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各项免疫表型的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各项免疫表型的临床意义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对于了解淋巴细胞的分化、功能,鉴别新的淋巴细胞亚群有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大多数疾病的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或某些细胞表面标志的存在、缺乏、过度表达等,对一些疾病,如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诊断、治疗、免疫功能重建和器官移植监测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T细胞1.总淋巴细胞数(1)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2)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和细胞免疫缺陷等。
2.总T细胞(CD3+细胞)(1)增高:提示体内的T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见于临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重症肌无力、慢性活动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T细胞性白血病等。
(2)降低:提示体内的T细胞免疫功能减弱,见于某些白血病、应用免疫抑制药、放疗过程中、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艾滋病、多发性骨髓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过劳等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处于相对较低的其他一些情况。
3.T4细胞(CD3+CD4+细胞)(1)增高:提示体内存在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主要见于临床各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2)降低:提示体内存在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主要见于临床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以HIV感染时减少最为明显。
T4细胞减少也见于γ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严重创伤、大手术等。
4.T8细胞(CD3+CD8+细胞)(1)增高:提示体内存在病毒或胞内寄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主要见于HBV、CMV、EB等病毒及结核杆菌感染等。
(2)降低:T8细胞减少见于γ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糖尿病等。
5.T4/ T8细胞比值(1)增高:可以是T4淋巴细胞增高或T8淋巴细胞减少所致,见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多发性硬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2)降低:可以是T4淋巴细胞减少或T8淋巴细胞增加所致,见于艾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缺陷综合征、某些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结核病等。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临床意义
四、Th、CTL、Ts和Treg细胞
• 辅助性T细胞(Th)
主要表面标记:CD4+CD8主要种类:TH1,TH2和TH17 功能:具有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分化和调节
免疫应答(促进和抑制)的作用。
TH1
TH2
分泌 IL-2、IFN-γ、TNF IL-4、5、6、10 CKs
CKs 作用
介导细胞毒和局
定义
• 来源于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 中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 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lymphocyte),简称T细胞。
分类方法
• 按其抗原识别受体(TCR)
– T细胞的特有标志(TCR):TCRαβT细胞 、 TCRγδT细胞
– T细胞重要表面标志(CD4/CD8):CD4+T 细胞、CD8+T细胞
• TCRαβT细胞 – 数量多,CD4+或CD8+(SP细胞) – TCR识别谱广,是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细 胞群
三、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两者通常是针对TCRαβT细胞而言 • CD4+T细胞
– 约占60~65% – 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 主要分化为Th • CD8+T细胞 – 约占30~35% – 受MHCⅠ类分子限制 – 主要分化为CTL
• 效应T细胞 – 迁往炎症部位,执行细胞免疫效应
• 记忆性T细胞 – 表型:CD45RO+、CD25+(IL-2R) – 特点:存活期长,接受抗原刺激后可迅速活化
二、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
• TCRγδT细胞 – 数量少,占5% – 多为CD4―CD8―(DN细胞);少数为 CD8+ – 分布于皮肤、粘膜参与固有免疫,是抗 感染的第一线细胞
乳腺癌手术患者 CD8+CD28-抑制性T 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o s t u d y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C D8+ C D2 8 一 s u p p r e s s e r T c e l l s f o r p a t i e n t s
Li a ng Yon gs he n g
Ge n e r a l s u r g e r y d i v i s i o n o f Ya n g J i a n g h o s pi t a l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腺 癌 患者 与健康 人及 良性 乳腺 增 生患 者比较 , C D8 +C D2 8 一抑制 性 T 细胞 、 TGF — 1及 I L 一 1 0均 明显 升 高
( P< 0 . 0 5 ) , 而 良性 乳腺 增 生 患者与健 康人 无 统计 学差异 (P>0 . 0 5 ) 。手 术后 , 乳腺 癌 患者 C D 8 +C D 2 8
患者 4 3例 , 采 用流 式细胞 术检 测手 术前后 静 脉血 C D 8 +C D 2 8 一 抑制 性 T 细胞 及 其表 达 的 细胞 因子 转化
生长 因子 1 7 1 ( TG F — p 1 ) 及 白介素 1 0 ( I L 一 1 0 ) 的 百分 含 量 ; 并 将 三 者与 肿 瘤 分 期进 行 相 关性 分 析 。结 果 : 乳
第 2 8卷 第 6期
41 0
2 01 4钽
长治 医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CHANGZHI M EDI CAL COI LEGE
医学免疫学课后思考题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肠粘膜相关淋巴结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2、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2)增强免疫细胞与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接触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的产生;(3)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Tregs的免疫调节机制 由于既往过分关注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屏障,曾认
为免疫与中枢神经系统是互不相关的。然而目前免疫系统在 卒中病理生理过程中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且这两个系统相互 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导致了组织坏死、生理屏障破坏、炎性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328) 作者单位: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 通讯作者:陆正齐
C,Apetoh L,Awasthi A,et al。Semin Immunol,2011,23:6。 JM,Patterson SJ,Levings MK.Front Immunol,2012,3:245. S,Sakaguehi N,Asano M,et a1.J Immunol,2011,186:7. Stroke Med,
1
T细胞介导炎性免疫损伤 动物实验¨’8 o发现,T细胞在脑缺血损伤早期(24 h)即可
出现在软脑膜表面,位于梗死边缘区,紧靠血管,在延。_i期(3 d和7 d)达到高峰,14 d时开始减少。Felger等一1观察、脑中 动脉栓塞大鼠模型大脑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发现,T细胞在24 h与3 d出现在梗死边缘区,3 d后位于梗死核心区。T细胞 与其他致炎、抑炎细胞及因子形成炎性级联调节网络,是介导 急性与迟发性脑损伤及保护的重要细胞类型之一。在脑卒中 早期,T细胞的激活依赖于共刺激信号通路(CD28)、单核细 胞趋化蛋白一1(MCP一1)、趋化因子1(CXCLl)、受激活调节正 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因子(RANTE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s)、Toll样受体(TLR)、炎性因子[如白介素(IL)-1、IL一 6、IL.17、IL一23、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旧’”o;晚期时,T细胞 激活可能与脑卒中发病的病理生理相关,T细胞表面抗原识 别受体(TCR)介导、DAMPs、TLR与转化生长因子・B(TGF—p) 激活Tregs、B细胞参与了卒中后持续性损伤与保护机制的启 动¨“。T细胞在脑微血管一内皮细胞界面发挥神经毒性作用, 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血 栓炎症的持续存在H2’”J,是增加脑梗死体积,促进颅内血栓 形成和免疫细胞浸润募集与炎症介质分泌,调控炎性免疫损 伤的主要病理途径。
调节T细胞研究新方案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是一类具有较低的增殖能力,能够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群,在免疫病理、移植物耐受、阻止自身免疫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Treg细胞在体内外具有调节功能,根据其表面标记、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Treg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Treg细胞,即天然生成CD4+Treg细胞,另一类为适应性Treg细胞,调节T细胞研究新方案表型其他相关的标志发挥效应作用的机制靶细胞体内的作用体外扩增自然调节T细胞nTregCD4+CD25int-hi, CD127low-dimCTLA4+,GITR+, FoxP3+, CD127dim接触抑制;Granzyme B依赖性,产生TGFβAPC & T effector cells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TCR/CD28共刺激及IL-2Tr1CD4+CD25-CD25low-variable,CD45RBlow, FoxP3-通过细胞因子,产生IL-10T effector cells粘膜免疫及自身免疫反应CD3, IL-10, Vitamin DTh3CD4+CD25+from CD25- precursorsCD25low-variable, CD45RBlow, FoxP3+通过细胞因子,产生TGFβ未知粘膜免疫及自身免疫反应CD3, TGFβCD8+TCD8+CD25+FoxP3+,CD28-接触抑制;通过细胞因子,产生IFN-γ、IL-6、IL-10APC & T effector cells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CD3适应性调节T细胞表1. 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分类及特点图1. 调节T细胞分离纯化完整解决方案它包括Tr1细胞、Th3细胞及CD8+Treg细胞等多种亚型。
调节性T细胞的分离纯化获得大量的Treg细胞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前提,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脾脏及外周血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Treg,可以通过CD标记,免疫磁珠分选法或者流式分选法获得Treg细胞(图1.)。
调节性T_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调控机制及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调控机制及研究进展李佳玉㊀辛延国㊀李卫萍㊀陈晖㊀李虹伟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通信作者:李虹伟,电子信箱:lhw19656@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4.018㊀㊀ʌ摘要ɔ㊀急性心肌梗死(AMI)给免疫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包括控制早期炎症反应㊁促进中晚期心肌纤维化形成等㊂研究表明,CD4+CD25+Foxp3+调节性T(Treg)细胞可能在介导心肌梗死后炎症抑制㊁改善心室重构㊁促进缺血后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靶向治疗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种新思路㊂ʌ关键词ɔ㊀调节性T细胞;㊀急性心肌梗死;㊀再灌注损伤;㊀免疫调节;㊀炎症反应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1ZD0111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0357);北京市重点实验室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㊀Li Jiayu,Xin Yanguo,Li Weiping,Chen Hui,Li HongweiDepartment of Cardiology,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5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 Hongwei,Email:lhw19656@ʌAbstractɔ㊀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poses major challenges to the immune system,including controlling early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promoting myocardial fibrosi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hases.Studies indicated that CD4+CD25+Foxp3+regulatory T(Treg)cells are indispensable to inflammatory suppression after AMI,attenuating ventricular remodeling,and promoting postischemic neovascularization.The targeted therapies of Treg cells may provide a promising new approach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ʌKey wordsɔ㊀Regulatory T cells;㊀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㊀Reperfusion injury;㊀Immune regulation;㊀InflammationFund program: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21ZD0111000);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2070357);Beijing Key Clinical Subject Program㊀㊀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仍然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㊂斑块破裂是引起AMI最常见的病因,但斑块侵蚀㊁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㊁自发冠状动脉夹层和冠状动脉痉挛等也作为部分发病原因导致AMI,尤其是在早发心肌梗死中[2]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定义为由心外膜血管闭塞引起的心电图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重度或完全阻塞,心肌供血短期内严重受创,导致心脏骤停㊁恶性心律失常㊁急性心力衰竭等风险增加,因此,STEMI是AMI中较为危重的一种[3]㊂近年来再灌注治疗越来越普及,如药物溶栓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有所降低[1]㊂然而,血流的恢复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心肌损伤,甚至在近期或远期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这种现象被Jennings等[4]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探究发生MIRI的病理机制㊁寻找预防及治疗MIRI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能够限制心肌梗死面积㊁防止不良心室重构和减少AMI后结构性心脏病导致最终心力衰竭的新疗法㊂免疫反应在AM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多个免疫相关基因调控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5]㊂心肌损伤修复的过程依赖于炎症免疫系统的激活,而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并加剧逆向心脏重构,而炎症反应不足会影响免疫细胞对坏死碎片的吞噬作用,进而影响心肌组织的修复[6]㊂调节性T(regulatory T, Treg)细胞作为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的重要淋巴细胞,在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㊂1㊀Treg细胞的特性和功能Treg是一种特殊的T细胞亚群,可以调节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㊂Treg可分为胚胎期间在胸腺中发育的天然Treg (natural Treg,nTreg)和外周效应T细胞产生的诱导型Treg(inducible Treg,iTreg)㊂Treg可调节不同的免疫反应,其中天然的CD4+CD25+Foxp3+Treg是最重要的Treg细胞亚群㊂Treg主要作用是参与调节机体免疫耐受,终止激活的免疫反应,控制炎症和维持免疫稳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1)分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㊁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2)环磷酸腺苷(cAMP)㊁CD39和CD73破坏代谢;(3)抑制抗原呈递细胞成熟;(4)IL-2的消耗,颗粒酶和穿孔素致细胞溶解,诱导效应T细胞死亡;(5)Treg表达共抑制受体,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进一步支持Treg免疫调节特性[8]㊂由于它能减少炎症和调节免疫系统,目前正在探索使用Treg细胞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疗法[9]㊂2㊀Treg细胞在AMI中的分布和调节2.1㊀外周血Treg细胞分布特点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外周血中Treg水平较低[10],这可能是由于整体Treg缺陷或由血液向炎症部位的趋化所致㊂然而,另有研究表明STEMI患者的外周血Treg增加,而除STEMI以外的其他ACS患者的外周血Treg水平减少,推测这样的差异可能取决于部分人群CD28发生无效突变,而CD28无效突变T细胞水平的增加可能影响Treg细胞的稳态和存活[11]㊂最近一项研究对GEO数据库中的6个数据集进行了机器学习和分析发现,AMI组血液样本中巨噬细胞㊁中性粒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12],然而考虑到其样本是在AMI后7d内获得的,并非所有样本都是在24~72h 内获得的,因此推测全身炎症反应的峰值可能已克服了代偿机制㊂我们分析,这些结果的差异与血液样本采集时间㊁实验方法和基于流式细胞术的Treg细胞鉴定的质量有关㊂2.2㊀心肌组织Treg细胞募集特点Treg在多种疾病的器官炎症反应部位浸润㊂MI在病理学上被定义为心肌细胞因长时间缺血而死亡,这可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㊁供氧中断或心肌需氧量增加引起的[13]㊂MI可根据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在时间上分为急性期(6h至6d)㊁愈合期(7~28d)和愈合后期(>29d)三个阶段㊂从免疫学角度来看,MI可被视为缺血背景下的无菌性组织损伤,导致损伤相关分子模式的启动和自身抗原的迅速释放㊂在MI急性期,CD4+T细胞被募集到梗死区和引流心脏的纵隔淋巴结㊂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不同,在MI急性期出现的CD4+T细胞反应大多是有益的,似乎有助于组织修复㊂大鼠MI模型证实了心脏组织中Treg数量的增加,并且通过CD28超激动性抗体扩增体内Treg,可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14]㊂3㊀Treg细胞对AMI心肌细胞的调控机制3.1㊀炎症反应在AMI过程中,来源于脾脏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激活及其表型对于心肌愈合至关重要,促炎和抗炎之间的微妙平衡决定了其病理上的恢复与否㊂AMI后,中性粒细胞群会在数小时内募集到心肌损伤部位,然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根据损伤程度跟随中性粒细胞的募集㊂AMI后第3~7天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富集易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并导致不良并发症㊂AMI后Treg浸润心肌组织,主要分泌抑制性炎症因子,如IL-10和TGF-β,抑制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有效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㊁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泌,减少了AMI 的心肌损伤㊂AMI的血运重建涉及另一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即再灌注损伤,其诱导的炎症反应涉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M1极化㊂Treg通过抑制免疫激活和建立免疫耐受机制来调节成熟T细胞反应,从而抑制炎症反应[15]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发现,Treg耗竭与炎症反应升高㊁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产生和成纤维细胞功能降低有关㊂在MIRI 模型中选择性消耗Treg会导致损伤加重,而通过注射体外预激活的Treg可以弥补上述损伤,缓解心室重构[16],研究中证实其心肌保护作用需要完整的CD39(三磷酸外核苷二磷酸水解酶1)信号传导,这提示嘌呤代谢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调控Treg功能的机制㊂在血管紧张素Ⅱ/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损伤模型中,由CCR2阳性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产生的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7可抑制Treg向心脏组织的迁移[17]㊂在MIRI中,Treg已被证实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激活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重构,进而改善MIRI后的心脏功能[18]㊂MIRI临床前研究的结果表明了IL-10和TGF-β1在Treg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肌损伤中的重要性,而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接受体外回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MIRI小鼠表现出了炎症的减轻和细胞凋亡的下调[19]㊂总之,以上证据表明,Treg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心肌局部炎症反应㊂3.2㊀心室重构与纤维化MI后心脏修复的特点是由先天免疫系统协调的一系列时间依赖性事件㊂在MI的急性炎症之后,进入修复和增殖阶段,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导致瘢痕形成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㊂修复的炎症㊁增殖和成熟阶段的适当平衡和及时㊁适当的损伤愈合反应至关重要㊂研究表明,炎症持续时间过长会加剧组织损伤,损害瘢痕形成,并加剧心肌细胞进一步丢失,从而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及不良心室重构[20-21]㊂Treg在纤维化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这可能与特定类型的疾病模型有关㊂在缺血性心肌病小鼠模型中,Treg耗竭可缓解心脏肥大和纤维化[20]㊂为了探索Treg在MI后心肌修复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Weirather等[22]在MI模型中使用了增益(CD28-超激动性抗体JJ316)和耗竭(FOXP3 DTR)的方法,证实了Treg是心肌修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该T淋巴细胞群调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极化㊁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和梗死瘢痕内的胶原蛋白表达,以促进MI后的伤口愈合[22]㊂从机制上讲,典型的Treg衍生细胞因子,如TGF-β和IL-10可能是Treg激活过程中巨噬细胞极化和纤维化增强的原因[23]㊂这表明Treg细胞的治疗性活化可能是增强心脏功能修复和限制不良心室重构的有效方法㊂3.3㊀增殖与再生已有研究证实,Treg促进骨骼肌㊁皮肤㊁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外周血管系统损伤后的修复㊂Treg能够募集到受损组织以响应新抗原,以抑制炎症和调节先天免疫反应㊂此外, Treg还能通过一种心血管活性多肽 apelin直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再生[24]㊂哺乳动物的心肌坏死后无法再生,通常被疤痕组织所取代㊂已有研究表明,小鼠心脏可在出生后7d内在一系列损伤模型中短暂再生,包括通过心尖切除㊁MI和心肌细胞特异性细胞死亡㊂而在人类中也观察到新生儿心脏功能恢复[25],然而其机制目前并不明确,了解免疫细胞如何参与新生儿心脏功能恢复将有助于开发促进心脏修复和再生的潜在疗法㊂研究表明,妊娠开始时,母体免疫反应深度调节,这需要Treg细胞激活多种分子(TGF-β㊁IL-10㊁IL-8和IL-2受体),将削弱母亲的免疫反应并允许半同种异体胎儿的发育[26]㊂Zacchigna等[27]在妊娠母体的心脏中检测到增殖的心肌细胞,妊娠期间Treg耗竭会降低母体和胎儿心肌细胞的增殖㊂AMI后,Treg耗竭导致心脏功能下降㊁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和瘢痕中胶原沉积减少㊂而注射Treg可减少梗死面积,保持收缩性并增加增殖心肌细胞的数量㊂因此,Treg以旁分泌方式促进胎儿和母体心肌细胞增殖并改善心肌梗死[28]㊂4㊀Treg细胞靶向治疗在AMI中的优势和劣势探究MI环境中的局部免疫反应可能会明确不良预后进展的免疫学标志物,并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㊂如CANTOS (Canakinumab抗炎血栓形成结果研究)试验表明,在既往MI 患者中皮下注射靶向促炎细胞因子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复发率[29]㊂而最近在小鼠和猪中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快速阻断CXCR4可促进Treg从脾脏动员进而募集到心脏,并增强这些Treg的免疫调节特性,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并改善心脏功能[30]㊂这也为CXCR4阻断疗法应用于MI患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前期基础㊂临床应用可能需要大剂量的Treg细胞,而研究表明,人体总Treg细胞数量约为1.3ˑ1010,而循环Treg细胞数量约为0.2ˑ109,因此人类可获得的Treg存在局限性[31]㊂Treg的激活治疗是改善MI后不良预后的主要目标㊂有研究曾使用T细胞激动剂,即抗CD-28单克隆抗体(TGN1412)在6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首次安全性试验[32]㊂接受静脉注射此药物90min后,引起了快速的全身炎症反应,伴有严重的头痛㊁肌痛㊁恶心㊁腹泻㊁红斑㊁血管舒张㊁低血压,最终所有受试者均在重症监护室接受了器官支持治疗㊁大剂量激素冲击和抗IL-2受体拮抗剂抗体治疗,其中两名受试者出现长期心原性休克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8~16d的强化器官支持,虽然最终所有受试者都存活了下来,但使用治疗性激活Treg免疫抑制疗法是具有挑战性的㊂Treg靶向治疗有可能促进MI后的心脏修复,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㊂LILACS试验(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和ACS患者中的低剂量IL-2)探索了Treg在ACS患者中扩增的潜力,以寻求针对人类Treg的治疗㊂在LILACS试验中,使用低剂量IL-2(Aldesleukin)足以选择性地扩增Treg,但不能选择性扩增常规T细胞[33]㊂此外,1b/2a期报告确定了Treg扩增的最佳IL-2剂量,且截止目前没有报告重大不良事件,这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估Treg靶向治疗效果打开了大门[33]㊂此外,彻底改变癌症治疗的CAR-T细胞技术可用于治疗具有已知抗原的心血管疾病㊂Epstein实验室进行的工作表明,携带mRNA以重编程淋巴细胞的CD5靶向脂质纳米颗粒可以瞬时产生针对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α(FAP)的CAR-T细胞,从而减少小鼠高血压模型中的纤维化[34]㊂这项研究为CAR-T细胞和CAR-Treg细胞治疗MI及改善不良预后开辟了研究思路㊂5㊀展望Treg细胞在AMI病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多方面心脏保护作用,涉及主要机制为抑制炎症反应㊁促进新生血管形成㊁促进瘢痕组织愈合及心肌纤维化,进而改善心室重构,减少不良预后㊂Treg细胞在心脏组织增殖及再生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未来开发促进心脏修复的治疗手段提供研究基础和背景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应用,致力于发现和开发Treg细胞用于AMI后心肌损伤的治疗,我们期待新的研究不断开展,以持续探索AMI治疗的临床靶点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Reed GW,Rossi JE,Cannon CP.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Lancet,2017,389(10065):197-210.DOI:10.1016/S0140-6736(16)30677-8.[2]Gulati R,Behfar A,Narula J,et 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 Young Individuals[J].Mayo Clin Proc,2020,95(1):136-156.DOI:10.1016/j.mayocp.2019.05.001.[3]Lüscher TF.The expanding spectrum of acute coronarysyndromes:from STEMI to coronary dissection and Takotsubosyndrome[J].Eur Heart J,2019,40(15):1169-1172.DOI:10.1093/eurheartj/ehz194.[4]Jennings RB,Sommers HM,Smyth GA,et al.Myocardialnecrosis induced by temporary occlusion of a coronary artery inthe dog[J].Arch Pathol,1960,70:68-78.[5]Xie Y,Wang Y,Zhao L,et al.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biomarkers and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using bioinformatics strategy[J].Bioengineered,2021,12(1):2890-2905.DOI:10.1080/21655979.2021.1937906.[6]Sun K,Li YY,Jin J.A double-edged sword of immuno-microenvironment in cardiac homeostasis and injury repair[J].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2021,6(1):79.DOI:10.1038/s41392-020-00455-6.[7]WeißE,Ramos GC,Delgobo M.Myocardial-Treg Crosstalk:How to Tame a Wolf[J].Front Immunol,2022,13:914033.DOI:10.3389/fimmu.2022.914033.[8]Meng X,Yang J,Dong M,et al.Regulatory T cells incardiovascular diseases[J].Nat Rev Cardiol,2016,13(3):167-179.DOI:10.1038/nrcardio.2015.169.[9]Ferreira LMR,Muller YD,Bluestone JA,et al.Next-generationregulatory T cell therapy[J].Nat Rev Drug Discov,2019,18(10):749-769.DOI:10.1038/s41573-019-0041-4. [10]Mor A,Luboshits G,Planer D,et al.Altered status of 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syndromes[J].Eur Heart J,2006,27(21):2530-2537.DOI:10.1093/eurheartj/ehl222.[11]Simons KH,de Jong A,Jukema JW,et al.T cell co-stimulationand co-inhibi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double-edged sword[J].Nat Rev Cardiol,2019,16(6):325-343.DOI:10.1038/s41569-019-0164-7.[12]Zhu X,Yin T,Zhang T,et al.Identification of Immune-RelatedGen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Machine Learning Methods[J].J Inflamm Res,2022,15:3305-3321.DOI:10.2147/JIR.S360498.[13]Thygesen K,Alpert JS,Jaffe AS,et al;Executive Group onbehalf of the Joint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HA)/World Heart Federation(WHF)Task Forcefor the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Fourth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2018)[J].Circulation,2018,138(20):e618-e651.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617.[14]Tang TT,Yuan J,Zhu ZF,et al.Regulatory T cells amelioratecardiac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Basic ResCardiol,2012,107(1):232.DOI:10.1007/s00395-011-0232-6.[15]Göschl L,Scheinecker C,Bonelli M.Treg cells inautoimmunity:from identification to Treg-based therapies[J].Semin Immunopathol,2019,41(3):301-314.DOI:10.1007/s00281-019-00741-8.[16]Xia N,Jiao J,Tang TT,et al.Activated regulatory T-cellsattenuate myocardial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aCD39-dependent mechanism[J].Clin Sci,2015,128(10):679-693.DOI:10.1042/CS20140672.[17]Feng G,Bajpai G,Ma P,et L17Aggravates MyocardialInjury by Suppressing Recruitment of Regulatory T Cells[J].Circulation,2022,145(10):765-782.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5888.[18]Han Y,Wang Q,Fan X,et al.Epigallocatechin gallateattenuates overload-induced cardiac ECM remodeling via restoringT cell homeostasis[J].Mol Med Rep,2017,16(3):3542-3550.DOI:10.3892/mmr.2017.7018.[19]Pang LX,Cai WW,Li Q,et al.Bone marrow-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tenuate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upregulation of splenic regulatory T cells[J].BMC Cardiovasc Disord,2021,21(1):215.DOI:10.1186/s12872-021-02007-4.[20]Bansal SS,Ismahil MA,Goel M,et al.Dysfunctional andProinflammatory Regulatory T-Lymphocytes Are Essential forAdverse Cardiac Remodeling i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2019,139(2):206-221.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6065.[21]张梁,郭雨桐,刘越,等.炎症细胞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2,27(2):192-195.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2.020.㊀Zhang L,Guo YT,Liu Y,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ole ofinflammatory cells in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infarction[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2,27(2):192-195.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2.020. [22]Weirather J,Hofmann UD,Beyersdorf N,et al.Foxp3+CD4+TCells Improve Hea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ModulatingMonocyte/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J].Circ Res,2014,115(1):55-67.DOI:10.1161/CIRCRESAHA.115.303895. [23]Valentin-Torres A,Day C,Taggart JM,et al.Multipotent adultprogenitor cells induce regulatory T cells and promote theirsuppressive phenotype via TGFβand monocyte-dependentmechanisms[J].Sci Rep,2021,11(1):13549.DOI:10.1038/s41598-021-93025-x.[24]Leung OM,Li J,Li X,et al.Regulatory T Cells PromoteApelin-Mediated Sprouting Angiogenesis in Type2Diabetes[J].Cell Rep,2018,24(6):1610-1626.DOI:10.1016/j.celrep.2018.07.019.[25]Haubner BJ,Schneider J,Schweigmann U,et al.FunctionalRecovery of a Human Neonatal Heart After Severe MyocardialInfarction[J].Circ Res,2016,118(2):216-221.DOI:10.1161/CIRCRESAHA.115.307017.[26]Figueiredo AS,Schumacher A.The T helper type17/regulatoryT cell paradigm in pregnancy[J].Immunology,2016,148(1):13-21.DOI:10.1111/imm.12595.[27]Zacchigna S,Martinelli V,Moimas S,et al.Paracrine effect ofregulatory T cells promotes cardiomyocyte proliferation duringpregnancy and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Nat Commun,2018,9(1):2432.DOI:10.1038/s41467-018-04908-z. [28]Li J,Yang KY,Tam RCY,et al.Regulatory T-cells regulateneonatal heart regeneration by potentiating cardiomyocyteproliferation in a paracrine manner[J].Theranostics,2019,9(15):4324-4341.DOI:10.7150/thno.32734. [29]Ridker PM,Everett BM,Thuren T,et al.AntiinflammatoryTherapy with Canakinumab f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J].NEngl J Med,2017,377(12):1119-1131.DOI:10.1056/NEJMoa1707914.[30]Wang Y,Dembowsky K,Chevalier E,et al.C-X-C MotifChemokine Receptor4Blockade Promotes Tissue Repair After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Enhancing Regulatory T CellMobilization and Immune-Regulatory Function[J].Circulation,2019,139(15):1798-1812.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6053.[31]Tang Q,Lee K.Regulatory T-cell therapy for transplantation:how many cells do we need?[J].Curr Opin Organ Transplant,2012,17(4):349-354.DOI:10.1097/MOT.0b013e328355a992.[32]Suntharalingam G,Perry MR,Ward S,et al.Cytokine Storm ina Phase1Trial of the Anti-CD28Monoclonal Antibody TGN1412[J].N Engl J Med,2006,355(10):1018-1028.DOI:10.1056/NEJMoa063842.[33]Zhao TX,Kostapanos M,Griffiths C,et al.Low-doseinterleukin-2in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acute coronary syndromes(LILACS):protocol and studyrationale for a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phase I/II clinical trial[J].BMJ Open,2018,8(9):e022452.DOI:10.1136/bmjopen-2018-022452.[34]Rurik JG,Tombácz I,Yadegari A,et al.CAR T cells producedin vivo to treat cardiac injury[J].Science,2022,375(6576):91-96.DOI:10.1126/science.abm0594.(收稿日期:2022-08-15)(本文编辑:谭潇)。
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P< O 0 ) 而 A 组 、 .5; B组 C 8 C 8 细胞 表 达 水平 均显 著 高 于 C 组 ( D D2 T P< O 0 ) 结 论 】 . 5 。【 子痫 前期 患者 体 内存 在 外 周 血 C C 2 一 节 性 T 细 胞 的 异 常 ,其 数 量 的 减 少使 T 细 胞 免 疫 抑 制 功 能减 弱 , 与 了 P D8 D 8 调 参 E
的病理过程 , 导致 PE的 发 生 。
[ 键 词 ] 子 痫/ 疫 学 ; T 淋 巴细 胞 关 免
Ex e so fCD8 CD2 一 Re u a or c l n Pe i e a o d o e c a pr s i n o 8 g l t y T— e li rph r lBl o fPr e l mpsa Pa int n i te sa d
l we h n t a f r u o rt a h to o p C(P 0 0 ) g d . 5 .Ho v r h x r s i n o we e ,t ee p e so f CD8 CD2 Tr g i r u a d B we e 8 e n g o p A n r
o vo sy hg e h n ta r u b iu l ih rta h ti g o pC(P 0 0 ) 【 o cu in P ain sh v b o ma n d . 5 . C n lso 】 E p t t a ea n r l e CD8 D2 r g — +C 8 e u
对 象 , 3 正 常 妊娠 晚 期 孕 妇 为 对 照 组 ( 以 O例 c组 ) 采 用 流 式 细 胞技 术检 测 并 比 较 三 组 外 周 血 中 C 8 T 细胞 , D
【2016年】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临床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自身免疫系统作用免疫系统的稳态控制对机体至关重要。
1970年代,就发现了一种具有免疫抑制性质的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近年来成了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现就调节性T细胞(Treg)在自身免疫系统中作用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 调节性T细胞的分类及功能调节性T细胞可分为天然产生的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和诱导产生的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Treg或iTreg),如Th3、Tr1,另外尚有CD8 Treg、NKT 细胞等,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异常表达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1 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主要为CD+4 CD+25 Treg。
Sakaguchi等[1]将CD+4 CD+25Treg缺陷的小鼠的T细胞转移到裸鼠中会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预先输入CD+4CD+25Treg可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将正常小鼠脾脏的CD+4 T细胞去除CD+25细胞后转移给同基因型T细胞缺陷小鼠将导致各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Ⅰ型糖尿病、甲状腺炎和胃炎等)和系统性消耗疾病,而注射CD+4 CD+25细胞群可以抑制这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从而最早证明了该群细胞具备免疫调节能力。
CD+4 CD+25 Treg约占外周血及脾脏CD+4 T细胞的5%~10%,CD+4 CD+25 Treg除表达CD4分子和CD25分子外,其特征标志为其高表达转录因子Foxp3。
Foxp3不仅能作为CD+4 CD+25 Treg的标志分子,还是决定CD+4 CD+25 Treg功能的关键基因。
Scurfy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病和Foxp3基因除(Foxp3-/-)小鼠引起的疾病与人类的X染色体连锁的自身免疫性变态反应失调综合征(XLAAD)疾病非常相似外,且Foxp3-/-小鼠不显示CD+4 CD+25 Treg活性。
CD8^+CD28^-抑制性T细胞研究进展
分为 3 型:I 型主要通过与树突状细胞直接接触进
而改 变 树 突状 细胞 共 刺激 分 子 的表 达而 发 挥 抑制 作
T细胞 的过程 中 ( 依赖 于 I L _ 1 0 ) , 下调 I L . 7受体 的 表达 , 从 而将其与长寿命 的记忆性 C D 8 + T细胞区分
开[ 。
细胞 集落 刺激 因子 ( g r a n u l o c y t e — m a c r o p h a g e c o l o n y s t i m 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 G M. C S F )刺 激 活 化 巨噬 细胞 分 泌
I L . 1 0 ,在 它们 抑 制 功 能 发挥 的过 程 中起 重要 作 用 , 且 这 一 过 程 不依 赖 于 C D 8 + C D 2 8 _ 1 r 细 胞 与 单 核 细 胞
( h u m a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mo n o n u c l e a r c e l l s , P B MC )
丢失归 因于慢性炎性 因素刺激 . 因为 , 在体外实验中 反 复刺 激 C D 2 8 + T细胞 可 引起 该分 子 的丢 失 [ 9 - 1 0 ] 。同
C D 8 + C D 2 8 一 抑 制 性 T细胞 ( T s ) 来 源 于 T细 胞 亚
群 的单克 隆扩增 …。在体外 . 用 同源 的抗原 提呈 细 胞( a n t i g e n p r e s e n t i n g c e l l , A P C ) 加 抗 原 或 同种 异 源 的A P C或 异 种 A P C刺 激 人 外 周 血 单 个 核 细 胞
增加 ,而 且在多 种疾 病的发 生发展 过程 中显著 增多 ,并通 过 多种机 制对 机体 的免 疫应 答产 生负 向调 节 。本文 就 C D 8 c D 2 8 J r 细胞 作为调节 性 T细胞 的分子特 征及其在 不 同疾 病中 的变化规律 等研究 进展作 一综述 。
(完整word版)CD4CD8比值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CD4/CD8 比值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的CD4 CD8 CD56正常参考值:CD3:60-80%; CD4:35-55% ; CD8:20-30%;CD4/CD8比值:1。
4-2.0临床意义:1。
CD3 下降常见于① 恶性肿瘤;②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③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 ④ 接受放疗、化疗或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CD3 上升则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2。
CD4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3. CD8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自身免疫病,如 SLE 、慢性活动性肝炎、肿瘤及病毒感染等。
4。
CD4 / CD8 比值异常: CD4 / CD8 的比值做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正常值约 1.4 ~ 2。
0 ,若其比值> 2.0 或< 1。
4 ,表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CD4 / CD8 < 1 . 4 常见于①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比值常小于 0.5 ;② 恶性肿瘤;③ 再生障碍性贫血 ,某些白血病;④ 某些病毒感染,急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⑤ 其它, SLE 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移植恢复期等。
CD4 / CD8 > 2.0 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I 型糖尿病等等。
此外还可用于监测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若移植后 CD4/CD8 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可能发生排异反应.5。
CD56 某些病毒感染早期、长期使用干扰素及其干扰的诱导物,骨髓移植后、习惯性流产等可增高;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伴转移的肿瘤,免疫缺陷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降低。
CD4代表体液免疫状态,可由il-4(白介素—4)测定CD8代表细胞免疫状态,可有IFn-y(干扰素-y)测定CD8+/CD4+所占的细胞分型比例反映了机体免疫状况.CD8+/CD4+ 〉 2%则表示正常,若CD8+/CD4+<2%,则表示体液免疫占主导。
抗-CD3CD28 磁珠活化T 细胞的实验研究
Optimization of Human T-Celand Anti-CD28 Antibodies Magnetic Beads
14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12
·论著·
抗 -CD3/CD28 磁珠活化 T 细胞的实验研究
郑武燕 1,李华 2(通讯作者 *),曹倩 3,邓彩云 3,郑雅文 3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2. 西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四川 成都;3.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摘要:目的 探究在不同磁珠比例条件下,抗 -CD3/CD28 磁珠刺激活化 T 淋巴细胞,对 T 细胞的增殖和 CD8+T 细胞亚群中干细胞样中心记 忆性 T 细胞 (Stem Central Memory T cells , TSCM) 的影响,为 T 细胞相关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及脐带血,通过密度 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和脐血单个核细胞 (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 UCBMC),采用不同比例 ( 磁珠比细胞:1:2、1:1、2:1、3:1) 的磁珠刺激活化 PBMC 及 UCBMC,诱导培养 7d,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 T 细 胞的增殖和 CD8+ 细胞亚群中 TSCM 变化情况。结果 T 淋巴细胞采用磁珠刺激活化后,实验组 T 细胞增殖倍数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活化 PBMC 的实验中,当磁珠与细胞比例为 1:2 刺激活化 7d 后,T 细胞累积增殖倍数为 (9.07±0.04,n=3) 均高 于 1:1、2:1、3:1 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SCM 亚群比例为 (86.74%±0.79,n=3) 也均高于 1:1、2:1、3:1 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P<0.05)。活化 UCBMC 的实验中,当磁珠与细胞比例为 3:1 刺激活化 7d 后,T 细胞累积增殖倍数为 (8.75±0.08,n=3) 均高于 2:1、1:1、 1:2 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SCM 亚群比例为 (95.46±0.16,n=3) 亦均高于 2:1、1:1、1:2 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 PBMC 中,采用磁珠与细胞比例为 1:2 刺激活化时,T 细胞增殖状态及细胞亚群中 TSCM 比例明显优于其他实验组;在 UCBMC 中, 采用磁珠与细胞比例为 3:1 刺激活化时,T 细胞增殖状态及细胞亚群中 TSCM 比例明显优于其他实验组。实验和临床研究可更根据不同的 T 淋 巴细胞来源,选择最佳的磁珠活化比例。 关键词:T 细胞;抗 CD3/CD28 磁珠;细胞增殖;干细胞样中心记忆性 T 细胞 中图分类号:R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12.007
T细胞亚群进展及临床意义
cell-cell contact
Adaptive Tr in peripheral lymphoid tissue cytokinesdependant
CD4+CD25+ Tr cells:
• Comprise 5-10% of peripheral CD4 T cells in human and mice
PY YP
IFN-
Production
Cytokines On Th1 Cell Development
IL-12
Naïve CD4+
Th1
IL-18
Th1 Effector IL-18
IL-12Rβ1 β2
IL-18R
IL-18R
APC
TCR
STAT4
CD4+ T Cell
Hale Waihona Puke IRAK NFKBSTAT1
Th2
Tr
Regulatory T cells
IFN-γ
IL-4 IL-5 IL-10 IL-13
Tr 1
Th 3
CD4+ CD25+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High IL-10 , low TGF-β Natural Tr
效应----调控
过强和过弱 CD4+ Th0
T
CD4+25+
Treg
CD8+
Tc
Th1
Th2
Treg
Tc1
Tc2
CD28检测试剂
技术进步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cd28检测试剂的技术将不断进步 ,产品种类也会越来越丰富。
cd28检测试剂发展趋势
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
未来cd28检测试剂将朝着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的方向发展。
个性化定制
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越来越高,cd28检测试剂也将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总结词
cd28检测试剂工作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 体捕获待测样本中的cd28分子,并通过 信号放大和检测技术实现对cd28分子的 定量或定性分析。
VS
详细描述
cd28检测试剂中的捕获抗体和信号抗体 是关键成分,捕获抗体能够与待测样本中 的cd28分子结合,并通过连接信号抗体 将信号放大,最终通过荧光、化学发光等 信号检测技术实现对cd28分子的定量或 定性分析。这些试剂具有高灵敏度、高特 异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
快速高效
通过简单的操作步骤,短时间内即可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实验效率。
04
cd28检测试剂生产工艺及流程
抗原制备
获取CD28抗原
从天然或重组来源获取CD28抗原,并进行纯化和鉴定。
抗原修饰
将CD28抗原进行化学修饰,如多聚化或耦联,以提高其免疫 原性和稳定性。
抗体筛选与鉴定
抗体筛选
从免疫动物血清或杂交瘤细胞中筛选出能特异性识别CD28抗原的抗体。
根据市场需求,按照生产计划进行批量生产和加工,并进行 严格的质量控制。
质控
在生产过程中和产品上市前,对每批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和评 估,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5
cd28检测试剂市场现状及趋势
cd28检测试剂市场规模
CD8+CD28+Tc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CD8+CD28+Tc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周静;陈建安;丁茜;何永明;吴东升;陈丽莉【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D8+CD28+Tc cell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The expression rates of CD8+CD28+Tc cell in peripherical blood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in 40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group A), 3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group B), and 30 healthy physical examin-ers (group C). Results The expression rate ofCD8+CD28+Tc cell of group A was (7.83±4.83)%,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C [(14.92 ± 4.13)%, t=5.68, P<0.01]. The expression rate of CD8+CD28+Tc cell of group B was (8.21±5.6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C (P<0.01)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roup A (P>0.05). The expression rate of CD8+T cell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43.87±16.47)%vs (31.53±7.25)%and (33.65±7.08)%, P<0.01]. The expression rate ofCD8+CD28+Tc cells of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 an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were (7.90 ± 4.63)%and (6.47 ± 2.8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C (P<0.01). The linear regress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between CD8+CD28+Ts cells and CD8+T cells was 0.098,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nd no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s ofCD8+CD28+Tc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in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nd those in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are significantly lowered, indicating its decreased anti-tumo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intervene in immunity function of patients and to improve the anti-tumor abil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te leukemia.%目的:探讨CD8+CD28+Tc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2、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
• • • • • • • TCRγδT细胞 数量少,占5% 多为CD4―CD8―(DN细胞);少数为CD8+ 分布于皮肤、粘膜参与固有免疫,是抗感染的第一线细胞 TCRαβT细胞 数量多,CD4+或CD8+(SP细胞) TCR识别谱广,是参与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群
1.4-2.5
请各位批评指正 Thank you!
CD4/CD8比值与肿瘤
• 恶性肿瘤患者术前CD4/CD8比值低与术后比 值恢复正常。 • 当发生癌转移时,CD3 、CD4 细胞数明显减 少的同时CD8 细胞数明显增多,CD4/ CD8 比 值明显降低,提示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细胞免 疫功能更低,预后更差。 • 肿瘤终未期患者CD4/CD8比值异常,可预测 患者存活期。
常见疾病与T细胞免疫检测关系
疾病 肿瘤 再生障碍性贫 血 粒细胞减少症 过敏性皮炎 类风湿 红斑狼疮 膜性肾小球肾 炎 胰岛素依赖性 糖尿病 乙型肝炎急性/ 慢性 ↓ ↓ ↓ ↑(活动期) ↓(活动期) ↑ ↓ ↓ ↑↓ ↓ ↑ ↑ ↑ ↑ ↑ ↓ ↓ CD3+ ↓↓ CD4+ ↓↓ CD8+ ↑↑ CD4/CD8 ↓↓ ↑ ↓
3、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两者通常是针对TCRαβT细胞而言 CD4+T细胞 约占60~65% 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主要分化为Th CD8+T细胞 约占30~35% 受MHCⅠ类分子限制 主要分化为CTL
4、Th、CTL、Ts和Treg细胞
辅助性T细胞(Th) 主要表面标记:CD4+CD8 主要种类:TH1,TH2 功能:具有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分化和调节免疫应答(促 进和抑制)的作用。 细胞毒性T细胞(CTL) 主要表面标记:CD8+CD28+ 功能: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杀伤机制: 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 通过Fasl介导靶细胞的凋亡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 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2.试述Ig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 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② 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的FcγR结合,直接杀伤靶细胞。
③ IgE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
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5.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2)调理作用:C3b(或C4b、iC3b)一端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另一端与吞噬细胞表面CR1(或CR3、CR4)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一端与IC结合,另一端与表达于数量巨大的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体CR1结合(粘附),通过运输转移给肝脾,被其中巨噬细胞等吞噬而清除免疫复合物(IC),以维护内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