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大学生的培养

合集下载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

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

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的融合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的融合研究

教学实践[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我国对美育更加重视,将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既可以让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水平得到提升,也可以增强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相融合,应当从课堂教学、实践应用、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出发,更好地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中的重要价值。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大学生美育的应用价值,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入美育教学中,以此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大学生;美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075-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逄书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的融合研究[J].天工,2023(20):75-77.逄书超 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大学生美育的融合研究作者简介:逄书超(1986—),男,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工文化研究。

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美育工作的落实,在多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美育的重大作用,要求各级学校要全面推进美育,从而实现大学生美育素养的形成[2]。

美育是我国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3]。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及生产等实践工作中产生,并且流传至今的文化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意识,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导向、审美水平等,直接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4]。

因此,非遗和高校大学生美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将非遗融入高校大学生美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非遗与高校大学生美育融合的意义非遗内容具有文化和艺术审美双重内涵,从当前非遗代表作名录可知,非遗的内容种类丰富、题材多样,包括灯笼、剪纸、风筝、泥人、面人、糖人等,这些非遗内容在民间及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是现阶段艺术审美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5]。

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为豪 , 无不让世人叹为观止 。因此 , 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 将有利于剔出 学 生心 中盲 目的崇 洋媚 外 、 民族 文化 自卑 、 民族 情感 失落 、 文化 殖 民等不 良的文化 心理 , 增强 学生 强烈 的 民族
收 稿 日期 :020 -2 2 1-40
1 大 学 生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教 育现 状
大学 生是 弘扬 和传 承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的重要 主体 , 但是 受制 于 多种原 因 的影 响 , 国的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我 教 育在 高校却 显得 比较 滞后 , 未能 有效 展开 。主要 表 现为 : () 1 大多 高校对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认识 不 足 , 开设 该类文 化 的课程 。 未 () 2 高校从 事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教育 的师 资力 量 比较欠 缺 , 然某 些 高 校 在此 领 域拥 有 很 多 知名 的专 家 虽
此 中华 民族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是对 大学 生进行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最 好 素材 之 一 , 它不 仅 有利 于 提 升 大学 生 的
人文 品质 , 更有 助 于培育 大学 生强 烈 的民族 自豪感 和 高度 的历史 责任 感 。 ( ) 强对 大学 生 的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教育 , 利 于 大 学 生增 强 民族 自豪感 和 国家 荣誉 感 。中华 民族 是 1加 有
文化传承使命 感以及提升 自身人 文品质和道德 素养 。因此 大学应努 力为大 学生接 受非物 质文化 遗产教 育营造 良 好 的氛围, 创新教育模式培养 大学生的文化 自觉意识 。
关 键 词 : 学生 ; 大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教 育 ; 义 ; 径 意 途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G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9 7 2 1 )8—10 0 10 3 0 (0 2 0 0 7—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习俗等各种社会实践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群体和个人共同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技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和破坏,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也受到了影响,传承方式受到了限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园教育之外,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和实践锻炼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活动内容和形式有时过于单一,缺乏新意和创新性。

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够显著。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使之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紧迫性,需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实意义宋春颖(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辽宁锦州J21000) 摘要:中华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瑰宝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民族之神。

高校作为社会主是历史纪念物.第二类是考古遗址,第三类是建筑群。

非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机构.担负着发展中华民族科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技、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在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挥教育功能,以优秀的文化瑰宝感染青年。

鼓舞青年,进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一步完善高校素质教育和美育德育教育。

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节日庆典等)。

而这些被称为遗产的文化瑰宝,如此宝贵.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中国传“我们过去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做得不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起源于够的。

传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历史的尘埃落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

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

也是我们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校必须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文4-1=部部长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孙家正的话深刻地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于华夏民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族思想的支撑作用.更深切地让我们感觉到这种先进、优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校园非遗活动策划

大学生校园非遗活动策划

一、活动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特此策划一场大学生校园非遗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2. 提高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培养其文化传承责任感;3. 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4.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的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主题“传承非遗,弘扬文化,共筑中国梦”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至10月25日五、活动地点校园内各大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操场等)六、活动对象全校大学生七、活动内容1. 开幕式(10月15日)(1)领导致辞:邀请学校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发表讲话,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传承责任。

(2)非遗展览: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大学生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

(3)非遗表演: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非遗艺术。

2. 非遗知识讲座(10月16日至10月20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非遗的定义、分类、价值、传承现状等。

3. 非遗体验活动(10月21日至10月23日)(1)剪纸、泥塑、皮影戏等传统技艺体验:组织大学生分组学习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制作过程。

(2)传统节日庆典:举办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让大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3)非遗摄影比赛:鼓励大学生用镜头记录非遗活动,展示非遗魅力。

4. 非遗论坛(10月24日)邀请大学生、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围绕“非遗传承与发展”主题进行研讨,共同探讨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

5. 闭幕式(10月25日)(1)总结发言:回顾活动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业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业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专业的深度与广度引言:当谈到高校教育时,我们往往会想到专业学习和知识传承。

然而,除了学术领域的知识,高校还承载着一种非物质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高校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业的关系,以及其在教育中的深度与广度。

一、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1. 传统技艺的传承高校作为知识传承的场所,承载着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责任。

中国的丝绸织造技艺、南京云锦技艺等,都通过高校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经验得到保护和发扬。

高校不仅为学生提供机会学习这些技艺,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拯救许多高校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致力于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护和传承,高校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源。

高校还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

二、专业学习的深度1. 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高校的专业课程旨在提供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挑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研究在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中,高校为学生提供了深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调研和研究项目等学习形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文化的本质。

三、专业学习的广度1. 跨学科的学习体验高校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学生能够拓宽眼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高校教育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非遗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

非遗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

一、品德修养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关联品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自觉将一定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以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为目标的一种自我调控、自我塑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1]。

在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传统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具有突出的人类贡献,就是因为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无不展示着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标识。

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中,以语言、戏曲、手工技艺等为载体的文化形式表达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弘扬的各种价值理念,例如:贵州高坡苗族传统木匠工艺塑造了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专注敬业、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

由上所述,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品德修养有着天然且深层的关联,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品德修养教育中的优势,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的丰富内涵,教育引导更多的人提升品德修养。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意义(一)非遗中体现出道德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自我满足感的提升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讨论基本停留在能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何种历史借鉴意义等此类问题上,而忽视了非遗带给参与者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价值。

例如:侗家人的侗族大歌高亢激昂,洋溢着侗族同胞的自信乐观,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乡间妇女在阳光下惬意地绣着马尾绣;庆祝节日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吹着箫笛、舞着龙狮等。

通过这些方式的表达,参与者们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满足,全部洋溢在脸上了。

笔者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过程中看到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雕刻傩面具时的心无旁骛和满足;传承人在表演傩戏时的自信和自豪,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感动,感动于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在这一刻,他们的自身价值是得到提升和满足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对道德个体产生的自觉的道德约束力非物质文化活动可以使参与者产生一种自觉的教化,促使人们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境遇[2],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环境。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

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高素质传承人才①张颖,郭佳琪(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067000)一、前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高职院校在当地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教学与传承优势等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解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中的优势,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素养,结合时代特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一种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创新高素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现状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后,一些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保护条例,从中央到省也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

2015年中央美院也与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举办了“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非遗保护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举办了【非遗进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实验室系列“讲&做”———“拼布绣进课堂”的活动,作为非遗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还有一些艺术设计类院校、社会团体、企业,在文化标识的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方面参考和利用了某些历史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元素。

尽管这些只是非系统的、局部的,但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政治影响,这些都对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如此,仍然在非物质文化的建设及传承实践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培养面临诸多困境。

浅谈大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大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外教育来看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和课程教育那么利用学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也可以加强校际交流成立校际生活动的方式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并了解非遗及其保护的知的非遗保护工作的专门组织比如学生非遗社团联合会等识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但事实上很少有高校组织与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举办沙龙辩论会或比非遗保护有关的学生活动就算有此类活动也缺乏一个长赛
会 文 化 传 承 的 优 秀 群 体 ,在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方 面 具 有
非遗不 是静止不变 的 , 而是 一种活 的文化 。它们的文化 内涵不 是通 过物 ,而 是通过 人 的活动表 现 出来 并传达 给受 众 。这种 “ 活态 ” 充分表现在 非遗 的口头传说和表述 中 , 也体 现在风俗 礼仪 、 表演艺术 和传统工艺技 能等遗产 中。 2 . 1 . 4 传承性 。 非遗具 有被人 类群体 或个体 一代代 享用 、继承或 发展
独特 的优 势 , 应该 在保护工作 中发挥应 有的作用 。
1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内涵界定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在 《 保护 非物质 文化 遗产公 约 》 中将
非 物质文 化遗产 的概 念界定 为 : “ 是 被各 社 区 、 群体 、 有时是 个人, 视 为其文化 遗产的各种 实践 、 展现、 表达、 知识 和技能 .
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交流来 传承 , 如观念传递 、 口述 、 身体示范等 形式 。非遗是
活 态 的 人 类 文 明 遗 产 ,是 人 类 不 断 创 新 和 叠 加 的 历 史 文 化
动, 不 断使这 种代代相 传 的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得到创 新 . 同 时
也 为 他 们 自 己提 供 了一 种 认 同感 和 历 史 感 . 由此 促 进 了文 化 的多 样 性 和人 类 的 创 造 力 。 ” 包 括五个方面 : 一 是 口头 传 统 和

完善高校非物质文话遗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完善高校非物质文话遗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完善高校非物质文话遗产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摘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热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传承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有效并可持续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非遗;课程建设1、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教学情况(1)相关专业的设置目前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工作已经有一定规模,许多本科高校设置了相关院系,并设置了30多个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这些专业方向大都设有校内外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2)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讲座、学生社团开设情况高校除了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素质教育选秀课程,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以后,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类的课程的数量在快速增加。

与此同时,高校还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素质教育讲座。

讲座的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象征符号、传统节日、节日文化、京剧艺术、原生态艺术、老北京曲艺知识、民间剪纸、中国毛笔与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外国遗产旅游等等。

高校还设立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活动的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

例如北京大学设有北大民俗学会、茶社、节日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设有民俗学社,中国地质大学设有大学生剪纸协会、大学生书画协会等。

(3)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科研项目的培养情况从科研项目上看,高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教研立项极少,相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立项相对多一些。

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源上来看,这些项目有理论研究,也有实用性研究,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

这些项目级别普遍较高。

通过科研项目的延深,扩展了理论学习的范围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有一定理论的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摘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同时,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同时,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涵(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拓展民族文化形式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掘、抢救、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饱含民族学、民俗学、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知识,也饱含织造、制茶、酿酒等科技知识,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可以帮助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1],对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三)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主导思想与精华。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凝聚力以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遗”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

“非遗”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

“非遗”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及应用□于润泽/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价值。

在我国各省市拥有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本文以“燕京八绝”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积淀了无数的智慧,孕育了不同地区的精神文化,形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燕京八绝”作为北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开创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新高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每件作品背后更体现了工匠精神。

高校大学生培养的目的之一是要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发挥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意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大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要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思想的契合点。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利用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利用
科技信息.
基 础 论 研 讨
浅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在高 校思 想教 青 工 作 巾昀 利 用 谈非
山 东万 杰 医学院 李智 勇 淄博 万杰 集 团 尹


[ 摘 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 具有培育 高校 大学生爱国热情和 民族精神 、 升人 文素养和文化品住 、 提 锻 炼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和 实践 能 力 的 作 用 。我 们 应 根 据 高 校 思 想教 育工 作 的 特 点 采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 文化素

而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和考试指挥棒 的影响下, 高校课堂教学长期存 在 的一些 问题并 未得到根本解 决, 如狭窄的专业教育 、 统的注入式教 传 学、 模式 化的人 才培养 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大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 践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 思维 和创新能力都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 这 种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难 以形成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 是劳动 人 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 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闪耀着与时俱进 、 革故鼎新的思想光辉 , 这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专业以外 的多学科知识, 助于扩大 知识 面, 视野 , 有 开拓 激发创新意识 , 为大学生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高校应 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 、信息传 播和知识创新等方面的优势,

质教 育和 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途径, 借鉴和利 用我 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 中可 以丰富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的 内容 加 强 对 高校 学 生 的 思想 教 育 工 作 。 [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 遗产 高校思想教育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于 2 0 0 4年 8月下发 的《 关于进 一步加强和 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分表 明了我们 党和国家对 大学生思想 充 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 它指出 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 事 关广大青 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 事关 国家和 民族 的前途与命运 , 是一项基 础 工 程 、 心工 程 、 望 工 程 和 社 会 工 程 , 响深 远 , 义重 大 。党 的 十 民 希 影 意 七大报告 强调: “ 加强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 用民族文化 丰厚资源 。 因此 , ” 为做好 高校学生 的思想教育工作 , 我们应 利用各种渠道 开发利用我 国民族文 化中的优秀非物质 文化 遗产资源 , 挖 掘其 中精神 内涵 , 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 ,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的趣 味性 ,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概 述 根 据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通 过 的 《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 保 中的 定 义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被 各 群 体 、 体 、 时 为 个 人 所 视 为 其 文 化 遗 “ 指 团 有 产 的各种实践 、 演 、 现形式 、 识体 系和技能及 其有关 的工具 、 表 表 知 实 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 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 自然界的 与 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 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 到创新 , 同时 使 他 们 自己具 有 一 种认 同 感 和 历 史感 , 而 促 进 了 文 化 多 从 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作为一个历史 悠久和有 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的国度 ,我国不仅物质 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 物质文化遗产也千姿百态 , 非 数不 胜 数 。 二 、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在 高 校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工作 中 的利 用 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民族深层文 化和不 同历史 时期 文化主题的高度 凝聚, 以独特 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人们 的思 维方式 和价值 观念 , 并 进而构建起 整个民族共 同的思想基础 。在 中国博 大精 深的非 物质文化 遗产 中, 藏着 丰富的思想道德 教育的内容和资源 , 蕴 它是对大学生开展 思想教育工作 的活水源头 。 1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 内涵培育学生 的爱国热情和 民族精 . 神 改革开放 以来 , 尤其是随着我 国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 , 不少 大学生 受西方 思想文化 的冲击, 以自我为中心, 目崇洋媚外, 盲 金钱至上 , 政治信 仰迷失 、 集体观念淡薄 、 民族情感失落 、 理想信念模糊 , 缺少应有 的政治 热情 和爱 国激情,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 。而中华民族历 来 把 “ 而 忘 家 ” “ 下 为 公 ” “ 己 奉 公 ” “ 忠 报 国 ” 为 高 尚 的价 国 、天 、克 、精 作 值理想 和积极 的人生态度 。爱 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 民团结奋 斗 的 一 面 旗 帜 , 维 护 祖 国统 一 和 民族 团结 、 御 外 来 侵 略 和 推 动 社 会 在 抵 进 步中, 发挥了重大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 的十七 大报 告 中指 出, 以 爱 国 主 义为 核 心 的 民族 精 神 和 以改 革 创 新 为 核 心 的时 代 精 神 是 社 会 主 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基本 内容和精髓 。五千年悠久灿烂 、 博大精 深的非物 质 文 化 孕 育 的 中华 民族 精 神 , 中华 文 化 的 深 层 内核 , 民 族 凝 聚 力 的 是 是 重要 源 泉 。 涵 着 弥 足 珍 贵 的 精神 价 值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我 们增 强 蕴 是 民族 精 神 的宝 贵 资 源 。 此 , 应 充分 利 用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教 育 , 中 因 高校 以 华 民族 优 秀 道 德 传 统 来 激 励 大 学 生 继 承 和 弘扬 爱 国主 义 传 统 , 育 大学 培 生的 民族精神, 提升他们 的民族 自信 心, 帮助他们树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和正确 的人生观 、 世界观。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成分提升学生 的人 文素养和文化 品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ritual、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等方面的文化形态。

它们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高校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却并不充分,很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知甚少,这就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商业化、电子化所替代,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宗教仪式等多种文化形态,从而培养自己的文化审美与情感体验。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发声,保持文化认同的连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之中,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多传统技艺、艺术表演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优秀的创作才能。

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技艺的发扬创新,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体验和创新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解读。

1. 课堂教学方式: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历史、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感受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从而吸引学生更加关注、了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名族精神的意义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名族精神的意义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名族精神的意义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教育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进校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校园推进的对策。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涵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了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内核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蕴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

比如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中秋节,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中秋之月又圆又亮,月色也皎美,寄意家人团圆和美好生活。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培养意义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培养意义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的培养意义摘要: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极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上,高等教育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意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其作用的分析,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各族人民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灿烂历史,具有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东北大鼓、古伦木沓节、东北二人转、剪纸、女真谱评等。

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并且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与发展。

因此,黑龙江省于200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并且各地级的非物质文化相关保护机构也都相继成立。

一、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量和种类。

目前,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共有203项。

这2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旅游景点区域。

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特点:形态多样性、濒危性。

形态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传统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知识与技能、手工艺及其表现上述文化形式的空间,从少数民族到多民文化,从饮食、美术、体育竞技、建筑等到礼仪及其活动空间,星罗棋布、包罗万象,展现出了非凡的意识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沉淀。

但是现今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民众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力由于黑龙江省政府、媒体以及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承等方面的意识很淡漠,所以造成本土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淡薄,从而间接的造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这对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方面百害无一利,所以对其的保护迫在眉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匮乏经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人群呈现出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模式中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模式中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模式中的重要性作者:冯立李笑梦常荣彪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9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如今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紧迫,艺术专业应该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前沿,在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学习,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让有志的学生投身于此领域,帮助、鼓励大学生就业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关键词:遗产;民族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

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

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教育传承优势。高等教育在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方 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大学生因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 习能力, 可以通过综合类高校的艺术院系的结合, 使大学生 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同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本 身的特性, 在不失其本质内涵的前提下, 对其传承过程中增 添新的因素, 创新和吸收从而形成文化积累 。 二、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全面推进人才综合素 质培养的意义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不仅是维护文化主权, 更有利于抵制外域文化霸权渗透, 而且是对中华民族集体情 感、 民族智慧、 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认知认可的过程 。 高 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人的综合素质培育体系, 建立 、 、 系统 科学 合理的教育机制, 这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任务和要求 。 ( 一)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 中华民 “国而忘家 ” 、 “克己奉公” 族历来把 作为高尚的价值理想和积 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从来就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 在维护民族团结、 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 、 发 面旗帜, 挥了重要作用。几千年悠久灿烂的非物质文化孕育了中华 民族精神, 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精神支柱。因此, 高校应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培育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以中华民族优 秀道德观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帮助他们树 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二) 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高等教 育要不断探索以培养和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 产博大精深, 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保留着各民族特有 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闪耀着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的思想光 。 辉 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可以使大学生获得许多专业以外的 学科知识, 有利于知识面的扩展, 开拓视野、 激励创新意识, 为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 ( 三) 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人格修养 、 树立远大志向。 非物 质文化遗产蕴含和谐理念 、 奋斗精神、 人格追求以及理想情
·159·
怀, 具有永恒魅力和巨大感召力 。 重视文、 史、 哲、 艺术的熏 陶, 强调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对于提高一个人的内 在品质和外在风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 四)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 通过非物质 文化遗产教育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可以提高大学生 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以此大力弘扬 的文化情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活动, 系统引进民间文化, 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 学实践密切结合, 并对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 习, 传承和保护。 这些民间艺术在校园中通过大学生的学 习、 表演、 传播, 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 有很大的改善。 三、 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 校将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专业纳入学校的课程 体系建设是最佳途径, 因此要采取有步骤、 有层次、 有重点地 开展相关专业建设。 ( 一) 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政策的制定 。 教育主管部门应 制定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并予以保证 。 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需求, 将高校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相结合, 由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的转变 。 有步骤分层次有重 点地开展相关专业建设, 通过教学指导大纲的形式, 明确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所要达到的目标 、 要求。 教育主管 部门开展必要的教学情况检查也是促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手段 。 ( 二 ) 学科布局及课程设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关 键问题是课程问题 。 高校自身要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和考 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 学科与课程 试评定细则, 的支撑, 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教学, 高校可以开设选修课, 学生通过学习拿到相应学分 。 河北科技大学针对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 相继开 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把民间音乐 、 民间舞蹈等课程设置 2 个学 分, 为 40 个学时, 在传统教育中渗透出科学的教育 理念 。 ( 三) 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高校应在教学资源、 人员配 ( 上接第 59 页) 身上的手段。 ( 三 )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 负 面 价 值 。 格 式 合 同 对 诚 实 信用原则的负面价 值 主 要 体 现 在 合 同 形 式 上 。 提 供 方 为 了使消费者尽快与自己签订合同, 并且使自己的利益最大 化, 导致他 们 大 都 在 文 字 上 和 形 式 上 下 功 夫, 如条款冗 文字细小, 晦 涩 难 懂, 对免除自己责任或加重对方责 长, 任的条款隐藏在其他 条 款 中, 不 以 明 显 的 方 式 标 出, 或者 把免责条款写在一 些 隐 蔽 的 地 方 。 隐 藏 条 款 与 不 公 平 条 款不同 。 不公平条款并不刻意隐藏模糊自己, 而是明确的 , 如在劳动合同当中规定“工伤概不 负 责 ” 标在合同之中, 它并不怕为对方所知悉; 隐藏条款一般都是以一种不容易 为对方所知悉的方式规定在合同中的, 目的就是不让相对 。 方注意到 前一个损害的是公平原则, 后一个损害的是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文明进步, 是世界文化多样 性的体现。我国是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 勤劳 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些 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是维系民族存在、 民族感情和国家统一 的重要纽带。然而,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 中国面临 、 、 着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扩散 西方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的夷平趋势, 使得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 。 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中国 “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 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 ” 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肩负着培养全面发 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 高校应勇于担当起时代所赋 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开发利用非物质文 化遗产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 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教育工作, 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 审美情趣、 人文素 养和科学素质。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高等教育 人才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 一、 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优势 ( 一) 人才优势。人才资源丰富。 拥有大批博士生、 硕士 生、 本科生, 学科门类多样。 同时大学生自身拥有一定的文 化基础, 他们善于学习、 接受新的文化, 相对于其他社会成 员, 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有充足的时间、 精力从 事文化教育传承事业。 高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生的人 才优势, 对其进行系统培训, 逐渐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 、 素质 高、 有热情的人才队伍。 ( 二) 文化优势。高校作为文化聚集地, 有一大批具有科 学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 、 实践能力强的人力资源 。 将不同学 、 、 科 不同专业 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教育工作中, 依靠其广博的知识和学习的热情, 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学习、 发掘、 研究、 传承、 保护等工作, 这不仅锻炼 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可以扩大学生知识层面, 增利 赵淑君 李荣素
【摘
要】 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 对于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 培育创新能力, 以及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精 神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优势说起 , 对其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 并对如何加强教
育进行讨论。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大学生培养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科技大学重点项目课题 ( 编号: FY201019 )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赵卫利( 1954 ~ ) , 男, 河北安平人; 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 ; 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利用 赵淑君, 李荣素, 河北科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