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
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
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
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
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
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
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
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
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
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
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
特色:
1、发展顺序维持不变,但具备个别差异。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倚赖心智发展,但可以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4、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5、各阶段的顺序就是自然的阶层(所有顺利发展的阶段都会存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予合作,但后一阶段较之前面的阶段,更加相同,而且更加统整)。
6、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实际应用领域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支持孩子的成长。教师也可以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的学生。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级和同龄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减法准确性的任务上表现不同。
处在心智发展的前运算和具体内容运算水平的儿童继续执行算术运算(例如乘法和加法)的准确性相近;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孩子已经能以更高的精度顺利完成乘法和加法问题。教师可以采用 piaget 的理论,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探讨教学大纲,介绍班上每个孩子在每个科目上的立场。
一个人的认知成长阶段与另一个人不同。认知发展或思维是一个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积极过程。智力进步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年龄和发展时期的人们都在寻找认知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已有想法的视角来理解新体验。
婴儿了解到可以用与熟识的物体相同的方式捕捉崭新物体,而成年人则将当天的头条新闻表述为他们现有世界观的证据。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认知理论简介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1]
2.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
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即孩子认为“花花草草也是有生命滴”!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A。幼儿难以完成这种运算,他们尚缺乏对这种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可逆运算能力。
皮亚杰认知理论(精华版)
智慧的本质——适应
正是基于早期的生物学训练以及机能主义传统,皮 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乃是一种适应(adaption),是 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或者说直接延伸。任何特定年 龄或阶段的儿童的智慧都反映出该年龄儿童特有的理解 世界的方式,发展决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获得,而是 主体在与客体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建构主体内部认知结 构的过程,是一个从低级水平不断向高级水平过渡与转 换的无止境的过程。
3、平衡。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 平衡状态向 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儿童认知最初处 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 生了不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 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 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 衡的过程。
指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的强烈影 响的倾向。婴儿很难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地判断与理解事物、 情境、同人的关系等,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来推 理和不注意对人的意图而回答问题。
(3)不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 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 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 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 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 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 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 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引言
心理学家热尔曼·皮亚杰(Jean Piaget)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并对儿童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做出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探讨其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是一种以儿童认知发展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和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模式。
•感知运动期(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
来认识世界。他们尚未形成对象的概念,只能通过直接触
觉和动作来与环境交互。
•前运算期(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
代表对象和事件。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于
复杂的概念和操作仍然存在限制。
•具体操作期(7-11岁):儿童开始理解逻辑和数量概念,并能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他们能够解决逻辑问
题和数学问题等具体的任务。
•形式操作期(11岁及以上):儿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抽象的
问题和推理。
2. 认知结构的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即认知发展中的基本单元。他认为,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构建了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包括概念、模式、规则等。这些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系统。
3. 动机和认知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动机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法国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着眼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本文将介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适应与认知平衡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即适应与环境的协调和适应环境的调整。儿童在适应过程中,不断通过感知、感觉、反应和思考等方式与环境进行互动,以获得信息和知识,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1 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0-2岁左右,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他们还没有达到具体思维的能力,仍处于采取直接感官反应的阶段。
2.2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发生在2-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模型来代表事物,并逐渐建立起内部表象。但他们对于逻辑推理和思维操作还不够成熟。
2.3 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序列排列和数量计数等操作,但仍局限于具体情境的认知。
2.4 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发生在11岁之后,也就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在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较复杂的推理和假设推断。
3. 认知发展的主要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两个过程来实现:建构和适应。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其人(Jean Piaget, 1896~1980)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评论:批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物理环境的作用
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 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个体在这种动作练习 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社会 经验。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物理 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 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皮亚杰看来,知识 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 来源于物体
能对具体的事物也能对 抽象的思想进行逻辑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理加工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 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 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 都不是充足条件。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成熟的作用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 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认知发展的 一个重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 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例如,婴儿 期出现的眼手协调,是建构婴儿动作图示 的必要条件。然而,若要使这种可能性成 为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 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从感知、动作到思维的不同阶段,详细阐述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解释。
一、感知运动阶段
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从出生到两岁之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实现。他们通过观察、摸索和运动来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感知和运动的协同发展:儿童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与运动能力的发展相互作用,逐步实现对物体的感知和控制。
2. 目标导向性:儿童逐渐学会追踪和抓取物体,表现出对目标的行动寻求。
3. 动作的反复:儿童通过不断重复某些动作,掌握感知和运动的技能,进一步巩固认知能力。
二、前运算阶段
在2岁到7岁之间,儿童进入了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儿童逐渐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心理操作。以下是前运算阶段的几个重要特点:
1. 符号表征的发展: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推理,并逐渐理解符号与实际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2. 灵活多样的思维:儿童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多样,能够实现简单的分类、排序、量化等思维操作。
3. 实验性思维:儿童在前运算阶段开始尝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以获得更准确、稳定的认知结构。
三、具体运算阶段
从7岁到11岁左右,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也被称为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拥有理论生物学背景,他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专家,并且以研究儿童认知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人类的知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结构建构论
人头脑中的知识是有结构的;将外界输入的各种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结构的任务主要是由个体自行完成的,儿童认知的发展主要是内因推动的
人有认知的格式,当婴儿开始有反射性动作,开始与世界交互的时候,认知的格式便开始发展。比如婴儿除了吃奶以外,还会本能的吸吮奶嘴、吸管、玩具等不同的物品,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吸吮动作都有调整,都有不同;这过程包含了主体(婴儿)、对象(比如奶嘴)、连接主体和对象的动作(吸吮),当婴儿据不同对象调整吸吮的动作,吸吮动作的感知运动的格式就被扩充、丰富和逐步建构起来
不同的动作就有不同的感知运动格式,这些格式之间会相互串联,变得更加精细化和复杂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思维会从动作层面进入到表象层面;除了实际操作物品以外,个体可以在头脑中操作事物的形象,借此来确认实际上可以用什么动作来操纵;表象层面还可以进入符号和运算系统当中,此时的认知和思考会变得更加抽象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理论主要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或称发生认识论) 探讨了儿童对现实世界和知识的理解和解 释。他提出了四个阶段的理论,认为儿童 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会依次经历这四个 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前操作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具体操作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操 作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阶段详解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探索世界。他们通过看、摸、听、闻等感觉活动 来了解事物,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动作去改变它们。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形成内化的概念 ,他们的知识和理解都基于对外界物体的直接感知
前操作阶段(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思考问题,但他们的思考方式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 们还没有掌握逻辑推理的能力,往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行为和经验,而不是他人的观 点或实际情况。他们的思维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固定性,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概念、符号 和抽象的观念,而不只是对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推理。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 放性,能够接受和适应新的观点和情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杰出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识发生论的创始人,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前两种理论不同,它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智力发展、认知过程、个人完成某种逻辑运算的能力上。
皮亚杰对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经验、环境和平衡。
(1)成熟。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2)经验。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经验因素不是对智力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环境。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4)平衡(equilibration)。平衡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又分为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形式。同化指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e))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它属于量的变化,即“同化于己”。例如,已经学习过几何图形基本概念的青少年在遇到多边形时会把有关多边形的新知识纳入其关于几何图形的认知结构而并不改变这一结构。顺应是指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情况,它属于质的变化,即“外化于物”。例如,已经具有“鸟会飞,会飞的动物是鸟”这一经验的儿童在学习了“蜜蜂会飞但不是鸟”这一知识后用其已有的关于鸟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这种新情况,只能改变他/她原有的认知结构(“会飞的动物是鸟”)来实现其心理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机制之间不断从某一水平的平衡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转变,这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01
青少年能够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演绎推理、归纳
推理等,从而更加严谨地思考问题。
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02
青少年能够运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如试错法、启发式搜索、
算法等,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发展
03
青少年开始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
备实现创新的能力。
道德观念、价值观等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假设检验能力发展
青少年能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步骤, 对假设进行检验,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批判性思维形成
青少年开始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不 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验证后得出结论。
形式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策略应用
形式逻辑推理能力增强
皮亚杰认为,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 法。
0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觉发展特点
视觉和听觉逐渐敏锐
婴儿开始能够分辨不同的颜色、形状 和声音,对周围环境产生更强烈的感 知。
触觉和味觉探索
感觉统合
婴儿逐渐能够将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 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对物体的整体认 知。
婴儿通过触摸和品尝来探索周围物体, 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动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及意义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指一系列关于人类思维、学习和知识构
建的理论框架。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演变,从而对教育和学习过程产生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
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
文化理论和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他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
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运动期,婴幼儿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与世界进行互动,建立
了基本的感知和动作模式。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发展符号表征能力,但仍然受限于具体的物体和操作,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具体操作,但仍然受限于具体情境。最后,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从多个角度
思考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
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
作用。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和
发展的。
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近发展区域”和“区分发展”。
近发展区域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当的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区分发
展是指一个人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任务。他认为,教育和
学习应该在近发展区域内进行,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
生逐渐达到区分发展的水平。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皮亚杰认知理论(精华版)
A
16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 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 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 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 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 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 并协调期。
A
9
A
10
3、平衡。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 平衡状态向 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儿童认知最初处 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 生了不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 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 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 衡的过程。
A
5
智慧的结构
图式(schema):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 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是动作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 结构,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称为 图式。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 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A
6
A
7
智慧的形成机制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 1918年分别在瑞士纳沙特尔大学或生 物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其毕生的工作 就是试图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认识论 问题。
儿童认知理论
儿童认知理论
儿童认知理论是关于儿童心智发展的一种理论框架,通过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探讨儿童是如何构建知识、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儿童认知理论,并讨论它们对儿童教育和发展的启示。
第一种认知理论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而逐渐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思维特点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感觉运动期,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他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概念形成能力。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和操作符号的能力,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数学和逻辑问题。这个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启示是,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
第二种认知理论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他提出了“区域发展理论”,强调人类认知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发展的。维果茨基还提出了“近期发展区域”和“潜在发展区域”的概念,指出儿童在有一位有经验的成年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超越其认知水平的任务。这个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教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和引导,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第三种认知理论是笔者推荐的儿童脑发育理论。儿童的大脑在成长
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发育阶段,这些发育阶段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
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儿童脑发育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脑发育的时机、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促进脑发育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认知理论简介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1]
2.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
其特点:
(1)泛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即孩子认为“花花草草也是有生命滴”!
(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时,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这说明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皮亚杰称之为缺乏层级类概念(类包含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有两种: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如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幼儿会认为,香肠变大,大于球状了,却认识不到香肠再变回球状,两者就一般大了。
另一种是互反可逆性,即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如A=B.则反运算为B=A;A>B,则反运算为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四个阶段期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5278 更新时间:2009-6-29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述之组织与适应二者,在性质上被视为具有不变的功能。意思是说,无论是婴儿、儿童、青年以至成人,在吸收知识时都是经由组织与适应的历程。至于前文所指的图式,其性质则具有可变的功能。意思是说,图式将因环境的需要与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由小而大与由简而繁地随时变化。图式的改变,不只是容量上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质的改变;三岁幼儿与六岁儿童思维方式不同,小学生与中学生对同一事物在认知上也有差异。皮亚杰经由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自出生到青少年的成长期间,个体的认知发展,在连续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皮亚杰按各阶段个体图式功能特征的不同,分之为四个年龄期,分别以不同名称来表明各时期的图式功能。
在进一步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之前,尚需对他分期理论的要义补充三点:(1)各时期之间并非跳跃式的改变,而是连续中呈现阶段现象。(2)对不同个体而言,各期特征的出现,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这表示有的认知发展较快,有的发展较慢。(3)四个时期的前后顺序是不变的,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遵循四阶段的法则进行的。以下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期的进一步说明。
一、感觉动作期
感觉动作期(或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是指自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二、前运思期
前运思期(或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见 Phillips.1975),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
1.知觉集中倾向(perceptual centration)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conservation)问题的研究。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守恒不变。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图3-2所示情境即皮亚杰用来观察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的实验。先用A与B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在杯中盛入等量的牛奶(或果汁),并经儿童确认两杯中牛奶量完全相等。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B杯牛奶倒入广口的C杯中。结果形成A
杯与C杯的状态。此时前运思期的儿童都相信A杯中盛着较多的牛奶。原因是他只集中注意于牛奶在容器中深度的改变,而忽略了容器广度的改变,致使无法形成牛奶体积守恒不变的概念。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
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再就图3-2的实验情境看,A和B 两杯内所盛牛奶等是第一种状态,A与C两杯内所盛牛奶深度不等是另一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将牛奶从B 杯倒入C杯是过程。前运思期儿童所注意到的只是前后两种形态的不同,而忽略过程中所显示的事实:C杯中所盛者就是原来B杯中的牛奶。
2.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不可逆性与可逆性(reversibility)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6=15
即可推知 15-9=6
由已知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
即可推知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
由已知 A+B=C
即可谁知 C-B=A
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菲力普(Philips,1969)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