示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出示一杯茶水,引导学生说出固体放到水里可能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现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第一篇: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一、预期学习结果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现象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感官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其实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其他性质。
二、沉浮现象:1、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固体,哪个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S:学生猜测T:对于不能预测沉浮现象的固体,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把这些固体填写到表格当中。
看哪个小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T:请同学把你们组猜测填写到活动记录里。
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2、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S:一个一个地放,轻轻的放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注意桌面卫生 2固体轻拿轻放3记录要详细,字迹工整。
T:把固体放到水里,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S:学生汇报(适时表扬会倾听的同学)T:这件事告诉我们,预测和实测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科学更注意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会出现沉浮现象,那同一种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手里有一个蜡烛和半截蜡烛,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在,会出现哪些现象呢?T: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S:学生汇报T:其实,蜡烛上浮,以及小石块下沉还一艘巨大的轮船会浮在水面,这跟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关于密度、体积、浮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到初中会继续研究学习。
三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市一等奖)
(11)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类沉;一类浮)(预设)
(二)探究固体的沉浮与什么无关:
(1)提问:为什么有的固体会沉,有的固体能浮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水槽中不溶解的这些固体,看一看,沉下去的固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浮上来的固体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2)学生猜测。
(3)学生实验。
(4)提问:说明了什么
(5)学生回答。(预设:固体的沉浮与轻重无关)
(6)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总结: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无关。
(三)探究固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1)提问:既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无关。那和什么有关呢
(2)学生猜测。(材料)
学情分析
将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但存在定势:他们会认为轻小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而沉大的物体则会下沉,对于面粉在水中的现象学生们则描述不清。
课程目标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的材质,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
2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如果把这7种固体放到水里后所产生的现象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呢
(6)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方糖哪去了】(预设)
(7)提问:看不见的方糖去哪里了
(8)学生交流并回答。
(9)教师总结:像方糖这样的固体放到水里一段时间后溶化了,看不见了,在科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其他的能够溶解的固体吗【学生举例】那么还能看见的固体就是不溶解。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固体放到水里》案例设计【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材简析】本课是继《认识固体》一课后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通过吧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
本课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第二部分、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第三部分、从溶解与不溶解中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分离。
结合学生实际,本课重点难点应放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学情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硬币在水中沉,而金属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知识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物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设计思想】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本节课有研究、有拓展,在教学本课时,以“课标”新理念为指导,引入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我采用了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发现学习”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实验前猜测与实验后的结果对比,引发学生原有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索,经过对实验结果的思索,老师的引导正确认识固体的沉浮、溶解现象,纠正原有认知中的错误。
【教法、学法】1、在教学中还具体采用了以下具体教学法及模式:a、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努力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红苹果”评价活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b、“做中学”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学法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定、结论的总结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木铅笔、大蜡烛、小蜡烛、塑料瓶盖、纸条、乒乓球、硬币、粉笔、沙子、盐、大土豆、一片土豆小瓶子12个盛水的水槽6个、烧杯12个、筷子6个活动记录单、大烧杯1个、米一些、【教学时数】1课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本课探究内容1、谈话介绍材料,复习固体的共同特征2、谈话引出课题1、认一认材料,发现这些材料共同特点,识别出这些材料的类型。
2、明确本课研究内容复习固体共同特征,引出本课研究内容二、探索研究1、进行实验前的猜测。
2、让学生进一步说明猜测理由,了解学生前概念。
3、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组织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出现在课堂。
4、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必要提示。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交流,针对其实验结果与猜测的不同,进一步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沉浮与轻重没有关系。
6、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无论大小都会浮,而土豆不论大小都会沉,发现物体沉浮与材料有关。
7、课件出示硬币与轮船的对比图,提问:小小的一枚硬币竟然会浮,你有没有想过一艘巨大的轮船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8、明确指出科学家把像盐这样放到水里“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板书:把“化了”改为溶解。
9、组织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探索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1、学生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并在活动记录上进行记录。
2、汇报猜测,并叙述理由。
3、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并进行汇报4、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记录。
5、进行汇报,并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下,对实验的现象结果进行深度思索,逐步形成结论。
6、通过教师引导,观察蜡烛无论大小都会浮,而土豆不论大小都会沉,发现物体沉浮与材料有关。
7、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索,通过观察对比图发现硬币与轮船在形状上有不同。
从而知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影响沉浮。
8、语言描述盐在水里的现象,通过教师讲解知道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列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在水中溶解的物体名称。
9、学生说说本次实验中的收获。
1、猜测环节,体现“做中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必要铺垫。
2、制定实验方案,以学生自主形式为主,教师加以辅导,归纳。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些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与原有认知的冲突。
4、谈谈收获为了巩固通过实验研究形成的新认知及相关知识三、知识拓展1、提出问题:盐撒到米里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分开?2、课件出示三种分离方法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1、根据老师提问,大胆思考方法,各抒己见。
2、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并于生活中的运用联系起来。
3、回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法。
通过拓展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利用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特点,转入了解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三种方法。
这是溶解与不溶解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附:活动记录单第()组请你猜测下面固体材料放到水里面会出现什么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用符号表示结果)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下面适当的词。
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无关)我的收获:【教学反思】《把固体放到水里》是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第二课,本课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本节课与前一课《认识固体》共同来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
本节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实验,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
教材取材于生活现象,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开展实验,将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
因而这两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同,教学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也可以颠倒。
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
前不久,我在学校内的公开课上,我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并执教本课,通过设计和执教这一课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本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灵活运用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按照教材的编排本课课时1课时,教学的内容有研究沉浮、溶解以及分离方法,对于1课时来说内容是十分多的,而且每一块内容都是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接受如此多的内容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纵观整套教材,对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内容在后续的教学中还有专门研究,因此我们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有选择性的突出,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溶解现象。
难点:通过实验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固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对于沉浮与密度、形状的关系,重点在于通过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疑问,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起探究兴趣,要视学生接受程度而定,不必强求其弄懂搞清楚。
对于其他内容如溶解现象只要求其认识溶解现象,不必过多深究。
分离方法定位本课的拓展内容,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即可。
通过这样对教材的选择和处理可以使整堂课详略的当,重难点突出,学生更容易从课堂中得到印象较深的收获,不会厚此薄彼。
二、实验材料的选择重中之重,要做“有效准备”实验材料是科学实验课学生研究的对象,学生通过对其研究,可以发现其隐含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课前实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科学选择,做“有效准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学生对其了解并不全面统一,其中还存在这许多认知上的错误。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不但要选择一些容易判断的物体之外,还应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容易判断错误的物体。
正因为把握不准,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并且应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典型材料。
例如:在本节课中我选择的材料木铅笔、乒乓球、塑料瓶盖为学生容易判断的物体,而大蜡烛、小蜡烛、大土豆、小土豆片的选择是为了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与学生原有认知引起冲突,一般学生,甚至包括我们成人都会认为大蜡烛、大土豆会沉下去,而小蜡烛、一片土豆片会上浮。
这样的材料选进实验中,就是为了猜测时了解其前概念,让其实验时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打破其原有认知,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也突出了本课重、难点。
硬币的选择和课件中轮船的出现,是为了引导其发现增大物体在水中的体积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
粉笔的选择是为了强化学生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观察会有新发现,因为粉笔放进水中不会马上沉下去,会冒出许多气泡,然后沉下去。
沙子与盐的选择是为了让其认识溶解现象。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材料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是从课前材料的准备起步的,本节课的材料是值得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的。
三、讨论声音大就是真的在激烈讨论吗?在执教本课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讨论、实验时声音非常大,科学课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乱”、“吵”吗?起初我还以为他们是在激烈的讨论,但是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真正认真做实验、讨论的组,他们的声音并不是很大,而且也不乱,而那些又“吵”又“乱”的组,其实是他们合作交流意识的一种欠缺表现,缺少良好的探究实验学习习惯,其实这也告诉我们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是一种需要在学习中长期训练的内容,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