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合集下载

浅议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浅议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山 西 青年
教 学探 讨
浅议我 国大学精 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李若冰
5 4 1 0 0 6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摘 要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 程中通过一代又—代人的共同 努力、学校文 化逐渐积淀而成的。当 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功利主义的激进化,学生思想道德的匮乏 化,大学精神失落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因此,重新思考大学精神, 正视大学精神的缺失, 合理塑造大学精神迫在眉睫,它对推动我国大学 不断向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精神;缺失;重塑
1 . 深化高校制度建设 ,发展大学精神 任何 大学都 不是 空 中楼 阁 ,都 要依 托一定 的 制度建设 。 制度 建 设是培育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第一.要努力建立现代 大学是有精神 的,这种精神是获得社会认可的。一提到大学精 大学制度 。完善教学、科研 、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民 教授 治校 、 神 ,许 多人 不 由 自主 的会想 到啥佛 之真理 ,牛 津之博 大 ,清 华之 严 主 管理 、 自主 办学 。其次 。强化 高校 管理 力量 .建立 “ 谨,北大之创新等。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 教 授治 学” 的管理模 式 ,规范 高校行 政管理 行 为 ,抑 制行政 权 力膨 是漫长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形成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 ,就作 胀 的非 正常现 象。 2 .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精神 为一 种学 校文化 的标 志 ,被 师生 义无反 顾 的继 承和 发展 ,不断 发扬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 的基石,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土壤 。 光 大。今 天大 学精神 失落现 象 曰益 凸显 ,严 重影 响了高校 的发展 水 第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行动去落实大学精神。积 平 ,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程 ,阻碍了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极举办能发扬学生个性 ,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 。彰显大学精神 我 国大学精 神 的解 读 何为大学精神?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 《 大学一解》中对大 的科 技文化 节 。第二 ,培育优 良的校风 ,创 建和谐 校 园。校风 是 大 学精神做 了新的注解: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学精神的外在表现,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精心耕 善。 ”有学 者认 为 :大 学精神 是一所 大学 所拥 有的相 对稳定 的群体 耘 。形成 良好的校风氛 围。第三 。提出具有文化底蕴、符合本校特 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 色的校训 ,提升大学精神。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载体 。对大学精 的精神特征 ,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 、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 神有标志性的指导作用。好的校训可以凝聚大学精神,如 ,广西师 尊 师重道 ,敬业 乐群 ”。 和生 命力 的体现 。大学 精神 是大学 优 良传统文 化的结 晶 ,是大学 历 范 大学 的 “ 3 . 加强 思想 道德建 设 ,创 新大学 精神 久 常新的源 泉 。对于 凸显一 所大 学的形 象 、特 色 、风 格和 水准举 足 大 学是 大学人 思想 道德建 设的 主阵地 ,应通 过各 种途 径引 导大 轻重。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内容主要包括 自由与独立精神、科学与批 学人人格的健全,使大学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担当起 判精神、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等。 个 人在 社会 中应有 的道 义 ,真 正成 为具有 高素 质的现 代人 。其 一 , = 、我国大 学精 神缺 失的表现 勤 勤恳恳做 学 问 ,实 实在在 做人 ” 的优 良品质 。这是 当今 时代 。我 国高等 教育事 业迅速 发展 。大学 建设 与发展 取得 培育 大学人 “ 了骄人 的成绩。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 。功利 主义蔓延高校 的每 学术和思想道德的结合 ,是创新大学精神的必要坏境 ;其二,大学 个角落,大学人思想道德高地失守,我国高校大学精神严重缺失。 是大 学人 的成长 沃土 ,是新 思想 的发祥 地 ,科 技创 新的 摇篮 。创新 已成 为大 学精 神 气 质 的重 要特 征 ,大学 精 神代 表 着 学术 自由 和创 1 . 功利主义的激进化,腐蚀了大学精神 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功利化思想玷污了大学的精 新 。 因此 ,大学 人要 有创新 意识 ,与 时俱进 ,大学 才能 永葆独 特 的 神贞操 。贪 污之风 笼罩 着校 园 ,社 会上很 多腐 败现象 都能在 大学里 魅力。大学精神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 总之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精髓 。它是一种无形 的资产 。 找到 ,严重腐蚀着大学精神。高校在追求 “ 一流大学”的 “ 一片喧 哗”声驱使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 。片面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 荡漾在大 学校 园 的每 一个 角落 ,铭刻 在全体 师生 每一个 人 的心 中。 如何重塑大学精神 ,是我国高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高校只有正视现 林立 ,教 育成本 剧增 ,债 台高筑 。教授做 学 问信奉 金钱主 义 。心 态 浮躁 、急 功近利 。把 学术 当成是谋 求获 得金钱 与地位 的路 径 ,重大 实 ,对症 下 药 ,开 拓创 新 ,才能 找 回失落 的大 学精神 ,重 新塑造 出 基础 性研 究少有 根本 的突破 ;学 生素质 严重 下降 ,学术视 野短 浅 。 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学精神。 无心 上课 ,忙 着考 证考 级 。 硕 士生 、博 士 生 留在 学 校 多为 混个 文 参考文 献 : 【 1 】 吴洁.试论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研 凭 。增加 个人在 求职 竞争 中 的砝 码。 高校对有先进的大学精神统帅。大学精 神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引着大学健康发展。但是,大学精神 迷 失 已成为 了高校 的普遍 现象 。 目前 我 国高校 的一个 重要任 务 ,就 是走出精神迷失,重塑大学精神。如何重新塑造高校特色的大学精

从钱学森之问看中国_大学精神_的缺失

从钱学森之问看中国_大学精神_的缺失
4.职称评定,本末颠倒,教学为次,科研为要—— —主次颠倒,精神难 葆
有参与《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签名的教授说,“假如孔子活 到今天是不能评教授的,因为他光讲学而没有发表论文。”此话尖锐指 出了当今大学存在的问题,反射出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
大学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教学,为国家各方面建设培养所需合格人 才,这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而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大学都把做课题 和发表论文放到第一位,教学就变成其次了,为了鞭策大家积极去搞 “科研”, 规定评定职称必须有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并发表多篇科研论 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两篇,而教学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却规定甚少, 评定时主要看科研课题和论文发表方面是否符合要求。而教师本来就 低的工资又是与职称挂钩的,讲师和教授的工资相差一倍,这就使得教 师们不遗余力去钻科研课题,想方设法去发表论文,人的精力是有限 的,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自然就不用说了。
钱学森之问及其实质 现在的大学,是个很沉重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 森大师病重期间,多次询问前来探望他的温总理。钱老走了,可问题却 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遗憾。总理说: “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 痛。”是的,这一问不但刺痛了总理,也刺痛了全国人民:大师级人物一 个个去了,越来越少,已快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了!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就 培养不出大师级杰出人才? 温总理就这一问题曾询问于六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似乎都没 给出满意答案。2009 年 11 月 11 日的安徽《新安晚报》A6 版一封 11 位 教授署名的《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痛陈当今中国教育 存在的“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认为就是这些问题使中国的 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些问题的实质,正是大学精神的缺失。 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相对“小学”而言,指培养治国安 邦的大才的地方。“精神”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有如下几种解释:①指 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②宗旨;主要的意义;③表现出来 的活力;④活跃;有生气。大学精神当取第②种解释,即是指大学的宗旨 和主要的意义。 那么大学的宗旨和主要意义又是什么呢?《礼记·大学》明确提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怎样才能实现大学宗旨和 体现大学意义呢?该文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途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大学》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告诉我们传统的大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基础上 修养品德,做到意诚、心正、身修,品学兼优,以致能够齐家、治国、平天 下。 现代学者怎么诠释大学精神呢?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大学精神”是 大学在其长期的传统办学历史过程中经过沉淀、凝聚而逐渐形成的、相 对稳定和比较成熟并被大学内外广泛认可的该大学特有的办学理念和 价值取向,是大学思想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大学之魂。 而现代中国的大学,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由于盲目崇外迷失自 己,不能沉淀和凝聚自己应有的精神,或者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注重 功利,不能用大学精神去引领社会潮流而反被社会潮流所左右,从而失 去应有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失去思想核心和灵魂,而导致大学精神 缺失。 现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1.不明明德,不亲民,不止于至善 —— —宗旨丢失,精神缺失 “明德”指的是光明的、符合正道的品德及行为,指正确的世界观和 人生观及在其指导下的行为。“明明德”就是要倡明、提倡这种品德和行 为,这是传统大学学生习学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大学里,大多只注重现 代知识的教学,而不太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能使学 生“明明德”,从而导致一系列道德和行为问题,如无礼、自私、孤闭、逃 课、思想狭隘或放任自流,甚至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和跳楼自尽的都有。大学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学生品德严重缺失,还 能体现应有的大学精神吗? “亲民”即“新民”,意思是大学应该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才—— —“新民”,而现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 才”,许多由于不“明明德”,不能“诚意”、“正心”,更不能“修身”,甚至有 些连“格物致知”都不会,哪还会成为“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大才 呢? 止,到也;至:极也。“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修身育人都应该达到 最完美的境界。现在的中国大学教育,由于不明明德,培养不出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新民”人才,因此说中国大学教育没有达到最完美 的境界,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大学精神。

浅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与培育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与培育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与培育对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理想信念淡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否定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精神;宽容、诚信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等。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缺失,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因此,必须研究多种途径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标签: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策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优秀品格和坚定意志,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精神财富与不竭的发展动力[1]。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民族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其精神面貌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西方一些腐坏思想的侵入和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这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其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现状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能否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

目前多数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较强,他们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使命感、危机感。

但另一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和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民族精神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大脑里淡漠了,不少学生并未确立正确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一)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部分大学生经不住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信仰,对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出异常的冷淡甚至反感和排斥。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摘要】当今社会,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现状概述和问题意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性和影响。

在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培育途径,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重要联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共同致力于培育更加人文素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现状、问题意义、表现、影响因素、培育途径、学校角色、责任、家庭、社会参与、教育、必要性、展望、个人修养、社会责任1. 引言1.1 现状概述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许多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追求,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缺乏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缺乏对人伦道德的坚守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急需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只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共同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而努力。

1.2 问题意义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缺失现象。

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亟待解决。

中国大学精神缺失原因多维分析

中国大学精神缺失原因多维分析

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索道。尽快启动杭瑞高速公 路铜仁至遵义段的建设,安排便捷通达梵净山的环行旅游通 道。不仅要解决从铜仁至江口到达梵净山的通道问题,而且 要尽快打通从印江到秀山的快速通道,为四川、重庆方向的 客人进入梵净山解决交通制约。使之形成成都、重庆、梵净 山、张家界、三峡和神龙架的优秀景区连线。 关于梵净山是否应修建索道问题争论由来已久,本人认 为,保护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利用产生其综合效益,不应把 开发旅游资源与破坏等同起来,梵净山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 价值,同时是旅游者“回归大自然” 度假休闲、观光游览的 好去处, 我们可以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开发, 发挥梵净山的名山效应对铜仁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以此带 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从江口县一侧上山的现实 长期存在,且上山人数日益增加,因此在江口一侧修建索道 是必要也是可行的。索道的修建既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也 有利于梵净山生态旅游的建设,不仅能减轻游客在游览过程 中的疲劳,增加游客量,还能缩短游客在山道间的停滞时间,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目前,当地政府及景区部门正在着手解决梵净山旅游存 在的以上问题并取得的积极的效果,对梵净山旅游的发展, 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铜仁人民 的共同努力下,在红色旅游、自驾旅游、乡村旅游的带动下, 一定能打造出梵净山旅游的世界品牌。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治、经 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与西方市场经济历经 1 1 2 2008 ・ 3
社会观察 和自身增加收入的考虑,大举扩招,其结果就是使大学的入 业的巨大压力,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总旨的大学,弥漫着 学率直线上升, 许多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学生也能够上大学, 浓重的官气,为上是从,跑‘部’前进,充满了跃进式的豪 甚至是名牌大学,但大学也自然而然的从精英人才的培育逐 迈和各种各样的高指标,运行着官,产,学,商各不相同的 渐转化为大众的教育基地, 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势不再突出, 机制;屡禁不止的教育腐朽,学术腐败,使学校终于失去了 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境地。虽然中国的教 ‘净土’之誉,被诟病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 育界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强调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 ……” 。大学在这股大众化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不自觉地降 性,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还是存在着下降的趋势。他们有些 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也随 只是把大学看作是一个获得学位的机构,而非学习知识、提 之远去。 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场所。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学 费的增长。虽然高额学费的收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资 金紧张的困难,却使许多人丧失了入校学习的机会。杨东平 先生在《重建大学制度》中写道: “高昂的学费造就了庞大的 贫困生阶层,正在改变着农村学生的升学意愿;严重的人才 流失仍没有停止,甫出校门的大学生,却面临着就业还是失 (上接第 108 页) 3. 突出民族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梵净山旅游业要 把着眼点放在民族特色,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 上,应积极发掘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 信仰、人物掌故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它们更具浓 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在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时, 要尽可能把民族的传统艺术与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少数民 族特色的活动项目,积极开展生态游,从中体味我国少数民 族丰富多彩的生活;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 游纪念品和旅游用品,如印有风景名胜的织锦、刺绣、印染、 雕刻、服装、提包等小饰物。此外,梵净山周围地区聚居多 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在服饰、饮食、 节庆、歌舞、婚恋、文学、工艺品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充满 了神秘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因而应打造民族文化风情游品 牌;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如民族风情 旅游项目:踩芦笙、四面鼓舞、板凳舞、反排木鼓舞等土家 歌舞有山歌、哭嫁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 斯、肉莲花等;利用土家族的节日赶年、牛王节、清明节、 六月六 ( 晒龙袍)、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 商品交流会。 4. 加大宣传梵净山旅游力度。 尽管铜仁兴建了大兴机场, 开通了渝怀铁路,但几乎为凤凰旅游所用。没有发挥出对梵 净山旅游的贡献。同属武陵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梵净山的 宣传力度不够,因此要借助主流媒体,网络力量,节庆活动, 名人效应。通过与旅行商合作宣传促销。加强与已有旅游品 牌优势的旅游地的合作,比如与凤凰、张家界共同制作客源 地宣传资料、宣传广告,通过后者直接向客源地宣传促销。 制定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除了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 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旅游投资等各个 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把旅 游业的发展放在更大的区域来考虑, 既要考虑区域内的协作, 更要考虑区域内 “同质性” 旅游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竞争。要 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通过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 歌手、宣传片加大梵净山旅游的宣传力度。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1.高 等教 育 大 众 化 思 潮 的影 响
教化在 内的精神文 明建设 。 三、 大学精神 的重塑
大学青藤缠绕 的古楼 、 绿树成荫 的幽径 、 神圣崇高 的使命 以及悠远深 邃 的精 神对 人 总有 难 以抵 挡 的 吸引 力 。物欲横流让社会期望大学不仅能促进科技发展 , 更 能通过 对心 智和精 神 的持 久关 注来 对抗 被 过 于抬 高 的
团结的精神 ; 以及“ 允公允能 , 日新月异” 的南开精神。 1 [2 这些光辉灿烂 、卓尔不群 的大学精神吸引万千学子 千 里迢迢负岌而至 ,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 开启其 自 我意识 , 催其奋进 。 二、 当代 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 一) 大学精神缺失的表现 毋庸讳言 ,当今社会甚 至大学生群体 自身普遍对 大学存在失望 ,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 出了高等教育理 念和大学精神 的失落 , 具体表现有 :
外 高水平 大学 ,而 高校发展 的核心和灵魂是 大学精神 的培育。鉴于此, 深入分析并努力重塑大学精神有着重
要 的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大学精神
学术 自由
人 文 艺术
提到大学精神 ,人们往往会想起 巴黎大学 的顽强
斗争精神, 波隆那大学对理想主义的孜孜以求, 以及牛
津、 剑桥不为世风所撼 的博大 、 古典 、 孤傲和恬静 。大学 精 神使 大学在世界变迁 中固守 自身 的追求 ,一 面传 承 人类文明的遗产 ,一面又不懈地开拓知识和思想的疆
1, 教学质量 滑坡 。
域。一所大学若缺乏祟音的精神追求, 空有所谓的大楼
和大师 , 是无法真正引领社会进步 , 支撑起人类文明天 空的, 当前大学精神衰微 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高校 但 要想建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必须正视大学精神的缺失 ,

当代中国大学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构

当代中国大学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构

近期 , 于高校论文 造假 、 关 抄袭剽 窃等 学术 不端 现 象屡屡见报 , 神圣 的学术殿 堂蒙 受亵渎 , 高校 学术 道德
失范 、 科学精神 缺失的 问题引起人们 的广泛热议 。
这里所说 的科 学精 神 是指 一 种 相 当稳 定 的 、 学 科 共 同体一致认 同并 自觉 遵循 、 合乎 科 学 自身 目的性 的 秩序 、 规范 和价值 的总 和。它是 人 类 进 步和 社 会发 展


引 言
没一切 的时间历程 的考 验 ”1 l 。大 学 如此 顽 强 的生 命 J 力, 对人们 如此之深 的魅 力 和吸 引力 , 大程 度上得 益 很 于大学 的科 学精神 。因此 , 对 于其他 任何社 会 机构 、 相
团体 , 大学科 学精神 的缺失 , 具有 典 型性 、 害性 , 更 危 从 而更具危机感 。
科 学本身价值 的倾 向。中 国现代教 育没 有真正 挖掘 出 科学 精神的 内涵 , 没 有对 科学 精 神 的培 养 予 以高 度 也
作 为一种“ 社会 职 业 ” 教 育 ” 意 义在 相 当大 的程 。“ 的 度上 被诠释为 “ 教学 ” “ 练” “ 输 ” 。教育 学理 、训 或 灌 论再 也不能 以一种 批判性话 语激起 教 育活 动本身 所蕴
当代 中国大 学科 学精神 的缺 失及 其重 构
石 松 , 红 梅 董
( 南京农 业大学 , 苏 南 京 2 0 9 ) 江 10 5
[ 摘 要 ] 当前 , 高校 学术道德 失 范现 象严重是 当代 中国大 学科 学精 神 缺 失 的表 现 , 主要 原 因可从 传 其 统 文化 、 育模 式 、 教 社会 因素 等三 个方 面探 寻。在 高校 中培 育科 学精 神 , 强科 学精 神 价 值教 育 , 升 加 提

艰苦奋斗精神缺失原因【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

艰苦奋斗精神缺失原因【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

【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探析】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加上自身固有的矛盾,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渐趋失落。

大学精神失落的实质是大学固有矛盾即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大学自主性与依附性、大学传统与时代变迁等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失衡的体现。

重建大学精神需要构建外部和内部制度,培育大学成长的良好环境。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实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使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但也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其中,大学精神的危机更是备受关注。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所谓“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社会声誉、人际关系、观念形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具体来说,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体取向层面。

体现为大学追求再生产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增进个体力量和个人幸福。

依据大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提供“差异化”学习和教学的环境,从而影响差异化人生的去向。

第二,社会取向层面。

体现为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生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社会财富和力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也不是隐士,不可能置身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危亡之外;大学不是完全的公共机构,它需要独立自由的学术空间,需要宁静淡泊的精神园地。

它可以傲立时代潮头,大声疾呼呐喊,吹响战斗的号角,唤醒公众;也可以置身名利之外,一心向学,钻研学术,启迪世人。

真正的大学必须游刃于两种角色的转换之中,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奔走于道义与学术之间,继续弘扬大学精神。

第三个层面,组织取向层面。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必须不断保护、发展自己,才能与社会形成积极互动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不是乌托邦,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差距。

大学不应该成为营利机构,它需要公共的支持与政府的投入。

同时,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场所,大学必须独立于社会习气之外,始终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没有这一点,大学便成了社会的附庸,大学精神便只剩一具空壳。

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原因探析
大学的创新精神包括知识 的创新 、 能力 的创新 、 观念的创新 、
都 由学校 的行政领导兼任 , 至连 学术组织 的一 般成 员大多 甚
也是学校行政部 门的负责人 , 使学术权力成 了行 政权 力的附
社会理想的创造等 。 大学的批判精神一方 面是指大学在教学 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 , 否定非科
刘守勇 :当代 大学 精神的缺失及原 因探析
-2 19・
学 问的追 求变成 了谋求官职 的条件和手段 。 一些大学 教师上
课 、写论 文 、搞项 目,不是为 了做好本 职工作 ,而是 为评职
称 、当领导创造条件 。 ( 二1大学追 求功利化 1 .从学 校来讲 ,一些 大学在办学指 导思想和具体 行动

要 :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制 的逐 步确立和发展 ,受市场 经济的冲击、功利主义 的影响 ,我 国"代大学 3 -
精神 出现 了明显缺失。主要 表现在五个方 面:事业单位行政化 ,大学追求功利化 ,学术研 究世俗 化 ,人 文精神
日趋淡化 ,道德精神 明显滑坡。究其 原 因,主要表现在 :政府对 大学管理过 多过 死 ,市场经济对 大学精神 的培
第 2 4卷
第 4期
天 中 学 刊
J un l f in h n o r a T a z o g o
V_l24 N O. 0| 4
20 0 9年 8月
Au . 0 9 g 2 0
当代大学精神 的缺失及原 因探 析
刘 守 勇
( 平顶 山学院,河南 平顸 山 4 7 0 6 0 2)


大 学 精 神 的 内涵
大, 教育教学质量不 断提 高。 但是 , 随着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 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 、 利益格局深刻 调整 、 思想 观念深刻变化 , 受市 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主义 的影响 , 国当代大学精神 出 我

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

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
… …
大 学 中人 的 灵 魂 已 被 物 质 欲 望 挤 满 了 。 今 天 的 中国 大 学 牵 动 着 许 多仁 人 志 士 的神 经 ,人 们 不 断地 在 问 ,这
是 为 什 么? 又 为 了什 么 ?其 实 ,在 我们 已有 的思 考 中 ,
更 多 的触 及 大 学 的 外 表 功 用 ,较 少 触 摸 到 大 学 的 本 质—— 大 学 是 什 么 ? 大学 为 什 么 ? 孔 子 日 : “ 大学 之
不利 地位 的人 获得 最 大利 益 。教 学过 程 中特 别是 在班 级
力 、技 能 、品德及 其他 心理 素质 上也 是 不平 等 的。 恩格 斯 曾批判 杜林 的 “ 两个人 的 意志 ,就 其本 身 而言 是完 全
平等 的 ”所 谓 的公理 ,他 指 出 : “ 不仅 不是 公理 ,而 这
汗水 ,而 结 果 依 然 不 能 令 国人 满 意 。 可 以说 是 “ 忧 喜
参半” :喜 的是 大 学从 内容 到形 式 、从 规模 到 质 量 、从 公 平 到效 益 都 获 得 了一 定 的发 展 ;忧 的 是 处 在 当 今 这
“ 明德 ”与 “ 至善 ” 的使 命 与 理 念 。如 果 说 后 者是 尊 从
一 一

方 面 ,一 切学 生——不 论 社会 阶层 、经济 条 件 ,也不 方 面 ,在 现代 教育 体制 中 ,受 高等 层 次教 育并 非 是人
论 父 母居 住地—— 都 完全 平 等地 享有 受教 育 的权 利 ;另 的基 本权 利 ,应 该 遵 循 比例平 等 原则 ,同时 采取 补偿 性 原则 。如 高考 根据 地 区 、录取 的 分数 不 同 ,进 校 学生 入 学机 会存 在补偿 性 平 等 ,但 在 高 考 录取 中也 有很 多关 系 户也 以低 分进入 高 校 ,从而 进 校学 生入 学 机会 又存 在 不 平 等 。另根 据每 个人 有 平等 的学 业 成功 机会 ,要求 学生

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

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

试论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格。

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却出现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大学独立地位丧失;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弱化;学术目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科学精神失落。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塑大学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举措。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原因;重建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57-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战略方面有了很多的进步。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正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整体转型阶段,大学精神却在改革中逐渐缺失。

行政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在高校中蔓延,严重腐蚀了当代大学精神,从而使得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重塑大学精神,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一)大学精神实质大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过程所经历的一切。

这主要包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的认识程度。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精神实质。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其中独立精神是指排除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对学术的不恰当干扰;自由精神是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排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批判对待原有观念,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精神,通常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而且它对大学的形象树立和长远发展都影响深远,a·弗莱克斯纳曾说过:“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中国大学的缺失

中国大学的缺失

关于中国大学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已经谈得很多。

比如:缺经费和办学条件,就大量投入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缺规模,就不断扩大规模;缺公平,就采取措施改善不公平的现状;缺人文素质教育,就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缺高层次师资,就大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师资;缺较高的教学质量,就大力实施教学改革……缺什么就补什么!中国对大学改革倾注了辛勤和汗水,而结果依然不能令国人满意。

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学从内容到形式、从规模到质量、从公平到效益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忧的是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现代社会里的大学,随着物质无限度的发展,大学中人的灵魂已被物质欲望挤满了。

今天的中国大学牵动着许多仁人志士的神经,人们不断在问,这是为什么?又为了什么?其实,在我们已有的思考中,更多触及的是大学外表的功用,较少触摸到大学的本质——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大学作为创造、传承高深知识和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机构,除了在其教学和学术上的地位与价值之外,还要求具有‚明德‛与‚至善‛的使命与理念。

如果说后者是尊从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至上的道义或做人做事之理念,那么,前者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大学的本质。

依据此认识,我们考察今天的中国大学至少有如下十大缺失。

大学理念缺失(图片来源:资料图)一、大学理念缺失大学理念就是回答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理念是灵魂。

然而,就中国的当代大学而言,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理念的大学还很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虽然有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实践家,却缺少大学自治的社会环境和卓越的教育思想家。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对理念的思考与实践,多集中在具体的操作化的布置工作性质的层面。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震天口号中,许多大学规划几年达到目标,巨大的投入、宏伟的蓝图,美丽的校园中增添了许多躁动的学生……大学生的理想在‚象牙塔‛里由‚我要当科学家‛,变成了在‚社会轴心机构‛中‚我要票子、车子、房子……‛。

中国大学学术精神及其缺失现状研究

中国大学学术精神及其缺失现状研究

中国大学学术精神及其缺失研究中国大学学术精神及其缺失研究摘要:大学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大学学术精神是大学进行知识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支撑力。

中国大学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中国大学的学术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成长,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大学曾经在20世纪上半叶把中国大学学术精神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学术精神状况和导致学术精神出现缺失的因素一直以来深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大学学术发端的讨论,突出中国大学学术产生的源流,引出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剖析。

通过中国大学学术精神现状的论述和引证,针对大学学术精神中存在学术自由欠缺、学术责任和学术创新丧失等问题,对导致大学学术精神缺失的社会和制度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术精神缺失因素The research of Chinese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and ItsFlaw Present SituationAbstract:The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is the core contents of university spirit. It is a main pushes power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 innovating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ining high quality people,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e hundred year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Chinese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was growing strongly .Beijing university, Stinghua university and Xinan university etc, which was given a new meaning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 century .The short of our national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and the reason was caused deeply attention from the eighties of twenty century. This tex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al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make the source cleanly, educing the main point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and analyzed it. Through the narration and explanation about Chinese academic spirit in current situation, aim directly at the short of the exist of academic freedom, responsibility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lose problems, the text make an analyze on society and institution factor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losing.Key words: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Flaw Factor目次一、大学的发端与学术流变 (4)二、大学学术精神的实质内涵 (5)(一)大学学术的界定 (5)(二)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 (6)1.学术自由精神 (6)2.学术责任精神 (7)3.学术创新精神 (8)4.学术协作精神 (9)三、我国大学学术精神缺失现状 (10)(一)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精神的缺失 (10)(二)学术评价和奖励领域学术精神的缺失 (11)(三)学科专业教学领域学术精神的缺失 (12)四、我国大学学术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3)(一)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 (13)(二)制度方面的原因 (15)五、结束语 (16)主要参考文献 (17)致谢 (18)中国大学学术精神及其缺失研究一、大学的发端与学术流变大学起源于中世纪。

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发表时间:2014-03-04T13:51:33.89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12月供稿作者:白炜浦声江[导读]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白炜浦声江(沈阳化工大学,沈阳,110142)[摘要]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精神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大学管理官僚化、大学追求功利化、道德精神日渐式微、学术研究日益腐化等。

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大学理念缺乏、行政化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去行政化、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厘清大学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重塑当代中国高校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重塑[作者简介]白炜(1958—),男,山东博兴人,沈阳化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党建理论;浦声江(1971—),男,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化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文化建设及党建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2-0009-02 近年来,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高校领导贪腐丑闻频见报端……昔日象牙塔的尊严正在一点点地被剥去!这一切都在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下中国高校的大学精神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表述,但总的来说,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一所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态度和准则。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精神的实质主要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追求“真”,人文和科学交相辉映,大学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精神之“美”。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

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的人。

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的技能。

更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大学不能为社会风向所左右,而应是社会风向的指南针,以烛照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大学精神缺失原因多维分析

中国大学精神缺失原因多维分析

中国大学精神缺失原因多维分析作者:王军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3期今天中国的大学精神之所以会出现失落与迷失等诸种危机,并非是毫无来由、凭空产生的。

深入考察大学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方面的外部原因以及大学内部的原因共四部分因素。

管理体制的从属性品格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大学自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科学管理”。

这是大学办学的普遍规律。

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大学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二者密切相关。

而在我国现阶段,这两者在中国大学里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原因来自政府与大学间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管理这两方面的制度建设问题。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大学都是由政府举办、政府管理,由政府对大学进行拨款、安排招生名额、决定开办的专业,政府对大学的控制细化到了每一个微小的环节上。

在集权管理的体制下,大学被视为政府的下属机构,是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延伸。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修正,高等教育体制历经多次变革,这种局面尽管得到了很大改变,但根基并未动摇,集权管理体制的特点依然时时处处的反映在大学的行为之中。

“政府集权的管理传统并未削弱,相反却有所加强,高等学校始终作为政府的附属单位”[1]而存在。

由于这种隶属关系的存在,大学与政府两者之间始终难以形成平等的法律实体关系。

由于长期的依附于政府,大学自身也更加缺乏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应有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学满足社会需要的行为不是直接从社会获得,而是通过政府的计划来体现。

这种恶性循环,使大学更加无法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又进一步从属于政府,使政府的宏观管理变成实际上的直接管理。

另一方面的从属性体现在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从属性。

大学的本质在于该校的学术性的强弱、学术能力的大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实力与发展的潜力。

大学生精神缺失与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

大学生精神缺失与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

大学生精神缺失与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摘要:本文通过对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我们应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塑造上帮助大学生找到曾一度迷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精神缺失社会共同信仰弱化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分析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三十年中,大学生一直都活跃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在政治上要求民主、平等、进步;在经济上要求独立、自主;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不甘人后。

他们不仅倡导了一种时代的精神,而且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从1949年中国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到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

特别是前二十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条件最为艰苦的时期。

当时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们在经济建设中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今天的大学生都在做些什么呢?上网聊天通宵达旦,上课睡觉、讲话已经是家常便饭,考试作弊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时尚趋之若鹜,对传统唯恐避之不及。

虽然这些只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种种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却是令人心痛的事实:当代的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主导,他们正在被社会潮流所主导。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大环境变了,当代大学生必然会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

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将这些问题完全归结于客观因素。

我们知道即使是客观外在条件不允许改变,我们作为有主观意识的人而言,也可以对进入我们主观思想世界的事物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下大学生的表现,给我们以启示:当代大学生精神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是社会衡量标准化的结果。

论大学生精神匮乏(5篇)

论大学生精神匮乏(5篇)

论大学生精神匮乏(5篇)第一篇:论大学生精神匮乏论大学生精神匮乏摘要: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家庭背景、社会及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自身心理因素,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自卑、空虚、虚弱、堕落等精神贫困状态。

因此,应在校园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自信,构建健康的校园环境,提倡奋斗竞争精神,以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克服大学生精神匮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贫困;匮乏;问题精神贫困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对于大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的趋势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很大,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

我们应该这样来解决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是国家来解决,还是社会,还是学校,还是家庭,这些都需要探讨。

一、精神贫困的内涵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

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

通俗的讲就是没有理想、堕落、自卑,没有积极向上豁达的生活态度。

二、精神贫困的表现1.敏感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包括经济上思想上的独立,自尊心强,虽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为容易感情用事。

他们具有强烈的审视自我的动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是通过他人、通过社会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对他人的言行志向都会折向自身。

也常常感觉所处的社会太不公平,没有安全感,情绪往往比较极端。

2.自卑有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大都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但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无能、渺小,从而认为自己已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总持怀疑态度,不能在众人面前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较为紧张。

有时因为家庭不好,穿着不好,甚至堕落,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中国产生现代大学已经100多年了。

清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出现了第一批新式学堂,新政中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学制,中国兴办了更多的大学。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精神由有到无,由繁盛到缺失,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北洋时期北洋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草创期,大学精神的形成期,大学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起点很高。

当时的基本格局是公立、私立、教会三足鼎立。

把中国大学带到高起点上第一个教育家,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不到三年,但一直影响到今天。

他主张的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到现在还是我们的愿景。

他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今天也不过时。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但网罗了陈独秀、胡适这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也网罗了辜鸿铭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高人。

梁漱溟没有大学学历,只有中学学历,但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究元决疑论》显示了学术水平,蔡校长就请北大教印度哲学。

蔡先生为什么能够站得高,成为开中国大学风气之先的人物?他有四个条件,第一,他是清末进士,是深通传统文化的学者。

第二,他是革命元勋,光复会创始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第三,他是先当教育总长,后当北大校长。

第四,他留学德国法国。

留学德国很重要。

当时世界高等教育最先进的不是美国,而是德国。

19世纪,德国不但产生洪堡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出现威廉三世这样的君主,他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帝政时代的德给大学充分的财政经费,保证教授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但绝不干预大学的自我管理和学术自由。

直到希特勒上台以前,德国的大学水平是最高的,诺贝尔获奖者是最多的。

希特勒上台以后,迫害犹太人,犹太知识精英大批流亡,流亡到七十多个国家,美国的民间社会很发达,收留其中的四分之一,美国给他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天地,使他们有机会成为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电子计算机之父,把美国的大学推上了世界领先水平,从而保持国家的领先地位。

所以,李工真说,德国模式是国兴科教,美国模式是科教兴国。

北洋时期是武夫当国,领导人像走马灯一样,你上我下,政局很不稳定,民生无保障。

但主政者对教育、对思想文化基本上不控制,不干预。

蔡元培怎么办学,不需要请示谁。

1926年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本来是国共两党发动的政治抗议活动,但政府卫队打死了请愿的学生,段祺瑞还是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之后又处罚了凶手,从此终生食素,表示忏悔。

1928年以后,进入国民党统治时代。

蒋介石比北洋军阀强势,他主张以党治国,国民党政府主张党化教育。

但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大学的控制是有限的。

要求大学开设党义课,讲三民主义,大学并不认真对待。

当时大学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大学的校长、教授在政府面前,没有失去尊严,放弃独立。

蒋介石派罗家伦当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留学归来,比较强势,要在学校实行军训,遭到抵制,只好走人。

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教育家,他对大学有一个著名的概括,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他尊重教授。

清华大学他主政时间最长,成就最高。

西南联大时期,冯友兰曾代表西南联大校方致教育部陈立夫部长一封信,很能说明当时大学和政府的关系: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

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

唯其如此,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如牛津、剑桥即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

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

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

今教育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

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师严而后道尊,亦可谓道尊而后师严。

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之一科员不若。

在教授固已不能自展其才,在学生尤启轻视教授之念,于部中提倡导师制之意适为相反。

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教部今日之员司多为昨日之教授,在学校则一筹不准其自展,在部中则忽然周智于万物,人非至圣,何能如此。

此同人所未喻者五也。

然全国公私立大学之程度不齐,教部训令或系专为比较落后之大学而发,欲为之树一标准,以便策其上进,别有苦心,亦可共谅,若果如此,可否由校呈请将本校作为第某号等训令之例外。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

冯友兰的信写得比较委婉,但独立精神还是跃然纸上。

从1928年到1949年,虽然中国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大学的教学环境经常受到冲击,甚至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授的待遇也没有保障,像闻一多这样的名教授,为了养家糊口,还要刻图章挣钱。

但这一时期大学的精神是独立的,向上的。

一批大学的学术水平是很高的,出现了一代真正的学术宗师,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科学,奠基人差不多都产生于民国时代。

民国时代不但有高水平的国立大学,还有高水平的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

南开校长张伯苓,燕京校长司徒雷登,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民国时代的大学精神至今令人向往。

90年代到现在90年代到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再度进入误区。

有人说是大学失魂,有人说是中国大学之殇,总而言之,是出了问题。

表现之一,是以官治学,行政扩张,权力本位。

在大学面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越来越强势。

从人事任免权、经费分配权、招生权、学位授予权,学术经费的分配权,学术荣誉和奖励支配权,学术职称的评审权,无不由行政部门牢牢掌握。

校长的任命越来越不透明,不征求民意,教授没有发言权,完全是上级幕后勾兑。

有人曾经认为,现在中国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是教育经费不足。

我认为这个看法有问题。

经费也是双刃剑。

二十年前,社科院一些人曾经担心被解散。

一般人也是哭穷。

高层说,让大家放心,会以项目的形式给钱。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官方这条思路的作用。

现在过去将近二十年了,这条思路的作用清楚了。

政治权力对学术的既保持了强力控制,同时形成了市场条件下的新特点。

毛泽东时代是以杀威棒驯服知识分子,现在在不放弃杀威棒的前提下,以胡罗卜为主。

不是由权力直接扼杀学术,而是权力通过金钱的中介来驯化学术。

是通过掌控学术经费、学术职务、学术头衔、学术荣誉、学术传播渠道等方式,来掌控和笼络学术界。

最终目的还是让学术服从于、依附于政治权力。

中国形成了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三大强势集团联手分赃的局面。

政府支配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大批知识人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逐步放弃独立性,已经形成学界主流宠物化,独立学者边缘化的格局。

现在财政经费多了,钱就变成了项目,变成了支配教师围着行政力量团团转的“抓手”。

现在“抓手”越来越多,什么211工程,985工程,什么国家级科研项目,一级学科、文科基地,什么长江学者,名堂越来越多,来头越来越大。

这些“抓手”攥在官方手里,教师学生就必须跟着他的指挥棒转,弄得大学的普通教师越来越郁闷,失去了教学和科研的乐趣。

在这种体制下,教育行政部门手里掌握的钱越多,学风越坏。

大楼越盖越豪华,但大师的背影离大学越来越远。

图书馆越建越现代,但藏书里文化精品的比例越来越小,文化垃圾越来越多。

这些项目经费,本来都是纳税人的钱。

如果这些钱到了NGO手里,可能是雪中送炭,做很多好事善事。

但是,这些钱现在掌握在官僚机构手里,他们不受纳税人的监督,这块蛋糕想怎么切就怎么切,想切给谁就切给谁。

在这种体制下,蛋糕越大,后果越坏。

行政力量控制学术的办法之一叫量化管理。

不论是民国时代,还是八十年代,学术评价基本上是同行评价。

水平高低,同行心里有杆称。

评价过程不烦琐,结果大体公正。

一些高水平的学者和成果,可以破格提拔,脱颖而出。

现在是数字化管理,把著作和论文按出版单位分为不同级别打分。

高水平有创见的成果未必得高分,大量生产平庸的东西照样拿高分。

更荒谬的是,谁能拿到政府的社科基金项目,谁得高分。

郑也夫说,农民种地还要看收成。

表现之二是盲目扩张,学历贬值。

新千年扩招的动力是拉动内需。

引入收费机制,学费先是每年收几百元,迅速上升到几千元。

现在有的二级学院收费超万元。

办学只想从家长腰包里掏钱。

穷人孩子考上大学,不是脱贫,而是返贫。

特别是研究生扩招,现在每年硕士生招四十几万,博士生招六万多。

但是中国的人才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下降。

这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局,把中国的学生和家长都装进去了,让他们的大量时间和和金钱白白地搭进去了。

社会公认的看法是,现在的博士,整体水平不如八十年代的硕士:现在的硕士,整体水平不如八十年代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整体水平不如八十年代的专科生。

本科生普遍对学术不感兴趣,硕士生对本学科的学术动向不了解,博士生跟学术前沿不沾边。

博士的学术水准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大多数研究生,不论博士还是硕士,只对文凭感兴趣,只对文凭背后的利益感兴趣,根本没有学术创新的冲动。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究生和一些本科生,毕业时已经达到学术领先地位,已经是创新人才。

现在的制度安排,拉长了学生受教育的年限。

过去,本科毕业,22岁左右,就可以进入专业工作岗位。

现在,大批年轻人混到硕士,25岁才能工作;混到博士,将近30岁了,也未必能进入专业岗位。

这就把青年人自立谋生的时间推迟了,不少青年人成了啃老族。

考不上研究生很郁闷,考上研究生也很郁闷。

郁闷又不能不读研究生,因为要是不混到硕士学位,很多用人机构不要你。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用人的学历门槛越抬越高。

迈不过这个门槛,就得不到体面的职业。

研究生制度完全被透支了,搞滥了。

这场学历膨胀游戏的结果是:富了教育界,坑了老百姓。

大学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学历扩张的冲动,一句话,就是利益驱动。

教育部把学位授予权当作教育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学科评议组、大学、教授和考生之间形成一个设租寻租的利益链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