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第二节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第四节隋唐时期(581~907年)第五节宋元时期(960~1368年)第六节明清时期(1368~1840年)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二章中国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第四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三章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第二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第四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四章世界古代史宏观概要一、上古时期二、中古时期(中世纪)热点链接中西类比第五章世界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第二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第三节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热点链接中西类比命题观点第六章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节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热点链接中西类比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一
“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一)1.(2024湖南衡阳高三三模)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制作从上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
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涵——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力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失——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改变;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
这是切入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视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殊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胜利。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评析材料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
(12分)答案精解精析答案论题: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经济改变存在联动关系。
(2分)论证:①新航路开拓以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中国凭借强大的传统经济坚持朝贡贸易体制并处于优势地位;②工业革命后,英国渐渐主导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与洋务企业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③大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猛烈冲突和动荡剧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主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④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立足于本国国情实行了安排经济体制;⑤20世纪70年头以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分,答出4点即可)结论: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中国实行了相应的对策。
(2分)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化、中国与西方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论述,再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述。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请选出下列历史事件中,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的事件:A. 秦朝的建立B. 汉朝的建立C. 周朝的建立D. 商朝的建立答案:A2.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皇帝?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汉武帝答案:D3. 明朝时期,以下哪位航海家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A. 郑和B. 张骞C. 郑成功D. 郑经答案:A二、填空题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答案:指南针5. 清朝末年,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______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
答案:鸦片战争6. 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史称______。
答案:五四运动三、简答题7.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和门阀制度,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公平。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再次,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科举制度对后世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五、材料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 新高考)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新高考)1. 重要更新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
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
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
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
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
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
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第一阶段(1-2月)•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
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
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高考历史复习法——通史复习法
高考历史复习法——通史复习法高考历史知识点:先秦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是考察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科目之一。
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通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入手,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古代史是高考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是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学生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特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古代文明的兴起。
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人类历史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是古代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古代帝国主要包括埃及王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帝国的历史地位、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中古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封建社会是中古社会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对农民进行剥削。
学生需要掌握封建制度的特点、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等级的组织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农奴制度的兴起和衰落。
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农奴制度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是7世纪在阿拉伯地区兴起的宗教,学生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教义内容以及对中亚、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近代史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资本主义是近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学生需要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历史现象,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背景、推动力以及对被殖民地和殖民地抵抗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在高三历史学习中,通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历史内容。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通史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
1. 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是通史的基础内容之一。
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开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
2. 文化与科技进步通史中也包含了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内容。
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了解各个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 世界历史事件与战争通史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世界历史事件和战争。
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战、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战争,能够加深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动因和影响的理解。
4. 中国古代历史通史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
从三皇五帝到秦汉、隋唐、宋代,再到明清时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起伏兴衰、社会政治制度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5. 世界古代文明在通史中,了解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同样重要。
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通过对这些文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6. 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通史中的内容还包括了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运动。
如工人运动、共产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战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为自由与民主而奋斗的过程。
7. 当代世界格局通史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是当代世界格局。
了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经济联系、国际组织等,对把握当今国际关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世界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通过系统地学习通史,同学们可以对历史知识点有更清晰的了解,提升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实以及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深入学习通史,为自己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项练训练6多极趋势大国博弈
训练6 多极趋势,大国博弈1.(2023河北保定一模)宣德八年,明政府回赠日本贡使礼品,除常例白金三百两、皇室精制丝绸一百二十二匹以外,特另增戗金桥、床,银制酒具,古铜花瓶、香炉等四十二种,装柜六十只。
对于日本贡舶附带货物,明政府均以优价收买。
明朝与日本的往来( )A.冲破了海禁政策限制B.可扩大中国海外影响力C.有效缓解了倭患问题D.推动了手工业技艺革新2.(2023山东济南二模)19世纪中期,清政府编纂的中外交涉档案中多采用“夷务”一词;20世纪初,档案中改用“洋务”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交涉中多出现“外交”词汇。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觉醒C.近代外交体系形成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3.(2023河北沧州高三期末)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
与英国的建交谈判经历曲折。
1954年,英国“承认新中国,同蒋介石断绝了外交关系,但在联合国又支持蒋介石,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它建立‘半建交关系’。
”即相互建立代办处,不设大使馆。
新中国的这一做法( )A.使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热潮B.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境地C.体现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D.展现了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原则4.(2023广东茂名二模)1920年9月,法国为寻求安全保证,与比利时签订了军事协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后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同盟条约,从而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同盟体系。
此举( )A.体现了法国称霸欧洲的意图B.实质上破坏凡尔赛体系C.是为了应对德国潜在的威胁D.推动了国际联盟的建立5.(2023山东济南二模)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6.(2023山东威海二模)1950年4月20日,杜鲁门向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全体会员发表演讲时指出:“务必尽快将我们和其他国家的民主自由力量吸引到一场史无前例的真理运动中来,以便让更多的爱好民主自由的民众能够倾听到来自我们的和平之声。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考题
2022·全国甲卷· 25
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2022·全国乙· 25
皇族分封
2022·广东.3
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
广东. 20
孝文帝改革(迁都) ——非选择题
2021·福建卷.3 2021·广东卷.2 2021·海南卷 .3 2021·山东卷.3 2021·湖南卷.3 2021·天津卷.2
2.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以九品中正制选东魏官;士族北制齐度是突出的社会政 治34..现思民象想族;南文关国朝化系、家::北由民活朝长族跃期大,大交呈分融现北裂多,朝走元为向特统新征一的北 孝;多魏 文大儒民: 帝一统 改学族统一 革面封。北临建方佛国、、家道的挑繁战荣西魏奠并定取基得础新北。的周发展。 隋
三国正统观念 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
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魏晋书法
时空坐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
北朝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隋
魏
西
西魏
北周
统
蜀
吴
晋
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社会发展趋势: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280)
国 建立时 建立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 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 代北周,统一全国。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视角(一)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国早期文明的辐射与传承(讲义)-【新高考方案】2023高
第一部分通史复习视角(一)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国早期文明的辐射与传承(讲义)前言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的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好地了解未来。
而通史的学习更能帮助我们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2023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将从三星堆考古的视角来探究中国早期文明的辐射与传承。
一、三星堆的发现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境内,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
1960年代,一位名叫杨昌启的农民在三星堆地区寻找花岗石时,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有很多神秘的青铜器。
随后,考古学家在此进行了多年的发掘。
二、三星堆的重要性三星堆文明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古文明瑰宝,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文化一样,都是中国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三星堆文明代表着古蜀文明和古巴蜀文化的典型,它不但在艺术、工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且在早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三星堆文明的辐射与传承三星堆文明不仅在地理上处于巴蜀地区,同时也是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承载着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
而这种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推动着中国早期文明的传承和演变。
例如,众所周知,铜器是三星堆文明的代表之一,而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术不断向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传播,因此到了夏、商、周等时期,“青铜礼器”已经成为了各个王朝的重要标志。
同时,三星堆文明中的艺术和神话故事也在不断传承和演变。
例如三星堆神树图案中的神树,在后来的周代出现在了壁画和书法中,成为了周代艺术的主要主题之一。
四、三星堆文明的影响从三星堆文明的辐射与传承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文明的传承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
各个文明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而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全面梳理与深度挖掘在高三历史学习的关键阶段,我们迎来了第二轮历史通史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杰出人物和政治制度,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度理解。
一、历史背景:源远流长,跌宕起伏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
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
例如,封建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二、重要事件:穿越时空,探索历史的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规律。
三、杰出人物:闪耀的历史明星,引领时代发展历史是由无数杰出人物共同书写的。
在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关注那些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烙印的杰出人物。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他的智慧和胆识无疑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政治制度:国家治理的基石,孕育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是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理解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例如,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其特点是君主专制强化和官僚制度完善,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考试大纲,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到理解深入、记忆准确。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通过制作时间轴或者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关联性;通过比较不同政治制度的异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古代中国专题一:先时期阶段特征先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汉时期阶段特征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3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3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时规范练《课时规范练》P400一、选择题1.(2022天津一模)《汉书·西域传》载:“(龟兹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上述材料表明( )A.中原生产方式推动西域经济发展B.中原的和亲政策推动民族交融C.西域民族仰慕并学习中原的文化D.西域民族与汉朝进行朝贡贸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龟兹王仿照中原的制度进行治理,说明西域民族仰慕并学习中原的文化,故选C项;材料中只说明西域民族仿效并学习中原文化,并未反映推动西域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中原与西域和亲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无信息说明进行朝贡贸易,排除D项。
2.(2022安徽阜阳质测)《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
这一叙史方式( )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顺应了当时多民族统一的时代潮流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将周边少数民族也列入书中,这符合秦汉以来多民族统一的背景下,各族人民不断交融的客观现实,故选C项;华夏认同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 项;司马迁在记史的过程中给予少数民族充分的尊重,排除B项;材料中司马迁并未将西汉时期所有民族的地位予以评价,排除D项。
3.(2022辽宁沈阳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行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
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 )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唐王朝在羁縻州“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体现了唐王朝看到羁縻州与内地州县的不同之处,“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行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现了唐王朝也注意加强对羁縻州的管理,故选C项。
高三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是学生们人生中最为紧张的一年,而历史科目的备考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史作为历史科目的核心,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一些高三通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世界历史高三的通史课程重点是世界历史,尤其是现代世界历史。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要事件和人物。
1. 一战和二战:这两场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一战导致了多个帝国的解体和新兴国家的崛起,而二战则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加速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2. 印度独立运动:印度独立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独立运动之一。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为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3.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事件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开创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后来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二、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高三通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重点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百家争鸣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开放和繁荣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而宋朝的科技和文化发达则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3. 秦朝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国,并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4. 明朝的海外航海和文化繁荣:明朝的郑和航海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此外,明朝的文化也繁荣发展,海外贸易使得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和南亚。
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通史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重点是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王莽新政- 汉朝的兴起与后期的分裂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与统一- 北朝与南朝的分裂与统一4.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文化影响-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交流- 清朝的统一与封建主义体制二、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困局-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2.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革命-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共夺取政权与建设社会主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与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与十年动乱-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4. 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世界史1.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与灭亡2. 欧洲的中世纪与近代- 封建体制与教会的统治-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3. 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与侵略-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法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4. 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重构- 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与冷战结束后的变局以上是高考通史知识点的简要框架,涵盖了古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内容。
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和历年试题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加强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
希望考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第二节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第四节隋唐时期(581~907年)第五节宋元时期(960~1368年)第六节明清时期(1368~1840年)第二章中国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第二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第四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第三章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第二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第四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至今)第四章世界古代史宏观概要一、上古时期二、中古时期(中世纪)第五章世界近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14-16世纪)第二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第三节工业社会的来临(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六章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节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节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知识整合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1.政治(1)王位继承:夏朝世袭取代禅让(启),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政治特色:神秘色彩(天意、占卜决定国事)。
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分封制:分封目的、受封者、诸侯的义务和权力、主要封国、影响、崩溃。
(4)宗法制目的、特点、大宗和小宗的概念、作用、影响。
2.经济(1)土地制度。
井田制:①土地国家所有: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国王所有。
②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④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
)(2)农业。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
(3)手工业。
①工商食官: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纺织:商朝: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
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
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④冶铁: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⑤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
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三、春秋战国1.政治(1)东周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3)战国:改革、战争、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铁犁牛耕——井田制破坏——初税亩(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2)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4)农业:①铁犁牛耕: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秦国“以牛田”。
②耕作技术: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水利: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5)手工业:春秋——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铁)。
战国——铁器大量出土,河北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6)商业: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
④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市”出现。
3.文化(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士”的崛起,私学兴盛,学术下移。
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知道其代表人物)。
③影响: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①思想:“仁”、“礼”的学说;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②教育:“私学”、“有教无类”。
礼法并用。
(3)孟子:①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4)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②主张“性恶论”。
③他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⑤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
(5)科技文化成就:①科技:人们已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
②文学:《诗经》(内容、精华、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影响)、楚辞(屈原)。
导学要旨1.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了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上的卓越成就。
(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在宗法制下,小宗围绕在大宗的周围.同姓之家围绕在小宗宗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我们称之为宗法国家。
它可以说是家的放大与延伸。
家与国是同构的(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关于夏商周的经济夏商周的经济,几套教材史实差别较大,共同的知识点涉及:井田制、青铜铸造技术。
3.关于甲骨文与《诗经》甲骨文与《诗经》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围绕甲骨文和《诗经》也较为容易寻找到命题的“题眼”和素材。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五经”之一)。
要注意其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其精华是国风。
4.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三大内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复习时先要明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井田制的破坏、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
二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史书、文学作品等著作中充满了对小农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这些都是命题的好素材。
对于小农经济一定要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以备命题者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是重农抑商政策。
几套教材对这一政策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
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因为材料丰富可命大题,因涉及的方面多可从各个侧面命制选择题。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民版认为: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