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之爱情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

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

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2019-09-25《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来表达三世变迁、物在⼈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的深切怀念的散⽂。

若能理清《项脊轩志》的情感层次,也就⾛进了归有光的⼼灵世界。

归有光⼋岁丧母,⼗五岁读书,⼗六岁祖母去世,⼆⼗三岁结婚,⼆⼗九岁丧妻。

三⼗五岁才中举⼈,后连续⼋次考进⼠不第。

到六⼗岁才中进⼠,⼀⽣郁郁不得志。

⼈⽣三⼤不幸遭遇其⼆,再加上⼤家庭中道颓败、衰落,家⼈⽼死不相往来;⾃⼰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

接⼆连三的悲痛压得他喘不过⽓来,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柱,埋头苦读振兴归家是他唯⼀的⼈⽣⽅向。

作者⼗⼋岁写了《项脊轩志》(最后两段是三⼗岁左右所写),母爱缺失了⼗年的⼼灵如同久旱的⽥地,渴望⽢露般亲情的滋养,然⽽已逝的亲情⽆法挽回,只能⽤回忆来慰藉。

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颗在孤寂中苦苦煎熬的鲜活的⼼灵。

⼀、以“珊珊可爱”的项脊轩滋养⼼灵修葺后的项脊轩迷⼈可爱,令⼈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更表现在作者的⽣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阴暗的⼩屋变明亮了;院前普通的围栏因主⼈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增添了⽆限美景;⽩天,在⼩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得;有时,静静地独⾃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鸟常来觅⾷,有⼈来了也不愿飞⾛;每当农历⼗五的晚上,皎洁的⽉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幅清淡优美的⽔墨画,⽽且是活的⽔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明亮幽静的环境涵养了主⼈恬淡⾼雅的情怀。

轩中主⼈时⽽“偃仰啸歌”,时⽽“冥然兀坐”,与兰桂⽵⽊为友,以⼩鸟明⽉为曲,⾍鸟的窃窃私语,绿⽵的风移影动,在作者的⽿中都是美妙的⾃然之声。

作者的⼼灵世界是多么的悠闲⾃得,“⽆丝⽵之乱⽿,⽆案牍之劳形”,远离尘嚣,弃绝纷扰,这⼀⽚天地完全是作者的。

此恨绵绵无绝期——关于《项脊轩志》中爱情的教学片断

此恨绵绵无绝期——关于《项脊轩志》中爱情的教学片断

“ 其后六年 , 吾妻死 , 室坏不修” “ 其后二年 , 余 久 卧病” , 而立之年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 , 丧妻之痛
亡念存 , 作者娓娓道来的真情实意的句子感人 应是最大的“ 悲” 吧, 归有光却不着一个“ 悲” 字, 肺 腑 。笔至 简 至 沽 而意 至 尽 至 美 , 墨 至 清 至 淡 但 悲伤之情却从 字里行 间传 达 出来 , 妻子 是他 生
到, 有助于教学重难点 的落实。 , 思念 , 只说树亭亭如盖 , 不言悲而悲不可禁, 真是 《 项脊轩志》 是归有光十九岁时的作 品, 写 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完此志五 年后 项脊 轩迎来 了它 的女 主人一 文章以景语作结, 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 , 将
绵 绵 的感情 轻轻 收住 , 具 有无 穷 的韵 味 , 所产 生 的艺术 效果 则是 : 不 言情 而情 无 限 , 言 有尽 而 意 无穷。
字, 字里行间流淌着从项脊轩传 出的欢声笑语 。 “ 吾 妻归宁 , 述 诸 小妹 语 日 : 闻姊 家 有南 阁子 , 且
何谓 南 阁子 ? ” 可 以想见 爱 妻在 娘家 时 常提起 阁 中之人 , 阁中之事 , 足见 归 有 光在 妻 子 心 目中的
以用 “ 一二 三 四” 来概 括 : 一个 书 斋——项 脊 轩; 两种 情感——“ 然余 居于此 , 多可喜 , 亦多
而情 至深 至 浓 。在教 学过 程 中我们 应根 据文 体 特点, 寻 找教 学 的“ 焦点” ——“ 然余 居 于 此 , 多 可喜 , 亦 多可 悲 ” 作 为探 讨 的 内容 , 避 免 面面 俱 命 的依 附 , 是 他生 命 最后 的稻草 , 妻 子 的死 摧 毁 了他 所有 的热 情 。“ 庭 有枇 杷 树 , 吾 妻死 之 年所 手植 也 , 今 已亭亭 如 盖矣 。 ” 睹物 思 人 , 不 说 人 在

《项脊轩志》之爱情表达技巧

《项脊轩志》之爱情表达技巧

《项脊轩志》之爱情表达技巧作者:王猛魏艳丽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摘要: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

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爱情表达技巧归有光8岁丧母,早早就失去了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没有发迹。

这样一位青年读书人,只有在结婚以后才能获得抚慰和寄托。

归有光23岁时娶妻魏氏,有过一段相敬如宾、伉俪情深、温馨难忘的婚后生活。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归有光一生中最为幸福的。

然而,世事难料,生命无常。

这样幸福的时光仅仅持续了六年,魏氏就不幸早逝了。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哀婉而深沉地写道: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常言道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我觉得: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的离世便是他成年后最悲切的一件事。

仅仅而立之年的归有光遭遇此大不幸,何其悲哉。

归有光于若干年后所作的补记是如何抒发对亡妻的深情怀念的呢?归有光表达爱情技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正面写爱情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过生动而又平静温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正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时”是“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可以断定:魏氏嫁给归有光后,时常会到轩中,看着丈夫倚着满屋书架奋笔疾书,就会好奇地问这问那,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归有光则不厌其烦地一一予以讲解。

有时魏氏还会靠着桌子学写字,归有光甚至有手把手教他写字的可能。

《项脊轩志》之爱情表达技巧

《项脊轩志》之爱情表达技巧

关 键 词 :归 有 光
《 脊 轩志 》 爱情 项
表 达 技 巧
佛 能 听 见 从 项 脊 轩 中 不 断 传 来 的 欢 声 笑 语 , 象 到 他 们 夫 想
唱妇 随 、 心相 印 、 趣相投 、 深似海 的感人 场 面。 心 志 情
归 有 光 8 丧 母 , 早 就 失 去 了 母 爱 ; 功 名 科 举 上 岁 早 在 又 屡 遭 打 击 、 有 发 迹 。这 样 一 位 青 年 读 书 人 , 有 在 结 没 只
事 , 凭 几 学 书 。 吾 妻 归 宁 , 诸 小 妹 语 日 : 闻 姊 家 有 阁 或 述 “ 子 , 何 谓 阁 子 也 ? 其 后 六 年 , 妻 死 , 坏 不 修 。 后 二 且 ” 吾 室 其
年 . 久 卧病 无聊 , 使 人 复葺 南 阁子 , 制稍 异于 前 。 余 乃 其 然
2 1-/ ̄ ̄, 0 - Pg J 夫赦费 1: -  ̄ g - l 4
《 脊 轩 一 爱 情 表 达 技 巧 项 l 志 》之 、
王 猛 魏 艳 丽
2 16 ) 2 3 1
( 州 市八 义 集 中学 , 苏 邳 州 邳 江 摘 要 :中年 丧 妻 , 归 有 光 人 生 中 最 为 悲 切 的 一 是
也 表达 作者 怀念 祖母 、 亲和妻 子 的感情 。 母
典 故 , 有 光 则 不 厌 其 烦 地 一 一 予 以讲 解 。 有 时 魏 氏还 会 归
靠 着 桌 子 学 写 字 .归 有 光 甚 至 有 手 把 手 教 他 写 字 的 可 能 。
寥 寥 数 笔 , 出 了夫 妻 之 间 的 一 片 深 情 。 字 里 行 间 我 们 仿 绘
体现 在什 么地 方 呢?

细节中见真情至性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细节中见真情至性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百艺学问细节中见真情至性——《项脊轩志》细节发微□邱君颖福建省福州市闽清高级中学摘要:《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借助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见微知著,不事雕琢,用平淡之语表达深情。

关键词:归有光;细节描写;平淡;真情至性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文章写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琐事。

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小轩的一草一木、演绎亲人爱人的一举一动,文笔细腻,感情真挚。

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文章先是叙述作者将原本狭小破旧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对庭院做了一番美化。

院里“杂植兰桂竹木”,兰竹雅致,桂香四溢,可见作者情操高尚、品行高雅。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以半墙月光为底,描上婆娑摇曳的斑驳桂影,犹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作者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寄寓在这片月光桂影之中。

对庭院景物的“最不起眼之处”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了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情怀。

接着,作者叙述了一个大家族的“三世变迁”。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先是竖起了隔断的篱笆,划清界限,阻止来往;继而筑起一道道墙,“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兄弟分家不和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一幅闹哄哄的场面!“客逾庖而宴”,人言“君子远庖厨”,归家也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了,书香门第早已是“过去时”。

更让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里接待。

但此时厅堂成为鸡的栖息之所,可以借此想象厅堂多么脏乱!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

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最不宏大之处”的细节描写,透出作者对分家后家族的衰败没落、族人间的隔阂疏离,感到的无奈与悲凉。

作者对祖母、母亲的描写最为细致入微,大多通过不经意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小议《祝福》《项脊轩志》情感的艺术表达

小议《祝福》《项脊轩志》情感的艺术表达
表 达 ,即 “ 冷 静 之 心 思 ”。 情 感 ”,以 “ 不说 出”的方式表现 “ 说 不 出 ” 的 情 感 ,这 我们 用这种理 论去看看 归有光 的 《 项脊 轩志 》中的一 就 是艺 术 表 达 。 段文字: 我 们 在 写 作 过 程 中 也 会 有 类 似 的 体 验 。 生 活 中 的 乐
5 2 』 詈 没有 直 白的表达 ,他只是把这种现 象列 出来 ,这些深层次 而 不 伤 ” , “ 乐 ”与 “ 哀 ”指的就是 “ 热 烈 之 情 感 ” , 而
… 一 … … … 一 说
“ 不淫 ” “ 不 伤 ”指 的就 是 写 作 过 程 中加 以 节 制 , 艺术 的
备露
余既 为此志 ,后 五年 ,吾妻来 归, 时至 轩 中,从余 问 事与哀事触 动 内心 ,想行 之于笔 ,但 写 出的东西却并不如 古事 ,或凭 几 学书。 吾 妻 归宁 ,述 诸 小妹 语 日: “ 闻姊 想 象 中 的好 。 是 什 么 原 因 呢 ?一 方 面 是 在 艺 术 表 达 上 ,方 家有 阁子 ,且何谓 阁子也 ?”其后 六年 ,吾 妻死 ,室坏不 法 与 技 巧不 一 定 把 握 了 , 这 需 要 学 习 与 锻 炼 ; 另 一 方 面 是

兹 辱缆
小议 《 祝 福》 《 项脊 轩 志》 情 感 的 艺术表 达
◎程 秀全
笔法 , “ 蕴 无 尽 之 意 , 见 于 言 外 ” ; 也 即 钱 钟 书先 生 说 的 “ 说 出 来 的 话 比不 上 不 说 出 来 的 话 , 只 影 射 着 说 不 出 来 的 话 ” (《 谈 中国 诗 》 ) 。
我 国古 代 论 戏 子 ,有 “ 戏 子 无 情 ”一 语 , 又 有 “ 先 学

《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艺术

《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艺术

《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艺术作者:张金凤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2期散文《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所写,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对庭院、屋宇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家道衰落的惋惜之情。

而人物的刻画,又抒发出作者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中的悲情犹然可见,可是作者的“可喜”之情,也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表达了对家族没落、失去亲人之悲,对兴旺家族满怀憧憬而喜。

一、借景抒情归有光初写这篇《项脊轩志》时才16岁,一个少年以一间百年的旧屋作为抒发情感的衬布,对“南阁子”的每一句描述,都饱含了深沉的思考,思考的背后是隐藏于心底的复杂情感。

对破败的旧屋并无嫌弃,而是无奈受之,借景感慨衰落的家族就如此间旧屋一般,旧景萧条、蔽日无光,悲情昭然可见。

然而作者并没有因为旧景的破败而放弃、堕落,而是通过自己的作为,去修葺旧屋,也是对家族兴旺的一种期望和暗喻。

中国明代亦有很多文人,不得志时会借物壮志,或豪迈、或志存高远,表达满腔的抱负。

而归有光的情感表达却截然不同,他用质朴的描写手法,娓娓道来,把项脊轩作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一物一事看似平淡无奇,可是每一句都蕴含着饱满的情感。

文中第一段:“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描写了项脊轩泥土外露,雨水下流,移动桌案,回头看却没有放置的地方,实则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作者的内心独白亦可是:家族百年,凋零落败,置身于族中,安身亦有所愧,表达了对衰落家族的惋惜,又抒发了自己未能得志的困苦。

不使用惊词险句,轻描淡写地就把充沛的情感灌注于文章之中。

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失落的悲情里,通过对项脊轩的修葺,让房子不再漏土漏雨。

又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阳光通过矮墙折射进屋,让项脊轩充满了暖意。

在庭院中种植了草木等,让项脊轩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色。

这时的作者坐拥满屋书籍,仰头高声吟诵诗歌,已经是由“悲”转“喜”的体现,喜从自身而来,喜从书籍中来,喜从希望中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项脊轩志》的情感解读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项脊轩志》的情感解读

2013-12课堂内外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佳作。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质朴的语言中,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项脊轩志》中有一句话是理解文章情感的重要依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有些教参中提到由“喜”到“悲”是全文的情感脉络,甚至有人认为全文是“悲”多于“喜”。

再次细读这个句子:“多可喜,亦多可悲”,我认为在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多喜亦多悲”,悲喜交加,悲亦有喜。

第一段写项脊轩被修缮之后的变化,作者倾注在其中的“喜”是较为明显的。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南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曾经尘泥渗漉的百年老屋,此时已变得光线明亮,兰桂齐芳,书香弥漫,寂静优美,是作者的心灵港湾,精神家园。

归有光在这些文字中表现的“喜”是怡然自得的欣喜。

有人认为,作者的情感从第二段开始转喜为悲,但有些细节之处并不能单以一个“悲”字来形容。

归有光将他那淡淡的“喜”隐藏在浓浓的“悲”之后,我们可从以下句子进行一番品读: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这句话是说在叔伯分家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我们可以想象出在分家之前,归有光的家族团结而又热闹的场景,此为家庭和睦之喜。

但这种“喜”是短暂的,“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门墙隔散了亲人,也隔离了亲人的感情。

曾经热闹团结的大家庭面临着分崩离析的结果,家庭的败落,让作者悲从中来。

这个大家庭曾经有过的种种欢乐,如同寒夜里的璀璨灯火,给了此后不常回旧居的归有光许多关于家的温暖回忆。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亲情与挚爱的表达——浅析《项脊轩志》的内容与思想

亲情与挚爱的表达——浅析《项脊轩志》的内容与思想

亲情与挚爱的表达——浅析《项脊轩志》的内容与思想口李福香被誉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衰,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家庭变迁的感慨。

这篇文章虽然写了不同的时期.在同一时期又叙写了不同琐事,但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贯穿全篇.因此.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

文脉贯通。

文章内容町概括为:一个书斋:两种感情;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1.一个书斋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

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

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几件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

往事如烟,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

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点展开,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正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2.两种感情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出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在这一段里,作者意在通过自己青少年读书生活时期书斋的可亲可爱,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留恋之情。

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先前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之后。

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

说明作者当时处境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体味到无穷的诗意。

白天。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

含着泪的悲情--《项脊轩志》的情感分析

含着泪的悲情--《项脊轩志》的情感分析

17神州文学含着泪的悲情——《项脊轩志》的情感分析刘世宁大连市第八中学高二三班摘要:归有光是中国散文史上重要的一位大家,其散文《项脊轩志》为历代读者所推崇,其中的悲情打动人心,本文主要分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悲情,来感受文章扣人心弦的力量。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怀念;悲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而自然的风格,是《项脊轩志》永葆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项脊轩志》这篇优美的散文,更因其对琐事的描述中所寄寓的耐人寻味的思想和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归有光八岁丧母,十五岁读书,十六岁祖母去世,二十三岁结婚,二十九岁丧妻。

到了三十五岁才考中举人,在这之后连考八次进士不中。

一直等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他一生苦闷不得志,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此文溢满了对亲人思念的泪水。

一、忆慈母而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是作者第一次哭泣,场景是老妪谈起:“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母爱的温暖,这样温情的回忆,对于作者,对于一个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的孩子来说,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曾经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老妪说完这些话,“余泣”,首先这是一个幼年丧母的孩子的正常反应,是对慈母的追怀,如此慈母,却早早去逝,又是对慈母的惋惜。

其次,“余泣”,更是作者对自己幼年丧母的身世的悲怜,是内心孤独的爆发,“幼年丧母”是人生一大悲事,明明拥有慈爱的母亲,却又早早失去母爱,甚至对母亲的记忆都由他人来讲述,这是一种撼动人心的悲痛,足以让作者哭泣。

二、忆大母长号不自禁祖母,是归有光回忆的第二位亲人,“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祖母的第一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看似责备实则是对孙子的关心,是对孙子整天勤奋学习的疼爱,”第二句话,“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是祖母对孙子发自内心的赞赏,更是对孙子殷切的期望,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是对孙子极大的信任与赏识。

从绰厉风发到平淡隐忍--谈《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

从绰厉风发到平淡隐忍--谈《项脊轩志》的情感表达

据学者考证 , 《 项 脊 轩 志 》 中 记 叙 夫 妻 情 的部 分 大 约于 3 5岁 补 记 。 此时 . 岁月已将归有光推 至中年。 9岁
即文 章 . 1 0岁 洋 洋洒 洒挥 就 数 干 言 , 1 2岁 时 “ 慨 然 有 古
中所 记 的祖 孙 和 母 子 之 事 . 据 赵 伯 陶 先 生考 证 , 约 写 于
象笏至 . 并勉 励 归 有 光 “ 他 日汝 当 用 之 ” 时. 归 有 光 写
道: “ 瞻顾遗迹 , 如在昨 日, 令 人长 号 不 自禁 ” 。 这“ 泣” 和 “ 长号 ” 响亮有力 , 音满意 足。 而在忆 亡妻 时则用“ 移 情 于景 ” 的手 法 : “ 庭有枇杷 树 , 吾 妻死 之 年 手 植 也 , 今已
嘉靖三年 . 时年归有 光 l 8岁 。 而 补 记 夫 妻 情 的 文 字 则 是在 至 少 1 3年 后 . 学 者 一 般 认 为 当时 归 有 光 已 3 5岁 。 同样是丧亲 之痛 . 1 8岁 时 的 表 达 直 白 响 亮 , 3 5岁 的 表 达 则 隐 忍 内敛 。 循 着 这 条 别样 的情 感 表 达 线 索 , 本 文探 讨 归 有 光在 科 举 仕 途 上及 齐 家 兴 族 上 的坎 坷遭 际 。

扬 眉 瞬 目少 年 事
明人王锡 爵《 明太仆 寺寺丞归 公墓志铭 》 记载: 周 孺人怀归有光时“ 家 数 见 征瑞 。 有 虹 起 于庭 , 其光属天 ,
于他 学识 的器 重和 对 他 举 业 能成 的期 盼 。而 现 实 连续
六 次 的 失败 已经 让 他 再 难 有 成 就 向 亡 妻 明 证 。 一方 面 是 名 落 孙 山 的 屡屡 遭 际 . 另 一方 面 则 是家 人 殷 切 的 目

论《项脊轩志》以“情”为美的古典意蕴

论《项脊轩志》以“情”为美的古典意蕴

论《项脊轩志》以“情”为美的古典意蕴作者:彭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5期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源远流长,先有先秦诸子散文的百花齐放,再有两汉、魏晋文章的朴茂华美,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唐宋散文呈现出云蒸霞蔚的繁荣时代。

唐宋八大家把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自明代始,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散文的发展在这段时间走向了低谷,“充塞着大量的‘应制’‘颂圣’和题赠应酬之作,内容平庸,艺术上毫无可取之处”。

[1]嘉靖年间崛起的“唐宋派”,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开创了明清散文的源头,传承至晚明小品的兴盛,影响到清代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

其中,“唐宋派”归有光是较大成就者。

他的散文“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着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2]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以“情”为美的散文观。

传世名篇《项脊轩志》所蕴含的四种情感,不仅展示出归有光高超的散文艺术,也饱含他至情至深的大爱情怀。

一、深情:抵达灵魂深处的思念归有光是一个性情中人,对自己的家人(包括奴婢)都充满了无限的深情。

一篇短短的《寒花葬志》就能让你感动伤怀。

再看《先妣事略》《思子亭记》更是让人悲痛之情久久难以平静。

古今往来,人世间多少生离死别大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散,而唯有文字的记载可以对抗存在的被遗忘。

归有光的几篇短文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一方面来自于作者高超的散文技法,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亲人饱含深情。

归有光是一个有真性情的文人,文字里饱含对生者的热爱和对死者的追念。

这在封建时代的文人里并不多见。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里的名篇之一。

其情之美就在“于细微处显深情”。

《项脊轩志》课后的“探究与讨论”指出:“以口语说家常事的笔墨与意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比以往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活。

项脊轩志找出两个例子分析情志

项脊轩志找出两个例子分析情志

项脊轩志找出两个例子分析情志一、细节“撩”情作者善干从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寄托内心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令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平?欲食平?”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平”一两句话:“比去,以手溘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寥寥数笔,绘出了去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末屋,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浙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干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质朴“增”情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采强烈的词落来作盗意的演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

浅谈《项脊轩志》中的“情”

浅谈《项脊轩志》中的“情”

浅谈《项脊轩志》中的“情”班级:01中文(3)班姓名:徐冬凌学号:010*******题记读中学时,初读归有光的《项》并不觉得怎么样,觉得他很是有些杂乱无章,同时又觉得有些记流水帐的味道,但前两天再读时,方才领悟到那其中的情,那种人间的真情,至情;同时还有作者自己那不经意之间就自然流露出来的赤子情怀。

下面就《项》之中所蕴涵的那种情来谈一谈我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惹方家一笑。

“形”与“神”《项》之中情的发展变化是文中的一条主线,(另一条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但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就是,这两条线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彼此互为依附的,是“称不离陀,陀不离称”的关系,但情的发展变化却是主要的,是其中的内核,换句话来说,就是文中的“神”。

而轩的兴废变迁则是情的载体,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形”。

文章正是通过轩的兴废变迁来表达了他各种各样的情。

文中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

这些各种各样的情归到一起又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人非物亦非(因为人已不在,物也因此就不再是以前的物了,以前看到物时,是一种欣喜快乐的心情……)花落花还开,人去轩却空”的感伤之情。

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的多重情感]归有光项脊轩志后娶妻

[《项脊轩志》的多重情感]归有光项脊轩志后娶妻

[《项脊轩志》的多重情感]归有光项脊轩志后娶妻[《项脊轩志》的多重情感] 归有光项脊轩志后娶妻《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小小书斋。

虽然书斋很小却很能打动人心。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一、悲喜交织的情境(一)“多可悲”之境:1、项脊轩,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其阴暗。

寥寥数笔,渲染勾画出一幅衰败、阴冷、凄清的悲凉情境。

2、庭院,叔伯分家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此其可悲之情境。

3、项脊轩,虽“遭火不焚”,后因“妻死,室坏不修”,尽管在我“久卧病无聊”之时,“使人复葺”,但因“余多在外,不常居”,冷落闲置的项脊轩仍是可悲之情境。

(二)“多可喜”之境:1、项脊轩,修葺后虽小不漏不暗。

“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冷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

修葺后的项脊轩呈现出一幅明亮、清新、温暖的喜人情境。

2、庭院,叔伯分家前,“庭中通南北为一”。

只言片语写出了一个大户人家昔日的团结、和谐、显赫和辉煌,此其可喜之情境。

二、悲喜交替的情事(一)“多可喜”之事:1、作者早年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皆为轩中可喜有趣之事。

2、作者从“老妪”言谈中得知母亲对姐姐的关怀和爱抚,如身享母爱。

3、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看他的天伦乐事。

4、作者长久在轩中闭门苦读,竟“能以足音辨人”的家庭趣事。

5、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温馨夫妻生活。

(二)“多可悲”之事:1、叔伯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分崩离析,此其可悲者一。

2、悼念亡母,“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起对先母的追念,此其可悲者二。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

但只有情而无艺,还不能成为精美的文章。

作者归有光的感情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宣泄,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一、细节传情。

作者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不是靠空洞的言辞,也不是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语,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

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

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二、景物传情。

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

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

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三、直呼传情。

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之丑恶,在艰难中始终保持人性美好,力图构建理想
道德和和谐人性,其中蕴含着豁达平和、超尘脱俗的人 生哲学意蕴,从而使文学有着咀嚼不尽的灵性内涵和清 新脱俗的美学风范。 一、水:人性异化与真善美的表征 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 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 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 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 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 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 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 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 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2】 “文章的精彩处就在于作者并没有把一腔幽怨、满腹 牢骚倾筐倒箧地和盘托出。只是以悠悠不尽之笔淡淡收 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形容的那种‘余音袅袅,不 绝如缕’的回声荡漾在人们的耳际。这不仅使文章意旨遥 远.情韵不匮。而且这种写法似乎更容易扣动读者的心 弦,情不自禁的会引起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这“亭亭 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 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 的缅怀和眷念。这是此文最为人所称赏的一段。无一字言 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 归有光在亡妻之后,感情上是极其沉痛的。但作者 仅仅用了不足120字的篇幅来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引 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原因何在?他对亡妻的 无限怀念之情不是直接描写他如何呼天抢地.也没有 直接抒发他的一腔幽怨、满腹牢骚.而是运用多种方法 写情,使读者在阅读中情不自禁地进入凄婉惆怅的氛 围。他的抒情技法之高超,连王锡爵都在《归公墓志铭》 中这样称赞:“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 之外。”
万方数据
14
论浙江作家“水"书写的精神指向
——以郁达夫、叶文玲作品为例
邬吉丽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水”作为原型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丰富的内涵。地处碧水秀湖的浙江作家因长期受水乡环 境的浸染,对“水”有着独特的情怀,他们借用“水”的创作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以郁达夫、叶文玲等 为代表的作家,将视点落在人物的道德化生存上,用“水” 荡涤人性之丑恶.力图构建理想道德和人性的和谐。 关键词:浙江作家“水”道德人性 浙江水域广阔,温和湿润的环境细无声息地滋润、 浸染着郁达夫、叶文玲等作家作品柔慧平和的品性和独 特的艺术视角。他们偏爱着那些轻松、自然、平淡而又充 满着灵性内涵的题材,而没有像张承志《北方的河》、萧 四、对比写爱情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与旧卧病 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这一层,交代 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 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 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 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 室坏也不想修了。为什么不想修呢?显然是妻子的死给作 者以沉重打击。但作者没有直接写妻子死后的伤感,但我 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 的怀念之情:六年的夫妻生活,太短暂了,以至于那一份 爱还来不及温存就已经冰凉彻骨。妻子死了,“南阁子”的 存在刹那间失去了应有的生机。连自己也仿佛失去了一 半的灵魂。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 已有时日,但久病无聊时复葺南阁子,已全然没了当年的 热情,“久“字反映出痛失至爱后.心冷却多时的心灰意 懒,无所期盼。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 变化,进一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 精神苦闷,从而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借物抒情。融情于景 文章最后一段.摇曳生姿.含蓄地用写景语结束全 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 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因为这棵枇杷树是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所以此时此刻,当他看到树,自 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 语。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 之情。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 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 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古文精读u.com/view/40388.htm.
《项脊 轩志》之 爱情表达技z'5
王猛魏艳丽
(邳州市八义集中学,江苏邳州221361) 摘要: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 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 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爱情表达技巧 归有光8岁丧母,早早就失去了母爱;在功名科举上 又屡遭打击、没有发迹。这样一位青年读书人.只有在结 婚以后才能获得抚慰和寄托。归有光23岁时娶妻魏氏,有 过一段相敬如宾、伉俪情深、温馨难忘的婚后生活。可以 说,这段时间是归有光一生中最为幸福的。然而,世事难 料,生命无常。这样幸福的时光仅仅持续了六年.魏氏就 不幸早逝了。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哀婉而深沉地写道: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 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 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 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 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常言道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 丧予。我觉得: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的离世便是他 成年后最悲切的一件事。仅仅而立之年的归有光遭遇此 大不幸,何其悲哉。归有光于若干年后所作的补记是如何 抒发对亡妻的深情怀念的呢?归有光表达爱情技巧,主要 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一、正面写爱情 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通 过生动而又平静温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正面写出自 己的真情实感。“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时”是“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可 山。”(《云麓漫钞》卷2“瑞应场”条) “童山”一词在宋朝已出现。《大词典》引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凡所过,童山沙碛,不生草木之区。” 《云麓漫钞》对《大词典》的修订、补充作用主要体现 在补充《大词典》的词条,除了以上列出的一些条目外,另 外还有一些词条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出,主要有“牒 件”(古代公文)、“玉蝴蝶”(花名,又称簇蝶)、“酝具”(造酒 器具)、“蒴藿”(药名,又名接骨草)、“铡鼎”(古代炊具,用 于祭祀)、“骝驹”(代指骏马)、“木校”(指木制的铲、锹一类 的农具)、“豆菜”“元修菜”(豌豆苗)、“官缗”(公款)。 从以上词汇来看,《云麓漫钞》对《大词典》起补充作 用的词汇主要是一些贴近生活的口语词汇.特别是一些 参考文献: [1][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中华书局,1996. 以断定:魏氏嫁给归有光后,时常会到轩中,看着丈夫倚着 满屋书架奋笔疾书,就会好奇地问这问那,了解一些历史 典故,归有光则不厌其烦地一一予以讲解。有时魏氏还会 靠着桌子学写字。归有光甚至有手把手教他写字的可能。 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字里行间我们仿 佛能听见从项脊轩中不断传来的欢声笑语,想象到他们夫 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二、侧面写爱情 《项脊轩志》记录了一个场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 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魏氏回娘家省亲 归来,向归有光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 有间阁子.为什么叫阁子呢?”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 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 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 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仅是“阁 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平平淡淡的语言,透着平静,透着甜蜜,透着欢欣。从侧面 映射出他俩新婚燕尔的温馨。 从少年到娶妻.归有光在轩中生活的时间是很长久 的,他把这间雅致、幽静而又富有诗意的书房当作了自己 的精神家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但当妻子死后,“自后 余多年在外.不常居”。为什么“不长居”呢?原因就在于: 妻子已经离开人世。归有光是怕睹物恩人。也许丧妻之痛 才是他最大的“悲”。这里面蕴含着多少沧桑之感。此时的 他并未有过只言片语述说伤情。处处都揭示了他的“情 殇”,这就是侧面写情的妙处。 三、衬托写爱情 主要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作者选取了婚后夫 妻二人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一个人寂寥身世之感, 从而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回忆夫妻二人生活场面 越温馨、越可喜,越能反衬出作者作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 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 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件名称。这些词在当时都是人们 最为熟悉的词语.甚至是被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 词”。在典雅的书面文和诗歌中都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 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这些词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而很难考究其确切含义,只有在《云麓漫钞》一类的书 籍中,可以考证其当时的使用情况。另外。从近代汉语的 发展来看.这些词语在宋朝的使用、发展和变化更影响到 明清时期汉语词汇的使用,这对研究近代汉语的发展、变 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着水意象叙写着凝重、刚性甚至有 些惨淡的人事。他们的视角尽管聚焦于平常的生活,以 平和冲淡的心境品位人生,但是从选材和立意上来说, 却追求着一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往往通过一 个“点”一个“面”展示出自己的文化立场。他们运用水意 象,将视点落在作品人物的道德化生存,用“水”荡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