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10-12章

合集下载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与答案分析详解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第1章导论:经济学基本知识1.1 知识要点本章的目的是引领初学者走进经济科学的殿堂,并解释经济学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经济学,经济思维是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弄清的问题。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对这门学科有个整体、框架性的认识,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现象加深理解和认识。

1、经济学的产生源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稀缺性导致人们把资源用在一种用途时会有机会成本,人们在理性人的原则下权衡成本和收益做出经济选择。

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科学就是经济学。

(1)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

(2)机会成本:某种资源用于一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用于其他经济活动而创造的最大价值。

(3)理性人假定: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

2、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有着不同解决方式。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经济制度: (1)计划经济制度,即生产和消费都由政府计划部门决定的制度;(2)市场经济制度,即资源配置和利用都由市场价格决定;(3)混合经济制度,即计划与市场有不同程度结合的制度。

3、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法不带价值判断,所表述的问题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明或证伪;规范分析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问题的理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2)最优化与均衡分析。

最优化分析指借助最优化理论分析个体面临决策的时候,从各种可能中选择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行为;均衡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个体各自在作最优决策时,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约束而达到一定的平衡的。

(3)边际分析:指增加最后一单位自变量时所带来的因变量的变动量。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第12章开放经济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二版) 第12章开放经济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小麦

劳动天数 产 量
(吨)
150
120
劳动天数 50
100
120
100
产量 (吨) 100
100
240吨小麦,200吨酒
分工后
英国
美国
240吨小麦,400吨酒

200个劳动日产酒400吨
小麦
200个劳动日产小麦240 吨
分工之前 1单位酒
1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分工之后
120人(劳动1年) 80人(劳动1年) 1单位酒
100人(劳动1年) 90人(劳动1年) 1单位毛呢
英国 葡萄牙
/
220人(可产220/100)
=2.2单位毛呢
170 人 ( 可 产 170/80 )
=2.125单位酒
/
局限性
斯密错误地认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把交换作为人类固有的 本能。而实际上,分工先于交换而出现,是交换产生的前提。 此外,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 展的必然结果。绝对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 国家能否通过对外贸易获利这个重大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为静止 的世界,因而理论中所得出的参加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 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合一国的长远利益。而且 该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当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贸易格局也随之 发生变化的情况。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限制
1
运输成本的限制
2
不完全竞争的限制
3
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
1 第一节 交换带来收益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母题班讲义-10、第10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_答案解析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母题班讲义-10、第10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_答案解析

1、关于倾销和反倾销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倾销属于贸易救济措施B:进口国征收反倾销税可以根据本国需要随意确定标准C:倾销的实质就是低价出口产品D:反倾销的措施可采用征收反倾销税E:确定是否属于倾销行为的关键是认定产品的正常价值正确答案:A,D,E本题考查倾销的界定和反倾销措施分析。

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确认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为是否为倾销行为的关键是关于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

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1)原产国标准:按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确定。

(2)第三国标准:按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确定。

(3)按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反倾销是一种贸易救济措施,是指进口国针对价格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来抵消不利影响的行为。

反倾销税是在正常海关税费外,进口国主管机关对确认倾销产品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提示1】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提示2】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提示3】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2)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3)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倾销是贸易救济措施,A项正确。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B项错误。

倾销是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确定出口国企业低价销售行为是否为倾销行为的关键是关于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

C项错误。

反倾销的措施可采用征收反倾销税,D项正确。

确定是否属于倾销行为的关键是认定产品的正常价值,E项正确。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12章单选题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12章单选题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第十二章课后练习【单选题】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属于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

A. 按政府职能分类B. 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C. 按支出经济分类D. 按支出的经济交易性质【答案】C【解析】通过本题掌握财政支出的分类。

我国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共12类。

【单选题】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

A. 财政支出规模B. 财政支出结构C.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D. 财政支出方向【答案】A【解析】所谓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它反映了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掌控和运用了多少钱。

【单选题】下列财政支出分类科目中,属于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是()。

A. 工资福利支出B. 环境保护支出C. 商品和服务支出D. 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答案】B【解析】财政支付功能分为10类,其中包括环境保护。

【单选题】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魏斯曼提出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是()。

A. 社会财富总量B. 财政支出的需要C. 公众可以容忍的程度D. 政府举借债务规模【答案】C【解析】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皮考克和魏斯曼提出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正常年份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相对稳定,财政支出不可能有太大的增加。

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额。

【单选题】根据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是()。

A. 政府部门生产率提高缓慢B. 政府活动不断扩张C. 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D. 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

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单选题]1.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B.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C.提高利息率水平D.通过(江南博哥)增加商业银行贷款扩大货币供给量,以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目的E.调节汇率,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行为是公开市场业务,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意图是通过增加商业银行贷款扩大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目的。

[单选题]2.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发现出现()种情况。

A.持有的储备太少,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B.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C.持有超额储备增加,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D.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这要求其发放的贷款少些;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E.持有的储备太少,这要求其发放的贷款少些;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法定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三大法宝之一: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进而其可用贷款减少,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增加,进而其可用贷款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单选题]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定会导致()。

A.名义工资提高B.实际利息率提高C.总产出提高D.实际工资提高E.失业率降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名义工资。

B项,实际利息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不一定上涨;CE两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长期中,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总产出和失业率不产生影响;D项,实际工资增长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若名义工资增长率小于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单选题]4.在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来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这种政策一般被称为()。

(西方经济学)第12章产品与货币市场共同均衡

(西方经济学)第12章产品与货币市场共同均衡
市场失衡与政策调整
市场失衡的原因
需求不足
消费者需求下降或预期未来经济下滑, 导致总需求不足,市场失衡。
供应过剩
生产者供应过剩,产品积压,价格下 降,导致市场失衡。
外部冲击
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外部因素对 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市场失衡。
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不匹配
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过少,导致市场上 的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求量不匹配, 市场失衡。
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政府支出或税收政策,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而影响经济活动和产出水平。
政策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目标。例如,在经济衰退时 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减税等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同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 和增加货币供应等货币政策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复苏。
04
案例名称
01
美国2000年的经济繁荣
描述
02
2000年,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和高增长,产品市
场和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来自分析03当时,美联储通过实施适度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
长,同时防止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
市场失衡的案例
案例名称
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
描述
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金融危机,导致产品市场和货币 市场失衡。
进经济增长。这些措施对于缓解欧债危机、稳定金融市场和提振经济增
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状态发生变化。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也会影响均衡 状态。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产量也会
相应变化。
02
货币市场的均衡
货币需求
01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第一章经济学概述一、课题实训题1.经济学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要研究造成农产品的减产的因素,这种减产本身是否具有什么规律,等等。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研究造纸厂造成农产品减产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从造纸厂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好事;有人从造纸厂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减产的角度出发,认为是一件坏事。

2.(1)拼车是在交通拥挤、交通费用较高等条件下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

拼车的人出于以下几个目的:车费分摊、避免等车,节省时间。

(2)通过上述分析,拼车可以减少自己外出的费用,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课后练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1.B2.B3.B4.C5.B6.D7.C8.A(二)判断题1.F2.T3.T4.T5.F(三)简答题1.答: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答: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于一个人类面临的矛盾,就是资源的稀缺与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的解决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稀缺意味着人类必须做出选择,而资源的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这个1问题是要考察你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对资源的稀缺性与多种用途又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3.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如果仅从概念上区分是比较简单的,他们无非是回答了不同的问题,一个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另一个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不同问题时,很显然一个是存在一个价值判断体系的,另一个不存在这种价值判断体系。

经济基础知识(全)

经济基础知识(全)

经济基础知识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4.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5.理性为了达到目标而尽可能系统性地做到最好6.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7.边际变动对现行计划的增量调整8.激励某种引起人行动的东西9.市场经济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10.产权一个人拥有并使用稀缺资源的能力11.看不见的手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地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理12.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状况13.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的状况14.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5.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的情况16.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17.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8.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的波动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科学方法客观地建立并检验结论2.经济模型基于假设对现实的简化3.循环流向图表示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4.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这类投入5.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表示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经济可以生产的产量组合6.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7.效率从可获得的资源中得到最大产量8.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如何相互交易9.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10.实证表述世界是什么样的表述11.规范表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述第三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3.垄断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4.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量5.需求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6.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7.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8.正常物品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9.低档物品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减少的物品10.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物品11.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物品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这种物品的供给量增加14.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15.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16.均衡价格达到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水平的状况17.均衡价格使供给量和需求量平衡的价格18.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19.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况20.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况21.供求定理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的调整都会使那种物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平衡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1.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之一的反应程度的指标2.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该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3.富有弹性当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之一的反应程度做出相当大的反应时4.缺乏弹性当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之一的反应程度做出微小的反应时5.总收益买者支付的量或卖者得到的量,用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6.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反应程度的指标7.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8.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供给量对该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9.正常物品以正收入弹性为特征的物品10.低档物品以负收入弹性为特征的物品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1.价格上限一种物品可以销售的法定最高价格2.价格下限一种物品可以销售的法定最低价格3.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中分摊的方式4.税收楔子在征税之后买者支付的和卖者得到的之间的差额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1.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2.支付意愿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支付的量3.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支付的量4.成本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卖者必须放弃的一切东西的价值5.生产者剩余向一种物品卖者支付的量减去成本6.效率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特征7.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8.市场失灵一些无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第十章外部性1.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不利影响时的情况2.正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有利影响时的情况3.负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不利影响时的情况4.社会成本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5.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6.矫正税为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由负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成本而征收的一种税7.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达成协议,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8.交易成本在谈判和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第十二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的特征2.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征3.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4.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5.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6.自然垄断生产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的企业7.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8.成本-利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利益的研究9.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超过了其合意水平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分析像国内总产品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1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经济学基础(曼昆)课后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曼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为每个关键术语选择一个定义关键术语定义--------------稀缺性1、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经济学2、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状况--------------效率3、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平等4、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理性5、市场上只有一个买者的情况--------------机会成本6、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的使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理--------------边际变动7、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激励8、社会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9、经济活动的波动--------------产权10、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看不见的手”11、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市场失灵12、对现行计划的增量调整--------------外部性13、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市场势力14、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垄断15、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生产率16、某种引起人行动的东西--------------通货膨胀17、一个人拥有并使用稀缺资源的能力--------------经济周期18、为了达到目标而尽可能系统性的做到最好二、判断正误--------------1、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入时,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2、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及权衡取舍。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第12章 财政支出

第12章 财政支出

现实反映
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 度,即花了多少钱
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 即花了那些钱
反映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哪 种职能财政,即钱是怎么花的
4 一、财政支出数据及分类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分类指的是根据不同标准把各种不同的财政支出进行的划分和分类。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①财政支出绝对规模。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由于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增长 的。因此,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也可 按不变价格来反映,即以某一年的价格为基准来统计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
②财政支出相对规模。 这种衡量指标是将财政支出规模用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它可以更好地衡量支出总 量上升但实际支出下降的情况。
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 ②当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突变,政府不得不提高税率或借债增加收入,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 水平也因此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 ③财政支出水平会因社会突变结束而下降,但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不会下降到原有水 平,因此财政支出呈现梯度增长。
Gn1
Gn1
17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如果比值大于1,则表 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如果用Eg 表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用ΔGDP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用ΔGDP 表
支出5大类。 ✓ 按支出用途分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3项费用、地质勘探费、

2023中经-经济基础刘艳霞-精讲班-第12章

2023中经-经济基础刘艳霞-精讲班-第12章

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教材结构】 【本章内容详解】第一节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本节知识点】【知识点】财政支出的含义 【知识点】财政支出分类方法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及其分类财政支出规模 及其增长趋势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购买性支出 1.财政支出的含义2.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及 规模变化情况的指标2.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区别 1.政府消费性支出 2.政府投资性支出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财政补贴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功能的比较【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可从以下3方面理解财政支出数据:【提示】与支出规模相比,支出结构问题更重要,它反映了财政支出的受益格局。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中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39455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科学技术支出1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3.8%。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05亿元,比上年下降2%。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3亿元,比上年增长8.1%。

5.卫生健康支出2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6.节能环保支出5396亿元,比上年下降3.2%。

7.城乡社区支出19415亿元,比上年下降0.2%。

8.农林水支出2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9.交通运输支出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5.3%。

10.债务付息支出1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8.7%例题精讲3看 看财政支出规模 -花多少钱看财政支出结构 -办多少事儿 看财政支出经济性质 -钱怎么花的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

国开《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3

国开《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3

形考任务3(第十章至第十三章)任务说明:本次形考任务包含填空题(22道,共20分),选择题(15道,共20分),判断题(15道,共20分),计算题(3道,共10分),问答题(3道,共30分)。

任务要求:下载任务附件,作答后再上传,由教师评分。

任务成绩: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任务附件中题目是百分制。

教师在平台中录入的成绩=百分制成绩*20%一、填空题(22道,共20分)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2.GDP-折旧=ND P 。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价格来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5.长期中的失业是指自然失业,短期中的失业是指周期性失业。

6.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7.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8.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9.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

10.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11.效率工资是指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

1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13.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

14.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15.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16.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17.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收入等于消费,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45°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总支出等于总供给。

18.净现值是指一笔投资未来所带来的收入的现值与现在投入的资金现值的差额。

19.加速原理表明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率。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和提示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和提示

《经济学基础》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和提示第一章经济学概述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选择题1.C2. C二、判断题1.√2. √3. ⅹ三、综合分析题提示:主要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来说明。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选择题1.C2.B二、综合分析题提示:围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涵和范围,利用身边的实例来进行区别。

第三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选择题1.A2. B二、判断题1.√2.ⅹ三、综合分析题提示:主要围绕二者的关系来阐述。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供给与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选择题1.A2.A3.A B4.A C5. B C6.A C二、判断题√√ⅹ二、综合分析题1.提示:根据书中所列需求表,画出需求曲线。

2.提示:(1)左移;(2)右移;(3)右移;(4)右移;(5)右移。

第二节供给理论一、选择题1.B二、综合分析题2.提示:(1)左移;(2)左移;(3)左移。

3.提示:右移、右移、左移。

4.提示:左移、减少、右移。

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综合分析题提示:(1)需求向右下方倾斜,供给垂直不变;(2)均衡价格为8元,均衡数量为8000;(3)略;(4)均衡价格为12元,均衡数量为8000。

第四节弹性理论一、选择题1.B2.B3.A4.B二、案例分析题提示:(1)略;(2)一般来说,某商品(如本例中安全帽)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这类现象。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一、选择题1.D2.A B二、判断题1. ⅹ第二节基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一、选择题1.A2.B3.A二、判断题1.ⅹ第三节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一、选择题1.A2.B二、判断题1.ⅹ第四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一、选择题1.D2.D二、判断题1.√2. ⅹ三、案例分析题提示:老王主要运用了消费者剩余理论,事先预想的价格为15元,商品的效用是同样的,而实际花费的是12元,得到了3元的消费者剩余。

《经济学基础》第10章

《经济学基础》第10章
11
第 10 章
10.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0.1.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类别 3.理解GDP这一概念时应特别注意把握下列几个限定词: 第一,“在某一既定的时期内”首先,GDP 是一 个流量,是一个在某个时段里发生的量。其次,必须是 当年的,上年过的、来年的都不算到当年GDP中来。 第二,“一个国家之内”;GDP是按照国土原则来 统计核算的总量指标。只要是在考察的国家或地区的主 权范围内,无论本国(地)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常 住者,其要素产出都予以统计核算。 第三,“生产的”; GDP是生产性的,换句话说, 以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为核算对象。这样计算出 来的总量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景气变化。
修改:绿色GDP——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扣除经济
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
是一种解决办法,但目前实践不可行。面临着许多技术、观
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
挪威、芬兰、法国、美国、墨西哥等率先实行了绿色GDP 。
16
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 值的: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 应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 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面粉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 拖拉机 的面粉
13
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
最终产品通常包括: ①消费品、军工产品; 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 存增加); ③净出口(进出口差)。
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 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 ,
看似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的中 间产品,但由于不再出售, 故属于最终产品。 企业年终库存货物,可以看 作是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 的最终产品。
19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两国都从中受益;3)要素禀赋理论,郝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解释各国生产成本的价格不同。

要素禀赋是一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各国应集中生产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产品,国际贸易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当代贸易理论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和同类工业品之间双向贸易现象;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①关税限制高额进口关税②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直接补贴:现金、间接补贴:财政优惠出口退税出口信贷)8、反倾销的征收要求:①该产品存在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纳税人是进口商;第十一章公共财政职能与财政职能公共物品供给包含两层含义:资金来源;生产过程;融资分为:1)政府融资,是强制融资,缺点: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是资源融资,缺点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的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最理想,以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

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

2、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自然垄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被动。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基本需要包括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支出包括公共卫生③对社会资源配置引导性支出包括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自我利益最大化)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政府失灵:尼斯坎南模型官僚机构特征:最大化本部门总预算;公共物品和服务以预算拨款想交换。

意义:增加其竞争性,激励机制,生产外包。

5、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任务: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监督公开透明2)建设有理由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目标取向: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调节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1、财政支出:指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三方面理解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看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性质;分类方法: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2)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从私人部门取得并支付相应资金发生费用、实施转移性支出:政府扮演中介者不要求回报,包括政府补助、捐赠、债务利息支出。

2、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宗教,教育和社会保护。

、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1、中国传统的政府支出分类:按功能支出分经济健身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按支出用途分,中国传统支出分类是一种功能活与性质混合的分类方法。

2、政府支出分类改革:目标“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①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分别为17类、172款和1152项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12个类和98款。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从趋势上看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的;相对规模指(常用):财政支出的规模用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两种测量方法(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相对稳定反映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相对稳定,他决定于国家制度安排。

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一般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1)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财政支出规模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府活动增加使得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2) 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公众容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突变是外在原因。

3)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4)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对增长原因作出解释①进步部门(技术决定)②非进步部门(劳动决定)生产率低支出快;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①选民“财政幻觉”②政治家倾向大的支出来争取选民③官僚机构掌握着更精确成本信息最大化部门和个人利益④公共利益很难界定;6、中国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还较低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结构优化:①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到60%以上③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③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④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财政支持,落实城镇养老保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支持社会福利慈善,经济发展优先)⑤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4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

考评内容与方法:原则①统一领导原则②分类管理原则③客观公正原则④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考评含义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阶段: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财政收入不同口径:①最小口径(仅包含税收收入)②小口径(税收和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宏观税负不同口径,从小到大:①税收收入占GDP比重②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 ③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

根据预算管理模式和收入性质,全被政府收入包括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收入。

3、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前三重要)、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分类:按课税对象①流转税(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②所得税③财产税(土地增值税等)④行为税计量课税对象①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②从量税(啤酒、汽油)税收与价格①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零售环节)②价外税(增值税零售环节之前)税负能否转嫁①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②间接税(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流转税)管理权限①中央税(消费税,关税)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③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资源,所得,印花)4、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是一条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④消转:用降低征税物品成本时税负从新增利润中抵补⑤旁转⑥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是税收后传的特殊形式,税负后转借助一般消费品是一次性税款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借助资本品,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

最典型是对土地交易。

是税收后转特殊形式);影响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反之2)课税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容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不容易转嫁;经济交易过程间接对纳税人,容易转嫁4)课税范围的大小: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难以转嫁;6、国债:特征:与私债相比,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被称之为:“金边债券”;国债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基本功能三种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增税;发行国债; 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金边债券”特别是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④调控宏观经济;四个方面分析国债的负担:①认购者负担(债权人负担)②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7、国债限度的指标:1)绝对规模:①国债余额—历年累积债务总规模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2)相对规模:①国债负担率即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②债务依存度(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公认债务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市场制度(①国债发行市场(即一级市场包含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②国债流通市场(即二级市场交易场所:以集中交易运作的证券交易所和以分散交易运作的场外交易市场)。

在争证券交易所进行的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分:①现货交易方式(最古老,普通)②回购交易方式(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③期货交易方式(在将来交易,四项基本要素:期限、价格、数量、标的国债三项功能:保值、投机、套利)④期权交易(在约定时间内交易)10、国债市场的功能(15年新增):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11、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15年新增):1)我国政府性债务的分类和规模2)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制度3)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