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师 中国文学史期末必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戏曲
1元杂剧:是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

2元杂剧的体制:
A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一本四折,或加楔子,结尾有“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B剧本内容: 唱词,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

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 科(介)指人物的表演动作。

剧本中特别标明的唱、白以外的动作。

C角色分工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等男主、…. 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等女主….
净:副净、二净等在剧中一般扮演与正面人物对立的反面人物
杂:孤、孛老、卜儿、细酸等种类很杂,没有注明角色,只表明剧中人物的特征。

如:孛老(老汉)、卜儿(老妇)3关汉卿:“场上之曲”
关汉卿作品的主要特点:1、更多地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2、作品有一种鲜明的执着于现实的人生态度。

社会剧:《窦娥冤》、《蝴蝶梦》和《鲁斋郎》爱情婚姻剧:《救风尘》、《切脍旦》、《诈妮子》和《拜月亭》
历史剧:《单刀会》、《双赴梦》和《哭存孝》
(1)窦娥的四重悲剧:
A幼失父母的悲剧:窦娥三岁失母,七岁时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将她抵给蔡婆当童养媳。

B寡妇的悲剧; C被恶势力压迫的悲剧:她服从了这种痛苦的命运安排,决定守节终身。

这时张驴儿父子对蔡婆进行要挟;D葬送于黑暗政治的悲剧:窦娥没有申述自己冤枉的权利,只有挨无情棍棒的不幸。

最后,她屈打成招。

(2)窦娥形象: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与世无争,温柔善良;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3)《救风尘》: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4)《单刀会》剧本以“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的局势为背景,以鲁肃向关羽讨还荆州的举动为契机,环绕关、鲁的戏剧冲突,刻划出叱咤风云的英豪形象。

关汉卿笔下的鲁肃,用心险诈,为讨还荆州,设下圈套,名义上邀请关羽赴宴,实际上伺机胁迫对方就范,不惜挑起祸端引发战争。

关羽则明知鲁肃有诈,却光明
磊落,胸有成竹,毅然赴会。

他力斥鲁肃的阴谋,捍卫“汉家”的基业,及时平息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纷争,维持住平稳的局面。

(5)艺术成就
A关汉卿的创作奠定了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建构起悲剧、喜剧、正剧等审美范式。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得益彰。

C塑造众多平民人物来再现元代平民社会。

D 通俗化、个性化语言
4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唱词、主题: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作者写出了这个人物性格中矛盾性。

一方面封建家庭的教养在她身上打下了明显的烙印,对命运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另一方面,环境的窒息,内心的压抑,又使她对封建礼教的禁锢产生了不满情绪。

她的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表现在爱情上,她爱张生,但又不能不抑制这种爱。

然而,她对个性的追求压倒了对礼教的恪守。

其次,描写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

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又疑惧红娘的监视,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

最终,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且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使得这个剧本更有生气和光彩
红娘: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

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

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一会儿讲“礼”,一会儿讲“信”,周公孔孟,头头是道,却无不是为己所用。

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

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

总之,在红娘身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

她的性格特征正是在她与老夫人、张生、莺莺等人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得到展现的。

在红娘与张生的关系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她性格中正直热情、见义勇为的一面;在红娘与莺莺的关系中,着重表现其机灵、聪敏的—-面;在与老夫人的关系中,则着重表现了她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面。

面对老夫人的威严,莺莺的作假,张生的痴情,红娘以一仆而事三主,周旋其间。

张生将她视为“擎天柱”,莺莺称之为“好姐姐”,老夫人则成了她的手下败将。

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中,红娘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风采,有血有肉,真实丰满。

5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戏: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关汉卿
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

《拜月亭》剧情是:写金主诛杀主战派大臣陀满海牙一家,派尚书王镇向敌国求和。

海牙子兴福在逃亡途中与书生蒋世隆结为兄弟。

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

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
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

《墙头马上》白朴杂曲之中的言情。

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

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

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

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

裴、李终于团圆。

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

《倩女离魂》
郑光祖著;写少女张倩女、书生王文举本“指腹为婚”。

其后张母反悔,被迫以兄妹关系分离,但倩女依然爱恋文举,相思成疾,魂离肉体,随同文举一起上京赶考,而肉体仍在家卧病不起。

及文举得官,和她一起归来,倩女魂与肉体合一。

病亦痊愈,构成喜剧结局。

作品塑造了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倩女形象。

剧作在语言、心理刻画和情景描写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6元曲四大家:杂剧创作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
7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王国维说《赵氏孤儿》是世界级别的悲剧。


白朴的《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

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

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

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

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

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

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

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

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

先是赵氏孤儿的妈妈(晋灵公的女儿)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在韩厥迟疑当中,他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他就把复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8南戏之祖:高明《琵琶记》,传奇的开山之祖。

主题:劝忠劝孝之作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

又对剧情作了重大改动。

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
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

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不得已。

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赵五娘形象:元杂剧《琵琶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赵五娘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优点:吃苦耐劳、孝敬温顺、克己待人、勇于自我牺牲。

“糟糠自厌”、“祝发买葬”。

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下层妇女的弱点:过分的温顺屈从,而缺乏自主意识。

缺乏反抗意识。

剧中的赵五娘在重重困苦中苦苦挣扎,确实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但她对自己的悲惨命运怨而不怒,悲而不愤。

从未有过抗争之举,显出一种十足的奴性。

赵五娘的形象是有典型意义的。

9“四大南戏”:柯丹丘《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荆钗记》叙述王十朋、钱玉莲的故事,内容丰富,但结构及描写不佳。

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十朋。

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

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

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终于团圆。

《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作者不详;描写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

孙华的妻子杨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

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胡推脱不管。

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

《白兔记》又称《刘智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

此剧写刘知远因赌博败家,落魄流浪,被财主李文奎收留,在李家充当佣工。

李文奎见断定他日后必定大贵,于是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

李文奎死后,三娘哥嫂以分家为由,将有瓜精作祟的瓜园分与刘知远去看守瓜园,欲加害之。

刘知远一身武艺,战胜了瓜精,得到了兵书和宝剑,便告别了三娘,去分州投军。

刘知远因屡立战功,娶岳氏为妻。

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在磨房产下一子“咬脐郎”。

又托窦公将儿子送给知远抚养。

十五年后,刘知远命儿子回村探母。

咬脐郎一天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汲水的母亲相遇。

咬脐郎回去报知父亲。

刘知远带兵回沙陀村,与李三娘团聚。

11《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12元代散曲:
A概念: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所以称“散”,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从音乐意义来说,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从文学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诗。

其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B散曲创作分期及其代表人物(了解)代表作
前期: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被置于“群英之上”。

代表作《双调·夜行船》(秋思),此时的散曲创作极富个性,可谓散曲的繁荣时期。

后期:以张可久、乔吉《朝天子》等为代表,进入了衰退期。

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张可久(转折人物)的散曲则清楚的显示了散曲雅化的趋势(乔吉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当作家们竭力锤炼字句,追求典雅工整,向诗词写法靠拢,甚至使之“词化”的时候,散曲便失去了鲜活灵动的特色,走向衰落。

15 “话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该称谓可能唐已经出现。

16宋元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穿插的诗词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同时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17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西厢记诸宫调》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小说部分:
1、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成书过程:累积型成书
陈寿的《三国志》是其本源,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在民间,又不断地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

到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

其故事已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轮廓,突出蜀汉一条主线,情节略本史传,有大量的民间传说。

结构宏伟,故事性强,然叙事简率,文笔粗糙,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

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也搬演了大量的三国戏。

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就有60种之多。

从这些剧目和现存的21种剧本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2) 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以史书与民间传说为基础,然后按照作者的道德理想与审美标准加以重新构造。

它塑造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形象,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心地狭窄的周瑜等等;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

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

(三绝:智绝:诸葛亮)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粮官以欺全军;写他的雄豪,则写他献刀刺卓,矫诏讨卓,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

这样就把一个专横残暴、阴险狡诈,又豪爽多智、目光远大的“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张飞在长坂桥上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夏侯霸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百万曹兵“人如潮退,马似山崩”,其勇猛、其气势,跃然纸上。

四、善用对比、烘
托等手法。

寄托着作者主要理想的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

如孔明的忠与智,关羽的义与勇、曹操的奸与雄等等,均可和谐地共存于性格之中,并能相互烘托映照。

但人物塑造方面的不足,也较明显:①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和发展;②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够;③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3)战争描写:《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

A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以强制弱;或江上水战,或陆上车攻;或强攻,或智取;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
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C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

D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4)语言描写:A《三国志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B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C人物语言,已开始注意个性化。

如《安喜张飞鞭督邮》一节,快人快语,嫉恶如仇的张飞道:“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

而是非分明,心地宽厚的刘备则对督邮说:“吾有所不忍,还官印绶,吾已去矣。


(5)“拥刘反曹”的倾向:《三国志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表现了作者主张以“仁德”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也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戴“明主”,憎恶“暴君”的愿望。

在历史上,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6) 虚与实的艺术构思:《三国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章学诚认为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它较多地保持着历史的特性,其一,小说实事求是地写出了三国时代近百年的历史进程,真实地再现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其二,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基本上保持历史的原貌,且真实再现了三国时代特征。

但只要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有用,罗贯中则不避虚构,使实服从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已经全非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艺术处理。

它已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三国史实的基干和框架,另描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2、《水浒传》施耐庵英雄传奇因文生事
A成书过程
(1)民间传说阶段:画家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记载了宋江等36位梁山头领的姓名、绰号及其简单行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