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于除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计算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对于除法运算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分水果、分零食等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除法的算式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并讲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除法运算的顺序和规则,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除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除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表内除法(一)》1-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表内除法(一)》1-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表内除法运算的概念。
2.学会利用竖式运算法完成简单的表内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
2.竖式运算法解决表内除法问题。
三、教学准备
1.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教案手稿
3.板书、彩色粉笔
4.数学练习册
5.课堂小组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导入新知识
1.引入表内除法的概念,让学生看到一组除法算式,让他们讨论如何解决。
2.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表内除法的重要性。
第二节:讲解课程内容
1.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表内除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
2.分析表内除法运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运算法的原理。
第三节:学生练习
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一些简单的表内除法运算题目。
2.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检查和纠正。
第四节:课堂互动
1.定期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上台演示解题过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促进学习。
五、课堂总结
1.回顾今天课程内容,强调表内除法运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提醒学生完成作业,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预告。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2.总结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和步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掌握表内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表内除法是让学生知道怎么运用除法算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一】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
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
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
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
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四表内划分(I)第一课时认识平均分(1)教学内容:第42-43页示例1,示例2,“尝试”和“思考并做”问题1-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些对象“一分多”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类方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思维能力,如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和根据每个数字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每份试卷的平均分了解评分方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造一个情境,理解“平均分数”1教学示例1。
(1)初步了解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
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手术:孩子们,让我们帮助小猴子,好吗?请拿出六个代表六个桃子的薄饼,自己把它们分成两堆。
让我们来谈谈如何划分它们。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观察:分为两个桩,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你能根据每种方法的数量将这三种方法分为两类吗?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指出这三种分类方法根据其数量的相同和不同可分为两类,其中三种和三种分类方法的数量相同。
每个人的相同分数称为平均分数:(黑板书写:每个人的相同分数-平均分数)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2)加深认识。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平均分》示范课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内容,是“数与代数”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它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含义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教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会用图画、语言、操作等方式表示平均分的意义。
1/ 83.通过分的过程,能理解等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进行平均分。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一共有几颗糖?你是怎么想的?2、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馆,要把东西分一分。
老师这有6颗糖,这样吧,聪聪和明明是我学习的助手,我要把6颗糖和他们一起分享。
教学例1:2/ 81、提问:把6颗糖分成3分,可以怎么分?2、教师巡视学生分的结果。
3、观察3种分法,引出平均分。
第一种:4 1 1第二种:2 1 3第三种:2 2 2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哪一种更公平?4、小结:第三种分法,就是每盘都是2颗,这样的话,很公平。
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叫它“平均分”。
出示小飞飞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读一读。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分。
(揭示课题:平均分)6、巩固练习:3/ 8一做”2,思考并填空。
教学例2:1、出示题目: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熟练进行表内除法运算。
3.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
•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多步骤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白板、马克笔、小板书。
3.备课:设计好教案和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单介绍表内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2.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步:讲解1.介绍表内除法的基本步骤和运算方法。
2.举例说明表内除法的具体运算过程。
第三步:示范演练1.教师示范一个表内除法的运算题,并请学生跟随一起操作。
2.学生自主练习表内除法算式,教师随堂巩固。
第四步:拓展练习1.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一些需要用表内除法解决的场景。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呈现自己的答案。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设计一个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表内除法去解决。
六、教学反思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进行运算,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认识平均分(1) (5)第2课时认识平均分(2) (7)第3课时认识平均分(3) (9)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12)第5课时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15)第6课时复习 (18)(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算式;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用除法计算的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解决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和探索用口诀求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结合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除法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
学生在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除法含义时,不但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还要学会“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在学习用口诀求商时,不但要理解“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还要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因此,理解除法的含义和用口诀求商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一些特点:1.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练习二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教学准备:1.教科书第7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2.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圆形卡片、20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准备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师:小朋友们,小精灵聪聪给我们带来个好消息,我们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出示情境图。
师: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2.学生观察画面师: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二、新课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果。
(1)请同学们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3)汇总分的结果。
师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果平均分2.巩固"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平均分成了()份请同学们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同,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4.独立进行平均分(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二、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一)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得概念。
让学生经历分物得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得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样多,让学生明确“平均分”得含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得乐趣,提高学习数学得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得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得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得过程,建立“平均分”得概念。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得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要准备什么呢?(苹果、糖…)二(1)班得同学准备了什么?她们就是怎样分得呢?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平均分(一)二、自主构建(学)这里有6颗糖果,分成3份,您打算怎么分?(用小棒代替糖果试一试)①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
②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法。
③在这些分法中,哪种分法比较特殊?为什么?小结:像这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④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平均分?三、互动互议(议)1、“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就是平均分,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做一做”第2题。
这就是什么?有多少片?就是怎样分得?四、精讲点拨(讲)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想一想,可以怎么分?①分一分。
(用○代替橘子)②交流分得过程,以及分得结果就是什么。
学生汇报结果:学生1: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
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学生2: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再放一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学生3: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正好分完。
③您们最喜欢那种分法?为什么?④小结:一个一个地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得分节省时间。
最后得结果都就是每个盘子里都有3个橘子,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五、当堂练习(练)练习“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您就是怎样分得?六、课堂小结:今天您有什么收获呢?附作业设计:(1)练习二第1题。
表内除法(一)教案
二、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平均分(一)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得概念。
让学生经历分物得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得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样多,让学生明确“平均分”得含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得乐趣,提高学习数学得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得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得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得过程,建立“平均分”得概念。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得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要准备什么呢?(苹果、糖…)二(1)班得同学准备了什么?她们就是怎样分得呢?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平均分(一)二、自主构建(学)这里有6颗糖果,分成3份,您打算怎么分?(用小棒代替糖果试一试)①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
②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法。
③在这些分法中,哪种分法比较特殊?为什么?小结:像这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④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平均分?三、互动互议(议)1、“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就是平均分,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做一做”第2题。
这就是什么?有多少片?就是怎样分得?四、精讲点拨(讲)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想一想,可以怎么分?①分一分。
(用○代替橘子)②交流分得过程,以及分得结果就是什么。
学生汇报结果:学生1: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
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学生2: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再放一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
学生3: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正好分完。
③您们最喜欢那种分法?为什么?④小结:一个一个地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得分节省时间。
最后得结果都就是每个盘子里都有3个橘子,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五、当堂练习(练)练习“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您就是怎样分得?六、课堂小结:今天您有什么收获呢?附作业设计:(1)练习二第1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平均分》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除法的认识还为空白,对平均分的概念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一样。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物道具,如苹果、糖果等。
3.准备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分苹果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如12÷3=4。
让学生多次进行类似的操作,巩固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18页例4和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1、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圆片、正方形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好,请同学们来分一分:有6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
那么每份是多少呢?如果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那每份又是多少呢?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对!就是大熊猫,今天啊,大熊猫贝贝要请客。
你们看,贝贝给客人们准备了什么呢?(竹笋)好鲜好嫩的竹笋啊!贝贝给客人们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呢?(12个)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1)同学们用圆片代替竹笋小组内分一分。
(2)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1个1个分,也可以是2个2个分,或者3个3个分。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引入除法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贝贝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吗?是平均分吗?像这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
揭示课题。
板书:除法(一)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12个竹笋是总数,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份数是4份,每盘放3个,就是每份是3个。
像这样我们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把它表示出来:12÷4=3,这个算式怎么读?多媒体出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2)学生一起读一读。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教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二、新授(一)教学例1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板书:568=()讨论:怎样计算?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二)完成做一做1、出示74口诀(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
第1~4题。
四、总结板书设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例1、78=56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教学反思: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第一课时的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本课时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材内容涵盖了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除法的应用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除法的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培养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除法计算器、除法、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实验室,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除法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分蛋糕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思考除法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除法计算器的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如被除数、除数和商等。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中的关系,如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除法计算器进行除法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节课以二(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
(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
】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5.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直观表象的认识。
通过分析汇报“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
】
6.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
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
】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
(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
(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设计意图: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所得所获,锻炼学生能够抓住课堂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