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训练 新课标 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注]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时距其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历代诗评家均称赞前曲句诗中“尽”和“闲”二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2)“—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吗?请作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幂密遮灯,风

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答: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灾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秋梦里。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两首写边塞的军旅生活的诗在艺术构思有何不同?

答:

(2)简析两首诗写景的作用。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赶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入用计杀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令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10.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冷泉亭

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不山时。

这是一首哲理诗。你认为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揭示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词鉴赏训练答案

1.(1)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意思对即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

(2)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意思对即可。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水东流”——恢复中原、施展抱负的雄心,随着江水,东逝而去——来答,只要答到“报国无门”等即可。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

2.[分析] 诗中的“衰”“寒”“暮”“孤”“客”“难”“泪”等都与“悲”有关系,应仔细品味。

[答案] 同意。本诗全篇贯穿一个“悲”字。首联写送别环境,点明“悲”字。颔联写送别情景,又包含着惜别的感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更突出一个“悲”字。少孤漂泊知己难逢,碰上你这个知音,又要分别,真是悲上加悲。最后,仍归结到“悲”上。故人已远,看不见了,只盼不久能再见,可是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全诗将惜别和感时、伤怀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回肠荡气的悲凉之感。

[评注] 此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回答时要具体,切忌空泛。

3.(1)同意。“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平静。这是以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2)鸟儿高飞,游云闲去,只留下独坐山上的诗人。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山是如此的有情,更显人之无情。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答出横遭冷遇、处境寂寞凄凉等亦可)

[评注]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题表面上看考查的是锤炼字词的能力,实际上仍要从诗歌形象入手,仍需要从表达技巧层面上分析。从注文和考生应有的对李白背景知识了解中可知:诗人在“赐金放还”后的十年中,长期飘泊,饱尝生活的艰辛,看透了世态炎凉,加之早有的怀才不遇之感,必然对现实人生不满。这样在考生眼前浮现的应是孤独落寞的诗人形象,而“尽”和“闲”不就是对这种形象的凸现吗?再从表达技巧上看,写“飞尽”和“去闲”这两种外界的动景不就是对诗人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的反衬吗? 第(2)题实际上考的是对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理解。这首诗应属于缘情生景,对景色的描写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这正是由于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情感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结果。解答此题既要恰当分析景色描写,又要能够恰当分析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