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的母亲导学案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我的母亲》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A、为母亲洗一次脚B、为母亲梳一次头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自学成果展示】1、字词展示字音:文绉绉zhò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眼翳yì词义:广漠宽恕文绉绉面红耳赤侮辱2、材料展示(理解母爱)将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材料和胡适的材料分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

父亲是农民。

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

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

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

3、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合作探究】探究题目一:读了____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明确: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探究题目二: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导学案 2《我的母亲》

导学案   2《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概括母亲的形象。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从具体事例中概括母亲的形象。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导学重点:1.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导学难点:1.从具体事例中概括母亲的形象。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

导学课时:2课时导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导学要点:1、导入、简介作者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一、导入,简介作者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之花——康乃馨母亲冯顺弟胡适简介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xīnɡ),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

安徽绩溪人。

14岁到上海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等职务。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

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后病逝于台湾。

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一)听读,思考: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④理清文章结构。

⑤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读准字音注释摘录文绉绉( zhōuzhōu )麇(méi )翳(yì )补充注释掷铜钱( zhì ) 赌博( bó )羞愧( kuì ) 宽恕( shù )绰号( chuò ) 庶祖母( shù )佃户( diàn ) 筹备( chóu )吹笙 ( shēng ) 抽屉( tì )(三)理解词义注释摘录〔文绉绉〕〔翳〕〔做好做歹〕〔下流〕〔浪人〕补充注释责罚:处罚。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的母亲》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的母亲》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母亲【自研课导学】(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我的母亲》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胡适生平及代表作品。

自主积累:积累本文用词生动、准确的语句,将它们摘抄至摘抄本上。

自我感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晨读课导学】1 齐声朗读词语手册中的字词注音部分两遍。

2分钟2 自由朗读《我的母亲》,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有余力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

7分钟3 导生(课代表)检查各组朗读情况。

【展示课导学】课题:2《我的母亲》作者:胡适课时:2课时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方法3、学会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合程序、要求、时间读书写等级:达成等级:得分一、基础题书写汉字绰.号()遂.()掷.()抽屉.()笙.()庶.()佃.户()翳.()文绉绉.()二、发展题品味词语2、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3、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4、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提高题母亲桥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道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冰河里.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我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趟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围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讶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答到:“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走进了军校的大门.独在异乡生活,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助我度过每一次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着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的和幸福的桥.如今,我已经军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河上的“母亲桥”也已经被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表示回忆和结束回忆的标志性词语分别是?2.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3.本文先后写了三次“母亲”对“我”的无言的关注,分别是:;; .第一次是_______面写,第二次是_______面写,第三次是概括写.(正/ 侧)4.全文中母亲只说了一句话,试分析母亲说话时的神情及感情.①神情:②感情:5.第四段中写“我”的心理活动是有层次的.“我”先是 ,再是 ,后是 .6.“母亲桥”在文中的意思有哪几层?其中哪是实写,哪是虚写?7.本文第③段中主人公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8.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9.试分析“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这句话的含义.。

新课标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新课标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5 再塑生命教师个性批注5 再塑生命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方法:导学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令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教学准备:学生: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2、板书课题、作者再塑生命........海伦·凯勒3、学生展示自己所查询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4、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

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师: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

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字舍予,北京人。

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话剧、《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的北平。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12月26日收到家信,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2、生字词汇(查阅词典,把文中不会读的字词注上拼音)怀揣()敷衍()搓()土困窘()殷()勤刮痧()庚()子筹()划撑()持逆()子惦()念嘱()咐()四、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思考(1)全文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第1—2自然段:第3—6自然段第7—10自然段:第11—12自然段:第13—14自然段:第15—16自然段:第17自然段:(2)全文是按顺序写的五、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一)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请用下面句式回答这个问题)从第8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0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1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2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3-14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相关事件如(二)母亲对“我”的人生着怎样的影响?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学习自传的语言特点,学习从不同方面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情节,学习概括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自学指导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chuî)号庶.(shù)祖母吹笙.(shēng) 摹.(mï)画眼翳.(yì)舔.(tiǎn)去侮.(wǔ)辱(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2.作者简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3.背景链接胡适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

母亲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铁花作填房,当时胡铁花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胡铁花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铁花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

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

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铁花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

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

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2 我的母亲(导学案)

2 我的母亲(导学案)

2.我的母亲课题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识记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3.理解文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理性思考母爱。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3.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

课前 预 习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胡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

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积极提倡白话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写作胡适的父亲胡传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背景职;母亲冯顺弟比其父小32岁。

胡适3岁时,父亲病故。

23岁的冯顺弟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

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年仅46岁。

这篇文章是胡适对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的回顾,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读准字音 文绉.绉(zh ōu ) 庶.(sh ù) 佃.户(di àn ) 吹笙.(sh ēng ) 掷.(zh ì) 寡.妇(gu ǎ) 眼翳.(y ì) 筹.备(ch óu ) 宽恕.(sh ù) 辨清字形理解词语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自传的语言特点。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人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啊,母爱柔情似水,恩重如山,我们很多人都会在自己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

母亲教给了我们很多珍贵的东西,母亲的教诲伴随我们成长!今天,让我们跟随大学者胡适一起去认识一下他的“严师和慈母”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吹笙.(shēnɡ) 摹.画(mó) 眼翳.(yì)舔.去(tiǎn) 侮.辱(wǔ)(2)词义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2.作者名片胡适(1891~1962年),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

第二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二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二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2《我的母亲》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认识和理解“铺垫”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本文的赏析中。

3、运用品读法,赏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朴素的叙事中蕴含的对母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做人的影响,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材助读】一、走进胡适(1891一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诗人、文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

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后逐渐成为右翼资产阶级文人的代表。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

二、了解背景胡适的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

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

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她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

这篇文章写于胡适40岁时,是胡适对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的回顾,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组长课堂检查)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2、理解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课我的母亲教师寄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气量:文绉绉:面红耳赤:3.作者简介:二、自主探究1.理清文章结构。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四、拓展延伸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一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六、达标测试(一)基础部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质问(zhì)广漠(mò)B、野蛮(mán)绰号(chuò)C、掷钱(zhì)摹画(mó)D、抽屉(dì)嬉戏(xí)2. 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导学目的:本篇导学案主要是为了帮助高二学生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我的母亲》,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部分:作品简介与背景1.作品简介《我的母亲》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胤禛同志”的母亲从小做起被慈禧贵妃嘉奖,到康有为变法,到义和团运动,最后被儿子所杀害的生活历程。

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深刻,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故事,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时呈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和爱国主义的思考。

2.创作背景《我的母亲》是鲁迅在上海参加“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作品,其创作背景存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时代背景。

鲁迅生长在晚清时期,逐渐认识到封建帝制的腐朽和无力,而社会风气又极度迂腐堕落,种种阻力都深深的影响着鲁迅的思想和人生历程。

另一方面,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反对清朝和封建制度的思想和活动,这些都奠定了他后来思想和文学的基石。

第二部分:文化内涵1.爱国与反对封建统治《我的母亲》描写的母亲是一个坚守爱国主义的人,她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珍贵的人格品质之一。

其次作者通过母亲的境遇,呈现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苦难和无望,隐喻了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2. 社会风气和人性扭曲《我的母亲》也呈现出晚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堕落和人性的扭曲。

慈禧作为朝中权贵,自私自利的行径深度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生活贫苦困苦,同时也导致了各种思想的传播和呼声。

3. 弱者的悲剧与历史的教训小说表现的是一个弱者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通过塑造一个母亲角色,传达了一种乡土情怀,更是为人类的历史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第三部分:艺术特色1.描写手法精湛《我的母亲》通过细腻的描写、完整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展现了鲁迅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擅长塑造形象的特点。

(完整word版)我的母亲导学案

(完整word版)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老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 .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4.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学习内容及过程】自学指导一1.走近作者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字,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

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话剧:、。

2.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2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

○3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4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

3.文学常识《我的母亲》是回忆母亲的一篇,作者以为序,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他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自学指导二1.课文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哪些性格?2.母亲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我”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合作完成朗读第13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1.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我送出.......,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2.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版)

《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版)

八年级第一单元导学案22《我的母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自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zhì)广漠.(mò)B.野蛮.(mán)绰.号(chuò)C.掷.钱(zhì)摹.画(mó)D.抽屉.(tì)嬉.戏(xī)2.词语解释。

A.责罚:处罚。

B.广漠:广大空旷。

C.宽恕:宽容饶恕。

D.质问:责问。

3.整体阅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

①介绍“我”小时侯的情况(九年的读书生活)(1-4)。

②回忆“我”的母亲(母亲对“我”做人的影响)(5-12)。

③感谢母亲,总结全文(母亲对“我”的长远影响(13)。

4、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我的母亲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小组姓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目标:1、把握胡适的有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

2、学会归纳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琢磨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式。

4、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阻碍。

课前预习:一、文体知识: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一辈子历程的一段回忆,写了自己童年至青年时期如安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它的文体是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要紧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样由他人记叙,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叙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样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叙传主事迹进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样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大体要求。

二、胡适(1891~1962),现代、,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闻名人物。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胡适文存》等。

3、资料拓展: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一辈子的痛楚和折磨。

而最大的痛楚莫过于许多亲人接踵死去。

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数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她宁可自己蒙受困窘,也要供胡适念书,她处处为儿子假想,是一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4、依照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眼yì()广mò()xī()戏责罚()气量()管制( )péi()罪羞kuì()抽tì()chóu()备mó()画宽shù ( ) 绰( )号佃( )户侮( )辱文绉绉( )合作探讨:(一)一、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情形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事件品性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阻碍",表此刻哪几方面?3、课文题目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什么缘故?4、作者要紧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什么缘故除写母亲如何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二)本文善用细节描述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时对以下细节作批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新人教版

2《我的母亲》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题目解说】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

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

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

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走进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曾主修哲学。

原名嗣穈,字适之。

某某省绩溪县上庄人。

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背景】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四十岁时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字词全解】1.生难字词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摹.画()眼翳.()舔.去() 侮.辱()2.词语补注。

①责罚:。

②管束:。

③气量:。

④广漠:。

⑤宽恕:。

⑥质问:。

⑦文绉绉:。

⑧面红耳赤:。

⑨仁慈:。

⑩侮辱:。

【句段解读】1.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剖析】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 我的母亲
授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1-3 授课时间:
教师寄语: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生字词,能读会写,并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把握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会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人物。

学习难点:学会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教学方法:以读促讲;引导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预习检测(交流、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绰.号( )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庶.祖母( ) 文绉绉
..( ) 舔.去( ) 侮.辱(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文绉绉:
管束:
轻薄:
翳:
气量:
广漠:
3.作者简介(把你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整理在下面)。

【合作探究】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 母亲在作者心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

2.母亲对作者的教育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5—7段,具体分析母亲对作者的管教、训导。


三、情系课文,感悟母亲的品质
1. 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后母。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又是如何处理的?(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

重点阅读8—12段)
四、深读课文,理解母亲的用心。

1.用一句话精当评价母亲的性格特点。

可采用这样的格式:请用“母亲是一个___的人。

”的形式组织语言。

2.作者对这位母亲他最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母亲对作者有哪些极深的影响?从文中找出来,并深情地朗读。

由此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

让我们道一声:妈
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教学目标检测】
阅读课文6—7段,完成下列问题。

1.联系全文看:上一段写“十岁”时的事,这一段写“八岁”时,要不要倒过来?为什么?
2.联系上文说说“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一句中“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是指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一句中的“敢”能否删去?
4.说说“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一句中“才”的作用。

5.找出本段环境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6.摘录一句本段的表议论的句子,试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课后提升】:课外比较阅读
月光下的蛙鸣
十几年前的夏天,我枕戈待旦地准备参加这一年的高考。

在那样一个年代,高考直接决定着一个青年一生的命运。

而我的情况更特殊,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带大。

苦难中的母亲,眼巴巴地盼着我能高考得中。

我也想,如果能在这一年如愿以偿,正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能减轻母亲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但竞争是残酷的,同学们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地苦战,在学习成绩上你追我赶。

高考一个月前的预考中,我意外地遭到惨败。

我很清楚,巨大的精神压力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母亲见我面容憔悴,很心
疼。

我家离校不远,她就跟老师说情,说寝室里吵闹,让我回家住宿,好早晚料理我的生活,给我增加营养。

那段时间里,她杀光了家中三十几只仔鸡,想尽一切办法,想让我恢复以前的体质。

然而,母亲的一切努力收效甚微,我还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

房间的后窗正对着屋后的一方池塘,时值燥热的六月夜晚,一池塘的青蛙,唧唧呱呱,呼朋引伴,发音格外响亮悠远。

一池的蛙声就这样紧紧缠住我一双不幸的耳朵,此伏彼起地一次又一次将我惊醒。

母亲去了一趟学校。

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即使考不上,班主任已答应让我复读一年。

老师说,第二年,他保证我能考上。

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了,每夜都有香甜的梦。

但是,母亲却变了,日日坐在椅子上打盹。

一天,隔壁的大妈偷偷地拉住我,跟我说,你母亲为了让你睡好觉,夜夜替你赶青蛙呢。

我将信将疑。

但是,第二天夜里,月光下塘埂上,我真的看见了我的母亲。

母亲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

她用竹竿轻轻地敲打池塘边的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又虔诚。

她绕着池塘一圈圈小心地走着,一遍遍用竹竿仔细地敲打着每一处草丛。

有时她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

月光把她的白发漂得很白。

“母亲!母亲!”我大声喊。

母亲听不见。

她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竹竿,生怕遗漏一处蛙声……
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坚信,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

这一年高考,我以高分被大学录取了。

很多年已经过去,蛙声也一点点远逝。

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一声声,像不倦的提醒和教诲,给我许多的人生激励。

1. 文章写了好几件母亲关爱我的事件,为什么却以“月光下的蛙鸣”为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文章在写“蛙鸣”之前,写了“我预考失败”“母亲接我回家居住”“母亲杀光仔鸡”,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请找出一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第10段是本文的详写段落,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很多年过去了,蛙声也一点点远逝。

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2.《我的母亲》答案:
目标检测:1.不能倒过来。

上几段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能,这一段虽也写母亲,但主要是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苦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意思又进了一层。

2.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3.“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

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4.不能。

“才”显示出母亲的早逝,表现了作者的痛心之情。

5. 6.略巩固训练:1、因为文章是写母亲为我赶青蛙这件事的,这件事最能体现出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

2、为下文母亲为我赶青蛙一事作辅垫。

3、“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

在记叙文中使用适当的议论,更容易提示文章的主旨。

本句议论是对母亲对我关爱的总结,也是本文的主旨。

4、我的高考经历,母亲对我的关爱。

5、细节描写;让母亲的形象更清晰,更高大,使母亲形象更感人。

6、由于母亲为“我”赶蛙的细节在“我”脑海里太深刻了,所以对那时的蛙声的记忆也非常深刻。

想起蛙声,事实上是想起母亲的关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