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历史必修2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时市场经济教案

历史必修2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时市场经济教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人教版必修2)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主要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二、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授为主。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学会分析教材,从课本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设置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3、利用表格,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3、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如何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内涵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已经了解的比较多,并且自身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核心概念理解的还不透彻,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还欠缺。

在学习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提升其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创设情境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设情境2】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从方案经济到市场经济(1)【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方案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开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文革结束后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思想大解放。

2、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教学设计
(3)课堂实践: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5)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内容。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结合具体案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详细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重点知识。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成就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状况,如凭票供应、排队购物等,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教学方法: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4.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足,为学习市场经济体制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2.作业形式:
a.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b.小组合作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作业要求:
a.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c.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教学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②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历史资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②通过比较,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之间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②认识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导入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伟大的变革运动开端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指什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过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③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根本目的是什么?④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下,农村中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包产到户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⑤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对企业实施了哪些新的政策?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用口号、拨乱反正、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比较: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所有制上:多种所有制分配上:多种分配方式1992[南方讲话、十四大]-1993[十四届三中]-1997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发散搜集资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变化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内容-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农村:1978年,安徽、四川“包产到户”-1983年,乡、镇……城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过程[1992、1993、1997]后记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看法是什么?【知识表解】伟大的历史转折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停滞不前标志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影响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开始: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安徽、四川等省展开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背景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进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2.10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教学素材】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同志坚持“左”的政治路线,又提出了错误的思想路线,叫做“两个凡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2)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3)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像与视频,使情境再现,加深学生记忆;(2)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合作,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3)阅读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扩充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2.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②措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2.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自主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2.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四、教学过程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国家计划部门向各生产部门统一安排生产、供应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它的发展初衷是为了解决物质短缺和繁荣经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率低下等。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国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的经济体制。

它的特点是市场自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社会矛盾加剧等。

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时较长。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加快市场经济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速度,转型增长模式。

4.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问题等。

而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机遇,如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严格环境保护、推进科技进步等,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市场经济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消费资料市场 C. 国家的计划指导 D. 生产流通市场答案:B2.我国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变革发生在()年。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二: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二: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知识能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

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

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

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

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

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

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

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

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

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

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

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其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以历史为鉴,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生活,增强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扮演计划经济时期的厂长、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家等角色,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
5.加强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采访家人、朋友,了解他们眼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2.了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的主要经济政策、成果与问题,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影响。
3.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
3.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
(1)请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1.教学内容:计划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确立。
-教师讲解:“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调度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主导、统一规划、平均分配。而市场经济则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竞争机制、效益优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认识这一转型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认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提高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原因。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3.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3.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我国的实施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不同?我国为何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通过导入环节的设问,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详细讲解两者的定义、运行机制、优缺点等,让学生对这两种经济体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本节课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语言和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历史的魅力,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纪录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和成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3.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抉择。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分享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中的经历,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4.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导语】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胸怀企图,珍爱时间,奋发学习,立志成才,让青春载着企图飞扬!这篇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是作者高一频道为你准备的,期望你爱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xx届xx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xx届xx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知道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进程与方法:情形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根据xx届xx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认识其对我国首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xx届xx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知道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华国锋和邓小平分别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什么奉献呢?导出新课讲述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xx届xx全会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进。

②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谛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为xx届xx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xx届xx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毛病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战略决策,肯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能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

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

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

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

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

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

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

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

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

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

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

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进新课]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想想议议:师:刚才那个故事里买东西需要票证的现象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这种经济体制对于当时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保证人民的基本需求,确实起过应起的作用。

但在后来,它的消极作用日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计划经济时的粮票、肉票、布票等)师: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材料回答。

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中央统一制定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师:同学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生: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师:对,因此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改革的当务之急,那么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样的呢?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这个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起了关键作用。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5年邓小平同志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三: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师: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特别是“南方谈话”有何重大意义?生: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为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师:(小结)对,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主要就是两点:(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师:(过渡)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它与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结合大屏幕材料分析。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材料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生:两种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什么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或者说是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

师:讲得很好,请问什么是资源配置?生:它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面之间的分配。

师:对。

市场机制又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呢?为什么它更科学呢?合作探究:生甲:比如在商店里买零食吃,同样是某一品牌的口香糖,我会买价格低的,这价格的不同影响到我的零花钱的流向。

生乙:再比如企业招工,什么学历呀、年龄呀、性别呀都有同样的要求,你会到哪家企业?当然是工资高、待遇好的企业。

生丙:我是一个粮食大户,今年大丰收,有几位精米加工厂的营销员天天往家跑,要我把粮食卖给他,卖给谁呢?当然是谁出的价钱高卖给谁。

生丁:我是一位汽车厂的经理,今年我们厂该生产什么系列的汽车为主呢?各种型号的汽车分别生产多少辆呢?看什么呢?看市场上流行趋势,看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呗。

师:好,通过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们不难发觉: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措施:(1)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全面放开粮价;(3)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4)改革企业所得税;(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师:(点评)这些措施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金融监督与宏观调控,创造企业竞争的公平环境等方面措施得力,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师:(过渡)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配置,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点也不需要国家的计划、调控与干预呢?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先思考一下,市场是不是无所不能的?生:不是。

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例如,近几年房地产的价格迅速上升,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了建筑等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在这种情况下,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的干预,实行宏观调控。

国家可以用哪些手段进行干预呢?还是用刚才的例子说明吧。

生:可以提高银行存款、贷款的利率,以限制社会购买力;也可以对住房价格实行政策限价,还可以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行政管理等。

师:由此可见,宏观调控即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一些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优化结构,实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2.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归纳总结:师:1993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重大成就?(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P69“历史纵横”的材料)生:(1)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4)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师:归纳得很有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

师:(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延伸新课]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一样的,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想一想,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要点:不正确。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经济、竞争经济、开放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板书设计⎪⎪⎪⎪⎩⎪⎪⎪⎪⎨⎧⎪⎪⎪⎩⎪⎪⎪⎨⎧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措施背景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动与探究主题:请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谈谈20年来饭桌上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社会调查,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