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 围绕“凯恩斯革命”的最新争论
亚当_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
陈彩虹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二者孰是孰非一直争论不休。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中,人们似乎抛弃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各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伸展得很是充分。
于是,“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争又起。
但由于金融风暴来势凶狠,扩张神速,影响巨大,已容不得过多的理论纠缠,理论的争议被淹没,甚至于我们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时没有凯恩斯,今天人人都是凯恩斯”。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是经济理论长期争论的焦点,也是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和运行选择的难题。
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主要依靠政府运用各种工具来调节或控制经济运行的制度体系,即国家干预。
就理论渊源而言,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两位不同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贡献了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也为不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解说和实践指导。
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曾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
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西方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似乎寿终正寝。
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革命”直接导致了国家概念的重新确定和政府职能的变化,划分出了西方世界一个崭新的时代。
虽然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出现了许多新的派别,也有大量对于凯恩斯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综合学说出现,而且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经成了日常的事项,但“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然,争论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争论大多集中在政府多大程度上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而不是断然地不要政府的调节和控制。
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政府也一直在“拿捏”着干预经济,理念上仍然坚持“不能也不应过多干预”的原则。
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看得见的手”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具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完全的自由放任会使市场由理性走向非理性,引来市场的无序和疯狂,形成经济危机,这便是学界常说的“市场失灵”。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凯恩斯革命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和政策观点,对当时的经济学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需求的重要性: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总量不仅仅由供给决定,还受到总需求的影响。
他指出,当总需求不足时,供给的增加并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可能导致经济萧条。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2.有效需求的不稳定性: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但它往往不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投资和消费的波动引起的。
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来稳定和激励投资和消费,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
3.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整总需求。
他认为,当经济处于衰退或失业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刺激总需求。
相反,当经济处于过热或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通过减少公共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总需求。
凯恩斯提出的这种主动的财政政策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4.货币政策的限制性: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对于调节总需求的效果有限。
他指出,当经济处于衰退时,降低利率可能无法刺激投资,因为企业可能缺乏信心或资金。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也可能无法抑制投资和消费。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来主导经济调节,而不是完全依赖货币政策。
5.失业的结构性问题:凯恩斯认为,失业不仅仅是总需求不足的结果,还有结构性的问题。
他指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培训和教育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并提供社会保障措施来帮助那些失业者。
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古典经济学中供给决定总量的观点,强调了总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方法。
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危机和衰退时期被广泛采用,成为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引言凯恩斯革命,又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创立的经济学派别。
这一经济学理论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背景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如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经济危机,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即凯恩斯主义。
核心观点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受到需求的驱动,而不是自由市场的供给。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供给不足。
他主张政府应当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即效用函数、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用以解释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首先,效用函数描述了人们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主要是基于当前和未来的收入预期,而非传统经济学假设的理性行为。
他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人们倾向于消费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这导致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其次,投资函数描述了企业对投资的决策。
凯恩斯认为,投资决策主要受到预期利润和利率的影响。
他指出,当预期利润较高且利率较低时,企业倾向于增加投资。
投资的增加将推动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最后,货币需求函数描述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人们除了用货币进行交易以外,还将货币保留为流动性需要。
当人们对未来的风险感到担忧时,他们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投资或消费。
因此,货币需求与人们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要密切相关。
对经济学的影响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引领了经济政策的转变。
哈耶克-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哈耶克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论之一
哈耶克-凯恩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论战──哈耶克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论之一在跌宕起伏的21世纪,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当首推凯恩斯和哈耶克。
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凯恩斯薄薄的《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风靡世界,其理论和政策主张纷纷被西方各国政府所接纳和采用,从而对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乃至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50初,西方各国从1929~1933的大萧条中彻底走了出来,随之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时段的高速增长期,于是,就有了西方世界战后近40年“凯恩斯革命”经济繁荣之说。
重读哈耶克系列社会主义大论战:米塞斯唤醒了哈耶克常被误读的经济学家市场、竞争与人类福祉私有财产、市场秩序与民主自由现代社会中政府到底该如何作为?政府与法治法治、自由与伟大社会民主、法治与自由西方民主政治的深层次问题市场经济会导致道德沦丧吗?哈耶克与米塞斯的古怪友谊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8年后,时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哈耶克教授出版了他的小册子《通向奴役之路》。
这部小册子一出版也立即震惊了世界,一方面唤醒了世人包括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中央计划经济的迷梦,另一方面,这部小册子中所宣扬的现代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原理,也实际上为许多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其中包括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在《通论》和《通向奴役之路》出版之后,整个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好像就围绕凯恩斯和哈耶克两人的思想和政策主张而展开。
从1929~1933年的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及70年代西方各国的经济衰退,凯恩斯本人的理论以及后来不断扩充和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几乎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理论界。
《通论》的出版和问世,创生了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而组建演变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野。
继而,西方各国的经济学界几乎人人都成了凯恩斯主义者。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主张,也成了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不二选择。
西方经济学凯恩斯革命论文
西方经济学凯恩斯革命论文在20世纪初,西方世界的经济学思想受到了一场革命般的改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彻底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想。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干预经济活动,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波动。
这一革命性的观点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理念是对传统古典经济学的否定。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市场自由、产出自调节、供需平衡。
然而,凯恩斯对这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调节经济波动。
在经济衰退时,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刺激需求,从而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改革和实施。
凯恩斯革命还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货币政策侧重于维持稳定的货币供应和价格水平,而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更注重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以稳定经济。
他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对后来的中央银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现代货币政策的发展和实施。
总的来说,凯恩斯革命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思想,推动了现代经济政策的发展和实施。
凯恩斯的理论成为了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在20世纪的大萧条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其理论被证明更适用于应对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在美国总统罗斯福领导下,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被大量应用于新政时期的政策制定,通过巨大的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提高了社会福利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这一系列政策的成功实施,让凯恩斯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凯恩斯的理论也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二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了主导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许多国家都实行了一系列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经历了长期的经济繁荣和稳定。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三)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三)【编者按】凯恩斯与哈耶克是二十世纪的两位重要经济学家,两人在三十年代曾发生过一场理论论战。
经济学家韦森指出,这场论战推进了人类对具有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和货币市场体系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也实际上催生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他认为目前对二人理论争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结合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的评论,韦森从史实和理论全面探讨了两人理论论战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
本文节选自其新著《重读哈耶克》,FT中文网获得授权连载,本文为第三则。
——从公开论战到私下交流从1928年哈耶克与凯恩斯第一次在剑桥见面,到1931年罗宾斯邀请哈耶克到伦敦经济学院做4次讲座期间,1929~1933年的世界大萧条也正好爆发了,多年来深陷“英国病”的经济更进一步陷入了这场大危机。
凯恩斯本人在这次大萧条中资产也损失惨重,个人资产投资几乎全军覆没。
从各种传记资料看,这好像并没有影响凯恩斯一生的乐观精神以及他的经济学著述和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活动。
1930年12月,他花费巨大精力而写作了7年多的《货币论》以煌煌两巨卷的形式出版了。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认为经济体内的物价是否稳定与经济是否均衡,取决于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而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又取决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
凯恩斯还相信,储蓄与投资的背离,是当时英国持续了十几年的经济萧条——常被人们称作为“英国病”——主要原因。
由此他认为,政府应该对银行体系实行金融管理,操控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使投资与储蓄相等,最后使经济恢复均衡。
这部让凯恩斯耗时7年多的著作是在他一生中最繁忙的时间里写出来的。
在这一时段里,他一方面主编英国老牌的“权威期刊”《经济学杂志》(The Economic Journal),又同时管着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财务工作。
这一期间,他还结了婚,买了房子,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操作,还频繁地参加政府的各种会议和各种社会活动。
简答凯恩斯革命的含义以及主要内容和理论特点
简答凯恩斯革命的含义以及主要内容和理论特点“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并使得经济活动达到一般均衡的理论主张和信条,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干预,从而来消除大规模失业并进而摆脱经济萧条。
“凯恩斯革命”主要从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理论上来说,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萨伊定律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其主要内容是说供给创造了它自
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更多的需求,需求量始终与
供给量同比例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总是恒等的,因而不
存在需求不足、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量的失业。
),
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方法上来说,凯恩斯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注重总量分析,并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和比较静态方法。
第三,政策主张上来看,凯恩斯发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政治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特点可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注意到经济中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因而拒绝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总是处于充
分就业均衡状态的假定。
第二,通过运用短期分析方法,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而不再是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第三,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作用,否认相对价格变动在短期内的重要意义。
第四,主张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二者割裂开来的二分法。
第五,否认经济中存在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两个剑桥之争
一、争论背景
( 二 ) 学 术 背 景 : 漏 洞 如 何 填 补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明显漏洞: 一方面,凯恩 斯在微观领域留下的空白日益明显,亟待 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确实 有可取之处,历史财富岂可轻易放弃!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 政策建议
单个经济单位
资源有效配置问题 个量分析法
谁 是 凯 恩 斯 思 想 的 “ 嫡 传
第 三 讲 两 个 剑 桥 之 争
——
我毕业于美国 的 麻省理工学院, 也在剑桥市
我毕业于 英国的剑 桥大学
一、争论背景
( 一 ) 经 济 背 景 : 是 否 要 继 续 干 预
要不要继续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进入了 相对繁荣时期。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 空前发展,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 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比 1950年增加了1.24倍。其他工业化国家 如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也都出现 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
两 个 剑 桥 之 谁 是争
凯 恩 斯 思 想 的 “ 嫡 传
——
《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 者们对其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 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导致了一场 争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 20 世纪 50 年代,其追随者们在把 凯恩斯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 化 ” 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学 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
3、对“滞胀”的解释(70年代) 个别微观部门价格上涨导致相关生产部门成本上升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福利支出比重上升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
(四)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
凯恩斯革命教学课件
货币政策
凯恩斯革命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货币当局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或利率水平,从而影响人们持有现金和投资的偏好,进而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这种货币政策手段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稳定。
就业政策
凯恩斯革命认为,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经济稳定。通过调整工资水平、提供培训教育等措施,政府可以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对经济造成的损害。
凯恩斯革命的背景
凯恩斯革命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其背景是当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的大萧条,古典经济学的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能有效应对经济危机。凯恩斯就此提出了一套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政府主动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思想是批评并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认为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平衡,因此政府应当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
教学建议
在教授凯恩斯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重点突出革命的核心思想,同时对其局限性也有深入剖析;重视案例分析,如股市崩溃、经济大萧条等实际事件;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重点难点
在教授凯恩斯革命理论时,需要重点突出其核心思想,如总需求管理、乘数效应等,同时也要分析其理论的局限性,如对通胀和失业问题的解释不足。另外,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的应用。
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了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这一理论指出,一个经济体中存在着乘数机制,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可以放大最终的国民收入增加。这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凯恩斯革命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揭示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动机。该理论指出,利率水平会影响人们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偏好,从而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政府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经济流动性并实现稳定。
经济危机与凯恩斯革命
经济危机与凯恩斯革命引言经济危机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以及金融系统的崩溃等。
经济危机的发生通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大幅度下滑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对于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革命提出了一套新的经济学观点和政策措施,对经济危机的处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革命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方案。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
他批评了传统经济学中的“说法主义”,即坚持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观点,并提出了“消费决定投资”和“有效需求”等关键概念。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水平的下降和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中,私人部门对投资持谨慎态度,导致投资减少,从而引发失业和经济衰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并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观点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挑战,他的观点强调了国家在经济管理中的角色,扭转了过去市场自发调节的观点。
在经济政策方面,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在经济危机中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他还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经济的波动。
凯恩斯革命的思想和政策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危机。
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还在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帮助这些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之革命
理论园地凯恩斯革命之革命文/李义平回顾凯恩斯革命以及随后发生的针对凯恩斯革命之革命,其历史贡献或历史教训对我们而言无异于免费午餐,可以使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更为科学。
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其理论很快为各国政要所接受,并经久不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富裕的康庄大道。
斯密崇尚自然哲学,推崇自由竞争,认为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因其产品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使社会利益最大化,认为“看不见的手”会把一切调节得很好,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政府的职能在于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如公共安全、法律秩序,以及最基本的公共工程等。
今天当世界上更多的国家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斯密的伟大。
然而,对于1929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始料未及的。
历史需要对经济危机给出新的解释,历史造就了凯恩斯。
对于危机的反应首先是政策性的,实践性的。
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例如扩大公共投资,限制工资下调,颁布贸易保护的法令等。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进一步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启动经济的新政。
罗斯福新政就实质而言与胡佛的政策如出一辙,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反自由放任、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抛弃了传统的位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他甚至说财政部可以把钱装在瓦罐里,埋在废弃的煤矿里,让资本家雇人去挖也可以启动经济。
二是政府可以更多地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
他主张降低利率,降低利率的办法是制造更多的货币。
他认为萧条期间社会缺少货币,虽然这样做有通货膨胀的倾向,但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闲置的资源带起来,产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就不用担心通货膨胀。
三是鉴于收入低的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具体可以通过向富人征税和转移支付制度等,以提升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自此,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特别受各国政治精英的青睐。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来龙去脉与理论遗产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来龙去脉与理论遗产(上)——读韦普肖特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及其补正Ins and Outs and Theoretical Legacy of the Debate between Hayek and Keynes: A Review of Keynes Hayek: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 by Nicholas Wapshott and Its Amendments(Ⅰ)作者:韦森作者简介: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原发信息:《学术月刊》(沪)2014年第2期第5-21页内容提要:凯恩斯与哈耶克是影响了20世纪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经济政策的两大经济学家。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理论论战。
这场理论论战,不仅推进了人类对具有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和货币市场体系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也实际上催生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多年来,在世界上曾出现了研究凯恩斯和哈耶克各人思想和生平的大量专著和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这两大经济学家之间理论争论的问题和实质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结合对英国传记作家韦普肖特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的评论,可以从史实和理论上较全面理解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论战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
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在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以及在21世纪经济学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哈耶克/自然利率/资本的边际效率/商业周期期刊名称:《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14年07期一、引言在新近出版的《重新审视凯恩斯革命》(Rethinking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2012,Oxford University Press)这本学术专著开篇第一章,英国经济学人泰勒·B.古德斯皮德(Tyler B.Goodspeed,2012,p.1)就引述了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勋爵(Sir John Hicks)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反思20世纪经济学中“凯恩斯革命”的文章时所讲的这样一些判断:“如果撰写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分析史,这戏剧性一幕中的主角肯定一位是哈耶克教授。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革命
B、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资本家信心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取得 的利润率。可理解为预期利润率。
但资本家考虑到由于产品的增多,售价会下 降,从而造成未来预期的利润率降低,预期的资 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而投资需求也会不足。
C、流动偏好:
人们愿意手持现金使用灵活方便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
都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中 的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 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
萨伊定律: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否认危机爆发的可能。 大危机使萨伊定律破产。
凯恩斯认为:不是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 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这一说法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凯 恩斯定律”。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三个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
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
采取赤字财政政策, 通过扩大财政支付 来增加投资,刺激
消费扩大需求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他主张必须通过赤 字财政政策,通过 扩大财政支付增加 投资,刺激消费, 扩大需求。由国家 投资或消费来弥补 私人投资和消费的 不足,增加需求。
二、凯恩斯革命 — 国家干预思潮的兴起
1936年发表《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 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系列 理论观点和主张。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用一种新的资产阶级 经济思想去“革”另一种 过时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 的“命”。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态时的总需求。在这 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 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3、他的理论促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他的理论有什么独到之处?
09新古典与新凯恩斯主义的争论_3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Section III: Keynesian Economics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凯恩斯对古典主义所称的“经济能够自动调整”(i.e. self-correcting mechanism)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⑴货币失效(monetary impotence)导致需求无法调整:实际GDP无法对实际货币供给增加或实际利率下降作出反应。
古典主义认为,价格是完全灵活可变的(perfectly flexible),通货紧缩(deflation)时:⑴实际余额(real balances,即实际货币供给)M S/P增加;⑵为刺激计划自发投资(stimulate planned autonomous spending),利率必定会降到一定水平,从而使得总需求增加,产出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对此的批评是,当发生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时,利率已经降低到无法再低的水平,这时候所有的货币供给都会被人们持有,而不是购买生息资产(interest-bearing assets),从而使⑴所述的方法失效。
对于调节机制⑵,在IS和AD曲线非常陡峭,或者出于垂直状态时,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微乎其微,通货膨胀无法影响产出,因此⑵也是行不通的。
对于凯恩斯的批评,古典主义者以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Pigou effect)做出回应,认为实际货币攻击对总需求有刺激作用。
但是预期效应和再分配效应会对实际余额效应起一定抵消作用。
其中,预期效应(expectations effect)指的是因为预期未来价格下降,消费延期(postponement of purchase)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减少;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 effect)指的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收入分配对负债较多的债务人(high-spending debtors)和不利,债务人的支出将较少,从而会影响总需求。
_凯恩斯革命_与我国的失业问题
《经济问题》1997年第12期“凯恩斯革命”与我国的失业问题 ○ 杨俊青 伴随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改革的步履维艰,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关键之一就是人员的出路问题。
无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企业兼并、破产,都要遇到职工失业问题。
经济学家预言: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头号难题,不是通货膨胀,不是价格调整,也不是住房制度改革或其它问题,而是失业问题。
一、我国面临的严峻失业压力据有关资料,“九五”末期,我国失业率将高达两位数。
预测“九五”末期,将城镇公开失业和城乡不充分就业(包括城镇国有企业多余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合起来计算,将达1.53亿人,失业率可能达21.4%。
这与西方国家充分就业时的自然失业率6%相比高出15.4%,可谓面对严峻的失业压力。
这使人想起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1929年—1933年)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此危机古典学派不能解释,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做为古典学派忠实信徒的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一出,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提出了“充分就业”的概念。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在一个具体工资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要人人有事做,也就是说要人人有货币工资。
要做到充分就业,就要求一种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凯恩斯肯定,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取决于聚集的有效需求水平。
在他看来,以前的理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假定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
当有人对萨伊法则提出疑问,认为过度的储蓄或者低度的消费也许会导致萧条时,古典理论总是这样解释:储蓄的决策总会导致投资的决策,而利率的变动又会使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平衡。
凯恩斯对此则提出相反的结论。
他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
这就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
其核心是,储蓄会不会及时转化为投资。
凯恩斯经济理念与经济危机研讨
凯恩斯经济理念与经济危机研讨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且对于占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这种冲击的结果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经济理论上产生了两个变化:其一,各国重新出现了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兴趣。
(这不是本文的主题,这里暂不讨论它。
)其二,各国重新出现了研究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兴趣。
在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凯恩斯当年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如经济的稳定性、政府的经济职能、世界经济的合理体制框架、经济决策与不确定性未来的关系等,时至今日依然至关重要。
在此意义上,凯恩斯经济学完全符合约瑟夫熊彼特对伟大思想的定义:绝大多数想法会在一定时间内消亡,短则饭后片刻,长则影响一代人;但伟大的思想却会持续卷土重来,并非以一种几不可辨的意识流形态存有,而是会采取一种显著的姿态。
”④另一方面是对于使用政府干预或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新理解。
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占据统治地位,趋向于完全摈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但1998年和2008年的危机使西方经济学界更明确地趋向于重新重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从而也将注意力再次转向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米歇尔弗罗埃(MichelDeVroey)在其纪念凯恩斯《通论》的文章“要抛弃凯恩斯吗?反思宏观经济学的近代历史”中说:“宏观经济学家真的已经摆脱凯恩斯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无法一言以蔽之。
就概念工具来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
IS—LM模型依然统领着宏观经济学界这个事实意味着这么多年来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发展。
就其他的层面来说,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某些凯恩斯主义目标似乎总是在对立的阵营取得胜利后又再次出现(反之亦然)。
第二,凯恩斯主义的目标近年来日渐成熟,它脱离了阐述市场失灵特别是非自愿失业的目标,而转向让市场的不完善走上前台的更温和的目标。
”⑤罗伯特W狄蒙德、罗伯特A蒙代尔、亚历山德罗维尔切利在他们合编的《七十年后再读凯恩斯通论》一书的前言中说:“凯恩斯当年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如经济的稳定性、政府的经济职能、世界经济的合理体制框架、经济决策与不确定性未来的关系等,时至今日依然至关重要。
必须正确评价凯恩斯革命
作者: 王海亭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22页
主题词: 凯恩斯革命;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我国经济学界;灵活偏好;投资水平;资本品;经济活动;国家干预主义;投资边际效率
摘要: 在经济理论史上,凯恩斯主义体系的确立,被视为对古典经济学,尤其是对萨伊定律
的“革命”。
在一定意义上,“革命”之说还是成立的。
但是。
我们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少误会,因而有必要对凯恩斯的革命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拟就凯恩斯的“需求分析”与萨伊定律的比较,说明上述误会之所在,以及由此给我们的启示。
为此,我们首先分别介绍两个人理论的梗概。
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论述
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论述摘要:凯恩斯革命对传统学说和政策提出了全面的批判和挑战,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凯恩斯革命宏观指导微观分析一、凯恩斯革命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危机无论在西方经济史还是在经济学说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退潮,经济学家纷纷转变立场,鼓吹政府干预。
大危机以后,早在1926年就发表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下,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批判传统理论,系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论》的出现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的基本问题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提出了“充分就业”的概念。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在一个具体工资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凯恩斯将失业的情况分为三种:一是由于某种专门劳动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的,叫“摩擦性失业”;二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现有的工作不喜欢而情愿呆在家中,叫“自愿失业”;还有一种是由于在现行工资水平上,人们愿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叫做“非自愿失业”。
磨擦失业可以通过对劳动力的技能训练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迅速解决,自愿失业则是劳动队伍自身的选择,所以这两类失业不算真正的“失业”。
因此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的问题,就可说得上充分就业了。
要想做到充分就业,就要求一种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凯恩斯肯定,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取决于总的有效需求水平。
在他看来,以前的理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假定供应会自行创造需求。
当有人对萨伊法则提出疑问,认为过度的储蓄或者过度的消费也许会导致萧条时,古典理论总是这样解释:储蓄的决策总会导致投资的决策,而利率的变动又会使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平衡。
凯恩斯对此则提出相反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νξ [收稿日期]2006211208 [作者简介]方福前(1954—),安徽庐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学者,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问题。
围绕“凯恩斯革命”的最新争论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凯恩斯革命”;捏造;现状[摘 要] “凯恩斯革命”是20世纪经济学中的重大事件。
最近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革命”是“捏造”的,是人为虚构的“神话”。
由此引发了关于“凯恩斯革命”的新争论。
这些争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现状。
[中图分类号]F091.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6)1220033206今年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70周年,也是以这本书的出版为标志的“凯恩斯革命”70周年。
70年来,斗转星移,无论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经济学人研究的这个经济学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70年的历史冲刷,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世界的现状如何?透过近几年西方学术界围绕“凯恩斯革命”展开的争论可以折射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凯恩斯革命”的由来和含义最先把《通论》的理论体系看作是“革命”性理论的是凯恩斯本人。
在《通论》即将完稿的1935年1月,凯恩斯在给他的文艺界朋友、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的信中写道:“我相信我正在写一本经济理论方面的书,这本书将使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产生大规模的革命———但是这个革命不是马上发生,而是在今后几十年内。
”[1](P3)凯恩斯在《通论》中把他的理论称作“新思想”,把他曾经信奉的古典经济学称作“旧思想”或“传统经济学”(ort hodox econom 2ics ),他在《通论》中以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和理论作为批判的靶子,以昭示他的理论的创新性和革命性。
“凯恩斯革命”这个提法的流行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出版《凯恩斯革命》一书促成的。
克莱因在这本书中认为,凯恩斯早年是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受到马歇尔经济学的熏陶并信奉这种经济学说;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凯恩斯提出了治疗失业的政策措施,但是那时他还不能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这种政策会有效。
此后数年,凯恩斯着力解决他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在1933年前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结构,这种理论结构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由此掀起了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
1936年凯恩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则是“凯恩斯革命”的标志。
一般认为,“凯恩斯革命”包括经济理论上的“革命”和经济政策上的“革命”。
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是指《通论》创立的体系结构是对古典经济学体系结构的革命:凯恩斯用非充分就业假设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古典经济学不研究失业的原因,它认为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用总产出和总就业理论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后者是一种微观经济理论或资源配置理论,它包括生产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用货币的生产理论取代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后者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价格总水平的变化,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似乎与货币数量无关,凯恩斯则力图把价格理论和生产理论融为一体。
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
政策上的凯恩斯“革命”主要是指凯恩斯用政府干预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论。
既然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有效需求不足以保证实现充分就业,由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总需求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革命”除了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和政策上的“凯恩斯革命”以外,还有第三方面的“革命”或影响,这就是由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掀起的“教学法革命”或“教科书革命”。
[2](P23)萨缪尔森《经济学》自1948年初版以来,每隔3到5年修订再版一次,成为经济学史上流行范围最广、流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①。
这本教科书把凯恩斯《通论》的思想简化成简单的教科书模式,使《通论》这本原本是为经济学家写的专业著作通过初级教科书的形式进了课堂,走上讲台,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最近,英国学者巴克豪斯(Roger E.Back2 house)又把“凯恩斯革命”界定为经济理论“革命”、宏观经济政策“革命”和政治哲学“革命”。
[3]巴克豪斯认为,对于凯恩斯来说,政治是提高效率、自由、经济安全和正义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如何造就一种理想的政府组织形式的知识;凯恩斯虽然把资本主义和市场力量看作是实现经济效率所必需的,但是他不相信分散的个人行动总是能够给社会带来最优的结果;他反对19世纪的自由放任学说,主张扩大国家的权力范围———国家去管理那些个人无力自己处理的事情;他相信经济体系内部不存在保证资本和劳动充分就业的力量,因此,国家必须控制社会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
二、对“凯恩斯革命”的质疑在“凯恩斯革命”的提法流行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最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荣退教授大卫・莱德勒(David Laidler)提出,“凯恩斯革命”是“捏造的”(fabricating),“凯恩斯革命”不过是一种“神话”或“虚构的故事”(myt h)。
莱德勒是一位具有芝加哥学派传统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他早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货币经济学,并以货币需求理论方面的杰出成果而著名,晚年的研究兴趣转向经济思想史。
他于1999年出版《捏造的凯恩斯革命: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货币、经济周期和失业的文献研究》一书,该书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凯恩斯革命”是“捏造”的,是一种“虚构的故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凯恩斯革命”。
他在该书中写道:“神话制造的内容包括‘凯恩斯革命’这个短语到处扩散……这个短语所说的思想的重新安排既不是这个词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革命,也不是唯一的凯恩斯的原创。
”[1](P3)他认为:“凯恩斯尝试的1936年的知识革命是把他自己的思想作为那时尚不存在的新正统的基础的一种努力,而不是试图推翻业已存在的(经济学)秩序,而且……他决不是唯一的致力于这项研究计划的人。
”[1](P4)莱德勒用大量的篇幅(该书的第2章到第9章)系统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IS2L M模型形成并流行期间(大体上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克塞尔学说、奥地利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马歇尔学说和美国的各个经济思想流派关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研究成果,他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学文献至少可以划分为五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威克塞尔学说对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在经济周期理论上意见分歧的影响;第二个主题是英国经济学文献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马歇尔的学说;第三个主题是美国经济学文献的影响,包括对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产生影响的费①据统计,这本教科书仅前15版就销售了400万册,被翻译成41种文字。
νψ 雪的货币数量论和交易需要决定货币量的政策观;第四个主题是对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以及消费不足学说的提出;第五个主题,也是这个阶段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凯恩斯《通论》讨论的主题以及当时新老经济学家对《通论》主题的反应。
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学(主要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回顾,莱德勒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波动)问题不是惟一的凯恩斯研究的问题,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
因此,莱德勒在这本书中得出的第一个主要结论是:不存在“凯恩斯革命”!他写道:“本书认为,根本不存在1936年以后抛弃旧的经济学传统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的经济思想流派之间展开过激烈争论……(并且经济学)需要一种新的正规模型,为要满足这种需要,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种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正统的分析体系。
”[1](P3-4)莱德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凯恩斯《通论》中的思想体系只不过是当时已有的经济学成果自然演化的结果,凯恩斯经济学的创立如同它之前的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一样,只不过是对现存的知识体系中内在的不足和矛盾的一种反映,《通论》出版以后经济学也没有丢弃古典经济学传统。
莱德勒又进一步类比说:“如果说1936年以前的经济学状况更像16世纪初期的欧洲基督教而不像1789年以前法国君主政治的话,那么1936年以后的经济学发展就像是一场成功的反宗教改革而不是一场胜利的革命。
”[1](P6)《捏造的凯恩斯革命》一书的第二个主要结论是:在当时经济学领域出现的突破是和IS2L M模型的普遍接受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和《通论》的出版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如果认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发生了“革命”的话,那也是由于形成了IS2L M模型,而不是由于《通论》的出版。
这是因为IS2L M模型为组织和比较各种经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方便、易学和丰富的传播工具。
在《捏造的凯恩斯革命》一书中,作者用了两章(第12章和13章)的篇幅追溯了IS2L M模型的创建过程,特别强调了瑞达崴(W.B.Reddaway)、希克斯(J. R.Hicks)、米德(J.E.Meade)和汉森(A.H. Hansen)对IS2L M模型创立的贡献。
莱德勒的看法是:IS2L M模型“体现了一种综合,它综合了先前早已存在的、并为讨论中的政策观点提供依据的各种理论观点,虽然这种综合是非常有选择性的”。
[1](P324-325)在莱德勒看来,虽然《通论》包含有IS2L M模型的非形式化的描述,但是后来用于安排这个模型的思想本身既不是凯恩斯独创的,也不是新颖的。
因此,《通论》只不过是IS2L M模型发展中、从而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过程中的一小步。
2006年莱德勒在《凯恩斯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经济学家们不但制造了凯恩斯在创建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的神话,而且制造了一个“古典经济学”的神话。
他认为:“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描述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但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阐释者大多接受了这种说法,并运用歪曲的手法来补充这种说法,以至于制造出关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神话,这种神话今天仍然支配着许多经济学家的思想。
”[3](P39-40)莱德勒接着分析说,在上述这个神话里,古典经济学坚持说,如果寻找工作的人多于工作岗位,工资下降将不但能够恢复充分就业,而且事实上能够恢复充分就业。
这里所说的工资是指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将随着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而调整;这个神话继续说,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在现代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各种合同刚性阻止了货币工资在劳动供给过剩时下降。
而凯恩斯却看到了这一点,并推论出实际工资不是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原则来进行调整。
因此,凯恩斯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扩大在商品和服务上的开支,或许还要通过减税来鼓励居民户增加其花费,来消除失业,并且政府应该准备通过制造预算赤字来为这些手段提供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