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_龚坚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文化实践、表演、传说、口述历史、人类认知与生活方式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生命线,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知、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遭遇挑战的原因、影响传承的因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遭遇挑战的原因1.现代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重商主义的冲击。
经济发展和商业利益成为某些人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阻碍。
3.传承者流失。
由于年龄和世代差距等因素,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流失,传统文化受到精神上的破坏。
二、影响传承的因素1.社会观念的变化。
现代化的社会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度。
2.不良商业行为。
过度商业化和盲目追逐经济效益,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粹性受到毁坏。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1.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要的任务,但同时也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创新元素,提高其现代化和国际性的表现力。
2.制定激励政策。
为了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参与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激发年轻人的积极性。
3.加强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纳入到课程里,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其文化认识和传承的热情。
四、行动方案1. 组织专门团体。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向社会公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2. 建立数据库。
建立实际可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汇编相关记录文献,建立数字化考古学技术平台。
3. 加强传承交流。
增加展览、会议、交流的机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的沙龙和讲座,收集、整理和公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抒发的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和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和对策赵永华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然而,近些年来,散布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突出。
我们需要研究更加有效的非遗保护策略,建立相应的成熟机制,找准问题,科学应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此项工作开展中,尤其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平衡的现象,让此项工作在阳光透明下进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自从重视这项工作以来,非遗挖掘和保护成了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立法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然而,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还需要一些比较细致的法律法规等工作细则,才能使得这项工作细致有效地开展,达成最初工作开展的最初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和独特性并存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开展。
另外,这项工作不能只是从法律的层面进行解读和实施,而是要从人文,道德,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制定系统化的方案。
由于此项工作开展的复杂性,从而导致很多具体事物容易出现执行中的分歧,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要正确认识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一、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常见的问题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调整,也需要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明确问题只所在,并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系统保护工作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哪个环节做得还不充分,从而对症下药。
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调整,也需要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明确问题之所在,并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系统保护工作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哪个环节做得还不充分,从而对症下药。
1.保护经验不足。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媒体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在相关工作开展方面也拥有越来越好的成绩。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非遗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非遗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1.教育资源不足:在学校教育中,非遗教育往往被忽视,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传承人才稀缺:传统非遗技艺需要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才能得以传承,但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为了一个难题,许多非遗技艺濒临失传。
3.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过去的非遗教育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非遗传承者。
4.社会认知度不足:大多数人对于非遗文化了解不深,缺乏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支持。
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非遗教育工作,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遗教育问题解决方案探讨1.加强非遗教育资源的投入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非遗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增加非遗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可以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非遗教育提供更多的舞台和资源;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非遗教育,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共同推进非遗教育工作。
2.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传承人才稀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非遗人才奖励机制等方式,吸引更多有志于非遗传承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同时,还可以引进外部专业人才,促进国际国内的非遗交流,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的问题,可以借鉴学徒制的传统模式,建立非遗技艺传承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加强非遗教育课程的开发,将实践操作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提升社会认知度,形成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支持为了提升社会认知度,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展览、演出等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强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支持。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具有文化内涵、传承了世代并具有社会认可度的非物质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解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传承者减少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致使传承者逐渐减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并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课程,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着技艺传承不易的问题。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经济压力使得许多人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传统文化技艺。
在传承中应该优化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利用新媒体和在线教育平台等手段,开展在线传授技艺,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面临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业利用,丧失了其传统文化的本质,变成了商业产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商业利用的范围,并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对商业利用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面临着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同质化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与发展。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况 ,进而 建设 出一个 科学 的非 遗 文化 教 育体 制 。此 外 ,高 校还 应 该 要建 立一 个用 来保 护和传 承非 遗 文化 的理 论 研 习基 地 ,将 非遗 文 化 的教 育 同现代 教育 体系 相结合 ,使 得 非遗 文化 教 育体 系 的建设 更 加 完 善 ,如 果 四川文 化产业 职业 学 院在 全 国范 围 内率先 成 立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学 院 ,即是 在非 遗保 护与 传 承 、人 才 培 养上 的积极 探 索 ,起
引言 :早在 二十 世纪 5 O 、6 O 年 代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这 一概念 就 已经 出现 ;之后 ,随 着联 合 国的教科 文 组织 将 其 放人 了世 界文 化 遗 产保 护 内容之 中 ,使 得其 逐渐 的成 为 了世 界 的关 注 焦 点 。作 为 民族 文化 中一项 重要 的文 化资 源 ,非遗 文化 属 于我 国优秀 传 统 文化 中的 重要 内容 。近几 年 ,随着 世界 经济 的发 展 ,我 国保护 非 遗 文化 遗 产
高 校管 理者 还可 以通 过校 园 内的宣 传 栏 、新 闻传 播媒 介 、广 播 等媒 介 来对 非遗 文化 进行 全面 的宣传 ,为学 生 奠定 良好 的学 习非 遗 文化 的知识 基础 ,树立 起 正确 的参与 保护 非 遗 文化 的 理念 。 目前 四川 文 化 产业 职业 学 院运用 电子 刊物 《 文化 之 美》 ,微 信公 众 平 台 《 文化
问题与 具体 的解 决对 策进行 探讨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1 0 2年 5月第 5期
H i r Ed a i r m ghe uc ton Fo u
・
M a 01 . o y 2 2 N .5
研 究与 探索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龚 坚
( 庆学 院 , 东 肇 广 肇庆 566 ) 2 0 1
摘 要 : 着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实践 与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 校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教 育 正 在 或 已 经 开 始 了各 种 形 式 的探 讨 。其 随 高
中 , 关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 学科 化 建 设 成 为 高校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教 育 的 重 要 内容 。 针 对 高 校 “ 遗 ” 育 面 临 的 诸 多挑 战 和 有 非 教
而 从 目前 的 实 际 情 况 来 看 , 校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高
产 教 育 呈 现 出 “ 而 乱 ” 情 状 , 临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散 的 面
产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不 足 、 业 教 育 的 “ 专 业 ” 课 程 体 专 不 、 系不 系统 、 才 培养机 制不完 善等诸 多 问题 与 挑 战 。 人 更 为 关 键 的 是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学 的 学 科 建 设 远 远 非 落后 于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实践 与 研 究 。因此 , 为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和 研 究 的 领 域 , 力 和 有 效 地 推 动 了 有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中 心 , 央 美 术 学 院 非 物 质 文 中
化 遗 产 研 究 中 心 等 。 另 一 方 面 , 0 1年 6 月 1 日 起 21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界各地人们创造的文化实践,获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和保护的重点,其传承和发展是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就此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问题:1.人才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需要传承人的亲身传授。
但随着年轻一代的西化,少之又少的人愿意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这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遗产传承的中断。
2.意识转变:随着教育的普及,许多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更加关注现代科技的应用,而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评论、信仰或智慧,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失了社区民众的支持和理解,难以在未来得到传承和发展。
3.保护与商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商家和政府试图通过关于文化画面的启发式广告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盲目地变质,对文化完整性产生负面影响,并具有文化生态系统彼此交织在一起,一旦破坏便不可逆转的特质。
策略:1.教育传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针对课程、教材、教育设施的改进和相关校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和传承文化遗产。
2.社区参与式保护:社区应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一个“底层的、与民众紧密相连的、涵盖各个方面的”过程。
通过对质量的监测,对传统知识的保护,以及将他们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可以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3.文化遗产与商业化开发的平衡: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需要与文化保护相协调。
商业化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好的宣传和认可度,但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元素之间的平衡和整体性。
要避免商业化导致文化盲目地变质,应加强监督,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的保护。
综上所述,至关重要的是采取综合措施来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文明共同进步的脚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口头、表演、实践、符号等方式传承的各种实践和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历史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社会变迁、城市化、科技进步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
1. 资源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源匮乏。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挑战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资源日益减少。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老迈,而年轻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程度不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2. 传承方式单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很发达,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依然采用古老的传承方式,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现代年轻人的学习方式和传统传承方式相去甚远,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 缺乏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力量日益增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商业化、变现化的压力,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且,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维权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1. 保护与传承并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是一个相互结合的过程。
在传承的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这不仅包括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商业化、变现化。
高校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策探析
高校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策探析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逐步推进,高校艺术类专业也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策。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卓越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事业。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和关注。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教学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际操作、实践演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和传承过程,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中心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研究平台和资源支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总之,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当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加强宣传教育、建立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建立研究中心,为培养高素质、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高校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策探析
高校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策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自古以来就拥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全面、深入地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往往只是视其为一种传统文化。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培养机制,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特点,合理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三、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性。
通过实践活动,如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等,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国际交流。
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项目等方式,与国际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机构和专业人士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综合素质。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文化创新。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该发挥其特长,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传统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非遗教育,是指通过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将就非遗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非遗教育问题分析1.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非遗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相关内容更多地停留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中,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学校的非遗教育通常集中在某些传统节日或者文化活动中进行,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而且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缺少合适的教材、教师、教辅等非遗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学习成效不佳。
2.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有限由于缺少系统性和深度的教育资源,学生对于非遗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无法理解和体会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许多学生对非遗文化存在认知误区和认知盲点,缺乏对非遗文化的真正理解和尊重。
3.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由于非遗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感悟,无法在实践中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无法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4.缺乏非遗教育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由于缺乏非遗教育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无法对非遗教育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也无法对非遗教育的进展和效果进行准确的监测和分析。
这使得非遗教育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二、非遗教育解决方案1.完善非遗教育资源应加大政府投入,完善非遗教育资源的体系建设,提供非遗教育所需的各类资源,如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实践基地等,使得非遗教育资源更加充裕和优质。
同时,还可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和移动学习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和多样的非遗教育资源。
高校非遗研培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当前,高校非遗研培工作面临着 几个重要问题,亟待进行分析和
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高校非遗研培工作的深 入调查和分析,揭示其中存在 的问题。
探讨高校在非遗研培方面的对 策和方法,为进一步推动非遗 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旨在提高高校非遗研培工作的 质量和效果,促进非遗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 、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 教学效果。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针对非遗专业 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注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参与项目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高校非遗研培的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
加强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的合作关系,提高传承人 的参与度。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 参与意愿,开展多样化的宣传
和育活动。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以下 方面
高校非遗研培与地方文化传承 的关系及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
02 高校非遗研培的 现状及问题
非遗研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
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非遗研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教学方法单一
非遗研培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 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激发学员的学 习兴趣。
非遗研培的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数量不足
目前非遗研培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经 验丰富的教师。
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高校非遗研培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个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愈发突显。
非遗教育作为一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其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非遗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非遗教育问题1.青少年非遗意识淡薄非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然而很多青少年对非遗文化了解甚少,甚至对其毫无兴趣。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下社会中更多的是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不足,因此对非遗文化也缺乏兴趣。
2.教育资源不足在传统文化及非遗教育资源方面,目前相关的教育资源并不是很充足。
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非遗教育教材和相关的课程安排,而且相关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
3.传承机制不清晰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由于部分非遗项目没有明确的传承机制和体系,因此在教育中的传承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需要有更加清晰和完善的传承机制来保障非遗文化的传承。
4.保护与商业化的冲突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商业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些非遗项目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可能会牺牲了其传统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在教育中也会给学生们传递了错误的文化观念。
5.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非遗教育过于注重书面和口头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教育方式。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在学生心中形成深远的文化影响。
二、非遗教育解决方案1.营造浓厚的非遗氛围学校和地方政府可以开展各种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如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组织非遗文化节日等,来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到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制定非遗教育教材相关部门可以编写非遗教育教材,并在学校里进行推广应用。
这些教材可以包括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技艺的介绍以及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3.建立非遗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将非遗教育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相应的非遗文化课程。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鲜明,非遗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非遗教育指的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以教育为手段,将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过对非遗的学习和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
但是,当前非遗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一:非遗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当前,非遗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分散、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全面性的认知和学习。
在学生们接受非遗教育时,很多时候仅限于对一些著名的非遗项目的浅层次认识,而未能深入剖析其中的深层次内涵。
解决方案:为了让非遗教育更加有深度和系统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拓展非遗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开展具体的技艺传承和维护活动,更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沿革等角度进行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阐释,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做到协同推进。
2、强化非遗教育的逻辑性和知识性,将各个非遗项目背后的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打通、串联,将非遗文化哲学观与时尚流行及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融合发展,既满足知识性的需要,也有深刻的开拓创新意义。
3、增加非遗教育的知识深度,从文化价值、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让学生们了解非遗文化深刻的历史文脉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问题二:非遗教育仅仅停留在教育形式上,而过于忽略非遗文化传承的生动体验现在的非遗教育,大多采取课堂教学、文艺汇演等传统教学形式,缺乏生动的体验式教学,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理解非遗文化,我们可以:1、加强非遗教育的实战性,将非遗文化通过更多的实践体验的形式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能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更多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比如在校园里开设非遗文化展览、举办非遗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更加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了解非遗文化。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非遗教育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和创新发展。
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传承人流失、传统技艺失传、传承环境恶化等。
因此,非遗教育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着重探讨非遗教育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非遗教育的问题1.传承人流失传承人的流失是当前非遗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少传承人由于生计等原因选择了转行,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
传承人的流失不仅使得非遗技艺无人传承,也使得非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传统技艺失传同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由于年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变,使得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环境变得日益恶化,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这些传统技艺一旦失传,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传统造成重大损失。
3.传承环境恶化非遗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传承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传统的手工艺品作坊、传统技艺的展示场所等逐渐减少,使得传承环境日益恶化。
4.面临市场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非遗技艺也难以逃脱这一趋势。
受商业化、工业化的影响,部分非遗技艺开始迎合市场需求,导致传统工艺的变异和失真。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非遗传承机构也对非遗技艺进行商业化开发,这也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5.教育体系融入不足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非遗教育的融入程度不高。
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但整体上非遗教育的传承还需要更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方式。
二、解决方案1.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针对传承人流失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中。
此外,可以联合相关机构,开展非遗传承人的选拔和评选工作,对于有潜力的传承人进行培训和指导。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
非遗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非遗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匮乏、传承人才短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教育的有效开展。
本文将从非遗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非遗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非遗教育的重要性1.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非遗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从而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2丰富教育内容非遗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在非遗教育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传统节庆等,这些内容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1.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非遗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培养方式。
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非遗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资源匮乏目前,我国非遗教育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供给不足。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缺乏相应的非遗教育资源,导致非遗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2.2传承人才短缺传承人才是非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传承人才相对短缺,无法满足非遗教育的需求。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只有少数传承人掌握,传承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2.3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非遗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非遗教育的发展需求。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非遗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非遗教育的解决方案3.1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了有效开展非遗教育,需要加强相关的教育资源建设。
教育部门可以加大对非遗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非遗教育资源。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非遗教育问题1.非遗项目面临失传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由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大多依赖于口口相传,新一代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了解非常有限,导致这些非遗项目慢慢地失去了活力和传承的渠道。
2.非遗项目传承困难传承非遗项目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传承人减少、传承环境的恶化、传统技艺的流失等问题。
传统的非遗项目通常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而现代社会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很多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非遗项目,导致传承困难。
3.非遗项目认知度低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众多的项目,但很多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仍然比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渠道不够畅通,导致这些非遗项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4.非遗教育不足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并不重视。
这导致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认知度受限,无法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非遗教育解决方案1.增加非遗项目宣传和推广针对非遗项目认知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和推广渠道来增加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例如组织非遗展览、举办非遗表演、制作非遗宣传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项目,提高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2.加强非遗项目传承和培训针对非遗项目传承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来解决。
通过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机构、提供传承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学习中,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
3.引入非遗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机构中,应当引入非遗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非遗项目。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方式,增加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培养他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热爱,逐步形成非遗项目的传承意识。
4.制定非遗保护政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非遗保护政策,明确非遗项目的保护范围和措施。
通过资金支持、法律保护、宣传推广等方式,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确保非遗项目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非遗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依托实体文物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惯例以及相关的实体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非遗教育问题:1.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对非遗教育提供了不足的资源。
2.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非遗教育大多停留在课外辅导的阶段,还没有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体系中。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具备对非遗教育的理解和传授能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成为影响非遗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
4.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不足:由于学生缺乏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非遗教育的实施难度增加。
非遗教育解决方案:1.政府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2.完善教育体系: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正式的教育体系中,设立相关的非遗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非遗的机会。
3.教师培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非遗的理解和传授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非遗教育工作。
4.多元化教学手段:在非遗教育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实地考察、参与体验等,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5.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加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从而推动非遗教育的深入发展。
总结:非遗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政府部门、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丧失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变得愈发迫切。
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非遗的传承和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围绕非遗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非遗教育问题1.1缺乏系统化传承机制非遗作为一种口口相传或者通过身体的直接示范传承的文化形式,缺乏系统化的传承机制。
这导致非遗的传承受到了限制,许多非遗技艺可能因为没有得到传承人的传授而面临失传的风险。
1.2教育资源缺乏在当代社会,非遗教育往往被忽视,相关的教育资源匮乏。
学校课程中很少涉及非遗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即使有也很难保证传承的深入和系统性。
1.3传统非遗与现代教育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非遗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出现了脱节。
传统的非遗教育注重学徒制和实践操作,而现代教育更加重视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导致非遗教育普遍受到忽视。
1.4缺乏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除了教育领域的问题之外,在非遗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甚至濒临失传。
二、解决方案2.1建立非遗传承机构针对非遗传承缺乏系统化的问题,可以建立非遗传承机构,负责对非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搜集和传承。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非遗传承的相关资料和培训,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2.2引入非遗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非遗教育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安排,让学生接触到非遗文化,并逐步了解非遗的历史、传承和价值。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3推广非遗教育资源在非遗教育资源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相关内容和资源。
比如开发非遗教育网站或者手机应用,通过这些平台将非遗教育资源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
2.4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为了解决传统非遗与现代教育脱节的问题,可以通过整合传统和现代教育理念,寻求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相关系 保护所必须面对 的 问 题 。
统的理论研究不可缺失 。 而目前 很 多 高 校 设 置 的 非 缺少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 物质文化遗产 专 业 “
3] , 识体系作为支撑 ”[ 所以难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的学科化发展的需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 “ 不专业 ” 2. 十年来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各国政府和学者 的广泛参与下 ,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机 构日趋增多 , 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一些高校开 始出现 有 关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研 究 中 心 或 研 究 方
2 0 1 2 年 5 月第 5 期 · 研究与探索 ·
高教论坛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u m g
2 0 1 2 . N o . 5 M a y
高校非物质文Leabharlann 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龚 坚
( ) 肇庆学院 , 广东 肇庆 5 2 6 0 6 1
[ 1]
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成为必要之举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性研究不足 1. 近年来 , 伴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实 践 的 继 续 发展 , 相关的理论研究有所增多 , 一大批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相关学科的 学 者 进 入 到 非 物 质 文化遗产保护 和 研 究 的 领 域 , 有力和有效地推动了 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实 际 保 护 工 作 。 但 是,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 究 起 步 较 晚 , 从总体 譬如有关 遗 产 的 知 识 谱 系 、 遗 上看仍显滞后和不足 , 产价值体系 、 遗产学科体系 、 遗产 保 护 体 系 等 都 有 待 当前高校非物质文 认识和提升 。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 化遗产教育的基础理论也面临缺位的情状 。 此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兼 具 理 论 性 、 实践性 “ 与应用性 , 从非物质文化遗 产 保 护 实 践 来 说, 非物 特 点、 形 态、 类型和发展规律等 质文化遗产的 概 念 、 基础认识 , 还有保护实践中遇到 的 诸 如 保 护 与 开 发 、 发展的关系问 题 的 回 答 , 都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2] 。 但 问 题 是, 展提供了 思 路 和 方 法 [ 当前研究缺乏
会发展的要求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问题亟 待解决 。 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 3. 当前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的 另 一 个 状 况 是 , 参 与者多 , 参与学科多 , 但缺乏系 统 性 。 部 分 学 者 从 各 自的专业角度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进 行 研 究 , 从而为 非物质文化遗 产 研 究 提 供 了 鲜 活 的 个 案 ; 也有学者 以各自的专业 为 落 脚 点 , 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为本专业研究发 一些理念和方 法 指 导 本 专 业 研 究 ,
4] ”[ 行修订 。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和社
( ) 、 物质文化遗产 学 》 乌丙安的《 非物质文化遗 2 0 0 9 ( ) 。这些教材的撰写体现 产保护理论 与 方 法 》 2 0 1 0 了学者们在 “ 非 遗” 专 业 课 程 教 学 方 面 做 出 的 努 力, 不过 , 从数量与研究深度来看 , 这些论著难以满足非 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建 设 及 学 科 建 设 。 因 此,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 研 究 , 提升专业教材 的水平 , 完善课程体系 , 将是今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教 育及学科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4. 进入 2 我国开展 了 声 势 浩 大 的 非 物 1 世纪以来 , 质文化遗产 申 报 与 保 护 活 动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各地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雨后春笋 般 涌 现 。 有 关 非 物 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随之展 开 , 而现实的情况是, 保护与研究的热情高涨 , 专业人 才 却 十 分 匮 乏 , 从而 。 由 此, 造成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遭 遇 “ 破坏性的保护”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 培 养 问 题 亟 需 引 起 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 根据相关部 门 的 研 究 , 在“ 十二 期间 ,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和 管 理 人 才 的 缺 口 有 1 五” 0万 人之多 。“ 但一 般 的 学 校 无 法 培 养 出 合 格 的 非 遗 保 老师自己都不明白怎么 教 学 生 , 只能以其昏 护人才 , ” 昏使人昭昭 。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如是说 。 从当前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实 际 情 况 来 讲 , 非物 质文化遗产学仍未作为一门学科 列 入 我 国 高 等 学 校 本科和研究 生 的 学 科 专 业 目 录 中 。 因 此 , 目前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往往被置于 的做法如前所 述 , 相关专业如民 俗 学 、 文 学、 人 类 学、 民 族 学、 艺 术 学、 历史学 、 管理学等专业之中 , 其教 学 由 不 同 专 业 背 景 的教师来完成 。 这样的做法虽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匮乏 的 窘 境 , 但是, 基础理 教学内容的庞杂分散 、 缺乏系统的情形等 论的缺位 、 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 化 遗 产 专 业 人 才 的 培养 , 进而直接 影 响 到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专 业 教 育 的 发展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对策探讨 二 、 针对高校 “ 非 遗” 教 育 面 临 的 诸 多 挑 战, 笔者建 议从学科基础理论 、 专业设置 、 课程体系、 师资建设、 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来促 进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学科化建设 。 加强基础理论 研 究 ,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1. 科化建设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 重 要 性 虽 已 被 普 遍 认识 , 但与之密切相关的基础理 论 研 究 、 非物质文化 遗产学科建 设 尚 不 成 熟 、 不 完 善。 对 于 非 物 质 文 化 分 类 系 统、 价 值 系 统、 保护体系等的 遗产概念系统 、 研究 , 还很不够 。 “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 设 , 就是严格按
, 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及非物
7 8
向 。 如在历史学 、 民俗学 、 人类学 、 艺术学、 文学等学 科专业中加入了文化遗产保护 、 民间文化、 民族文化 与民族遗产 、 传统工艺美术 、 民间文学等方向。具体 来讲 , 原 本 是 设 计 艺 术 学 专 业, 以“ 非 遗” 为名开设 “ 传统工艺美 术 ” 的 专 业 和 课 程; 原本是戏曲文学专 业, 则借 “ 非遗 ” 之名开设 “ 传统戏 曲 ” 的专业和课程; 甚至比较文学专业也来凑热闹 , 挂起“ 非遗” 的牌子, 开设 相 关 的 课 程 。 “ 这导致大家谈的名目都是‘ 非 , 遗’ 但所谈 的 内 容 五 花 八 门 。 表 面 看 很 专 业 , 实际 ” 上却很业余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徐 艺 乙 表 示, 要 改变这种状况 , 就需要研究非遗 的 科 学 原 理 , 设置相 编写教材 。 对此 , 中央美 术 学 院 文 化 遗 产 学 关课程 、 “ 有 些 民 间 艺 术 等 边 缘 学 科, 系主任李军也 有 同 感 , 换个名号成 为 非 遗 专 业 , 实 际 上 换 汤 不 换 药。 而 有 赶 个 时 髦。 这 个 些则是向与 非 遗 相 关 的 学 科 聚 拢 , ” 过程中放马过快 。 需强调的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当前发 更是人们体认国家和民族的重 展经济的人文 资 源 , 要文化符号 , 所以 , 培养具有中华 民 族 优 秀 品 格 的 大 学生 , 确保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必须在大学教育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还没 有其独立的 位 置 。 而 目 前 , 有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我国高等学 校 本 科 和 研 究 生 的 当前我国对学科的管理仍保留 学科专业目 录 中 。 “ — —学 科 统 筹 规 划、 计划 经 济 下 的 管 理 模 式— 申报审 批, 行政和人事色彩明显 , 学科专 业 调 整 尚 不 能 完 全 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术精神处置 。 在 这 种 管 理 思 路 和 学科专业难以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进 管理体制下 , 不能根据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及 时 准 确 地 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