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2)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 • • • •
二、教育的定义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 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 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雅典儿童在学校
古代雅典体育
古代雅典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
• 欧洲中世纪学校教育: • 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 棋,吟诗
•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 •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 学、博洛尼亚大学(11世纪)和巴黎大学(12世纪末) 。继意 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 • 剑桥大学 •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 •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 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 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 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 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绝 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 有20多所教堂。
• (三)劳动起源论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从不同角度揭示 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 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地 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 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教育学2
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AA.专门的职业B.非独立的社会职业C.独立的社会职业D.非专门职业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C)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A.主体性B.创造性C.连续性D.长期性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A.示范性B.主体性C.间接性D.连续性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BA.依赖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BA.创造性B.示范性C.广延性D.连续性8.关于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教师的示范作用,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B.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C.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D.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9.“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
”这说明教师劳动应具有()BA.情景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1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A.教学B.班级管理C.发展学生智力D.教书育人11.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极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说明他们具有()AA.可塑性B.依赖性C.向师性D.定向性12.关于师生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C.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输出—吸收的关系13.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CA.人格素养B.学科专业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素养14.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充分体现了教师()B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C.丰富的学科文化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15.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C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B.精深的专业知识C.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D.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16.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CA.思想政治素养B.教育理论素养C.职业道德素养D.职业技能素养17.新型师生关系是()BA.指导关系B.平等关系C.互利关系D.授受关系18.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的角色。
教育学2
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有助于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有助于学习其他教育理论学科。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的主体)、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教育的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论2、心理学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4、交往起源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的发展表格:教育学的发展表格:被誉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昆体良的《雄变术原理》比学记要晚300多年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誉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他也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试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并将他称为传统教育派代表。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教育活动、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教育功能的种类:一、对象分:个体功能、社会功能二、性质分:正功能、负功能三、层次分:基础功能、派生功能四、客观分:筛选功能、协调功能社会功能主要包括:1、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产的手段、是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文化的传承功能、文化的创新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文化的选择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改善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有利于人口迁移)个体发展功能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产生的一切变化,他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实践D. 教育政策答案:B2. 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文献研究法答案:B3. 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哪些?A. 教育者B. 受教育者C. 教育内容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1. 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教育______、教育______和教育______。
答案:理论、实践、管理2. 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词,通常指的是学校______。
答案:教育3.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______,指导教育的______。
答案:规律、实践三、简答题1. 简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答案: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关注人的发展,但教育学更侧重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而心理学则侧重于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两者相互渗透,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教育学则为心理学提供了实践应用的领域。
2. 阐述教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答案:教育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教育目的。
四、论述题1. 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模拟教育场景,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育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促进个性化教学,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2. 论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答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每个个体的发展机会和潜能的发挥。
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包括: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提供均等的教育资源,消除社会经济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以及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分配。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长江大学教科系
2.西方: 英文是education,法文是education,德文是 erziehung,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Educere 这个词是“e”和“ducere”两个字构成,“e”指 从某个地方出来,“ducere”是引导,二者合起来 就是引导或启发之意。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 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 转变为现实。
2.外国: 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 亚理士多德:教育是“形成人的理性”,从而“使 天性、习惯和理性协调统一” 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活并为 来世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教育是使人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 法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卡尔·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 英国哲学家丹尼尔·约翰·奥康纳:教育是指在学校 和大学等机构进行的训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
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
动, 。
长江大学教科系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既不会制造工具、自觉地改造自然,没 有什么改造自然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借以传授经验,因而不可 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含义有6种:
1.教育。2.教导;指点。3.告诉。4
.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
“效”,相仿。
长江大学教科系
教育学二自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二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学的研究内容?A. 教育的本质B. 教育的目的C. 教育的经济效益D. 教育的方法答案:C2. 教育学中,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多种,其中“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A. 生物界的生存本能B. 劳动过程中的社会活动C.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D.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答案:C3. 在教育学中,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A. 个体的社会地位提升B. 个体的经济效益增加C. 个体的道德修养提高D. 个体的创新能力培养答案:D4. 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有多种,其中“个人本位论”强调:A. 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需求B. 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C. 教育应培养社会精英D. 教育应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答案:B5. 以下哪项不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A. 教育的普及化B. 教育的终身化C. 教育的等级化D. 教育的个性化答案:C6. 在教育学中,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其中“循序渐进原则”强调:A. 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B.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思考C. 教学应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进行D. 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答案:C7. 教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有多种,其中“民主平等观”认为师生之间应该:A. 保持严格的等级差别B. 以教师为中心C. 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D. 以学生为中心答案:C8. 教育学中,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包括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以及:A. 选拔优秀学生B. 淘汰不合格学生C.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 增加学生的作业量答案:C9. 在教育学中,课程设计的原则包括目标导向原则、学生中心原则、灵活性原则等,其中“整合性原则”强调课程内容应该:A. 与学生的兴趣相整合B. 与社会需求相整合C. 与学科知识相整合D. 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整合答案:C10. 教育学中,关于德育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生活德育论”认为德育应该:A.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B. 只在学校中进行C. 完全依赖于家庭教育D. 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实施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文献研究法B. 实验研究法C. 调查研究法D. 案例研究法E. 以上都是答案:E12. 教育学中,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A. 遗传因素B. 教育因素C. 社会环境因素D. 个体主观能动性E. 以上都是答案:E13. 教育学中,教学组织形式包括:A. 班级授课制B. 小组讨论C. 个别教学D. 远程教育E. 以上都是答案:E14. 教育学中,教育评价的类型包括:A. 形成性评价B. 总结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 过程性评价E. 以上都是答案:E15. 教育学中,德育的途径包括:A. 思想政治课B. 课外活动C. 日常生活D. 社会实践E. 以上都是答案:E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教育学中的“终身教育”理念。
教育学(二)自考重点
教育学B自考重点一、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生产力得到发展,并出现了体脑分工。
2、培养社会的上层建筑。
3、知识的积累与分类,产生了原始文字。
二、捷克的夸美纽斯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三、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家,教育名著《爱弥儿》提出实用主义和发现的观念。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四、德国的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并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五、19世纪20世纪初形成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
六、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两个最基本规律A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B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七、教育的基本着眼于是人的发展。
八、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三个基本方面:个体的先天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九、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十、教育的经济动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A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B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制造政治上的舆论与思潮。
十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传承文化。
A传递和保存文化。
B可以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十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学第二章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 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 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 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 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 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 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 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 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在《早期儿童心理学》 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 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 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 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 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 果。”“两种因素同为发 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 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 异”。
2、格赛尔的“成熟论”
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 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 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 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 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
正确认识
差异是存在的,但不能夸大。差异不完全 由先天因素决定,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
4、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体现
• 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 面发展不均衡。
• 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 方面发展不均衡。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 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 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
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 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服从性、 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最终是要两性合一的, 所谓两性“合一”就是两性不能分裂,不能 时而自然性做主导,时而社会性做主导。两 性“合一”就是在大多情况下社会性很好地 统领和制约自然性。
格赛尔认为学习需要一定的 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 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 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 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 状态(“成熟状态”)时,训 练才能奏效。
名词解释教育学(二)2024
名词解释教育学(二)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本文将继续解释教育学的相关概念和重要内容。
正文内容:一、教育心理学1. 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儿童的思维、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2. 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外界刺激和反应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3.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
4. 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人类自主性、动机和内在推动力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5. 情感和情绪发展理论:探索情感经验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二、教育方法学1. 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定、课程规划和教学策略。
2. 教学评估:量化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3. 教师角色和教学风格: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和影响学生学习的不同风格。
4. 教学技巧:探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5. 教育技术和创新:研究利用技术和创新方法来促进学习和教学效果。
三、教育社会学1. 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社会、文化和历史对教育的影响。
2. 教育不平等和社会阶层:探讨教育机会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其对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3. 学校文化和学生身份:分析学校文化对学生身份认同和学术成就的影响。
4. 家庭和社区参与:研究家庭和社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和影响。
5. 教育改革和政策:探索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四、教育历史学1.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目的、价值观和核心原则。
2. 教育史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3. 教育制度和政策变迁:探究教育制度和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4. 教育思想家和改革者:介绍教育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和改革者的贡献。
5. 教育发展趋势:分析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五、教育管理学1. 教育组织和领导:研究学校组织结构和领导力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2. 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探讨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实施的挑战和策略。
3. 学校管理和绩效评估:研究学校管理和绩效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四川2022年10月自考00442《教育学(二)》真题_5
四川2022年10月自考00442《教育学(二)》真题四川2022年10月自考00442《教育学(二)》真题1.(单选题,1 分)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A、自我批评B、慎独C、学习D、立志2.(单选题,1 分)品德的培养()A、以知为开端B、以情为开端C、以行为开端D、可以有多种开端3.(单选题,1 分)最早提出“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是()A、加里宁B、克鲁普斯卡娅C、赞可夫D、马卡连柯4.(单选题,1 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A、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B、选择、分解、保持、应用四个阶段C、定向、分解、保持、应用四个阶段D、领会、保持、定位、应用四个阶段5.(单选题,1 分)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数学形式结合起来的是()A、道尔顿制B、特朗普制C、活动课时制D、导生制6.(单选题,1 分)按练习目的,练习可分为预备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A、心理技能练习B、动作技能练习C、创造性练习D、文明行为习惯练习7.(单选题,1 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8.(单选题,1 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A、苏霍姆林斯基B、凯洛夫C、巴班斯基D、D维果茨基9.(单选题,1 分)“学科结构论”的提出者是()A、布卢姆B、布鲁纳C、杜威D、拉伊10.(单选题,1 分)核心课程是()A、以教师为核心B、以学生为核心C、以书本为核心D、以问题为核心11.(单选题,1 分)从结构上,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四个板块”是()A、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B、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类和艺术类D、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12.(单选题,1 分)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教育的特征的是()A、民主性B、平等性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D、商品性13.(单选题,1 分)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A、其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B、具体思维不起作用C、没有抽象思维D、已完成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14.(单选题,1 分)“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体现的教师的劳动特点是()A、复杂性B、长期性C、间接性D、创造性15.(单选题,1 分)“既要考虑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要重视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心灵”,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师角色是()A、“榜样”角色B、“心理医生”角色C、“管理者”角色文D、“父母”角色16.(多选题,2 分)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包括()A、备课B、引起动机C、上课D、课后辅导E、评价17.(多选题,2 分)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包括()A、潜在性B、非预期性C、有害性D、多样性E、叛逆性18.(多选题,2 分)看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包括()A、自我探索的缺失B、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C、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D、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E、身心发展的平衡19.(多选题,2 分)政治要决定教育的()A、领导权B、教育目标C、教育内容D、国家教育制度E、学校教育制度20.(多选题,2 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包括()A、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B、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D、主张大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E、把个性发展放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21.(名词解释题,3 分)素质教育22.(名词解释题,3 分)教学计划23.(名词解释题,3 分)课堂教学24.(名词解释题,3 分)课程25.(名词解释题,3 分)德育26.(简答题,6 分)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学教育学(二)真题试卷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建国以后,我们学习苏联,长期受____〈教育学> 的影响,认为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C.舒尔茨D.凯洛夫2.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_____和_____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
”A.社会学、心理学 B?实践哲学、心理学C.社会学、逻辑学 D?实践哲学、逻辑学3.下列关于个体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D.遗传素质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4.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间,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这句话反映了教育目的的A?神学论 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无目的论5. 徳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系统性B.创造性C.示范性D.学习性6. 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7.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斯滕柰斯提出来的课程编制模式是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探究模式D.批判模式8. 提出了“疑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学习五阶段论的教育家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凯洛夫D.昆体良9. 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是A.讲解说明B.自主学习C?教学对话 D.示范展示10.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动态状况进行的评价是A?相对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11. 教育者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榜样示范C.陶冶教育D.情境体验法12.“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每一个人”,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_____的名言。
教育学(二),自考真题201701
全国201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 (二) 试卷(课程代码0044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A.“父母”角色 B.“教员”角色C.“管理者”角色 D.“朋友”角色【解析】(P86):B考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我国对教师角色最为关注的一项。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师劳动特点是A.复杂性 B.长期性C.间接性 D.创造性【解析】(P111):D考察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
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集体的特点,而且还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
通俗地说,就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初中阶段被称为A.学龄初期 B.学龄中期C.学龄晚期 D.学龄后期【解析】(P137):B 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育期。
4.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教育的特征的是A.非独立性B.等级性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D.商品性【解析】(P21):D主要考察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是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5.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A.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B.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的方式D.语文、数学、外语【解析】(P217):C考察课程的结构。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
这是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这三种成分是在课程的漫长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6.核心课程是A.以教师为核心B.以学生为核心C.以书本为核心D.以问题为核心【解析】(P223):D 考察核心课程的内容。
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
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从教育的起源看
动物(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 动物(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 Letourneau,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T. P. Nunn,1870-1944). Nunn,1870-1944).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P. Monroe,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P. Monroe, 1869-1947)的《教育史教科书》 1869-1947)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前苏联教 育家,我国的教育学者.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 (群体生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只 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能起源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恩格斯《 能起源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劳动 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在从猿到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我国教育家杨贤 江,钱亦石,胡德海等就坚持这些观点.
第三节 教育创新 (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 (三)教育创新体系
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
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呼唤 教育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
教育创新的目的: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创新的主体:国家,政府,教育管理 机构,教师,学生,学校等 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认识论,人才观, 心理学(关于创新的理论),教育理论等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关系
当代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潮
当代两大哲学思潮:科学与人学之争 一是统摄实证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 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等的"科学主义" 思潮; 一是统摄唯意志派哲学,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哲学 等的"人本主义思潮" 等的"人本主义思潮".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2)
知识点1.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2.教育的起源(1)深化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3.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人文要素。
4.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中国,苏联是分支型学制;美国是单轨学制;西欧是双轨学制。
6.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7.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欧洲中世纪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
8.王策三人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9.教育与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0.《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11.古希腊柏拉图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
1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3.课程论(理论、实践)。
14.《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15.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16.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
17.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8.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名词解释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既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四川2022年10月自考00442《教育学(二)》真题
四川2022年10月自考00442《教育学(二)》真题四川2022年10月自考00442《教育学(二)》真题1.(单选题,1 分)教育目标一般分为三大类,它们分别是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A、情意领域B、审美知识领域C、方法领域D、适应性领域2.(单选题,1 分)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的是()A、教育目标B、教育环境C、受教育者D、教育内容3.(单选题,1 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中国儒家学说B、中国道家学说C、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单选题,1 分)教师最突出的角色是()A、领导者B、教员C、心理医生D、父母代言人5.(单选题,1 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教师角色的文化传统的是()A、重视争取自我权益B、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C、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D、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教育6.(单选题,1 分)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是()A、教学实践B、班主任工作C、教育研究D、班会活动7.(单选题,1 分)就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来讲,起调节作用的是()A、道德B、认知C、心态D、情感8.(单选题,1 分)加拿大学者柏恩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三态,即()A、狂躁态、安静态和无常态B、外向态、内向态和中间态C、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D、攻击态、退缩态和自我中心态9.(单选题,1 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目前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的是()A、举办家长学校B、召开家长会C、通讯联系D、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10.(单选题,1 分)下面选项中属于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的是()A、学科设置B、说明C、本文D、课程目标11.(单选题,1 分)核心课程是()A、以书本为核心B、以教师为核心C、以可题为核心D、以学生为核心12.(单选题,1 分)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做到()A、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B、形式与实质统一C、理论与实践统一D、内在逻辑与方法要求统一13.(单选题,1 分)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因素是()A、教学内容B、教学对象C、教学目标D、预期效果14.(单选题,1 分)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方法是()A、读书指导法B、讨论法C、讲授法D、谈话法15.(单选题,1 分)中国最早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A、京师同文馆B、北京大学C、清华大学D、京师大学堂16.(单选题,1 分)“产婆术”的提出者是()A、智者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7.(单选题,1 分)《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可接受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18.(单选题,1 分)学生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A、领会B、选择C、运用D、保持19.(单选题,1 分)“教会学生做人”属于()A、美育B、体育C、德育D、劳动教育20.(单选题,1 分)最早提出“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是()A、马卡连柯B、赞科夫C、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21.(名词解释题,2 分)智育22.(名词解释题,2 分)隐性课程23.(名词解释题,2 分)教学大纲24.(名词解释题,2 分)发现法25.(名词解释题,2 分)教学策略26.(判断题,4 分)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有: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具有完全独立性)、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和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00442教育学(二)
语言直观。
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
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
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学(2)
教育学绪论(6分)教育叙事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的科学。
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学校教育就一直是教育学的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捷克文本完稿,学界通常视之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作为最早的职业教师就出现在古希腊,智者与苏格拉底等着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辩论,散见于他们的著述之中。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著述中更是包含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内容。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论著中也有很多有关教育的论述。
这些有关教育的论述,作为中外思想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一章(6分)一、教育学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论(二)心里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了生产劳动服务的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一)教育全民化(二)教育现代化(三)教育国际化(四)教育终身化(五)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概念1.广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政策答案:B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A. 教育制度B. 教育内容C. 教育过程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教育学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哪些?A. 传授知识B. 培养能力C. 塑造人格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4. 教育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研究方法?A. 文献研究法B. 实验研究法C. 观察研究法D. 经验总结法答案:D5. 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A. 《论语》B. 《大学》C. 《孟子》D. 《中庸》答案:C6. 教育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教育的基本要素?A. 教育者B. 受教育者C. 教育内容D. 教育环境答案:D7. 教育学中的“教育目标”是指什么?A. 教育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B.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C. 教育活动的起点D. 教育活动的方法答案:B8. 教育学中的“教育原则”是指?A. 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B. 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C.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D. 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答案:A9. 教育学中的“教育评价”主要是指?A. 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估B. 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估C. 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估D. 对教育活动所有方面的评估答案:A10. 教育学中的“终身教育”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 赫尔巴特B. 杜威C. 保罗·朗格朗D. 约翰·杜威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案: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
每个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以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
2. 阐述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理解教育现象,发现教育规律,验证教育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管理 《教育学(二)》真题练习
《教育学(二)》课程代码:00442一、单项选择(文末可对答案)1.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中,不包括的是()。
A.端正对个性的认识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C.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D.正确认识创新素质培养的可能性2.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中,不包括的是()。
A.不断增加教育机会B.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C.提倡启发式教育D.培养学生的自主性3.教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A.自主—探究型B.讲授—提示型C.自主—实践型D.讲授—实践型4.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中,不包括的是()。
A.培养学生的好奇心B.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C.联系日常生活并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D.鼓励多样性和个性5.把教学归为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的是()。
A.杜威B.卢梭C.奥苏伯尔D.苏格拉底6.教师发问,众多学生分别作答,教师从众多回答中选取和确认正确与适当的答案。
属于()。
A.单线式合作B.群体式合作C.交替式合作D.分组式合作答案1.D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特长。
2.D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不断增加教育机会(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3)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4)提倡启发式教育。
3.B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主要表现为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
4.C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1)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6)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7)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
5.D在苏格拉底看来,为着探求真知和理性培育的目的,教学主要就是讽刺(不断通过反诘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校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摘要:人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保证。
现有的重智育、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了种种误区并面临巨大挑战。
要重视学校人格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独立的人格,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 人格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方式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词条标出了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也就是说中文“人格”是在与以上三种意义相对应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等多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组的,即以性格、气质、能力为特征的“心理人格”(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与个人的气节操守、道德品质、人格情操相关的“道德人格”(moral standing或moral quality);和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法律人格”(legal capacity或personal right)。
近现代西方所使用的“人格”(pers onality),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mask),其字意为“剧中角色”。
从词源意义上讲,“personality”(人格)是用面具进行的角色表演,是指人从自身中筛选出来的公布于众的某些侧面,即向外展现的特质。
丰子凯先生曾做过形象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
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素质只是为人格形成提供一般可能性,教育和社会实践对人格的形成更有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
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人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保证。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它以精神面貌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
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在遗传、环境、教育、学习、实践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早在十九世纪,中国一些维新思想家已认识到,人是国家强大的第一要素,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法”的新民主张;孙中山先生也曾呼吁“唤起民众,求中国之自由平等”;鲁迅也曾发出对“愚国弱民”第一要素是“改变他们精神”的呐喊。
他们在那时候已看到了对国民精神构建的必要。
现在社会发展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许多国家的教育重点已由“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唯知主义”或“唯智主义”已成为一种教育偏向。
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全人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完整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也不是人的智能侧面。
目前,在现有的社会就业现状,高考制度、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往往更多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品德及价值观的培养从认识到措施都有待提高与加强,尤其是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从整体上讲目前学校教育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过多重视道德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我教育的培养。
学生对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同一事物的变式,学生往往缺乏分析判断能力而对理论发生怀疑,进而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2、重视规范教育,忽视学生生活世界的需要和个性培养,以规范去要求、剪裁学生,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从而造成远离生活的局面。
这里并不是反对规范,但过分强调规范,只能培养一大批“规范人”,但教育过程中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不能获得真正的统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重视结果,忽视分析判断的过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重视过程,重视协调和实践,但传统的学习往往都不得不归结为一个标准答案和一些固定的格式,这些在德育过程中表现得更多,从而使学生产生隔阂,厌恶甚至敌视态度,出现言行不一,或攻击性过程或过分焦虑等人格缺陷。
4、强调教育目标的一元化,忽视学生实际的层次性,不利于人格独特性的培养。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差异,但学校教育中往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从内容、方法、途径上基本雷同,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现有的重智育、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 已经造成了种种误区并面临巨大挑战。
这一客观背景呼唤学校要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即人格教育已刻不容缓。
要把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要重视学生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全、独立的人格,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要在课堂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以学生为本,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为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容易产生自信和兴趣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
在讨论、回答问题时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从中找到成功感,逐步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
现实中确实有不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一次表扬或者自己参加过一次特别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在性格上变得开朗大方,甚至改变他(她)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也有学生因为自己的看法被老师否定、或遗忘,从而变得自卑沉默寡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是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是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因素。
一位哲人曾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谁也没法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
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是一个人精神和人格的骨骼,是一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也正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教会学生恪守自重,培养自尊,增强自信,自强不息。
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
帮助学生寻找个人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支点,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说的“支点”指的是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问题是一个人能否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学生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情况自然千差万别,为此,人格教育的方式也得因人制宜。
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并不是鼓励学生自做、自大、自以为是,而是让学生懂得,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尊自信。
三、加强认知教育, 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
人格, 实质上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外演与展现。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 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为此, 应高度加强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 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 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 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四、提高教育者的人格水平,树立健康人格的典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
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努力提高教育工作才自身的人格素质。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者的人格示范是其最直接的“榜样”,一个自身人格已“失度”的人去做别人思想政治工作,必然造成“台上你讲,台下讲你”的局面,不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使双方的人格向更加“失度”演变。
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修养、养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层次和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真理的力量和自身人格的力量去教育感召我们的工作对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是不仅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有健康完美人格的人才。
今天在校的学生将是建设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
因此,当代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教育,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适应21世纪发展的必由过程与必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1]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李笑非·时代呼唤人格教育[3] 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