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顿农民工子弟学校引起的深思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农民工学校总结实践与思考

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农民工学校总结实践与思考

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农民工学校总结实践与思考。

一、农民工学校的现状农民工学校是专门为农民工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通常呈现出师资不足、设施简陋教材匮乏、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的状况。

然而,农民工子弟面临的教育问题却是极其严重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读不起书被迫辍学。

因此,农民工学校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教学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素质。

二、农民工学校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容易出现逃课、听不懂、不感兴趣等问题。

为此,我们采取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与研讨式讲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例,在化学课上,我们通过借助多媒体展示物质反应的视频、利用实验室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数学课上,我们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现场演示、集体研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生活技能教育的注重。

农民工子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活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赋予学生更多的生活技能。

例如,为学生开办兴趣小组,包括手工、绘画等方面,让学生以轻松的形式提升技能;通过农民工家长授课活动,引导家长教育子女要求更高,提高学生家庭生活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

农民工子弟心理压力较大,特别是考试前,容易出现恐慌、紧张等问题。

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的自信心与应对压力的能力。

例如,在考试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摆脱紧张情绪的游戏、通过讲座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

三、农民工学校的思考1.教育差异如何实现短期内的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等历史原因,城乡教育差异较大,而农民工子弟的教育又更为突出。

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平衡,是当前农民工学校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2.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和资源?农民工学校受到的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比普通学校要严重得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则是农民工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取缔整改打工子弟学校来谈其现存问题与对策

取缔整改打工子弟学校来谈其现存问题与对策

取缔整改打工子弟学校来谈其现存问题与对策打工子弟学校是指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上学的一种形式。

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这些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然而,与正规的教育机构相比,打工子弟学校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打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往往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这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需要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

许多打工子弟学校设施简陋,缺乏安全保障,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何改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政府应该增加对打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设备,确保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第三,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相对单一。

这些学校往往只注重基础学科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鼓励这些学校拓宽教育内容,增加艺术、体育等非学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着学生流失问题。

由于打工人员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子弟学校的学生也会频繁流动。

这导致学校无法稳定招生,影响了学校的规模和运行。

面对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应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制定政策措施,积极解决打工人员的安居问题,减少他们的迁移频率,从而稳定子弟学校的学生来源。

最后,打工子弟学校缺少监管机制。

目前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导致一些学校乱收费、不合规办学等问题较为突出。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这些学校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教学和管理。

综上所述,打工子弟学校存在诸多问题,但同时也给城市农民工的子女提供了教育机会。

取缔整改打工子弟学校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学校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浅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浅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文传学院3306100110 付金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团体——农民工。

农民工也成为中国第二三产业的领军人物,但伴随其而来的便是跟农民工相关的社会问题。

例如,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以及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

这一系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的关注。

在我们组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的时候,我觉得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难问题依然值得拿出来好好的分析一下。

(一)、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面临的问题1、资金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的出现原因就在于农民工想进城务工赚取更多的钱和城里面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农民工本生就没有太多的钱,城里的生活水平本身就高跟农村的生活水平更是天壤之别,农民工哪有更多的钱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

2、户口问题。

农民工子女肯定是农村户口,而现在的中国对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有着严格的限制更何况是农业户口的上学问题。

城市里很多学校便对在本城市上学的学生有着严格的户籍限制,常有的借口便是你不是本地户口不能在本校上学或者是本学校学生已经满员,不再招收学员等。

3、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适应问题。

由于农村和城市巨大的生活差异和生活习惯,农民工子女在原地上学可能是班里的娇娇者,而对城市里的生活不适应和同学关系的难以相处便有可能造成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这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吧。

(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成因1、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能落实。

2、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

3、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农民工子女不能与城市学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如民工子女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

透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_吕文清

透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_吕文清

编者按播种明天的希望文/吕文清上 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析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

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近2000万流动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2003年,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何创造条件,让教育之光普照农民工子女,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主题。

由于这一问题事关人的基本权利,因而在这一问题上的作为程度,就超出了单纯的教育领域而与和谐社会的生成密切相关。

为此,本刊特组织了专稿,加以讨论。

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道坎。

长期以来,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时收取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这成为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一道壁垒。

现在,公立学校取消或降低这些费用,对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是个好消息。

然而,“谁都知道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好,但借读费降低后,许多家长还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学校还有春游费、服装费等,如果不给孩子出这笔费用,会给他们造成低人一等的心理创伤。

” 据江西省城调队2004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农民工有45.5%的人认为学费太高,对于子女的教育费,表示能够承担的农民工家庭只有20.7%。

有些农民工因负担过重,已准备让其子女辍学,也有的准备让子女回家乡读书,以减轻负担。

江西省教育厅对近年来在南昌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情况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南昌的各级教育机构共接纳农民工子女36688名,其中完全按借读生交费和适当交纳一定借读费的各占了近一半。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问题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问题

两个农民工子女的不同经历2008年的夏天,在从事农民工子女艺术教育的久牵志愿者服务社,我访问了一个叫杨洋的女孩。

15岁的杨洋,来自四川,很小就随父母来到上海,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街舞高手,与世界各国的街舞高手同台竞技。

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总是存在距离,一个半月后,杨洋进入上海市某职业技术学校就读酒店管理专业。

在她看来,这是无可选择的选择,因为一共只有3个专业可供农民工子女选择,除此之外就是数控车床和烹饪。

这3个专业与杨洋父辈们的职业(饭店服务员、工人、厨师)何其相近,可是,不管杨洋们有多么不情愿,还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他们推上与父辈相似的生活轨道——杨洋的父母称之为“命运”,而学者们称之为“阶级再生产”。

杨洋说最希望学习舞蹈或艺术类专业,但学校不同意,因为根据政策,这些热门专业还没有向农民工子女开放,这让她有些沮丧。

但是,相比上一届毕业的农民工子女,杨洋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向农民工子女免费开放,是上海市最新出台的政策。

经过几个月的挣扎、犹豫,杨洋已经学会向生活妥协了:“人有一个目标,固然是好,有目标才有动力嘛!但是动力也要建立在基础之上,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先把基础打好,再去追寻梦想!”然而,2008年年底,也就是杨洋入读职校3个月后,由于违反校纪、翘课,杨洋被学校开除了,也不再参加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合唱活动。

2013年的夏天,在我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22岁的王新月陪同一个瑞典记者就中国的青少年问题采访我。

王新月也是一个农民工子女,来自安徽,是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最早的学生之一。

2011年4月,她收到了美国一所私立预科学校的全奖录取通知书(免两年学费和膳宿费),获得去加拿大分校学习大学预科课程的机会。

新月来自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家庭,父母需要负担3个孩子日益增长的教育支出;拿到国外的录取通知书之前,她就读于上海郊区一所成人高中,学校环境非常糟糕。

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帮助下,考托福,学音乐,最终突破了外部环境的限制。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 原 因 分 析
民 工子 女受 教 育难 的现 象 。“ 城 乡分 离 的户 籍制 度 , 一 方 面导 致 大 量 富裕农 村人 口长 期滞 留于农 村 , 不 少农 民家庭 无力 承担 子女 的教 育 费用 : 另一 方面 , 流入城 市 的农 民没有城 市户 籍 , 无 法获 得与城 市 居民同样的权利和福利, 其子女无法接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义务教
文在 此仅对 农民工 子女的 受教育 问题进行 探讨 。

育, 并 自觉 、 自愿 为 其子 女接 受 教育 出钱 出力 、 尽 心尽 力 , 还包 括 了
提 高全社会 的认识 , 提高人们 对农 民工子女 关注和重 视 。 根 据全 国第五次人 口普查结 果表明 : “ 中国流动人 口超过 1 . 2 亿, 3 、 大力扶特 兴 办农 民工子女 学校和班 级 而 随父母进 城的农 民工子弟 则有近 2 0 0 0 万 。他们当 中 , 失学 率高达 当 前, 农 民工 子女 学 校和 班 级一 般都 有 办学 条件 差 、 教 师素 质 9 . 3 %, 近 半数 适龄儿 童不 能及 8 寸 入 学 ”… 。根据 我 国流动 儿童 状况 偏 低 、 教学 质量 不 高 以及 安全 、 卫生、 健 康 差等 很多 问题 。首 先 , 政 的相 关 抽样调 查 也表 明: 我 国流动 儿童 受教育 状况低 于 全国平 均水 府部 门要加 强对这 些学 校的规 范管理 , 降 低农 民工 子女学 校的办 学 平; 目前约 有 1 0 0万农 民工子 女还 处于 失学 、 辍学 的状态 , 因 此其不 门槛 , 鼓励 社 会 力量办 学 , 要 采取多 种 途径 接 受农 民工 子女 在 当地

农 民工子女 的受教 育问题现 状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子女作为城市中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在教育质量和公平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由于农民工家庭收入有限,他们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相对较弱,教育质量无法与城市优质学校相媲美。

同时,农民工子女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资源,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困难。

其次,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公平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中面临着不公平待遇。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公立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私立学校。

这种不公平导致了农民工子女难以获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造成了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改善。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援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其次,应该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中的不公平待遇。

建立起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关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改革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才能够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最终五篇)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最终五篇)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最终五篇)第一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

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边却被“飘摇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深深困扰着。

虽然大多时间居住在城市,却很难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

其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具体表现如下:一、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介绍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

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

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

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

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

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3、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收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天价”学费赌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

同时,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和管理办法,可按月、季、学期收费,实行走读或寄读等,以适应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和收入不稳定的特殊情况。

农民工教育学生心得体会(3篇)

农民工教育学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农民工,我有幸参与到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中,通过与他们的相处,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农民工家庭的收入较低,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等。

2. 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农民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孩子能读书识字就足够了,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3. 教育环境恶劣。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求学过程中,常常面临校园欺凌、生活压力等问题,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学习。

4. 教育期望过高。

一些农民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但这种期望往往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农民工教育学生的心得体会1. 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需求作为一名农民工,我深知农民工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因此,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中,我始终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我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其次,我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了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最后,我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 提高自身素质,为农民工子女树立榜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教育农民工子女,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首先,我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使农民工子女受益。

其次,我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农民工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关停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精选

关停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干部教育培训案例精选

关停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引言:2004年,在虹口区区域范围内,集中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外省市举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超过了十所。

这些学校分布在虹口区的各处,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外来务工人员积聚,区区交界的闲置厂房或楼宇中。

这些学校规模大小不一,多的有四五百名学生,少的只有几十名学生,办学条件不同,有的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对房屋和设施进行了改造,有的则完全在危房中开展教学,所有学校都没有操场,教学硬件都没有达到上海市政府规定的94学校校舍标准。

大多数学校安排各种社会车辆接送学生上学,不少居住在周边区县的学生也被招收进这些学校读书,所有学校都没有到区县教育局登记备案,就读学生及教师,学校经费使用及课程设置都不在政府的管理监督之中。

当年,外区先后发生了农民工子女学校校车超载交通事故,校舍安全事故,学校倒闭关门等影响较大的事件,上海市教委发文要求对尚不在地方政府管理视野中的这类学校进行清理整顿,一些区县在整顿工作中出现了较大的社会稳定问题,虹口区面临着如何做好整顿工作的难题。

一、各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认识不一在接到通知开展整顿工作前,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多少都有些了解,但并不掌握全面的办学信息,更没有对此类学校的办学进行日常管理,本区教育主管部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

社会各界对在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看法不一。

有的认为在地方政府尚未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本地教育的前提下,应该许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使这部分学生有书可读;有的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极不规范,应该关停,但对关停后学生的就读去向莫衷一是。

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也有多种意见,有的认为应将其全部纳入本地政府教育事业中,凡是中国公民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的认为应该纳入本地教育,但要设定政策门槛,要收费,以防止城市人口过度扩张,教育经费难以维系;有的认为在现有财政体制下不应将其纳入本地政府管理,而是应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担,可以允许各地政府到本地办学等等意见和主张。

以行知教育思想优化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工作

以行知教育思想优化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工作
以行知教育思想优化农 民工子女 学校的管理工作
闽清县 教师 进修 学校 第二 附属 小 学 梅 春
摘 要 :在教 育 实践 中 ,陶行 知 先 生积 累了丰 富的 学校 管理 经验 ,为 当前 学校 管理 工作提 供 了宝贵 的财 富 。 结合 陶行 知 教 育 思想 , 以农 民工 子 女 学校 为 研 究对 象 ,通 过 对 坚持 “ 以人 为
“ 和 尚庙 ” ,主 张学 校应 与社 会 生活 紧密 相连 。开 门 办学 ,是 促使 学 校接 受社 会群 众 的监督 与批 评 ,使 得 学校 管理 工 作能 够听 取和 接受 各种 好 的意见 或建 议 ,
从而 不断 优化 学校 管 理工 作 。农 民工子 女 学校 办学 历
造 成特 色突 出 、文 化底 蕴 深厚 、人 文关 怀浓 重 的 良好 环 境 ,做 专 家 型 校 长 。此 外 ,校 长 还 应 做 创 新 型 校 长 ,并 且 要 加 强 自身 修 养 , 完善 教 职 工 代 表 大 会 制
环 境 ,从而塑 造 “ 以人为本 ”学 校文化 。
二 、强调 校长 作用 ,引领 学校 管理方 向
正依 靠 教 师 ,认 真解 决 教师 的 生 活 待 遇 问题 ,必 须 积极 为教 师 的发 展创 造条 件 。 “ 要 叫 教 师 们 能 养 家 ,可 以 安 心 于传 道 授 业 ” ,这 样 学 校就 可 以 “ 专
民 工子 女 学 校 ,全 校3 7 8 名 学 生 中 ,本 地 户 口学 生才
在办 学实 践 中 ,陶 行知 非常 重视人 的价 值 ,所 以 将 满足 人 的发 展 需求 作为 学校 管理 的关键 问题 。在 陶 行 知 的教 育 管 理 思 想 中 , “ 人本 ” “ 民 主 ”是 关 键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个问题涉及到城乡差异、社会流动、教育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对于农民工家庭和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校入学、教育质量、家庭支持以及社会参与等多个角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展开思考。

首先,学校入学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由于家庭住址和户籍所在地的不一致,很多农民工子女面临着难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困境。

有些孩子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民办学校,这些学校普遍教育资源有限,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公立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的权利得到保障。

其次,教育质量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普遍面临着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常常需要频繁搬迁,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缺乏连贯性。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家庭支持也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农民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他们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爱。

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社会和学校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家庭的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家庭变化和成长困境。

最后,农民工子女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社会的参与至关重要。

社会各界应增加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和支持,鼓励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向农民工子女提供帮助和指导。

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涉及到学校入学、教育质量、家庭支持和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环境,从而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为之努力,让每个农民工子女都能够享受到公正而优质的教育。

乡村教育的忧思一

乡村教育的忧思一

乡村教育的忧思(一)撤点并校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自1985—1987年某部门提出“人民事业人民办”的口号后,各行业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从农民头上收钱,“三提五统”遍地开花,层层加码,农民不堪重负。

为减少教育开支,一些地方就从撤减农村学校上打主意。

自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各地把撤点并校当成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展得如火如荼。

据教育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有小学60.96万所,从我国2001年决定开展撤点并校开始,到2009年,全国小学仅剩28万余所,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25万余所,12年间小学减少了35万余所,平均每年撤并3万所,全国初中平均每年撤并400余所。

而与之俱来的是很多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一味地强力推行,忽视村民们的利益和意见,不顾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不顾农民的实际困难,挤压弱势的乡村教育,导致了农村学生的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

由于撤点并校后村小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农村的学生上学距离大幅增加,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10.86里,初中学生为35里,辍学率上升,学生安全隐患加重,乡土文化渐失。

吉林省龙井市全市共有人口17万人、65个行政村,但全市却只有1个行政村还保留着村小,其他64个村的村民子女只能到镇或县城读书。

不仅极大地加重了家庭负担,也让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花墩村,地处深山区,由于村小被撤并,村民的孩子上学需要去9公里之外的中心学校,而9公里崎岖的山路对小学生来说太过漫长,家长只能选择去镇上陪读。

根据调查的情况,一个农村学生在镇上读书一年,生活、租房等日常支出大约在8千到1万元之间,在县城读书的成本大约在1.5万到2万元之间,这还没有将陪读的家长不能务农、打工等机会成本损失计算在内,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优惠完全被学校撤并带来的额外负担抵消,也让义务教育阶段因学致贫的比例大大提高。

时事点评:打工子弟学校之殇_1500字

时事点评:打工子弟学校之殇_1500字

时事点评:打工子弟学校之殇_15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不应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

可是,近日北京市30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因非法办学等原因被关停,近3万名学生强制“被分流”,不少学生面临失学的可能。

打工子弟学校需要整顿和改革,但是,以侵犯乃至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的行为,都应该被坚决叫停。

当年抗战时期,为了在敌寇炮火下保护知识之火种,存续教育之精神,全国多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举万里之遥搬迁敌后,想来令人为之动容。

回顾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人们深感人才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教育投入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也是令人动容。

同样是教育,同样是动容,打工子弟学校的被关停却令人难掩尴尬与无奈。

当初,这座城市无法容纳如此多外来适龄学童入学,眼看着儿童失学情况日益严重而政府部门无法及时有效解决时,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这些无证的民办学校,替官方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分流了部分教育负担,使得流动打工人口的子女有学上,起到了提高人口素质、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作用。

回过头来看,这个阶段的民办教育实际上是中国当代教育状况的一个重要过渡。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确是不够规范,不够卫生,甚至不够安全,但它们却是庞大流动人口客观上唯一能够消费得起的教育资源,它们填补了官方教育能力和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空白。

因此,它们有功于中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当官方教育机构能力不足时,客观上接受了民办教育的“帮衬”,而当推行教育改革时,却由民办教育来承担改革成本。

有功不表,揪错棒杀,实在说不过去。

民办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打工子弟学校有待整顿,这都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但该如何整顿,如何继承民办教育作为公办学校有益补充的作用,如何承认民办学校对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如何补偿民办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承受的冲击,特别是如何妥善解决民办学校就读学生的“再就学难”问题,都是值得探讨和摸索的问题,都应在论证听证、征询意见等程序中解决,岂能以“取缔”了事!虽然有关部门承诺不让一个分流学生失学,但是那些毫无心理准备就被塞入新学校新集体的学生,如何梳理自己因为身份不同而被迫转学的心理疑惑?某些地区,没有凑齐暂住证、居住证、监护条件证明等“五证”的学生,仍然无权申请公立学校,面临失学。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

Education of Peasant-worker's Children: Policy
Reflections
作者: 蒋国河 孙萍
作者机构: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出版物刊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13-18页
主题词: 农民工 子女教育 民工子弟学校 教育政策
摘要: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分析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分析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分析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然而,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却逐渐凸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是入学难的问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往往无法像城市本地孩子那样顺利进入公立学校。

一些城市的公立学校对户籍有着严格的要求,导致农民工子女被拒之门外。

即使能够入学,也可能会面临繁琐的手续和各种附加条件。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农民工子女多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或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这些学校往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

与城市中心的优质学校相比,在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再者,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也不容乐观。

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和居住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经常搬家,导致学习的连续性受到影响。

同时,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也使得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课外辅导和学习资源。

此外,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可能会感到自卑、孤独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困扰,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制度层面来看,户籍制度的藩篱使得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处于劣势。

现行的教育财政体制以户籍为基础,导致教育经费主要流向户籍地,而农民工子女流入地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

经济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农民工家庭的收入普遍较低,难以承担子女在城市接受优质教育的高昂费用,如择校费、借读费等。

社会观念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偏见和歧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逐步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流入地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支持和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千百万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妥善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本文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性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甚至某些程度上影响国家建设和未来发展。

尽管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公办学校培养方式基本得到解决,但仍然存在必须的教育不公现象。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乏政府财政支持。

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职责主体缺位。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

具体实施:中央政府主要负担由中央各部门兴办的教育机构的拨款,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必须的资助;地方财政主要负担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的预算内拨款。

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二元化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核心制度因素。

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农村交纳的教育附加费并没有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转移,城市政府从财政中划出的经费专供辖区内拥有户籍的市民子女理解义务教育之用,并不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

这就造成教育财政职责主体缺位的问题。

2.配套法律政策不完善。

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政策变迁过程中,配套法律政策不完善。

首先是相关政策在国家法律层面始终存在空白,政策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法律位阶不高,其约束效力有限。

1998年3月,原国家教委初步确立了“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思路。

最主要的立法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该法本应清晰、明确地将“两为主”的政策表述清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加以肯定,但实际却语焉不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顿农民工子弟学校引起的深思一、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日前,我省各级行政部门针对各行政区域内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清理登记和和整顿规范。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工潮”,且“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愈易明显。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元,随着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将近有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即有180多万个失学儿童,在这个群体中,近50%的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已经入学儿童中有2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维持自己的学业。

因为他们除了要承受高昂的学费以外,还要向学校缴纳相当高的借读费。

如果农民工子女不交借读费,他们就会被学校拒绝接收。

虽然目前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农民工子女择校余地仍不大。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也应该是值得引起社会特别会被学校拒绝接收。

虽然目前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农民工子女择校余地仍不大。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也应该是值得引起社会特别关注的。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也许问题就接踵而来。

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阴影。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从中西部农村流入东部城市的农民工,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随农民工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少年面临义务教育的问题。

针对这个情况,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指出:“流动儿童、少年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应按流入地人民政府的规定,送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入学,接受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七条指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组以及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简易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第九条指出:“经流入地县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部门审批,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可以依法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或简易学校,办学经费由办学者负责筹措,流入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予积极支持。

简易学校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允许其租赁坚固、适用房屋为校舍”。

第十一条指出:“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

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其中也有“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要点。

综上可见,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些是在未考虑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制定的,有些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

根据近年来大量流动人口引发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虽然都及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说明各级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但至今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农民工作为流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

进城农民工数目的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显著。

具体来说,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高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正规的学校学习必须向学校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是一道无形的门槛,否则他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虽然教育部已经勒令取消“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但地方各级政府仍然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工子女征收1000-3000元不等的高额的入学费用。

这成为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一道壁垒。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

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

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农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大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

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四)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

(五)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城乡差异致使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总是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再加上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经常受到的排斥和歧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

此外,还存在农民工子女就学渠道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问题。

四、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来说,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从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因素来说1、经济贫困由于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体力劳动,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收入只有700元左右,因此农民工很难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

贫困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根本原因。

2、观念比较落后一部分农民工希望子女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穷落后的状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主张“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

3、文化素质低下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例为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以上程度占0.5%[5]。

同时,大部分农民工缺乏教育子女的艺术,而且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

(二)客观原因——从社会方面的因素来说1、教育方面的制度性因素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城乡二元分割为特征的传统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导致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

“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妨碍了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二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

“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具体实施是:中央政府主要负担由中央各部门兴办的教育机构的拨款,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一定的资助;地方财政主要负担由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的预算内拨款——在城市主要由市或较大市的区负责,在农村主要由县和乡镇负责。

2、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农民工在城市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使他们在年幼时就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

他们还常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谩骂、羞辱和孤立,就连某些教师也会对农民工子女存有偏见。

这种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抑和伤害。

历史沉淀形成的对农民的歧视使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无法和城市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五、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及对策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本人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去认识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主观方面1、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增加农民工收入首先,要普及《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对农民工开展法律、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

其次,政府要采取措施增加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

比如在教育、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另外,在增加农民工收入的同时也要减轻他们的负担,特别是要取消教育附加费及“借读费”、“赞助费”等歧视性收费。

2、依法强化农民工送子女入学的观念首先,政府要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及时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对农民工开展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和自信自强的教育。

最后,要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法律法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使他们认识到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他们有义务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切实维护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客观方面1、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

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2、不断完善教育财政体制,从实际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济困难各地的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对接收进城打工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助。

城市教育的教育经费中要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即义务教育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从而解决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而不能接受教育的问题。

3、规范和大力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

只有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

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

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4、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还有心理教育。

因为从熟悉的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孩子们来说,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