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6-教育部社科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应邀为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做专题讲座

合集下载

张诗亚简介——精选推荐

张诗亚简介——精选推荐

张诗亚简介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admin张诗亚简历: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1977.3—1982.2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1982.5—1985.7 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外语语种及水平: 英语(阅读专业文献);日语(阅读专业文献)学术交流:1.1991.2-1991.9,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1994.5-1994.8,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访学3.1998.3-1998.4,瑞士苏黎世大学、伯尔尼大学讲学、指导硕士学位论文4.1998.4.5-2000,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伦理部儿童哲学国专家研讨会5.2000.10.27-29,美国佐治亚洲肯尼思州立大学,全球旅美华人第二届国际年会6.2002.4.20—30,应邀赴澳门考察教育状况,介绍大陆的素质教育和教师教育情况7.2002年10月应邀赴美国出席“中国及世界的持续和平与进步”国际研讨会8.2002.10.27-29,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全球旅美华人第四届国际年会9.2003.3.20-25,应邀赴澳门作“公民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交流会的专题演讲和对有关教学示范评课10.2003.7.27-8.2,应邀赴澳门担任“澳门教育暨青年局03年暑期教师培训”课程导师11.2004.4.12-19,应邀赴新加坡考察新加坡幼儿教育状况,并与新加坡幼儿天地教育中心洽谈联合办学、师资培训等事宜12.2004.6.25-30,应邀赴香港出席“全港四区域中学德育及公民教育教师分享讲座”,与香港教育工作者交流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并担任“公民教育之道”的主讲嘉宾13.2004.10.29-11.12日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并与韩东大学商谈两校依托“西南民族心理和教育研究中心”共办促进两校在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合作14.2005.10.5—7,应邀赴美国参加由美中教育联合会举办的“第十届美中教育联合会国际会议”15.2006年4月29日应邀赴澳门参加澳门大学二十五周年校庆仪式16.2006.5.3-6,应邀赴英国伦敦大学参加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举办的“为迎接时代的变革而使教师做好准备”,并做题为《顶岗实习:中国西南地区农村教学质量改进的策略》17.2006.7.3—11,应邀赴香港参加由新亚书院举办的“第五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并做学术报告18.2006年12月,应邀考察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做专题演讲,题名“中国文化与汉字教育”近几年主要成果简介:一、论著与论文1.《震荡与变革──二十世纪的教育技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访谈

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访谈
部 级及其 以上 奖励 。 多项研 究成果为各级政府采 用, 中“ 其 关于在 中国农村贫 困地 区教育 中推进 ‘ 更新工程’ 的建议” 被教 育部 采纳并向全国推广 , 产生 了广泛的社 会影响。 同时 , 受聘 多个地 区的政府发展顾 问。
问: 张老 师 , 您好 ! 您一直 致 力于 西 南民族地 区发 有 太 阳 , 水 融 化 , 岸 的 雪 水 便 成 为峡 谷 的主 要 来 雪 两
讲坛: 西南民族 宗教教育比较研究》《 、强化 民族认 同—— 数码 时代的文化选择》 等个人 学术专著 2 余部 , 教 育研 究》 0 在《 、 《 书》 读 等杂志上发表 学术论文 10余篇 。 0 主持世界 自然基金 项 目、 国家级、 省部级课题 2 O余项 , l 余 项科研成果获省 有 0
■名 家 语 丝 Wo D R M H E E R T R S o T EC L B I Y F
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

西南大学张诗 亚教授访谈
张诗 亚 ,贺能坤 ,周 玉林
张诗亚( 9 8 )教 育部社会科 学委 员会委 员、 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 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 究基地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 14 一 , 教 教育与心理研 究中心主任 、 教授 、 博士 生导 师 , 西南大学教 育学一级学科 负责人 、 育 学博 士后 流动站 负责人 、 育学原 教 教 理博士点 负责人、 重庆市社会科 学联合会常委、 政府 特殊 津贴获得 者、 霍英 东教 育基金 ” 高金额获得者。 国蒙特 克莱 “ 最 美 尔州立大学、 香港 中文大学、 科技 大学、 理工 大学 高级访 问学者 , 曾先后 到香 港中文大学、 瑞士 苏黎士 大学、 尔尼 大学等 伯 多所 国内外著名大学讲 学, 指导的海外博士 生来 自泰 国、 日利亚、 国、 南、 尼 韩 越 香港、 门等 国家和地 区。 澳 已出版《 坛与 祭

也谈_论语_

也谈_论语_

doi:10.3969/j.issn.1008-6382.2013.03.001也谈《论语》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两千多年以来,一个孔子,一部《论语》,一脉相承,是很独特的现象。

《论语》包含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各种原则和方法,给了我们一个范本和参照系,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学习《论语》。

也就是说,读《论语》要抓其“眼”,即抓住事眼、字眼、要眼、网眼等。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从《论语》中学到的道理灵活运用以解决时下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去理解孔子的真意。

关键词:孔子;论语;儒家;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82(2013)03-0003-10第25卷第3期2013年6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Vol.25No.3Jun.2013收稿日期:2013-03-17作者简介:张诗亚,男,重庆市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文科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民族教育学、比较教育研究。

《论语》是孔夫子开讲,他的学生帮其整理、出版(传抄),传之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以来,一个孔子,一部《论语》,一脉相承。

这三个“一”,在我看来是很独特的现象。

一第一,一个孔子。

孔子可以说是历经沧海,但其地位却很高,被人们称作至圣先师,当作至圣、圣人,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孔子的家叫孔府,把孔子尊崇起来的庙叫孔庙,孔庙又叫大成殿,之所以叫大成殿就是指集天下学问于一身。

可是孔子从古到今,被打倒、被推翻、被批判也有若干次,洪秀全造反首先批孔,文革时批孔更是甚嚣尘上。

当然这些批判不仅仅只是针对孔夫子,因为某些崇拜孔夫子的人未必就真正认识他,比如袁世凯复辟,复辟第一件事他就尊孔、祭天、祭孔,但却根本不了解孔子。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格(2011)版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课题组二○一一年二月目录表Ⅰ学校基本情况 (1)表Ⅱ校训、办学思想 (2)表Ⅲ院系情况 (3)表Ⅳ学科专业情况 (3)表Ⅴ学校面积 (3)表Ⅵ学校发展规划 (4)表Ⅶ校友会与社会合作 (4)表1-1 校领导基本信息 (5)表1-2 教师队伍概况 (6)表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 (7)表1-4-1 高层次人才 (8)表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 (8)表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 (9)表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 (10)表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1)表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2)表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 (13)表2-2 院(系)教学安排 (14)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3 体育项目 (14)表2-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4)表2-5 国家级教学基地 (15)表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5)表2-7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 (15)表2-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5)表2-9-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 (16)表2-9-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 (16)表2-10-1 教学管理制度 (17)表2-10-2 教学管理文件目录 (17)表2-11 本科教学信息化 (18)表2-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8)表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19)表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 (19)表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 (19)表2-16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成果 (19)表2-17 教学质量监控人员 (20)表2-18 评教统计表 (20)表2-19 本科课程情况表 (20)表2-20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 (21)表2-21 教学事故 (22)表2-22-1 教师所获荣誉概况 (22)表2-22-2 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 (23)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2-3 院(系)教学团队 (23)表2-23-1 课程建设 (24)表2-23-2 课程情况 (24)表2-23-3 精品课程 (24)表2-24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 (25)表2-25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 (25)表2-26-1 教学改革概况 (25)表2-26-2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5)表2-26-3 教学成果奖 (26)表2-27 本科生教学效果 (27)表2-28-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竞赛获奖情况 (28)表2-28-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 (28)表2-28-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 (28)表2-28-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 (28)表2-28-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 (29)表2-28-6 院(系)教学效果——专利情况 (29)表2-28-7 院(系)教学效果——参加国际会议 (29)表2-29 学生交流情况 (29)表3-1 教学经费概况 (30)表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30)表3-3 教育事业收入 (30)表3-4 当年捐赠情况 (31)表3-5 院(系)教育经费支出 (31)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4-1 固定资产情况 (32)表4-2 分院(系)教学科研仪器值 (32)表5-1 教学行政用房及教学设备 (33)表5-2 校内实习、实训场所 (33)表5-3 图书、期刊 (33)表5-4 校园网建设情况 (34)表5-5 生活用房(学生食堂、澡堂、宿舍) (34)表6-1 教风学风概况 (35)表6-2-1 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36)表6-2-2 校级学生管理人员 (36)表6-2-3 院(系)及相关单位思政教师信息表 (36)表6-3 就业管理人员 (36)表6-4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37)表6-5 普通本科分专业学生数 (38)表6-6 近一届本科生招生类别情况 (38)表6-7 国外及港澳台学生情况 (38)表6-8 近一届本科生录取标准及人数 (39)表6-9 各专业报到情况 (39)表6-10 本科生奖贷补 (39)表6-11-1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40)表6-11-2 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40)表7-1 学生社团 (41)表7-2 课外活动、讲座 (41)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7-3 素质教育基地、职业资质培训等情况 (41)表8-1-1 科研机构概况 (42)表8-1-2 科研机构列表 (42)表8-2 教师科研情况 (43)表9-1 学科建设概况 (44)表9-2 博士后流动站 (44)表9-3 博士点、硕士点 (44)表9-4 重点学科 (44)特殊情况说明 (45)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Ⅰ学校基本情况1.学校名称(章)2.学校英文名称3.学校行政辖区名称代码续4.邮政编码7.校园网域名10.填报负责人11.校长(签章)5.学校办公电话-8.学校主页网址姓名电子信箱6.学校办公传真号码-9. 学校办公电子信箱续12.办学类型13.学校性质类别14.学校举办者普通高等学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本科院校:大学学院□□□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省部共建非地方政府民办15.学校层次16.招生批次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般院校新建院校□□□□□第一批次招生第二批次招生A第二批次招生B第三批次招生A第三批次招生B□□□□□V10.8.2 2010年09月09日续17.学校升本情况学校升本时间升本前校名续18.学校地址编号校区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表Ⅱ校训、办学思想1.校训2.学校发展定位3.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教育教学思想5.多媒体反映链接地址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Ⅲ院系所情况编号院系表Ⅳ学科专业情况编号院系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文件上传表Ⅴ学校面积单位:(平方米)1.占地面积2.总建筑面积总占地面积其中:绿化用地面积总计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其中:a.独立使用-b.共同使用-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Ⅵ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规划文件上传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文件上传校园建设规划文件上传表Ⅶ校友会与社会合作1.校友会(个)2.签订合作协议的机构(个)总数其中机构总数其中境内境外学术机构企业地方政府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1 校领导基本信息校领导基本信息编号姓名职务出生年月性别专业技术职务学历校内分管工作专业学习和工作简历(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2 教师队伍概况单位:人类别教师数量总计其中:女性双师型具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背景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学校教师库链接链接地址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单位:人类别教师数量总计其中:女性来源企业行业部门高校其他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外聘教师库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4-1 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编号姓名类型研究方向获得年份个人简介链接备注表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编号研究方向负责人类型获得年份简介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院(系)名称:单位:人数量总计其中:女性双师型具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背景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院(系)名称:1.教师培训进修2.交流教师(3个月及以上)(人次)境内(人次)境外(人次)到行业培训(人)攻读学位(人)教师培训情况说明来访出访国际交流教师名单及内容总数其中:3个月以总数其中:境内境外境内境外博士硕士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单位:人教师数量总计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单位:人院(系)名称:教师数量总计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院(系)名称:专业名称: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支撑学科名称3.优势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重点建设专业)4.专业设置时间 5.是否新办专业级别类型起始时间文件上传是□否□续6. 培养方案上传文件7.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文本框续8.专业培养计划学时与学分学时数(学时)学分数(分)总数其中总数其中课内教学实验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内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续9.各专业带头人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学缘参加教学工作时间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 院(系)教学安排编号院(系)名称教学安排课表链接表2-3 体育项目1.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编号名称续2.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项目编号名称续3.国家运动训练专业编号名称表2-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编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名称级别设立年份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5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教学基地编号名称级别设立年份表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号名称级别设立年份表2-7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编号名称面向专业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人时)开放情况文件上传表2-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编号名称地址面向专业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个)V10.8.2 2010年09月09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9-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单位(册)编写情况 总数 其中国家级 省部级 规划教材 获奖教材近三年学校主编出版教材一览表文件上传表2-9-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1.使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情况(册)2.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规划教材、指定教材、重点推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表2-10-1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修订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制定(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有□无□文件上传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有□无□文件上传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新教师培训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有□无□文件上传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有□无□文件上传学生学业指导手册有□无□文件上传学生违纪处理细则有□无□文件上传表2-10-2 教学管理文件目录教学管理文件校级文件上传链接地址院(系)名称院(系)1 文件上传院(系)2 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1 本科教学信息化本科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有□无□链接地址网络教学平台有□无□链接地址表2-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有□无□文件上传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教学督导机构和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学生评教制度有□无□文件上传评教结果数据库地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实习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毕业综合训练环节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院(系)或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学校年度教学工作分析报告有□无□文件上传学校开展教学自我评价及质量改进机制有□无□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科室)机构名称编号部处下设科室表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单位:人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6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成果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成果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情况教学成果奖(项)教学论文(篇)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一览表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7 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8 评教统计表分类按课堂分数统计评教类型结果分析优(90分以上)良好(90-75分)中(75-60分)差(60分以下)理论课文件上传实践教学表2-19 本科课程情况表1.本科课程总门次(门次)2.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总人数(人)其中由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符合岗位资格(人)教授(人)副教授(人)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0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单位:人院(系)名称:专业名称数量总计其中:女性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1 教学事故单位:次年度教学事故总数其中严重教学事故一般教学事故表2-22-1 教师所获荣誉概况1.教学名师(个)2.教学团队(个)3.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累计数(个)4.教学成果奖(项)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国家级省部级续5.学生思政队伍工作成果奖(项)6.研究与创作(校级及以上文化体育创作、演出、比赛活动)获奖(项)7.其他奖励(项)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文件上传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2-2 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院(系):______________编号姓名所在单位类别获奖级别授予单位获奖年份个人简介链接备注表2-22-3 院(系)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负责人主要成员级别获得年份团队简介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3-1 课程建设1.学校促进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上传2.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文件上传3.学校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文件上传4.学校教材建设规划文件上传5.学校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文件上传表2-23-2 课程情况1.课程门数(门)2.课程门次(门次)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小班授课网上教学多媒体教学续3. 精品(优秀)课程(群)建设情况(项)4.双语课程(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总数其中:国家双语教学示范双语教学课程名单文件上传表2-23-3 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编号名称级别负责人获准时间备注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4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1.实验情况2.毕业综合训练课题(个)有实验的课程(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门)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门)总数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表2-25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院系名称指导毕业综合训练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外聘教师表2-26-1 教学改革概况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含“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文件上传2.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著文件上传3.其他教学改革成果一览表文件上传4.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文本框表2-26-2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主持人级别立项时间验收时间经费(万元)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6-3 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编号奖励名称主持人级别获奖时间授予单位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7 本科生教学效果1.学校组织、激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关规定文件上传2.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情况文本框3.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立项一览表文件上传4.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文件上传5.学生发表论文、作品情况一览表文件上传续6.学科竞赛获奖(项)7.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项)8.国家级或国际级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总数其中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续9.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10.学生发表作品数(篇、册)11.学生获准专利数(项)12.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人数(人)13.英语等级考试14.体质合格率(%)15.参加国际会议(人次)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续16.国家级或省部级社会实践获奖(项)国家级省部级团队个人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8-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竞赛获奖情况院(系)名称: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编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号表2-28-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院(系)名称: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编号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院(系)名称: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编号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或名次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院(系)名称: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编号团队名称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8-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院(系)名称: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编号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6 院(系)教学效果——专利情况院(系)名称:专利情况编号专利名称类别专利号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7 院(系)教学效果——参加国际会议院(系)名称:参加国际会议编号参会学生姓名会议名称发表论文题目地点指导教师举办年份表2-29 学生交流情况交流学生数(个)总数其中本校到境外本校到境内境内到本校境外到本校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3-1 教学经费概况1.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2.教学经费预算总额(万元)3.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4.学校年度教学经费分配办法文件上传5.学校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文件上传表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改革支出课程建设支出专业建设支出教材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学生活动经费支出总数其中:校外表3-3 教育事业收入1.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学费收入(万元)3.社会捐赠收入(万元)4.其他教育事业收入(万元)国家(万元)地方(万元)本科生各类研究生高职高专网络与继续教育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3-4 当年捐赠情况编号捐赠机构或人员名称类别捐赠金额(万元)捐赠金额总计(万元)自动生成注:填写额度在1万元以上的捐赠;数值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0年下半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召开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0年下半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召开

孙振东教授 。 Βιβλιοθήκη 告 会 上 , 中心 的 八 位 博 士 研 究 生 依 次
向 出席本 次 开题会 的专 家进 行 了 l 5分钟 的
究生教育之“ 一花五叶 ” 模式 。
西南 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 研究中 心 21 年下半年 00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召开
21 O O年 l 2月 2 8日 上 午 0 : 0 西 南 民族 教 83 ,
论 题 选 择 及 论 文 框 架 设
计 陈述 。在听取他 们 的
育 与 心 理 研 究 中心 2 1 00 年 下 半 年 博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会 在 税 乎 斋 学 术报 告 厅 举 行 。 本 次 博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开题 报 告 会 专 家 委 员 会 由 六 位 学 者 组
成 , 别 为 : 南 大 学 西 分 西
报告后 ,每位专家分 别
给 出 了 相 应 的 修 改 建 议 ,这 些 建 议 涵 盖 多个
方 面 ,主 要 包 括 论 文 选 题 、研 究 价 值 、研 究 方 法 、 究 思 路 、 术 规 范 研 学 等 。 后 , 心 主 任 张 诗 最 中 亚 教 授 分 别从 选 题 、 研 究 价 值 、 学 术 规 范 等 方
长 、 士 生 导 师 何 景 熙 教 授 , 南 大 学 科 学 教 博 西 育 研 究 中心 主 任 、 士 生 导师 廖 伯 琴 教 授 , 博 西
南 大 学 西 南 民族 教 育 与 心 理 研 究 中心 研 究 员
八 位 参 加 开 题 的博 士研 究 生 对 各 位 专 家 的 批 评 、 议 表 达 了衷 心 的感 谢 。 会 的相 关 建 与 人 员 也 从 中 深 刻 体 会 到 了 学 术 研 究 的 严 谨 性 、 求 实 性 以及 更 深 刻 地 认 识 到 了 中心 的研 究特 色— — 以 田野 考 察 为 中心 辐 射 开 来 的研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关于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的公示(不含推免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关于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的公示(不含推免生)
346
86
78
非全日制
胡小姣
401
91
86
非全日制
黄碧欢
326
91
78
非全日制
黄海燕
351
85
78
非全日制
李健琴
327
86
76
非全日制
李姗姗
329
92
79
非全日制
李思佳
361
86
79
非全日制
李炜怡
328
88
77
非全日制
李雅渠
331
86
76
非全日制
梁玲林
327
89
77
非全日制
刘聪
351
84
77
非全日制
82.2
普通生
赵栩苑
398
84.2
81.9
普通生
赵奕寒
388
87.4
82.5
普通生
钟婷玉
391
83.4
80.8
普通生
仲筱
407
87.04
84.22
普通生
周可心
381
85.9
81.1
普通生
周晓玲
384
81.4
79.1
普通生
周杨
384
87
81.9
普通生
周芷卉
386
83.4
80.3
普通生
朱国茹
393
85
81.8
普通生
程思语
396
83.6
81.4
普通生
戴阿男
383
86
81.3
普通生
戴婉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国内博士生访学导师大体信息表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同意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西南大学接收访学打算博士生导师大体信息。

_位育_之道_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

_位育_之道_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

第32卷 第6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Vol.32 No.6Journal of Sout 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06 3“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摘 要:华人的概念,不仅涵盖中国本土的各族国人,还涵盖海外华裔。

全体华人有共同的认同基础。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人教育至少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二是自己文化与他文化的交流,并在交流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用自己文化主体的确定性、特征、长处、特色与他文化相互交往,以达到华人教育的“安所遂生”。

关键词:位育;华人;华人教育中图分类号:G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6)0620053203 一、华人与华人教育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确“华人”(t he Chinese)与“华人教育”(education for t he Chinese)的概念。

华人,既涵盖了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本土内的56个民族的中国人,又涵盖了居住于世界各地的华裔。

华人首先是一个文化概念。

能称为或被称为华人,意味着这些人有共同的文化素质,共同的文化要素。

这是海内外全体华人的认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就无法采用华人这个概念。

海内华人与海外华人有同有异。

海内外的华人都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传统,这是“同”。

海外华人处于所居住的那个国家的文化氛围中,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是“异”。

一个“同”表明了华人共同的认同基础;一个“异”表明了海外华人处在与“他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这样一个环境中。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用华人教育这个概念。

华人教育在此意味着至少两个方面的涵义:11华人对自己的中华文化还能不能认同?假如不认同自己的文化,华人教育就无从谈起。

汉字的影响力与中国梦

汉字的影响力与中国梦

汉字的影响力与中国梦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课程前言“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 -----国学大师饶宗颐主讲教师: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领头人,主编《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等丛书。

提问: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已经有16亿,中国的汉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张诗亚:从外部来讲,改革增国势,开放广交往,国际上对汉语的需求随之自然增加;数码技术的发展给了汉字极其广阔的、前所未有的空间;软实力不断地增长,孔子学院已经办到了全世界;多样化的星球已成全球共同遵奉的原则。

张诗亚:从汉字的内部来讲,使用汉字的人口最多,汉字生长的土壤是块丰饶的大地;汉字自身有独特性,生机盎然,内在生命力极其顽强,再加上借用现代数码技术,它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提问:年轻一代经常面对电脑,很容易提笔忘字,甚至很多字忘记怎么写,您会不会有一点担心这个现实情况?张诗亚:这个情况普遍存在,但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字的学习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波折,向拉丁化、想拼音看齐,这使得我们学汉字的方法出了问题。

汉字跟物有天然的联系,数码技术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到汉字产生时候的那个生境,继而建立起它的发展系列,这个过程为汉字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提问:汉字的影响和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张诗亚:所谓的中国梦是多维度的。

一个国家要做自己的梦,要发展,要成强势,文化崛起是其关键要义,而文化崛起当中,文字居于文化的基因中轴地位,几乎没有东西跟它无关。

因此中国梦能不能成,文化崛起是关键,而文化崛起中,汉字的某种意义上的重新飞腾又是关键。

一、汉字的影响力和跌宕的命运秦汉、唐明清现代秦汉以前《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行到昆仑,会见西王母。

汉字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它的西行。

秦汉(丝绸之路)汉学:Sinology = 词根:sin+后缀:ology“秦”唐单就狭义的字而言,汉字所影响的相当广泛,比如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彝文、壮文、水书、侗书、日文、朝鲜文、越南文等等,而这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字文化圈。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语文课堂教育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语文课堂教育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语文课堂教育契机发布时间:2022-09-19T02:47:20.05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4期第2月作者:张海容[导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是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已张海容重庆市垫江县桂北小学,重庆408300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是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已是当前时代教育的一大特点。

“教育信息化”是供给给人需要的教育,它会使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血脉相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因此,语文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而是紧密的与生活相联系,那自然语文课堂也就离不开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语文课堂;教育契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还仅停留在传统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那语文教育就会拖时代进步的后腿、拖科学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后腿。

所以“教育的技术创新与变革”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改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语文教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粘合剂”,是它将我们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让我们认识到语文教育即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反馈于生活,这与其本身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相统一的。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深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小处说,语文教育关系到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普通信息传递;从大处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警示名言也绝不是过分夸张。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一直竭力去探索如何做到将语文与生活无缝衔接,笔者曾试过将生活事件硬搬到课堂、将每日生活分享到课堂、将作业布置与生活相结合……最后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摸索。

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不能强灌于学生大脑,要懂得巧借契机将其与语文教育相融合,使其成为语文教育的助力。

如何让教育信息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契机,笔者认为应该做如下尝试:一、建立信息化情景教学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彝族撒尼文化对撒尼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

彝族撒尼文化对撒尼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

12彝族撒尼文化对撒尼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张新立*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西南大学 400715)Cultural Influence of Yi Nation’ s Branch Sani o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of Sani’s ChildrenZHANG Xin-li ZHANG Shi-ya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Ethnic Mi 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P. R. China, 400715[摘要]通过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进行的田野调查,结合文献研究,从六个方面就撒尼文化对撒尼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给出观察分析和思考。

研究表明:1,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特点促进了彝族撒尼儿童勇敢、勤劳的个性品质发展;2,传统歌舞有助于撒尼儿童养成健康活泼的心灵和民族认同感;3,传统的摔跤活动特别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4,节日庆典活动,是撒尼儿童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熏陶和社会教育的好机会;5,地理、语言和文化传统消极面的结合,对撒尼儿童发展有所阻碍;6,原始宗教和其他宗教对儿童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关键词]彝族;撒尼;民族文化;儿童发展[Abstract] The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Sani cultural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of Sani’s children are made from 6 aspects, through a field work,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study, in Shilin Yi Autonomic County, Yunnan province.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1,Development of Sani Child’s personalities such as bravery and industriousness can beimprov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ulture; 2,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sand dances is helpfu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mentality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ld;3, the traditional wrestle especially benefits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of the child; 4,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better opportunities for the child’s acceptinghis/her traditional and ethnic culture, as well as social education; 5, the development of thechild is somewhat hindered under the influence resulted from integration of the geography,language and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6, the primary religion andother religions influence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Key words] Yi Nation; Yi’s Branch Sani;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Child Development任何民族文化或文化传统,都有适应本土情景从而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发挥积极影响的成份。

位育教师职能的传承与创新——专访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

位育教师职能的传承与创新——专访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

第9卷第3期教师教育学报2022年5月V o l.9 N o.3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M a y,2022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22.03.001位育:教师职能的传承与创新专访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张诗亚,张艳(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要:人的 符号 属性决定了人类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产物㊂教育活动知识包含位育理念的四个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位育㊁人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位育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位育㊁个体自身内在的位育㊂传统教育活动中的 教 与 学 是借助符号系统的媒介作用得以完成的㊂现代教育活动中的 教 和 学 不同于以往,它是伴随着互联网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更新而不断发展的,由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传统教育对象㊁教学环境㊁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 教 与 学 的模式㊂这些改变要求教师教育在秉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理念的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塑教师职业角色,这也是当前教师教育位育的重要目标㊂关键词:位育;教师职能;教育传承;教育创新;文化符号;思维培养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22)03-0001-0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互联网+ 汉字字源学习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华夏民族认同研究 (2017J J D190003),项目负责人:张诗亚㊂被访者简介:张诗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0余项,200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由其提出的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推进 更新工程 的建议被教育部采纳,并在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㊂访谈者简介:张艳,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㊂教育是一种致力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活动㊂因此,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㊂在张诗亚教授看来,真正的教育便是实现人的 位育 ,即将教育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位育教育理念的核心要求㊂他认为,位育教育理念真正关注到了教育活动中的人,运用位育教育理念可以将人与时间㊁人与空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层层揭示出来㊂一直以来,张诗亚教授都高度重视新型网络㊁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带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密切关注教师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动向㊂如何使年轻教师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获得全面发展的潜能[1],是他一直探索的课题㊂张诗亚教授基于对未来的思考,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职能的准确定位㊂一㊁位育:教师职能的基本理念张艳:张教授您好!在2006年和2009年,您两次使用 位育 这个概念来诠释您对教育发展的理解,这二者各有什么侧重吗?张诗亚:2006年,我在‘ 位育 之道 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一文中,用 位育 这个概念阐明了全球华人教育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即华人教育不要单纯地㊁被动地适应他文化,而要按照自己文化主体的确定性㊁特征㊁长处㊁特色发展与他文化交往,从而在华1人教育中实现 中 与 和 的目标[2]㊂ 中 ,指教育者要研究自己所处的境况,找出恰当的办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认清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的特色,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妄自菲薄㊂当我们都这样做的时候,人类世界便有了 和 ,人类文明便有了多样性㊁丰富性㊁发展性㊂世界从来不是能用单一标准来 统治 的㊂2009年,我在‘回归位育 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之教育反思“一文中,再次使用 位育 的概念来阐释教育理念上的一些问题[3]㊂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必然引起我们深刻的教育反思㊂这种反思是建立在更好地认识和实现人的价值基础上的思考,是对我们人类所处的境遇进行 有价值的洞察 ㊂因此,无论是从教育工具层面㊁教育制度层面,还是教育价值层面,我们都需要进行反思㊂传统教育学认为,教育是单向 适应 社会发展的,或为政治经济服务,或为科学技术奠定基础㊂这一观念可能会对教育政策㊁教育实践等产生误导㊂因此,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位育教育观㊂一方面,位育教育不能搞千篇一律,而要因地制宜㊁量体裁衣,不同的受教育者,其生活于特定的天地系统和特定的人际关系中,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特定的 调适 ;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任何看起来优秀的东西,都不可以直接照搬,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是万万不可的㊂ 位育 ,从理念上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强调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㊂张艳:您针对不同的问题都使用了 位育 概念,却各有侧重,您能谈谈位育教育理念最基本的内涵是什么吗张诗亚:所谓 位育 ,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类与自然的 位育 ,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群体与群体的 位育 ,即国家与国家㊁民族与民族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与个体的 位育 ,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自身内在的 位育 ,即人的情感与理智㊁愿望与现实等之间的相互作用㊂也就是说,教师在这四个方面都具有双重职能,即教师既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内在的 位育 ,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 位育 ㊂这两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无法截然分开的㊂教师的首要职能,不仅要实现教师自身与自然的 位育 ,还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学生与自然的 位育 ㊂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便不会有人自身的发展㊂儒家的 天人合一 ㊁道家的 道法自然 ㊁释家的 依正不二 等观念,都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位育观的第一个层次㊂人类群体与群体的和谐共处,是位育观的第二个层次㊂主要写先秦礼制的‘礼记“早就提出 天下大同 的主张[4]248,今人费孝通先生在其晚年也发出了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呼吁[5]㊂如今,各国之间和平共处早已成为了国际交往的重要原则㊂群体与群体之间的 位育 观,推及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要采取取长补短㊁和睦相处㊁宽以待人的态度,这是位育观的第三个层次㊂ 位育 观的第四个层次指的是个体自身内在的和谐㊂上述观念的出发点,都聚焦于人的自身,强调人自身内在的协调㊁平和㊂我国儒家思想提出的 诚意㊁正心㊁格物㊁致知㊁修身㊁齐家㊁治国㊁平天下 的主张[4]668,体现了 位育 的三个方面,但是未涉及人与自然的 位育 ㊂因此,我们提及的位育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这是我们的先民通过长期与环境㊁与他邦㊁与他人打交道以及对自身不断反省而摸索出来的,可谓来之不易㊂二㊁传承与创新:位育理念下教师职能的内涵张艳: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教师职能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㊂请您谈谈位育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职能㊂张诗亚:人类最古老㊁也是最年轻的职业,便是教师㊂说古老,是因为人类的文化从被创造之日起,便由教师传承;说年轻,是因为教育至今仍处在急剧变化和发展中㊂所以,在位育2教育理念下,教师要突出不断创新的职能㊂张艳:也就是说,教师职能具体体现在传承与创新上㊂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位育教育理念下教师职能的传承与创新呢张诗亚:我们先说传承㊂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以符号为中介完成的㊂西方哲学家卡西尔(E r n s tC a s s i r e r)在‘人论“中提到,正因为能创造并使用 符号 (文中称之为 s y m b o l ),所以人类的传意意图才能突破时间㊁空间局限[6]56-77,将其所传达之意固定下来并一代代传承下去㊂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㊁重组㊁创新㊁发展 符号 的传意功能㊂如此,人类用来传意的 符号 ,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并创造出了由 符号 组合而成的系统,这一系统不断发展㊁演变,最终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基石㊂人类社会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㊂动物虽也有传意行为及对传意行为的学习能力,但受到现场的㊁当下的㊁直接的诸多因素限制,其传意范围小㊁历时短,所学技能无法形成积累,所以几乎不能进步㊂人类却不同,虽然最初发明传意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文化还可以通过人所创造的 符号 来传承㊂例如:古代教育家孔子不可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但其‘论语“还是可以通过文字得以传承;苏格拉底也早已过世,但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献得知其观点㊂小猴子㊁小狼等动物学习捕食,老猴子㊁老狼等必须亲自在场带领,一旦老猴子㊁老狼等不在了,学习过程就不复存在㊂动物之间的 教 与 学 只能直接地完成传意,是因为动物无法创造和使用 符号 ,老动物只能借助具体的实物,对小动物进行即时的㊁现场的 教学 ㊂实物具有自然㊁原生的特点, 符号 具有人为㊁次生的特点㊂ 符号 不是实物本身,而是由实物特征抽象出来的替代物㊂ 符号 表达的是实物所传的 意 ,是 意 的稳定㊁固化㊁常态化的物质形式㊂所以, 符号 既能传意,让使用的人知道其所传之物是什么;又能脱离其所传之物而独立存在,并单独完成传意功能㊂这是人类教育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㊂这也是由一系列 符号 累积㊁衍生等所构成的文化系统能够被传承的关键㊂同时,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卡西尔的著名论断:人是符号化的动物,也即人是文化的动物[6]54㊂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创造了人本身㊂可以说,在教育活动中,传承是积累㊁进步之本㊂我们再说创新㊂人既创造了文化,又通过文化塑造了人㊂人虽然创造了文化,但当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也要随之改变,并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文化环境㊂人的这种改变其本质就是创新㊂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种改变是什么,否则无法谈清楚创新㊂我们曾简单地照搬进化论的说法,将这种改变说成是 适应 ,这是不对的㊂ 适应 一词是舶来品,英文对应的是 a d a p t i o n ㊂以往我们对 适应 的理解有片面性,只强调了它单方面和被动的一面㊂实际上,任何适应都不可能只是单向㊁被动㊁消极的,其本质都是双向㊁互动㊁积极的㊂ a d a p t a t i o n 一词的词根 a d a p t ,其本义按照‘牛津高级双解词典“的解释是 m a k es o m e-t h i n g s u i t a b l e f o r an e wn e e d ,即 为了满足某些新需要去做一些改变 ㊂关于 a d a p t a t i o n 的翻译,潘光旦先生认为译为 位育 比较妥当㊂按照潘光旦先生的说法: 西洋自演化论出现,才明了生物界所谓 a d a p t a t i o n 或 a d j u s t-m e n t 的现象㊂我们很早以前把它译成 适应 或 顺应 ㊂适应的现象有两方面:一是静的,指生物在环境里所处的地位;二是动的,指生物自身的发育㊂地位和发育的缩写,便是 位育 ㊂ [7]对 位育 一词的来历,潘先生也进行了解释: ‘中庸“上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㊂ 有一位学者下注脚说: 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㊂ 所以, 安所遂生 ,不妨叫作 位育 ㊂ [7]位 的 秩序 含义,强调了外界环境对生命体的规定; 育 的 进步 含义,强调了主体既调整自己也改变环境的发展趋向㊂这便是我们在此所谈的创新㊂所以,将上述两方面的3含义结合起来,应该就是潘光旦先生所理解的 位育 内涵㊂一个生命体面对环境发生变化时的适应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各种便利;另一方面发展自身的各种潜能㊂前者主要是传承,后者则是创新㊂两者互补,缺一不可㊂虽然教师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产物,但是毋庸置疑,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㊂实际上,人类早期的 教 与其他动物的 教 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教者都是年长的一方;二是教的形式都是在现场直接面对面进行㊂从这层意义上说,人与其他动物的 教 都是对生活或生存技能的传承㊂但是,人类创造出了能独立于其创造者而存在的 符号 后, 教 与 学 便发生了质变,彻底告别了动物行为㊂因为 符号 能独立于其创造者而存在,教者对被创造出来的 符号 进行的存储㊁提取㊁组合㊁创生等,都不再受制于 符号 最初的创造者㊂于是,人类的教者不再仅限于长者,还扩大到掌握了 符号 的任何人,人类的 教 也不再受限于面对面的现场教学㊂三㊁教师职能创新:科技革命对教师职能的挑战张艳:对 s y m b o l 和 a d a p t a t i o n 两个词的梳理让我们对教育活动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㊂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让人们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意义㊂科技创新正以变革式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㊂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认为教师创新目前面临着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张诗亚:自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全社会迎来了一个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职能更加凸显创新的重要性㊂教师职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创新与挑战㊂其一,教师职能面临着新教学对象的挑战㊂20世纪互联网出现,伴随着网络世界发展的还有一代逐渐成长的新人,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情感㊁认知㊁审美㊁道德观念等与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㊂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看到㊁接触到的一切,都是自然㊁真实的存在,如山水㊁田园㊁鸟兽等,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并以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这两个世界㊂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从小所看到㊁接触到的一切,既有自然㊁现实的一面,也有想象㊁虚拟的一面㊂在他们的认知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是可以互动和转化的㊂这导致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新人与前辈在认知上出现了较大差异㊂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㊁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样才能做到因势利导㊂其二,教师职能面临着新教学环境和新技术的双重挑战㊂5G等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完成虚拟与现实场景的互换和互动㊂当下,互联网络无时不在㊁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㊂有学者已经关注到人工智能在知识技术层面㊁制度层面㊁伦理层面对教师专业身份提出了挑战[8]㊂这一切导致教学环境㊁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益于这些新教学环境和新技术带来的便利㊂同时,家长㊁学生也可以不受身份限制获得这些环境和技术便利,教师不再是教学资源的独享者㊂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来开展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教学活动㊂因此,教师通过创造性活动生成独特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9]㊂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体,既能让学生从5G技术中获益,又能让学生不沉溺于网络,以免受到太多负面影响㊂所以,互联网时代,必然要求全新的教师教育㊂其三,教师职能面临着创新性学习时代的挑战㊂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增长的极限“,书中预言:随着全球性人口激增㊁资源短缺㊁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情况的进一步恶化,人类的发展将面临一个黯淡的前景,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使地球的开发达到极4限,随之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10]103-320㊂书中回答了应对挑战的出路 人类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发潜在的智力,从根本上摆脱增长极限的限制[10]382-383㊂那么,目前人类智力的开发处于什么程度呢?我们还是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说起吧㊂继 阿尔法狗 之后出现的 阿尔法零 ,向世界宣告了人工智能的学习时代已经到来㊂ 阿尔法狗 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顶级高手,在于它搜集了所有已知的棋局㊁定式㊁招数等数据,在围棋博弈时,借助海量数据计算对棋局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㊂ 阿尔法零 虽然仅仅知道围棋博弈的基本规则,但根据博弈对手的招数及其背后的运算逻辑,即时学习,当下应对,依然能获胜㊂也就是说, 阿尔法零 运用智能学习打败了对手㊂ 阿尔法零 的胜利,已经不是对已有经验分析的胜利,而是对新的情境进行即时学习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的胜利㊂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体现着人类智能被开发的高度㊂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即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变或者变化不大的 维持性学习 和 吃一堑长一智 的 灾难性学习 ㊂ 维持性学习 方式是指根据以前的经验㊁知识等完成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今后还会被使用㊂ 灾难性学习 方式,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因为灾难很多时候极具毁灭性,甚至不容许人类还有学习的机会㊂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急速变化的阶段,人们所生活的社会不再是变化缓慢的时代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求学习者只有具备在空间上 参与 ㊁在时间上 预见 的创新性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应对的局面㊂这三个挑战的出现,倒逼教师必须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创新㊂乐观地说,原本就蕴藏在教师传承土壤中的创新胚芽,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春天㊂要拥抱春天,在春天里生长,教师教育就必须创新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做好传承,还要努力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职能㊂四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职能传承和创新的实践路径张艳:面向未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㊂请您谈一谈,教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做好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呢张诗亚: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教育培养的人具有什么特点;二是教师培养学生用的具体方法是什么㊂首先谈谈教育培养的人具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㊂人工智能学习的出现,宣告了人类纯逻辑思维㊁纯因果分析㊁纯封闭系统中控制学习等方法的失败㊂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人类在哪些领域㊁哪些方面的发展是独有的㊁不可被替代的㊁可以超越人工智能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人的思维能力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如何学习知识上,还体现在如何思考和探索上㊂具体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向下是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向上是学生的开拓能力㊁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思维无处不在,即便在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小觑㊂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条件:教学能奠定学生思维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学能作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催化剂;教学能通过引导学生思考㊁探索㊁解决问题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㊂学生只有拥有了应对未来变化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才能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 大树 ,从而实现人生的 转化 和 飞跃 ㊂只有当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开拓性㊁进取性㊁创新性等思维品质时,教师对时代的引领功能才得以真正实现[1]㊂教师只有对自己国家的历史㊁世界的历史㊁人类的总体发展史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领悟已有知识并完成传承的使命;教师只有对人类的整体发展态势㊁科学进步㊁技术创新有准确把握,才能对创新性㊁开拓性人才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㊂5再说说教师培养学生的具体方法㊂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教师的定位极高,对教师所做的具体工作要求也很高[11]㊂这可以从 教字说起㊂ 教 字甲骨文字形()的左上半部分是一个 爻 ㊂ 爻 中有两个 乂 ㊂一个 乂 表示一个 五 ㊂ 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㊂ [12]13 二五 指 天地之数 ,其典故来自‘周易㊃系辞上“: 天一㊁地二㊁天三㊁地四㊁天五㊁地六㊁天七㊁地八㊁天九㊁地十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13]592㊂综上, 教 字的甲骨文字形()左上半部分中的 爻 ,表示两个 五 ㊂上 五 为 天数五 ,也称 阳数 ;下 五 为 地数五 ,也称 阴数 ㊂ 爻 ,即 天数五 与 地数五 相交㊂自然㊁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其发生发展都在天地之间进行,只有将天地的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一起考虑,才能把握事物发展本质㊂我们现在常说的 实事求是 ,就是要求对待事物不能完全抛开它所处的时空维度㊂甲骨文 教 ()字形的右边是一只手拿一根棍形的东西指向上㊂理解这根向上的 棍 ,还得依据‘周易㊃系辞上“㊂该书记载: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㊂ [13]583意思是说,推衍(算卦)时所用的数(比如蓍草的根数)是五十,但留一根不用,留的这根用来象征太极㊂实际上,占筮时所用的数是四十九,这留下的一根 棍 在甲骨文字形中指向上,表示 问天 占卜 的意思㊂在现代社会里, 问天 占卜 该如何理解呢?例如:监测部门发布的各类灾害性预报,往往需要依据动物㊁植物等出现的明显异常反应来判断㊂所以,以 教 为职业的人,首先,需要明白 教 的意义;其次,需要弄懂天地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实事求是地将天地间以 符号 为载体的各种事物 化 了以后传达给学生㊂ 化 就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具体方法㊂ 化 字的甲骨文()很有意思: ‘说文“中: 化 ,教行也㊂从七,从人,七亦声㊂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中: 化 像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谓翻跟头㊂‘国语㊃晋语“中: 胜败若化㊂ 韦注: 化,言转化无常也㊂ ‘荀子㊃正名篇“中: 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㊂ [12]从中不难发现, 化 表示本质相同的事物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状态和含义㊂有的教师上课,嬉笑怒骂,可以任意转化;有的教师讲课,僵化呆板,无法迁移发挥㊂前者是因为教师 消化 了其所讲的内容;后者是因为教师没有 消化 其所讲的内容㊂ 化者无形也㊂ 教师教的内容不再是具象的东西,而是教师自己对天地系统中不能被别人代替的研究,用 出神入化 描述这一过程再恰当不过㊂教师 问 了 天 地 ,弄懂了 天地相交 的含义才去教,而不是在教学中直接教书本上现成的东西,是这个职业了不起的地方㊂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不断探究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不断在对天地相交的探寻中形成自己的思想[14]㊂古人把 天地君亲师 作为牌位供奉起来㊂ 师 牌是让接受授业的人懂得,如果没有 师 就难以认识天地万物间的关系, 师 是天地万物的基础㊂对 师 职能的认识,世界上少有其他文化能达到中国文化这样的高度㊂教师只有了解历史㊁关注现实,才能开阔视野㊁具备人文自信与历史自信;教师只有胸襟广大㊁了解世界,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结合㊂教师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要以位育的理念去处理 学 化 教 的关系㊂张艳:教师在 学 化 教 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自身内在的位育㊂您已简要介绍了位育理念的四个方面,并论及了位育理念的渊源㊂请您再从教师教育实践的角度谈一谈位育教育的内涵,以便对我们有更明确的指引㊂张诗亚:教师在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自身内在的位育,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学生的位育,才能实现教育的传承与创新㊂位育理念的四个方面相互之间关系非常紧密,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㊁群体与群体的关系㊁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自身内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恰恰是位育理念的根本㊂6。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

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相国涛,唐笑,江莎,李丽,周贤菊(重庆邮电大学理学院,重庆400065)一、引言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的实验课程。

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更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技能,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物理实验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综合素质一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1-3]。

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每个实验的成绩由课前预习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课后实验报告三部分构成,最终成绩为各个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该种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

譬如,在该种考核方式中,对课前预习所打出的成绩往往仅依据学生所写的预习报告给出,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得到高分而盲目的抄写课本内容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内容的理解上。

再比如,每节实验课的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这些同学几乎是同时进行实验操作,这就导致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每一组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最后只能草草打分,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毫无帮助。

另外,由于课时限制,大学物理实验课一般不会安排答疑环节,并且在课堂上很难找到多余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拿到老师批改的实验报告后不知错在哪里、该如何改进,即缺乏必要的反馈。

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1.课前预习环节利用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如雨课堂等,搭建符合自身要求的线上预习管理平台。

物理教学要与高科技相结合

物理教学要与高科技相结合

物理教学要与高科技相结合
向业生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48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

【总页数】1页(P390-390)
【作者】向业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重庆40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物理教学要与医学实际相结合 [J], 张伟建
2.物理教学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J], 刘桂琴
3.默克尔要与中国签高科技大单 [J], 谈佳隆
4.水要与火魔打一场高科技战 [J], 罗卓帆;
5.物理教学要与医学实际相结合 [J], 张伟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理解灾难—一灾难教育的首要前提

如何理解灾难—一灾难教育的首要前提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3期 理论探索如何理解灾难 灾难教育的首要前提陈㊀雪1㊀张诗亚2(1.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ꎬ湖南㊀长沙㊀416000ꎻ2.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ꎬ重庆㊀400715)摘㊀要:当下的灾难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知识的训练ꎬ但是ꎬ我们不能将灾难仅仅理解为建立在实证科学上的一个可以技术性处理的客观对象ꎬ同时ꎬ也要注重灾难作为一个精神性事件与人的生命意义的重建的重要联系ꎮ关键词:灾难教育ꎻ实证科学ꎻ生存意义中图分类号:G44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6)03-0027-05DOI:10.15958/j.cnki.jywhlt.2016.03.004一㊁引言近些年来ꎬ我国地震频发ꎬ2008年汶川8级地震之后青海玉树等地又陆续发生较强地震ꎬ2016年4月25日的尼泊尔8.1级强震又严重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ꎬ造成一些伤亡ꎬ超过30万人不同程度的受灾ꎮ社会各界发动全力对灾区人民进行救助的同时ꎬ也展开了各个领域内对灾难问题的思考与反思ꎮ如何应对灾难ꎬ应掌握哪些有关灾难的知识与逃生技能ꎬ是当下教育界非常关注和积极探讨的热点ꎮ但是ꎬ我们的灾难教育难道仅仅就是向学生传授应对灾难的技能和知识吗?在经历无法避免的大灾大难之后ꎬ如何看待灾难ꎬ如何平复心灵的创伤ꎬ如何获得继续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ꎬ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灾难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ꎮ二㊁灾难教育 现状的审视近些年来ꎬ我国灾难频发ꎬ在灾难发生时如何生存下来ꎬ这是个很现实且首要的问题ꎮ2004年ꎬ«学会生存在中国»这一国内首部面向中小学生的生存教育读本问世ꎬ内容涵盖了火灾知识㊁自然灾害㊁网络安全㊁防范侵扰㊁心理健康等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存安全知识ꎮ由此可见ꎬ灾难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ꎬ生存问题成为教育的一个重点ꎮ汶川大灾之后ꎬ2008年9月1日开学时ꎬ上海初三学生领到的语文新课本中ꎬ新增了汶川大地震的内容ꎬ但也就仅仅在主题为 面对灾难 的第三单元的 综合学习 部分ꎬ引进了汶川大地震等事件的相关材料ꎬ要求学生收集关于灾难的公益海报ꎬ表明自己的决心ꎬ为经历过灾难的人们送去一份关爱与信心ꎮ将汶川地震写入教材自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ꎬ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一些质疑ꎬ认为这种72收稿日期:2016-05-26作者简介:陈㊀雪(1980-)ꎬ女ꎬ重庆人ꎬ博士ꎬ讲师ꎮ研究方向:民族教育㊁文学史ꎮ张诗亚(1948-)ꎬ男ꎬ重庆人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㊁教授㊁博导ꎮ研究方向:西南民族教育与基础教育ꎮ.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㊀第3期JiaoYuWenHuaLunTan 理论探索做法更多局限于纸上描摹ꎬ缺少具体的实践环节ꎬ它与真正意义上的"灾难教育"相距甚远[1]ꎮ从目前论及灾难教育的文章来看ꎬ大都主张要开设校本课程ꎬ注重实战演习ꎬ使学生学会逃生的基本技能ꎮ有的论者提出应该从印尼㊁日本等国的灾难教育中吸取有益经验ꎬ进而针对地方特色编写相应教材和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灾难教育软件ꎬ培养学生进行生存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ꎮ[2]上述对灾难教育的定位基本上都体现为传授学生关于灾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ꎬ如何在灾难来临时获得最大的求生机会ꎮ诚然ꎬ在灾难中幸存下来ꎬ懂得珍视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ꎬ学会关爱他人等等ꎬ这无疑是灾难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ꎬ但是ꎬ如果仅仅将灾难教育限于此ꎬ势必是对灾难教育内涵的窄化ꎮ从现有状况分析ꎬ对于灾难教育的理解主要局限于两个层面:一是将灾难本身视为一种完全客观的自然现象ꎬ试图从狭义的实证科学的角度去进行理解ꎻ二是将灾难教育仅仅理解为灾难技能教育ꎮ而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互关联的ꎬ正是将灾难现象完全客观化才使得对灾难的理解局限于一种肉体的毁灭上ꎬ而灾难教育也就仅仅注重如何通过一种技能避免肉体的毁灭ꎮ但是ꎬ这种对灾难的理解似乎没有意识到灾难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现象ꎬ更重要的ꎬ灾难也构成一种心灵的㊁精神的事件ꎬ也就是说ꎬ灾难威胁的不仅仅是肉体层面的生命的幸存问题ꎬ更重要的是它还涉及到精神层面的生命意义的重建问题ꎮ灾难打击的不仅仅是肉体ꎬ更重要的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ꎮ也就是说ꎬ面对灾难ꎬ除了生命的幸存之外ꎬ还有生命意义重建的问题ꎮ是否只有将灾难纯粹视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才能获得理解呢?或者还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视角?于此ꎬ我们也许可以从不同文化与文学中的神话以及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获得一些启示ꎮ三㊁何谓灾难 来自文学的启示反观人类文明的初始时期ꎬ就会发现人在理解自我ꎬ将人从万物混沌一体中解脱出来而建构自身生命的意义与尊严时ꎬ在这种关于人类㊁种族的自我叙事中ꎬ灾难承担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ꎮ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灾难神话ꎬ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六卷本的巨著中ꎬ斯蒂 汤普森研究了人类神话的一百多个灾难母题ꎬ这些母题被归纳为 突发性的世界灾难 洪水 从洪水中逃脱 世界之火 持续的寒冬毁灭人种 等几种主要类型ꎮ[3]这种神话最著名的莫过于遍布世界的洪水神话ꎮ灾难于文学自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原则ꎮ灾难在文学中的发生发展有其自圆其说的因果逻辑ꎬ比如洪水神话ꎬ其原因有一个共同的模式ꎬ即人类的某种行为触怒上天ꎬ于是ꎬ神降下洪水作为惩罚ꎬ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以示告诫ꎮ西方最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远古人类关于洪水的记忆之一ꎬ«旧约 创世纪»第六章所说的: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ꎬ就后悔造人在地上ꎬ(便)使洪水泛滥在地上ꎬ毁灭天下ꎮ 希腊神话中记载ꎬ青铜时代的人类犯下了很多罪行ꎮ他们傲慢无礼ꎬ且不服从神的意志ꎮ一次ꎬ宙斯乔装为凡人来到阿卡狄亚ꎮ国王吕卡翁对宙斯不恭ꎬ将宫中的一个仆人杀掉并用其肉做成菜肴给宙斯吃而惹怒了宙斯ꎬ因此ꎬ宙斯决定降大雨ꎬ淹掉地面上的一切ꎬ消灭整个人类ꎮ北美印第安人ꎬ比如阿尔滚琴印第安人的洪水神话说中ꎬ也叙述着几个幸存者在创世纪的一场大洪水之后ꎬ躲在一只大龟背上得以逃生ꎬ并再度繁衍出人类ꎮ中国的洪水神话ꎬ在卜辞中即已 记载不歇 ꎮ[4]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更是家喻户晓ꎮ另外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洪水神话ꎮ比如苗族有关于洪水的记载:人类始祖果本与雷公斗争ꎬ果本擒住雷公ꎬ雷公逃脱ꎻ雷公为报仇ꎬ就发洪水来淹人类始祖ꎬ世人均被淹死ꎬ只留兄妹二人(乘坐葫芦逃生)ꎬ兄妹结为夫妻ꎬ生下怪胎ꎬ剖割抛弃ꎬ变化成人ꎬ后代子孙遂敬奉兄妹二人为傩公傩母ꎮ[5]因此ꎬ洪水之灾在各种文化体系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解读ꎬ皆为人自身的问题ꎬ而在洪水灾难的结尾处ꎬ总有一对天神所钟爱的夫妇或兄妹能够幸存下来ꎬ开始了人类新的繁衍生息ꎮ为什么单纯的洪水灾难的记忆会在人类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形成这82. All Rights Reserved.陈㊀雪等:如何理解灾难 灾难教育的首要前提 理论探索样的神话模式?究其原因ꎬ则在于原始人的 万物有灵 观念ꎬ洪水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ꎬ是人触动了天而遭致的惩罚ꎮ进而ꎬ也就产生了人对天的敬畏ꎬ人不再肆无忌惮地在大地上繁衍生殖ꎬ开始懂得珍惜上天的恩赐ꎬ不再有奸邪害人之心ꎬ开始怀有善良之心正义之感ꎮ所以ꎬ有关灾难的神话传说它能给予人们的不只是远古人类关于灾难的记忆ꎬ而是能够引导人们将灾难放在一个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来认识ꎮ但是ꎬ这样一种认识也不是将灾难进行条分缕析的解剖ꎬ这之中的天(神灵)也是一个不可测的ꎬ带有不确定性的一方ꎬ即不可被对象化ꎮ重要的是ꎬ正是通过这种灾难叙事ꎬ各个民族建构起自己的历史认同ꎬ并获得关于种族生存的某些形而上的价值与理念ꎮ灾难在各民族初始神话的核心意义正在于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建立善与恶㊁神圣与世俗㊁沉沦与拯救等一系列价值法则ꎬ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符号世界ꎮ通过灾难叙事ꎬ个体不但获得了一种族群的历史认同ꎬ同时也内在地获得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性价值ꎮ可以说灾难在过去不仅是一件客观发生过的事情ꎬ同时ꎬ它也是族群自我意识得以建构的重要途径ꎮ可以说各个灾难神话具有着大体一致的叙事结构ꎬ即:混沌的无序状况 灾难 拯救㊁重生㊁秩序重建灾难神话正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㊁人与世界的解释机制ꎬ这种机制的重要功能在于能够将意义与秩序带给世界ꎬ或者说使客观发生的灾难获得一种可以理解的符号性框架ꎮ这种符号性框架并不是客观的科学ꎬ但是对于族群理解自我却是不可缺少的ꎬ因为正是通过灾难叙事ꎬ通过关于与灾难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意识ꎬ族群获得自身存在的神圣维度ꎮ灾难事件本身除了以一种神话㊁传说的叙事性方式得到建构之外ꎬ灾难所带来的精神的创伤也通过另外一些符号化㊁文学化的方式得到舒缓与治疗ꎮ在文学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中ꎬ通过大量的民族志材料的搜集与分析ꎬ巫史同源和巫医不分的远古事实已获呈现ꎮ有学者已经看到出自巫现之口的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ꎬ形态上属于文学ꎬ其功能却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ꎬ而是和萨满-巫医治疗的产物ꎮ这之中透露着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 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ꎮ比如ꎬ古印度«吠陀»的治病咒诗文本ꎬ藏族«格萨尔»艺人的治疗术ꎬ再到台湾布农族的巫师文学治病案例㊁殷商甲骨卜辞的医疗观念㊁佛教六字真言的唱诵实践ꎬ皆可将 文学治疗喻题还原到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ꎮ[6]其实ꎬ在藏苗等少数民族中ꎬ巫师在各类仪式中ꎬ不仅履行着降神的职责ꎬ而且还通过各类说唱来治疗种种疾病ꎬ这些话语包含着从神那里获得或历代巫师那里承袭下来的力量ꎬ自然也就具有驱疫除秽的神力ꎮ文学对灾难的理解以及治疗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之下ꎬ自然就成为了巫魅与迷信的表现ꎬ而其中所折射出的对自然的敬畏㊁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膜拜势必被理性权威所祛魅ꎮ但是ꎬ这些被技术理性所斥为巫魅的信仰㊁仪式对于大灾之后心灵重建的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ꎮ伯德((B.Bode)对秘鲁地震的研究表明ꎬ悲伤㊁哀悼和意义形成过程包含在对神话㊁传说和支持社区和文化认同的宗教象征和仪式之中ꎮ如何去理解不受自我主宰的生存与死亡的问题?面对至亲爱人的死亡ꎬ如何来获得对生命的重新关照?如何通过对生与死的认识而感知往后生存的意义?这大灾之后的心灵重创岂能单凭简单的说教式的心理辅导而予以平复!中国古代社会每逢震后便有 赦天下 禳鬼神 ㊁派大员 安抚州县 的举动ꎬ统治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抚慰地震中非正常死亡的亡灵ꎬ尽量避免对生者的不利影响ꎮ人类学的研究也一再显示ꎬ传统社会的环境适应方式和地方性知识在面对灾难时具有很强的恢复和适应能力[7]ꎮ四㊁科学话语 对灾难的祛魅可以说ꎬ包含在传统文化以及 地方性知识 中的那样处理灾难的经验仍能给我们极大的启示ꎮ那就是不仅仅将灾难看成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ꎬ而是以一种符号化的方式使之获得一个可以理解的92.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文化论坛㊀2016年㊀第3期JiaoYuWenHuaLunTan 理论探索意义框架ꎬ通过这种框架来重建民族的㊁个体的精神世界ꎮ因此ꎬ当汶川地震发生后ꎬ并不是对灾难的实证科学的解释ꎬ而是文学性的 多难兴邦 一词极大的重新激发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勇气与凝聚力ꎮ 多难兴邦 并不具有一种逻辑上的可确证性ꎬ也并不具有实证科学上的充份根据ꎬ从根本上来说ꎬ它是叙事性的㊁文学性的ꎮ这个词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积淀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㊁饱受忧患而独立不改㊁含宏光大的历史ꎬ而这种历史恰恰与那种源自神话结构的灾难 得救㊁死亡 复生的原型框架具有内在的同构性ꎮ但很显然ꎬ科学话语取代传统的具有包容混杂性的知识是一个普遍的现代性进程ꎮ西方自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伊始ꎬ科学理性的新权威便逐渐取代了神学的权威地位ꎬ在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ꎬ也不得不看到其消极的一面ꎬ即技术理性的独尊所导致的对一切前现代的知识的合法性质疑ꎬ不但神话世界观受到强烈抵制ꎬ与之相联系的治疗与攘灾方式也被当作骗人的把戏被压制ꎮ传统社会对灾难的阐释与治疗被视为非理性的和反科学的ꎬ科学凭借其至高无上的万能权威宣布了其 迷信 的非法性ꎬ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将其彻底清除掉ꎮ以实证科学为内核的西方学术建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逐渐被引入中国ꎬ与这种学术建制相伴随的是教育制度与知识谱系的深刻变革ꎮ它不但使得科学世界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形态ꎬ而且实证科学也成为其它一切学科形态(包括人文学科)的内在方法论原则ꎬ这导致流行于传统社会与民间社会的那种无法客观化㊁实证性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了ꎮ于是ꎬ科学不仅意味着一种通达真理的唯一途径ꎬ而且被意识形态化ꎮ这种意识形态化事实上也就是使得科学变成一种话语ꎬ在其客观化的背后包含着一种符号化的建构ꎮ也就是说是ꎬ科学在某种意义上与神话一样同样是一种叙事ꎬ 在论述中国早期科学刊物的科学观念时ꎬ我曾经着重指出当时的科学概念是在科学/政治㊁科学/文明㊁科学/时代的修辞方式中提出的ꎬ这表明科学需要有关政治㊁文明和时代的历史叙事对自身进行合法性证明: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是由它的政治㊁文化㊁时代的特殊功能提供的ꎮ [8]也就是说ꎬ科学知识作为叙事知识的对立面ꎬ追根究底仍然需要叙事性知识对其进行合法性论证ꎮ[9]正是通过对科学与文明㊁进步等一系列价值信念的叙事性关联ꎬ科学获得了 元话语 的地位ꎮ但是科学一旦获得这种元话语的地位就将自己的叙事性本质掩盖起来ꎬ而以实证性㊁客观性㊁科学性来排斥叙事性知识ꎮ很显然ꎬ科学作为一种叙事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ꎬ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ꎬ正是通过科学叙事ꎬ中国文化成功地从传统转型到现代ꎮ但是ꎬ当将科学狭义地理解为实证性科学并以之为唯一合法性的源泉时ꎬ必然忽视人与世界关系的多维度性ꎮ也就是说ꎬ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是一种通过实证性科学而达到的认识论关系ꎬ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人在世界中如何通过审美㊁想象㊁信仰等方式获得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问题ꎬ关系到人在世界上怎样获得心安㊁获得幸福的问题ꎮ而这种问题是实证性的科学所无法解决的ꎮ自然不再是一个生存的家园ꎬ而成为一个科学认识和技术控制的对象ꎮ而且ꎬ科学知识独尊地位一直受到诸多思想家的质疑ꎬ康德提出 限制知识ꎬ为信念留地盘 ꎻ涂尔干也提出宗教对于社会团结的重要作用ꎻ海德格尔更是将西方现代性中虚无主义的根源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将整个自然当作一个对象的观念ꎬ这种观念导致了后来对于 图像时代 对于世界的技术化的理解ꎬ消解了人与世界之间那样一种混沌的诗意ꎮ在某种意义上说ꎬ如果现代性是一种理性化的 驱魅 的过程的话ꎬ那么ꎬ整个后现代思潮中都包含着某种抵制理性化的 复魅 的内在冲动ꎬ通过复魅来重新恢复人在自然界中丧失的诗意与价值ꎮ[10]㊀五、结语鉴于此ꎬ我们认为灾难教育更应当关注的是面对灾难ꎬ人的心灵怎样平复的问题ꎮ现在的教材从单纯的实证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灾难ꎬ这无疑是很重要的ꎬ但是人们在灾难后获得心灵的抚慰ꎬ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哲学的㊁文学的㊁美学的㊁宗教的途径来获得 人生存的意义问题 ꎬ而我们的教育在这方03. All Rights Reserved.陈㊀雪等:如何理解灾难 灾难教育的首要前提 理论探索面存在着极大的缺失ꎮ这无法通过科学实证化来解决ꎬ只能获得一种文学化㊁哲学化和美学化来解决ꎮ就像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ꎬ通过灾难建构起自身的存在意义ꎬ灾难表面上是一种毁灭ꎬ但同时也是一种获得自身意义建构的途径ꎮ因此ꎬ我们需要积极开发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灾难文学的课程资源ꎬ并吸取地方性知识中的有益部分ꎬ在传授学生应对灾难的基本生存技能知识的同时ꎬ也引导他们深刻理解灾难的内涵ꎬ保持对天地的敬畏之心ꎬ珍爱生命ꎮ通过文学㊁艺术㊁神话㊁仪式等途径来理解灾难ꎬ方能激发勇气与信念ꎬ即使遭遇灾难的不幸ꎬ也能重新唤起对生活本身的热情ꎮ参考文献:[1]㊀张良图.大地震进教材ʂ灾难教育[EB/OL].[2008-8-23].http://www.gzs.cn/html/2008/8/23/115854-0.html[2]㊀王志强.灾难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开发:来自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ꎬ2008(10):86-90.[3]㊀陈建宪.神话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ꎬ1997:290-291.[4]㊀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A].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ꎬ1999:381.[5]㊀麻树兰.湘西苗族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ꎬ1992.:13.[6]㊀叶舒宪.文学治疗的民族志 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J].百色学院学报ꎬ2008(10):23-34. [7]㊀庄孔韶ꎬ张庆宁.人类学灾难研究的面向与本土实践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ꎬ2009(5):1-10.[8]㊀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04:1291.[9]㊀(法)让 弗朗索瓦 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1997.[10]㊀(美)查伦 斯普瑞特奈克(CharleneSpretnak).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㊁自然和地方[M].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ꎬ2001ꎻ(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 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庄晨燕ꎬ邱寅晨译.北京:三联书店ꎬ2005.(责任编辑㊀周感芬)13.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

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

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
倪胜利;张诗亚
【期刊名称】《国际学术动态》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2006年3月22-25日,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在重庆
西南大学隆重召开。

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和美国伊利诺大学东亚及太平洋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and Studies,UIUC)联合承办。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英国、西
班牙、尼日利亚、越南、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代表20余人,国内代表80
多人,收到交流论文70余篇。

通过主会场发言和分论坛讨论,与会代表就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主要议题涉及4个方面:①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②多元文化与教育;⑧民族人口与少数民族民族基础教育;
④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倪胜利;张诗亚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思考 [J], 王翠;郭伟
2."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综述 [J], 倪胜利;张诗亚
3.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多元文化教育问题 [J], 吴乔昊;田园
4.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 [J], 赵雪梅
5.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及发展 [J], 吴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诗亚教授讲座(上)

张诗亚教授讲座(上)

张诗亚教授讲座记录(上):陈继扬老师:张诗亚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与科学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教育部教育学的社科委员。

这个是什么概念呢,自然科学这一块儿就是工程院和科学院。

文科、社会科学这一块儿,就是做基地。

所以,其实,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来讲,最高的学术研究的就是这个基地了。

全国有七个教育部教育学的社科委员,对吧,张老师。

哦,还有五个。

张老师呢,我们今天很荣幸邀请到品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张老师来给我们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分享知识和生活。

下面,我想有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张诗亚老师。

首先呢,请陈柳老师和罗利群老师对我们学院的教育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做个基本汇报。

然后再请罗利群老师对本科专业特别是小教专业的建设情况。

之后请张老师对我们学院的发展特别是学科专业的发展提给我们些指导。

最核心的问题是请张老师对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些指导。

最后还希望学生们能向张老师请教些问题。

好,下面有请陈柳老师作言简意赅的汇报。

陈柳老师:尊敬的张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非常感谢今天能请到张教授来我院指导工作,张教授是我们国家教育学泰斗级的人物,由于陈院长各位老师的原因,感到称呼张教授为张老师更为亲切些,下面就称呼张老师了。

张老师呢,是我们国家最知名的教育专家了。

那么他的学术理论和思想是非常有创意的。

所以对我们教育学学科呢,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前面呢,实际上张老师也来到我们学院帮我们做过讲座。

他的多元共生理论对我们许多学生硕士论文的选题以及老师的科学研究都产生了许多非常好的启发。

所以,到今天,我们许多老师也是秉承了张老师的学术思路。

今天张老师到来意义更加重大的原因是我们今天想请张老师为我们的学科建设做一些意见和指导。

张老师的意见将为我们今后的一级学科的建设作出方向上的把握。

好,张老师,我先大概汇报一下我们教育学院的情况。

教育学原理硕士点是2006年获得审批开始招生的,到2012年获得一级学科的授权。

论学科与学科交叉

论学科与学科交叉

论学科与学科交叉张诗亚【期刊名称】《重庆高教研究》【年(卷),期】2022(10)4【摘要】一、学科从哪里来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等全是我们从日本人那里学过来的东西。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其主要文件是以天皇名义颁布的《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后来成为日本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现代教育制度最关键的一个文件,日本的教育从此走上了规范化、体制化、系统化的发展轨道。

以医学为例,在西医进入日本之前,日本主要是汉医,也就是中国的中医。

《教育敕语》颁布后,在短短的30余年时间里,日本的各个县都设立了医学院,并迅速构建了现代化的医学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时,日本引入大量西方医学术语,如学科、专业、课程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词汇。

日本引进专业术语后用所学的中文进行拼凑,这个现象在明治维新后表现为日语的大膨胀,出现了很多新词。

甲午战争后,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我国的青年学生纷纷选择赴日留学,形成了一股留学东洋浪潮。

日本人把从西洋所学术语用中文词汇变成新的日语,国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再次学习新日语,从而学习了所谓的新思想、新学制、新教育、新专业、新学科,继而搬回来成了我们的东西,学科一词便是这么来的。

【总页数】4页(P3-6)【作者】张诗亚【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注重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发展——关于公安社会学科与公安技术学科协同发展的思考2.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学科培育——"景观生态园艺"交叉学科建设探讨3.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设置标准探析——兼论设置“知识产权”交叉学科的可行性4.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基于部分硕士点高校交叉学科文本分析5.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蚕桑文化的符号构成及礼治内涵解析

蚕桑文化的符号构成及礼治内涵解析

Interpreting the Origin of Silkworm Culture Symbols and the Ritual Connotation
作者: 陶红[1];张诗亚[2]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市400715;[2]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
究中心,重庆市400715
出版物刊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1-177页
主题词: 蚕桑文化;符号构成;礼治内涵
摘要: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

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
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
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

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张诗亚:多样性——自然与人文西部教育新高地

张诗亚:多样性——自然与人文西部教育新高地

张诗亚:多样性——自然与人文西部教育新高地
向宗鼎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张诗亚简介张诗亚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西
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
学规划办专家评审组成员,西南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重庆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已出版
专著11部,论文8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现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

曾应邀到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向宗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
【相关文献】
1.解读新亚--诠释"人文新亚、学术新亚、艺术新亚、园林新亚" [J], 尹志光;李金

2.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三亚市城市名片“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文化内涵解读 [J], 郑力乔
3.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校园环境——漳州师范学院新校区环境景观设计 [J], 卞阿娜;
陈凡
4.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莅临我校讲学 [J],
5.华东师大丁刚教授、西北师大王鉴教授、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应邀莅临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和田讲坛”讲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社科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应邀为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做专题讲座
2012年11月16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应邀赴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做专题讲座。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张忠玉院长主持讲座。

张诗亚教授是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教育学原理博士点负责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最高金额。

199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校外考试委员。

曾先后到香港中文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伯尔尼大学讲学。

出版专著10余部,译著19部,主编著作48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文章80多篇。

他提出的《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被教育部采纳,并由西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顶岗实习”的试点,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该成果也获得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张教授的讲课课题是《科学与人文》,讲座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探寻科学的形成原因,结合中外科学起源分析,叙说世界著名大学诞生历史,历经法、思、辩、实验,终成科学。

张教授说: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人文包括科学,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

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会形成科学,科学须具备四个要素:解释逻辑、控制实验、假设实验和预测。

本次精彩的讲座给学员开阔了视野,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认识。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2.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