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切片研究 李海林
教学“切片诊断”助力盲校语文教学
文理导航Liberal Arts Guidance2024年第9期(总第513期)No.9,2024Serial No.513【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教学切片诊断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解读,结合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长远发展需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交流探究,寻求解决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提升,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从教学切片诊断的优势入手,结合目前盲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教学切片诊断的盲校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切片;课堂诊断;盲校;小学语文;创新模式教学切片就是对一节课进行分解研究的课堂研究方法,将录像和现场观察相结合,提取典型的教学行为片段,重现教学实践的过程,直观展现和归纳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而提升教学技能和课堂手段。
课堂诊断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诊断,是对教学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但是目前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很难调动积极性,小组的交流互动少而无用,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而且学习兴趣不佳,无法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这也导致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要开展导入、问题、小组、评价的切片诊断,激情导趣、发散思维、提升质量、归纳经验。
一、开展导入切片诊断,激情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趣味教学,让刻板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可以改进学生的情绪变化,合理调节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情节,有效提高学生的不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的导入环节尤为重要,这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关键,课程的导入必须要能够利用素材达成,初步揭示课题的目的,让导入环节有一定的厚度,而且导入的素材要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被再次利用。
导入环节的目的在于激情导趣和课题引入,因此盲校小学语文的教学切片和课堂诊断必须要注意课程导入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要注意它与教学目标的连接。
关于王荣生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精编版
王荣生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这遍地专家与砖家并行的年代,我们早已麻木于看见一个个所谓的“大师”,然而王荣生的确是一位语文的江湖上见血封喉,招招“致命”的语文高手。
其学养深厚、思辩性强,重学理,更重实践,重批评,更重构建。
他的研究拨云见日,使长久以来的一些故弄玄虚变得无地自容,给津津乐道的唯教学技巧派以当头棒喝。
他的理论是多彩的,充满活力的。
他交流亲切、激情、睿智。
他的课例研究、他的精思平和、他的实干精神、他的长久坚持、他敏锐思考、他的独特视角,将语文教学引入到了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我们猛然发现,语文课堂研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实在回归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田野。
他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研究语文。
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语文教育有三次转变。
第一次是以语言为视野。
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三老。
第二次是以文学为视野,代表人物是钱理群、王富仁、王丽等。
第三次是以课程论为视野,代表人物王荣生和李海林。
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版再版,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座新高峰。
该书深入探讨了语文教育研究中的许多前沿课题,在学界产生了“绕不开去”的学术影响,一时洛阳纸贵。
江浙一带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则全文誊抄王荣生该著作以深入学习。
他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系统地开启了观课评教的新方法,提出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种观课评教的新样式。
王荣生提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
他认为语文教学研究要从过多的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学内容和注学情。
为此他从教学内容角度开发出了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九级累进标准。
语文教学研究充斥着有过多的“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经验和所谓“模式”。
如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炫耀悬腕“胆、胆、胆!”一般,把教学的成功自认为仅是教学技巧精湛,让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成功之道,犹中医看病般神秘,他人无法学习。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一些语文课中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依然存在。
如何改进语文教学现状,切实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1、课堂形式化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课的本质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充分接触”,但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表现为课堂中既有音乐、又有舞蹈,又有表演,手脚并用,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结果学生被这些表象所吸引,却远离了文本本身。
把科学的语文课上成了纯艺术的表演课。
2、忽视内容的语文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有一种误解是把“合作”简化为讨论。
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因为讨论体现师生互动,体现自主学习,一堂之中,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哗躁有余,浮泛浅表。
3、忽视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近来,在有关语文素质教育的文章中,“人本”“个性”“人文”等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_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1]
在他之前,人们总是把眼光放在语言知识教育上, 或者是语言文化教育上。 语言知识教育论的语文课程 观是学语言,语言文化教育论的语文课程观是学文化。 它们都不是学言语, 前者实际上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 位在工具性上, 后者把语文的本质属性定位在人文性 上。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 语文课程目的=语文能力=言 语能力=语用能力=语感 (自然言语实践+自觉言语实 践)。 语感教学成为李海林语文教学理论的又一个命 题。 如果说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李海林从教学策略上为 言语教学搭建外部平台的话, 那么语感教学则是从教 学目的上为言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使语文教学具有了 实践操作的可能。但是对于语感教学应该怎样操作,李 海林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 但幸好他有课堂实录可 供我们参考探讨,我们在《中国当代诗四首》中选择几 个片断:
李海林突破了这个巢臼,将语文的本体由“语言” 转 向 了 “言 语 ”,超 越 了 语 言 观 下 的 “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 的二元论,建立起言语观下的“言语智慧论”,站在一个 新的视角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新的探索之 路。
三、语感教学 “语文即言语”是一种广义的语言学命题,对语文 教学来说,它还过于抽象,还不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实在 规定,还少了点语文教学研究所要求的实践“操作性”。 语文=言语=言语运用, 是李海林对语文教育=言 语智慧教育的语文学解读, 但是当语文指向言语或者 言语智慧时总还有着浓浓的语言学色彩, 而当语文指
语用能力作为言语智慧的语文学表述方式, 语文 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也是语感。 李海林在谈及语感时有 这样的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语用目的的基 本内容也可以表述为语感目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 唯一表达,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不需 要第二种表达”,“语用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
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
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
"李海林
根据不同的标准, 我们可以把 语 文 教 育 研 究 分 成 不 同 的 类 型 。不 同类型的语文教育研究, 有不同的 研究目的, 不同的研究过程, 不同 的研究方法, 不同的思维特征, 不 同 的 表 达 方 式 。这 是 语 文 教 育 研 究
“ 教 学 行 为 ”研 究 的 要 领 是 :
矛盾, 于是我们的这项研究就有了 教学方法,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使
第一, 完整的描述是必要的。 生 命 力 , 我 们 抓 住 事 物 的 矛 盾 斗 用到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作为一种
第二, 研究者必须明白,“教学 争 , 开 始 向“ 规 律 ”方 面 发 展 , 开 始 “教学方法”, 它又与教学目标、教
“教学行为描述”是笼统的外 过渡到“结构系统揭示”。例如:
层 次 上 , 但“ 教 学 行 为 ”与“ 教 学 技 部 描 述 , 是 从 外 面 看 一 个 教 学 行
“提问”教学, 我们描述了它的
术 ”实 际 上 处 在 一 个 层 次 上 。
为, 我们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到, 行为表现, 又分析了它的内部要素
逻辑冲突和理论冲突, 从而严重限 究、 “应用技术”研究, 这属于“教学 总结出“应用技术”, 即老师们所说
制了整个研究所能达到的水平; 另 理 论 ”范 畴 , 由“ 教 学 理 论 ”范 畴 过 的“操作方法”。事实上, 只要走这
一方面, 由于我们根本没有研究类 渡 到“ 教 学 实 践 ”范 畴 , 依 次 包 括 个方向, 这项研究就走到了尽头。
一 、 “ 教 学 行 为 ”研 究
应用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 建构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应用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建构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作者:孙国平丁莉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04期摘要: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可以任意切割课堂教学视频,做到分类、搜索,有助于教师了解原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对现有的教学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行为进行完善拓展,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深度课堂观察。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思维导图、图片、概念图、视频等对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整合,实现语文课堂的优化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教学切片技术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可以任意切割课堂教学视频,做到分类、搜索,有助于教师了解原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对现有的教学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行为进行完善拓展,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深度课堂观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教學行为,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做出改进,尤其是在教学切片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小学语文在教学思维上的可视化,有助于教师整合教学内容与整体框架脉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笔者运用思维可视化切片技术,建构了最优化语文课堂。
一、直观呈现,详细记录在教学切片技术的支持下,思维可视化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这是因为切片技术运用了丰富的图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对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有了直观呈现。
这个仅便于后期教学研讨中把握整体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热情的投放情况,而且在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时候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一些关键节点随时反复回放,等于把“课堂教学现场”搬到了眼前,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运用教学切片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更多的视频集。
为了关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注重具体的教学案例,聚焦学生在问题上的回答与整体表现,找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将此作为后期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依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指向_以课堂实录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为例
··················湖北省咸宁学院人文学院夏红星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指向———以课堂实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教育研究界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
”!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视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内容成为了理念与方法之间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
然而多种原因造成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诸如: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三者的不一致;长期以来以选文为主的教材形式,使得我们对选文意义可以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阐释;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形态的多样性;教师个人的专长和个性特点的不一样等。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有了其他学科教师也许并不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好的教学内容呢?李海林教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良现象如:“泛语文”、“反文本”、“教师不作为”、“无效讨论”、“无中心拓展”、“多媒体化”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见《语文学习》!""#年$、#期《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指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非语文的”。
王荣生博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的九条指标。
这些主要是就教学内容选择的层面而言的。
笔者以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适合选文类型、适合教材要求、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语文”的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这些“语文”的教学内容始终都应该是指向语文、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以余映潮老师的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对语文教学评价差异的反思——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
教学设计 。
四、 确认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存在差异
语文教学效果 的标准是确定语文教学效果的
7 6
一
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i蛔 文本的多元解读带给我 【. 。 删 P 们 的启迪是 : 语文教师如果能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文 本, 从微观的角度解析文本 , 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 语 文教学将避免盲 目 , 性 提高有效性 。
二 、 学 内容 确定 的依 据存在 差 异 教
、
解读 文本 的视角 存在 差异
参 考文献 :
[】 . 1 鲁迅 鲁迅全集 ・ 集外集 拾遗补编 [ . 京: 民文学 出版 MI 北 人
社 ,9 1 18 .
【】美 ) 2( 约翰 ・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 M. 王成绪译 . 北京: 民 人
教育出版社 ,0 1 20.
(1 3t荣生 . 依据文本 体式确 定教学 内容【 . J 语文学 习 ,0 9 】 20 ,
三 、 文教 学设计 理 念存在 差异 语
语文教学设计理念就是语文教师设计教学的 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因人而异 , 设计理念不同 , 教学 效果就不同, 获得的教学评价也不同。在评课 的过 程 中, 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谈了 自己的教学设 想, 他的教学设计包括五个方面 : 、 学生) 一 你( 怎么 评价贝多芬?( 让学生在文本 中找出相关的字、 词、 句依据 , 用简短 的语句概括出 自己的评价 )二、 ; 佣 人怎么评价贝多芬? 让学生找依据 , ( 作简要概括) ; 三、 客人怎么评价贝多芬?( 让学生找出依据 , 作简 要概括 )四、 ; 作者怎么评价贝多芬? 让学生找出依 ( 据, 作简要概括)五 、 ; 你对作者评价有什么评价( 让 学生找出依据 , 作简要概括 ) 。显然 , 李海林站在后 现代主义教学观的立场上 , 运用解释学理论从“ 作 者”“ 、文本 ”“ 、读者”“ 、世界”( s2几个方面来高 [.- ) 54 5 ]zo p 效解读文本。让学生从立体的角度阅读文本 , 寻找 语 言标 志 , 成 自己的认 识 , 运 用语 言 的过程 中 形 在 实现言语的创生。因此 , 我们说李海林 的教学设计 是创生取 向视野下的多维教学设计 。 而一线语文教 师往往站在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立场上 , 立足如何流 畅地操作课堂教学 ,不 自 觉地运用结构主义理论 , 引导学生从平面的角度解读文本。学生也阅读 , 也 寻找语言标志 , 也运用语言 , 也形成 自己的认识 , 但 解读的范围基本上不超过教师 的预设 , 这样就限制 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精神 。从这个角度上讲 ,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概括 的贝多 芬 的形象都是“ 坚强不屈”都是“ , 与命运斗争” 。因 此, 我们说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多是忠实取向视野 下 的单维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理念的差异带给 我们的启迪是 : 多维教学设计与单维教学设计的指 导理念不同, 信息含量不同 , 文化层次不同, 课堂效 果不 同, 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创生取向视野下的多维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初探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初探——“凤凰研修营·文本解读”作业一规定篇目学习:《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李海林著)一直记得拜读过李海林先生的《语文到底是什么》,让我醍醐灌顶。
如今又拜读了《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让我从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尽管是中学语文,我想我们小学语文也应该是相同的或者说相通的)。
李林海《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是近年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确定的权威论述,作为“凤凰研修营”第二期文本解读的开篇教材。
本期研修,在教学价值的规定上,明确提出教材解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什么”问题;而教学设计则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简单梳理:1、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指: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和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看来很复杂。
(联想到前天读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的关系)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未定性。
(隐蔽性、自足性、规定性)3、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与生成者。
生成:一个实践论的概念。
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
教师: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学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
(亲历过程才能真正拥有结果)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与途径。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其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
摘要: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摘要: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一方面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
理想中,我们应该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进行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在解读时要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作为社会阅读个体存在的原生价值,了解其包含的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和隐藏在其中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即教学价值。
再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当下、此阶段的学生适合的教学价值。
教学“切片诊断”助力盲校语文教学
教学“切片诊断”助力盲校语文教学【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教学切片诊断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解读,结合学生的当前学习情况和长远发展需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交流探究,寻求解决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提升,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从教学切片诊断的优势入手,结合目前盲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基于教学切片诊断的盲校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切片;课堂诊断;盲校;小学语文;创新模式教学切片就是对一节课进行分解研究的课堂研究方法,将录像和现场观察相结合,提取典型的教学行为片段,重现教学实践的过程,直观展现和归纳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而提升教学技能和课堂手段。
课堂诊断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诊断,是对教学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但是目前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很难调动积极性,小组的交流互动少而无用,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而且学习兴趣不佳,无法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这也导致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要开展导入、问题、小组、评价的切片诊断,激情导趣、发散思维、提升质量、归纳经验。
一、开展导入切片诊断,激情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趣味教学,让刻板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可以改进学生的情绪变化,合理调节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情节,有效提高学生的不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的导入环节尤为重要,这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关键,课程的导入必须要能够利用素材达成,初步揭示课题的目的,让导入环节有一定的厚度,而且导入的素材要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被再次利用。
导入环节的目的在于激情导趣和课题引入,因此盲校小学语文的教学切片和课堂诊断必须要注意课程导入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要注意它与教学目标的连接。
例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时,教师播放老北京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要求学生回答本首歌谣写的什么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探讨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风俗习惯,借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语文,自有其研究方式
语文,自有其研究方式作者:赵敏芳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3年第09期因着申报教师专项课题,我总想着找一些言语教学论方面的书,尤其是想寻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但没想到该书已不再出版。
偶然地发现了他的另一本书《李海林讲语文》,也同样如获至宝。
李海林教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农村中学工作9年,后来先后担任湖南理工学院师范技能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洋泾中学校长,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言语教学论》《语文课程论稿》《语文教学科研十讲》等专著,主编《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副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等著作。
《李海林讲语文》一书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我的语文人生”,讲述李老师的语文奋斗历程;二是“我的教育理念”,介绍李老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语文教育思想;三是“我的语文实践”,主要罗列了李老师的部分教学设计与评课;四是“我的教学语录”。
其中,前两个部分我是一气呵成看完的,因为这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且我又对语文教学理论特别感兴趣。
李先生是与众不同的,他由衷地愛着语文和语文教育研究,并能够将爱进行到底,坚持20多年思考不止,笔耕不辍。
偏僻的农村中学刻下了他奋飞的印痕,壮观的岳阳楼旁闪烁着他理性的光芒,浙江师大的校园里耸立着他思考的高度,上海的名牌中学延续了他睿智的探索与实践。
无论在哪儿,他都一直致力于语文研究,从未停止思考的脚步。
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鸣到语文教育研究,从语感教学论的拓展到言语教学论的开创之作,从语文新课程的冷静思考到语文研究大系的编撰,他纵横驰骋,思接千里,落笔成文,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
为什么李先生这么善于思考?因为他哲学和逻辑学学得好,思维严谨,推理严密,多从学理的角度看问题。
为什么李先生对语文这么敏锐?因为他不仅重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还在乎外面的语文声音;不仅观察语文教育的现状,还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
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中学生作文指导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因彭华英语文教学以其教学内容难以确定,成绩难以琢磨著称。
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发展变化,渐渐指出一条康庄大道。
变化之一,教育的整体平衡要求,阅卷软件的完善与普及,使各级考试与评卷越来越规模化,流水线式的阅卷操作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在检测时,知识是要切割开的,也是可分割的,对一个问题的理解要分成一个个得分点来表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可以细致到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变化之二,专注提升学业成绩的各种线上教学进一步成熟,教学内容与方法明显体系化了,相比有一本语文书要教的课堂教学,不用按部就班的辅导机构从各个角度进行知识点的分解细化整合,语文教学在课堂外逐渐搭建出可操控的结构体系了。
这么一来,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就要有更深入的思考:未让学生完美通过测试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吗?如果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要旨,为什么学生不能较好地通过学业测试呢?是什么使语文教师们劳而无功呢?针对学业测试要求,教师的授课如何调整呢?一、准确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第一要求语文成绩长期难以提升,除了其教学内容繁杂、学以致用困难、阅读与写作考查要求的长期积累性外,究其原因,平均每天至少一节的课堂教学语言缺少准确性难辞其咎。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组织课堂,语文教师的话语都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堂语言不仅有其他学科教学语言所共有的交流性,还具有语文学科独有的语言的示范性。
我们平时所谓的言传身教的“言传”,在语文这一科里有特别的意义:不仅是传知识,还传表述知识的框架,必须向学生展示理解和表达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能进行正确地理解与表达,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师的表达准确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效果,可以从各级检测的成绩中直观地看出。
至少现阶段的各级检测中,除古诗文背默外,各题得分都不容乐观。
仅以一块十分值左右的试题块的评阅情况(如最可控的说明文)为例,能得到满分,也即所有的得分点都有考虑到、表述准确的学生,至多十分之三,其余的全是有所遗漏的,除去完全没学习不听课的十分之三学生吧,还有四成左右的学生是在听课在学习的,但他们没能准确地组织出答案,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的疏漏之处: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够明确,对知识点的表述不够准确,对于答案的组织不够完整,导致听课的学生大体掌握了相关知识,但不能准确地组织出答案,各种小瑕疵使原本不该丢失的分数失去,每个小知识点都丢一两分,最后造成的就是学生成绩的很不理想。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途径:系统开发与点滴积累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途径:系统开发与点滴积累
李海林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选择、确定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我
刊曾从课程、教材、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见我刊2008年第5期王荣生教授《从四对关系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一文),我刊本期又约请李海林、曹明海、韩雪屏几位老师就选择、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途径进行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更多的启发。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李海林
【作者单位】上海市洋泾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积累点滴知识--谈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J], 郭以才
2.点滴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 [J], 霍本香
3.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积累的新途径 [J], 范海群
4.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 [J], 周宝亮
5.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积累途径探微 [J], 谢建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
精心整理
我读《李海林讲语文》
《王崧舟讲语文》看得也差不多了,今日又来到书店,在名师讲语文丛书中翻了一下,大都不知道其人其事,后看到书架上只有一本《李海林讲语文》了,决定要买下它,不然就没机会了。
曾在好几篇文章中看到有人提起过李海林这个人,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后又调到了浙江师范大学,当起了大学教授,几年前不知为何教授也不当了,来到上海一所中学当起了中学校长。
他的传奇经历引起了我的好奇,更是因为本人也曾迈进过浙师大的校门好几次,在上海也生活过一段岁月,所以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看一看他写的书。
这里是小教语文论坛,而李海林讲语文大都针对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言说的,不过没关系,中小的话,。
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
李海林<语文教育科研十讲>目录与前言写在前面的话老师们:这是专门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科研活动写的一本书。
它其实是我给教育硕士上课用的讲稿。
课已讲过两轮,另外也到一些地方跟一线的老师们讲过几次,大家反映说挺“管用”,于是就想到把它整理成一本书,让更多的老师可以“用一用”它。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基本想法,就是“管用”。
这本书不是关于科研方法论的研究著作,不是讲科研方法本身的性质、特点、要求这些内容的,它就是教老师们如何开展语文教学科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为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开展教学科研写的一本实用参考书或指南。
现在关于科研方法方面的书很多,这些书都有自己的价值,有些著作在科研方法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甚至对有些问题有精深的研究。
但它们大都不是为中小学老师写的,即使书名冠之以“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方法”或声明是为专为中小老师写的,但实际内容还是“科研方法论”专著的内容,很多内容是中小学老师实际上用不上的,而老师们迫切需要指导的一些具体问题,却又常常不在它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我这本书的思路是:广大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科研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什么问题,我就讲什么问题;你们先遇到什么问题,我就先讲什么问题,后遇到什么问题,我就后讲什么问题;你们想解决什么问题,我就来讲什么问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我就讲什么问题。
所以老师们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我这十讲之间不是依据逻辑关系排列的,而是根据老师们开展科研活动时要遇到的问题排列的。
实际上老师们在开展语文教学科研的时候遇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读书的问题、选题的问题、准备的问题,等等,所以,我这本书除了讲科研方法以外,还讲了其他一些老师们在开展科研时要遇到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一些新的教学科研形式和方法逐渐走进中小学,例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而在社会研究方法论领域,也不断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例如质性研究、“扎根理论”(草根理论)、田野工作等,我在这本书里也依老师们的需要加以了介绍。
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
谈谈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岳增学[摘要] 笔者基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界定的模糊和有些学者对语文广义文化学意义上的解释而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泛语文现象,提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化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实施应当定位在语言,语文教育的宗旨就是继承、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
工具意义的利用、人文精神的培植和文化意义的熏陶是语文教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语文的特殊性,任何对语文外延的无边界扩张和泛语文现象都会导致语文本体的缺失和母语文化的虚无。
[关键词] 语文课程泛语文现象课程定位课堂教学语言使命[作者] 岳增学山东省临沂沂河实验学校 2760002004年,正是语文课程的工具论、人文论之争在新课标颁布后渐趋平息,而李海林、潘新和、邹兆文等的言语论风头尚劲、曹明海的文化论刚刚诞生的时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五花八门大杂烩的时候。
这时候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精神的旗帜下,获得专业自由的各路教师勇于探索,把语文课上得玄而又神、深而又广。
从课堂组织形式上说,幻灯片、课堂剧、历史课、思品课、文化课、综合或专题内容的社会实践课、文学鉴赏课,精彩纷呈、不一而足;从学习方式上说,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诗文诵读、社会调查、角色扮演、问题辩论等等无所不用;从教学内容上讲,语言品味、形象分析、文法篇章以及文本涉及的科学、社会、自然、伦理、道德、军事、经济、娱乐、体育、饮食等一切领域无所不及——语文负载了广义文化的全部责任,或者说语文就是广义的文化。
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究竟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者们不能回避的责任问题。
笔者针对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课程性质界定的偏颇而导致偏离语文本体的泛语文现象,曾撰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继续追问》(《教书育人》2004,2)、《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当代教育科学》2004,5)就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结合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对语文课程内容与实施的探索过程,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
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64shFwRn yL jiSn “李海林”,发现原来语文教师也可以这样写论文!40不惑之年。
李海林在“我的教学语录”中这样写道:“必须过了四十,人才能在‘惑’中醒悟过来,‘悟’到人生的境界其实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幸福来自自己心灵的深处,而不是来自心灵以外的任何地方。
”我在40岁这一年,得到《李海林讲语文》这本书,“语文人生—语文理念—语文实践—语文语录”四个章节,使一个个细节变得鲜活起来,一系列思想的火花再次碰撞绽放,我才发现原来语文人生也可如此描摹!写作是一件耗人精气和心力的事情,但李海林偏偏选择了这样的事业,在“转折期的迷惘与徘徊”一节中,他记叙了写作《语文教育哲学》的经历,花费了大量的气力之后却没能完成写作,冒着与出版社违约的风险全部封存。
原因是这本书既没有超出《言语教学论》,也没能赶上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在出版业如此发达,名人凡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精良包装光鲜推出的时候,李海林选择了退却,是需要勇气与良心的。
去年在某杂志上读到一组他人与李海林合作的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我发现其中的观点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且没有多少新意,于是写了一封信寄往他现在任教的学校。
一日在邮箱中收到他的回信:“感谢你的批评。
当时在网上聊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发表,所以也没有认真考虑过。
今后凡发表的东西,当要慎重。
”治学严谨如此,令人钦佩!近两三年在绍兴、江阴、扬州听了李海林的报告,他的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还比较费劲,但认真听下去,你会觉得有个性:精练、干脆,不乏幽默,会场上总会不时想起会心的笑声。
讲语文、讲管理、讲教师专业发展,每一个领域都会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我曾去过岳阳。
岳阳是李海林的家乡。
我私下猜度,岳阳楼与洞庭湖给了他语文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范仲淹“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先忧后乐”提升了他的人生境界。
于是读这本书,一个个文字符号的背后便也充溢了水汽云烟、诗情画意……(《李海林讲语文》,李海林著,语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切片研究
李海林
报告题目:把课打开:切片的技术
——一种“临床教学研究”的方式
地点:上海市建平中学
时间:2009年12月9日
报告人:李海林教授(洋泾中学校长)
引子:医学上有“临床诊断”,教学上是否可行“临床教学论”
一、为什么我要进行临床教学研究?
1、缘于我的困惑和思考
我的困惑:
A:纵观当下评课的特点
▲ 特点式评课
▲ 启发性评课
▲ 鉴赏式评课
▲ 优缺点评课
▲ 结论一:这些评课没有客观性、科学性、深度、说服力——(因为)课没有被打开,轻轻在课的外部滑过来滑过去。
B:评课的层次
▲听课评课
▲观课评教
▲解课析理
我的思考一:让评课深入到原生态课堂的各个部分!
我的思考二:力争把评课的层次提升到解课析理的层次!
我的思考三:决定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
二、我们的研究
(一)“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的组成部分:
(1)、记录:原生态的课
(2)、切片:切片的标准
(3)、观察与分析:观察的技术标准
(4)、症状描述与同类相并:描述模式
(5)、病理分析:专家的引入
(6)、治疗:跟踪研究
(7)、课案库建设
(二)课堂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
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切片技术
二是基于教学实录的课堂教学切片技术
A、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切片技术
(1)、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视频处理:因为原有的公开课有表演的成分、当堂有想法但无法讲出、把想法记录下来的书面语有了信息的筛选过程、凭记忆评课难有客观性;
(2)、开发网络评课技术:有教学环节、教学视频、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自评、组内成员对教师自评后的评价、专家定期对教师自评后的评价;
a
(1)、技术种类
▲流程技术:从纵式切片入手
▲表格技术:从横式切片入手
▲参照系技术:选择式模式切片
▲对比技术:对比式模式切片
(2)关于教学实录的集中形式
▲戏剧式教学实录,以“师…生…”形式展开(较呆板)
▲叙事式教学实录,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一段师生共同生发的课堂事件▲备课式教学实录,以“备课+课堂戏剧式实录”的形式展开
(3)各技术种类的课例
课例一:流程技术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流程:
1、什么样的美丽可以历经百年时间的淘洗而不变色?
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外在美的?怎样写的?
3、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内在美的?怎样写的?
A:分析课例的流程
教师上课是依据学情和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分析时可逆向思维,课例分析流程如下:
我看到了什么——课堂描述
↓
你实际上教着什么——教学内容分析
↓
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目标分析
↓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与教材
↓ ↓
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
B:流程技术关注四方面的内容
▲文本特点
▲学生需要
▲编者意图
▲教师特长
C:流程技术
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吗→你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应该做这件事→
没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在什么地方走错了方向
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应该做什么事→应该怎么做
课例二:表格技术
▲课文:一千张糖纸
▲教师想教的、老师实际上教的、学生实际上学到的
▲课文:胡同文化
▲什么叫读懂了课文
▲世界——作者——文本——读者
胡同(胡同文化)的特征:世界
作者对胡同的态度:作者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文本
你对胡同的态度:读者
你对作者对胡同的态度又有何态度:读者
A:两种文本的阅读取向
▲解读者取向——学生懂不懂
▲鉴赏者取向——学生喜不喜欢
B:文学作品的四大要素
世界——作者——文本——读者
C:重点要看懂——四大要素及其相互转换关系
课例四:对比技术:对比式模式切片
▲两个课案的比较
(1)、A课案以现代阅读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重构文本;B课案以传统教学论为基础,是以接受性阅读为主的教学模式。
(2)、这两种模式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的比较,只有教学实践性上的差异:A课案是建构性阅读教学,B课案是接受性阅读教学。
(3)、可知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各有各的价值。
(三)、我们的目的
把课打开:想干什么?
▲面向事实:这堂课本来是怎样的
▲面对细节:细节是关键
▲发现规律:要素、结构、功能(结构主义)
▲提高公理化程度:愈是细节的,愈是公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