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类诗词对比阅读 杜甫《绝句》和李煜《相见欢》

合集下载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3分)
参考答案
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

“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

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

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

(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

《相见欢》全诗赏析《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全诗赏析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相见欢》全诗赏析1[出自]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婉的作品。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此句运用了白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

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

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

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李煜唐诗《相见欢》

李煜唐诗《相见欢》

李煜唐诗《相见欢》李煜唐诗《相见欢》《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煜唐诗《相见欢》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⑴谢:凋谢。

春红:春天的花朵。

⑵匆匆:一作忽忽。

⑶无奈,作常恨。

寒雨:一作寒重。

晚:一作晓。

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胭脂,一作臙脂,又作燕支。

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为令人陶醉。

留,遗留,给以。

醉,心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⑺自是:自然是,必然是。

【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这些自属有目共见。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相见欢》诗词鉴赏篇1【作者】:李煜——《相见欢》【内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谢:凋谢。

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对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对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对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对比阅读答案【甲】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乙】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倩:请。

扬州: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1)试分析甲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表现手法。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乙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阅读训练:《题金陵渡》《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答案《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答案(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答案(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相见欢》阅读答案(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对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1)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抽象无形的愁丝比作“丝缕”,用“剪不断,理还乱”比喻愁之繁杂、愁之难解,传神地将主人公的愁绪凸显于读者前面。

(意对即可)(2)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李煜《相见欢》阅读理解

李煜《相见欢》阅读理解

李煜《相见欢》阅读理解
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后面题目。

(一)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都用了比喻来表现。

第一段中用“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麻写出了愁绪的纷乱与繁多;第二段中用往东长流的江水比喻“人生长恨”,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汹涌连绵。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离愁比作有形的丝线,描绘出了词人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意思是,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

在词人看来,他的“人生长恨”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

因此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词人亡国之深痛。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篇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4、西楼:指西边的楼。

5、般:一种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

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

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是南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两首诗词充满了浓烈的爱情和离别情感,展现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离别的痛苦。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两首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相见欢·无几日作者李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诗中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相聚时的喜悦和幸福,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处时间很短暂,不到几天就要再次分别。

这让他感到非常的心痛和不舍,他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在眼前美好的瞬间,让他们永远在一起。

整首诗情感激荡,如泉水流淌般清澈动人,读来让人心生感触,回味无穷。

相见欢,不觉有期日;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阑干,脑中明月清夜班。

白首为功名,青春已付与东风。

明媚一挂心头皓。

李煜通过浪漫的词藻和细腻的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离别的迷茫和苦闷。

作者将自己与爱人分别后的凄婉和孤独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人生无常和情感的脆弱。

他也在诗中反思了忙碌的求名之路和年轻时的轻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失去青春的无奈。

相见欢·无几日这首诗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离别的痛苦,是李煜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优美动人,在情感上也极具震撼力,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深思和感慨。

这首诗同样展现了李煜对爱情和离别的深沉情感,但相较于《相见欢·无几日》,这首诗更加细腻而含蓄,更加深刻而凄凉。

诗中表现出了作者面对离别的无法挽留和心生沉痛的心情,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

相见欢,长恨离人,情在沧波篱上春。

犹疑使君高我心。

无言不语重重颖。

呜咽乌啼,犹悲春风送香县。

白沙无尘犀甲密。

危楼虽接连、声鸣春水鹅观音。

这首诗充满了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现出了李煜内心的柔软和脆弱。

作者通过描绘相见的喜悦和离别的心伤,展现了他对爱情的付出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中的意象鲜明生动,如同一幅幽美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引起人们对美好时光和现实苦涩的反思。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

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相见欢两首·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

“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

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

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

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

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

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相见欢二首李煜诗词,是宋代皇帝李煜创作的两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

此诗以其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而蜚声中外,成为宋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两首李煜的诗歌,揭示其中的深刻哲理与美学价值。

我们来看一下《相见欢》这首诗。

这首诗开篇即抒发了作者对与爱人重逢的喜悦之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这里,李煜通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意象,绘出了一幅幽静而凄美的画面,表现了思念之情的深沉和离愁的纠结。

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句,则更是巧妙地用“剪”“理”这两个动作,将“离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令人产生共鸣。

诗中的“宿花临水,明月在天。

谁人如水长亭独倚欲飞?”这两句结尾,更是点睛之笔。

而为何用“宿花临水”、“明月在天”这两个意象来营造诗的情感氛围,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刻的眷恋和留恋,更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无限眷恋和期盼。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相见欢》这首诗。

这首诗中,李煜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爱情的真挚表达,深刻地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诗中的“漫天烟花,千里夜景,透寒银霜下笛箫,青城洛界际,鸿飞云外行。

几度斜阳却难寻。

”展现了作者眼中的世界万象,利用烟花、夜景、笛箫、洛界、鸿飞等形象,烘托了诗情画意,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遥远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几度斜阳却难寻”这句,则是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渴望和不舍,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意。

接着,诗中的“沈沈一水远,梧桐带雨,莫听燕归愁未绝,辭人去、凤楼云暮。

苍梧陇亩,是非曲直,甘泉方壑。

各在独处。

”这段描述了作者对爱人的眷恋和遥怀,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而“各在独处”这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爱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中结尾的“客度一尊还聚,千金宠爱众,车傍乘,楼前辞,欲去边城分散,千里凤求凫。

相见欢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相见欢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相见欢》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相见欢》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无言独上西楼,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两首)》审美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两首)》审美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两首)》审美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两首)》审美赏析李煜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日子。

词人把自己的悲哀的处境和痛苦的感受倾泻在词中,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中表现出词作审美境界。

词作如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先看第一首,词人首先写道:“无言独上西楼。

”词人写自己“上西楼”,通过“上”这一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

就如李白《静夜思》所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举”、“望”、“低”、“思”几个动词,表现了对家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词人“上”却是“独”而“无言”的,不是以前那样的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

所以,这里的“独”和“无言”正好表现出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词人走上“西楼”,看到的却是“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词人所写的眼前的景,实际上表现出了自己所处的凄凉环境。

词人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自然钩起一串旧恨新愁,而低头看桐荫深,锁住了满院清秋。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

如,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陆甫之《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

”这些句子都表现了愁闷的境界。

记得吴文英《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总之,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往往都是凄切、悲伤的情绪。

更为重要的是词人还描写了天上那如钩了之“月”,这不但表明时间已经是很晚的时候,而且这“如钩”之月,更“钩”痛了词人那已经带伤的心灵,也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和恨该是多深、多长。

李煜《虞美人》和《相见欢》古诗词比较阅读理解

李煜《虞美人》和《相见欢》古诗词比较阅读理解

李煜《虞美人》和《相见欢》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D.《相见欢》:“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

2.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1.D2.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

①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

《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

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视听结合”错。

相见欢古诗赏析(优秀9篇)

相见欢古诗赏析(优秀9篇)

相见欢古诗赏析(优秀9篇)相见欢古诗赏析(优秀9篇)注释】:篇一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啼》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作者资料阅读】:篇三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

天祚三年七月初七(相传),李煜出生于金陵,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八 词三首 李煜《相见欢》赏析素材 长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八 词三首 李煜《相见欢》赏析素材 长版

李煜《相见欢》赏析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

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

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以上具是写景佳作。

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

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相见欢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相见欢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25 相见欢
一、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最后一位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相传生于天祚三年(937年)七月初七[1] ,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后自改称江南国主,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八日于京师里第卧疾而卒[2] ,一说是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 独上西楼》等。

被誉为“千古词帝”。

二、写作背景链接: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李煜《破阵子》《相见欢》比较阅读及答案

李煜《破阵子》《相见欢》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5~6题。

(5分)破阵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②潘鬓③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①烟萝:形容花木繁茂,蓊郁如云烟。

②沈腰:出自《南史·沈约传》,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③潘鬓:出自潘岳《秋兴赋序》,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诵读《破阵子》上阕“几曾识干戈”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词?请说说你的理由。

(2分)6.有人说,李后主这首《破阵子》是对《相见欢》中“别是一般滋味”的绝佳注解。

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3分)答案:5.示例一:重读“几曾”,意为“哪曾”,反问语气,强调国破时的意外与悔恨。

示例二:重读“识”,认清,此处含“经历”意,强化国破时的悲情。

示例三:重读“干戈”,代指武器,此处指战争,强调战争来袭,国破家亡的伤痛。

6.示例一:认同,《相见欢》为后主降宋后囚居所作,其中“别是一般滋味”饱含亡国后的种种愁苦与伤痛之请。

这首《破阵子》上阕写故国曾经的繁华欣荣,与此后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交代了“别是一般滋味”产生的缘由。

下阕描写了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是“别是一般滋味”的形象化诠释。

示例二:认同。

《破阵子》上阕写了曾经的繁华,下阕写了国破惨象,两相对比,更传达了复杂难言的情感,呼应了《相见欢》里“别是一般滋味”所包含的情感。

示例三:不认同,《破阵子》上阕描写华之联,饱含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下阙描写国破家亡时的凄凉景象,充满亡国的伤痛。

而《相见欢》全词借景打情,表现词人孤独愁苦的情绪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一致,故注解一说难成立。

示例四:不认问,《破阵子》裴达的情路侧于广之前、离别之悲,《相见里表达的请感更复杂,既有亡国之痛、离别之悲,又有故围之思、幽因之哀、孤寂之答,无言之痛等等。

诗歌赏析题《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

诗歌赏析题《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作品风格】李商隐的诗歌含蓄隐晦、凄婉迷离,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诗中朦胧的意象征服了一代以一代的读者。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主题,有些别有所托。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类诗词对比阅读
杜甫《绝句》 李煜《相见欢》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 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而一个“欲”字, 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 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 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 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 分精练准确。写的动作是“上西楼”,然而 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 李煜愁恨满怀,()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 呈现眼前。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 描景,写李煜所处的凄凉环境。他登上西楼, 举头见新月如钩,勾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 看桐阴深锁,锁住了满院深秋。凄凉的景物 中,蕴涵着深深地愁恨,景中有情。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 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 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 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 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 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 别具韵致。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二步,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碧绿、青葱、火红、洁白; 写出了秋景悲凉的特点。
第三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绝句》,作者通过写春天景物的美 好,时光的易逝,来反衬自己内心思 乡的苦闷情绪。 《相见欢》,作者通过写秋天的景物, 表达自己的愁绪。
第四步,采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用乐景来写哀情,用美好 的春景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 《相见欢》,作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用哀景来写哀情,用悲 凉的秋景来正衬自己思念故国之情。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别是” 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 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人未能尝试,只 有自家领略。其为酸甜,抑或苦辣?其为 烦恼,抑或悔恨?自己亲身尝过,尚且说 不出,他人岂可道哉?此所谓“无声胜有 声”,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 哀。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 指的是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对比阅读:前一首诗和后一首词均是借景 抒情之作,其相同之处就是作者都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不同之处是前一首诗思念的是自己的家 乡,后一首词思念的是故国。前一首诗是 通过写春天美好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思乡 之情,以乐景来写哀情,后一首词则通过 哀景写哀情。
方法指导:在阅读借景抒情的诗词中,我 们可以从下面四面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诗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江、山、花、鸟; 西楼、月、梧桐、院落等。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 现愁情的物象,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 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趣。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 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 沦为囚徒的李煜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点出自 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 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李煜的愁“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 深,恨之长。有这样的深愁长恨,其心中 的滋味该是什么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