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九城封停玩家账号被疑侵犯虚拟财产
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3.09.25•【分类】其他正文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目录一、吴某某诽谤案二、常某一等侮辱案三、王某某诉李某某侮辱案四、刘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五、汤某某、何某网上“骂战”被行政处罚案六、李某某申请人格权侵害禁令案七、王某某等诉龚某名誉权纠纷案一、吴某某诽谤案——网上随意诽谤他人,社会影响恶劣的,依法应当适用公诉程序【基本案情】被告人吴某某在网络平台上以个人账号“飞哥在东莞”编发故事,为开展地产销售吸引粉丝、增加流量。
2021年11月19日,吴某某在网上浏览到被害人沈某某发布的“与外公的日常”贴文,遂下载并利用贴文图片在上述网络账号上发布贴文,捏造“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赠送礼金、公寓、豪车”。
上述贴文信息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讨论,引起网民对沈某某肆意谩骂、诋毁,相关网络平台上对上述贴文信息的讨论量为75608条、转发量为31485次、阅读量为4.7亿余次,造成极恶劣社会影响。
此外,被告人吴某某还针对闵某捏造并在网上发布诽谤信息。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以诽谤罪对吴某某提起公诉。
【裁判结果】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吴某某在信息网络上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且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综合被告人犯罪情节和认罪认罚情况,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吴某某有期徒刑一年。
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传统侮辱、诽谤多发生在熟人之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最大限度修复社会关系,刑法将此类案件规定为告诉才处理,并设置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例外情形。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侮辱、诽谤的行为对象发生重大变化。
以网络暴力为例,所涉侮辱、诽谤行为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
对此,要准确把握侮辱罪、诽谤罪的公诉条件,依法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侮辱、诽谤案件提起公诉。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产权法律保护研究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产权法律保护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游戏已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作为游戏中的一种游戏物品,也日益受到玩家们的关注。
虚拟财产本身并没有实体,但在游戏中却有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虚拟财产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虚拟财产产权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一、虚拟财产及其产生的法律问题1.1 虚拟财产的定义虚拟财产指的是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没有实物背景,仅存在于网络游戏中的游戏物品或虚拟货币。
包括游戏中的装备、武器、道具、虚拟货币等等。
1.2 虚拟财产产生的法律问题随着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出现,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例如:(1)虚拟财产的产权问题。
游戏玩家所获得的虚拟财产是否属于其产权、是否可以买卖交易、是否可以继承等问题。
(2)虚假交易问题。
因虚假交易而造成的损失,该如何追究法律责任。
(3)虚拟财产侵权问题。
例如,一个玩家盗用他人账号,并窃取了该账号中拥有的虚拟财产,另一方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虚拟财产产权法律保护研究2.1我国法律对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我国现有的法律对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并未有明确规定。
不过,虚拟财产交易在我国已形成了一种规模庞大的市场,也引起了法律界的注意。
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以保护虚拟财产交易市场的正常运作。
例如,最早出台的就是《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管理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规定了游戏虚拟物品的交易不得超过官方售价,也不得以非法手段获取游戏虚拟物品等。
后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侵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对虚拟财产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做出了明确规定。
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对虚拟财产产权的法律保护。
2.2虚拟财产产权保护的实践案例虚拟财产裁判案例在我国逐渐增多,保护虚拟财产产权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虚拟财产保护案例
虚拟财产保护案例
虚拟财产保护案例通常涉及到数字资产、加密货币、虚拟物品等在数字领域的财产。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虚拟财产保护案例:
加密货币盗窃案例:
情况:用户的加密货币钱包被黑客攻击,数字资产被盗。
保护措施:使用冷钱包存储大部分加密货币,启用双重身份验证,定期更新密码,定期审查交易历史等。
虚拟游戏物品盗窃案例:
情况:在虚拟游戏中,用户的虚拟物品或虚拟货币被其他玩家盗取。
保护措施:游戏平台提供安全措施,例如启用两步验证,定期更改密码,使用游戏内交易系统等。
域名盗窃案例:
情况: 拥有有价值的域名的个人或公司发现其域名被盗。
保护措施:使用强密码、启用域名锁定服务、定期检查域名注册信息、及时更新域名注册账户密码。
社交媒体账号被盗案例:
情况:个人或企业的社交媒体账号被黑客盗取,可能导致声誉损害或财产损失。
保护措施:使用强密码,启用两步验证,定期更改密码,注意社交工程攻击。
虚拟资产合同纠纷案例:
情况:在虚拟经济中,涉及合同纠纷,例如虚拟房地产的交易纠纷。
保护措施: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使用可追溯的数字签名,确保合同的法律有效性。
非法数字版权侵权案例:
情况: 虚拟内容创作者的数字作品被未经许可的复制或传播。
保护措施:注册版权,使用数字水印技术,监控侵权行为并采取法律行动。
这些案例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保护虚拟财产的重要性,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和合理的安全实践的必要性。
网络实名制案例
网络实名制案例在当今社会,网络实名制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实名制要求网民在网络上使用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和认证,这样可以更好地监管网络环境,减少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行为。
然而,实名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和讨论,有人支持实名制,认为可以有效净化网络环境,有人反对实名制,认为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网络实名制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实名制的利与弊。
案例一,中国大学生因网络言论被拘留。
在中国,一名大学生因在微博上发布一些批评政府的言论而被警方拘留。
这名大学生使用了匿名账号,但是警方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到了他的真实身份,并对其采取了行政拘留的措施。
这个案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实名制可以有效监管网络言论,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实名制给予了政府过多的监管权力。
案例二,韩国实名制下的网络暴力事件。
在韩国,实名制已经实行多年,然而网络暴力问题依然严重。
一些网民利用实名制下的真实身份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导致受害者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实名制并没有有效阻止网络暴力的发生,相反,有些人利用实名制进行恶意攻击。
这个案例表明,实名制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环境的问题,还需要其他的监管和管理措施。
案例三,德国取消实名制后的网络环境。
在德国,曾经实行过网络实名制,但后来取消了这一政策。
取消实名制后,德国的网络环境并没有出现明显恶化,反而网络言论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德国政府通过其他手段来规范网络环境,例如建立网络监管机构,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等。
这个案例表明,实名制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其他的手段来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实名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案例和效果。
实名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我们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实名制,探讨如何更好地平衡网络管理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利用病毒盗窃“传奇”玩家虚拟财物案
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
程序 。
三是故意制作、 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 影响计 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后果严重的行为。
26 5 (第5 ) 0 ̄ 0 总 6期 ④
维普资讯
信 息 网 络 安 全
案 例 分 析
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 计算机破坏性程序” “ 是指
隐藏在可执行程序中或者数据文件中 ,在计算机内部运行 的一种干扰程序 , 这种破坏性程序的典型就是计算机病毒。 所谓制作计算机病毒 ,就是计算机操作者故意设计制
作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特定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所 谓传 播计 算机 病毒 就是 将 上述 病毒 以各 种方 式输 入
或 崩溃 。
实践 中,行为人有可能同时实施上述行为方式中的两 种甚至三种 , 但只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一罪。 如行为 人通过制造病毒 , 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和更改 , 造成计算 机信息系统的崩溃,等等。 在本案中,行为人通过制造木马病毒并植入网吧管理
加刑的情况下, 首先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主刑中的
的抽象 的法定刑 ,而是指依据不 同的刑法条文 ,对某一犯罪行为 根据其具体危害程度和相关规定 所判处的具体刑罚。在某一分则 条文规定了两种以上的主刑或者规定两种以上主刑并规定附
计算机 , 使计算机信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 、 或将计算机中存
储 的数 据变 更 、 删除 、 损 、 毁 分解 , 终使 计算 机 系统失 灵 最
维普资讯
信 息 网 络 安 全
案 例 分 析
科蔫 病 毒 盔 赢
“ ” 虚财案 一 玩 拟物 家
■ 中国人 民大学法学院 郑延谱
江苏法院发布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江苏法院发布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9.23•【分类】其他正文江苏法院发布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编者按近年来,各类危害网络安全犯罪持续高发蔓延,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侵害人群范围广泛,社会危害十分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为进一步揭示各类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违法性质,警示违法犯罪分子,彰显全省法院依法严惩危害网络安全犯罪的坚定立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天公布七起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利用DDOS流量攻击手段侵害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案件,利用非法获取的账号密码篡改政府网站数据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案件,非法获取他人手机账号密码以解锁手机的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犯罪案件,以及批量发布违法犯罪信息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等。
一、朱某亮、朱某兵等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诈骗案基本案情被告人朱某亮、朱某兵等人为骗取他人钱款,购买机票诈骗网站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制作了假“民航票务”网站,同时通过伪造资料等手段非法控制某网站部分推广账号,后将假“民航票务”网站自动链接到非法控制的推广用户网站,并将关键词修改为“特价机票”等内容后置顶推广。
当被害人在某网页上搜索“机票”相关内容时就会优先出现假“民航票务”网站,在低价、特价机票的引诱下登录该网站购买机票,从而被骗钱款。
为提高诈骗成功率,作案团伙在某酒店长期包房,安排人员冒充客服接听电话,引导被害人重复操作付款,并有专人对诈骗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共计骗取18名被害人钱款共计人民币56563元。
另外,涉案团伙还从网络上购买需要贷款人员的信息资料,冒充北京某融资公司的工作人员和贷款对象取得联系,以办理贷款为由获取被害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再由专人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正式贷款需要20%的准备金进行资金验证为名,让被害人将钱款打入事先已获知密码的银行卡,将钱款转走,通过这种手法得款13万余元。
网络虚拟财富保护:需社会认可与法律支持
网络虚拟财富保护:需社会认可与法律支持近期,有关网络虚拟财富失窃的案件接二连三发生,我国司法部门也开始受理了此类案件。
有关网络世界虚拟财富保护的话题再一次成为热点。
2月12日,朝阳区法院受理了2004年第一宗虚拟财富失窃案,原告李旭光称其在网络游戏《千年》中价值5000元的武器装备被人盗走,但却被游戏运营商封存,在多次讨要未果的情况下向法院提起诉讼;无独有偶,去年2月份,《红月》网络游戏的玩家李宏晨一夜之间从虚拟世界中的“百万富翁”沦为“街头流浪者”,他在游戏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炼来的高级装备不翼而飞。
为此,李宏晨将游戏运营商告上法庭,这起案件被业界称为首例虚拟财富失窃案。
虽然一审法庭宣判游戏运营商在游戏安全方面缺乏有效保护,应恢复原告虚拟装器装备,但运营商却仍以法院认定安全职责不当为由提起上诉,至今此案仍在审理当中。
除了网络游戏存在大量的虚拟财富被盗的事件外,一些上网帐号、银行帐号等虚拟财产被盗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2003年12月26日,北京宣武区检察院逮捕了首例通过网络窃取他人银行卡号和密码,并将卡上的人民币转换成虚拟货币准备进行网上购物的犯罪嫌疑人。
据新华网报道,我国自1986年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以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迅猛增加。
1986年全年我国网络犯罪发案仅9起,到2000年已剧增至2700余起,2002年全的突破4500起。
涉案金额从数万元发展到数百万元,其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其实,同类事件也随着我国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而呈几何数级增长。
2003年,我国近7000万网民中,约有4000万为网络游戏玩家,其中经常玩游戏的人以2000万计算,如果每人每年在网络游戏上付出300元,那么这个市场每年就有60个亿的空间,如果有20%的人有过帐号和虚拟财富被盗的经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件就达到12个亿,以每个人在网络游戏上付出的时间为100个小时,那么因此造成的时间上的损失为45662年!虚拟财富被盗者除经济受损,情绪低落,有人甚至因为自己顶级的虚拟财富被盗而轻生,更有甚者,产生以恶报恶的思想,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虚拟人物的财产纠纷案件一个法律漏洞的利用
虚拟人物的财产纠纷案件一个法律漏洞的利用虚拟人物的财产纠纷案件:一个法律漏洞的利用在如今数字社会的发展中,虚拟人物变得越来越普遍,其拥有的财产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财产纠纷的增加,尤其是关于虚拟人物财产的归属和保护问题。
近期就出现了一个法律漏洞的利用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案例涉及虚拟人物玩家小明与其虚拟人物“大龙”的财产纠纷。
小明在在线虚拟游戏中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培养了自己的“大龙”,并通过虚拟物品交易赚取了可观的收益。
然而,他与游戏运营商之间的合同却存在法律漏洞,为他纠纷案件的利用提供了机会。
首先,虚拟人物的财产权归属问题是财产纠纷的核心。
根据现行法律,虚拟人物的财产权往往被视为一种合同权利或游戏运营商的所有权。
这导致了拥有虚拟人物财产的玩家在面临纠纷时无法享受到合理的保护和维权途径。
小明的案例中,他利用了合同中的一条条款,提出自己对“大龙”拥有绝对的财产权。
尽管这条款在合同中只是字里行间的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条款,但它却成为了小明成功利用法律漏洞的关键。
其次,法律制度与现实社会的发展脱节也是利用法律漏洞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虚拟人物及其财产的产生和价值是数字社会的产物,然而,现行法律仍然较难系统化地解决这一问题。
该案例中,小明的律师以现实世界中财产权的保护为例,辩称其对虚拟人物的财产应当得到同等保护。
这种对法律条文的灵活运用和辩护手法使得小明成功地操纵了法律漏洞。
此外,用文字规范虚拟人物财产的归属被认为是解决这类漏洞的一种途径。
围绕这一问题,虚拟世界的运营商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可以共同打造一份明确规范的合同和细则,详细阐述虚拟人物及其财产的归属、交易及继承的权益。
这将为纠纷案件提供更加明确的解决依据,减少法律漏洞的出现。
然而,要解决虚拟人物财产纠纷案件中法律漏洞的利用问题,并非只有推行文字规范是万全之策。
还需要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兼顾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此外,立法者和相关部门也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研究和解决虚拟人物财产纠纷案件中的现实问题,确保公正和公平的裁决结果。
网络游戏纠纷案例: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及合同纠纷
网络游戏纠纷案例: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及合同纠纷标题:网络游戏纠纷案例:虚拟财产及合同纠纷案例背景时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发生了一起网络游戏纠纷案件,涉及到该时期非常流行的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神域》(Fate)。
事件经过2007年4月,玩家A在游戏中与玩家B进行交易,以虚拟货币购买了一个稀有道具"无敌剑"。
双方在交易时达成书面协议,并支付了相应款项。
然而,随后发现该道具仅获得了一天的使用权限,而不是双方之前约定的永久使用权限。
玩家A对此感到极为失望,并向游戏运营商提出投诉要求退款或永久权限。
游戏运营商收到玩家A的投诉后,对购买流程进行调查,并发现了一个程序错误,导致该道具无法以永久权限使用。
因此,游戏运营商同意退还玩家A所支付的购买费用,并给予他额外的虚拟财产作为补偿。
然而,玩家B得知游戏运营商已退还了玩家A的购买款项后,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依法获得了这笔交易的款项,并拒绝退款。
玩家A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向当地法院提起了诉讼。
法庭审理2007年9月,该案进入法庭审理阶段。
玩家A提供了购买时的书面协议和支付记录作为证据,证明他们双方达成了以虚拟货币购买"无敌剑"的交易。
他还提交了游戏运营商同意退款的函件作为支持他索要退款的证据。
玩家B辩称虚拟财产的转移属于游戏内部交易,不受实际法律保护。
他还指出,玩家之间的交易并未涉及现金或实物交换,因此无法构成合同。
法庭裁决2008年3月,法庭做出裁决,判决玩家B退还购买款项给玩家A。
法官认为,虚拟财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游戏内部交易与实物交易并无本质区别。
购买虚拟道具的过程实质上是游戏内部的合同,其合法性受到法律保护。
此外,法院认定游戏运营商作为运营者,在虚拟道具设定上存在程序错误,导致交易双方无法按照约定永久使用"无敌剑"。
因此,游戏运营商对该纠纷负有一定责任,应退还购买款项并提供额外补偿。
论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
论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虚拟财产是指那些在各种游戏和虚拟社区内产生的虚拟货币、游戏道具、虚拟房产等,随着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民法保护虚拟财产变得尤其重要。
虚拟财产作为一种财产,应该受到民法的保护。
虚拟财产与传统财产在形式上不同,但其价值性和交易性与传统财产并无本质区别,因此无论从法律还是公平公正的角度而言,都有必要对虚拟财产进行民法保护。
首要的保护就是对虚拟财产的确权,也就是虚拟财产所有权的确立。
在虚拟游戏和社区等处进行的各种交易行为应得到法律保护。
比如快手中,《开心消消乐》游戏内道具T比如,玩家用现实货币购买,可以用它购买游戏内道具,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由此可得具有一定价值;游戏厂商应该保障虚拟财产所有人的财产权利,对于盗窃、诈骗、买卖虚拟财产等违法行为,将采取合法手段予以打击。
《英雄联盟》事件就是虚拟财产所有权的经典案例。
爆破直播吧的“UZI”向网友公开道歉,原因是UZI玩过的游戏、在打比赛时使用的账号均属于北京英雄互娱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他不具有交易权和使用权。
在此次事件中,不仅涉及到虚拟财产的所有权,还牵扯到虚拟财产的交易问题。
虚拟财产的交易问题是民法保护的另一大问题。
虚拟财产的交易是一种现实世界中的交易行为,与传统财产的交易行为同样具有价值性和交易性。
因此虚拟财产交易也应受到法律保护。
以DNF为例,游戏内的部分虚拟物品可以交易,但注意个人安全,如防范交易诈骗、盗号等,需要游戏厂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在交易过程中,双方是有权自愿交易的,一方或双方恶意违约应被追究民事责任。
当然,虚拟财产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和难点也有不少,比如如何界定虚拟财产的所有权、虚拟财产的评估问题、虚拟财产的交易是否合法等等。
但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法律手段不断深化研究和解决,使虚拟财产真正成为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
最近的《王者荣耀》争议可以看出,虚拟财产与现实经济密切相关,其价值和权益得到更高的法律保护应当成为一个共识。
游戏开发人员职业身份诈骗案例游戏内部黑幕的揭露
游戏开发人员职业身份诈骗案例游戏内部黑幕的揭露游戏开发人员职业身份诈骗案例:游戏内部黑幕的揭露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子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游戏行业的繁荣,也涌现出一些不法分子,他们以游戏开发人员的身份进行职业身份诈骗,利用游戏内部的黑幕牟取不当利益。
本文将揭露一些游戏内部黑幕的案例,警示玩家和游戏开发人员提高警惕。
一、案例一:私自修改游戏数据在某款在线游戏中,一位自称是游戏开发人员的用户以专业技能的名义,向玩家提供修改游戏数据的服务。
他打着帮助玩家获得更高段位、更强装备的旗号,收取高额费用。
然而,这些修改游戏数据的行为违反了游戏规则,给游戏平衡性和公平性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案例二:盗卖虚拟物品游戏中的虚拟物品拥有极高的价值,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在游戏开发中的职位,窃取游戏内部的珍贵物品,然后通过非法渠道转卖给玩家或者走私出售。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游戏的经济平衡,并且给玩家带来了经济损失。
三、案例三:非法获取玩家个人信息一些游戏开发人员滥用职权,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玩家的个人信息,包括账号密码、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
他们可能将这些信息用于非法用途,例如盗取玩家的游戏账号,或者将这些个人信息出售给其他不法分子,导致玩家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以上仅是游戏开发人员职业身份诈骗案例的冰山一角。
这些案例揭示了游戏内部存在的黑幕,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整个游戏开发行业持有偏见。
然而,为了保护玩家的权益和游戏的公平性,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打击这些不法分子。
一、加强监管和内部控制游戏开发公司应加强对开发人员的背景调查和监管,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道德和职业操守。
同时,完善内部控制系统,限制开发人员对游戏数据和玩家个人信息的访问权限,降低潜在的风险。
二、提高玩家的安全意识玩家应该提高安全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例如,不轻易透露账号密码,定期更换密码并保持密码复杂度,以及注意游戏平台的官方通知,避免上当受骗。
律师函游戏封停事宜超
律师函游戏封停事宜超在当今数字化娱乐盛行的时代,游戏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伴随着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一系列与游戏相关的法律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游戏封停这一举措所引发的争议,以及随之而来的律师函,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游戏封停,简单来说,就是游戏运营商对玩家的游戏账号采取限制或禁止使用的措施。
这可能是由于玩家违反了游戏的使用规则,如作弊、利用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发布违规言论等。
然而,游戏封停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它涉及到玩家的权益、游戏运营商的管理责任以及法律的规范。
从玩家的角度来看,游戏账号往往承载着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
一旦被封停,可能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可能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当玩家认为自己被误封或者封停理由不充分时,往往会感到愤怒和不满,进而寻求法律的帮助。
而对于游戏运营商来说,封停玩家账号也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决策。
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维护游戏的公平性和正常运营秩序,对违规行为进行打击;另一方面,如果封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玩家的投诉和法律纠纷,对游戏的声誉和商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律师函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法律手段。
当玩家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可能会委托律师向游戏运营商发出律师函,要求对封停事宜进行重新审查,恢复账号或者给予相应的赔偿。
而游戏运营商在收到律师函后,也需要认真对待,评估自身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然而,在处理游戏封停事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问题。
首先,游戏规则的明确性和公正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有些游戏的规则可能过于模糊或者存在漏洞,导致玩家在不经意间违反了规则而被封停。
此外,游戏运营商在判断玩家是否违规时,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和客观的标准,也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点。
其次,关于玩家的举证责任也存在争议。
在一些情况下,玩家可能很难证明自己没有违规,而游戏运营商又不愿意提供相关的证据,这就使得双方陷入了僵局。
律师函游戏封停事宜超
律师函游戏封停事宜超在当今数字化娱乐盛行的时代,游戏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与游戏相关的法律问题,其中游戏封停事宜备受关注。
当玩家收到律师函告知游戏账号被封停时,往往会感到困惑、愤怒甚至无助。
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法律考量和程序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游戏封停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游戏公司会基于多种理由采取封停账号的措施。
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玩家违反游戏规则,如使用外挂程序、作弊行为、恶意利用游戏漏洞获取不正当利益等。
此外,玩家在游戏中的不当言论、骚扰其他玩家、参与欺诈活动等也可能导致账号被封停。
从法律角度来看,玩家在注册游戏账号时,通常会同意一份用户协议。
这份协议明确规定了玩家在游戏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游戏公司在特定情况下有权采取封停账号等措施。
然而,问题在于,很多玩家在注册时并未仔细阅读这份协议,或者对其中的条款理解不够清晰。
当游戏公司决定封停玩家账号时,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
首先,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玩家确实存在违规行为。
这意味着游戏公司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以确保封停决定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如果证据不充分或存在疑点,那么封停决定可能会面临法律挑战。
其次,游戏公司在封停账号之前,应当给予玩家一定的通知和解释。
这不仅是对玩家权利的尊重,也是避免不必要纠纷的重要环节。
通知应当明确告知玩家封停的原因、依据以及可能的申诉途径。
对于玩家来说,如果收到游戏封停的律师函,不要惊慌失措。
第一步应当仔细阅读律师函的内容,了解封停的具体原因和依据。
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违规行为,或者对封停决定存在异议,可以通过游戏公司提供的申诉渠道进行申诉。
在申诉过程中,玩家应当准备好相关证据,如游戏记录、聊天截图等,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如果申诉无果,玩家还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途径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
因此,在决定是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之前,玩家应当充分评估自己的权益和成本。
游戏洗钱案例
游戏洗钱案例游戏洗钱是指利用虚拟游戏平台进行非法资金交易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给游戏平台和玩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导致法律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游戏洗钱的实际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虚拟货币的洗钱案例。
在某款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游戏内的虚拟货币购买游戏道具和装备。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机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虚拟货币,然后将其转化为真实货币。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出售这些虚拟货币,从而获得非法利润。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游戏平台的经济利益,也给玩家带来了不公平竞争的环境。
其次,还有一些游戏中的赌博行为也成为了洗钱的渠道。
一些游戏内设有赌博功能,玩家可以使用虚拟货币进行赌博。
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功能,通过操纵游戏结果等手段进行赌博洗钱。
他们可以通过赌博赢得大量虚拟货币,然后将其转化为真实货币。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也给玩家带来了经济损失。
此外,一些游戏平台也存在着虚假交易的洗钱行为。
在一些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交易获得游戏道具和装备。
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机制,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进行洗钱。
他们可以通过虚假交易获取大量虚拟货币,然后将其转化为真实货币。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游戏平台的经济利益,也给玩家带来了欺骗和损失。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需要加强游戏平台的监管和管理。
首先,游戏平台应加强对虚拟货币的监管,防止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虚拟货币。
其次,游戏平台应加强对赌博行为的监管,防止不法分子通过赌博洗钱。
最后,游戏平台应加强对虚假交易的监管,防止不法分子通过虚假交易进行洗钱。
总的来说,游戏洗钱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给游戏平台和玩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防止游戏洗钱行为的发生,维护游戏的公平性和健康发展。
希望游戏平台和监管部门能够共同努力,有效打击游戏洗钱行为,为游戏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利用平台漏洞恶意注册网络虚拟账号套取优惠券的认定
利用平台漏洞恶意注册网络虚拟账号套取优惠券的认定网络虚拟账号是指用户在网络平台上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的账号,一般被用于非法活动如恶意营销、网络诈骗等。
此外,一些用户也利用虚假身份注册虚拟账号来套取平台优惠券等福利,从而获得不当利益。
在网络平台的运作过程中,平台方通常会为用户提供各种优惠券、礼品卡、积分奖励等福利。
这些福利,在既定的规则下,可以帮助用户获得一定的折扣或奖励,提高购物体验。
然而,针对这些福利,一些用户会通过利用平台漏洞,恶意注册虚拟账号来套取福利,这就构成了恶意注册行为。
首先,针对恶意注册虚拟账号行为,平台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进行监控,在发现可疑行为时,可以采取封禁账号、撤销优惠券等措施进行处理。
其次,平台方也应该强化用户实名认证制度,加强个人信息真实性验证,降低虚假账号注册的可能性。
对于恶意注册虚拟账号行为的认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账号注册时间:对于短时间内大量相似账号的注册行为,应高度怀疑其存在恶意注册虚拟账号套取优惠券的可能性。
2、账号信息真实性:通过分析账号注册信息,如头像、昵称、手机号、邮箱等信息,查看其是否真实、合法、规范。
3、账号使用过程:对于使用行为异常的账号,如频繁更换设备、灰度购物等,应引起警惕。
4、优惠券使用情况:对于重复使用、多次兑换优惠券的账号,应加强监管,并进行必要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恶意注册虚拟账号套取优惠券的行为,应该从平台侧和用户侧共同进行治理。
平台方应加强对虚拟账号的识别和防范,同时用户也应自觉抵制不法行为,尊重平台规则,保护合法权益。
只有平台方和用户共同合作,才能够构建一个公正、规范的网络环境。
涉及微信账号权属的案件(2024年)
涉及微信账号权属的案件一、个人的虚拟财产微信账号属于虚拟财产,已逐渐被人们熟知。
倘若个人微信号在工作期间被用于进行店铺宣传、招揽客户……,在离职后,微信号应该归还给店铺吗?二、案例据媒体2024年4月报道:近日,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及微信账号权属的案件1、2021年12月16日,原告彭某、被告谭某及案外人于某合伙开店,3人签订《某文身店股份合同》,合同期限为5年。
合同约定:门店未提供工作号,离职后顾客微信需交予门店。
未上缴工作号,泄露工作号信息,不发工资,并支付彭某违约金5万元一10万元整。
2、2022年9月20日,3人合伙的文身店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注册。
经营期间,谭某使用个人微信号进行店铺宣传、招揽客户及维护客户等。
3、2023年3月,谭某离开门店,并将个人微信账户内的店铺客户移交给案涉店铺。
4、2023年7月,彭某发现谭某在朋友圈进行文身宣传,并在微信上承接文身业务,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谭某返还工作微信。
二、(一)法院: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1、法院审理查明,本案系合同纠纷。
本案争议的焦点为被告谭某是否应当向原告彭某返还个人微信号?彭某、谭某及案外人于某签订的《某文身店股份合同》均系各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各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
“根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写明,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平台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账号的使用权,且该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
”2、本案中,彭某所称谭某带走的门店微信,系谭某的个人微信,由谭某使用自己的手机号注册,并由谭某实际支配、使用,仅其在职时曾作为工作号使用;且谭某个人微信号中存在的案涉店铺客户资源,在离职时已移交给店铺,故谭某继续使用其个人微信号不会导致原告客户流失而使原告财产权益遭受损失。
综上,原告彭某主张被告谭某返还微信号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依法不予支持。
小黑屋的秘密
小黑屋的秘密什么是“小黑屋”?具有合法证照,然而存在违规改装游戏机、私自增设赌博机、增设专门负责兑换现金的房间,以及无证经营等非法经营方式的电玩城。
“小黑屋”易滋生的犯罪行为近年来,电玩城行业以一种十分迅猛的态势兴起,电玩城的商家为了猎取非法利益,采纳退币、退分兑换现金、贵重款物等方式,实施“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引发寻衅滋事、非法拘禁、诈骗、有意杀人等一系列刑事犯罪案件。
2018年至2017年5月,平谷区检察院公诉部共受理由电玩城游戏机引发的犯罪案件15件。
下面小编将举几个典型案例,让大伙更好地了解在电玩城容易引发的犯罪行为,敲响警钟。
赌博贾某是一家非法经营电玩城的老板,他利用捕鱼机退彩票的功能对前来赌博的人兑换现金。
为了躲避打击,他将兑换的现金装入香烟盒中,在电玩城之外兑换,每日兑换的金额一般有十几万,有的时候多达上百万。
非法拘禁李某某等四人是一家电玩城的职员,为了在老板面前好好表现,讲“哥们义气”的他们,在明知不该拘禁、殴打他人的情况下,对前来“偷分”的玩家实施了非法拘禁,侵犯了他人的人身自由。
诈骗贺某是电玩城的“老客户”,她本有正式工作,但因沉迷玩捕鱼游戏,为筹措赌资,虚构事实,向他人借款12万元接着赌博。
但之后无力偿还的她,终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盗窃高某某是一名玩家,在电玩城输光所有钱财之后,为筹赌资不惜铤而走险,他采纳破坏性手段盗窃汽车内的银行卡并取现4900元。
什么原因“小黑屋”如此猖獗?【一】手段隐蔽躲避打击电玩城赌博机外表属于合法机型,但内部软件、电路等被改装为赌博机。
同时经营人员反侦察能力强,老板多隐藏在幕后,用他人名字注册电玩城。
这些蒙蔽执法人员,隐蔽涉赌的违法经营行为加大了查处难度。
【二】赌博方式充满诱惑电玩城游戏机简单易操作,对赌资数额要求不高,短期内也可盈利,比传统的赌博方式更具娱乐性。
特别是年轻人追求刺激,能够通过玩游戏获得收益,因此更具诱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4 九城封停玩家账号被疑侵犯虚拟财产
网络游戏近年来已成为年轻人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
玩家们既是虚拟世界中的英雄,也是现实中的消费者,因此,网络游戏侵犯消费者利益的例子渐渐成为维权领域的新现象。
虚拟的金钱和装备算不算财产?如果想玩游戏,就必须点击接收的用户协议算不算“霸王”?游戏中的既定规则是否就能让运营商凌驾在玩家之上?《魔兽世界》玩家周先生碰到了这些疑问。
最近《魔兽世界》大规模对BUG使用者实行永久性封号的行动,让他感到权益受损。
为什么自己只是犯了一次错误,游戏运营商就有权利将他三年多积蓄的所有虚拟财产全部化为泡影,同时,账号内未“犯规”的其他人物和提前冲入的点卡也受到牵连。
事件起因:第九城市封停玩家账号严惩BUG使用行为
“严惩BUG使用行为!查证立刻永久封停!”3月5日,第九城市在《魔兽世界》官方网站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公告。
按照公告,凡是利用游戏中BUG牟利的玩家将被永久封停账号。
第九城市在公告中列举了《魔兽世界》影响最大的几个BUG,一是“卡拉赞副本歌剧院无限刷徽章”(以下简称卡拉赞BUG),即利用漏洞,令一个BOSS反复复活,反复击杀,换取游戏中重要的资源“公正徽章”,从而兑换高级装备;另一个BUG则存在战场内,不同阵营的玩家在战场大门还没打开前,就利用游戏内的BUG,隔空跳出栅栏,率先抢占资源。
而运营商第九城市之所以实行严惩行为,正是由于这两个BUG严重破坏了游戏环境,导致玩家间极度的不公平。
3月7日,当所有玩家都以为第九城市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时,官方网站突然公布了封停账号名单。
玩家周先生发现,自己公会共11个人上了黑名单,他表示,当官方公告出来后,他只用过一次卡拉赞BUG。
玩家抱怨:如此“量刑”过重虚拟财产受到侵犯
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位从《魔兽世界》运营开始便投入其中的资深玩家,三年里每天上线时间超过12个小时,每个月花费点卡近200元。
无数时间和金钱的投入,才换来现在的顶级装备,而他通过卡拉赞BUG刷到的公证徽章,仅占这些虚拟财产的一小部分。
同时,作为一个拥有会员上百人的公会会长,他账号内有2万多个金币和其他材料,“这些都是公会的…公共财产‟,不是我个人的。
”
“BUG是游戏自身设计的漏洞,至少这不是玩家单方面的责任。
”周先生表示不满,他认为九城这次的封号行为,将他账号内多个满级人物、三年多合理合法得到的装备和提前冲入的多张有价点卡全部封闭,显然“量刑”过重,也侵犯了他的权益。
一位玩家则在网上发帖指出,事实上,《魔兽世界》在国内运营三年来,被玩家发现的BUG难以计数。
从以前的祖尔格拉布、黑翼之巢到现在的卡拉赞、祖阿曼、毒蛇神殿。
他在帖中提出,《魔兽世界》的老玩家没一个能说自己没用过BUG,但是,从前从未遇到过如此严厉的处罚程度。
事件进展:玩家欲走法律途径集资聘请律师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盛大在内的游戏运营厂商对游戏违规行为的普遍做法是一个分级渐进的处罚机制,先口头警告与强制离线,再犯则对账号短期停权,屡犯则删除角色,最严重的情况则是账号永久停权。
周先生觉得,在公告发出后,他仅用过一次卡拉赞BUG,运营商不分轻重,对铁杆玩家采取如此重的处罚,有失公允。
3月7日和10日,周先生代表公会被封会员到了九城讨说法,结果被告知,他在“严打”期间被抓现行,无法挽回账号,账号内余额不予退还。
在向消费者保护协会反映过相关情况后,他也做好了选择法律途径的准备。
“现在公会的其他会员正在集资准备请律师,很多会员都出了份子。
”周先生告诉记者,消协让他先书面反映相关情况,调解不成的话就去打官司。
九城回应:封停账号均经过严格查证
对于玩家的投诉,第九城市公关部昨天以书面形式回复了记者。
第九城市表示,为维护游戏所一贯提倡的公平性原则,公司于今年2月21日、29日连续两次分别在官方网站、游戏登录界面和游戏论坛上发布了有关预警公告。
但依然有一些玩家无视预警继续使用BUG。
因此,为了保护大多数玩家的正当权利,九城在3月5日和3月7日宣布对依旧使用BUG 的玩家作出“永久冻结其账号”的处理。
第九城市公关部表示,公司均是在接到玩家举报之后,分别进行了仔细而又严格的“历史资料查证、现场截图查证和后台再次确认”这三个步骤之后,再决定冻结有关账号。
同时,第九城市表示,希望通过晨报再次提醒《魔兽世界》玩家尊重网络游戏的既定规则,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营造和维护“和谐、公平”的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