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精彩摘录
“国学者,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钱穆先生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国 学的理解,他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 体。
精彩摘录
“国学之道,贵在持经达变。”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国学的方法论。他 强调了学习国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道德不重权利。”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时,钱穆先生指 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而不是重视权利和利 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传统不重变革。”钱穆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元素。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文化不太注重变革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局限之一。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是一本由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书籍, 它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国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钱穆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 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他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字非常简洁、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同 时,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阅读感受

论钱穆之治史思想

论钱穆之治史思想

论钱穆之治史思想摘要:“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可见历史能给人带来启发。

钱穆是我国造诣高深的史学家,他的治史思想在历史研究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因此,有必要对钱穆的治史思想开展研究。

关键词:钱穆;治史思想;民族前言:钱穆先生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它是一本贯通历史研究各领域的著作,钱穆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有三大特色,分别为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从这三大特征中我们能认识到他的治史思想与其他不同,也有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之处。

1.民族本位(或民族文化史观)在钱穆先生看来,治史应坚持民族、文化、历史三位一体,三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

他认为历史文化是民族生命的根本,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指导,更决定了民族的兴衰,同时民族也是历史文化的创造主体,历史文化是由民族创造而来的[1]。

再者,钱穆先生认为,研究历史还需要注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也就决定了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性,而正是这种特殊性的存在出现了不同的国家民族,若缺少了特殊性,也就不会有国别之分,民族文化也不会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关注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历史研究中。

此外,钱穆先生将儒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史观的本位,他认为中国文化不会被消灭,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弘扬,并成为救治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从目前发展来看,钱穆先生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印证。

同时,通过对钱穆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的研究可以发现,钱穆十分重视儒家思想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吸收了部分近现代西方生命哲学思想,这些思想的结合均对治史有一定的作用。

再者,钱穆先生注重守旧开新,提倡从现代角度审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也正是在这一理论下,钱穆先生的治史思想遍布中外历史文化研究中,并为民族文化史观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二、从异求变,从变见性通过研究钱穆先生的著作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研究历史应从异求变,从变见性。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从古到今的研究顺序,也可采用从今到古的研究方式,或者按照自己的兴趣研究,或以某个问题为出发点开展研究,只要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一个起点便可开始研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的主要观点
首先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

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应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应该重视其“国别性”。

第七,说道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

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

这些意见,才是评判此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真意见。

此种意见,我将称之为“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客观而真实。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判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政府是怎样的组织的呢?因为一国的政权,究竟应该交付与哪些人,这是第一义。

至于政府内部各项职权之究应如何分配,属于第二义。

论钱穆的治学精神与特点——以《国史大纲》为主

论钱穆的治学精神与特点——以《国史大纲》为主

他 教 书育人 , 诲人 不 倦 , 以9 2岁 高 龄 方 告 别杏 何 佑 森 等 当代 著 名
学 者 皆列其 门下 。

治 学之 精 神
钱 穆治学 的 精 神 是 其 治 学 的灵 魂 , 是 钱 穆 先 生
毕生为 故 国招 魂 、 为 中华 文 化 托 命 的动 力 。 由于 该
钱穆 ( 1 8 9 5 —1 9 9 0 ) , 江 苏无 锡人 , 著 名 历 史 学 学 用书 , 风 行 全 国, 后 影 响至香 港、 台湾、 东 南 亚 等 家、 教育 家 。以中学 肄 业 身 份 任教 燕 大 、 北大 、 清华 、 地 。由于在 近 现 代 史 学 研 究 领 域 内 , 这 部 著 作 算 得
钱 穆毕 生 致 力 于 史 学 与 文 化 学 研 究 , 尤 其 崇 重 书成 于抗 日战争 时期 , 由此 体 现 出 的是 对 故 国 历 史
中华 民族 历 史 文 化 精 神 , 《 国史 大 纲 》 便 是 他 史 学 研 的温情 与敬 意 , 对 传 统文 化 的偏 执 与热 爱 , 在 历 史 的
西 南联 大 、 武大、 川大 等南北高校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辗 上 是钱 穆先生 最有 影 响 力 、 最 具 代表 性 的作 品 , 加 之 转 至香 港 , 艰 苦创 办 新亚 书 院 ( 今 香 港 中文 大 学 的前 该 书集 中体 现 了钱 穆 先 生 的 治学 成 果 、 方 法 与 精神 , 身) , 后 客 居 台湾 。钱 穆勤 奋励 志 、 苦学成才, 治学 8 O 所 以以本 书 为 主 , 可 以总 结 出钱 穆 治 学 的若 干 精 神 余载 , 学 问精 深 广 博, 遍及 传 统 经史 子 集 , 先 后 有 与 特 点 。 1 5 0 0 万余 字 、 5 6种 5 4册 著 述 传 世 , 可谓著作等身 ;

钱穆史学思想

钱穆史学思想

试析钱穆的史学思想特点姓名:袁荣学号:200910943课程:中国现代史学名家研究指导老师:陈锋摘要: 钱穆史学思想有几个特点: 一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中国传统社会非封建论、史心论、古史层累地遗失论。

二是以天下为己任, 经国济世的精神。

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史观、生命史观、变化史观、通史观念等理论。

关键词: 钱穆,史学思想,创新性,经国济世,传统文化钱穆的史学思想涉及面广, 内容多, 如: 经国济世的史学目的论; 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中国传统社会非封建论; 史心论; 古史层累地遗失论; 文化史观、生命史观等。

从中可以总结出几个主要的特点:一、学术研究的创新性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钱穆的著作在大陆大量出版并受到广泛关注, 他独特的史学思想为我们展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另一个世界。

(一) 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钱穆的政治史观最引人注目, 也最为人诟病之处就是其“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

钱穆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政治最腐败、国家最贫弱之际, 内忧外患, 人心思变, 许多有识之士批评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黑暗专制”之政体, 变法革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之呼声高涨。

钱穆反对这种观点, 他从自己对中国政治史的研究中得出“中国传统政治非专制论”的结论。

1、中国传统政治有一种政治上的责任论。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是在官职分与责任, 皇帝仅是政治上的最高官位, 因而也有自己的职分和责任。

如果天子不尽职, 臣民可以把他推翻甚至杀掉。

这是一种“君职论”而不是“君权论”。

2、王室与政府的划分。

钱穆认为中国自秦以后的传统政治有君职与臣职的划分, 即君权与臣权之划分, 也可以说是王室与政府之划分。

皇帝是国家的惟一领袖, 象征国家统一, 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帝而在政府, 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除明清两代无宰相外, 其它秦以下的时代均有相权与君权之划分, 也均有相权对君权的抗衡与制约。

钱穆的教育思想与教学风格及其现代启示

钱穆的教育思想与教学风格及其现代启示

钱穆的教育思想与教学风格及其现代启示
钱穆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为当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和思考方式。

其中,他特别强调重视以“行动学习”为本的教育模式,以解决
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钱穆认为,学生要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才能适应社会变化,获得真实的教育成果。

他称之为“行动学习”,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他强调行动
学习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实践中,而不是纯理论知识。

此外,钱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也突出了“孩子本位”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孩子是教育的
主体,孩子的学习、探索和发现是教育的一切,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指导和鼓励孩子的发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具备指导孩子自学的技巧,使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得到提高。

钱穆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孩子本位”的教育原则,真正把学
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用教师和家长的结合来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发展;其次,要强调“行
动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实践,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要重视把学
生融入到社会的过程,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差异性,并理解社会里存在的彼此依赖性,真正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

钱穆的历史观与政治哲学

钱穆的历史观与政治哲学

钱穆的历史观与政治哲学钱穆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历史观和政治哲学在当时对中国知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一、钱穆的历史观钱穆的历史观可以用“兴衰史观”来概括。

他认为历史的变迁是由于政治、道德和精神文化等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

其中,道德素质和道德规范的衰落是导致国家和社会衰退的主要原因。

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德,以德施治,才能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钱穆还强调了历史的继承性。

他认为,世上的事物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轨迹,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继承,才能保持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二、钱穆的政治哲学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钱穆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

他提出了“君民一体”、“民本主义”、“中道政治”等政治理念。

“君民一体”是钱穆提出的一种政治理念,它主张君主与民众应该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权利和意见,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民本主义”是另一种政治理念,它强调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服务,国家权力的行使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钱穆认为,只有实现民本主义,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人民政府。

“中道政治”则是钱穆的政治哲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要想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必须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秩序、权力与责任等方面寻求一种平衡点,这就是中道政治的核心。

三、钱穆的思想意义钱穆的历史观和政治哲学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首先,钱穆提出的“兴衰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对今天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启示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养德的观念。

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在道德重建、公民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钱穆的政治哲学对于今天中国的国家治理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因为他提出的“君民一体”、“民本主义”、“中道政治”等政治理念引导我们制定政策和方针时应该更多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钱穆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也是中国的一位国学大师。

他的教学艺术深受人们的赞誉,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进行分析。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第一特点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认为,“怀疑和商榷,是人类向真理迈进的两个脚步。

狂妄自大和糊涂信仰,总是使人留在原地不前进。

”因此,他一直强调要从事实出发,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研究,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他也时刻牢记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思维的清醒,避免因个人情感等原因影响教学宣讲。

二、引人入胜的表现形式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的第二特点是引人入胜的表现形式。

他善于利用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段,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和教学内容。

他的语言表达清晰简练、诙谐幽默,常常在脱离具体学科的范畴内运用比喻、类比、启发等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实训、游戏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能够深刻领会知识点。

三、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的第三特点是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

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一种良心和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

他秉承“为人师表、师心如春”的教育理念,深知学生的成长与自己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为了达到目标,他常常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不断深化思考,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他还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并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总之,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深受爱国、奋斗、拼搏的精神影响,他的思想深刻、语言生动、形式多样,以一种文化传承与人格教育相融合的方式,让无数学子受益颇丰,他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钱穆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不仅在国学研究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

钱穆先生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本文将从钱穆先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其教学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析论。

一、教学理念钱穆先生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钱穆先生看来,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在国家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钱穆先生还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他认为,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够深入人心。

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钱穆先生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同时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钱穆先生的教学方法以“讲学相长”、“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为核心。

“讲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钱穆先生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

他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启发式的教学中主动获取知识。

“以身作则”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只有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才能够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钱穆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钱穆先生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他的教学艺术是非常成功的。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摘要】国学大师钱穆任教小学十年。

在此过程中,钱穆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

钱穆小学教学艺术具体表现在教学灵感美、教学情境美和教学机智美三方面。

考察钱穆的教学艺术及其形成之道,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钱穆教学艺术国学国学大师钱穆耕耘杏坛七十余载,历经小学、中学而大学,桃李满天下,余英时、严耕望等皆出其门下,足见钱穆教学艺术之高超。

本文主要探究任教小学时期钱穆教学艺术,期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臂壁右文”之教学灵感美灵感是指:“在文艺创作或科技科研活动中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长期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灵感以其典型的创造性特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

教学灵感影响教学创造性发挥的效果。

教学灵感对于教学架构的创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灵感的重要性加之出现的偶然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学灵感。

用教学灵感激发、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1914年,钱穆任教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担任一年级国文课教师。

“一夕,深夜,月光照床而醒。

一足触帐外墙壁,忽念臂与壁皆形声字。

辟属声,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

如避,乃走避一旁。

璧,乃玉悬身旁。

嬖,乃女侍在旁。

譬,乃以旁言喻正义。

癖,乃旁疾非正病。

躄,乃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盘散而行。

劈,乃刀劈物分两旁。

如是凡辟声皆有义,此即宋人所谓右文也”。

受到“壁臂”右文灵感的激发,钱穆亢奋不已,又思考、举证许多其它的案例。

钱穆珍惜这一灵感来之不易,第二天一上讲台就改变原先的授课计划,而跟学生分享“壁臂”右文的教学灵感。

钱穆同学生分享灵感时,适逢有督学听课,督学直至听完才离去,并撰写文章报道钱穆课堂讲述“壁臂”右文的事例。

钱穆随之名扬县外,后来钱穆往南通考察教育时,南通教职人员仍然对钱穆教授“壁臂”右文的案例津津乐道。

年仅19岁,刚入职两年的钱穆,对于教学灵感的捕捉和运用展现出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的观点

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的观点

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的观点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他关于中国古代政治观点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家国一体”,即家庭、家族与国家的紧密联系。

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家庭和家族在社会结构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国家则被视为一个大家庭。

这种“家国一体”的理念在政治制度、伦理观念和社会组织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宗法制、孝道等。

其次,钱穆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君主专制”特点。

他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虽然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但这些制度的实际运作往往受到皇帝个人的影响和干预。

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可以任意任免官员、制定政策,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第三,钱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

虽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民众权利和利益的关注。

例如,《孟子》中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民众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民本思想在钱穆看来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在实践中存在着“权谋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政治家和官员们往往采用各种手段来谋求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例如权谋诡计、权力斗争等。

这种权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运行和政治决策的制定。

综上所述,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观点涵盖了“家国一体”、“君主专制”、“民本思想”和“权谋文化”等方面。

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国学大师钱穆是20世纪中国的杰出学者,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钱穆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仅擅长历史学、国学、经济学等领域,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对钱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钱穆一生都致力于推崇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精神。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钱穆主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文化素养的人。

钱穆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理念,钱穆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技巧。

他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善于运用典籍和史料,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历史真实性和生动性。

钱穆重视教学方法的引导和启发,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钱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善于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交流,激励学生自信自强。

钱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

钱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和特点,强调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的教学艺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钱穆在教学中往往会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成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

钱穆的治学个性

钱穆的治学个性

钱穆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但是,钱穆的学历却只到中学为止。

他18岁的时候,开始当乡村小学教师,依靠自学,逐渐由教中学到教大学,完全靠努力而不靠学历文凭获得了教授的资格。

钱穆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一和执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忌浮光掠影,二忌随波逐流。

钱穆在乡村教小学的时候,业余时间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籍,别人称其“博学多才”。

有一年假期,他卧读《后
汉书》,忽然想到曾文正公教人读书,必是自首至尾通读全卷,而自己常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对此书有许多不同看法,但是他不避忌讳,同样以此题目开课讲自己的《中国近三百年学。

还有一次,钱穆在课堂上批评钱玄同的学术观点,旁人告诉他钱玄同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课,要他不要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钱穆却说:“学术上如果要顾忌的话,还有什么可讲的呢?”
作为一代大师,钱穆先生通过自己的勤勉努力,卓然成家,而且在学术上坚持和而不同,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治学个性,这种治学的个性态度,即便在现在看来,依然显得非常可贵。







性文/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钱穆研究历史的“三特性”说

钱穆研究历史的“三特性”说

钱穆研究历史的“三特性”说一、特殊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特殊性”钱穆说:“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特殊性。

”[1](P2)特殊性本身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此种情况多见在中西比较中,以突出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一是在事物内部出现的不同,即是事物自身内部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出现的特殊性。

钱穆在论述时并没有指出历史特殊性本身概念的周延,但是在其著述里却处处可见此二者的差别。

如果是指事物自身的阶段特殊性,则多用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以见不同时代的差异,藉此揭示中国历史的传统性。

此处所说传统性,钱穆有时又称绵延性,此二者无本质的区别,传统性本身便具有绵延性,而较绵延性多了层特质。

或说,绵延性重在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性则意指过程的提炼,即相对于社会的反应。

既然特殊性是相对于事物间的比较而言,则必有一个主体的存在,相应的有一个比较的对象,亦可成为比较的客体。

这里钱穆将中国的历史作为特殊性比较的主体,相对的西方历史则变成了比较的客体,正如钱穆说:“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有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

”此处特殊性的主体便是中国的历史。

因此,他又说:“没有特殊性,就没有历史。

”当然,钱穆提及的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不是指中国历史上具体发生了的事,也不指出现过怎样的人,更不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火药、指南针、印刷等器物层次上,而是一个整体,一个活的历史整体中透露出的历史精神,亦可说是国民性或民族性。

他说:“如果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都没有其相互间的个别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就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类史或世界史便概括尽了。

” 如果这样的话,整个世界便真的成了地球村,在地球的范围里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文明,在这里姑且称这个范围为地球国,“更不须,也不能,再有各国国别之分”。

西方化在当时来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

与之相比,过去的中国历史变成了最好批判对象,久而久之,演变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否定。

此时,在无锡乡间教书的钱穆也深受西方化思潮的影响,并在小学实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学校教育生活化”理论。

钱穆读书方法

钱穆读书方法

钱穆读书方法钱穆没有上过大学。

他从一个乡村教师最终经过勤奋学习和专心研究,成为了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他勤于阅读息息相关。

他的读书方法,有些是通过先贤习得的,有些则是自己领悟到的。

学习领会钱穆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不无裨益。

小字重要钱穆在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名叫顾子重的老师。

当同学们向他提到钱穆曾勤读《水浒传》的时候,他将钱穆招来,问他:你能读《水浒传》吗?听到钱穆肯定的回答后,他询问了钱穆有关《水浒传》的几个情节,钱穆都能一一应对。

顾老师听后郑重地告诉他:你读《水浒传》,只看大字,不看小字,所以也就仅仅知道这些。

钱穆听后,大为吃惊——顾老师居然知道他是怎么读这本书的。

于是,回去之后,他重新再读,才知道小字是金圣叹的批注,这么一读才发现其妙处。

在这些“小字”的影响下,他把全书反复读了六七遍。

这次读书经历对钱穆影响甚大,从此以后,他看到其他小说比起《水浒传》来远远不如,就不再阅读中国小说了。

到了后来,他回忆说,正是读过了金圣叹的批注,让他到了天下之书无所不窥的境界。

读书,囿于个人水平、见解和思想,总有注意不到的地方,也总有难以领会之处。

所以,单凭个人闭门而读,常常难以看到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样,收益就微小了。

而通过后来学者的疏注、评点、批语,则不但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转变观念,将自己的思维引向作品深处甚至超越作品本身而使精神、思想得到升华、深化。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述而不作”,众多的典籍的研究史,就是一场集合了各个朝代文化精英的注释史。

同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周敦颐看到了“孔颜之乐”的流溢,而李泽厚则看到了“乐感文化”的体现。

这些,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很难探究透彻的,可通过这样的“小字”,无疑打开了一扇了解、深入、摩挲、涵咏中国文化的窗口。

钱穆能够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与这种阅读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许多地方,都提到那些注释、疏证、考评经典史书的“小字”对他的影响。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其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非常具有教学艺术。

一、精细的备课
钱穆先生非常注重备课,对教学内容有很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精心准备课件,以确保教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他的备课包括文献研究、资料归纳、思路整理等方面,力求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二、简明扼要的讲解
钱穆先生在讲解时,讲解句子简短、简明扼要,注重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难点,使学生轻松领会。

同时,他善于将抽象的哲学知识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明的态度
钱穆先生非常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不同看法。

他常常以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学生应该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应该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该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四、耐心细致的解答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钱穆先生总是耐心地听取、思考,然后给予一一解答。

他的回答通常简洁明了、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

在解答时,他很注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切忌用太高深的语言难倒学生。

总之,钱穆先生的教学艺术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教师喜爱,对于后人影响深远。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培养人才的核心。

在他的课堂上,他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课堂上,他经常引用古代经典和史实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诚信、正直、谦逊、勤奋等品德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故事、引用格言等方式,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钱穆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更不要谈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

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独立精神和自信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他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他也经常给学生们一些挑战和机会,让他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钱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他认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他的课堂上,他广泛引用古代文献和经典,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传统。

他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史书、诗词等,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他也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探索,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话,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钱穆的教学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品德修养、独立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他的教育方式,他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更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教学艺术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论钱穆的治学精神与特点--以《国史大纲》为主

论钱穆的治学精神与特点--以《国史大纲》为主

论钱穆的治学精神与特点--以《国史大纲》为主
骆锦芳;朱磊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钱穆先生一世坎坷,但毕生都在为故国招魂,至死不渝。

他对中国历史
怀有温情与敬意,对传统文化偏执与热爱,并在历史的瀚海里努力挖掘出为国人应付时代之种种事变的根据,古为今用,经世致用。

其治学博通而专深,忠于史料又独有创见,善以图表论证,使读者易于理解,又能联系时代社会经济背景说明和解释问题,令人获益无穷。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之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学成果、方法与精神,所以以本书为主,可以总结出钱穆治学的若干精神与特点。

【总页数】6页(P130-135)
【作者】骆锦芳;朱磊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钱穆与《国史大纲》 [J], 梁屹峰
2.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J], 夏金娇
3.抗战时期钱穆民族政治文化思想研究——基于《国史大纲》的文本考察 [J], 徐涛
4.走进生命的学问:《国史大纲》与钱穆学风的变化 [J], 付耶非
5.钱穆经世史学的学术理路——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讨论 [J], 张昭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论钱穆先生治学方法的三点特性钱先生渊博闳通,洸若无涯,而且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怀抱极深的感情,这一点,当世学者知之者甚多,论者亦甚多。

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三千年的中国学术文化传统造就了这一位国学大师,那么他与“传统”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想这仍是一个有待探讨和发挥的问题。

一、钱先生治学的扩散性钱穆先生,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卒于台北,享年九十六岁。

少年毕业于无锡中学,其后任教于厦门集美中学、无锡师范学校及苏州中学,讲授国学概论。

1930年燕京大学聘为讲师。

翌年复受北京大学之聘,任教于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其后在战乱中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嘉定武汉大学、遵义浙江大学、无锡江南大学。

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1955年,创办新亚研究所。

1960年耶鲁大学延聘先生讲学,赠名誉文学博士,旋又赴英国访问。

1965年离开新亚,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1967年赴台湾;晚年居台北市外双溪素书楼,潜心著述。

钱先生平生所与交,尽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负盛名的大师,如胡适、顾颉刚、陈寅恪、冯友兰、梁漱溟、汤用彤、熊十力、马一浮、张其昀、贺麟、张君劢、杨联升等,所著《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秦汉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等数十种,俱为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名著。

钱先生生于十九世纪末,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变化。

尽管他给予一般人的印象,是偏于保守的、传统的,甚至于是守旧的,他一生治学领域不断扩大,日新又新,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单从他的著作数量,即可见一斑。

若我们进一步回归他个人的历史,从治学历程去探索,就更可以感受到他治学的扩散性。

根据《师友杂忆》中自述,他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曾受多位国文教师的影响,尤以高三时华紫翔先生“授中国各体古文”为甚。

中学三年级时,他喜读《曾文正公家训》,受该书的启迪,并进而读《昭明文选》。

他曾指出“余之自幼为学,最好唐宋古文,上自韩欧,下迄姚曾,寝馈梦寐,尽在是”,可见他治学,是先以古文为起点,而范围自姚(鼐)、曾(国藩)、韩(愈)、欧(阳修),上溯至于《昭明文选》。

自中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西南联大以迄江南大学期间,他陆续着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1年)、《先秦诸子系年》(1933年)、《国史大纲》(1937年)、《中国历史新编》(1948年)等著述,主要属于史学的范畴;晚年定居台湾,完成《朱子新学案》(1970年),奠定了他在理学研究上不磨的地位。

根据著作观察,他是自文兼史,再由史而哲,治学领域愈扩愈大;文学家的创发,史学家的笃实,及哲学家的精微,他都兼而有之。

当然,钱先生毕生治学强调整体性,尤不喜区分领域,我在上文提出文史哲三时期,其间的界线也不可能绝对清楚,但就他所撰著作的年代而论,大体上应无错误。

至于他老耋之年所撰,如《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之传统与现代》等著作,则出入于文史哲三大领域,而以深切的文化关怀贯串其间。

尤有进者,钱先生毕生“读书必自首至尾,通体读之,不抽读,不翻阅”,由于读书治学态度认真,他的著作,专则极其专,如《刘向歆父子年谱》以《史记》、《汉书》为基本依据,列举二十八证,反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论点;通则极其通,如《国史大纲》、《中国史学名著》等,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通则有极深广的阐发。

有时微观之中有宏观,如考证《楚辞》地名,推论到地名时常会随着民族迁移而转移至另一区域的通性现象;有时宏观之中有微观,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论清代学术,在比较戴震《绪言》、《孟子私淑录》和《孟子字义疏证》时,考证至于一段之中增删的字数、一字一词的异同亦不遗漏。

我们从各方面,都可以清晰地从他的著作中感受到一种向外极度扩散的张力。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释通》中特别提出一个“通”字,和所谓“专家之学”的“专”字。

钱先生治学的扩散力,特别表现在他不断从专到通、由通返专,复由专再上下贯通的循环过程。

钱先生总结自己一生治学,也说:“要之,从文化大体系言,余则以和合与分别来作中西之比较。

从学术思想方面言,余则以通与专两字来作衡论。

”读者若以钱先生的话来求证我的说法,相信虽不中亦不远矣。

总而言之,钱先生那种不囿于一两个领域、而是以数十年的生命持续贯彻、一步步拓展治学深度与广度的那种力量,直是硕大无朋。

这种力量的源头,应是来自于他早已存在于内心的远大目标,就是要透过全面钻研中国古典文献,以唤醒中国民族文化的灵魂。

二、钱先生治学的内聚性在“扩散性”以外,钱先生治学还有极大“内聚性”。

这一面则似较鲜为人知。

我所谓的内聚性,指的是他擅于利用原始文献内部互相释证,以得出结论、而不假借外来观念的一种方法。

它和“扩散性”的外向有所不同,是一种自足地向内钻研经典、将各类原始文献资料网罗后,经由鉴别、分析、联系、比较,从而得出坚实结论的治学方法。

我特别提《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以为证,他曾在该书《序》中提出:“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

以诸子之年证成一子。

一子有错,诸子皆摇。

”换言之,全书各篇的论点互相支持,成为一前后呼应的紧密结构。

我想读过该书的学者,必然同意他的话。

这样看来,若有人要反驳,除非以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另外写一部著作,否则是很难单就一点来推翻书中某一单篇的某一结论的。

钱先生写《先秦诸子系年》,取材更是非常广阔。

除了诸子书外,余如《竹书纪年》、《水经注》、《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逸周书》、《史记》、《战国策》、《国语》等,他都广泛地采用;而且不是随便撷取一点,而是深入到所有相关材料的内部。

(如他考证《楚辞》所涉地理问题,写成《楚辞地名考》,后着《先秦诸子系年》,连带撰成相关著作如《周初地理考》及论文多篇,后收入《古史地理论丛》一书;最后则以《史记》三家注为主要材料,着成《史记地名考》。

)至于他选择材料,又极谨慎之能事,一篇之中,举证数十,何者属于主证,何者属于旁证,都依照其年代、性质和内容加以区别。

钱先生其它的巨着,无论是《国史大纲》,抑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子新学案》等,都是采用相类似的方法。

“利用文献本身互相释证”是一种“内证”工夫。

这种工夫所得出的结论,具有特别坚实的特性,因为它不是倚靠一两个西方的学术理论或者观点来展开或支撑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是经由深探广泛的原始文献的内部后,从中激发出一连串独特的见解。

而因为钱先生所秉持的基本治学原则和信仰,终生未尝改变,这又使他大量的著作相互之间也都含有内在的、高度的相关性,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钱先生这治学方法的源头,或者说思想的源头,往上追,可以追到清初儒者所提出的“以经释经”。

最早提出“以经释经”这个观念的是清初的黄宗羲、万斯大和毛奇龄等几位浙东学者,文献的出处是黄宗羲所撰《万充宗墓志铭》、万斯大《读礼质疑序》和毛奇龄《西河合集.经集.凡例》等几处。

他们提出:治一部经书,不能只通一部经书,要“通诸经始可通一经”;至于其它晚出的传注,则依序居次要、再次要的地位。

通诸经以通一经,等于将儒家几部经典结合起来,互相解释,互相引证,这是所谓“以经释经”,也等于是“利用经部文献本身互相释证”。

若从清代再往上追溯,“以经释经”也早就出现,不过不是“通诸经以通一经”,而是以一部经书为中心,经、传、注、疏递相释证。

譬如像《周易》,“干卦”《文言传》引用孔子“遯世无闷”一语。

王弼注“遯卦上九”爻辞“肥遯,无不利”,说:“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其中“超然绝志”诠释了“遯世”者的心境;“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诠释了“无闷”二字。

王弼实借用了《文言传》入《注》来解释《易经》。

又如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象传》“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句说:“君子当此遯避之时,小人进长,理须远避;力不能讨,故不可为恶,复不可与之亵渎,故曰不恶而严。

”应该是引用九三爻辞“系遯,有疾疠”,和王弼《注》“不能远害,亦已惫矣”等几句话的意思,是借用了《易经》、《周易注》入《正义》来解释《象传》。

事实上,中国经学史上这种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大体而言,传统经学“疏不破注”,就是一种文献互相释证的精神:传注解经,传注的意义自经典而衍生,是“经”生“传注”;义疏依传注而成,义疏的意义据传注而发挥,等于“传注”生“义疏”。

纪昀《四库总目》“周易正义”条说:“疏家之体,主于诠解注文,不欲有所出入。

故皇侃《礼疏》,或乖郑义。

颖达至斥为狐不首丘,叶不归根。

其墨守专门,固通例也。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不欲有所出入”一语,生动地说明了义疏谨愿地负责解释注文的原则。

既然“墨守专门”是“通例”,就表示大家都要遵守。

根据纪昀的解释,传、注、疏形体上合在一起,其中心点为“经”,传、注、疏等依次序向外环环扩散,共同联系成一汇聚向中心点的紧密结构。

这就是我所说的“内聚”。

历代传、注、疏的撰著者,所推衍的新义,都是透过不断联系比较旧有的经典文献而获得的。

在传统经学研究者普遍“信而好古”的信念指导下,《五经》以及后世绝大部分的经解著述,基本上都是依循这种“内聚”的型态展开,终使经学蔚为大国。

从传统“经传注疏递相释证”,发展到清初学者提出的“通诸经以通一经”,“利用经部文献本身互相释证”始终是一个主脉。

钱先生研究学问所采取的原始文献互证法,其实也是遵循了这一传统的脉络,只不过他从经部文献之上,再进一步扩大到所有中国传统文献而已。

倘若将这一点再推广到“文化”的层面来说,我不妨大胆说,中国“以经释经”的传统,与钱先生治学方法的内聚式取向,彼此之间实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型态就是“内聚”的:三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向内的聚合自生,实远多于向外的侵略放射,所以当我们将钱先生的治学方法重新置于中国历史传统时,自然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共鸣状态。

我提出的这个中国文化结构的观点,因时间不允许,以后有机会再向各位介绍。

(关于这个问题,读者亦可参阅钱先生《国史大纲.引论》。

)三、钱先生治学的时代性钱先生著述虽然丰富,但他并不是贪多炫博的学者。

简而言之,他著书读书,都富有经世精神,故其著作往往含有十分浓厚的时代性。

我在此举一例子说明:康有为于1891年着成《伪经考》,并于1897年着成《孔子改制考》。

顾颉刚约于1920至1921受胡适的影响,研究古史,形成层累说的观念;1923年2月25日顾氏在《读书杂志》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依据《说文解字》,提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大约是蜥蜴之类”的理论。

而《先秦诸子系年.跋》则称“此书草创,在民国十二年(1923)秋,时余始就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讲席,助诸生治《论语》,编《要略》一书”。

钱先生与顾颉刚是好友,平生盛称顾氏谦冲平和,但在多部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民初疑古风潮,都针对“禹是一条虫”这个论点深致不满,认为这样的“疑古”风气,等于教中国人不要相信自己祖先的历史文化,结果终将使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