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三市普通高校为例
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三市普通高校为例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水平较低,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大都集中在一些非激烈性项目和考试科目上,很少参与其他的锻炼项目;体育弱势群体参加身体锻炼的强度主要集中在中,小强度之间,一般身体锻炼的时间多在45 min以下;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为“实物型”消费,对于“参与型”消费意识较低。
影响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因素有:学生自身身体条件的缺陷,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态度,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局限,学校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组织等。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影响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入学的体检要求也放宽了,一部分病、残学生也获得了公平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因此,如何做好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大的难点。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健康水平。
而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成员,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同样也是学校体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姚宏茂、林致诚等的调查,浙江、福建、上海等地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2%[1],由此推算,长株潭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已至少超过1 000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对他们的体育行为特征进行全面研究,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已是刻不容缓。
本文研究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寻找提高他们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合理的发展策略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身体上患有残疾、不能参加剧烈运动以及体质虚弱的普通高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来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行为的相关论文,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研究。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制约因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一)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制约因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摘要: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下降,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不同因素度的影响和制约,这已是其影响学生体质的关键原因。
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意识形态的改变、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学生怕脏、怕累的观念、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体育锻炼养成及指导不规范不系统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制约因素;对策研究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制约因素的分析1、市场经济形态下、人们意识形态认知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在培养子女成长过程中对子女的教育就自然而然的是给孩子灌入文化课学习,学习好是将来孩子成长成才的根本。
而对于体育活动则是家长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内容,甚至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认为是一种浪费学时间,不务正业的活动。
致使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苦熬寒窗,磨练意志,同时也磨坏啦孩子的身体。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作保证,并不认为孩子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掘学习潜力,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很多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做法。
因此,对于经过大学前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孩子运动的时间受到约束,很多大学生在这九年义务教育中并未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谈不上接受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和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啦。
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也就很难完成。
2、传统体育项目受到新型娱乐项目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人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网络电影、网络购物等科技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视觉、听觉的完美享受。
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分析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现状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兼顾学业和体育运动并不容易,很多学生选择将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放弃体育运动。
其次,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认可。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益处认识不足,很多人将体育运动视为充实课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活动,而非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缺乏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设施。
一些学校和学院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运动场地紧张,导致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的条件和机会。
最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
一些大学校园没有专业的体育教练和运动管理人员,学生的体育锻炼缺乏科学性和引导性。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因素1. 学校和家庭的态度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参与度有着重要影响。
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运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课程和运动场地。
家庭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体育运动,营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
2. 器材和设施的改善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提供更好的运动场地和器材。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运动环境的舒适程度和设施的完善程度。
3. 兴趣和动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开设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通过增加体育竞赛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
4. 正面的宣传和社会影响学校和媒体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正面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益处。
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5. 运动管理和指导学校应聘请专业的体育教练和运动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运动指导和管理。
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论文
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论文摘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应着眼于期望正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怀、重视和积极投入,营造出校园文化氛围,有针对性的改善其健身锻炼的场地器材,并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翻阅了有关的社会学、大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并通过上网和资料查询,参阅了自2000年以来的许多与高校学生体育有关的文献资料。
2.弱势群体与体质弱势群体2.1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最初是指那些由于自身因素而导致其生存能力较弱的人群,如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等。
社会学上认为,弱势群体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贫困的经济利益、低层次生活质量和脆弱承受力特殊社会群体。
2.2 体质弱势群体。
高校弱势群体主要是指身体过于肥胖或矮小;体弱、多病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等运动学习困难;以及身体协调性差,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还包括学习懒散,没有积极性,不愿参加运动的学生。
还有人直接把体育测试低于65分的学生界定为体育弱势群体。
3.研究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的必要性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提出:“教育是基本人权,是世界各国内部和国际间维持可持续发展、和平稳定的关键因素”。
而面对大学体质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长趋势,这成为了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问题。
本人从文献中发现,面对现实需要的迫切性,我们理论研究十分的滞后。
高校作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一块阵地,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帮助他们形成终身的体育思想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适应他们不同的健身需求。
4.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增长的原因分析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为他们有残疾而拒绝招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然而,在高校中,一些弱势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以及身体素质较低等原因,缺乏锻炼的机会和意愿。
因此,本文就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和探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在高校,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的情况,很难抽出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
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更是不能放松学习时间,否则就会落后于同学。
2. 身体素质较低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受限,遇到体育课或者运动会等活动就显得非常被动。
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3. 缺乏足够的健身设施和场地在一些高校中,体育设施和场地相对匮乏,学生的选择和机会也就很少,对于想要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 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对于身心都有益处,不仅可以减轻学习带来的压力,提升心理素质,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宣传,让学生认识到运动锻炼的重要性,让其在忙碌学习之余抽出一定时间参加运动锻炼。
2. 对于身体素质较低的学生来说,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和强度,按照个人能力和身体状况进行锻炼,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逐渐增加体能和运动技能,同时树立自信心。
3. 针对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一些户外运动活动,如爬山、游泳、徒步等,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运动,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1. 学校应该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选择和机会。
2. 学校和社团应该加强宣传,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益处,提高运动意识和积极性。
3. 学校应该推出一些体育锻炼课程或者培训班,让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
4.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比赛和比赛活动,如校园马拉松、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和积极性。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摘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活动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加强对他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个性化指导、多样化体育项目参与、支持体系建立、师生互动加强等教学策略。
这些策略有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服务,促进体育公平与包容性的实现。
本文也强调了加强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包容的体育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实现全面发展和全人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分析、个性化指导、多样化体育项目、支持体系、师生互动、教学工作、体育公平、包容性。
1. 引言1.1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现状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是指在体育方面相对于其他同龄人存在明显差距或困难的群体,他们可能由于身体条件、体育技能水平、体育兴趣等各种因素而处于劣势地位。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中包括身体素质较弱、缺乏运动技能、缺乏运动兴趣等不同方面的学生。
在高校体育中,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可能缺乏运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难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也可能由于体能差异而感到自卑和排斥;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较低。
了解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水平和自信心。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现状,还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体育公平的实现。
1.2 研究意义: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包容性的重要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一群体,有效提高他们的体育参与度和体育素养,促进体育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针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工作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一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更能够推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几乎没有进行过体育锻炼。
这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对整个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高校中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锻炼行为的探究,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定义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指的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一定障碍或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
这些学生可能由于身体条件不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较低。
这些学生通常也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
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些学生往往在课余时间选择宅在宿舍、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等娱乐方式,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由于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许多学生感觉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导致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次要或者根本不重要的部分。
一些学生也抱有“我不喜欢体育锻炼”或者“我没有体育锻炼的天赋”等消极的态度,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1. 身体条件不佳:一些学生可能由于身体条件不佳或者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其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他们可能会感到锻炼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从而选择不参与体育锻炼。
2. 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导致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较低。
他们可能更加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消遣,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3.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不清楚,认为体育锻炼只是一种消耗体力的方式,对于身体并没有实际的好处。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摘要】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挑战,本文从弱势群体的特点和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提供更多资源支持、个性化指导和辅导以及鼓励团队合作三种教学策略。
通过细致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认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帮助。
展望未来,建议实施措施侧重于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群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指导方向,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弱势群体的个人成长和整体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因、教学策略、资源支持、个性化指导、团队合作、结论、展望、实施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体育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群体的体育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形成了体育弱势群体。
这些学生可能由于身体条件、学习压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其在体育课程中表现不佳,影响了他们的体育锻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了解和解决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问题,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以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体育弱势群体的特点、成因分析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其特点,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弱势群体的体育素养和参与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活动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为教育培训机构和体育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弱势群体提升自己的体育水平和体育信心,实现全面的体育素养提升。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希望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体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3 意义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对于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大学生,体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
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论文摘要]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给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找出解决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观念,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对策“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身体患有疾病,肢体残疾或体质虚弱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相对于普通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包括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生活体育弱势群体、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在1998年放宽了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19 99年以后又开始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日益膨胀,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一、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一)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的大学生1.外貌、体型特殊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外貌的特别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常常成为其他同学谈论的话题或是笑柄,且容易被其他同学起绰号。
有研究表明,在高校女学生中外貌、体型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
体形过胖的女大学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往往大于正常体形的女大学生,且比较容易产生孤僻行为。
2.身体有缺陷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身体有缺陷指的是肢体的残疾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缺损。
这些学生由于身体有缺陷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对自己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也造成一些障碍。
这种情况的大学生很容易觉得低人一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不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正常交往,在与他人相处时会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往往缺乏自信、行为孤僻、不容易相处。
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受到他人的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更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碰到一些挫折后产生轻生的念头。
3.患有特殊疾病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大学生体育swot分析报告
大学生体育swot分析报告简介大学生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大学生体育进行SWOT分析,并针对其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深入探讨。
优势(Strengths)身心健康大学生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参加运动,学生们可以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并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此外,体育活动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强专注力和记忆力。
团队合作大学生体育活动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无论是在校内的体育课上,还是在校际比赛中,学生们必须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这种合作有助于学生们培养相互依赖和信任的意识,并提高沟通和协调能力。
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和团队合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展其他技能和兴趣爱好。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各类俱乐部或社团,如篮球队、足球队、游泳队等,进一步提高技能。
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劣势(Weaknesses)缺乏时间管理大学生在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时,往往难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由于学业任务过重,学生可能会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
这导致了体育活动参与率不高的问题。
设施不足一些学校在体育设施方面还存在不足。
如体育馆、游泳池等设施不完备或不够现代化,限制了学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选择和质量。
机会(Opportunities)大众关注度增加随着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大众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这为大学生体育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不仅学校可以争取政府支持,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打造更好的体育环境。
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项目也愈发多样化,满足了学生们不同需求的锻炼方式。
学校可以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活动选择,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威胁(Threats)缺乏经费投入一些学校在大学生体育发展中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随着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然而在高校中,仍然存在一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他们往往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
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找出影响这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这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特征1. 缺乏体育锻炼的意愿对于一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宅在宿舍或者图书馆里学习,而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在他们的眼中,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一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甚至对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参加体育锻炼会导致受伤或者疲劳,因此选择了逃避这项活动。
在一些高校中,体育锻炼的机会可能并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课程繁重、实验室时间长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可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
二、影响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1. 学校教育倡导的不足在一些高校中,对于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倡导并不足够,学校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
2. 学生自身认识的问题一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并不正确,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时间,并且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科学的认识。
这种认知的偏差导致了这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3. 体育设施和活动的不完善在一些高校中,体育设施和活动并不完善,导致学生缺乏进行体育锻炼的渠道。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场地或者器材而放弃进行体育锻炼。
1. 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倡导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倡导,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科普,加强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重视,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直接关系。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高校中存在着一部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有效地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指在体能、体质、体育技能等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身体条件不佳、缺乏运动习惯、体育知识匮乏等。
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在高校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下进行有效的改善和促进。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注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其定义、现状、影响因素、改进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全面发展。
【字数:238】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从而深入了解他们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定义及特点,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和群体特征;2. 调查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掌握他们的锻炼频率、方式和动机等情况;3. 探讨影响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4. 提出改进策略,针对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5. 评估这些改进策略的效果,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的深入探究,旨在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构建健康校园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有助于发现他们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中出现了一部分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这一群体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现状和困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本研究将探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学校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推动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如何有效促进他们的锻炼行为,了解相关调查研究案例分析,为提高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实践建议,为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做出贡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的探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提供依据,促进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全面了解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状况,为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1.3 研究意义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其锻炼的有效措施。
关注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有助于促进全民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研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还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开展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有助于推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
通过分析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特点和锻炼行为特点,揭示了影响他们锻炼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高校中针对这一群体的锻炼项目和改进策略。
研究发现,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缺乏运动自觉性和自信心,常常面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导致锻炼行为不足。
高校应制定针对性的锻炼项目,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措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需求和心理需求,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由于受限于样本范围和数据采集方式,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特点、影响因素、锻炼项目、改进策略、结论、展望、研究限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体育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被认为是体育弱势群体学生,他们对体育锻炼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学生往往在体育课上表现不佳,缺乏运动锻炼的习惯,容易患有各种健康问题。
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状况,积极探索如何改善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
在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导、缺乏合适的锻炼项目等问题。
对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促进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特点和锻炼行为特点,可以帮助学校和相关部门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一群体的需求和困难,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弱势群体现状分析与对策(图文)
高校体育教学弱势群体现状分析与对策(图文)1、研究目的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5所高校(本科1所,高专1所,高职3所)。
2.2研究方法3、研究结果与分析3.1.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根据朴永馨在《特殊教育概论》中对特殊儿童的定义,[1]我们可以把一般意义上的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学生,或者说,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身心某些指标异常或在常态以外的学生。
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提法,本文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有残障或通过医学检查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手术后或病愈恢复期学生;个别高龄的学生;因肥胖或瘦弱运动困难的学生和一些情绪障碍较严重的学生。
论文参考。
3.2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康分析3.2.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较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3.2.2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生理状况表12022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原因分析总人数先天残疾特体意外伤残高龄其他人数1087717671百分比%71.315.75.66.50.9高校体育教学的弱势群体的构成基本由先天、后天和高龄组成。
从表1显示,先天残疾占71.3%,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肢体残疾方面,他们属于不宜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但不是不能参与活动的人群;特体占15.7%,由于客观的身体原因不能适应体育健康课课程教学的要求,达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属于运动能力较弱或局部运动障碍的人群;意外伤害分为暂时运动能力阻碍和永久性运动能力阻碍,大部分属于前者,通过积极锻炼是能够恢复的;高龄占6.5%,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他原因占0.9%。
大学宿舍成员体育锻炼差异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质性研究报告:大学宿舍成员体育锻炼差异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韩奕帆、杨皓、郝晨羽小组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当前,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
大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程度较高,但活动量相对不足;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多数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场地器材缺乏、功课负担过重等外在因素仍然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要素。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女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低和大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相背离是当前需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运动效果不满意、缺乏兴趣是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低的主要原因;而体育兴趣不浓和体育认知程度较低又是导致大学生“知”、“行”背离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作统计分析,这虽然有利于从宏观上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但没有再现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心态,没有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具体情境和过程做出分析,听不到大学生个人的声音。
因此,我们认为对大学女生体育锻炼进行更为细致的个案调查是十分必要的。
在之前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首先在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中,女生体育锻炼情况普遍比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较差;但是之前的研究中侧重在对于整体锻炼情况的研究,而没有关注到个体的差异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研究者决定选择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宿舍小群体进行个案分析,集中认识和了解大学生中联系密切的一个小群体的体育锻炼差异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开展质性研究,以检验和认识定量研究所提出的结论认识。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宿舍成员体育锻炼差异原因因素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希望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差异情况获得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以此作为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也想通过此项研究探求宿舍成员之间在体育锻炼方面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薄弱群体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薄弱群体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22-11-04T08:33:43.51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3期第7月作者:张文斌[导读] 现如今大学生体质薄弱的话题逐渐成为社会的舆论焦点,各类报道与争论不断涌现张文斌江西工程学院 338000摘要:现如今大学生体质薄弱的话题逐渐成为社会的舆论焦点,各类报道与争论不断涌现,并且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怎样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差的问题已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
现如今高校受教育人员的人群体征,体质健康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断增加的瘦弱、肥胖、病弱学生群体等,因此导致出现了高校体制弱势群体,这种状况也愈演愈烈,掌握此类群体在高校接受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利用体育教学对其进行合理干预,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人员所需肩负的主要责任。
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薄弱群体体质健康教育状况,进而提出了有效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薄弱群体;体制建设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薄弱群体体质健康教育状况一是教学目标模式模糊,评价单一。
高校体育课程主要最重视的是学生兴趣与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活动。
对于体育薄弱群体的问题较为忽视。
并且在运动技能与增强体质健康教育方面教育教学的目标缺乏明确性,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会优先选择节奏慢、运动量小的体育项目当作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也同质化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很难迎合学生实际健康需求,因此也令学生积极性受到较大打击,在授课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对比体育普通体育课程模式并无差别,一般都是依照体质弱势群体特征和需求来开展,由此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单一化,这对体制增强的帮助并不大,甚至无法达到目前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需求。
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对学习过程和健康知识的获取十分关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体质较弱群体的体育教学进行合理改进。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
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锻炼行为探究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但是在高校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依然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学生,他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条件,需要进行特殊的关注和引导,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一、弱势群体学生的定义和特点弱势群体学生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如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心理障碍、文化程度低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不足或者无法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其中,经济困难和身体残疾是比较普遍的两个弱势群体,需要特殊关注。
经济困难是指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差,无法提供较好的体育锻炼条件,比如买运动装备、参加体育俱乐部、去健身房等等。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体育锻炼,或者只能进行简单的自我锻炼,水平难以提高。
身体残疾是指学生身体上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无法进行某些体育运动,比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残疾等等。
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进行特殊的训练和教育,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且获得锻炼的收益。
针对经济困难和身体残疾两个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可能缺乏体育锻炼的设备、场地、时间等因素,因此选择进行简单的自我锻炼。
他们可能会选择步行、慢跑、跳绳等简单的活动,时间不定。
这些锻炼方式虽然简单,但是效果不如专业的体育锻炼效果好,甚至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 身体残疾学生身体残疾学生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引导,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一些常见的锻炼方式包括瑜伽、太极、无氧运动等等,但是每个学生的身体状态不同,需要得到个性化的指导。
1. 提供体育锻炼设备和场地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器材、设备和场地,给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这些设备和场地可以是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大型体育场地等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水平。
2. 建立多种体育锻炼途径对于身体残疾学生,需要建立多种体育锻炼途径,比如适合视力障碍学生的健身器材、适合听力障碍学生的舞蹈类运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1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7No.12008年3月JournalofNanjing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NaturalScience)Mar.2008●体育科研园地FieldofScientificActivitiesforP.E.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杨春莉(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直接体育行为与间接体育行为的分析,探讨体育弱势群体成员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参加锻炼的次数、时间投入与强度、时间段、场地的选择,体育信息的获取与消费行为,为加强大学体育弱势群体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因素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50(2008)01-049-03AnalysisonPhysicalBehaviorofSportsVulnerableGroupinUniversityanditsEffectFactorsYANGChun-li(.DepartmentofP.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Jiangsu,China)Abstract:Bytheanalysisdirectandindirectsportsbehaviorofuniversitysportsvulnerablegroup,discusstheprojectchoice,times,timeandintensity,timesectionandspaceofphysicalexerciseofsportsvulnerablegroup,thewayofgainingsportsinformationandconsumingbehavior,reinforcephysicalconstitutionofuniversitysportsvulnerablegroup.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vulnerablegroup;physicalbehavior;factor收稿日期:2007-12-11作者简介:杨春莉(1974—),女,江苏新沂人,南京农业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学、心理学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日益增多。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身体患有疾病,肢体残疾或体质虚弱的学生,包括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运动性体育弱势群体、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1]。
大学生中存在体育弱势群体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部分人相对较少,但对其体育行为的培养不能忽视。
全面认识与了解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因素影响,以便更好地引导其体育行为,培养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观念,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1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大学体育弱势群体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对体育锻炼的项目、次数、时间、强度、组织形式、锻炼地点等方面加以选择,构成了显性体育行为;通过对体育信息的获得与关注,体育消费的进行,出现隐性体育行为。
隐性体育行为对显性体育行为具有驱动、导向、支持作用,显性体育行为是获得体育效果的直接行动,并以大学生体育效绩体验为中介,对隐性体育行为具有正向或负向的强化作用[2]。
1.1显性体育行为显性体育行为是人们在体育生活中具体的、外在的表现特征,包括体育活动的时间、内容、消费、信息的获取等方面[2]。
1.1.1体育活动内容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体育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跑步、散步等一些非剧烈性运动项目和一些体育课考试项目上。
1.1.2体育活动时间大学体育弱势群体中女生在参加锻炼活动的比例低于男生,低年级学生身体锻炼的意识越强烈,参加锻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7卷炼的次数越多。
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在15 ̄60分钟。
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少于15分钟的比例均约为10%[3]。
身体锻炼的最佳强度是使身体处于中度疲劳状态。
在体育弱势群体中对于运动强度的选择,因人而异,病残学生适合中、小运动强度的锻炼水平[4]。
针对体育弱势群体开设的保健课学习效果比较理想,对其参加身体锻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普通班级上课的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说明体育弱势群体由于身体上的特殊原因,不宜与普通同学一起参加普通体育课学习[5]。
1.1.3活动场地及组织形式体育弱势群体经常在校内免费体育场馆、校内空地、花园、小径和宿舍等地锻炼。
体育弱势群体经常的选择组织形式分为单独活动与团体活动两种。
自己独自锻炼可以缓解与他人一起时产生的竞争意识,消除焦虑紧张感。
出于关心集体而参加校系班组织的活动,可以提高体育弱势群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团体的力量。
因不愿意被别人看成弱势群体成员而与身体较棒的同学一起活动。
1.1.4体育消费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
体育消费行为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它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
大学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购买体育服装、鞋帽,购买体育器材和购买体育报刊、杂志、书籍等实物方面。
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消费观念上,实物型消费为第一选择。
从体育弱势群体的消费动机上来看,实物型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服务型消费的意识还未形成。
1.1.5体育信息获取行为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信息的关注表现的兴趣较低,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电视、因特网、同学、室友和体育报刊等。
大多数体育弱势群体并没有认识到体育信息的价值,关注体育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没有主动获取对自己身体有利的体育信息去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意识。
1.2隐性体育行为大学生隐性体育行为是内在的、心理的体育行为,对显性体育行为可以归纳为具有导向、驱动、支持作用,由体育需要、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等构成[2]。
1.2.1体育需要直接体育需要,就是学生被某项或者某类的运动的项目吸引,迫切需要去学习或者练习的动机。
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对与学习的热情及意志努力。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满足学生这种体育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健身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内在体育需要强度较高,但在实际中很难身体力行,学校的设施与活动项目很少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1.2.2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人们体育行为的取舍[6]。
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行为的意义和对自身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体育课等体育行为是为了完成达标考核任务,内在积极性很低。
对体育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体育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水平,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着这部分学生学习体育的情绪与效果,影响着参与体育活动后的情绪状态与健康水平。
1.2.3体育态度态度是个人对事物的内在信念的总评价,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7]。
体育弱势群体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少学生存在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等。
2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人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身体特征、心理因素、场地设施、学校组织等都影响着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1身体特征身体上具有“弱势”特征的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运动的低水平,生理特征表现在:特殊疾病、身患残疾和体质虚弱等方面。
因此,体育弱势群体在参加身体锻炼等直接体育行为时必然受到其身体条件的影响。
绝大多数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课学习后的身体反应为“很累、疲劳”或“有点累、不舒服”。
且大多数学生较少参加身体锻炼,参加身体锻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剧烈性运动项目和一些体育课考50第1期杨春莉: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试项目上。
身体上的“弱势”特征成为影响其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形成了运动心理压力。
2.2健身观念健身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健身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水平。
由人们对健身知识的掌握、健身活动的经验以及对健身活动效果的认可决定。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也受这3个因素决定。
体育弱势群体每周的身体锻炼频数分布来看,其健身的经验较少,对体育保健、康复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
体育弱势群体中大多数人对体育锻炼的健身价值的认可,对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认可有较高的水平。
但在体育弱势群体的意识中体育锻炼并不是提高健康的最佳途径,健身意识水平较低,这是影响其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2.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主要指运动者在运动中遇到的影响其参加身体锻炼或体育学习的心理因素。
体育弱势群体因运动水平远远低于普通同学,在运动中表现出自卑、情绪低落、怕别人笑话等心理状态,导致半数以上的体育弱势群体喜欢“独自运动”或不经常运动,同时也害怕在运动中受伤。
这说明体育弱势群体对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不自信,过往的失败或痛苦经历依然困扰他们,成为害怕体育运动的心理因素。
2.4教学组织形式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参加普通体育课,身体上的弱势在参与到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时,只会让他们对体育课逐渐失去乐趣,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增强体质,而是对身心的考验[8]。
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是以保健、康复目的为主,内容过于单一、手段过于陈旧,必然会影响体育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9]。
因此,不分层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会对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有产生消极影响。
2.5场地与器械没有合适的场地与器械是体育弱势群体很少参加身体锻炼的主要原因。
要引导和发展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首先就要为他们创造合理的锻炼环境[10]。
在更新高校体育设施、添置体育器材时一定要考虑到体育弱势群体的运动特征,尽可能增加他们的锻炼兴趣,提高他们的锻炼积极性。
2.6体育消费意识体育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较低,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的好坏决定体育消费意识的形成。
体育弱势群体对保健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偏低,决定其体育消费只能在简单地“实物型”阶段,对于“服务型”、“信息型”等复杂地消费意识表现较低。
因此,体育弱势群体较低地经济消费能力和较低级地消费意识决定了他们较低的体育消费能力,从而是影响了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
3结束语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到经济、文化、教育、医学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要解决体育弱势群体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体育教师、学生本人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