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训练 新课标 人教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
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初中语文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中考复习专用讲义南宁市2010年的中考说明中,补充了一些考点,其中有一项是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我市新增的一个知识点。
是其它省常见的一种题型。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某某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某某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艺术手法例析课件 新课标 人教版
❖ 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 言志等)
第十一页,共40页。
陇西(lǒnɡ xī)行四首(其二)练
陈陶
习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请赏析(shǎnɡ xī)诗中虚实结合手法。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 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xiānmíng) 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 果。
第十二页,共40页。
第二十页,共40页。
拟人(nǐrén)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有促使读者产生 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生动、更形 象的特点。
❖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 鹤(báihè)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 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 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 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 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二十三页,共40页。
衬托(chèntuō):正衬、反衬
❖ 衬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 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 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 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初中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初中必背古诗词一、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1.《江南》《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第1首野望 [唐]王绩诗歌原文诗歌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这两句以平淡的叙述,写出了在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举目四望,一种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笔白描的描绘。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山峦中只剩下落日的余晖,描绘了一幅宁静、凄凉的画面。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两句描绘山野归家的生动场景,句中驱”“返”“带”“归”的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警。
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萧瑟、宁静。
一静一动的描写,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用典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文学常识:王绩,唐代诗人,号东皋子。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跟踪训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1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C.颔联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牛群、猎马等,是动景、近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1)示例: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某句诗的画面。
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和适当的描写。
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写法,也就是烟雾和月光既笼罩着江水,也笼罩着沙滩。
这一点在特别注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表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统治者和权贵。
因为那些歌女哪里有自由,都是被权贵所指使的呀。
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本文档将提供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古代诗词的赏析题。
以下是一些题,供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1. 下面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开头两句,请补全下面的句子: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天涯霜刃露,千里月弓轻。
”
- “戍鼓断人行,边秋露冷透。
”
- “山寒百里雪,更夜直千钧。
”
2.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并说明是哪首古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3. 根据句子补全诗句: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出自哪首古诗?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赏析的一些习题。
希望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17.对比
【分析】
15.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识记能力。
《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本题考查对古诗作者及朝代的识记。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
17.本题考查对古诗中写作手法的理解。
古诗中的前两句,把平地上百花凋零的景象跟高山古寺中桃花刚盛开时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自己对桃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D.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3.“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的意思是( )
A.欲望B.喜欢C.将要D.需要
24.这首诗表达了杜甫的( )之情
A.喜悦B.兴奋C.伤感D.愤怒
诗歌鉴赏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5.古诗讲究对仗。诗句中“迟日”对“________”,“江山丽”对“________”,“泥融”对“________”,“________”对“鸳鸯”。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人们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扫墓、祭祀先人
【分析】
1.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诗词歌赋默写。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在识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的意思,平时要多背诵和理解一些常见的诗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包括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同学们做题时会游刃有余。
2.
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清明》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人们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扫墓、祭祀先人,诗人借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遥指不答的情景。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诗词鉴赏训练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诗词鉴赏训练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诗词鉴赏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简单的诗词可以用来进行鉴赏训练。
本文将对其中的几首诗词进行赏析和学习。
1.《鹅》- 骆宾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国风光的冰封和雪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的赞美。
另外,作者还通过描述旧时代的伟大人物,展现了他们风采犹存的情感。
2.《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望着明月时思念故乡的情景。
通过简短的诗句,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原野上的草木的生长和凋零,表达了事物变化的循环性。
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离别的离情别绪。
通过对以上几首诗词进行鉴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人们对自然和人情的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进行诗词鉴赏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1.意境: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意境?通过怎样的描写手法增强了意境的表达?2.形象描绘:诗词中描述的人物、景物等形象是怎样的?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3.情感表达:诗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有没有产生共鸣?4.语言特点:诗词中有没有使用到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或者句式结构?通过以上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词作品。
新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日山中对雪有作杜荀鹤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新人教版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孤令:孤零。
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其四)①杜甫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簿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诗歌开头两句描写暮春景物,富有动感和意趣。
夜晚寂寞多情的诗人邀请明月共聚,月亮为诗人的盛情所感。
B.“褰衣”二句是说诗人揽衣举足,移步户外,踱走在花影之中,静赏眼前月光清澈如流水的夜晚景致。
C.“花间”两句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D.全诗紧扣题目,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人景情相互依存,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妙趣横生。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请结合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新人教版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雁(其一)唐·杜甫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释】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南宋]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作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注]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时距其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历代诗评家均称赞前曲句诗中“尽”和“闲”二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答:(2)“—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吗?请作简要赏析。
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幂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答:(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灾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答: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秋梦里。
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答:(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两首写边塞的军旅生活的诗在艺术构思有何不同?答:(2)简析两首诗写景的作用。
答: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赶为斩楼兰②:[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入用计杀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任选—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令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
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10.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冷泉亭林稹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不山时。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你认为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揭示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诗词鉴赏训练答案1.(1)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意思对即可。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
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
)(2)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意思对即可。
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水东流”——恢复中原、施展抱负的雄心,随着江水,东逝而去——来答,只要答到“报国无门”等即可。
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
)2.[分析] 诗中的“衰”“寒”“暮”“孤”“客”“难”“泪”等都与“悲”有关系,应仔细品味。
[答案] 同意。
本诗全篇贯穿一个“悲”字。
首联写送别环境,点明“悲”字。
颔联写送别情景,又包含着惜别的感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更突出一个“悲”字。
少孤漂泊知己难逢,碰上你这个知音,又要分别,真是悲上加悲。
最后,仍归结到“悲”上。
故人已远,看不见了,只盼不久能再见,可是风尘扰攘,何时才能相会呢?全诗将惜别和感时、伤怀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回肠荡气的悲凉之感。
[评注] 此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回答时要具体,切忌空泛。
3.(1)同意。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清幽平静。
这是以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2)鸟儿高飞,游云闲去,只留下独坐山上的诗人。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山是如此的有情,更显人之无情。
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答出横遭冷遇、处境寂寞凄凉等亦可)[评注]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题表面上看考查的是锤炼字词的能力,实际上仍要从诗歌形象入手,仍需要从表达技巧层面上分析。
从注文和考生应有的对李白背景知识了解中可知:诗人在“赐金放还”后的十年中,长期飘泊,饱尝生活的艰辛,看透了世态炎凉,加之早有的怀才不遇之感,必然对现实人生不满。
这样在考生眼前浮现的应是孤独落寞的诗人形象,而“尽”和“闲”不就是对这种形象的凸现吗?再从表达技巧上看,写“飞尽”和“去闲”这两种外界的动景不就是对诗人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的反衬吗? 第(2)题实际上考的是对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理解。
这首诗应属于缘情生景,对景色的描写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这正是由于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情感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结果。
解答此题既要恰当分析景色描写,又要能够恰当分析情感。
4. (1)前一个“春”指季节,大好春光;后一个“春”既指年华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
(2)“弄”宇,采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形象地传达出花在云散的情况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妖艳美丽的情态。
(意思相近即可)· [评注] 鉴赏诗歌的语言,也是考查的热点。
因此,评价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表达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5.[分析] 阅读这首元曲,关键是要按照命题者的要求来理解。
首先找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以“秋”为出发点,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案] (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
(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评注] 本题着重考查元曲的鉴赏评价。
解答时,首先要抓住重点意象,理解意象的内涵。
其次,找到曲眼,从中发掘作者的思绪。
6.《庆全庵桃花》答案:(1)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写《桃花源诗》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桃花源记》文章也可)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意思对即可。
)7.(1)王诗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者去遐想。
李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反面烘托的手法,别开生面。
(2)王诗写唐军在风沙遮天蔽日之时主动出征,起着烘托、暗示作用,暗示唐军的土气、威力,烘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
李诗前六句极写边地苦寒、军旅生活的紧张,意境苍凉而雄壮,反衬出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王诗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只是从侧面带出。
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像前锋打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李诗前六句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末二句借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土的爱国激情,雄快有力。
)[评注]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此类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该诗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主题),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抒发出来的。
这就掌握了做题的主动权。
8.(1)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2)例一: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
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反衬出了戍边将土的英勇精神。
例二: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评注] 此题设计了两个问题,前者从一个面上考查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考生若能联系到注解中所交代的背景以及诗歌中富有地域.特征的意象,总体情感应该是可以概括出来的。
后一问题是从具体的点上设计的,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有选择的空间,但答题时必须要详实,要有针对性。
这是首边塞诗,十分贴近广大考生的鉴赏水平。
它所表现的戍边将士的勇武精神以及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考生是十分熟悉的,至于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也是很突出的,考生若用心体会,不难明白其中的“妙处”。
9..①杜诗好。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
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
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婉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
第一首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了项羽个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