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含答案
核心突破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五
核心突破五探究文本意蕴——两种意蕴,发掘深广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一、探究主旨小说好读而难懂。
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它是意义点,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因为作者并不会直接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玩家聂鑫森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
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
昨晚睡前,他习惯性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
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
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
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
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竟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
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
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
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不错啊……都是真货。
”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
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
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钩的鱼也就成了俘虏。
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
这就叫“捡漏儿”。
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
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
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先生,欢迎你来钓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3 必修三(一)讲义
学案3 必修三(一)——《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学案目标] 1.把本学案四篇文言文分散的语言点集中归类,重点掌握多义实词。
2.从本学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出发,重点掌握使用“类聚法”积累实词、辨识文言偏义复词以及利用对称特点推断词义的方法。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间.以诗记所遭有时,间或 ②按⎩⎪⎨⎪⎧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缇骑按.剑而前握③殆⎩⎪⎨⎪⎧ 殆.例送死接近于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④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看,观察 ⑤治⎩⎪⎨⎪⎧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治理⑥易⎩⎪⎨⎪⎧以乱易.整,不武代替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⑦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治 ⑧已⎩⎪⎨⎪⎧无能为也已.同“矣”,了亦已.众矣太,极学不可以已.停止⑨请⎩⎪⎨⎪⎧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申告 ⑩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诚.能见可欲如果⑪相⎩⎪⎨⎪⎧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互相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他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连词,就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连词,却②其⎩⎪⎨⎪⎧ 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其.可忽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肯定,一定3.注意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在贾家庄(我)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句式:被动句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现在(情况)紧急却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句式:判断句③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它的欲望)有什么满足?句式:宾语前置句1.用“类聚法”记实词。
通常,对于实词,尤其是多义词的记忆,采用的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引申义扩散的辐射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三 教材知识运用 新人教版必修5
目光如炬,识尽世间百态;博识似渊,成就文化昆仑。 文必咬,字须嚼,咬文嚼字章窈窕;怀欲彰,志已显,彰怀显志意悠长。 咬文嚼字,古老汉语博大精深;畅谈诗歌,千年诗词轻淡安和。 严谨治学,铁肩道义担万世;勇于创新,赤胆忠诚育千秋。 中国建筑处处皆机妙;生物社会物物尽精巧。 畅游广袤宇宙探索未知世界;运用缜密思维构建理想王国。 探自然奥秘惊觉生物智慧难测;预宇宙未来乃知时空悠远无穷。
(4)徒有雄壮威武的狮身,摆脱不掉小老鼠内心的恐惧。
徒有丰盈御风的羽翼,抵达不了雄鹰搏击的长空。
徒有三千繁华的尘埃,终抵不过无色无香的一瓢清泉。
只有解开心灵的枷锁,才能睥睨群雄、扬眉吐气;只有解开心灵的枷锁,才 能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只有解开心灵的枷锁,才能奋力搏击,纵船渡江,不想风大浪高,把船打翻了。佛陀像一片树叶 般的在江中沉浮了许久,才筋疲力尽爬上岸来。到了岸上的第一件事,它不 是责骂船家的无能让他丢失随身携带的一切,也不是诅咒恶风险浪差点要了 他的命,而是跪在沙滩上遥拜师傅:“谢谢师傅!”有人不解地问:“你为 什么不谢谢菩萨?” 佛陀说:“原来我并不喜欢游泳的,都是师父每次强把 我拉入水中,教我学会的。不是师父,我命今日休矣!”遇了难,不是责备 任何一个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 通达,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
(2)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历来为人推崇的出世者——陶渊明。带着不为五斗 米折腰的一身刚正,他飘然而去,去寻找那一方净土。于是,在那南山脚 下,草庐之中,又多了一位不染尘埃的隐者。然而我的心是有些不平的。 想像在那样的混沌浊世,该是少有他这样一身正气的官员吧,可是他却选 择了出世,甘对清风明月,忍弃天下苍生。世间多了一位逍遥的隐者,却 少了一位正直的好官。他对污浊的官场是眼不见心不烦了,只是苍生何辜, 又少了一丝隐隐的希望。然而眼不见就真的心不烦了吗?他能完全脱离污 浊的社会吗?他躬耕之地难道没有受到黑暗社会的一点影响吗?答案他应 该是知道的。在我看来,一位真正崇高的人,当既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 怀,又有着视名利为粪土的旷达洒脱。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复习讲义(Word版,含答案):第五章 微专题
微专题翻译中最容易以今律古的20个实词[练前提示]实词是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
为了考查考生对重要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让考生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
为此,考生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
该专题选择了出现频率较高又容易以今律古的20个实词译句,以提醒考生不可以今律古,要在语境中准确翻译其义。
请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在译好后,准确填出其意思。
1.扰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
”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
”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扰”都是“干扰”意,如上文中的“扰”就是________意。
答案(1)(他)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办法安抚百姓。
(2)安抚参考译文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以后,他的儿子赵屼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现在)冒昧地向朝廷请示。
”皇上说:“啊,这位是我先前的贤臣,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办法安抚百姓,像晋国的叔向一样用忠厚的语言勉励士人。
”于是用“爱直”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为他写碑文。
2.方《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
居士扃(关闭)门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
(选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自序》)(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是所有的“方”都是“方圆”“方正”意,如上文中的“方”就是________意。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复习讲义(Word版,含答案):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
核心突破三分析概括形象——形神兼析,“人”“物”共赏(一)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人物形象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人物的代表身份、地位、阶层、类属及自身的外在形象;二是思想性格特征;三是人物形象意义,包括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等。
其中思想性格特征为其核心内涵。
思想性格特征由思想特征和性格特征两部分组成。
思想特征,包括主人公的信仰、理想、奋斗目标、为人处世等。
性格特征由基本特征与辅助特征组成,基本性格为主干性格,是决定人物形象的基本因素,辅助性格为多元性格,凸显其多重性,基本性格与辅助性格之间往往呈现出对立统一的格局,如善良与软弱、勤劳与愚昧、忠诚与偏执等;如果是负面形象,则为虚伪性与其本质的对立统一等。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展开。
1.抓住人物的正面描写文字,把握人物形象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要描写的人物进行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其他人物和媒介物的烘托。
其中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在特点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点、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
阅读下面的人物肖像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美丽,体弱,忧愁,聪颖。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
(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复习讲义第二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
核心突破三理解词句内涵——紧扣语境,挖掘“情”“意”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些桥冯文超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讲义课件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1 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
内容索引
Ⅰ 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Ⅱ 人物传记的整体阅读
Ⅰ 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 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 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 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 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 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
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下列内容:传 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 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
3.形式特点 (1)结构与线索 高考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 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 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 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 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 事件的结局。
一、文体特点和阅读任务 (一)文体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 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 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 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 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 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 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讲义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一、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2.叙述视角(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步步高】(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复习讲义-专题五-核心突破二
核心突破二掌握核心的补写能力——合理推导,扣紧接上解答语句补写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阅读语段——拟定中心,理清脉络;第二步是推导句子——明位置,看联系,抓暗示,推导出要补写句子的体现内容和形式;第三步是检查验证——代入检查,以求连贯。
其中第二步是最核心的工作。
第一步:阅读语段——拟定中心,理清脉络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毕题目。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
事实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因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现代气象科学表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于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
从国内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国内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1)该语段的中心是什么?其内部有着如何的层次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语段中心:惊蛰雷鸣。
层次思路:语段共五句,一、二两句解释惊蛰雷鸣不是昆虫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因素;三、四两句解释惊蛰雷鸣的因素;第五句解释惊蛰雷鸣的地区差别。
(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示例)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惊蛰前后之因此会有雷声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解析语段的中心话题是惊蛰雷鸣。
第①处之前的“事实上”是对首句春雷惊醒冬眠的昆虫的说法体现转折之意,结合空缺处后文解释真正因素的内容,不难推断此处应填写“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一类意思的语句。
第②处,前文“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提示空缺处阐明的对象是有关“惊蛰雷声”的,再结合背面“是由于”句子的内容,可推断此处应填写“惊蛰前后之因此会有雷声”一类意思的内容。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核心突破一准确断句——详训诂,明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选自《宋史·范旻传》,有删改) A.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B.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C.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D.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答案 B解析要选准答案,首先要看画波浪线部分的前后文字。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核心突破四精准翻译句子(一)——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一、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边练边悟1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漏译了“督”字。
“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2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五
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四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学习多义实词除了要通过课本、试题及阅读大量积累外,还要注意:1.寻找义项联系,巧记一词多义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多义实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章 教材文言文复习 7 必修五(二)讲义-人教版高三必修语文教案
学案7 必修五(二)——《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并诗》[学案目标] 作为必修教材最后一册的最后三篇文言文,自身语言点丰富,又可与前几册联系梳理,构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对此,复习时要实现以下目标:1.全面梳理教材语言点,重点突出三篇文言文丰富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掌握“之〞“且〞重点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
2.背诵三篇中的重点段落。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怎么、哪里〞之义的文言疑问代词:何、安、曷、奚、胡、恶、焉等。
写出表示“流放〞之义的文言实词:流、放、迁、谪等。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C.⎩⎪⎨⎪⎧ 夫人之相与..于是舍人相与..谏曰D.⎩⎪⎨⎪⎧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一般人。
A 项应付,周旋/比喻短暂。
C 项相处,相交/一起,共同。
D 项用来……的/……的原因。
②( )A.⎩⎪⎨⎪⎧ 虽趣.舍万殊梦亦同趣.B.⎩⎪⎨⎪⎧ 暂.得于己如听仙乐耳暂.明C.⎩⎪⎨⎪⎧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世皆浊我独清 D.⎩⎪⎨⎪⎧ 适.足取辱耳且适.南冥也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全。
A 项同“取〞/同“趋〞,往、赴。
B 项暂时/突然。
D 项恰好/到,往。
③( )A.⎩⎪⎨⎪⎧ 控蛮荆而引.瓯越引.以为流觞曲水 B.⎩⎪⎨⎪⎧ 一言均赋.横槊赋.诗 C.⎩⎪⎨⎪⎧ 滕王阁序.兰亭集序.D.⎩⎪⎨⎪⎧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答案 C解析 C 项均是一种文体。
A 项接引/导引。
B 项写作/吟诵。
D 项盛大的/有名的,风景优美的。
3.以下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 .之二虫又何知C .彼且奚适也D .大王来何操答案 A解析 A 项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过关 第5至6单元课件 人教第三册
《 七录斋集
65.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因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 生, 清 代散文家,著名文派“ 桐城派 ”的奠基人之一。著 有《 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
纂》,是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
名师伴你行
下列素材在写作中适用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本: 推究,考察。 穷: 用尽。
名师伴你行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文言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哪个词。
2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 相当于“为,是在”。
2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何: 相当于“为什么”。
25.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然: 相当于“然而”。Biblioteka 26.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每: 相当于“每逢”。
27.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暴: 通“曝”,冒着。 厌: 通“餍”,满足。 当: 通“倘”,如果。 止: 通“只”,仅仅。 曷: 通“何”,什么。 赀: 通“资”,资财,钱财。
圜: 通“圆”,圆形的。 采: 通“彩”,色彩。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语境意义。 名师伴你行
37.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情况。
38.思厥先祖父
50.抱着柴草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助其势。 抱薪救火 51.形容来得很晚。 姗姗来迟 52.身材修长美丽或花木细长挺拔。 亭亭玉立
六、名句名篇默写。
名师伴你行
53.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5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 奉之弥繁 ,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
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
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答案 C解析“他向皇上建议……制度”错,原文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彭时对李贤说的,李贤上奏了皇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
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
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
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答案 A解析皇帝要求李贤选用北人任庶吉士,并非彭时。
参考译文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之职。
第二年,郕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
(之后不久)他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极力推辞,不被允许,才接受任命。
当官一年多就参预大政,这是从前不曾有过的。
景泰元年,因为战事稍有平息,彭时被准许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忤逆了皇上。
守孝期满后,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参与内阁事务。
天顺元年,徐有贞获罪之后,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
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钦点的状元吗?”彭时叩头。
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让他兼任翰林院学士。
内阁大臣自三杨之后,为皇上所亲自提拔的,只有彭时和岳正二人。
而皇上(此时)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
李贤向来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
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
李贤刚开始时有点儿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君子。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下诏布告天下。
彭时想请皇上推恩,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
彭时说:“不是要大赦,(而是)应该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与加封,百姓八十岁以上的给冠带,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李贤很赞赏,立即上奏实行。
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取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
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
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之士比我彭时优秀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过后,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
门达陷害李贤,皇上受到迷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
”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
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
”皇上听到这话,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
五年,(彭时)患病请假。
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予朝参。
这年冬天,没有下雪。
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
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
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受惠。
”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京城周围地区、山东、河南干旱,(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盐钞,以及太仆寺索赔损失的官马。
京师米贵,彭时请求发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卖。
皇上都听从了。
彭时凭借旧臣的身份受到倚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
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彭时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国,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于朝中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
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
平时安居没有懒惰的仪容,在服饰车马器用方面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
1.认识题型特点(1)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2)选项构成是先概括后分析。
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作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3)只选错误的一项。
设误点在“分析”部分,在“分析”中的细节。
2.掌握解答步骤(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解答概括和分析内容题需要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把握,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①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②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③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④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
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
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
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
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
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概括和分析内容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二、用好比对法这类试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正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朱)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选项:朱寿昌急人之难。
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中的“爱”是“吝惜”意,非选项中的“爱好”,曲解文意。
(2)原文:六岁教书,(王充)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徼”是“求取”意,“不好徼名于世”,是说他“不喜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指传主翁正春)科场徇私,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
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错,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是“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的意思;且从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