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标简介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与社会课程标准

三年级科学与社会课程标准

三年级科学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制定了这份《三年级科学与社会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认识世界,在研究中培养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素质。

二、课程目标1. 科学素养-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3. 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 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课程内容1. 科学领域-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植物、动物、人、地球和宇宙等自然现象和事物。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 社会领域- 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等。

- 培养学生运用社会视角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

3. 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实验、制作、调查、访问等。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研究。

-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评价与反馈- 定期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 及时反馈,引导学生调整研究策略,提高研究效果。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适用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自学时间:第4学期(每周2学时)学时数:3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6学时)学分:2前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就是培育适应环境现代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脊梁。

学生在这里自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迈向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搞准备工作。

一、课程性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就是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历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领域理论课程。

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等原理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象,意在阐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

该课程就是政史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广泛原理的抽象化,就是指导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论课程。

二、设计思路1.课程的基本建议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公布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技能。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招揽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一流成果和理论,招揽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代莱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使课程教学具备时代特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著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育。

该课程推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将“说道课”导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方式,例如教学设计,听课等,使用课堂教学训练的方式,以培育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背景分析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

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知识和国情教育,并锻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两门课在加强小学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分科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两门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又有许多交叉重复,《思想品德》可出现单纯品德教育,缺乏知识基础,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倾向;《社会》课又因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忽略品德教育,二者均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帮助初中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因此,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培养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课程内容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研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

课程的特性主要包括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课程内容尊重学生研究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并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此外,学生还将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部分课程内容是“成长中的我”,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其中包括了解生理变化,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正确对待研究压力,学会调节情绪和应对挫折和逆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引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档旨在介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相关学习。

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品德和能力: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诚实、正直、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2.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意识。

3.社交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宽容与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差异,包括文化、宗教、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课程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学习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友善、公平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道德原则。

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学生需要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知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课程内容包括社会习惯、交通规则、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并学会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家庭与社区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还应该关注家庭与社区教育。

通过家庭教育、社区合作和家校互动等形式,学生能够在家庭和社区中学习品德和社会技能。

课程方法为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境,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公益义工、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内容介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内容介绍

标 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
准 品质的形成;⑵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 》 公德意识的养成;⑶遵纪守法的习惯养⑷
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的养成。
解 ⑴从“实施建议”看:


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思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想 品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
德 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
准 更加注重质的分析;在评价角度上, 》 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
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等。

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

《一个“一” 二个“二 ” 三个“三” 四个“四”
程 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标 “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
准 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
》 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
等等。
解 ⑵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
读 《
好公民奠定基础”
思 想
热爱生命

诚实守信


尊重规则
程 标
团结合作

尊重法律

解 读
3、从“考试”到“评价”
实 综 人思 践 合 文想 性 性 性性
课程性质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 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 德教育。
▪ 人文性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人文
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
健 ㈢懒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康 教
㈣冷漠:对人对事缺乏热情,缺乏爱心和兴趣;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生》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
为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的儿童。
《品社》课程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 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 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 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 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 民奠定基础
品生课程内容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品社课程内容
一、我的健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2 评价建议 3 教材编写建议 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关于教学活动
1.开展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 过活动主动地进行构建,而不是 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
• 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要设计富有创造性和思考性的情境活动和探
究问题。
• 学习过程的领导者和推进者 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给学生方法和正确的
引导
有个中国姑娘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 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
有一天,小孩参加完学校的爱国活动回到家中,突 然狠狠对母亲讲:我恨死中国人了,我要把他们全杀死! 母亲大惊,忙问怎么回事。小孩讲,中国人很坏,杀了 那么多日本人!母亲告诉他中国人没错,是日本人跑到 中国去杀中国人的。小孩辨说:我们一粒子弹只能杀死 他们一个人,但他们一颗原子弹要杀死我们几万人!母 亲纠正说,原子弹不是中国人投的,而是美国人干的。 小孩反驳道:那我还是恨中国人,他们很坏,都应该死! 母亲赶忙说:你不应该这么说,你妈妈是中国人,你的 身上流着一半的中国血!
大家猜猜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回答?
他说:那我晚上睡觉时不要再挂蚊帐,我 要让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国血全喝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3、知识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

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

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

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

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上)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标准进行阐述。

一、课程目标1. 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乐于助人、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 培养思维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核心内容1. 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合理、准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 人际交往: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性差异,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知识智慧: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知识智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责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社会伦理理论和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活动。

三、教学方法1.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授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行为动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规范化教育法:通过学习道德准则和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

4. 实践教育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

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学习,怎样生活,怎样与学校、家庭、社
会成员和睦相处,养成尊重他人、与人合 作、关爱他们等良好的习惯。
理 念 一
(三)课程基本理念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小学高年
理念2
学生的生活及其社 会化需求是课程的 基础。(生活是小 学高年级学生课程 的基础,是小学高 年级学生品德的来 源)
级学生的生活。 ♦课程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生活为基 础,但并不是生活得简单翻版,课程 的教育意义在于对他们生活的引导, 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
综合交叉 教学内容所包 括的社会要素 是综合的,所 涉及的社会领 域不是单一的, 是可交叉的。
螺旋上升
同样的内容在
后续年段可以 循环出现,但 学习要求,难
以小学高年级 学生的社会生 活发展为主线
度要提高。
要 素 生活 领域
社会环境(时间、空间、 社会活动(日常活动、文 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化、经济、政治等)
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 系、社会规则、法制、 制度)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 家人,感受父母的养育 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 亲情。
家 庭
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 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 的开支
学 校 社 区
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 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 了解学校的发展变 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 化...... 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开放性
C
课程内容 教学空间 课程评价
实践性
开放性
(三)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首先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
取向。
理念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学会做人是课程的 核心。(确定了以 学生为主体的最核 心理念)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 与技能的培养的内在统一。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 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的道德判 断和行为习惯,树立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学段(3-4年级)
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道德 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
注重资源的实效性
确保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
关注资源的可持续性
确保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一次性资 源的浪费。
06
课程发展与展望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德育课程到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演变,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CONTENCT

• 课程性质与地位 • 课程基本理念 • 课程目标与内容 • 实施建议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课程发展课程的定义与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学生社 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它强调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通过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共享与交流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 享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评价与反馈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进行评价,及时反馈问题,调
整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注意事项
尊重学生主体性
确保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地 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 能力和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标准
简介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而制定的教育标准。

本文档旨在向教育工作者、决策者和其他相关人士介绍这一标准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标准重要性
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社会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好品德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主要内容
1. 品德素养
- 强调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
-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和宽容心态。

2. 社会意识
-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

3. 教育方法
-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意识;
- 结合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
- 教育工作者应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和社会价值观。

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积极参与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意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准则和积极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这一标准中应当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四.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 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 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表述更加科学和清晰,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 和“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 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目标, 例如“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开设了10年, 这10年的实践证明,本课程设计 的理念先进、设计思路务实,课 程结构合理,在小学课程体系中 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与功效。
课标组在对10年前《品德与社 会》课的出台背景,课程构建指 导思想,着重解决的问题,以及 具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做了较为 完整的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对 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 2011版《品德与社会》新课标。
(1)增加了“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爱 护国家遗产”等内容;
(2)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增加了 “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生活;网络安全、网络 道德、文明上网”等内容;
(3)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加了“尊重和平、 尊重他人权利”等内容;
(4)加强传统教育,增加了“敬仰民族英雄和 革命先烈,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等内容。
❖ 3. 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 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原:学习民主的)参与 集体生活。
❖ 4.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原还有认识、分析)社会事物 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原还 有选择),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加)
❖ 4. 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 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加),尊重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标简介.pptx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标简介.pptx
2.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要把握重点,不要面面俱 到,要注重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3.配套进行评价制度改革。 4.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度适时。 5.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在经费、时间安
排等方面予以支持。
2019-7-11
谢谢你的观看
23
《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成绩评定
友情提示:
每年5月份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
内容。 3、实践性:讨论分析的是实践中的案例问题,结果
也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4、过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注意过程
设计。 5、多元性:结论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案例,基
本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观点(结论)。
2019-7-11
谢谢你的观看
28
课程结构
上册


社会生活
)பைடு நூலகம்
整 体
信息社会
结 构
个体 人际关系

初 走进市场


城市运行
2019-7-11
谢谢你的观看
侧 重 于 认认 识识 客社 体 会 29
下册
2019-7-11
走向成功 熟悉规则 承担角色 认识中学自生我
谢谢你的观看
侧 重 于 认认 识识 主30 自 体我
( 二 ) 微 观 结 构 ( 课 文 呈 现 )
2019-7-11
谢谢你的观看
5
关于课程标准
(一)功用
教材编写与审查 课程实施与管理 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
的依据
(二)种类
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
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研(探)究型课程指导纲要
2019-7-11
谢谢你的观看
6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片、漫画、图表
知识窗
案例
相关链接
提示(手指)
各 有 功 能
想一想
做一做
上海市中学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友情提示: 每年5月份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 进行学业考试! 考试内容重点是案例分析。
谢谢!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现代公民不可缺少:人文素养 与 科学素养 以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 终身发展的社科知识与技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 现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重视从生活认识社会: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区生活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本领域内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 加强课程整合 与其它学习领域课程的整合(文理渗透) 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注实践体验:获取新知、陶冶情操、提升能力,贯穿教学活动全程。 关注学生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变化 实施综合评价 努力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重视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
• 选择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
的情景实例切入
1.优化课本整体结构 2.课文说理注重简明 3.增强图表教学价值 4.设置多样化教学栏目
• 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 部分重要的实践活动方案呈现于教材中。
——每个单元设置有“实践与探究”活动
学习方式的变化
• 接受性学习
发展为
教育目的——使学生 具有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奠定基础——为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了解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常识; 知识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及国际社会的基本概况;
思想品德
历史 地理
34
34
136 136
68
68
社会
68
备注:每学年教学时间共40周。除去常规的复习考试时间和学校重大活动时间, 新课授课时间每学年按34周计。 34 —— 1课时/周 68 —— 2课时/周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合分一体课程结构图示
综合课程 品德 与 社会
一 年 级
分科课程 历 史 地 理 社 会
构建的课程体系
《品德与社会》(小学)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初中 与 高中)
组成
本学习领域包括
《历史》(初中 与 高中) 《地理》(初中 与 高中) 《社会》(初中 与 高中)
5门课程
中小学 社会科学 课程的整体设计
作用
本学习领域的建立,有助于
课程的综合化发展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和 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功用
教材编写与审查 课程实施与管理 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
的依据
(二)种类
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 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研(探)究型课程指导纲要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规定
课程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 依据 所属学科 各学科课程的共同目标 学习过程的共性要求、共同特征
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七、八年级教学内容偏多、涉及面广, 课时紧张。 2.对各年级知识层次要求缺乏协调,把握 上有深有浅。 3.有些操作平台等要求学生做的可操作性 不强,要求太高。 4.教师缺乏时效性很强的教学参考资料, 需要关注时政新闻,备课压力较大。
推行新教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区教研活动要加强指导,提供教学参考资料、 组织教学研讨课,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2.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要把握重点,不要面面俱 到,要注重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3.配套进行评价制度改革。 4.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度适时。 5.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要在经费、时间安 排等方面予以支持。
能对社会现象、事物和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解释。
初步具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听取不同意见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具有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具有获取和处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 初步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初步具有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懂得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意义,具有守法意识; 情感 领悟国家的要求,具爱国爱党的情感,关注民族振兴; 初步形成正确国际意识、开放意识,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
课程结构
( 一 ) 整 体 结 构 ( 初 中 ) 上册
社会生活 信息社会 个体 走进市场 城市运行 人际关系 侧 重 于 认认 识识 客社 体会
下册
走向成功 熟悉规则 承担角色
中学生
认识自我
认 识 主 体
侧 重 于 认 识 自 我
( 二 ) 微 观 结 构 ( 课 文 呈 现 )
导言:
补 充 说 明
上海市中学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理念
1. 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
2.
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强调实践和体验,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4.
倡导多元评价,构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从现实社会现象入手,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对问题的 分析,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认 识社会、适应社会、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现 实的社会中健康成长。 社会现象 案例 生活经验 案例“责任在谁”—关于 交通问题(上册P40) 案例“夏青的烦恼”—关 于人际关系问题(上册 P22) 思维方法
问题
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上海市中学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特征
1、综合性:(注意是泛化综合) 2、开放性:现有内容本身是开放的,还可容纳新的 内容。 3、实践性:讨论分析的是实践中的案例问题,结果 也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4、过程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注意过程 设计。 5、多元性:结论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案例,基 本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观点(结论)。
《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成绩评定
友情提示: 每年5月份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 进行学业考试! 考试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四个等第表述。报考市实验性示范性、 现代化寄宿制高中考生的思想品德学科 成绩须达到“及格”及以上。
上海市中学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
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社会科学多学科知识的新的基础型课程, 个体成长 从学生的 出发, 社会发展需求 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学习和探究对象, 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及其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 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作用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 重视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
学校生活 在 家庭和社区生活 社会公共生活
情景中, 进行
公民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 国情教育 健康心理品质引导
重要组成部分
时事政治教育
要求:每学期利用校班会、晨会、午会等安排10课时用于时政教育。 从2004年起,在校初赛、区复赛的基础上,再选拔学生参加上海市中学生 时政大赛,连续五届均取得优异成绩。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
课程定位
是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基础上的显性德育课程; 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民品德
是比较系统地进行
教育的全员必修
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常识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
课程基本特征 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
1. 基础性
社会科学 2. 整体性:三个学习领域合~分一体 自然科学 艺术 3. 多样性
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 拓展型和研(探)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
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
初中阶段(六~九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表
年级
总课时
课程




基 础 型 课 程
社 会 科 学 学 习 领 域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
《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标简介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 清
2008年10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共同基础(必修)
开设三类课程
限定拓展<综合实践领域>(限定选修)
拓展型课程~不同基础
自主拓展<学科内容延伸> (自主选修)
探(研)究型课程~ (限定选修)
设置八大学习领域:(对应20门学科)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
课程基本任务
公民品德 根据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教育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正确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提高 能力 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良好的思想品德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 正确的“三观” 为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
教学要求
• 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 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 • 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密切配合
思想品德 共同完成 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
课程名称的变化
6—9年级《思想品德》 • 6—12年级《思想政治》 变为 10—12年级《思想政治》 教育目标 • 意味着 将更有针对性,
1﹒语言文学~语文、外语(英语等) 2 ﹒数 学~数学 3 ﹒社会科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思想政治 4 ﹒自然科学~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高中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5 ﹒技 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6 ﹒体育与健身~体育与健身 7 ﹒艺 术~音乐(唱游)、美术、艺术 8 ﹒综合实践~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各类专题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