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重点知识

德育本宝鉴的内容包括:德育的含义、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法。

教学本宝鉴的内容包括:教学的含义、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的含义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阶段、教学工作的环节。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传授传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性(三)影响结果的深远性3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33.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首先,尊重人。

所谓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

其次,关心人。

所谓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

再次,爱护人。

所谓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34.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首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其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

再次,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献身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

3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有哪些:(1)爱岗敬业、依法执教(2)热爱学生、教学相长(3)严谨治学、博学多才(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6.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

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首先,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

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

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

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

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37.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

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

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

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38.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

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

39.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教育意义。

首先,关系上的特殊性;其次,角色上的差异性;第三,人格上的平等性;第四,情感上的相互影响性。

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首先,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可塑性;其次,师生关系影响信息的传递;第三,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第四,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教育学的发展和演变
•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世界教育学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3. 教育目的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分类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念
•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4. 教育活动要素与方式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方式和形式
•教育活动评价指标
5. 教育方法与手段
•教育方法的种类及特点
•教育手段的分类与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6.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发展特点
•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
7. 教育管理与领导
•教育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教育领导的基本要素及能力
•教育机构组织与管理模式
8. 教育制度与政策
•教育制度的组成和功能
•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及措施
9. 教育伦理与教育法律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教育工作中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10.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教育学研究的应用与推广
以上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背考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育理论基础必背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必背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必备知识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一、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关于人物:1)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3)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4)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5)、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3、关于教育知识点:教育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关于著作: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2)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5.关于思想:1)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2)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关于遗传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7、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而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2)德育应该坚持以下原则:首先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其次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接着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知行合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再者坚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最后坚持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及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行为以及教育目标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说和原则。

它是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等。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控制过程,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2. 构造主义理论: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的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交往和认知过程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能力。

4.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尊重和发展,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指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包括:传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和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场景和学习目标。

四、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评价和改革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效果的改进。

结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它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通过了解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掌握教育的理论基础、熟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关注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实践为教育理论提供改进方向
• 发现教育理论的问题与不足 • 指导教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
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 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指导原则 • 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 提供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案例 • 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完善
05
•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倡导“精神分析式教育”的辅导方法
03 阿德勒与个体心理学教育理论
• 自卑心理理论 • 强调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倡导“优势教育”的辅导方法
02
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 规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 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期待 •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理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发展
教育理论的全球化发展
•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验 • 促进教育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 结合本国实际与教育国情 • 促进教育理论的本土创新与实践
教育理论的创新与跨学科交叉研究
教育理论的创新
•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的框架与局限 • 提出新的教育观念与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 强调通过外部刺激与条件反射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 倡导“刺激-反应”的学习机制 • 注重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 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实验的开展 • 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创新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 为行为主义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教育理论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 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促进教育理论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必考知识点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新课程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与教材教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法规基础知识说课基础知识汇编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心、做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

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共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学记》:“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理论简介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

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理论古代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中。

例如儒家注重教育的仁爱、礼义,强调教育的培养人格和道德素养。

2. 近现代教育理论近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洪家、杜威等。

他们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包括培养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

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般包括学生、教师等。

不同教育理论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有不同的解释,对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

合理的教育内容安排是教育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4.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路径,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

不同的教育理论提倡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指导教育实践。

四、教育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理论对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指导实践活动。

同时,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进步。

五、结语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的概念: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P7(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P7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P8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P10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旨在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促进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通俗来说,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和习惯、引导行为和思考的过程。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知识、技能、习惯和态度等多个方面。

其中,知识是最基本的内容,它包括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如语言、历史、数学、科学等;技能涉及各种动手能力和思维技能,如书写、绘画、计算、分析、判断等;习惯包括了身体、心理和道德等方面的习惯,如良好的卫生习惯、阳光心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态度则涉及了对待生活和他人的态度,如积极乐观、关爱他人、和谐共处等。

四、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正式教育,也可以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非正式教育。

另外还有体育、艺术等校外教育形式,它们都可以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

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交互式教学,营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学校与家庭互动的良好氛围;(4)多元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其个性和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六、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全人类。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成人,都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和提高。

七、教育的价值教育具有无限的价值。

它不仅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还能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发展,维持社会和谐。

正因为如此,教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证。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1902 壬寅学制(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12 壬子癸丑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 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2020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3、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六、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的类型⑴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⑸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4、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⑴改革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⑵改革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⑶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⑷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⑸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⑹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教育心理学部分考试要点一】一、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以后) 布鲁纳二、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并促进教学。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①、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

②、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③、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④、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正强化;负强化【教育心理学部分考试要点二】四、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了解学习迁移的类型和学习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1、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不同:水平迁移、垂直迁移;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⑤、根据迁移的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⑥、根据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高路迁移;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⑴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贾德提出,1908 “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④、关系理论也称关系转换说或转换理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

⑵、现代迁移理论:①、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贝尔。

影响学习迁移的知识结构变量有:可利用性、可辩别性、稳定性。

②、产生式理论安德森③、情境性理论格林诺等人【教育政策法规部分考试要点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了解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和原则,掌握我国基础教育相关制度安排、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违反教育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⑴、我国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⑵、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二)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三)教育公益性原则(四)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五)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六)帮助特殊地区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七)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原则(八)鼓励教育科学研究原则(九)推广普通话原则(十)奖励突出贡献原则⑷、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①学校教育制度。

②义务教育制度。

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④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⑤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⑥扫除文盲教育制度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⑸、受教育者的权利:①、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②、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③、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④、享有申诉权。

⑤、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教育政策法规部分考试要点二】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掌握教师的权力义务关系、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违反教师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教师享有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

②科学研究权。

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

⑤民主管理权。

⑥培训进修权。

2、教师的义务:⑴遵纪守法义务。

⑵教育教学义务。

⑶教书育人义务。

⑷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⑸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⑹提高业务水平义务。

3、“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

”⑴、教师聘任制度必须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⑵、聘任双方在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对聘任双方都有约束力,它以聘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⑶、教师聘任的基本形式。

教师聘任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辞聘等几种形式。

4、教师的考核:教师考核的机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四个方面。

教师考核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教师考核的结果:一是教师受聘任的重要依据;二是教师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三是教师奖励的重要依据。

5、违反教师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部分考试要点一】一、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容,理解各项道德规范的含义和要求。

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2008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1、对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职业道德部分考试要点二】四、明确《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在教师思想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人际行为、教师仪表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