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初楼赋第三十二段赏析【清代】谭宗浚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约在晚年时期,尤袤才将其全部藏书编撰成《遂初堂书目》一卷。该目总计著录图书三千二 百三十二种。虽未标经史子集之名,但实际上仍按四部分类。所收之书,以抄本、善本、史书、 书法书为多。他曾任国史院编修、侍读等职,能抄录一般人难以得见的秘阁所藏。仅书目中标 注出来的善本就有五十多种,其中很多是宋刻中的上品。收录最多的是史书,有九百多部,其 中当代史籍二百八十多部,均多于《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所收;北宋《国史》、《实 录》齐备,且有多种版本。尤袤亦喜书画,书目所记书录、画录有几十部之多。
THANK YOU!
来自百度文库
作品赏析
• 元朝尤玘的《万柳溪边旧话》说叔保公在许舍山修有祠堂,实际是 根据误传。一是,南宋1225年遂初堂藏书楼失火家谱被焚,尤玘时 所修的家谱连袤公几个兄弟也弄不清楚。二是,如果叔保公手上无 锡已经有尤氏祠堂,其孙子尤辉考进士就不会没有常州籍。元朝以 来陆续修谱,清初尤侗和清末尤桐等认真重修形成今天见到的《遂 初堂尤氏宗谱》。他们修复的族谱,留下很多宝贵资料,但是尤氏 早期家史空白。
• 据《常州府志》所载,宋真宗天禧年间,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 往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 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尤带等均名载史册。尤 氏堂号:"树德"、"志清"、"吴兴"、"归闲"、"鹤栖"、"遂初"、"卿田" 等。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谭宗浚,南海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第二人。谭宗浚是诗文收藏 家谭莹的儿子,少承家学。谭宗浚的父亲与邑属文人结成西园吟社、建立了“学海堂”,文誉 广为流传,声噪海内。谭宗浚自幼年秉承家学,聪明灵敏,像他父亲一样强记过人。虽年纪增 大,他的文章由绚烂渐渐趋于平澹,提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对待写作,他也不满足于一种 体例。谭宗浚素来好游,去一处必定探寻名胜古迹。1861年中举人。1874年举进士,授翰林 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修,方略馆协修等。1876年督学四川。1882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 嗣出任云南粮储道、按察使。后以病告归,至广西隆安道卒。博览群书,好蓄书籍,对韩愈、 杜甫、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集点勘数遍。有藏书楼曰“希古堂”、“荔村草堂”,自称“余 家希古堂书,凡先教授之所遗近三万余卷,余续购之,几八万余卷,合之凡十二万卷有奇。虽 无宋元佳本,然搜采略备”。编撰《希古堂书目》抄本2册,现分别收藏于山东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他调云南任职后,其12万卷藏书不便于携带,剔除重复和常见之本后,仍有8 万余卷。去世后,子、孙二代先后携至安徽、湖北、广州,不久星散零落。藏书印有“南海谭 氏藏书”、“彝鼎图书慰寂寥”等。工诗文,熟于掌故。著有《希古堂文集》(甲、乙集)、 《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希古堂文集》、《两汉印经考》、 《荔村随笔》等。
慘別鶴以聲怨,和摸魚而韻遒。或繁聲冶蕩,或別緒憂恸。或甫停而往復, 或似急而轉冘。海水應潮而激薄,行雲遏響而逗遛。
……………………………………………………… ………………………………………………………
尤氏祖先尤袤,南宋著名诗人,他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也是南宋名臣, 官至礼部尚书,至七十,皇帝方准致仕归田,随在无锡梁溪河畔修建"乐溪",内有"万卷楼"藏书;还 是南宋著名藏书家,曾把家中藏书编成《遂初堂目录》,他以"遂初"二字为号,宋光宗帝还亲笔书 写"遂初"二字赐予他。享年七十六岁,卒后谥号"文简"。后人在无锡惠山,建有"尤文简公祠"祀之。 今存"万卷楼"于天下第二泉傍,目前为茶楼,其楼中有一傍泉,此泉饮茶甚佳。紧靠惠山,其处名 胜古迹众多,寄畅园,惠山寺,天下第二泉等,祠堂更是甚多,为中国之最,遂初堂更是绝佳位 置,甚至成为天下第二泉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尤氏也有盛衰之时,其祠堂之地他人争夺,其官 司打到皇帝处,皇帝据古书判给尤氏。
国学 骈体文
遂初楼赋
第三十二段
清代 谭宗浚
作品赏析
• 尤袤生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字延之,号梁溪,又因 爱好东晋孙绰《遂初赋》,遂自号遂初居士。其先祖为福建晋江人,本姓沈,因避讳而改姓尤, 后迁江苏无锡定居。他自幼聪颖好学,传言五岁能诗,后来终成为著名诗人,与杨万里、范成 大、陆游齐名并称为“南宋四家”。尤袤喜好典籍,搜求勘对,不遗余力。他不但自己天天苦 抄,而且动员“弟子及诸女亦抄书”。他曾对好友杨万里说过:他所抄之书,“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杨万里说他读书勤奋以至 “唇焦”,抄书刻苦以至“脱腕”。经多年辛勤收集、抄录,尤氏藏书积至三千多种、三万多 卷。其藏书楼为“遂初堂”,宋光宗曾为之赐书匾额一方。陆游曾作诗吟咏:“遂初筑堂今几 时,年年说归今将归。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遭书围。”可惜,尤氏死后三十年,即理宗 宝庆元年(1225年),遭火焚,藏书尽毁。
THANK YOU!
来自百度文库
作品赏析
• 元朝尤玘的《万柳溪边旧话》说叔保公在许舍山修有祠堂,实际是 根据误传。一是,南宋1225年遂初堂藏书楼失火家谱被焚,尤玘时 所修的家谱连袤公几个兄弟也弄不清楚。二是,如果叔保公手上无 锡已经有尤氏祠堂,其孙子尤辉考进士就不会没有常州籍。元朝以 来陆续修谱,清初尤侗和清末尤桐等认真重修形成今天见到的《遂 初堂尤氏宗谱》。他们修复的族谱,留下很多宝贵资料,但是尤氏 早期家史空白。
• 据《常州府志》所载,宋真宗天禧年间,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 往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 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尤带等均名载史册。尤 氏堂号:"树德"、"志清"、"吴兴"、"归闲"、"鹤栖"、"遂初"、"卿田" 等。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谭宗浚,南海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第二人。谭宗浚是诗文收藏 家谭莹的儿子,少承家学。谭宗浚的父亲与邑属文人结成西园吟社、建立了“学海堂”,文誉 广为流传,声噪海内。谭宗浚自幼年秉承家学,聪明灵敏,像他父亲一样强记过人。虽年纪增 大,他的文章由绚烂渐渐趋于平澹,提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对待写作,他也不满足于一种 体例。谭宗浚素来好游,去一处必定探寻名胜古迹。1861年中举人。1874年举进士,授翰林 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修,方略馆协修等。1876年督学四川。1882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 嗣出任云南粮储道、按察使。后以病告归,至广西隆安道卒。博览群书,好蓄书籍,对韩愈、 杜甫、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集点勘数遍。有藏书楼曰“希古堂”、“荔村草堂”,自称“余 家希古堂书,凡先教授之所遗近三万余卷,余续购之,几八万余卷,合之凡十二万卷有奇。虽 无宋元佳本,然搜采略备”。编撰《希古堂书目》抄本2册,现分别收藏于山东大学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他调云南任职后,其12万卷藏书不便于携带,剔除重复和常见之本后,仍有8 万余卷。去世后,子、孙二代先后携至安徽、湖北、广州,不久星散零落。藏书印有“南海谭 氏藏书”、“彝鼎图书慰寂寥”等。工诗文,熟于掌故。著有《希古堂文集》(甲、乙集)、 《辽史纪事本末》、《芳村草堂诗抄》、《于滇集》、《希古堂文集》、《两汉印经考》、 《荔村随笔》等。
慘別鶴以聲怨,和摸魚而韻遒。或繁聲冶蕩,或別緒憂恸。或甫停而往復, 或似急而轉冘。海水應潮而激薄,行雲遏響而逗遛。
……………………………………………………… ………………………………………………………
尤氏祖先尤袤,南宋著名诗人,他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也是南宋名臣, 官至礼部尚书,至七十,皇帝方准致仕归田,随在无锡梁溪河畔修建"乐溪",内有"万卷楼"藏书;还 是南宋著名藏书家,曾把家中藏书编成《遂初堂目录》,他以"遂初"二字为号,宋光宗帝还亲笔书 写"遂初"二字赐予他。享年七十六岁,卒后谥号"文简"。后人在无锡惠山,建有"尤文简公祠"祀之。 今存"万卷楼"于天下第二泉傍,目前为茶楼,其楼中有一傍泉,此泉饮茶甚佳。紧靠惠山,其处名 胜古迹众多,寄畅园,惠山寺,天下第二泉等,祠堂更是甚多,为中国之最,遂初堂更是绝佳位 置,甚至成为天下第二泉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尤氏也有盛衰之时,其祠堂之地他人争夺,其官 司打到皇帝处,皇帝据古书判给尤氏。
国学 骈体文
遂初楼赋
第三十二段
清代 谭宗浚
作品赏析
• 尤袤生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字延之,号梁溪,又因 爱好东晋孙绰《遂初赋》,遂自号遂初居士。其先祖为福建晋江人,本姓沈,因避讳而改姓尤, 后迁江苏无锡定居。他自幼聪颖好学,传言五岁能诗,后来终成为著名诗人,与杨万里、范成 大、陆游齐名并称为“南宋四家”。尤袤喜好典籍,搜求勘对,不遗余力。他不但自己天天苦 抄,而且动员“弟子及诸女亦抄书”。他曾对好友杨万里说过:他所抄之书,“饥读之以当肉, 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杨万里说他读书勤奋以至 “唇焦”,抄书刻苦以至“脱腕”。经多年辛勤收集、抄录,尤氏藏书积至三千多种、三万多 卷。其藏书楼为“遂初堂”,宋光宗曾为之赐书匾额一方。陆游曾作诗吟咏:“遂初筑堂今几 时,年年说归今将归。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遭书围。”可惜,尤氏死后三十年,即理宗 宝庆元年(1225年),遭火焚,藏书尽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