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北方民族大融合(2016年华东师大新版)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试题1.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答案】D【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正是这一趋势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而“改革”又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出:民族大融合趋势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因,又是改革之果,故本题选D。
2.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年,统一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各族人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在和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答案】4 鲜卑 439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民族融合的史实。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鲜卑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各族人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内容: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改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采用汉族的、;学习汉族的等。
【答案】汉语鲜卑语汉族服饰汉姓联姻官制律令礼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4.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答案】民族融合【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典型的阶段特征之一就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了。
从五胡内迁,到孝文帝改革,终于将民族融合这一特征推向高潮。
我们可以通过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来证实这一点: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这样官员们的语言汉化;官员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服饰汉化;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通婚---此项变化最大,鲜卑族的血统变了;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皇族拓跋改为元;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这是鲜卑族文化、风俗的汉化,通过这样的改革可以预见鲜卑族消失的结局,可见民族融合在此更多的是指落后的少数民族通过汉化与汉族趋同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 练习题 .doc【含答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A西晋灭蜀B西晋灭吴C西晋代魏D少数民族的内迁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3、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羯D氐4、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A14年B36年C50年D37年5、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A洛阳B长安C建业D成都6、下列哪些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西晋衰落的原因是()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匈奴族的内迁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A东吴B西晋C东晋D东汉9、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10、在4世纪后期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氐D羌1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东晋和北魏B东晋和前秦C西晋和前秦D西晋和北魏12、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于4世纪的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15、下列对淝水之战后的局面表述错误的是()A前秦统治迅速瓦解B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C立即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6、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1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六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六第1题【单选题】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A、蒙恬北击匈奴B、孝文帝改革C、昭君出塞D、澶渊之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改穿汉服B、改用汉姓C、学说汉话D、学习汉礼【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A、秦孝公B、汉光武帝C、汉武帝D、北魏孝文帝【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北魏建立后,______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实行汉化,这些措施促进了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过程即充满了残忍的流血战争,又不时碰撞出友好的火花,促进了各族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篇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和平篇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材料四: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说:“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十八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任务三: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①,
以抵御北方柔然②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 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 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河北、山东、关陇地区。在
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 魏定都邺城,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定都长安, 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
1.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见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势民学习和接受他们的用具,食物, 服装等。并把它们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可见民族交往,交 流和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和缓。 在民族大交融中进一步促进了汉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推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北魏实力, 达到统治的根本目的。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成语典故
383年
前秦和东晋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东晋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淝水之战后 ,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
淝水之战示意图
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是秦朝灭 亡的关键战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 北方的基础。
称为“十六国”。
知识讲解: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
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相关史事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 辅佐苻坚,外修兵革, 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 秦很快兵强国富。符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 勤劳,处理万机, 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然而,在攻伐东 晋 一事上,苻坚未能听从王猛生前反对伐晋的意见, 一意孤 行,大举南下,最终遭受 淝水之败。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XXX《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XXX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XXX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域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XXX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XXX重用汉人XXX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XXX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XXX正统,目前上下XXX。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XXX。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新版历史七上19-20导学案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点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识导读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③火药的发明④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第7位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教学反思:
导学策略:
社港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备课日期:2016年12月1日设计者:周长江、罗芳玲、尹根深审核总第19课时
课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并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简要概括祖冲之在机械制造方面取得的成就。
4、祖冲之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三:史事论评(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
1、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贾思勰
祖冲之
郦道元
2、文化成就
类别
书法
绘画
石窟艺术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所在朝代
三、中考链接: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中华民族硕果累累,成就辉煌。下列科技成果按取得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四、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前秦统一北方,南下政府前秦一统天下,双方在淝水展开激战,最终前秦失败。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讲授新课:师:阅读课本93页到94页找出前秦失败的原因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旧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即代王位。
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其孙拓跋焘于431年灭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
师补充史料: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北魏建立后,逐步接受中原汉族农耕生活方式,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圈点信息,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积析参与课堂讨论,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3、回扣学习目标,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建立:统一:(2)民族的融合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目的:(3)概况: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措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2)作用:(3)北朝: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爱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总是:四、自主检测1、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 D.荆州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A、西晋末年B、前秦时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A.383年B.386年 C.439年D.494年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 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北魏政治及北方民族大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于分裂局面,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已。
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十分活跃。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阶段的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更选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初中学生对民族交融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
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认识有限,但是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活跃、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四、〖教学思路〗该课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利用影视作品图片和民歌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按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顺序进行,对于民族交融的概念,让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浅出。
对于改革措施,安排学生表演历史剧,创设历史情境,结合大量的材料和图片和采用缩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加深理解。
对于改革作用,引导学生从材料得到结论。
对于北朝政权变化,实行温故知新,跟踪三国以来政权的发展更替,以便使学生系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最后,师生共同畅想民族融合前景,使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完成情感升华。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第19课 北方民族大交融(2016人教版)(34张PPT)
1
三、北方民族大交融
经济生产
民 族 大 交 融
物质
生活习俗
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乐舞 民族认同
影 响
精神
增强了中华 民族的物质 文明与精神 文明,为隋 唐统一奠定 基础
讲授新课
三、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 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 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 一致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
二、孝文帝改革促交融
论从史出----我来总结改革措施
所有因素中迁 1、《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 平城 都的决定因素 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民谣:纥于山头( 平城之弊: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 巩固政权 今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统治中原; 2洛阳之利: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 (文化落后,不便统治),移风 ,有利于统治中原地区。 洛阳 易俗(改革),甚难。《魏书》 3、洛阳是我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 首都。 4、洛阳是汉文化积淀的中心。若问古今兴 迁都洛阳 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说汉语
二、孝文帝改革促交融 论从史出----知识手牵手
魏主下诏,以为:“北 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 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 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 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 姓或重复,皆改之。”
改汉姓
二、孝文帝改革促交融 论从史出----知识手牵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 后宫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 当的汉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 分别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 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 通汉婚 卑、汉族互为姻亲。
北方民族大融合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瓦 解后北方的分裂局 面,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
情景剧:民族融合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 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代讲学图
胡床
方凳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 化了的鲜卑家庭的一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 个写照! 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
南 北 朝 地 图
各 族 人 民 长 期 接 触
民 族 融 合 的 趋 势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迁 都 洛 阳 进 一 步 改 革
民 族 融 合
——我收获,我充实(I gain my full)
课堂练习
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
课堂练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 习?(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课堂练习
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 A.贺 B.穆 C.刘 )
D.元
课堂练习
第20课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
反馈测评
——I'm confident, I can do it (我自信,我能行)
背景
鲜卑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① 439 年,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
洛阳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迁都城
平城----洛阳
地处中原 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好
直接目的: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017/2/4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2017/2/4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017/2/4
2、冯太后改革
集权中央 政治上: 基层实行“三长制”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完善地方行政管理
/4
3、孝文帝改革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洛阳
内容 改官制 禁胡服 学汉语 通婚姻 改姓氏
2017/2/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平城
2017/2/4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2、意义:
(3)北方交融、南方开发。 (1)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2)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 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017/2/4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 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 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017/2/4
启示: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 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的结果;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明的意识,培养 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
439年,完成北方的统一
拓拔珪
2017/2/4
北魏的情况:
★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俸禄
★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相结合的形态。 ★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2017/2/4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融合
2017/2/4
2017/2/4
一、北方政权的演变
1、“十六国”时期:
4世纪初,北方进入政权 分立的“十六国”时期
2、时代特征
短暂统一,政权林立, 战乱相继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2017/2/4
二、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2017/2/4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 卑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2017/2/4
汉 元 穆 陆 贺 刘 楼
姓
孝文帝改革进程
仿照汉治完善行政管理 冯太后改革 颁布均田制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改官制、禁胡服、 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
历加 史速 进了 程民 族 交 融 的
汉族妇女做蒸馍、烙饼
2017/2/4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胡床
方凳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还可能 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 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交椅、绳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 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 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 2017/2/4 坐具。
——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 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 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017/2/4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 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 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 族高门。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 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 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 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 2017/2/4 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