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__八年级下册地理_第六章一至三节_教案 (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课件(RJ)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黄帝陵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 麦积山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 塑艺术陈列馆。 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 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 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 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 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 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富有特色的黄土文 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土高原上深厚的黄土的成因,现在最认同的是 “风成说”。
作业布置
说一说富有特色的 黄土文化与当地的 自然环境有什么样 的关系?
试着说一说黄 土的成因。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一)文明的摇篮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 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 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窑洞与黄土特有的属性及当地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新课学习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 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 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 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与高原环境及地形特点密切相关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黄土风情”的是(B ) A.安塞腰鼓 B.傣族竹楼 C.平遥古城 D.窑洞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B ) 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课堂练习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 D ) A.塬 B.梁 C.峁 D.川 4.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构成 B.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C.位于太兴安岭-太行山脉一线以西地区 D.位于秦岭以北
第六章第三节第2课时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生态建设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总结: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做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29页活动第1题。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去了。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进入下游后,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的安全带来隐患。
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论。
讲述: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更深刻,让学生就黄那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活动:让学生读图6.36,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人教版八年级-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闯关东》影片,并以带领学生闯关东为线索设计本节课,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东北三省的图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学生:好!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进行交流。
襄阳市六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黄土高原
1.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答案:黄土高原处于祖国内陆地区,大体位于北纬34°~40°之间,属于暖温带。
2.找出太行山脉、乌鞘岭、长城、秦岭,说说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3.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答案:主要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跨越晋、陕、宁、甘、内蒙古、豫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景观。
探究二黄土高原的能源及开发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答案: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内蒙古的准格尔、东胜,陕西的神府。
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主要的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答案:主要的铁路线有陇海线、大秦线、太焦线、包西线等,为黄土高原的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的能源输出方式主要包括依靠铁路、公路等传统运输方式;煤转化成电力、煤转化成煤气。
3.将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输送,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案:(1)减轻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压力。
(2)有利地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环境。
(3)延长了能源基地的“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众多的能源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探究点结合材料,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1.结合材料一,水土流失小实验,思考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植被的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
2.结合材料二,黄土高原自然特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1)地表坡度大;(2)植被覆盖率低;(3)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4)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于夏季)四、黑土地和黄土地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漠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地皮”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黑地皮黄土位置置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自然前提地势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温度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暖温带干湿区湿润和半湿润区半湿润和湿润区生态环境问题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池沼湿地,森林破坏严重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自然前提1、北方地区平原广漠,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位置、气候、地形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2.东北三省包孕: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新授课件
台北101大厦
高508米, 地上101层, 地下5层。
思考下列问题
台湾处于什么温度带?
处于热带和亚热带 属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
又有什么特点? 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温多雨
2.美丽富饶的宝岛
主要矿产资源:煤、石油、金、铜等。 主要粮食作物:稻米(蓬莱米)。 甘蔗、茶叶等。 主要经济作物: 主要水果: 香蕉、菠萝、柑橘。 主要树种:樟树、红桧、台湾杉等。
谢谢观看和指导!
再
见!
共同进步!
台湾地形剖面图
台湾岛的地形剖面图
西
澎 湖 列 岛
福 建 省
台 湾 海 峡
中 央 西 台 阿玉山 山脉 海 部 西 里 山 岸 平 丘 山 原 陵
东
太平洋
河流特征: 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最长河流: 浊水溪/186千米 最大湖泊: 日月潭
行政区划 设7市16县 最大城市.省会 台北
最大港口
高雄
世界第二高楼
阿 里 山 日 月 潭
3.出口导向型经济
台湾经济发展的特征和优势是什么?
自六十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形的经济。
台湾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
钢铁、机械、造船、电子、纺织、制糖等。
工业分布特点和工业城市?
工业多分布在西部平原,台北、高雄、 台中、新竹、基隆、台南等。
范 围
人口与民族
人口:2200多万 民族:汉族(97%) 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位置:位于我国( 东南 )海域,东临(太平洋),
西隔台湾海峡与( 福建)省相望, 北临 (东海),南临(南海)。
组成:( 台湾岛 )岛、(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祖国的首都──北京》一、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评价。
四、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
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国母亲的心跳。
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注:认读包括两部分,学生认读和教师解读。
教师要强调,学习目标包括方法思路目标和学习内容目标。
以自然环境特点为例,“自然环境特点”为内容目标,“运用政区图、地形图等资料探究总结”为方法思路目标。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4 新人教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的地理教师王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根据人教版教材的设置,八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的区域地理,而六七八章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尺度进行划分的。
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这一章主要选取了四节的内容,分别是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以优越地理位置取胜的特别行政区,港澳;以省为代表的祖国神圣领土,也是本次说课的主题台湾省;以自治区为代表的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省的学习是北京市和港澳的延伸同时又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章只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
根据2011版课程目标与旧课标的对比,发现新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从说明变成了认识,降低了学生的难度,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根据全日制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课的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了三部分,即: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和资料,培养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2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相结合,培养合作精神,发挥集体学习的最大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史实材料明确台湾省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较多有关钓鱼岛的纠纷问题。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知识点归纳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北京一、地理位置: P19活动11、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
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2、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3、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温度带,地处内陆且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②战略地位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③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
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国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三、历史悠久的古城1、古城格局:旧城格局形成于明、清时,城内建筑排列呈棋盘状,皇宫居于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呈“凸”字型,房屋朝向一般坐北朝南。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课件人教版
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 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 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 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 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 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 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 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 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逻辑联系: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历史悠久的政 治文化中心 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32页:现代化 的建设与传统特色的保留——培养全面、综合分析地 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 :28页1善于用时间发展的眼光认识人地之 间的密切的关系(认识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 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将其放 在更长时段的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中观察,理解可以 更为深刻。 练习:24页1题 地形(平原);位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之间,交通便利;出海便利且较 安全;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综合探究六 认识山东
• 综合运用省级区域的探究方法,学习山东 地理环境特点 1、探究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讨论黄河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交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学难点台湾的经济特色。
三、●学习过程6.22、钓鱼岛、台北、通过台湾岛哪个部位。
省相望。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1.料”结构变化的特点。
四、巩固练习:1.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的是:()A、广东B、福建C、江苏D、浙江2.台湾省的气候属于()A温带海洋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3.台湾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物产是()A、蔗糖B、樟脑C、香蕉D、椰子4.台湾人口最多的城市是()A、台北B、高雄C、基隆D、台南5.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农业为主B、以重工业为主C、农业和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D、工业以“进口—加工—出口”为主6.台湾岛西部的地形是()A、山地B、高原C、丘陵D、平原7.下列各项关于台湾叙述正确的是()①台湾省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②台湾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③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④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⑤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A、①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D、①③④五、活动与探究试分析比较香港与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教育者有目的计划有组织工作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如下是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地理全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善用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消极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体悟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接办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PPT,地图教学过程(双边活动)(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播放世界地图)(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欧美国家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赤道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北部和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高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辽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
接下来的这节课,祖国让我们进一步打探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
(播放中国地图)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班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同学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面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牡丹江市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左营港,即3°52′N附近。
新人教版__八年级下册地理_第六章一至三节_教案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域第一节自然特点与农业(共3 课时)学知识目标习1、明确北方地域的范围及自然特点。
目2、剖析北方地域的春旱的原由、影响及其措施。
标3、理解北方地域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育学生可连续发展的观点。
学剖析北方地域的春旱的原由、影响及其措施。
习重点学理解北方地域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育学生可连续发习展的观点。
难点(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创设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着名的诗句是我国情境,北方地域冬天景观的真切写照。
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明确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任务课(二)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自主学习,合作1. 范围我国北方地域大概位于、以东以南,- 以北,东和。
研究 2. 地形以和为主。
地形区:东部为平原和平原;西部为高原。
3.天气该地域主要天气是天气,天气特点是。
4.土壤堂东北平原为土地,高原和平原为黄土地。
读图·析图1、仔细图 6-1-1 ,从图中找出:(1)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2)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3)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4)大海:渤海、黄海。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学图 6-1-1知识点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耕地(1);如常有三角洲、热带等。
(2);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3);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2.粮食作物、、等。
3.经济作物、、等。
4.春旱散布地域:、原由:措施:①②。
5.冲积扇习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农耕区。
影响:形成了、、等一大量历史文假名城。
(三)(1)疑点、难点、分歧点展示读图 6-1-2 、图 6-1-3 、图 6-1-4 ,剖析以下问题:沟通,(1)依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平和降水在时自主间上的配合状况,能够判断三地的天气种类是,天气特建立征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共3课时)
图6-1-1
知识点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耕地
(1);如常见三角洲、热带等。
(2);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
(3);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
2.粮食作物、、等。
3.经济作物、、等。
4.春旱
分布地区:、
原因:
措施:①②。
5.冲积扇
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农耕区。
影响:形成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
(三)
示交流,
主(1)疑点、难点、分歧点
读图6-1-2、图6-1-3、图6-1-4,分析下列问题:
(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区。
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图6-1-2
图6-1-3
图6-1-4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北方地区
一、黑土地黄土地
1、范围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4课时)
(二)
主学习,
作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读图·析图
1.读图6 -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__。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
主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5课时)
(二)
主学习,
作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读图·析图
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图6-2-6
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图·析图
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
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三)
示交流,
主(1)疑点、难点、分歧点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6课时)
(二)
主学习,
作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析图
1.读图6-3-1-1,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6-3-1-1中填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6-3-1-1中填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
示交流,
主(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3-1-2,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图6-3-2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1)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
第7课时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是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结合教材图6. 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_,多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_保护;
③夏季降水,且多。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_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
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二.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____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拦
截坡地流失的___________,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能够有效减缓暴
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
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的缓坡拼地应修建______耕作。
②退耕结合,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_______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名师点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既然是“水土流失”,那就既有“水”的原因,也有“土”的原因。
“水”的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土”的原因是: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当然还有植被的原因,即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还有人为原因。
这样容易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