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介入的临床分析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
多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中枢性运动协调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性瘫痪,而将来又有可能开展为脑性瘫痪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医治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
其实中枢性协调障碍就是脑瘫危险儿.如果你的孩子Vojta姿态反射检查有1~3项不正常,属于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有7%的可能成为脑瘫儿,4~5项有22%的可能,6~7项有80%的可能,7项并有肌张力异常则100%成为脑瘫。
你的孩子“右下肢硬性伸展"是肌张力异常问题,属于手足徐动型的临床表现。
医治最好的方法是中医医治为主,配合有针时性地康复训练。
如果是在2~3个月进行系统的医治,则有可能会痊愈,4个月以后进行医治,痊愈的可能性不大。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病变,如果痊愈后(脑瘫医治中称为正常化),不会反弹,也不会有后遗症。
中枢性协调障碍(CCD)是德国沃伊特(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损伤性疾病的新概念。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态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病症。
正常婴儿对躯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具有反响的能力,称为姿态反响性,这种反响性在出生时即已形成,在不同月龄有不同反响,它是通过中枢神经协调作用完成的。
姿态反响性异常表示有脑损伤存在,但这些异常表现还不能构成脑损伤的典型表现(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的诊断条件,而只是这些脑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如果不给予医治,有可能开展成不同程度的脑瘫,或者没有脑瘫而有神经心理功能发育上的缓慢和障碍。
中一重度的CCD开展成脑瘫的比例分别为80%和100%o依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有高危因素的小儿极有可能发生CCD,把符合CCD诊断的小儿作为脑损伤儿对待,有利于对脑瘫等脑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使之能得到早期医治,对减少伤残、提高治愈率有利,为脑损伤儿开发了一条早期康复的途径。
听性脑干反应在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听性脑干反应在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中枢性协调障碍。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儿童神经发育的一种常见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姿势控制差、平衡能力差、动作笨拙等症状。
这种障碍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听性脑干反应是一种通过记录外显性生理指标,如声音刺激下引发的脑干神经元活动来检测中枢神经功能状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非常早期地对婴幼儿的脑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迹象。
具体来说,通过对婴幼儿进行声音刺激,并记录其脑干神经元活动的反应,可以得知其听觉神经和相关通路的功能状态,从而判断出是否存在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可能性,进而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听性脑干反应可以为高危儿的干预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高危儿来说,早期干预和康复是至关重要的,而听性脑干反应可以提供其神经功能状态的客观评估,为干预和康复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分析听性脑干反应的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更好地帮助高危儿尽快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
通过听性脑干反应可以对中枢性协调障碍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中枢性协调障碍虽然有一些典型的症状,但有时也会与其他疾病或障碍混淆,通过听性脑干反应可以更准确地对中枢性协调障碍进行诊断。
这对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研究可以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听性脑干反应在儿科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对听性脑干反应的临床研究,可以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为相关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参考。
电刺激小脑并神经发育疗法超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研究
的 疗 效 。方 法 对 8 6例 C D 患 儿 ( 龄 0< 6月 ) 机 分 为超 早 期 治 疗 组 : 5 ; 早 期 对 照 组 : l例 ; 疗 组 采 用 电刺 激 小 脑 顶 C 年 一 随 4庭 干预 措 施 治 疗 ; 照组 : 用神 经 发 育 疗 法 及 家庭 干 预 措 施 ; 有 病 例在 干 预 前 及 干预 3月 后 用上 海一 — 神 对 采 所 Ge
Ab ta t 0be t e Too s r et et ea e tcefc fv r al tr e t nwi ee elrfsiil u lu lcrclsi sr c : j ci v b ev h h rp ui fe to e ye ryi ev n i t c rb l a tga ce see tia tm- n o h a n
维普资讯
中 国 医 药指 南 2 0 0 8年 6月 第 6 第 l 卷 2期
27
・
论
著・
电刺激 小 脑 并神 经 发 育疗 法超 早 期 干预 中枢 性 协调 障碍 的 临床 研 究
廖 伟 , 聪敏 △, 秀梅 , 云芳 , 婕 , 赵 余 胡 吕 杜 菲
sl发 育量 表 及 GMF 量 表 对 运 动 功 能及 发 育 商 进 行 评 估 。结 果 e l M
超早 期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 % , 对 照 组 ( 00 比较 有 56 与 8 . %)
显著 差异 ( 一4 7 , <O 0 ) 治疗组在动作能 、 .3P .1 ; 应物 能及 应人 能三 个能区的发 育商进 步分数 分别为 9 2 士1 8 、. 士2 O 、. . 5 .5 7 9 . 17
Ll Ao W e 。 i ZHA0 Co g— i YU u M e .t 1 n M n. Xi — i e . a
听性脑干反应在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听性脑干反应在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诊断中的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婴幼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儿科领域,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是通过听性脑干反应来对高危儿的中枢性协调障碍进行早期诊断。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将会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影响。
利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听性脑干反应是通过对婴幼儿的听觉刺激引发自动神经反应,从而观察其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在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中,通过观察婴幼儿的听性脑干反应,可以发现其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及早发现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存在。
听性脑干反应可以用来进行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通过对婴幼儿进行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听觉刺激,观察其脑干神经的反应情况,可以评估其听觉传导能力和神经末梢功能状况。
如果发现婴幼儿的听性脑干反应存在异常或延迟,可能表明其神经系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评估。
这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及早进行相关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通过观察听性脑干反应可以发现婴幼儿整体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发育情况。
中枢性协调障碍通常表现为儿童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协调和发育延迟,导致儿童在运动和语言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
通过观察听性脑干反应的情况,可以发现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的不协调和异常情况,从而及早发现中枢性协调障碍的迹象。
这对于帮助医生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中枢性协调障碍对儿童的不利影响,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听性脑干反应可以发现儿童的听觉和语言发育情况。
中枢性协调障碍常常伴随着听觉和语言发育的异常,因此通过观察听性脑干反应可以及早发现儿童存在的听觉和语言问题。
对于早期发现听觉和语言发育的异常,可以及早进行相关的治疗和康复,提高儿童的听觉和语言能力。
这对于儿童的整体发育和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社交环境。
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中枢 性 协调 障 碍 ( O 是 指 具 有 高危 因素 和 姿势 反 应 性 异 C D) 常 的脑瘫 高危儿 或脑 损伤 高危 儿 , 早期 诊 断脑 瘫 的代名 词Ⅲ 作为 。 脑 性瘫 痪 ( P是 指 由 于胚 胎 形 成 缺 陷 或 者 妊 娠 到 分娩 , 后 1 c) 生 个月 以 内的某 种因 素损 害 了未 成熟 的脑组 织 , 运动 障碍 的器 导致 质性 病变 。 对我 院 自 2 1 年 1 一 02年 1 收治 的 20例 中枢 性协 00 月 21 月 0 调 障碍运 动发 育落后 的患 儿进 行针 灸 、 推拿 按 摩 、 动 发育 疗法 、 运 作业 疗法 、 水疗 、 导平 理疗 等综 合治 疗 的 同时 , 指 导家 长进 行 了 并 家庭康复治疗护理 , 由此取得了 良好的治疗效果 , 现将康复训练 与康复护理 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 本组患儿共 20例 , 0 其中男 性 16例 , 性 7 例 ; 龄 3 月 ~ 2 女 4 年 个 2岁之 间 。
18 7
内蒙古中医药
保科进 行定 期 的全面 检查 , 及时 发现 问题 。一旦 发现 患儿有 运动 了直跪 的基础 , 进一 步需 要半 跪 的训练 。 31 . 0正确 的站立 姿势 : L 了 1 &J 到 2月可 进行 独 立站 立训 练 , 可训 发育 落后 , 时进 行必 要 的干预 , 及 早期 干 预会有 良好 的效果 , 治疗 练 髋骨 伸展 能力 。 开始得 越早 效果 越好 。 髋 部训 练法 : 患儿 处 于俯 卧位 , 使 家长 一手 按住 臀部 , 手握 一 治疗需 打 “ 持久 战” 。治 疗是 一个 漫长 的过 程 , 只有在 康复 治 双腿 膝部 , 双大腿 缓缓 上 提 , 样可 使髋 关节 充分 得到 伸展 。 将 这 疗师 的指导下 , 持之 以恒 , 综合治疗 , 才是惟一 正确 的选择 。 在家长 4 手功t i 练 ll l 的密切 配合下 , 收到理 想 的疗 效 。家 长在 医生 的指 导下 , 习一 能 学 经常 让病 儿手 抓 握各 种 物体 , 不论 光 滑或 粗 糙 的 、 温热 或冰 些家庭康 复训练方 法 。使康 复训练 贯穿于孩 子的 日 常生 活之中 。 凉 的 , 强对 手 的各 种 刺激 , 进 手部 感 觉 。继 而抓 捏 和玩 耍 玩 加 促 康复训 练最 重要 , 目前 在 脑瘫治 疗 中 , 方法 虽然 很多 , 康复 但
107例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临床分析
现对 20 年 1 至 2 0 09 月 0 9年 1 2月 我 中 心 收治 门诊 与 住 院 的 1 7 中枢 性 协调 障 碍患 儿病 例进 行 分析 , 道 如下 。 0例 报 1 资 料 与方 法 17例 患 儿 均 符 合 中枢 性 协 调 障碍 的诊 断 标 准 [ , 0 】 由专 科 ] 医 师进 行 V j 姿势 反 射 检 查 和综 合 评 定 。采 用 回顾 性 分 ot 7项 a 析 患儿 病历 资 料 的方 法 。 2 结 果
【 中图分类号1 7 5 9 R 2 .
【 文献标识码I B
【 文章编号1 0 8 8 9 2 1 )2 0 2 -0 1 0 —1 7 (0 0 0 - 0 0 2
(18 ) 主要包 括 : 幅慢 波 、 波 、 波 、 右不 对 称 、 同步 、 7 . ( 高 棘 尖 左 不 广 泛性 低 电压 、 痫样 放 电 、 节律 紊乱 等) 2 。4 例进 行 了诱发 电位 检 查 , 常 7 (67 )异 常 3 例 (3 3 )主 要包 括 B E 正 例 1. , 5 8 . ( A P异 常 8 ,E 例 S P异常 I 例 , E 2 V P异常 4 ,R 例 E P异常 1 例) 1 。 17 患 儿 进 行 了 Gee 发 育 量 表 检 查 , 有 不 同程 度 的 0例 sl l 均 发育 落 后 , 中一般 发 育 落 后 在 3月龄 以 内者 4 其 5例 ( 2 1 ) 4 . , 在 3— 6 月 龄 者 3 例 ( 1 ) 在 6 月 龄 以 上 者 2 例 4 3.8 , 8
21 一般 情 况 。1 7 患儿 中, . 0例 男性 6 2例 (79 ) 女性 4 例 (6 1 ) 5. , 5 2 . 。
家庭训练在中枢性神经协调障碍患儿康复中的疗效观察
5 刘永珍 , 龙洁.卒中后抑郁 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J .国外医学 ・
脑 血管疾病分册 ,0 0 8 6 :4-4 . 2 0 , () 3 0 2 3
次 , 服 , 抗 腰 碱 能 的 副 作 用 。 因 此 笔 者 主 张 卒 中患 者 均 顿 无
应进行卒 中后抑郁的筛查 , 力求早 发现 , 诊断 , 早 早治疗 。黛 力新可用于卒 中后抑郁的治疗 , 效果满 意。
参 考 文 献
有效的化合物组 成 的复方制 剂。氟哌噻 吨是 一种神经 阻滞
收 稿 日期 2 1 - 4 1 0 00-5
( 辑 编
江 山)
家庭训练在 中枢性神经协调障碍 患儿康复 中的疗效观察
陈乐云 袁海斌 赵爱群 湖南省湘潭市一 医院d J 脑瘫康复中心 ,L 4 10 1 11
摘要 目的: 探讨 家庭训练对 中枢性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康 复效果 。方法 : 取在我 院进行综 合康复治疗能 配合家 选 庭康复训练的 4 例患儿为治疗组 , 3 不能配合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的 4 O例患 儿为对照组 , 两组患儿 均应用营养 脑细胞 药物输注 、 能训练 、 功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及 中药熏药治疗 , 治疗组增加 规范化家庭训 练。结果 : 治疗 组有效率显著 高
于对照组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l。结论 : <O O 家庭训练可明显改善中枢性神经 协调障碍 患儿的运动功 能和发
育商 , 一种有效 的康复方法 。 是
关 键 词 中枢 性 神经 协 调 障碍 家庭训练 康 复 中 图分 类 号 : 4 3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 17 8 ( 00 0 —0 90 R9 B i0 —5 52 1) 916—2
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疗效观察
6 9 1 个月智力发 育及 1 、、2 岁时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 00 或 P< . 5 。结论 对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和运 动 P< . 1 00 )
发育 。
【 关键词 】 中枢性协调障碍 ; 水疗 ; 婴儿抚触 ; 脑瘫被动操 ; 动功能训练 运
中图分 类号 : 4 37 R 7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1— 1 X(0 2 0 0 5 17 3 5 2 1 )5— 3 7—0 3
的发生率 , 提高治愈率 , 促进正常发育 。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病例 人选 条件 : 存在 高危 因素 ( ① 妊娠 中毒 、 遗传 基 因缺 陷 、 内感染 、 宫 先兆流产 ) ②有脑 损伤 的早期症 状或影像 、 ; 电生 理学 等辅助检查存在异常 ( 早产儿 、 生儿重度窒息 、 新 缺血缺 氧性脑病 、 产伤 、 重症黄 疽 ) 头部 影像学 检查 ( T或 MR ) 脑 、 C I、 电图 、 电图 ; 发育神经 学异常 ( 肌 ③ 运动发 育落后或 异常 、 肌张 力异 常、 肌力异常、 姿势异常 、 反射发 育异常 ) 0 9年 1 。20 0月至 21 年 1 01 0月 , 我院共收治符 合入选条 件且 年龄为 0~1 2个月 的患儿 8 2例 , 龄 2 4 胎 9~ 0周 , 体质量 12 4 O g。患儿病 .0~ .0k 情稳定后 , 向其家长介绍 中枢性 协调 障碍早 期 干预 的 目的、 内 容和方法 , 写登记 随访表 ; 填 讲解 早期 干预的重要性 、 对有 效改 善智力和运动发育 的作用 , 并征求 家长 意见 , 家长 积极参 与 将 早期干预指导设为干预组 , 将只接受 常规 治疗或 因特殊原 因未 能完成一个疗程 的干预 措施者设 为对 照组 。患 儿一 般资 料见
持续性干预治疗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的影响
持续性干预治疗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干预治疗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的影响。
方法采用家庭与医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持续性康复治疗,并定期对所有小儿进行体格发育及神经反射检查。
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测手册(CDCC)检测,德国沃伊特博士vojta姿势反射检查,神经运动检查采用法国阿米尔-梯柔(Amiol-tison)的1岁内52项神经运动检查,得出智能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
结果纠正年龄1岁时,观察组体格,运动及智能发育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结论对ZKS患儿进行持续性干预治疗,对其体格,运动及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如今,飞速发展的医学水平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日益增高,这些高危儿在养育过程中暴露出的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的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文研究主要对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及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及方法1.1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高危患儿(2016年1月——2017年10月)作为研究对象。
按其收治先后原则分为观察组46例(采用家庭与医院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治疗时间达9个月及以上)与对照组44例(仅在住院期间接受干预治疗,治疗时间平均为20天,出院回家后不再坚持者)。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情况及孕期情况相仿,两组平均出生体重,孕周,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全组病例均行头颅MRI,脑电图以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
1.2方法所有我院收治的ZKS患儿住院期间均给予干预治疗,出院时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同时有家长微信群定期推送不同月龄婴幼儿的按摩及运动疗法视频,要求家长出院后须每月门诊随访及定期体格检查,动态观察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对于随访情况不佳的患儿,须至我院再行系统干预,确保在最佳月龄得到最好的诊疗效果。
同时,要求家长回家后对ZKS患儿进行多方面的良性刺激及感知觉训练,例如进行相应的视听,语言及早期运动训练(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等),又如3月龄大运动落后的患儿,除在医院系统干预治疗外,在家里须每日坚持30个拉坐训练及60个翻身练习。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临床分析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ZKS)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本院就诊、康复治疗并随访的140例ZKS患儿,将其分为三组: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6(4.2±0.1)月,48例;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7~12(9±0.3)月,48例;超早期对照组:年龄≤6(4.8±0.5)月,40例。
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超早期和早期综合干预组治疗方法:(1)神经运动发育疗法;(2)作业疗法(OT疗法);(3)家庭干预;(4)脑细胞活性药物治疗。
结果超早期组治疗有效率(95.2%)明显高于7~12个月组(81.3%)及超早期对照组,其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1);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在动作能、应人能、应物能三个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均明显高于超早期对照组及早期综合干预组(P<0.05)。
在语言能区的发育商差值与超早期对照组和早期综合干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实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提高ZKS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脑瘫的发生;可有效促进其应人能、动作能及应物能的发展,降低脑损伤患儿残疾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中枢协调障碍超早期康复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CP)的代名词,目前已被各国学者认可,V ojta姿势异常是诊断ZKS的客观指标,我们应用V ojta七种姿势反射诊断140例ZKS患儿,并对其中52例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超早期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40例ZKS患儿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在3~12月之间。
(1)存在高危因素:宫内窘迫15例,新生儿窒息35例,羊水减少6例,妊高症7例,先兆流产10例,巨大儿4例,早产儿41例,高胆红素血症22例;(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108例,结果异常74例(69.0 %),头颅MRI 检查32例,结果异常26例(81.0%);(3)病情分度:轻度82例,中度33例,重度5例。
中枢协调障碍患儿97例病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中枢协调障碍是对脑瘫早期诊断的代名词,主要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是指当中枢神经受到损伤时,中枢神经对各种刺激的总和及调节作用就会产生障碍,必然导致姿势反射和运动的异常,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严重者可导致脑瘫[1],是婴儿围生期脑损伤后的症状表现之一。
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脑损伤的危害,降低脑瘫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中枢协调障碍患儿97例,分析其高危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97例,男58例,女39例,月龄3~9个月。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7份诊断为中枢协调障碍的完整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包括母亲及患儿的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出生情况、新生儿疾病史等。
资料采用百分比构成进行描述性分析。
诊断标准:97例患儿均符合Vojta7项姿势检查,且均符合金春权的中枢协调障碍诊断标准。
结果高危因素:97例患儿中有96例(99.0%)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危因素,1例(1.0%)无明显高危因素。
其中,剖宫产75例(78.1%);母亲流产史58例(60.0%);孕期保胎史49例(51.0%);新生儿疾病史44例(45.8%);脐带绕颈32例(33.3%);孕期感染疾病史26例(27.1%);黄疸史26例(27.1%);早产24例(25.0%);孕期胸闷22例(22.9%);孕期持续呕吐18例(18.7%);新生儿窒息史16例(16.7%);羊水早破14例(14.6%);低出生体重14例(14.6%);羊水浑浊14例(14.6%);缺血缺氧性脑病12例(12.5%);新生儿肺炎11例(11.4%);胎心基线改变10例(10.4%);多胎妊娠9例(9.0%);妊高征8例(8.3%);试管婴儿5例(5.2%);前置胎盘3例(3.0%);先心病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7.30摘要目的:探讨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病相关因素。
探究小儿中枢性协凋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安全性
探究小儿中枢性协凋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安全性目的:重点探索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01月月初至2014年12月月末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将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成例数相近的两组,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35例观察组,常规训练应用于34例对照组,对比两种训练对患儿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的康复效果稍差,优良率仅仅达到79.41%。
观察组的康复效果较好,优良率高达97.14%。
观察组的康复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的满意度较低,仅可达到76.47%。
观察组的满意度较高,高达97.14%。
对照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远不如观察组。
两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家属满意度有明显差别(P <0.05)。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切实可行,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标签:早期康复训练;中枢性协调障碍;安全性所谓中枢性协调障碍指的是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及高危因素的脑损伤高危儿或者脑瘫高危儿,也被叫做脑瘫[1]。
本次研究重点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是否可行,为此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01月月初至2014年12月月末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现将报告呈现如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01月月初至2014年12月月末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对照组34例患儿中,女性患儿总共占了14例,男性患儿总共占了20例,年龄最小的患儿可达1.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儿可达15.2个月,患儿平均年龄达到了(6.58±3.74)个月。
观察组35例患儿中,女性患儿总共占了14例,男性患儿总共占了21例,年龄最小的患儿可达1.3个月,年龄最大的患儿可达15.5个月,患儿平均年龄达到了(6.74±3.48)个月。
小儿中枢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
浅谈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症。
国际上统计的发病率为1-5%,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伴随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及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发育异常等。
近几年,随着儿童保健工作的广泛开展,对高危儿童筛查工作的有效进行,对脑性瘫痪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入较高水平,因此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的研究及治疗,对儿童晚期瘫痪的预防及治疗起关键作用。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1.1临床资料依据vojta的诊断标准,诊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435例,根据家长是否选择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月龄从72天-6个月,进行2年的治疗及跟踪随诊。
1.2治疗方法采用综合干预治疗手法。
1.3疗效评定及评定标准根据gmfm量表,分别于72天,4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评分。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
2 临床研究本课题临床研究应用综合疗法,包括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及中国传统的按摩手法来抑制异常放射活动,促进正常运动出现,运动语言疗法来训练构音障碍及舌面肌肉、智力障碍的患儿应用引导式教育来对患儿的心理行为进行有效训练,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我科自2009年的1月-2010年1月,共收治中枢协调障碍患儿289例,其中早产132例,hie65例,宫内发育迟缓92例,采用综合康复的运动疗法进行干预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干预组患儿共289例,平均治疗时间32天,最短治疗时间10天,最长2年,共有8例患者在运动语言及智力方面存在一项及多项障碍,经过治疗及训练均有明显的提高。
对照组患儿共146例,因为经济及时间等原因家长选择放弃治疗或家庭康复治疗,同干预组一样,分别在不同的月龄进行康复评定,共有14例患者在运动语言及智力方面存在一项或多项障碍,达到正常化的提高和发育速度明显低于干预组。
3 结果治疗前后经统计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治疗的年龄及坚持治疗的时间等因素。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梁松;宋金萍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5(014)022
【摘要】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代名词,由德国Vojta博士经过多年研究,首先在世界上提出,现已得到各国学者的认可,在世界很多国家被应用。
【总页数】2页(P3029-3030)
【作者】梁松;宋金萍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湖北,十堰,442049;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花果医院,湖北,十堰,442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3
【相关文献】
1.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疗效观察 [J], 张春梅
2.电刺激小脑顶核超早期干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效果 [J], 廖伟;赵聪敏;余秀梅;胡云芳;吕婕;杜菲
3.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早期干预及疗效观察 [J], 饶玉琳
4.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J], 何雪萍;陈励和
5.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 [J], 宾昌辉;袁通立;颜梅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效果分析
7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效果分析张惠莉【摘要】目的::了解早期康复训练对中枢性协调障碍( ZKS)患儿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择有ZKS倾向的0~12个月患儿7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儿应用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观察组患儿应用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加感统训练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前用米拉尼运动发育评价( Milani-Compareti)及Vojta姿势反射进行评估。
间隔6个月后第2次评估,与训练前进行对比,观察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加感统训练对12个月龄内的ZKS幼儿早期康复疗效明显。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98-99)【关键词】中枢性协调障碍;发育评价;早期康复【作者】张惠莉【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社会福利院,河北邢台 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小儿姿势与运动协调发生紊乱,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危险儿,或早期诊断脑瘫的脑损伤儿[1]。
德国学者Vojta 首创。
临床表现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肌张力异常为主。
随着增长发育会有明显变化,但早期症状的捕捉比较困难。
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严重者外,均可以治愈或正常化。
在6 个月以前婴儿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
该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的能力比较强,如能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6 个月以后脑损伤就会产生继发性变性,可发生挛缩及变形,使异常姿势固定化,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所以,及时对ZKS 患儿做出诊断,早期康复治疗,可为减少脑瘫、智力低下的发生或减轻症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对邢台市社会福利院2008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养的0~12 个月残弃儿,首先采用Vojta 姿势反射、米拉尼运动(Milani compareti)发育评价进行评估。
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
方法通过对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病史采摘,根据V ojta评价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采用V ojta疗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17例患儿完全康复,其余43例患儿的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标签: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V ojta疗法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德国学者V ojta提出的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
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1]。
V ojta疗法是针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及脑性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起因的运动异常的治疗技术[2]。
目前笔者所在科室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采用了V ojta 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儿,年龄1~12个月,采用V ojta七种姿势反射进行诊断[3],共分四度,极轻度:异常姿势反射1~3种(21例);轻度:异常姿势反射4~5种(18例);中度:异常姿势反射6~7种(16例);重度:异常姿势反射7种伴有肌张力异常(5例)。
1.2 方法对60例患儿采用药物配合V ojta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治疗时按小儿的神经系统运动发育顺序及规律,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规律进行。
根据小儿脑瘫的类型、程度、部位,选择V ojta法的反射性俯爬R-K和反射性翻身R-U的2~3种合适的手技,每种手技都要左右各做一次,每次3~5 min,2~3种手技共需20~30 min。
年龄小、体质差者选2种手技,治疗10~15 min,间隔2.5~3 h做1次,每天做3~4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3~4个疗程[4]。
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及运动功能的作用分析
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及运动功能的作用分析发布时间:2023-06-19T12:54:21.6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5期作者:张立荣[导读]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重症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及运动功能的作用分析张立荣(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0)【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应用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意识障碍及运动功能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实施康复治疗早期介入。
比较两组的意识障碍简化评估量表(SECONDs)评分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SECONDs得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应用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方式,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康复治疗;早期介入;重症脑损伤;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重症脑损伤主要有外伤性或非外伤性的脑损伤两种,临床常表现为颅内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是造成患者死亡的较大风险因子[1]。
人体的脑部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具有良好的代偿能力和良好的恢复能力,因此,在感染后,脑神经损伤、急性中毒性脑病、急性脑损伤等都会引起脑神经损伤。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康复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临床上,关于早期介入疗法的系统性、标准化的研究还很少,缺乏对其在创伤后的应用[2]。
基于此,本研究将分析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应用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意识障碍及运动功能的作用,先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区间位于29-59岁,平均年龄46.25±5.26岁)和观察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位于25-60岁,平均年龄46.33±5.39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48
54投稿邮箱:zuixinyixue@
·临床研究·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介入的临床分析
王耀,武士勇(通讯作者),李晓文,倪飞越
(宿城区人民医院 康复科,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是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协调出现紊乱的情况,此类患儿出现脑瘫的几率较高,及时对其疾病进行发现和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1]。
本文主要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接受早期康复介入干预的价值作分析,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60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按照其就诊时间差异分组,其中实验组30例年龄处于3至6个月,对照组30例年龄处于7至18个月,其均接受康复介入干预,对其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
所有患儿均资料完整,可接受随访,将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排除。
1.2 方法。
2组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均接受康复介入干预,具体措施为:①运动干预疗法:由康复治疗师,以Bobath 法以及Vojta 法实施神经发育康复干预,每次干预时间为30 min ,每日实施2次干预;②作业疗法:根据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为其选择作业活动,如鼓励其抓不同质地、大小以及形状的玩具,对其感觉进行刺激,使其手指更好的活动;③脑细胞激活剂干预:给予患儿神经节苷脂治疗,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次剂量为20 mg ,每天用药1次,同时给予患儿复方丹参治疗,每天用药1次,每次剂量为4 mL ,以10 d 作为一个治疗的疗程,之后休息20 d ,再次实施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共计实施6个疗程的干预;④电疗:采用经络导平治疗仪为患儿实施治疗,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肢体、头部相关经络穴位处实施电刺激干预,每次时间为20 min ,每天进行1次干预,一个疗程为15 d ,若患儿存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则采用痉挛肌医疗仪,为患儿实施痉挛肌电刺激干预,每次时间为20 min ,每天实施1次干预,一个疗程为15 d ;⑤家庭干预: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被动操、抚摸以及多感官刺激,包括前庭觉、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刺激训练。
1.3 观察指标。
连续实施6个月的干预,对2组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即显效:患儿达到正常儿童的运动水平,其Voj-ta 正常反射;有效:患儿存在正常的运动发育,但是与正常儿童相比,迟3个月以上,患儿的Vojta 反射的阳性数,较干预前减少2项及以上;无效:
患儿未出现正常的运动发育,其疾病症状较干预前未改善;以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
数据通过SPSS 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以t 检验。
若P <0.05,则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干预的总有效率(93.33%)
3 讨论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也可以称之为脑瘫高危儿,若其在早期接受有效的康复治疗干预,则可以避免脑瘫的发生[2]。
大量研究显示,对存在脑瘫几率的患儿实施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脑瘫的几率。
康复介入是目前治疗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主要方法,其中的神经发育疗法,若在新生儿期开始使用[3],除极严重患儿外,其余均可正常化,神经发育疗法能够对原始异常姿势以及反射进行抑制,使得患儿的正常运动模式以及自主反应不断的出现和强化,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4]。
综上所述,康复介入疗法应用于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而早期实施康复介入干预,则可更好提高患儿治疗的效果,促进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马云霞.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
能及智力水平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12):67-68.[2] 钟守萍.早期康复训练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
力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2):3804-3806.[3] 张小兰.中枢协调障碍患儿早期抚触的康复疗效评价[J].中国卫
生产业,2013,11(9):158-159.
[4] 刘瑛,唐云,夏嘉陵,等.前庭功能训练对儿童中枢性协调障碍的
康复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5):136-138.
摘要:目的 探究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接受早期康复介入干预的价值。
方法 选取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60
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按照其就诊时间差异分组,其中实验组30例年龄处于3至6个月,对照组30例年龄处于7至18个月,其均接受康复介入干预,对其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组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干预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的总有效率(73.33),P <0.05。
结论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接受早期康复介入干预,可以促进其预后的改善。
关键词:神经中枢协调障碍;早期康复介入;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322.8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48.031
本文引用格式:王耀,武士勇,李晓文,等.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介入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